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BCS分类与制剂联系

合集下载

药物bcs分类系统

药物bcs分类系统

毒性研究
通过BCS分类系统可以预测药物 可能产生的毒性反应,为药物安 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BCS分类系统可用于指导药物相 互作用研究,预测不同药物在体 内的相互作用情况,为合理用药 提供指导。
05 药物BCS分类系统的挑战 与前景
05 药物BCS分类系统的挑战 与前景
BCS分类系统的局限性
BCS分类系统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用药建议, 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和合理用药。
药物BCS分类系统的意义
预测生物利用度
评估生物等效性
通过BCS分类,可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行为, 为药物研发提供指导。
BCS分类系统可用于评估不同制剂间的生物 等效性,为药物审批和监管提供依据。
药物的溶解性
溶解性定义
药物在特定溶剂(如水、油脂等)中的溶解能力。
溶解性分类
根据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可分为高溶解性、中溶解性和低溶解性 药物。
溶解性与生物利用度
药物的溶解性影响其在体内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高溶解性药物往 往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的渗透性
渗透性定义
01
药物通过生物膜(如细胞膜)的能力。
BCS分类的意义
通过BCS分类,可以预测药物在体内 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为制剂设计提 供指导,有助于实现药物的优化使用 和个性化治疗。
药物的生物药剂学分类
BCS分类定义
BCS分类与制剂设计
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 分为四类,即BCS I、II、III和IV类。
不同BCS类别的药物需要采用不同的 制剂设计策略以优化其生物利用度和 治疗效果。例如,对于低溶解性和高 渗透性的BCS II类药物,常采用增溶 技术提高其溶解度;对于高溶解性和 低渗透性的BCS IV类药物,则需要采 用促进渗透的策略。

难溶性药物(BCS11、IV类)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难溶性药物(BCS11、IV类)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难溶性药物(BCS11、IV类)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2-30T06:54:17.24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8月16期作者:朱宇飞沙耕宇张欣[导读]难溶性药物(BCS11、IV类)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朱宇飞沙耕宇张欣(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江苏扬州225100)摘要:难溶性药物因其在水中溶解度小, 药物难以被机体吸收, 体内消除速度较快, 血药浓度容易出现峰谷现象, 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低, 且难以实现剂型的多样化。

目前所具有的技术如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微乳增溶,超微粉末技术等,均可提高生物利用度。

缓控释制剂具有服药顺应性长,血药浓度平稳毒副作用低,降低肠胃刺激等优点。

难溶性药物的缓控释制剂已经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方向。

本文就难溶性药物的增溶及其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Abstract:Because of its low solubility in water, insoluble drugs are difficult to be absorbed by the body, the elimination speed is fast and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is easy to appear peak valley phenomenon.However the oral preparation bioavailability is low,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dosage forms. Currently available technologies such as synthesis of water-soluble precursor drugs, microemulsion solubilization, ultrafine powder technology, etc.,which can improve the bioavailability. The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ng compliance, stable blood concentration, low toxicity and reducing gastrointestinal irritation. The 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 of insoluble drugs have become a hot research direction in pharmaceutic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olubilization and sustaine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 of insoluble drugs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第二章难溶性缓释药物(BCSII类.IV类)的增溶方法2.1 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的分类及其应用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成盐、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 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在药物发现的早期,制定溶解度和通透 性的可接受标准可以有效降低新药开发的 风险
FDA对BCS分类加速仿制药研发的建 议
Class
Solubility
Permeability
Biopharm Risk
FDA Requirement

High

Low

High
High High Low
Low Risk In-vitro data
如何定义高渗透性
人体肠道灌流试验
原位动物模型
Caco-2 细胞渗透性试验
高于美托洛尔
人体药物动力学试验
绝对生物利用度>85% (若存在肝脏首过效应,尿中回收药量>85%) 通常,可以通过油水分配系数来大概估计药物的渗透性 (log P>1.72为高渗透性药物),但忽略了主动转运和主 动外排的过程。
Moderate IVIVC Risk Correlation
High Risk Human Data

Low
Low High Risk Human Data
剂型的选择
Ⅰ型药物 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大,当该类药物在
0.1 mol/L盐酸中在15 min内溶出达85%以 上,可认为该种类品种无生物利用度问题
Ⅲ&Ⅳ型
Ⅲ型 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载体转运过程,较
难预测。 Ⅳ型
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体内影响药物 吸收因素更加复杂,一般不能预测。
BCS决策树及应用实例 (Wyeth Legacy, Pfizer)
BCS Class 1药物处方决策树
BCS Ⅰ
DV(Dose Volume)=Dose/Solubility
Ⅲ型药物

BCS在药剂设计和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BCS在药剂设计和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BCS在药物制剂设计和研究中的应用与意义1142111 管泓湦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是药物制剂在口服吸收药分类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

围绕体外溶解性和体内渗透性这两个核心特征,将口服类药物分成四个类别加以区分。

即Ⅰ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Ⅱ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Ⅲ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Ⅳ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

本文将以BCS对药剂设计和研究中的四个制剂策略以及两个重要意义展开论述。

一、BCS对口服药剂的设计思路及剂型改良的应用从BCS对口服药物的基本分类上,我们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溶解和渗透性药物,我们应选择不同的改进方案,使其能自原有药物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病人对药物的顺应性。

(一)Ⅰ类药物的制剂设计:高溶高渗的特点注定了此类药物的基础生物利用度,对于此类药物,我们在辅料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对药物溶解和渗透的影响。

其限速步骤通常存在于胃的排空速率以及药物自身在胃酸环境下的稳定性。

对于易于在胃酸环境中分解的药物,选择进一步包衣和定位控释的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程度。

(二)Ⅱ类药物的制剂设计:对于这一类低溶高渗的药物,BCS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的制剂策略,我们应进一步注意此类药物在肠内的溶出速率,将改良的重点放在改善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当我们提高了药物在肠道环境中的溶解问题,生物利用度将得到较大提升。

常用的改进策略:1.制成可溶性盐类:我们可以通过将难溶弱酸性药物制成碱金属盐、弱碱性药物制成强酸盐的方法,提高溶解度和吸收率。

2.筛选晶型和溶媒化物:不同晶型的晶胞内分子空间构型、构想和排列不同,使药物的溶解性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制剂在体内有不同的溶出速率,直接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造成临床药效的显著差异。

