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高分辨率CT表现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高分辨率CT表现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高分辨率CT表现

实用医技杂志2013年2月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February2013,Vol.20,No.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高分辨率CT表现

江苏省姜堰市人民医院(225500)华星曹琪王忠明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临床并不少见的呼吸道疾病,随着对本病的病因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的进展,尤其是高分辨率CT(HRCT)的普及和应用,使得本病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处理。本研究报告我院2008—2011年临床和影像诊断98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旨在进一步研究HRCT表现,结合临床探讨本病的影像学分度和分期,并观察临床治疗后的影像学表现,以便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8—2011年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关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确诊9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38~85岁,平均(65.1±2.9)岁。病程20d至18年。男性中有27例有吸烟史,烟龄8~42年。临床表现干咳45例,咳嗽咳痰62例,呼吸困难87例,发热32例,乏力65例,Velcro口罗音69例,发绀41例,杵状指29例。98例均做了肺功能检查,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其中合并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7例,小气管功能障碍25例,氧分压下降80例。

1.2检查方法:98例均做了HRCT检查。CT检查使用GE公司128层螺旋CT薄层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450mAs,层厚1.25~5.00mm,层间距5.00mm。Pitch0.7,视野(FOV)360.00mm,Matrix512螺旋数据发送至ADW4.4工作站,肺窗照片窗宽1000Hu,窗位-650Hu。由2名影像科医生共同阅片,决定胸部HRCT表现及分期、分度。

2结果

2.1胸部HRCT表现:98例中均表现有肺纹理部分或大部分增粗、扭曲、变直等改变;46例(47%)表现局限性肺密度减低、肺气肿改变;98例表现胸膜面下程度不一的点状、条索状密度增高影;93例(93%)表现胸膜面下范围不等、粗细不等

的网格状密度增高影;50例(51%)表现胸膜面下蜂窝肺;70例(71%)显示肺外带或中外带程度不同的斑片状密度增高区;19例(19%)有支气管扩张;10例(10%)显示有胸腔积液。局限性胸膜增厚53例(54%);13例(13%)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右心房增大、右下肺动脉增粗);心包积液3例(3%);主动脉硬化49例(50%)。

2.2胸部HRCT分度:轻度表现为一侧或二侧肺间质局限性损害,HRCT表现肺纹理增粗,肺野外带及胸膜下区条状、点状密度增高影(见第143页图1)及一些网格状病变,可伴有少许蜂窝肺,或斑片状密度增高区,本组28例(29%);中度HRCT改变明显重于轻度,胸膜面下蜂窝肺明显(见第143页图2),累及范围以两下肺为著,本组25例(26%);重度HRCT 改变明显,表现中下肺累及显著,多发蜂窝肺,有肺大泡、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肺心病改变,多伴有斑片状密度增高区(见第143页图3,4),本组45例(46%)。

2.3胸部HRCT分期:本组通过HRCT改变发现,可将本病分为静止稳定期和渗出活动期。静止稳定期临床表现较轻,呼吸道症状较少,HRCT表现有条、点、网格病变,甚至有蜂窝肺,但其病变边缘清楚,病变区没有急性渗出的斑片状密度增高区,本组28例(30%)。渗出活动期在HRCT上表现各种纤维化的条、点、网格及蜂窝状模糊病变,病变区见程度不同的斑片状密度增高区,此时患者有急性呼吸道症状,本组70例(71%)。

患者治疗后HRCT复查,本组98例中有22例经过激素及对症治疗的HRCT复查资料,显示呼吸道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见第143页图4,5),HRCT复查发现病变有好转者10例(46%);病变未见变化者5例(23%);病变有加重者7例(32%)。其中好转者主要表现为肺内渗出性斑片状病变缩小,

像定位准确,直观明了,为重要补充[5]。在本院,MIP图像作为肺动脉CCT血管造影(CTA)必选的重建方法。VR图像对于较大肺动脉分支病变显示较好,但对于肺段以下血管病变显示较差,而且肺动静脉同时显示,不易区分,对诊断的帮助不大。

PE后远端肺组织缺血坏死,称为肺梗死[6]。由于肺组织有支气管循环,肺栓塞后并不易发生肺梗死。CT表现为肺栓塞远端片状实变,典型者呈楔形,尖端指向肺门。本组病例中只有3例有肺梗死表现。

总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时间短,成像清晰,可以准确显示PE,可作为PE的首选检查。轴位图像、MIP、MPR 可互为补充,可更好地显示病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肺血管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

医师分会.急性肺血栓栓塞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74-81.

