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庄剖面本溪—太原组层序地层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阳泉矿区寺家庄井田太原组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阳泉矿区寺家庄井田太原组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第47卷 第3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Vol. 47 No.32019年6月 COAL GEOLOGY & EXPLORA TION Jun . 2019收稿日期: 2018-05-25基金项目: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012003,2016012012);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MQ2015-02)Foundation item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xi Province(2015012003,2016012012);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of Shanxi Province(MQ2015-02)第一作者简介: 于振锋,1986年生,男,山西晋城人,工程师,从事煤层气勘探工作. E-mail :yzf860206@引用格式: 于振锋,郝春生,杨昌永,等. 阳泉矿区寺家庄井田太原组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9,47(3):91–96. YU Zhenfeng ,HAO Chunsheng ,YANG Changyong ,et al. Genesis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d methane from Taiyuan Formation in Sijiazhuang mine field of Yangquan mining area[J].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2019,47(3):91–96.文章编号: 1001-1986(2019)03-0091-06阳泉矿区寺家庄井田太原组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于振锋1,郝春生2,3,杨昌永2,3,姚晋宝2,3,王 维2,3,季长江2,3(1. 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晋城 048204;2. 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 晋城 048000;3. 易安蓝焰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摘要: 为了研究阳泉矿区寺家庄井田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问题,系统开展了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主力产气煤层(8、9和15煤)煤心样品的现场解吸实验,并收集气样进行组分和碳同位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_太原组扇三角洲沉积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_太原组扇三角洲沉积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7卷第2期2010年4月Vol.37,No.2Apr.,2010从鄂尔多斯盆地的整个演化过程来看,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为陆表海盆地到河流—三角洲发育的内陆湖盆的转换阶段的地层记录。

从早期的碳酸岩、陆源碎屑及泥炭的间互沉积到上部山西组单纯的陆源碎屑沉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盆地边缘的近物源区必然发育由冲积扇体系提供物源,并沉积在活动扇与静止水体界面间的大部分或全部堆积在水下的沿岸沉积体———扇三角洲。

然而,以往的沉积相研究多基于盆地北部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南地区部分钻井,研究资料少,研究程度低,普遍认为是辫状河-三角洲体系[1-5]。

但近年来,随着杭锦旗地区多轮的勘探与研究,发现在泊尔江海子断裂一带分布着范围小、相变快、相带窄,具有多物源特点以及受潮汐影响较大的近岸扇形粗粒沉积体,与辫状河、三角洲及滨岸砂质沉积存在较大的差异。

它是杭锦旗地区近几年来发现的重要含油气区域。

因此,这种扇三角洲砂体作为晚石炭—早二叠世主要储层,研究其规模和分布对全面认识晚古生代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岩心、露头及测井沉积相详细描述与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早二叠世的地质背景入手,通过对盆地北部钻井及露头剖面沉积相的对比及分析,展示了本溪组及太原组沉积相的平面分布及演化特征,并预测了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

1古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北侧的俯冲作用从寒武纪末期即已开始,而南侧的俯冲作用开始于中奥陶世。

正是由于南北两侧的相向俯冲,使华北地块被抬升,缺失了从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的地层[6,7]。

但是,整体上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差异隆升和石炭纪贺兰谷复活的均衡翘倾过程,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古陆架边缘肩隆与其东西两侧沉降区的幅度差异,而且到早二叠世时,古陆架肩隆幅度还有所加强,这与微量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太原组扇三角洲沉积与油气聚集的关系陈全红1李可永2张道锋3金栓联3郭艳琴4庞军刚4袁珍4(1.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2.延安大学能源学院,陕西延安716000;3.长庆油田勘探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9;4.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提要:利用盆地北部大量钻井资料、岩心及露头观察结果,结合古地质背景,以及粒度、岩矿等分析资料,对晚石炭—早二叠世广泛分布的含砾砂岩体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溪地区岩相及所指示的区域地质特征 (1)

本溪地区岩相及所指示的区域地质特征 (1)

本溪地区岩相及所指示的区域地质特征1.中太古代:1)清河镇万利村石棚子组片麻岩、南芬铁矿茨沟组磁铁石英岩为代表的鞍山群变质岩,构成了华北板块的基底;2)该变质岩由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片麻岩和磁铁石英岩分别是区域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的结果2.新太古代:1) 出露于连山关和平顶山大峪沟组粉红色混合花岗岩,代表了鞍山群上部变质岩2)混合花岗岩是混合岩化作用,即超深变质岩化作用的结果。