而对于药物来说,这种多晶型现象非常普遍,例如38种巴比妥类药物中有63%存在多晶型,48种甾体化合物中67%有多晶型。

对于这种晶型的差异,我们在制剂的选择中,通常选择溶出度大,溶出速度快的晶型。

320个药物的BCS分类

320个药物的BCS分类

中文名商品名BCS Class1 硫酸阿巴卡韦 Ziagen 32 对乙酰氨基酚 Children's Tylenol 3,43 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 acetaminophen/codeine 4/34 乙酰唑胺 Diamox 45 阿昔洛韦 Zovirax 4,36 沙丁胺醇 Proventil (Discontinued) 37 沙丁胺醇 Ventolin HFA 38 阿仑膦酸钠 Fosamax 39 别嘌醇 Zyloprim 3,110 阿普唑仑 Xanax 111 盐酸阿米替林 Elavil 112 苯磺酸氨氯地平 Norvasc 1 (CLogP) 3 (LogP)13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 Caduet 1/214 氨氯地平/贝那普利 Lotrel 1/115 阿莫西林 Amoxil/ Trimox 1,316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Augmentin 3,1/317 苯丙胺混合盐 Adderall XR 318 苯丙胺混合盐 Adderall 319 安普那韦 Agenerase (Discontinued) 220 阿那曲唑 Arimidex 1 (LogP), 3 (CLogP)21 阿立哌唑 Abilify 222 阿司匹林 Halfprin 323 阿替洛尔 Tenormin 324 阿替洛尔/氯噻酮 Tenoretic 3/425 盐酸托莫西汀 Strattera 1?26 伐他汀钙 Lipitor 227 阿托伐醌/氯胍 Malarone 2/128 硫唑嘌呤 Imuran 429 氮卓斯汀 Astelin 1?30 阿奇霉素 Zithromax 431 阿奇霉素 Zmax 232 贝那普利 Lotensin 133 贝那普利/氢氯噻嗪 Lotensin HCT 1/434 苯佐那酯 Tessalon 3?35 比马前列素 Lumigan 336 富马酸比索洛尔/氢氯噻嗪 Ziac 1/437 布地奈德 Pulmicort 238 丁丙诺啡/纳洛酮 Suboxone 3/339 安非他酮 Wellbutrin 140 丁螺环酮 BuSpar 141 布他比妥/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 Fioricet ?/3/342 枸橼酸咖啡因 Cafcit 1,343 骨化三醇 Rocaltrol 2,444 坎地沙坦酯 Atacand 245 卡托普利 Capoten 346 卡马西平 Tegretol 247 卡比多巴/左旋多巴 Sinemet 1/348 卡立普多 Soma 2/449 头孢克洛 Ceclor 350 头孢羟氨苄 Duricef 351 头孢地尼 Omnicef 452 头孢克肟 Suprax (Discontinued) 453 头孢丙烯 Cefzil 354 头孢呋辛酯 Ceftin 455 塞来昔布 Celebrex 256 头孢氨苄 Keflex 457 盐酸西替利嗪 Zyrtec 1,358 西替利嗪/伪 Cetiri-D 1/359 磷酸氯喹 Aralen 160 氯噻嗪 Diuril 461 扑尔敏/氢可酮 Tussionex 1/?62 盐酸环丙沙星 Cipro 363 环丙沙星/地塞米松 Ciprodex 3/1,364 克拉霉素 Biaxin 465 克林霉素 Cleocin 166 盐酸可乐定 Catapres 1 (LogP), 3 (CLogP)67 硫酸氢氯吡格雷 Plavix 268 克霉唑/倍他米松 Lotrisone 2/269 磷酸可待因 Tylenol w/Codeine 370 磷酸可待因/愈创甘油醚 Mytussin AC 3/?71 秋水仙碱 Colcrys 372 环苯扎林 Amrix 173 环磷酰胺 Cytoxan 1,374 环孢素 Neoral/Sandimmune 2,3,475 氨苯砜 Daspone 4,276 氯雷他定 Clarinex 177 去氧孕烯/乙炔雌二醇 Mircette ?/178 地塞米松 Decadron 1 (CLogP), 3 (LogP)79 地西泮 Valium 180 二氮嗪 Proglycem ?81 双氯芬酸钠 Voltaren 282 盐酸双环胺 Bentyl 2/483 去羟肌苷 Videx 384 地高辛 Lanoxin 1 (LogP), 3 (CLogP)85 苯海拉明 Benadryl Allergy 186 芬诺酯/阿托品 Lomotil ?/187 盐酸多奈哌齐 Aricept 188 甲磺酸多沙唑嗪 Cardura 189 多虑平 Sinequan 190 强力霉素 Vibramycin 3,191 屈大麻酚 Marinol 2/492 屈螺酮/乙炔雌二醇 Yaz ?/393 度洛西汀 Cymbalta 294 度他雄胺 Avodart 2/495 恩曲他滨 Emtriva 196 马来酸依那普利 Vasotec 1 (LogP), 3 (CLogP)97 钙化醇 Calciferol 398 红霉素琥珀 EryPed 1,399 草酸依地普仑 Lexapro 1 100 埃索美拉唑镁 Nexium 3 101 雌二醇 Alora 1 102 乙琥胺 Zarontin 1,3 103 依托度酸 Lodine 2 104 依托孕烯/乙炔雌二醇 NuvaRing ?/1 105 依托泊苷 VePesid 4 106 依折麦布 Zetia 2 107 依折麦布/辛伐他汀 Vytorin 2/2 108 法莫替丁 Pepcid 3 109 非氨酯 Felbatol 2 110 非洛地平 Plendil 2 111 非诺贝特 Tricor 2 112 非索非那定 Allegra 1,3 113 非索非那定/伪麻黄碱 Allegra-D 1/3 114 非那雄胺 Proscar 1or2? 115 氟卡尼 Tambocor 1116 氟康唑 Diflucan 1,3 117 氟胞嘧啶 Ancobon 1 118 盐酸氟西汀 Prozac 1 119 马来酸氟伏沙明 Luvox 1 120 叶酸 Folvite 3 121 夫沙那韦 Lexiva 2 122 福辛普利 Monopril 13?or123 速尿 Furosemide 2 (CLogP), 4 (LogP)124 加巴喷丁 Neurontin 3 125 吉非贝齐 Lopid 2 126 格列美脲 Amaryl 2 127 格列吡嗪 Glucotrol 2 (CLogP), 4 (LogP)128 格列本脲 Micronase 2 129 格列本脲/二甲双胍 Glucovance 2/3 130 灰黄霉素 Grifulvin 2 (CLogP), 4 (LogP)131 胍法辛 Intuniv 1132 肼苯哒嗪 Apresoline 3 133 氢氯噻嗪 Hydrochlorothiazide 3,4134 重酒石酸氢可酮/对乙酰氨基酚Lortab ?/3 135 重酒石酸氢可酮/布洛芬Vicoprofen ?/2 136 羟氯喹 Plaquenil 2 137 羟嗪 Hydroxyzine 2 138 布洛芬 Children's Motrin 2139 丙咪嗪 Tofranil 1 140 吲达帕胺 Lozol 1 141 硫酸茚地那韦 Crixivan 2,4 142 吲哚美辛 Indocin 2 143 胰岛素停赛低精蛋白重组人 Humulin N 3?144 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 Combivent ?/3 145 厄贝沙坦 Avapro 2 146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 Avalide 2/3 147 异烟肼 Isoniazid 1,3148 消心痛 Ismo 3 149 伊拉地平 DynaCirc CR 2/4150 酮康唑 Nizoral Tablets 2151 乳果糖 Duphalac 2? 