[2]Peter AL,Douglas SK,Donald LK,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818310381.html,bined CT venog-

raphy and pulmonary angiography in suspected thromboembolic disease.AJR,2000,174(1):61-65

[3]张镭,邓鑫,王亚杰,等.双螺旋CT精细诊断肺血栓栓塞症

的临床影像学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7):412-416.

[4]宋光义,胡茂清.韩丹,等.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PE的

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20-24.

[5]盛蕾,马得廷.MSCT不同层厚的最大密度投影在肺动脉栓塞

诊断中的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2):219-222. [6]管强,张亚芳,韩峰,等.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50例手术

治疗体会.山西医药杂志,2001,45(4):327-328.

(收稿日期:2012-09-16)

14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高分辨率CT表现

实用医技杂志2013年2月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February2013,Vol.20,No.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高分辨率CT表现 江苏省姜堰市人民医院(225500)华星曹琪王忠明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临床并不少见的呼吸道疾病,随着对本病的病因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的进展,尤其是高分辨率CT(HRCT)的普及和应用,使得本病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处理。本研究报告我院2008—2011年临床和影像诊断98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旨在进一步研究HRCT表现,结合临床探讨本病的影像学分度和分期,并观察临床治疗后的影像学表现,以便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8—2011年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关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确诊9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38~85岁,平均(65.1±2.9)岁。病程20d至18年。男性中有27例有吸烟史,烟龄8~42年。临床表现干咳45例,咳嗽咳痰62例,呼吸困难87例,发热32例,乏力65例,Velcro口罗音69例,发绀41例,杵状指29例。98例均做了肺功能检查,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其中合并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7例,小气管功能障碍25例,氧分压下降80例。 1.2检查方法:98例均做了HRCT检查。CT检查使用GE公司128层螺旋CT薄层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450mAs,层厚1.25~5.00mm,层间距5.00mm。Pitch0.7,视野(FOV)360.00mm,Matrix512螺旋数据发送至ADW4.4工作站,肺窗照片窗宽1000Hu,窗位-650Hu。由2名影像科医生共同阅片,决定胸部HRCT表现及分期、分度。 2结果 2.1胸部HRCT表现:98例中均表现有肺纹理部分或大部分增粗、扭曲、变直等改变;46例(47%)表现局限性肺密度减低、肺气肿改变;98例表现胸膜面下程度不一的点状、条索状密度增高影;93例(93%)表现胸膜面下范围不等、粗细不等 的网格状密度增高影;50例(51%)表现胸膜面下蜂窝肺;70例(71%)显示肺外带或中外带程度不同的斑片状密度增高区;19例(19%)有支气管扩张;10例(10%)显示有胸腔积液。局限性胸膜增厚53例(54%);13例(13%)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右心房增大、右下肺动脉增粗);心包积液3例(3%);主动脉硬化49例(50%)。 2.2胸部HRCT分度:轻度表现为一侧或二侧肺间质局限性损害,HRCT表现肺纹理增粗,肺野外带及胸膜下区条状、点状密度增高影(见第143页图1)及一些网格状病变,可伴有少许蜂窝肺,或斑片状密度增高区,本组28例(29%);中度HRCT改变明显重于轻度,胸膜面下蜂窝肺明显(见第143页图2),累及范围以两下肺为著,本组25例(26%);重度HRCT 改变明显,表现中下肺累及显著,多发蜂窝肺,有肺大泡、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肺心病改变,多伴有斑片状密度增高区(见第143页图3,4),本组45例(46%)。 2.3胸部HRCT分期:本组通过HRCT改变发现,可将本病分为静止稳定期和渗出活动期。静止稳定期临床表现较轻,呼吸道症状较少,HRCT表现有条、点、网格病变,甚至有蜂窝肺,但其病变边缘清楚,病变区没有急性渗出的斑片状密度增高区,本组28例(30%)。渗出活动期在HRCT上表现各种纤维化的条、点、网格及蜂窝状模糊病变,病变区见程度不同的斑片状密度增高区,此时患者有急性呼吸道症状,本组70例(71%)。 患者治疗后HRCT复查,本组98例中有22例经过激素及对症治疗的HRCT复查资料,显示呼吸道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见第143页图4,5),HRCT复查发现病变有好转者10例(46%);病变未见变化者5例(23%);病变有加重者7例(32%)。其中好转者主要表现为肺内渗出性斑片状病变缩小, 像定位准确,直观明了,为重要补充[5]。在本院,MIP图像作为肺动脉CCT血管造影(CTA)必选的重建方法。VR图像对于较大肺动脉分支病变显示较好,但对于肺段以下血管病变显示较差,而且肺动静脉同时显示,不易区分,对诊断的帮助不大。 PE后远端肺组织缺血坏死,称为肺梗死[6]。由于肺组织有支气管循环,肺栓塞后并不易发生肺梗死。CT表现为肺栓塞远端片状实变,典型者呈楔形,尖端指向肺门。本组病例中只有3例有肺梗死表现。 总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时间短,成像清晰,可以准确显示PE,可作为PE的首选检查。轴位图像、MIP、MPR 可互为补充,可更好地显示病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肺血管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 医师分会.急性肺血栓栓塞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74-81. [2]Peter AL,Douglas SK,Donald LK,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818310381.html,bined CT venog- raphy and pulmonary angiography in suspected thromboembolic disease.AJR,2000,174(1):61-65 [3]张镭,邓鑫,王亚杰,等.双螺旋CT精细诊断肺血栓栓塞症 的临床影像学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7):412-416. [4]宋光义,胡茂清.韩丹,等.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PE的 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20-24. [5]盛蕾,马得廷.MSCT不同层厚的最大密度投影在肺动脉栓塞 诊断中的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2):219-222. [6]管强,张亚芳,韩峰,等.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50例手术 治疗体会.山西医药杂志,2001,45(4):327-328. (收稿日期:2012-09-16) 142··

