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琵琶行并序学案(1)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教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教案1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方式1.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2.借助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1.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琵琶行并序1.能够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诗人深沉的感情。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把握诗歌意境。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能运用这一技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曾倡导并掀起新乐府运动。

现存诗近3 000首,主要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卖炭翁》(七古)、《钱塘湖春行》(七律)等。

2.探寻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大官僚及皇帝,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次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

由于他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最终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并序》就写于他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慨叹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1.识字注音(1)重点字湓.浦口(pén) 钿.头云篦.(diàn bì) 嘲哳..(zhāo zhā) 迁谪.(zhé) 虾蟆..陵(há ma) 霓裳.(chánɡ) 铮.铮(zhēnɡ) 悯.默(mǐn) (2)多音字贾⎩⎪⎨⎪⎧ 姓贾商贾 悄⎩⎪⎨⎪⎧ 悄声悄悄 咽⎩⎪⎨⎪⎧ 幽咽咽喉狼吞虎咽2.字形辨认⎩⎪⎨⎪⎧ 沦沦落纶纶巾⎩⎪⎨⎪⎧ 徙迁徙徒徒弟 ⎩⎪⎨⎪⎧ 哳呕哑嘲哳晰清晰 3.一词多义(1)为⎩⎪⎨⎪⎧ 因为.长句动词,写,作,读初为.《霓裳》后《绿腰》动词,弹奏,读为.君翻作琵琶行介词,替,给,读 (2)言⎩⎪⎨⎪⎧ 感斯人言.名词,话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东船西舫悄无言.名词,说话的声音(3)命⎩⎪⎨⎪⎧ 遂命.酒动词,叫,吩咐,命令命.曰《琵琶行》动词,取名 (4)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动词,哭泣座中泣.下谁最多名词,眼泪(5)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副词,表示短暂的时间如听仙乐耳暂.明副词,突然,忽然4.古今异义(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第二年。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教案

琵琶行并序锦瑟从容说课在虚与实手法的运用上,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

白诗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有侧面烘托,有正面描绘,以高超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将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似乎能让人感知到,生动地再现了演奏的场景和音乐的内容。

李诗追忆往事,或实境虚写,或虚境实写,生动地抒写了自己内心的迷惘、惆怅的感受。

本课教学设计,在分别领悟理解两诗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它们的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作了比较探究。

教学重点探究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比较掌握白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李诗追忆往事的描写手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琵琶行(并序)》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解,熟读成诵;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以研促读,巩固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诗是最华丽的乐章,诗是最动人的音符,诗是智者脑海中最精辟的语言,诗是文学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诗,可以凄婉,亦可以明朗;诗,可以含蓄,亦可以直白;诗,可以有严整的形式,亦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潇洒不羁。

若问什么是诗的真谛,一切的妙处就在一个“情”字。

有了真情,哪怕是再苍白的文字也能鲜活起来;有了真情,即使是再平凡的故事也能让静静的池塘泛起涟漪;有了真情,就算是略显稚嫩的诗篇也能觅到无数知音。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并序)》。

这首诗和他的《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

早在作者生前,就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了。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多媒体课件展示:《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琵琶行》导学案(苏教版必修四).doc

《琵琶行》导学案(苏教版必修四).doc

《琵琶行》导学案(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一体化讲义(学生)【目标预设】1、鉴赏诗歌中髙超的音乐描写。

2、分析琵琶女形象。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步骤】活动一:走近文本。

1、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白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罪恶的政治讽喻诗。

代表作《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

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一卷。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入仕到贬江州司马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 “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卖炭翁》后期(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2、《琵琶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活动二:诗歌鉴赏。

一、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溢浦口(句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句式:),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句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琵琶行(并序)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琵琶行(并序)学案1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4琵琶行(并序)学案本课话题——知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彼此同是沦落天涯、四处飘零的人,虽说初次相逢,又何必曾经互相认识呢?琵琶女的身世,激起诗人情感的共鸣,两人堪称生命的知音。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真正的知音应该是肝胆相照,琴瑟和鸣,是闪电与雷鸣瞬间的交集,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一拍即合。