152 拉米夫定 Epivir 1,3 153 拉莫三嗪 Lamictal 2 154 兰索拉唑 Prevacid 2 155 拉坦前列素 Xalatan 2 156 左乙拉西坦 Keppra 3 157 左西替利 Xyzal 3 158 左氧氟沙星 Levaquin 3,1 159 左炔诺孕酮/炔雌醇 Jolessa 1/1 160 左甲状腺素钠 Synthroid 1,3 161 左甲状腺素钠 Tirosint 1,3 162 利多卡因 Lidoderm 1 163 利奈唑胺 Zyvox 4 164 赖诺普利 Prinivil/Zestril 3 165 赖诺普利/氢氯噻嗪 Zestoretic 3/3 166 洛哌丁胺 Imodium 4 167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Kaletra 2/2 168 氯碳头孢 Lorabid 2 169 氯雷他定 Claritin 2 170 劳拉西泮 Lorazepam 1 171 氯沙坦钾 Cozaar 1 172 氯沙坦钾/氢氯噻嗪 Hyzaar 1/3 173 洛伐他汀 Mevacor 2 174 甲苯咪唑 Vermox 2,4 175 氯苯甲嗪 Antivert 2176 醋酸甲羟孕酮 Provera 2,3,1 177 美洛昔康 Mobic 2(CLogP), 4 (LogP)178 美金刚 Namenda 1? 179 度冷丁 Demerol 1 180 巯基嘌呤 Purinethol 4 181 美沙拉嗪 Asacol 4 182 美他沙酮 Skelaxin 2 183 二甲双胍 Glucophage 3 184 氨甲喋呤 Mexate 3 185 甲基多巴 Methyldopa/Aldomet (125mg dose discontinued) 3186 盐酸哌甲酯 Concerta 2 187 盐酸哌甲酯 Methylin 2 188 盐酸哌甲酯 Ritalin 24? 189 甲泼尼龙 Medrol 2or 190 酒石酸美托洛尔 Lopressor 1 191 甲硝唑 Flagyl 1,3 192 美西律 Mexitil 1 193 咪达唑仑 Midazolam 1 194 米诺地尔 Loniten 3 195 米氮平 Remeron 1 196 莫达非尼 Provigil 4 197 孟鲁司特钠 Singulair 1 198 吗啡 Roxanol 1,3 199 霉酚酸酯 CellCept 2 200 霉酚酸 Myfortic 2? 201 萘丁美酮 Relafen 2/4 202 纳多洛尔 Corgard 3 203 萘普生 Naprosyn 2 204 甲磺酸奈非那韦 Viracept 2,4 205 奈韦拉平 Viramune 2 206 烟酸 Niaspan 3 207 硝苯地平 Procardia XL 2208 硝酸甘油 Nitrostat 1 209 诺孕曲明/炔雌醇Ortho Evra 4?/1210 炔诺酮/炔雌醇 Necon 1/35 1/1211 炔诺酮/炔雌醇/富马酸亚铁 Loestrin 24 FE 1/1/?212 诺孕酯/炔雌醇 Sprintec 1/1 213 炔诺酮/炔雌醇 Ovral 1/1 214 去甲替林 Pamelor 1 215 制霉菌素 Nystain 3 216 制霉菌素/曲安奈德 Mycolog II 4/2217 奥氮平 Zyprexa 2 218 奥美沙坦酯/氢氯噻嗪 Benicar-HCT ?/3 219 盐酸奥洛他定 Patanol 3(CLogP), 1 (LogP)220 奥美拉唑 Prilosec 2 221 盐酸昂丹司琼 Zofran 1 (CLogP), 3 (LogP)222 磷酸奥司他韦 Tamiflu 1 (CLogP), 3 (LogP)223 奥沙普秦 Daypro 2 224 奥卡西平 Trileptal 4 225 盐酸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 Percocet 4/4 226 泮托拉唑 Protonix 3 227 青霉素V钾 Betapen-VK 1 (CLogP), 3 (LogP)228 青霉素V钾 Pen-Vee K 1 (CLogP), 3 (LogP)229 那吡啶 Urobiotic/Pyridium 2230 苯妥英钠 Dilantin 2 231 盐酸吡格列酮 Actos 2 232 吡罗昔康 Feldene 2 233 氯化钾 Klor-Con powder 1234 磷酸钾 K-PHOS 1 235 普拉克索 Mirapex 1 236 普伐他汀钠 Pravachol 1 (CLogP), 3 (LogP)237 泼尼松龙 Prelone 1 238 强的松 Deltasone 1? 239 普瑞巴林 Lyrica 1 240 磷酸伯氨喹 Primaquine 1 (CLogP), 3 (LogP)241 扑米酮 Mysoline 2 242 盐酸普鲁卡因胺 Pronestyl 1 243 丙氯拉嗪 Compazine 2 244 黄体激素 Prometrium 4 245 盐酸异丙嗪 Phenergan 1,3 246 异丙嗪/可待因 Phenergan 1/3 247 盐酸普萘洛尔 Inderal 1 248 丙硫氧嘧啶 PTU 3 249 吡嗪酰胺 Pyrazinamide 1,3250 盐酸吡哆醇 Pyri500/Rodex 1,3251 乙胺嘧啶 Daraprim 2 (CLogP), 4 (LogP),3252 富马酸喹硫平 Seroquel 2 253 盐酸喹那普利 Accupril 1 254 奎尼丁 Quinaglute 1 255 硫酸奎宁 Qualaquin 1 256 雷贝拉唑 Aciphex 1,3 257 盐酸雷洛昔芬 Evista 2 258 雷米普利 Altace 1 259 盐酸雷尼替丁 Zantac 3 260 利巴韦林 Rebetol 3 261 利福布丁 Mycobutin 2 262 利福平 Rifadin/Rifamate 2263 利塞膦酸钠 Actonel 3 264 利培酮 Risperdal 2 265 利托那韦 Norvir 2,4 266 马来酸罗格列酮 Avandia 1 267 罗苏伐他汀 Crestor 3 268 盐酸舍曲林 Zoloft 1 269 枸橼酸西地那非 Viagra 1 270 辛伐他汀 Zocor 2 271 碳酸氢钠 Sodium Bicarbonate 1272 氯化钠 Sodium Chloride 1273 次氯酸钠 Dakins full 1274 索利那新 Vesicare 3 275 索他洛尔 Betapace 1 276 安体舒通 Aldactone 2,4,3 277 安体舒通/氢氯噻嗪 Aldactazide 2/4 278 司他夫定 Zerit 1,3 279 磺胺甲恶唑 Gantanol (Discontinued) 2,4280 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Bactrim,Septra 4/4 281 柳氮磺胺吡啶 Azulfidine 2,4 282 琥珀酸舒马普坦 Imitrex 3 283 他克莫司 Prograf 2 284 他克莫司 Protopic 2 285 他达拉非 Cialis 4 286 替米沙坦 Micardis 2 287 替米沙坦/氢氯噻嗪 Micardis HCT 2/4288 替马西泮 Restoril 2 289 特拉唑嗪 Hytrin 1/3 290 盐酸特比萘芬 Lamisil 1 291 四环素 Sumycin 3 292 茶碱 Elixophyllin 3,1 293 硫胺素 3294 甲状腺 Armour 3 295 替拉那韦 Aptivus 2 296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 TobraDex ?/4 297 酒石酸托特罗定 Detrol 1 298 托吡酯 Topamax 3 299 托拉塞米 Demadex 1 300 盐酸曲马多 Ultram 1 301 曲马多/对乙酰氨基酚 Ultracet 1/4 302 曲伏前列素 Travatan 2 303 曲唑酮 Desyrel 1 304 曲安奈德 Nasacort AQ 4305 氨苯喋啶/氢氯噻嗪 Dyazide 2/4 306 熊去氧胆酸,又名熊去氧胆酸 Actigall/Urso 2307 盐酸伐昔洛韦 Valtrex 3 308 缬更昔洛韦 Valcyte 3 309 丙戊酸 Depakene 1,2 310 缬沙坦 Diovan 2 311 缬沙坦/氢氯噻嗪 Diovan HCT 2/4312 伐地那非 Levitra 2 313 伐尼克兰 Chantix 1 314 盐酸文拉法辛 Effexor XR 1315 盐酸维拉帕米 Covera-HS 1,2 316 维生素D,钙化醇 Drisdol 2 317 华法林钠 Coumadin 1,2 318 齐多夫定 Retrovir Tablets 1,3319 盐酸齐拉西酮 Geodon 2? 320 酒石酸唑吡坦 Ambien 1。

