课程设计二

合集下载

数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下册课程设计 (2)

数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下册课程设计 (2)

数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下册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数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掌握数学分析基本概念;2.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分析基本方法;3.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包括梯度、散度、旋度、曲线积分、面积积分、体积积分等;2.常微分方程:包括一阶和二阶常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常系数和非齐次线性方程、拉普拉斯变换等;3.偏微分方程:包括一阶和二阶的常微分方程、泊松方程、热传导方程、波动方程、傅里叶变换等;4.线性代数:包括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矩阵和行列式、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线性变换等。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问题解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1.理论课教学:讲授数学分析基本概念和方法;2.实例演示: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方法;3.课程设计:布置数学分析问题的练习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课程报告: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报告,展示数学分析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评价方式本课程评价方式包括学习成绩和课程设计成果两部分。

1.学习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2.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课程设计报告、课本注释和发言等。

评价方式具体细节和依据将在课程开始前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1.《高等数学》(第七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高等数学》(第七版,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Spiegel, Murray R. & Liu, John. (2019). Vector Analysis andan Introduction to Tensor Analysi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Publishing.结束语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jsp课程设计第二版

jsp课程设计第二版

jsp课程设计第二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JSP(Java Server Pages)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

2. 学会使用JSP内置对象及其作用域,了解JSP页面的生命周期。

3. 掌握JSP中的脚本语言(Java脚本)编写,能实现简单的逻辑运算和数据处理。

4. 了解JSP与JavaBean、Servlet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它们进行Web开发。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JSP技术进行动态网页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的Web 应用。

2.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调试和优化JSP代码,解决常见问题。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项目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Web 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编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编程态度,注重代码规范,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3. 培养学生具备网络安全意识,遵循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秩序。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掌握JSP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实际编程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上述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Web开发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JSP基础概念:JSP定义、JSP与HTML、JSP与Java的关系。

2. JSP页面生命周期:JSP页面的创建、编译、执行、销毁过程。

3. JSP内置对象:request、response、session、application等对象的作用域和使用方法。

4. JSP脚本语言:Java脚本的编写,包括声明、表达式、脚本段。

5. JSP指令与动作元素:page指令、include指令、forward动作、useBean 动作等。

6. JSP与JavaBean:JavaBean的定义、属性、方法,JSP中如何使用JavaBean。

S7-200PLC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2)

S7-200PLC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2)

S7-200PLC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成为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的重要控制设备之一。

S7-200PLC是西门子推出的一款常用的小型PLC系列。

本课程旨在介绍S7-200PLC的基础操作及编程实现,通过实例设计培养学生对PLC的基本认识及应用技能。

二、课程目标2.1 具体目标•了解S7-200PLC的基本硬件结构和操作方法;•熟练掌握S7-200PLC的编程语言及常用指令;•通过实例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够独立完成PLC控制任务。

2.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PLC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PLC控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程大纲3.1 硬件结构及操作方法•硬件结构的组成和特点;•PLC的基本操作和调试方法;•PLC的仿真和调试方法。

3.2 编程语言及常用指令•常用编程语言的介绍及其区别,如STL和LAD;•常用指令,如XOR、AND、OR等;•程序的逻辑设计。

3.3 实例设计与操作•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清洗系统控制设计;•综合性实例设计。

四、课程教学安排4.1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介绍PLC的基本知识;•实例教学:通过实例设计案例,引导学生掌握PLC系统的编程与调试方法;•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PLC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自主学习: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自主学习能力。