肺部CT征象(大量图片)

1.肺小叶内间质增厚常见于肺纤维化。 肺小叶内间质增厚的病理基础:小叶内细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及肺泡间隔的间质增厚。此征象主要位于肺的外围部分。 肺小叶内间质增厚的CT表现:在HRCT上小叶内间质增厚造成细网状影。细线影间隔几毫米,呈现细网状或筛孔状影像。 2.肺实质索带:指粗细一致,长2-5cm的线状致密影。见于肺纤维化和其他原因引起的间质增厚,也称为“长线”。常呈周围性,与胸膜面接触。 肺实质索带的病理基础:在某些患者代表连续增厚的小叶间隔线;也可代表支气管血管周围纤维化区域的粗糙的瘢痕或伴随着肺或胸膜纤维化的肺不张区域。 肺实质索带的CT表现:这种非间隔性的索带常呈数毫米厚、形态不规则,伴随临近肺和血管支气管结构的明显变形。

3.小叶间隔增厚:小叶间隔增厚通常见于间质性肺部疾病,HRCT容易识别。

小叶间隔增厚的病理基础:间质内存在积液,细胞浸润或纤维化。 小叶间隔增厚的CT表现:周围肺野内,增厚的间隔线长约1-2CM,可勾画出整个小叶轮廓,通常延伸至胸膜表面,大致与胸膜垂直。在中心肺野,增厚的小叶间隔勾画出直径 1-2.5CM的小叶。 4. 肺血管造影征主要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原发性肺淋巴瘤、阻塞性肺炎及感染性肺炎所致的肺组织实变。 肺血管造影征病理基础:病变或事变的肺组织未累及肺内血管,所以于增强扫描的CT 图像上可见树枝状的明显强化的肺血管。 肺血管造影征的CT表现:CT增强扫描,于病变的或实变的肺组织内从肺门指向肺外周的树枝状的高密度影,逐渐变细。

5.胸膜下曲线影又称胸膜下线,此征象为在胸膜下1CM内与胸膜平行的线状影像。 胸膜下曲线影的病理基础:细支气管周围纤维化及肺泡萎缩。 胸膜下曲线影的CT表现:最多见于下叶后部,胸膜下几毫米厚,平行于胸膜的2-10CM 的曲线状致密影。 6.蜂窝征:指广泛的肺间质与肺泡纤维化造成肺泡的破裂与细支气管扩张,产生典型的有特征性的蜂窝样表现或蜂窝肺。可见于导致“终末期肺”纤维化的任何疾病过程。 蜂窝征病理基础:病理上蜂窝征的定义是小的囊状气腔存在,通常衬以细支气管上皮,并有致密的纤维组织所构成的厚壁。 蜂窝征CT表现:HRCT上显示为具有特征性的小囊状气腔,大小为2-16mm,有清楚的壁,厚1-3mm,与正常肺组织或小叶内间质增厚区域的肺组织比较,显得更加透亮,多位与胸膜下区域。