载体媒介转运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载体媒介转运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载体媒介转运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19905年提出的概念。

• BCS 就是把药物根据溶解度、肠道的膜通透性来进行分类的一个科学框架。

按照溶解度和肠道的膜通透性的不同,可以把药物分为四类: • 第一类为高溶解度、高通透性的药物; • …生物药剂学概述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2、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机体生…名解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及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absorption)/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of…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19905年提出的概念。

• BCS 就是把药物根据溶解度、肠道的膜通透性来进行分类的一个科学框架。

按照溶解度和肠道的膜通透性的不同,可以把药物分为四类: • 第一类为高溶解度、高通透性的药物; • 第二类为低溶解度、高通透性的药物; • 第三类为高溶解度、低通透性的药物; • 第四类为低溶解度、低通透性的药物• 两种药物如果仅仅是吸收量相等并不能保证它们具有生物等效性,因为吸收速率可能不一样。

• 采用BCS ,则更注重研究药物吸收与药效部位之间的关系,对于某些药物可能免做工作量较大的生物等效性实验,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加快了新药研发的进度。

免做生物等效实验的条件• 对BCS 中第一类高溶解度、高通透性的药物• 药物口服进入体内后,胃排空对药物的吸收起决定作用,是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

• 通过测定一个pH 值的溶出度或用溶出相似因子检验几个pH 值的溶出度,就可以将其定为是快速溶出的药物。

• 在这种情况下,剂型处方的改变对血药浓度是没有影响的,不需要做体内、体外相关实验即可以确定生物等效性。

生物药剂分类系统 (BCS) 及基于药物体内分布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DDCS)

生物药剂分类系统 (BCS) 及基于药物体内分布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DDCS)