就像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风雨,雨水淋湿了你,也浇透了我。

那时的你,那时的我,同在其中,天地共存,冥冥之中灵魂与灵魂融合了,灵魂与灵魂交织了。

宛如两颗流星相撞,在刹那的撞击中,人生最灿烂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夺目的光华,书写出生命中最优美的乐章!1.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意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之意。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高山流水”遂成为知己或知音的代名词。

2.伟大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结成了深厚友谊,成为知音。

这种友谊在历史上是无双的,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白居易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李贺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蒲松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湓.浦( ) 铮.铮然( )倡.女( ) 贾.人( )悯.然( ) 迁谪.( )浔.阳( ) 荻.花( )管弦.( ) 霓.裳( )六幺.( ) 嘈.嘈( )幽咽.( ) 水浆迸.( )船舫.( ) 虾.蟆( )红绡.( ) 钿.头( )银篦.( ) 阑.干( )呕哑..( )( ) 嘲哳..( )( )【答案】 p én zh ēn ɡ ch ān ɡ ɡǔ m ǐn zh é x ún d í xi ánn í y āo c áo y èb èn ɡ f ǎn ɡ h á xi āo di àn b ì l án ōu y ā zh āo zh ā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为⎩⎪⎨⎪⎧委身为.贾人妇(动词,作为,做)因为.长句(动词,创作)为.君翻作(介词,替,给)(2)命⎩⎪⎨⎪⎧遂命.酒(动词,命令)命.曰(动词,命名,题名)(3)闻⎩⎪⎨⎪⎧忽闻.水上琵琶声(动词,听见)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听到)博闻.强识(名词,见闻、知识)(4)举⎩⎪⎨⎪⎧举.酒欲饮无管弦(动词,端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将军向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推举、推荐)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动词,拿) (5)信⎩⎪⎨⎪⎧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烟涛微茫信.难求(副词,的确、确实)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动词,相信)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名词,媒人) (6)故⎩⎪⎨⎪⎧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衰老)故.垒西边(形容词,旧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往、交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名词,原因、缘故)此物故.非西产(副词,原本、本来) (7)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贬官、放逐)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 (8)言⎩⎪⎨⎪⎧感斯人言.(名词,话,说的话)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3)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4)歌.以赠之(名词用作动词)作歌 (5)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用作状语)在梦里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明年..秋 古义:第二年。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学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学案 苏教版必修4

《琵琶行(并序)》复习学案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浔阳(xún)枫叶(fēng)瑟瑟(sâ)迁谪(zhã)B.慢捻(niǎn)霓裳(ní)六幺(yāo)嘈嘈(cáo)C.幽咽(yâ)暂歇(zhàn)乍破(zhà)转徙(xī)D.收拨(bō)裂帛(bó)钿头(diàn)银蓖(bì)2.选出加黑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①明年秋②委身为贾人妇③曲罢悯然④今漂沦憔悴⑤铁骑突出刀枪鸣⑥整顿衣裳起敛容⑦恬然自安⑧因为长句⑨暮去朝来颜色故⑩曲终收拨当心画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C.①③⑧⑨D.④⑤⑨⑩3.选出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B、转轴拨弦三两声凡三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划C、冰泉冷涩弦凝绝D、如听仙乐耳暂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广暂腾而上胡儿马4.诗的结尾作者自伤身世,自觉与琵琶女颇多相似,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

B.一个善写诗,另一个能读懂;一个会弹奏,另一个能欣赏,有他乡遇知音相见恨晚之感。

C.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D.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都有荣衰变迁,“幽愁暗恨”。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拟人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课《琵琶行并序》教案1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课《琵琶行并序》教案1

第三课琵琶行(并序)一、导入教师放录音——《春江花月夜》乐曲。

这是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

假如说,老师要让你们用文字来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么样?这对大家来说,恐非易事。

因为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解题1.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原籍太原,后迁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

出身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

自幼聪慧,苦学文,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飘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29岁中进士,37岁时任左拾遗,作谏官。

他抱着“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与此同时,他又于“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谕诗”。

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

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时州的长官),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写于贬谪后的第二年秋天。