4.2 教学进度课时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第一课时S7-200PLC硬件结构及操作方法理论讲授第二课时S7-200PLC编程语言及常用指令理论讲授第三课时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教学第四课时清洗系统控制设计实例教学第五课时综合性实例设计实例教学第六课时实验操作实验操作第七课时实验操作实验操作第八课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第九课时课程总结理论讲授五、课程评估与考核方式5.1 评估方式•平时成绩(70%):包括作业、实验、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估;•期末考试(30%):主要考察学生掌握PLC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教程课程设计 (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教程课程设计 (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对于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来说,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CAD、CAM、CAE软件的基本使用和设计方法;3.了解机械制造流程,熟悉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的流程和方法;4.能够进行机械产品设计、模拟、优化、制造等工作;5.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软件,提高工作效率。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具体包括如下教学方法:1.讲授CAD、CAM、CAE软件的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和实例操作;3.实验室实践,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4.课程设计,包括模型设计、数控程序设计等实践操作。

四、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知识及应用–CAD基础–绘图与造型–组态与装配–三维建模与动画–CAD应用示例2.计算机辅助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数控加工基础–建模与切割–制造与加工–数控加工实践3.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基础知识及应用–工艺规划基础–切割与拼接–工艺方案和计算–工艺规划实践4.教学设计–基础操作实践设计–数控程序实践设计–整体项目实践设计五、总结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本课程将注重实践教学,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真实模拟工业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经验。

电工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2)

电工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2)

电工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电工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1. 电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对电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电阻、电流、电势差、电源、电路等基本概念,了解电学基本定律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戴维南定理、克希荷夫定理、奥姆定律等基本电路分析方法。

2. 电路组成元件的学习针对电路中常见的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电路元件的基本特性、使用方法以及检测方法。

3. 电机基础知识和应用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结构和类型。

同时,针对电机的启动、制动、调速等常见的控制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还将通过课程设计,深入了解各种电机的应用场景、电路连接以及特点等,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电机的使用技巧。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将采用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了解电工技术的实际应用、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名称授课时间授课方式电学基础知识2周理论讲解电路组成元件3周实验演示、实践操作电机基础知识和应用5周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实践操作五、考核方式本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1. 理论考核通过期中期末试卷和小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评价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定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操作考核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参考教材1.《电工基础》,王海波,2019年。

2.《电工技术概论》,张三,2018年。

3.《电机控制技术》,李四,2017年。

七、总结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全面了解电工技术的基础知识、电路组成元件和电机应用等相关内容,掌握基本的电工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2)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2)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第二版课程设计课程背景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的基础研究。

该课程以自然地球科学的知识为基础,旨在能够使学生了解岩石、土壤、地下水、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现象与岩土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

本次课程设计是基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第二版教材内容,以加强对该学科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开发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土力学计算的能力为目的。

课程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1.了解工程地质调查的过程和方法;2.掌握土力学基本理论,能够计算出地基承载力和地下水扩散等重要参数,并进行工程设计;3.学会编写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土力学计算报告。

实验内容实验一:现场地质调查本实验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程地质调查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将在现场进行岩石和土壤取样,掌握现场地质调查工具的使用方法,制定现场调查方案,并在实验室对取样进行分析测试。

实验步骤1.制定现场调查方案,包括取样点的选取、钻孔深度的确定等;2.进入现场地质调查,完成岩土样品的取样和整理工作;3.将取样的岩石和土壤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4.将实验室测试结果整理成工程地质调查报告。

实验二:地基承载力计算本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土力学的基本理论,能够计算出地基承载力等重要参数,并进行工程设计。

实验步骤1.了解地基承载力计算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2.根据实验室测试结果,计算地基承载力等重要参数,并编写土力学计算报告;3.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和改进。

实验成果1.实验一的成果为工程地质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现场地质调查方案、现场取样过程和结果、实验室分析测试方法和结果等;2.实验二的成果为土力学计算报告,主要包括地基承载力计算、地下水扩散计算等。

实验总结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其独立开发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土力学计算报告的能力。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实验,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论掌握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的相关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2)

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2)

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介绍本课程设计主要介绍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行业应用,旨在培养学生对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的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油脂的化学成分和基本特性。