和监管机构评判是否可以豁免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工具,这就是 制剂为口服; 基于BCS的生物等效性豁免的定义。
pH4,5和pH6.8标准溶出介质) , 以桨法( 50r/min) 或篮法
( 100r/min) ( 体积≤900mL) , 在30min内的溶出量 ≥85% ; 辅料应使用FDA批准的用于口服固体速释制剂的辅料。
通过代谢程度和渗 透性的相关性,利 用代谢来定义
13
XXXXXXXXXXXXXXXXXX
4. BDDCS的应用
4.BDDCS的应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应用一
预测转运体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应用二
预测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应用三
预测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
15
XXXXXXXXXXXXXXXXXX
4.BDDCS的应用
预测转运体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BDDCS分类
10
XXXXXXXXXXXXXXXXXX
2.基于药物体内分布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DDCS)简介
BDDCS分类标准
代谢:采用≥70%代谢作为高代谢药物的分类标准。2010 年,欧洲药品管理局 (EMA) 颁布生物等效性指南,标准 如下 ,单次口服给予最高剂量强度的药物,根据质量守 恒定律,可以从排泄物中测量到 ≥85%的一相氧化及二相 结合反应生成的药物代谢产物,包括未标记的、放射性同 位素标记的、 以及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代谢产物,即 为高代谢。
4
XXXXXXXXXXXXXXXXXX
1.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CS)简介
BCS分类
5
XXXXXXXXXXXXXXXXXX
1.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CS)简介
BCS分类标准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BCS与上述三个参数的关系
Class Ⅰ Ⅱ Ⅲ Ⅳ
Do Low Low/High Low Low/High
Dn High Low High Low
An High High Low Low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Dn在剂型策略选择中的应用
●地高辛 ●灰黄霉素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如何定义高渗透性
人体肠道灌流试验
原位动物模型
Caco-2 细胞渗透性试验
高于美托洛尔
人体药物动力学பைடு நூலகம்验
绝对生物利用度>85% (若存在肝脏首过效应,尿中回收药量>85%) 通常,可以通过油水分配系数来大概估计药物的渗透性
(log P>1.72为高渗透性药物),但忽略了主动转运和主 动外排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通常高渗透性药物有较大的An值,当
药物的溶出和剂量不限制药物的口服吸收
时,药物的吸收分数(F)与吸收数呈以下
指数关系:
当An=1.15时,药物口服最大吸收分
数约为90%。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剂量数(Dose Number, Do)
剂量数是反映药物溶解性与口服吸收关系 的参数
M:药物的剂量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An)
吸收数是预测口服药物吸收的基本变量, 是反映药物在胃肠道渗透性高低的函数。
An = Peff /R× Tsi = Tsi /Tabs
Peff:有效渗透率 R: 肠道半径 Tsi: 药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 Tabs:药物的吸收时间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应用
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药品开发领域的应用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
主要内容 BCS相关概念介绍 BCS应用范围 BCS决策树及应用实例
BCS概念的提出
Amidon等在1995年提出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 渗透性将药物分为4个群组
Fig. 1 The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as defined by Amidon et al.
Ⅳ型药物 溶解度、渗透性均较低,通常考虑采用 静脉给药。
剂型选择的策略 Ⅰ型:按照药物性质进行设计 Ⅱ型:着重改善剂型 Ⅲ型:考虑制备成前药 Ⅳ型:寻找新化学实体或其他化合物,若该 类药物治疗窗窄,较难仿制
BCS指导处方选择
Class Ⅰ Solutbility Permeability High High Formulation Strategy Conventional capsule or tablet Micronized API & surfactant Nano particle technology Solid dipersion Melt granulation/extrusion Liquid or semisolid filled capsule Coating technology Conventional capsule or tablet Absorption enhancers Combination of BCS 2 and absorption enhancers
Ⅲ&Ⅳ型 Ⅲ型 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载体转运过程,较 难预测。 Ⅳ型 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体内影响药物 吸收因素更加复杂,一般不能预测。

BCS在药物制剂设计和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BCS在药物制剂设计和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BCS在药物制剂设计和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摘要]近年来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成为新药研究和开发中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提高对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探讨口服药物溶解度、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从而设计合理的药物制剂。

通过文献分析,结合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总结各类药物的吸收限制因素及相关解决方法,为药物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溶解性;渗透性BCS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简称,是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其将药物分为四类:I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II低溶解性/高渗透性、III高溶解性/低渗透性、IV低溶解性/低渗透性【1】。

口服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药效是由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性决定的,首先必须吸收才有可能发挥药理作用,所以在制剂设计的时候必须考察药物的性质从而设计出合理的药物制剂。

而BCS分类对制剂的设计和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从分类中可以看出I类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很好,只要处方中没有显著影响药物吸收的辅料,通常无生物利用度问题,易于制成口服制剂,通常选择普通的片剂或者胶囊剂即可。

但是I类药物在研究中所占的比例很少,因此BCS在这类药物中的应用很局限。

对于II类药物溶出是其在体内吸收的限速步骤,因此,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经常需增加药物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但是剂量递增可能会导致药物在胃肠道中产生毒性反应,造成不良的后果,从而使得患者的顺应性下降。

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载药量高的药物的处方设计通常都比较困难,增加药物载药量,可能会导致药品粉体流动性差,在制粒和压片过程中增加黏附的概率,而且药量过大压出的片体积也相应增大,患者吞服困难。

此外,药品生产成本也会增加,因为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活性药物成分【2】。

所以更好的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是在设计是加快药物的溶出。

影响这类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晶型、溶媒化物、粒子大小等。

中药bcs分类 -回复

中药bcs分类 -回复

中药bcs分类-回复中药BCS分类:了解中药溶解度与渗透性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如何充分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确保其药效达到最佳水平,是中药研究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BCS(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生物制药学分类系统)的应用成为评估中药药物溶解度和渗透性的重要方法。

一、BCS的概念及意义BCS是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将药物分为四类的分类系统。

这四类分别为:I类(高溶解度、高渗透性)、II类(低溶解度、高渗透性)、III 类(高溶解度、低渗透性)和IV类(低溶解度、低渗透性)。

BCS的意义在于帮助研究者科学评估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及其与药效的关联,从而指导临床应用中药和新药研发。

通过BCS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为优化中药制剂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BCS分类与中药研究1. I类中药I类中药指的是那些既具有良好溶解度,又具备良好通过细胞膜的渗透性的中药。

这类中药通常能够迅速溶解于胃肠道中的体液,并且能够轻松地穿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药物的吸收多依靠被动扩散。

2. II类中药II类中药的特点是溶解度较低,但对细胞膜具有足够的渗透性。

这种药物的吸收主要受到溶解度的限制,因此,针对II类中药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以提高其吸收效率。

3. III类中药III类中药具有良好的溶解度,但其通过细胞膜的渗透性较低。

这类药物的吸收过程主要取决于溶解度和溶液的扩散速率,因此,在该类中药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如何提高药物的渗透性。

4. IV类中药IV类中药是指既具有较低溶解度,又具有较低渗透性的中药。

这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药效表现较差,因此,研究者需要探索提高其溶解度和渗透性的方法,以改善药效。

三、BCS分类对中药开发的意义1. 优化制剂设计根据不同的BCS分类,中药研发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剂设计。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ppt课件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ppt课件
31
Ⅳ型药物 溶解度、渗透性均较低,通常考虑采用
静脉给药。
32
剂型选择的策略 Ⅰ型:按照药物性质进行设计 Ⅱ型:着重改善剂型 Ⅲ型:考虑制备成前药 Ⅳ型:寻找新化学实体或其他化合物,若该
类药物治疗窗窄,较难仿制
33
BCS指导处方选择
Class Ⅰ