最新肺结节CT的征象及显示

肺结节CT的征象及显示(综述)(图文) 肺结节(pulmonary nodule)通常是指直径不超过3cm的肺内类圆形病灶,不超过2cm 则称为小结节,其中不超过1cm可称为微结节(附表)。小结节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直是放射学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小结节的细节(details)显示是其中的关键。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毫无特征可言的肺结节,再高明的医生也难下结论,而对一个特征详尽的肺结节,即使一个初验者也有同样准确的答案。随着螺旋CT的出现,小结节的细节显示和准确诊断率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如何最有效地显示结节特征(characterization)是提出准确诊断的前提。 此病例肺结节表现“小泡征”、“胸膜凹陷征”,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 病变肿块结节小结节微结节粟粒 病变定义:结节直径(D) D>3cm D≤3cm D≤2cm D≤1cm D≤2mm(病 理上)

态增强扫描、双能CT扫描、双气相同层面对比扫描以及各种后处理技术等,我们特别推荐靶螺旋扫描――一种窄准直与小FOV相结合的扫描技术。技术参数:小FOV(包括纵隔和一侧肺,20-25cm),扫描层厚约为结节直径的1/3~1/2,根据结节大小而定,取2~5mm,p=1~2,重叠40%~100%重建。若FOV小于20cm,则噪声等的增加将使分辨力不能进一步提高,甚至会降低;若FOV太大,则分辨力下降,将失去靶的意义。 靶扫描一方面提高了分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详细的密度分析,在靶扫描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完成上述各种扫描,尤其建立时间-密度曲线,同时还可以结合选择性血管造影进行CTBA和CTPA的研究。缺点是覆盖范围较小,常需与常规扫描同时使用。 靶扫描与“靶重建”不同,后者在常规螺旋CT数据的基础上缩小FOV、并重叠重建,虽然图像较常规要好,但较常规螺旋CT并不增加信息,其优点是不需再扫描,对较大而典型的结节应用较好;对小结节或疑难结节仍以靶扫描为佳。视窗的调节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小环节,临床实际使用中五花八门。由于不同的机型和照相机工作状态不同,视窗有所不同;对于一个可疑的肺内小病灶,不适当的视窗会导致误漏诊或延诊。总结我们多年的使用经验,有这样一个原则:病灶的多成分性决定了单一视窗常不能满足需要,要以待显示病灶的密度为轴心进行调整,作多视窗显示。具体做法为:①常规肺窗要求既有层次,又有对比,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窗宽,我们通常用1000~1200HU,另一方面将窗中心调至-450~-500HU,可兼顾到大多数病变的显示;②浅淡的病变如磨玻璃影、粟粒结节,密度低于结节,用常规视窗有时不太清楚,需将窗宽及窗中心均作下调; ③显示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时,窗宽应稍宽,太窄的窗宽因图像太白而可能掩盖低密度的空泡及支气管; ④结节密度测定时,用纵隔窗,窗宽设为350HU左右,窗中心设定以结节平均密度为佳,常为45~60HU; ⑤其它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对于一个周围性肺结节,特征显示包括三方面:形态学特征、结节-肺界面和邻近改变;血管改变贯穿以上三方面。 一、形态学特征――直接而根本的征像,显示原则是“多层面、多方位” 1.形态(morphology) ①圆形肿块征,表现为病灶趋圆形(类圆形),体现了其生长方式为细胞的堆积,以与三角形、长条形及片状病灶区分。技术上以后处理3D-SSD为佳,能立体、直接而有效地作出评价,MPR也有很好的价值,而常规横断面评价时要有一定的经验,在脑中“重组”病灶立体形象。 ②分叶征(lobulation),是指肿块的轮廓并非纯粹的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常呈凹凸不平的多个弧形,形似多个结节融合而成,通常可分为深分叶和浅分叶,以分叶部分的弧度为标准:弦距与距长之比>2/5为深分叶。病理基础一是与肿瘤边缘各部位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生长速度不同有关。二是肺的结缔组织间隔,进入肿瘤的血管、支气管分支、从肿瘤内向外生长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等可引起肿瘤生长受限,产生凹陷,从而形成分叶的形