2.了解油脂的制取原理和加工工艺。

3.学习油脂生产和加工中的相关工艺流程和设备。

4.掌握油脂加工中的重要参数和监测技术。

5.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油脂化学和物理基础•油脂成分和结构•油脂的物理性质•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的运动学2. 油脂制取原理和加工工艺•油脂的萃取和分离工艺•油脂的精炼和改性工艺•油脂的脱臭和去酸工艺•油脂的分馏和合成工艺3. 油脂生产和加工工艺流程和设备•油脂的生产流程和设备•油脂的初加工和精加工设备•油脂的脱臭和去酸设备•油脂的分馏设备和合成设备4. 油脂加工中的重要参数和监测技术•油脂品质的评价参数•油脂生产和加工中的监测技术•油脂的质量控制方法四、课程实验1.油脂的提取实验2.油脂的精炼实验3.油脂脱臭实验4.油脂的合成实验五、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2.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30%)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六、参考教材1.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第二版),邓国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2.油脂技术与工艺,周顺波,科学出版社,2017年。

3.食用油脂加工技术,姜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

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第二版课程设计 (2)

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第二版课程设计 (2)

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第二版课程设计背景介绍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建筑、桥梁、堤坝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结构的行为,评估结构的性能和安全性。

本课程设计着重介绍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实例讲解有限元分析的流程,分析混凝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机理,研究不同工况下结构的受力情况和安全性。

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技术的掌握程度,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分析计算。

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掌握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本构关系;•理解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情况和破坏机理;•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使用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分析计算;•能够分析结构受力情况和安全性。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 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本构关系•混凝土的组成和性能;•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和测试方法。

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分析结构荷载和边界条件;•分析结果的评估和后处理。

3. 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实例•框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墙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桥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堤坝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4. 结果分析和讨论•结构受力情况分析;•结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结构安全性评估和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组合式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操作、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

学生需要完成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分析计算,并提交分析报告。

评估方法包括实验操作评估、分析报告评估和小组讨论评估三个方面。

其中,分析报告评估占总成绩的50%以上,小组讨论评估占总成绩的20%左右。

结语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技术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掌握该技术对于工程师的职业发展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2)

系统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2)

系统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简介本课程设计是在系统程序设计课程的指导下进行的。

系统程序设计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涉及操作系统,网络编程,数据库等内容。

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系统程序设计的核心概念,提高其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和编程技能。

选题背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系统程序设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各种应用程序需要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网络应用程序需要使用网络编程技术进行通信,数据库应用需要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等等。

因此,掌握系统程序设计技能成为计算机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1.编写基于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2.使用网络编程技术进行通信;3.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管理;4.设计并实现一个较完整的系统程序。

设计内容阶段一: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操作系统接口来编写一些基本的应用程序,比如多进程并发编程、信号处理和进程间通信等。

这些应用程序将在Linux操作系统下进行开发。

其中,学生需要编写以下应用程序:1.多进程并发编程实现;2.基于信号机制的任务控制程序;3.基于共享内存和消息队列实现的进程间通信程序。

阶段二:网络编程在第二阶段中,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网络编程技术进行通信。

他们将使用TCP/IP协议和套接字编程接口来实现一个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

具体要求如下:1.实现了一个基于TCP协议的客户端/服务器程序;2.实现能够处理多客户端请求的服务器程序;3.学生需要使用多线程或者异步I/O技术提高服务器性能。

阶段三:数据库应用在第三阶段中,学生将学习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使用。

他们将使用MySQL数据库系统来管理数据,并编写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程序来演示数据管理的功能。

具体要求如下:1.学生需要设计一个适当的数据模型,并在MySQL数据库中实现;2.学生需要编写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并使用ORM框架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阶段四:系统程序设计在第四阶段中,学生将集成前面阶段的学习成果,并实现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系统程序。