Ⅲ Ⅳ
Solutbility Permeability
Solubility:不溶于水 Log P:无相应数据;易溶于氯仿,溶于甲醇、
乙腈和乙醇 Bioavailability: 80% (rat)
113% (monkey) BCS Class 2
10
BCS的相关参数 BCS可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 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 An) 剂量数(dose number, Do) 溶出数(dissolution number, Dn)
Urine: 80% recovered
BCS class: 4 (FDA) or 2
8
例2:富马酸***** Solubility:13.4 mg/ml Dv=22.4 ml<250 ml LogP: 1.25 Bioavailability: 25% BCS class:3
9
例3:醋酸****
34
BCS在体内外相关性的应用 BCS理论提出体外溶出度试验仅仅反
映了活性成分从制剂中溶解和释放的情况, 只有当这些过程是吸收中的限速步骤时, 才可能达到预期的体内外相关性。
35
Ⅰ型 在胃中易于溶出,胃排空成为已溶出药
物吸收的限速步骤。 当药物胃排空比溶出快时,存在体内外
相关性。
36
Ⅱ型
溶解度低,溶出是吸收限速过程。通过设 计合理的体外溶出试验一般可建立良好的 IVIVC

velpatasvir bcs分类

velpatasvir bcs分类

velpatasvir bcs分类随着氨达纳韦和维尔帕韦组成的药物原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人员们对于它们的稳定性、生物可利用性等各种性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针对于维尔帕韦成分,其被美国药典委员会划分为2类B类和C类,这也就是Velpatasvir的BCS分类。

BCS全称为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中文称为生物制药分类系统。

这个制药分类系统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1995年开始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制药行业创新研发,快速发现市场价值高的新型药物。

BCS分类的依据是成分的溶解速度和肠道的可排出情况。

这个系统主要将药物成分分为A类、B类、C类和D类4种,每一种成分根据它们的生物利用度和溶解度分为一级或者二级。

维尔帕韦的那个Velpatasvir,进而分为B类和C类。

这个分类是指对于在肠道内的确切生物可利用度的区分。

B类的维尔帕韦成分是指,无论药品的剂量处于高于生物样品(标准制剂)的浓度还是处于低于生物样品的浓度时,都不会显出明显副作用,且药物质量相对比较稳定。

因此这类成分也即低生物可利用度,属于一级药品。

C类的维尔帕韦成分,则是生物可利用度比较高,因此药品剂量不能过高,属于二级药品。

Velpatasvir成分的BCS分类,是在制药行业的创新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方向性参考价值的一项指标。

对于制造商而言,它可以启示产品品质的整体水平;对于研究人员而言,它可以指导大量实验的方向性和遵循的路径,快速地获取相关证据和数据,最终实现药剂开发的价值创造。

当然,维尔帕韦成分的BCS分类,也表明了它在肠道内的可利用性优势和特殊性质,为临床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bcs一类化合物制剂开发策略

bcs一类化合物制剂开发策略

一、概述BCS(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是美国FDA提出的一种化合物分类系统,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度和渗透性。

根据BCS分类,药物可分为四类,其中BCS I类化合物具有高溶解度、高渗透性,是药物制剂研发中的理想选择。

本文将就BCS I类化合物制剂开发策略进行讨论。

二、BCS I类化合物的特点1. 高溶解度:BCS I类化合物在体内易于溶解,能够迅速被吸收。

2. 高渗透性:BCS I类化合物在肠道内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3. 生物利用度高:由于溶解度和渗透性良好,BCS I类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较高。

三、BCS I类化合物制剂开发策略针对BCS I类化合物的特点,制剂开发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制剂形式针对BCS I类化合物的高溶解度和高渗透性,可选择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制剂形式。

根据具体药物性质和适用人裙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制剂形式。

2. 优化制剂配方在制剂配方中,应注重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增强渗透性。

可采用添加助溶剂、表面活性剂等方法来提高溶解度;通过选择合适的载体或制备方法来增强渗透性。

3. 药物释放控制策略针对BCS I类化合物的高溶解度和渗透性,制定合理的药物释放控制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可采用渐进释放技术、缓释技术等手段,延长药物在体内的释放时间,保持血药浓度的稳定性。

4. 提高制剂的稳定性为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采用适当的添加剂、包衣技术等手段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降低刺激性。

5. 提高制剂的制备工艺通过优化制剂的制备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药效性。

6. 提高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研究和评价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确保制剂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与预期一致。

四、结语BCS I类化合物制剂开发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在制剂形式、配方优化、药物释放控制、稳定性提高、制备工艺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优化。

II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II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工业指南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豁免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2000年8月BP工业指南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豁免有关其它资料可从下列机构获得:培训与通信事业部通信管理药品信息科办公室HFD-2105600 渔民巷罗克维尔,MD 20857 电话:301-827-4573网址:/cder/guidance/index.htm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2000年8月BP目录I. 简介 (1)II.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1)A. 溶解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B. 渗透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C. 溶出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III. 原料药分类和确定成品药溶解特性的方法.. (2)A. 确定药物成分的溶解性分类 (2)B. 确定药物成分的渗透性分类 (3)1.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3)2. 肠道渗透性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肠胃道内的不稳定性 (5)C. 确定成品药的溶解特性和溶解外观相似性 (5)IV. 请求生物豁免的额外注意事项 (6)A. 辅料 (7)B. 前药 (7)C. 例外处理 (7)1.治疗范围狭窄的药物 (7)2.专门适用于口腔的药品 (7)V.BCS的管理应用 (8)A. 新药研发(INDs)/新药批准(NDAs) (8)B. 仿制药批准(ANDAs) (8)C. 批准后的变更 (8)VI. 支持生物豁免请求的数据 (8)A.高溶解性的数据支持 (9)B.高渗透性的数据支持 (9)C.快速和相似溶出的数据支持 (9)D.附加说明 (10)附件一 (11)工业指南1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豁免I. 简介本指南为主办方提供新药临床研究申请、新药申请、仿制药申请的建议和口服固体速释制剂(IR)体内生物利用度(BA)和/或生物等效性(BE)研究豁免申请的补充意见。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实验技术指导原则中BCS分类依据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实验技术指导原则中BCS分类依据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实验技术指导原则中BCS分类依据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中提到了BCS分类依据如下:
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1995):
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药物的溶解性是通过将最高剂量单位的药物溶解于250ml pH值介于1.0和8.0之间的溶出介质中测定而得。