该作用代表了变质岩向岩浆岩作用转变,与构造运动(鞍山运动)强烈挤压有关。

3.古元古代:1)出露于连山关镇附近千枚岩和大理岩代表了辽河群变质岩系2) 千枚岩和大理岩分别是区域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的结果,代表了中-浅变质岩系,反映了本地区变质作用减弱。

4.中元古代:1)古元古代盖县组与新元古代永宁组角度不整合2)反映了本区这一时期抬升和剥蚀作用发生5.新元古代:1)出露于南芬地区和平顶山的钓鱼台组石英砂岩代表了本区发生了广泛海侵2)出露于千金岭的南芬组互层的蛋清色泥灰岩和紫色泥灰岩反映了本区海侵进一步加深;3)南芬组与桥头组平行不整合说明本区因海水退出并经历了剥蚀;4)出露于冯家堡细河的桥头组石英砂岩及波痕构造反映了本区再次经历了海侵;5)出露于冯家堡康家组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说明本区海侵加深6.古生代:1)寒武纪碱厂组合馒头组毛庄组合徐庄组以页岩为主,夹灰岩透镜体,盛产三叶虫,代表了潮坪环境。

馒头组和毛庄组紫色页岩指示气候温暖炎热;2)出露于白石砬子的张夏组鲕粒灰岩代表了动荡水环境;崮山组砾屑灰岩具氧化圈边代表了炎热气候;长山组竹叶状灰岩代表了海水动荡环境3)出露于火连寨豆房沟村的凤山组窝卷状灰岩代表了稳定的海水环境4)出露于本溪湖公园和牛毛岭等地的奥陶系冶理组、亮甲山组合马家沟组巨厚灰岩代表了海侵达到了最高峰;5)晚石炭世本溪组与中奥陶世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说明本地区和华北板块其他地方相似,缺失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地层,反映了该地区抬升和剥蚀作用在这一时期发生;6)出露于牛毛岭的本溪组由砂岩、泥岩、煤线和5层薄灰岩组成,系海陆交互相;7)出露于牛毛岭的太原组及本溪地区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合石千峰组均为发现海相地层,说明这一时期完全进入陆相地层控制区。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本溪组和太原组沉积相标志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本溪组和太原组沉积相标志研究

120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成气为典型的致密砂岩气,目前盆地内已发现煤成气气田12个,探明储量5.24×1012m 3,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二叠系,广覆式生烃的煤系烃源岩与大面积分布的致密砂岩储集层相互叠置,天然气近距离运移、大面积成藏[1-3]。

神府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上古生界本溪组和太原组勘探发现致密砂岩气藏,但砂体空间展布变化快,储层呈强非均质性特征,因此沉积相研究对储层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区域沉积背景分析、岩心观察描述及对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从岩心沉积构造和测井相标志两个方面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进行研究。

1 沉积构造特征沉积构造是沉积物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直接反映,包括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4]。

神府区块本溪组和太原组层面构造主要为砂岩顶面的波痕和泥岩及煤岩层面上植物叶、茎干印模,层理构造类型多样,特征明显,为分析沉积环境提供了可靠依据。

1.1 层理构造研究区主要发育7种层理构造类型,包括平行层理、水平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复合层理和砂纹层理。

其中,最发育的层理是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反映河道沉积特点。

本溪组主要发育浪成交错层理、砂纹层理、脉状层理、波状层理和平行层理类型,反映障壁-潮坪沉积环境下的潮汐水道、砂坪及障壁砂坝相类型(见图1)。

太原组主要发育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反映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下的水下分流河道、滩坝及小型河口坝相类型(见图1)。

1.2 不整合构造研究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和太原组不整合构造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本溪组底部与下古生界暴露剥蚀不整合界面;二是河道底部常见的砂泥冲刷面,冲刷面起伏不平,河道底部砂体可见它生砾石和泥砾组分,指示河道沉积特征;三是河道多次下切形成的砂体下切面,呈韵律层理特征。

图1 研究区本溪组和太原组沉积构造特征图版a.太原组,槽状交错层理;b.太原组,泥砾和正韵律特征;c.本溪组,波状层理;d.太原组,平行层理;e.本溪组,浪成交错层理;f.太原组,植物茎叶印模;g.本溪组,复合层理;h.太原组,冲刷不整合面;i.太原组,它生底砾。