《课程设计第二讲》PPT课件

《课程设计第二讲》PPT课件

国际化:课程设计将更加注 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
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技术发展:AI、大数据等 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课 程设计
跨界融合:课程设计将更加 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
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学方法改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 目教学等
教学资源更新:定期更新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视频 等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课程评估: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 施
课程设计优化的实践案例
案例二:某企业通过引入项 目式学习,提高员工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准备教学材料:根据教学计划准备教学材料,包 括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
实施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包括讲解、 演示、实验等
评估教学效果:通过考试、作业、实验等方式 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计划 和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的注意事项
明确课程目标:确保课程内容与目标一致 设计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确保内容丰富、有趣 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地点、方式等 准备教学材料:准备必要的教学材料,如教材、教具等 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教学效果: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案例三:某学校通过引入混 合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果和教学质量
案例一:某高校通过引入翻 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四:某公司通过引入个 性化学习,提高员工的职业
素养和竞争力
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学习 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课程设计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导向: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终身学习:强调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应用数理统计课程设计 (2)

应用数理统计课程设计 (2)

应用数理统计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概述本次课程设计结合应用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内容,旨在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研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应用数理统计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应组成小组,自行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问题可以来自于工作、生活或其他领域。

2.小组应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研究方案,并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

3.小组应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小组应撰写研究报告,包括问题的描述、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分析结果及结论,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

三、课程设计内容1. 问题选取和调查小组可以自行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问题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用性,能够体现应用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对于所选问题,小组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数据收集,包括但不限于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

2. 方法选择和数据处理在问题的明确和数据收集后,小组应根据问题特点和数据特征,选择适合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

小组应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和推断。

3. 报告撰写和汇报小组应撰写研究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问题的描述及研究目的。

2.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3.数据的分析结果和结论,包括可视化展示,并对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

4.研究的限制和不足,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小组应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汇报时应根据时间要求,简明扼要地介绍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并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

四、课程设计评分标准1.问题的选取和调查(10分)2.方法选择和数据处理(30分)3.报告撰写和汇报(40分)4.每组成员的个人表现(20分)个人表现包括但不限于:1.对项目的投入程度、工作分配和配合等。

2.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参与报告汇报的积极性和表现。

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们得以深入了解应用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和方法,提高了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课程设计教案二:旅游英语口语

课程设计教案二:旅游英语口语

课程设计教案二:旅游英语口语。

一、教学目标1、听力:能听懂旅游活动中常用的句子和表达方式。

2、口语:能够使用生动、自然的英语表达意见、想法和要求,掌握旅行中的基本用语,如交通、住宿和购物等方面的英语。

3、阅读:能够阅读旅游信息,并理解内容。

4、写作:学会如何写出合适的旅游简介,并掌握旅游邮件中的基本表达技巧。

二、教学内容1、基础词汇和句型旅游基础词汇、基本句型和常用表达方式,如问路、购物、餐厅、旅馆、旅游景点等内容。

例如:May I help you?(我能帮您吗?)Can yo u show me the way to…?(您能帮我指路到……吗?)2、旅游信函的写作技巧学习旅游信函的格式和常用表达方式,如邀请函、感谢信、建议信、意见书等。

例如: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感谢收到您的来信。

)I will be delighted to come to…(我非常愿意去……。

)3、口语实践除常用表达方式外,还应附加口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口语交流的方式提升学习成果。

例如:Where do you come from?(你来自哪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ood here?(你觉得这里的食物怎么样?)三、教学方法1、听说结合采用听与说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听音练习的同时进行口语实践,带动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2、组合式学习在教学中把知识点进行组合,以及建立与学生个人经验相结合的道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重视实践理论死磕是行不通的,更要注重实践实践才能成就完美和成功。

因此,实践是教学的重心,采用反复演练、竞赛、主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让旅游英语口语真正被内化。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旅游英语口语基本句型和常用表达方式。