后升任忠州刺史、杭州太守、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晚年政治热情减退,“独善其身”成为思想主流,诗歌创作也失去前期那样的战斗力了。

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学案1(教师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学案1(教师版)

《琵琶行(并序)》学案(教师版)读课文一、实词。

一词多义1.言⎩⎪⎨⎪⎧ 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③自言本是京城女2.数⎩⎨⎧ ①使快弹数曲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3.语⎩⎪⎨⎪⎧ ①琵琶声停欲语迟②今夜闻君琵琶语4.轻⎩⎪⎨⎪⎧ ①轻拢慢捻②商人重利轻别离 5.泣⎩⎪⎨⎪⎧①满座重闻皆掩泣②座中泣下谁最多 6.下⎩⎪⎨⎪⎧ ①主人下马客在船②家在虾蟆陵下住2.古今异义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如听仙乐耳暂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1课时)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1课时【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粤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情况、诗歌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

3.分析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四个乐章”,掌握诗人用多种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4.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身世的相似性,体会作者失意悲伤的心情。

5.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四个乐章”,掌握诗人用多种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身世的相似性,体会作者失意悲伤的心情。

难点:会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培养联想的想象能力。

【导语设计】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知音的典范,那么谁能给我们大家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呢?(《视频导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见素材)今天我们来学习《琵琶行》,了解另外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背景和文体知识(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1随着高中语文教学逐渐深入,文学经典作品《琵琶行》的教学也成为了必修课程中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苏教版高一必修四的《琵琶行》教学设计展开讲述,探讨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感知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一、选取适宜的文本材料教学的第一步是选材。

在选择《琵琶行》作为教学材料时,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

从苏教版高一必修四的教学大纲来看,《琵琶行》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文本长度、字词难度和文化底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准备中,我们需要对课文进行精选和调整,选取其中行文明快、描写生动,同时贴近学生生活与经验的片段进行讲解和启发。

二、主题思考和讨论《琵琶行》从中唐到清初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和人物,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主题化的方法,通过涉及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范畴,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具体的主题问题。

例如,通过对比宋代以前的封建制度和宋代以后的科举制度,让学生思考政治的变革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学生认识诗词与乐曲的关联、宗教与信仰的文化内涵等等,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与文化现象的反思和认识。

三、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作为文学作品,情感体验与表达也是《琵琶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演练和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刻感知人物形象的性格、心理、行为等特征。

例如,通过让学生扮演琵琶教师、白衣女子、果郡王等人物,在实践中探寻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核,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文学情感的表达和体察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比如鸣琴、写诗、编曲等方式,来深刻领悟和表达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需要强调多元化和灵活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方式。

使用影片、动画和音频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利用互动课堂、课堂教学游戏等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响应度;通过网络工具、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来丰富信息的来源和交流的途径等等。

高中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琵琶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知识与技能: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指导学生熟读全诗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悲剧美。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预习案(一)了解作者白居易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为官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新部编本《琵琶行(并序)》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新部编本《琵琶行(并序)》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的诵读全诗并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并体会琵琶女与诗人相通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高山流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后来,钟子期去世,俞伯牙将琴摔断,不再弹奏,因为世上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

岳飞也曾在其词《小重山》中写道:“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由此可见,世上“知音”难觅。

可是,一千多年前,一位曾经色艺双绝、名满京城的琵琶歌女在荒凉的浔阳江头独自弹奏、排遣忧愁时,居然遇见一位知音,而这位知音竟然是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

琵琶女的弹奏引起了诗人深深的共鸣,他就将自己的所听、所感用笔记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琵琶行》。

2.题目及作者简介行:文体的一种,缘于汉乐府,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如《长歌行》、《短歌行》等。

到了唐代,多是即事名篇,多无依傍,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白居易: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忠君爱国,关心百姓。

作品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作品流传甚广,有“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歌《琵琶》篇”的说法。

3.研读文章(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琵琶的弹奏,听者尤其是作者听后有什么反应。

4.概括讨论分析文章一共写了三次琵琶的弹奏。

琵琶女诗人(听者)第一次自己弹奏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受邀弹奏如听仙乐耳暂明第三次被求弹奏江洲司马青衫湿三次描写,有详有略,第一、三次略写,第二次详写。

