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体验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难点:(1)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运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陆游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2)学生尝试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写一篇关于《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试着仿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欣赏感悟环节的表现;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并掌握《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意义和内涵。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图片、视频等。
3.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学生准备:1. 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其基本内容。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理解其基本意义。
教师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4. 课堂教学:教师针对两首古诗的意义、内涵、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讲解。
通过示例、解读、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演,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学习效果:通过测试、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诗歌创作: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诗人面对自然、生活时的情感表达,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题西林壁》: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内涵,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观。
2. 《游山西村》:解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智慧,体会陆游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精神。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两首古诗的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古诗配乐朗诵音频或视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诗歌韵律。
3. 准备相关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工具,便于学生直观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和情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庐山和山西村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行阅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 互动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品析诗句,讲解字词含义,梳理诗歌脉络,深入理解诗意。
4. 配乐朗诵: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韵之美中进一步体悟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探讨两首诗的主题思想以及诗人所寓含的人生哲理,分享各自的理解感悟。
6. 总结提炼:师生共同总结两首诗的艺术特点和人文内涵,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如制作诗配画作品,或者尝试创作一首描绘家乡景色的小诗,以此加深对古诗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两首诗中的深刻哲理和生活智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借鉴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坚韧意志,不断探索前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诵读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其独立分析诗词意境的能力,初步了解借景抒情、寓理于诗等古代诗歌创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题西林壁》:苏轼以庐山为背景,表达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让学生理解事物多角度观察的重要性。
2. 《游山西村》:陆游描绘了乡村淳朴的风光和村民的热情好客,揭示了在困境中坚持前行终将看到希望的主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包括古诗原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以及拓展资料等;预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地图、实物模型等辅助讲解。
2.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查阅作者信息,尝试自行理解诗词大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苏轼与陆游的故事及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两位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基础学习:教师领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然后分句解读,明确字词含义,梳理诗词大意。
3. 深度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象征和蕴含的哲理,通过讨论交流,深化对诗词主题的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或情景剧表演,以直观的方式展现诗词意境。
5. 思维延伸:对比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探讨古人如何借助自然景色寄寓人生哲理。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作业,如:- 选取其中一首诗,画出你心目中的诗意画卷;- 查找更多苏轼或陆游的诗词,比较他们的写作风格和主题特点。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和陆游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两位诗人的经历和思想,了解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能够从诗中吸取启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诗句背诵。
2.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2 欣赏诗的艺术魅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内容、诗人介绍、相关图片等。
4.2 教师准备纸质或电子版的诗歌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苏轼和陆游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两位诗人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自然、生活的关系。
5.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两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释诗句,理解字词的含义。
5.3 分析与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诗文的欣赏和感悟。
5.4 应用与拓展:教师提出与诗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内容:学生对《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诗句背诵情况。
学生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的分析与欣赏能力。
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表现。
6.2 评价方法: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和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进行评价。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精选17篇)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精选17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篇1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现在,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
2.掌握诗词内容:通过学习两首古诗,理解其意境、主题及表达的情感。
3.提高审美情趣:感受古诗优美的语言、韵律,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4.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会朗读、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理解诗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诗词内容、意境分析等。
2.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疑问。
3.实践法: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背景。
2.讲解《题西林壁》,分析诗句意义、意境及作者情感。
3.讲解《游山西村》,分析诗句意义、意境及作者情感。
4.互动环节: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疑问。
5.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六、课后作业: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写在作业本上。
3.思考:这两首古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七、教学评价:1.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背诵情况。
2.作业本上学生对诗句的解释及感受。
3.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八、板书设计:《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山中。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了作者背景、诗词内容、意境及作者情感。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认真,表现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但在课后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诗句的解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词语解释的讲解和练习。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特点,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感受诗中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特点。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中的美景。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两首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作者、背景等基本信息。
分别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中的意境。
3.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4. 合作探讨(20分钟)5. 欣赏与拓展(10分钟)展示与两首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中的美景。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布置作业:背诵两首古诗,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课堂氛围等方面。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古诗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领略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掌握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掌握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了解苏轼的生平简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轼的诗作,如《赤壁怀古》。
(2)简介苏轼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
2. 教学古诗《题西林壁》:(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4)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让学生背诵古诗。
3. 教学古诗《游山西村》:(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4)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让学生背诵古诗。
五、巩固拓展:1. 对比两首古诗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能力的训练。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2)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两首诗的文本、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辅导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陆游两位诗人的背景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与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两首诗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诗,并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述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学生的赏析文章能够体现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反馈1.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有了深入的理解。
2. 学生作业中,大部分能够背诵两首诗,并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赏析文章。
八、教学调整1. 对于课堂上反应较弱的学生,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理解诗文内容,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和陆游的诗歌风格。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创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这两首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苏轼和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诗歌内容讲解: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和意象,解释诗句的含义。
分析《游山西村》的诗意和意象,解释诗句的含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诗歌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两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2 诗歌背诵与默写:学生集体背诵两首诗,加强记忆。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诗句,检查理解程度。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4.1 写作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自己的创作。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题材和形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2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5.2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提出改进的建议。
学生提出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诗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在主题、意象、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两首诗的特点和魅力。