2、旅游信函的写作格式和常用表达方式。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201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2013)
2013-6-24
6、塔板负荷性能图;
7、辅助设备计算与选型(泵、再沸器及冷 凝器) 8、筛板塔的工艺设计计算结果总表 ; 9、筛板塔接管尺寸一览表 10、设计讨论 11、参考文献 12、附属图纸(理论板图解图、塔板负荷 性能图、塔板结构示意图及工艺流程图)
2013-6-24
四、精馏塔工艺设计
计算前先查出物性数据。
2013-6-24
4、塔板工艺尺寸计算
安定区
开孔区
受 液 区
降 液 管
溢流堰
2013-6-24
2013-6-24
2013-6-24
(1)溢流装置的设计
2013-6-24
液相负荷、塔径与液流型式的关系
液体流量L,m3/h 塔径D,mm U形流 单溢流 双溢流
1000 1400 2000 3000 4000 5000
7以下 9以下 11以下 11以下 11以下 11以下
45以下 70以下 90以下 110以下 110以下 110以下
90~160 110~200 110~230 110~250
2013-6-24
1) 出口堰(溢流堰)
(0.6 ~ 0.8) D
堰长
,单溢流
lW
(0.5 ~ 0.6) D
,双溢流
塔径标准化以后,应重新验算液沫夹带量,必要时在此先进 行塔径的调整,然后再决定塔板结构的参数,并进行其它各 项计算。
2013-6-24
塔有效高度:
H HD ( N p 2 S ) HT S H HF HB
' T
式中 HD——塔顶空间,m;
HB——塔底空间,m;
HT——塔板间距,m; HT’——开有人孔的塔板间距,m; HF——进料段高度,m; Np——实际塔板数; S——人孔数目(不包括塔顶空间和塔底空间的人孔)。

英语二课程设计

英语二课程设计

英语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二、课程安排1. 单元1:日常生活•学习基本单词和短语,如问候语、购物、家庭等相关词汇;•掌握日常对话的技巧,包括简单的问答、对话练习;•做小组活动,模拟日常场景对话。

2. 单元2:旅行•学习相关旅行单词和短语;•了解旅游和文化交流相关的知识;•做小组活动,模拟旅游场景对话。

3. 单元3:商务•学习基本商务词汇和表达方式;•了解跨文化沟通的基本规则和礼仪;•角色扮演练习商务场景对话。

4. 单元4:学术•学习学术和科技领域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学习撰写学术论文的技巧和规范;•小组讨论和演讲。

三、评估方式•平时成绩(出勤率、参与度、课堂表现)占3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40%。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提问和回答互动;•课外阅读。

五、教学资源•教师提供的课件;•学生自行搜索相关英语学习资源并进行分享;•在线英语学习平台。

六、教学要求•学生应按时上课,并积极参与;•学生应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主动寻求帮助;•学生应注重口语和听力训练,提高交流能力;•学生应注重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七、总结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期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在课程中,还将注重跨文化沟通和多元文化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java课程设计(第二版)

java课程设计(第二版)

java课程设计(第二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Java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类与对象的关系、封装、继承和多态等核心知识;2. 学会使用Java异常处理机制,提高程序的健壮性;3. 掌握Java集合框架的基本用法,提高数据处理的灵活性;4. 熟悉Java多线程编程的基本概念,了解线程的创建、同步和通信方法;5. 了解Java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掌握Socket编程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并实现具有一定复杂度的Java程序;2. 能够运用异常处理机制,解决程序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3. 能够灵活运用Java集合框架,进行高效的数据存储和处理;4. 能够编写简单的多线程程序,解决并发问题;5. 能够实现基本的网络通信功能,了解网络编程的应用场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使其乐于探索Java编程的奥秘;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4.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面对编程挑战时,勇于尝试、不断进步。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Java课程设计(第二版)的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面向对象编程基础:- 类与对象- 封装、继承和多态- 抽象类和接口- Java包和访问权限2. 异常处理:- 异常的概念和分类- try-catch-finally结构- 自定义异常- 异常链3. Java集合框架:- 集合的概念和分类- List、Set、Map接口及其实现类- 集合的遍历方法- 集合排序和搜索4. 多线程编程:- 线程的概念和创建方法- 线程的生命周期- 线程同步和通信- 线程池和线程安全集合5. 网络编程:- 网络编程基础- Socket编程- UDP协议编程- 网络应用案例教学内容依据Java课程设计(第二版)的章节安排,结合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