高分辨率CT

高分辨率CT(HRCT)的临床应用 CT、MRI室高分辨率CT(HRCT)是高科技产物,可取得1---1.5mm的薄层图像,可显示细微结构,必须有相应的一系列高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 高分辨率CT(HRCT)可以在较短的扫描时间内,取得有良好空间分辨率,特别是在肺部方面的应用,堪与大体标本相媲美的,是目前活体肺无创性成像技术中最敏感的工具。 一.什么是高分辨率CT(HRCT)?与常规CT(包括螺旋CT)的区别。 HRCT包括两个主要内容,薄的扫描层厚1---1.5mm和高空间频率(骨)算法重建。分辨率可达0.25---0.68mm 。 常规CT及螺旋CT则是层厚为10mm和低空间频率(软组织)算法重建。 HRCT主要显示病变的细微结构,如肺部可在肺小叶水平上认识肺的解剖结构(显示肺小叶间隔、小叶支气管、小叶肺动脉和小叶间肺静脉)。而常规CT只能显示HRCT 中的30---47.8%。 HRCT是在常规CT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二.HRCT在胸部的应用: HRCT是胸部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检出病变:对于胸片和常规CT正常或可疑病变,而有呼吸困难、咳血等症状的患者适于作HRCT。 2、病变的定性:肺弥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气道病变的诊断、胸膜病变的诊断等。 3.病变的活动性判断及随访:对HRCT上发现的磨玻璃影、间质性或气腔结节,治疗后可恢复,为活动性病变,可做活检明确诊断,因此,HRCT可用作随访;而广泛纤维化是非活动性,为不可恢复性病变,可不必做活检。 4.协助决定活检和方式和部位:在肺弥漫性疾病中,可协助外科医生于最可能取得在代表性的组织处取材,以提高活检的准确性。 三.HRCT在颅底及耳部的应用: 颌面部的骨骼及周围肌肉神经细小、形成孔道较多,常规CT不易显示,HRCT可清晰显示这些微细解剖结构,特别是可显示颞骨的耳蜗、前庭、各个半规管、内淋巴管及囊、蜗水管、面神经管各段等。可清晰显示这些结构的病理改变,以便定位定性

【请教】《肺部高分辨率CT》的错误中文翻译

【请教】《肺部高分辨率CT》的错误中文翻译 【请教】《肺部高分辨率CT》的错误中文翻译 不记得什么时候下载的了,好像也是在园子里下载的《肺部高分辨率CT》。全英文的资料,对着词典慢慢指,还是有些地方搞不清楚,干脆发上来,给行家们看看,兴许有空会指点指点。因为英语底子不好,基本上只是把词典的中文复制下来,这也是最希望能得到版友指点之处。 原文很长,是交互式的网页,我省去了一部分问答的内容。目前暂时翻译了10个病例。希望能全部做完吧。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HRCT technique, protocols, and artifacts is necessary before beginning. 开始之前必须的HRCT的技术、定则、伪影作基本的了解。我的问题:protocol 金山词霸解作“礼仪;(条约)草案,草约;(外交)议定书”,这里应该是指特定的规则吧。artifact 作“人造物品”,全医药大辞典还解作“伪影”。伪影在影像学极常见,但是本节中似乎没有太多提到这方面的问题。TECHNIQUE High-resolution CT (HRCT) technique attempts to optimize the

demonstration of lung anatomy. Several technical modifications are essential for performing HRCT of the lung parenchyma (Figure 1). These include 1) the use of thin collimation, and 2) image reconstruction with a high-resolution (sharp or "high spatial frequency") algorithm. Other modifications in CT technique which also increase resolution, but not generally used, include increased kVp or mA technique and targeted image reconstruction 技术: 高分辨率CT(HRCT)是(一种)为了更好的显示肺组织解剖(而发展出来)的技术,(以下/有)几项优化是实现对肺组织高分辨率重建的必须的,包括:1、使用窄的准直器;2、高分辨率图象重建算法(锐利或高的空间分辨率)。还有一些不常用的提高空间分辨率的方法比如加大kV或者mA、目标图象重建等。SCAN COLLIMATION With 5-10 mm collimation, volume averaging within the plane of scan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ability of CT to resolve small structures. Scanning with the thinnest possible collimation (e.g. 1 mm) is essential if spatial resolution is to be optimized. 准直器 如果准直器用5-10mm的话,扫描层面的部分容积效应会大大减少CT对微小结构的重建能力。用尽可能小的准直(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