当药物的剂量除以介质中的药物浓度小于或等于250ml时,即为高溶解性药物。

一般情况下,在胃肠道内稳定且吸收程度高于85%或有证据表明其良好渗透性的药物,可认为是高渗透性药物。

基于药物体内处置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_BDDCS_简介_刘维

基于药物体内处置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_BDDCS_简介_刘维
转运体抑制作用诱导作用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顶端外排转运体转运体抑制作用诱导作用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顶端外排转运体药物底物外排比抽取比cyp3a4p糖蛋白单独给药药物gg98k7772560药物底物外排比抽取比cyp3a4p糖蛋白单独给药药物gg98k7772560转运体抑制作用诱导作用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顶端摄取转运体转运体抑制作用诱导作用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顶端摄取转运体药物底物外排比抽取比cyp3a4p糖蛋白单独给药药物gg98k7772560newdrugslinrem201313在该研究中还观察到在只抑制p糖蛋白的情况下k11777的抽取比也有所下降说明蛋白活性降低会导致代谢的减少
E-mail: zhaisuodi@
[责任作者] 翟所迪
·266·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Chin J New Drugs Clin Rem),2013 年 4 月,第 32 卷 第 4 期
曲线, 即统计学意义上相同的峰浓度(cmax) 和药时 曲线下面积(AUC)。 1995 年, AMIDON 等[1] 提出的 生 物 药 剂 学 分 类 系 统 (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 将药物按照溶解度和渗 透性进行分类, 并以此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该系统在2000 年被 FDA 采用, 作为 《基于生物药 剂学分类系统对口服速释固体制剂免除生物利用 度和生物等效性的工业指导原则 》[2] 的理论基础。 根据 BCS 理论, 非专利药品若能在体外试验中证 实具有高溶解度和高渗透性 (BCS 第一类), 其速 释制剂可以申请免除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 在 BCS 中, 高渗透性定义为 ≥ 90%口服给药可被吸 收。 在 2005 年, BENET 等[3] 又提出了基于药物体 内 处 置 的 生 物 药 剂 学 分 类 系 统 (biopharmaceutics drug disposi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BDDCS) , 提 出以药物代谢程度作为评价渗透性的替代指标。 本文将对 BCS 和 BDDCS 系统作以介绍, 并对其在 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作以探讨。 BCS 1995 年, AMIDON 等[1] 提出将药物以溶解度 和渗透性分为四类。 其中高溶解度的划定界限为: 在 37 ℃, pH 1.0 ~ 7.5 范 围 内 , 药 物 的 最 高 使 用 剂量可以完全溶解于 250 mL 或更少的水溶性介质 中。 高渗透性的标准是, 明确药物在胃肠道内保 持稳定的情况 下 , 有 90%的 药 物 可 以 被 吸 收 。 每 种药物按照不同的溶解度和渗透性, 可以归为以 下四类。 第一类: 高溶解度-高渗透性药物, 如维 拉 帕 米 (verapamil) 、 美 托 洛 尔 (metoprolol) ; 第 二类: 低溶解度-高渗透性药物, 如环孢素 (ciclosporin)、 苯妥英 (phenytoin); 第三类: 高溶 解度-低渗透性药物, 如阿昔洛韦 (acyclovir)、 西 咪替丁 (cimetidine); 第四类 : 低 溶 解 度-低 渗 透 性 药 物 , 如 呋 塞 米 ( furosemide) 、 氯 噻 嗪 (chlorothiazide)。 其中第一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溶解 度和渗透性, 吸收较好, 因此如果两种口服速释 制剂在不同条件下均具有相同的溶出特征, 则他 们将具有相同程度的药物吸收[1]。

bddcs的bcs分类 -回复

bddcs的bcs分类 -回复

bddcs的bcs分类-回复BDDCS的BCS分类是指基于生物体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ADME) 特性将药物分类的一种方法。

它根据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可溶解度和渗透性进行分组,从而预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毒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步解释BDDCS的BCS分类。

1. 什么是BDDCS?BDDCS是根据药物的渗透性和可溶解性将药物分为四个类别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类1、类2、类3和类4。

它通过这些药物的ADME特性来预测其生物利用度和毒性。

2. 类1药物类1药物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可溶解性。

这些药物通常是小分子化合物,能够很好地穿过细胞膜并被吸收到血液中。

它们的生物利用度较高,通常不需要特殊的给药途径或措施。

3. 类2药物类2药物具有低渗透性和高可溶解性。

这些药物在生物中的吸收受限,很难穿过细胞膜。

虽然它们在溶液中的可溶解度很高,但无法有效地渗透到血液。

4. 类3药物类3药物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但可溶解性较差。

这些药物可以迅速穿过细胞膜并被吸收到血液中,但它们在溶解度较差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生物利用度受限的问题。

5. 类4药物类4药物具有低渗透性和低溶解性。

这些药物的吸收和渗透性均受限,很难有效地穿过细胞膜并被吸收到血液中。

它们的生物利用度可能很低,需要采用其他给药途径或增加给药剂量。

6. BDDCS的意义BDDCS的BCS分类对药物研发和药物审批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研发人员在早期阶段评估药物的潜力,预测其ADME特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此外,该分类系统也有助于制药公司在药物审批过程中确定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

7. BDDCS的应用BDDCS的BCS分类已经成为药物研发的常用工具。

在药物发现和设计的早期阶段,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该分类系统预测药物的ADME特性,并对其进行相关的优化。

此外,该分类系统还被用于制定优化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策略,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BCS分类与制剂的联系BCS (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活性成分的分类是根据API的水溶性和肠道渗透性对药物进行的一个科学的框架性系统分类,如果再结合制剂产品的体外溶出特征,那么,溶解性、肠道渗透性和溶出速率这三大条件决定着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与程度。

BCS I:高溶解性& 高渗透性BCS II:低溶解性& 高渗透性BCS III:高溶解性& 低渗透性BCS IV:低溶解性& 低渗透性1、溶解性与渗透性高低的判断方法根据上面所述,影响药物吸收的三大因素之一的溶出速率更多的取决于制剂产品本身,而溶解性和渗透性则与API有关。

那么,溶解性和渗透性的高低怎么判断呢?1)CFDA判断当单次给药的最高剂量对应的API在体积为250 ml(或更少)、pH值在1.0-6.8内的水溶性介质中完全溶解,则可认为该药物为高溶解性。