发电厂电气课程设计二电气主接线

发电厂电气课程设计二电气主接线
优点:调度灵活,电源和负荷可自由 调配,安全可靠,有利于扩建。当变 压器故障时,和它连接于同一母线上 的断路器跳闸,由隔离开关隔离故障, 使变压器退出运行后,该母线即可恢 复运行。
适用: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系统 中,对系统稳定性和供电可靠性要求 较高的变电所主接线。
5、单元接线
结构特点:发电机和变压器直接连接, 中间不设置母线。
优点:结构简、便操作、不易误操作,投资省、占地小, 易扩建。
缺点:可靠性和灵活性都较差
➢ 母线和母线隔离开关检修时,全部回路均需停运; ➢ 母线故障时,继电保护会切除所有电源,全部回路均需停运。 ➢ 任一断路器检修时,其所在回路也将停运 ➢ 只有一种运行方式,电源只能并列运行,不能分列运行。
适用:出线回路少(6~10kV出线一般不超过5回,35~60kV出线不
(3)单母线带旁路母线接线


结构特点: 增加了旁路母线、专用旁路断路器 及旁路回路隔离开关。 各出线回路除通过断路器与汇流母 线连接外,还通过旁路隔离开关与 旁路母线相连接。 优点: 检修任一进出线断路器
时,不中断对该回路的供电, 供电可靠,运行灵活,适用于 向重要用户供电,出线回路较 多的变电所尤为适用。 缺点: 旁路断路器在同一时间 只能代替一个线路断路器的工 作。但母线出现故障或检修时, 仍会造成整个主母线停止工作。
缺点: ➢ 当母线故障或检修时,需使用隔离开关进行倒闸操作,容
易造成误操作; ➢ 工作母线故障时,将造成短时(切换母线时间)全部进出
线停电; ➢ 在任一线路断路器检修时,该回路仍需停电或短时停电; ➢ 使用的母线隔离开关数量较大,同时也增加了母线的长度,
使得配电装置结构复杂,投资和占地面积增大。 适用: 这种接线方式适用于供电要求比较高,出线回路较多的 变电站中,一般6~10kV 出线回路为12回及以上,35kV 出线回路超过8回, 110 ~220kV出线为5回及以上。

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第二版课程设计 (2)

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第二版课程设计 (2)

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第二版课程设计1. 引言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在建设工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水文计算、水力计算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方法。

本文将介绍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过程以及实施效果分析等方面。

2. 课程设计主要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 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相关的水文、水利学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水利工程中运用的基本原理。

2.2 求解水文过程介绍常见水文过程的计算方法,如流量计算、降雨径流计算等。

2.3 水力学计算介绍液体在自由表面下流动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水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2.4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介绍水土保持工程的意义、分类、基本要求和设计方法,如坡面保持、丘陵地区水土保持等。

3. 设计过程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设计,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水文计算、水力计算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方法;•学习运用常见的水文计算工具和软件;•能够独立解决水利工程设计中的一般问题。

3.2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授课、实验操作以及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授课、学生提问、思考、自主探究及结合实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设计要求•学生每人独立完成一个水利工程设计;•要求设计方案清晰、合理;•要求考虑实际工程情况,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设计,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 实施效果分析经过实施,可以得到以下实施效果:•学生的基本水文计算、水力计算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本课程设计既注重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课程设计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5. 结论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水文计算、水力计算以及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计二辩

课程设计二辩

课程设计二辩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技能目标】的能力,并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体学习成果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具体知识点1】、【具体知识点2】、【具体知识点3】等基础概念和理论。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技能1】、【技能2】等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章节1】、【章节2】、【章节3】等。

具体安排如下:1.【章节1】:通过讲解【内容1】、【内容2】,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章节2】:引导学生学习【内容3】、【内容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章节3】:通过分析【内容5】、【内容6】,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准确、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提高课堂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幼儿园课程设计形考二