琵琶女第一次弹奏的原因是什么?(要求用课文中的诗句来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4琵琶行并序学案一、基础考查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浔.阳(xún) 枫.叶(fēnɡ) 瑟.瑟(sè) 迁谪.(zhé)B.慢捻.(niǎn) 霓.裳(ní) 六幺.(yāo) 嘈.嘈(cáo)C.幽咽.(yè) 暂.歇(zhàn) 乍.破(zhà) 转徙.(xǐ)D.收拨.(bō) 裂帛.(bó) 钿.头(diàn) 银篦.(bì)解析:选C。

C.“暂”读“z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解析:选A。

B.老大:年纪大了。

C.去来:去了以后。

D.掩泣:掩面哭泣。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歌.以赠之A.浔阳江头夜.送客B.遂命酒.C.问君西.游何时还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解析:选B。

B项与例句为名词作动词。

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明年..秋②今漂沦憔悴..③因为....长句④似诉平生不得志⑤铁骑突出..故..刀枪鸣⑥暮去朝来颜色⑦老大..声..嫁作商人妇⑧凄凄不似向前⑨门前冷落..衣裳起敛容..鞍马稀⑩整顿A.①⑤⑧B.⑦⑨⑩C.③④⑥D.②④⑨解析:选D。

①古:第二年;今:今年之后的第二年。

③古:两个词,“因此作”之意。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古:冲出来;今:鼓起来。

⑥古:容貌;今: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⑦古:年龄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

⑧古:以前,先前;今:指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⑩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6题。

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5.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比较分析能力。

答题时,对夜景的描写既要有内容的分析,同时也要有写法的理解。

答案: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

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6.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

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鉴赏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分析作者的情感,从景物的描写中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

答案: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

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白居易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

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7.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景,对景物特点进行归纳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答案: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

8.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以品味诗歌中的关键字来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作者写五老峰的倒影主要为了显示溪居主人的超凡脱俗,其想象之奇令人拍案叫绝。

答案: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

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②“影落”,写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

③这也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

三、语言表达9.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①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②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③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④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⑤《琵琶行》一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⑥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⑦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⑧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相邻语句的组合,然后再根据内容的表达整体组合。

答案:⑤⑦④⑧①⑨②③⑥10.按照下面的要求拟写辩论词。

某班同学在阅读《琵琶行(并序)》时,对琵琶女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

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你该怎么说?反方:我方认为,琵琶女虽有高超的演奏技艺,但她以娱人为业,没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五陵年少争缠头”是因为她年轻貌美而不完全是演唱技巧高超。

既嫁之后,依然处于被观赏、被遗弃的地位,是受侮辱、受损害、毫无社会地位的古代妇女的代表。

而且琵琶女在遭遇了如此多的变故之后,仍然以“少年之事”为荣,毫不觉悟,非常可悲。

可为现时之鉴。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只要能够抓住对方辩词中美貌、技艺、人格、觉悟等任意两方面进行反驳,有理有据即可。

答案:我方认为,琵琶女曾是一名色艺双全、名噪京都的歌手,视金钱如粪土,大好时光没有白白浪费。

现在虽然年纪稍长,但更加成熟,她轻易不肯为别人演奏,一旦出手演奏,就可以倾倒司马,足见技艺不减,炉火纯青;而且这也是琵琶女嫁得商人后,过着优裕从容的生活,很有人格尊严的体现。

可是面对知音懂律的白居易,仍能够破除俗念,坦诚相见,实属不易。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

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

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叫“浸月亭”。

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818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其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需要认真审读整个材料,把握好几个关键的要素:地点、有关典故以及命名的原因等。

答案:(浸月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12.下面两副对联都是有关《琵琶行(并序)》和白居易的,顺序已被打乱,请重新组成对联。

①枫叶四弦秋②浔阳千尺水③勾留江上别离情④怅触天涯迁谪恨(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堤建西湖②心在苍生③千秋永祀老诗翁④神归东洛⑤笔诤时政⑥万户争传新乐府(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找出结构相同的短语,组合成句,再根据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确定出上下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