其中,这里的“最高剂量”是根据申请生物等效豁免制剂的最高剂量而界定。

当一个口服药物采用质量平衡测定的结果或是相对于静脉注射的参照剂量,显示在体内的吸收程度≥85%以上(并且有证据证明药物在胃肠道稳定性良好),则可说明该药物具有高渗透性。

这里要注意药物在胃肠道中要有良好的稳定性。

2)FDA判断A drug substance is considered highly soluble when the highest strength is soluble in 250 mL or less of aqueous media within the pH range of 1-6.8 at 37±1oC; A drug substance is considered to be highly permeable when the systemic BA or the extent of absorption in humans is determined to be 85 percent or more of an administered dose based on a mass balance determination (along with evidence showing stability of the drug in the GI tract) or in comparison to an intravenous reference dose.FDA于2017年进行了更新,但对高溶解性和高渗透性的定义上没有变化。

CFDA是以剂量判断溶解性,而FDA是以规格来判断。

3)EMA判断The drug substance is considered highly soluble if the highest single doseadministered as immediate release formulation(s) is completely dissolvedin 250 ml of buffers within the range of pH 1-6.8 at 37±1oC. This demonstration requires the investigation in at leastthree buffers within this range (preferably at pH 1.2, 4.5 and 6.8) and inaddition at the pKa, if it is within the specified pH range.与CFDA、FDA不同的是,EMA在溶液pH值中优先建议使用pH1.2、pH4.5和pH6.8,同时加上pH=pKa(如果pka在该范围内)。

For this purpose complete absorp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established where measured extent of absorption is ≥85%. Complete absorption is generally related to high permeability.即药物的吸收程度≥85%即认为药物为完全吸收,属于高渗透性。

4)WHO判断When an API shows a dose: solubility ratio of 250 ml or lower at 37ocover a pH range of 1.2-6.8, it can be classified as “highly soluble”.与前面不同的是,WHO对高溶解性定义的是以WHO基本药物清单EML中的最高剂量为准,而非豁免的最大规格或最高剂量。

When an API is absorbed to an extent of 85% or more, it is considered tobe“highly permeable”.高渗透性的判断标准与前面的均保持一致。

2、BCS分类与制剂的联系基于BCS分类系统而对药物进行对应的分类,大多时候是为了豁免做准备,如CFDA规定满足一定要求的BCS I和III可申请BE豁免。

但除了为药物争取BE豁免外,BCS分类对药物的开发也有帮助,如开发难度相对较高的II和IV,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物药剂学性质,制剂的开发过程需更深思熟虑。

1)BCS I 药物属于BCS I的药物均具有高溶解性和高渗透性的特点,常见的此类药物如美托洛尔(Metoprolol)、普萘洛尔(Propranolol)、茶碱(Theophylline)等。

基于上述描述,BCS I类药物的吸收基本没有限速步骤,因此,一般将此类药物设计为在胃肠道中快速释放的剂型,口服固体速释制剂IR(如胶囊、片剂)是此类药物的常见制剂形式。

2)BCS II药物属于BCS II类的药物一般具有低溶解性和高渗透性的特点,常见的此类药物如环孢霉素(Cyclosporine)、灰黄霉素(Griseofulvin)、伊曲康唑(Itraconazole)等。

BCS I药物在体内吸收没有限速步骤,但BCS II类药物有,它的限速步骤为溶出;又基于其高渗透性的特点,因此,提高药物溶出速度是此类药物增加生物利用度的重要方面。

根据Noyes–Whitney方程,影响药物溶出速度(DR, dissolution rate)的因素主要包括:A:固体药物的表面积,the surface area of the drug;D:溶解药物的扩散系数,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the drug;h:扩散厚度,the effective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Cs:药物在胃肠道吸收位点出的饱和溶解度,the saturation concentration of thedrug under the local gastrointestinal conditions;Xd:药物已溶出的量,the amount of drug already dissolved;V:溶解药物所需的体液,the volume of the fluid available to dissolvethe drug。

根据上述6个影响因素,我们一般是通过改造第1点和第4点(其它4点一般不易改变),即增加药物的饱和溶解度或者增加药物的比面积。

原料药晶型筛选或控制、减小粒径、增加pH调节剂、晶型无定形化一般是提高BCS II类药物溶出速率的常用方向。

3)BCS III药物属于BCS II类的药物一般具有高溶解性和低渗透性的特点,常见的此类药物如阿替洛尔(Atenolol)、西米替丁(Cimetidine)、二甲双胍(Metformin)等。

BCS III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限速步骤为药物在胃肠道膜中的渗透性。

药物物质分子通过肠上皮入血有三种途经:(1) 穿细胞途径(TranscellularPathway);(2) 载体介导的穿细胞途径(Carrier-mediated Transcellular Pathway);(3) 旁细胞途经(ParacellularPathway)。

其中,大部分的口服药物选择的是穿细胞途径。

所以,药物分子固有的亲脂性一般是基于药物穿越肠上皮细胞的能力而决定,亲脂性越强,则药物小分子的渗透性越强。

药物小分子的亲脂性与其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但亲水性药物分子一般会选择通过旁细胞途径透过肠细胞膜。

因此,为了提高亲水性药物的渗透性,可通过增加渗透性增强剂(如脂肪酸、胆盐、表面活性剂等)来加强亲水性药物等旁细胞途径;但有些渗透性增强剂是对细胞膜有破坏性作用的。

虽然BCS III类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限速步骤是药物在胃肠道膜中的渗透性,但鉴于其安全性因素和有效性因素,临床上更多的是将其制备成速释制剂IR。

4)BCS IV药物BCS IV类药物分子的挑战是其低溶解性和低渗透性的特点,这两点均形成了药物体内吸收的限速步骤。

BCS IV类药物的低溶解性和低渗透性的特点,导致其在体内的吸收极易受体内生理学方面的影响,如胃排空时间、药物在胃肠道中传递的时间,所以,这类药物展现出的体内-体外差异性比较大,即构建IVIVC的可能性低。

体内体外的差异性对药物的开发和处方设计均是大的挑战。

BCS IV药物与BCSII类药物有相似之处,即均具有低溶解性的特点,因此,BCS IV药物处方开发与设计可参考BCS II药物;但在渗透性提高方面则需要慎重,因为这可能会涉及到安全性问题(并非吸收越多就越好)。

3、药物BCS分类查询方法根据《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申报资料要求(试行)》,BCS分类查询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 WHO发布的BCS分类(2005年)2. NICHD和FDA研究归纳的BCS分类(2011年)3. Tsrlinc网站的BCS分类4. BDDCS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