幼儿园课程设计形考二

幼儿园课程设计形考二一、课程介绍本次课程设计形考二主要针对幼儿园的学生,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幼儿园教育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形考二的主要目标如下: 1. 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5.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6. 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运动技能。

三、课程内容1. 感知与认知本部分的课程旨在开发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通过刺激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提升幼儿的感知和认知水平。

具体课程内容包括: - 视觉训练:使用丰富多样的图片、卡片,让幼儿辨认、分类、比较不同的事物。

- 听觉训练:通过音乐、声音等,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和音乐欣赏能力。

-触觉训练: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感受和认知材质的差异。

- 味觉和嗅觉训练:通过品尝食物和闻香水等,培养幼儿的味觉和嗅觉。

2. 动手与创造本部分的课程旨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手工制作、操纵玩具等活动,让幼儿动手实践,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课程内容包括: - 手工制作:通过剪纸、拼贴、折纸等手工制作活动,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 塑料ine制作: 提供橡皮泥、模具等材料,让幼儿亲手制作自己喜爱的动物、植物等。

- 搭建积木:提供各种形状的积木,让幼儿自由搭建和创造。

3. 社交与合作本部分的课程旨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团队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幼儿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和分享。

具体课程内容包括: - 团队活动:组织幼儿参与团队游戏、队列游戏等,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角色,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艺术与审美本部分的课程旨在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活动,提升幼儿的艺术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电力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基于网络的应用开发实验项目Windows SDK 程序设计实验姓名丁蓉学号20112242 班级2011112 专业通信工程同组人姓名无指导教师姓名杨俊杰实验日期2014.10.10一、实验名称:基于NetBIOS的数据报通信实验二、实验目的:1)熟悉NetBIOS通信程序框架2)掌握编写基于NetBIOS的数据报通信程序的方法三、实验内容:●编写一个基于NetBIOS的数据报通信程序,要求:✧发送端从键盘输入姓名,然后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收到姓名后,在屏幕上显示✧发送数据报和接收数据报均使用等待方式✧发送端使用的NetBIOS名字为abc+自己学号(如,abc20100001),接收端使用的NetBIOS名字为xyz+自己学号(如,xyz20100001)四、注意事项:(1)可参考例子2.17,但不需使用CreateEvent()和WaitForSingleObject()函数(2)为了使程序能正常工作,在初始化时应获得所有可用LANA编号,然后对第一个可用LANA编号(如na[0])操作,见例子2.15。