6.2 相关作品推荐:教师向学生推荐苏轼和陆游的其他著名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阅读这些作品,扩展对两位诗人的认识和理解。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首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
(2) 难点:让学生领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古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查阅生字词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两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预习时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2) 教师逐句解析两首古诗,解释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让学生领略诗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3.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两首古诗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背诵和欣赏古诗。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赏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古诗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2.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他们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节奏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风光,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两首古诗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2)简介诗人:介绍苏轼和陆游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境;(2)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古诗的心得体会。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的韵律、节奏和意象;(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点评和讲解;(2)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两首古诗,注意字迹工整;2. 结合诗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
(2)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苏轼和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人苏轼和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3. 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两首古诗中较为生僻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人苏轼和陆游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两首古诗的全文、字词解释、翻译、诗人简介、主题思想等内容。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陆游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自行解释生僻字词,理解古诗大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翻译:(1)学生根据课本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将两首古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2)教师点评翻译成果,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5.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阐述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意境、手法等方面欣赏两首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7. 布置作业:(1)课后背诵两首古诗。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古诗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3.1 朗读法: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3.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3 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4.2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4.3 解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和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4 写作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过程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5.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写作中的表现,包括古诗的理解和运用、创意和表达能力。
5.3 学习报告:学生提交学习报告,总结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和体会。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分析其表达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通过古诗来欣赏和描述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学会通过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的欣赏和热爱;(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分析其表达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通过古诗来欣赏和描述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2)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通过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1. 教师准备:(1)熟悉《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3)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2)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和创作风格;(3)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引导学生朗读《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注意停顿和语气;(2)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句;(3)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诗句的含义。
3. 欣赏与讨论:(1)引导学生欣赏诗句中的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体会诗人的情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3)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4.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古诗为题材,写一篇描写自然景色或乡村生活的短文;(2)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学生进行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引导语: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陆游的《游山西村》都是哲理诗各自告诉我们人生道理这两首诗我们经常并在一起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这两首诗的教案哲理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三)、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四)、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高老师就带来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你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写儿?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2.学生读《游山西村》正音浑豚重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配乐课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2.诗人从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3.“横看”是看?(课件横:①使物体成横向②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③纵横杂乱④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让学生判断选择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这是怎样的山岭?(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指导读“横看成岭”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课件)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峰?(陡峭)指导读第一句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是危崖险岩从高处向低处俯瞰是幽谷深涧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7.(课件显示六张庐山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四、学习《题西林壁》三、四句:1.庐山究竟美在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究竟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他找到原因了?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视野受到局限咱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因为所以3.是呀作者为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而叹息但他似乎又明白了点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有的同学已经背出来了谁来适一适?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五、学习《游山西村》一、二句:1.学了《题西林壁》我们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又明白了一些生活的哲理(板书:赏景明理)下面我们随着诗人陆游到山西村去看看、走走想想又能悟出什么道理呢?2.诗人陆游因为被朝廷罢官回归故里途经山西村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乡亲们又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请读读一、二句3、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见乡亲们说了些什么?指导朗读六、学习《游山西村》三、四句: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课件显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眼前柳绿花红又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2.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被罢官的陆游本以为前途渺茫陷入了困境但是朴实的乡亲们却给了他走出困境的信心这份欣喜之情你能读出来?(指导朗读)3.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七、配乐朗诵感悟情境同样的触景生情同样的耐人寻味让我们随着诗文再次来赏景明理八、课外链接拓展延伸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后练习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这首诗是()朝诗人()所写(2)、诗中“缘”是(因为)的意思(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来表示(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2、《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所写(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3)、“疑”在诗中的意思是(4)、在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更多《题西林壁》文章推荐阅读:1.《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小学版2.《题西林壁》诗意品读两篇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例及反思4.《题西林壁》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5.《题西林壁》课后点评6.《题西林壁》作文7.解说《题西林壁》8.小学生《题西林壁》导学案9.苏轼《题西林壁》标准教案10.《题西林壁》的鉴赏精选。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明白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时:两课时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您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您游览过不?(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您觉得庐山如何?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依照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
假如遇到难题,能够向老师、同学求助)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模样?(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依然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因此不管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您碰到过如此的情况不?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往常学过的读诗方法,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预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明白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会一下那奇异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然而你们明白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明白得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明白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伙儿”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通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摸索,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明白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明白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明白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续不断;侧着看却看起来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画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
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
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
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
情感因素。
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
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
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
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
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
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
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
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
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