五、实验过程及结果#include<windows.h>#include<stdio.h>#include<string.h>#include<stdlib.h>#include<nb30.h>#pragma comment(lib,"netapi32.lib") UCHAR RestNCB(UCHAR lana) {NCB ncb;UCHAR ucRc;memset(&ncb,0,sizeof(NCB));ncb.ncb_command=NCBRESET;ncb.ncb_callname[0]=2;ncb.ncb_callname[2]=4;ncb.ncb_lana_num=lana;ucRc=Netbios(&ncb);return(ucRc);}UCHAR AddName(CHAR *Name,UCHAR Lana,UCHAR *NameNum){NCB ncb;memset(&ncb,0,sizeof(NCB));ncb.ncb_command=NCBADDNAME;ncb.ncb_lana_num=Lana;strcpy((char *)ncb.ncb_name,Name);Netbios(&ncb);*NameNum=ncb.ncb_num;return (ncb.ncb_cmd_cplt);}UCHAR DeleteName(UCHAR *Name,UCHAR Lana){NCB ncb;memset(&ncb,0,sizeof(NCB));ncb.ncb_command=NCBDELNAME;ncb.ncb_lana_num=Lana;strcpy(ncb.ncb_name,Name);Netbios(&ncb);return (ncb.ncb_cmd_cplt);}void DatagramSend(PNCB pncb,UCHAR *DestName,UCHAR Num,UCHAR *pBuffer,WORD Length){memset(pncb,0,sizeof(NCB));pncb->ncb_command=NCBDGSEND;strcpy(pncb->ncb_callname,DestName);pncb->ncb_num=Num;pncb->ncb_buffer=pBuffer;pncb->ncb_length=Length;Netbios(pncb);}void main(){NCB SendNcb;CHAR LocalName[16],DestName[16];UCHAR LocalNameNum;UCHAR buff[512];if(RestNCB(0)!=0)return;printf("Reset ncb ok!\n");strcpy(LocalName,"abc20112242");strcpy(DestName,"xyz20112242");if(AddName(LocalName,0,&LocalNameNum)) return;printf("add name ok!\n");for(;;){ memset(buff,0,512);printf("please input message to send:");scanf("%s",buff);DatagramSend(&SendNcb,DestName,LocalNameNu m,buff,strlen(buff));if (strcmp(buff,"exit")==0)break;}DeleteName(LocalName,0);return;}//DGRECV.C数据报接收程序#include<windows.h>#include<stdio.h>#include<string.h>#include<stdlib.h>#include<nb30.h>#pragma comment(lib,"netapi32.lib") UCHAR RestNCB(UCHAR lana) {NCB ncb;UCHAR ucRc;memset(&ncb,0,sizeof(NCB));ncb.ncb_command=NCBRESET;ncb.ncb_callname[0]=2;ncb.ncb_callname[2]=4;ncb.ncb_lana_num=lana;ucRc=Netbios(&ncb);return(ucRc);}UCHAR AddName(CHAR * Name,UCHAR Lana,UCHAR * NameNum){NCB ncb;memset(&ncb,0,sizeof(NCB));ncb.ncb_command=NCBADDNAME;ncb.ncb_lana_num=Lana;strcpy((char * ) ncb.ncb_name,Name);Netbios(&ncb);* NameNum=ncb.ncb_num;return(ncb.ncb_cmd_cplt);}UCHAR DeleteName(UCHAR * Name,UCHAR Lana){NCB ncb;memset(&ncb,0,sizeof(NCB));ncb.ncb_command=NCBDELNAME;ncb.ncb_lana_num=Lana;strcpy(ncb.ncb_name,Name);Netbios(&ncb);return(ncb.ncb_cmd_cplt);}void DatagramRecv(PNCB pncb,UCHAR * Name,UCHAR Num,HANDLE hEvent,UCHAR * Buff){memset(pncb,0,sizeof(NCB));pncb->ncb_command=NCBDGRECV ;strcpy(pncb->ncb_callname,Name);pncb->ncb_num=Num;pncb->ncb_buffer=Buff;pncb->ncb_length=512;pncb->ncb_cmd_cplt=0xff;pncb->ncb_event=hEvent;Netbios(pncb);}int main(){NCB RecvNcb;UCHAR LocalName[16],RemoteName[16];UCHAR LocalNameNum;UCHAR buff[512];HANDLE hEvent;if (RestNCB(0)!=0)return;printf("Reset ncb ok!\n");strcpy(LocalName,"xyz20112242");strcpy(RemoteName,"abc20112242");if(AddName(LocalName,0,&LocalNameNum)) return;printf("add name ok!\n");//hEvent=CreateEvent(NULL,FALSE,FALSE,NULL );//if(hEvent==NULL)//return;//printf("create event ok!\n");for(;;){memset(buff,0,512);DatagramRecv(&RecvNcb,RemoteName,Local NameNum,hEvent,buff);// WaitForSingleObject(hEvent,0xffffffff);if(RecvNcb.ncb_cmd_cplt==0){if(strcmp(buff,"exit")==0)break;printf(buff);printf("\n");continue;}else{printf("recv error!\n");break;}DeleteName(LocalName,0);}六、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熟悉了VC6.0集成开发环境,还熟悉了Win32 SDK程序的基本框架。

初步掌握了在网络编程与开发在VC6.0环境下的操作。

通过实验也能更加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增强自己的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许多的知识还是没有理解透,还需要加强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