本溪矿集区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关系

本溪矿集区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关系

本溪矿集区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关系杨占春;张宇慧;王营【期刊名称】《城市地理》【年(卷),期】2015(000)008【摘要】经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本溪地区中侏罗世第一期第二次岩浆浅成侵入活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期。

中侏罗世岩体与围岩接触边界形成宽大、分带明显的热接触矿化蚀变带。

外接触带,碳酸盐岩普遍发生热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宽几米—几十米的矽卡岩或矽卡岩化带,砂质、粉砂质、泥质岩石发生角岩化,矽卡岩和矽卡岩化带中具Cu、 Mo矿化;岩体的内接触带,岩体边部花岗斑岩强烈蚀变,形成宽数十米的内蚀变带,具碎裂、硅化,伴有Cu矿化。

因此,对于该时代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至关重要。

【总页数】1页(P89-89)【作者】杨占春;张宇慧;王营【作者单位】辽宁省第八地质大队,辽宁本溪 117000 1;辽宁省第八地质大队,辽宁本溪 117000 1;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科技外事处,辽宁沈阳 110031 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内蒙古白音查干锡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Ⅱ:成矿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J], 刘新;李学刚;祝新友;孙雅琳;蒋昊原;蒋斌斌;王海;程细音2.西藏改则多龙矿集区地堡那木岗矿床钾玄质二长花岗斑岩锆石LA-MC-ICP-MS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韦少港;冯军;唐菊兴;宋扬;刘治博;王勤;林彬;王艺云;方向;杨欢欢3.桂东大瑶山成矿带新坪矿区花岗斑岩与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关系 [J], 王新宇;刘名朝;周国发;黄锡强;王瑞湖4.大湖塘矿集区一矿带燕山晚期成矿后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成矿结束时间的约束 [J], 陈茂松;项新葵;占岗乐;尹青青;余振东;王天晨;徐裕敏;谭荣5.东秦岭金堆城钼矿集区花岗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J], 李洪英;毛景文;叶会寿;王晓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原西山地区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演化

太原西山地区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演化

太原西山地区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演化陈东锐;廖大卫;董鑫媛;马施民;邵龙义【摘要】利用野外露头、剖面、钻孔岩心等对太原西山地区石炭-二叠纪地层沉积相进行分析,识别并总结出台地-泻湖、障壁岛-泻湖-潮坪、浅水三角洲和河流4大沉积体系以及若干沉积相类型.该区晚石炭世本溪组沉积期主要发育台地-泻湖沉积体系;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沉积期以障壁岛-泻湖-潮坪的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为主,其次发育碳酸盐台地相和沼泽相.早二叠世山西组沉积期及以后,整个地区发生区域性海退,以浅水三角洲和河流沉积体系广泛发育为特征.沉积环境的演化经历了早期的陆表海、中期海陆过渡沉积和晚期的三角洲、陆相河流沉积,聚煤作用发生于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期.【期刊名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5)003【总页数】7页(P24-30)【关键词】太原西山;沉积体系;演化;石炭-二叠纪【作者】陈东锐;廖大卫;董鑫媛;马施民;邵龙义【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2+2山西省是我国著名的煤炭大省,该地区的煤主要产自石炭-二叠系。

沉积环境控制着煤层的发育,包括沉积时期古地理、古地貌、古植被、古气候、泥炭沼泽类型和沼泽中的水体深度等条件[1-2]。

太原西山位于山西省中部,是我国北方型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的典型剖面所在地,该地区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和主要煤层的沉积条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对于该地区,有关地层划分对比、古地理环境以及层序地层方面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不少工作[3-5],但是对于沉积环境演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主要针对西山七里沟剖面这一典型剖面,分析了该区石炭-二叠纪时期的沉积相类型,归纳出其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指出了煤层发育的有利环境,为煤层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桥头砂岩成因初探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桥头砂岩成因初探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桥头砂岩成因初探摘要通过对研究区露头剖面、钻测井的垂向沉积序列、岩性组合等的综合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桥头砂岩具有南北向延伸远、东西向呈透镜状、区域上分布连片的沉积特征。

结合区域构造、地层差异性压实作用等分析,指出桥头砂岩的发育因南北构造带小幅度不均匀沉降、下伏地层的差异性压实作用等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背景。

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砂岩气藏优质储层的预测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太原组;桥头砂岩;成因初探;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桥头砂岩”由陈钟惠等[1]命名于山西保德桥头镇,层位上于处太原组L1灰岩和L2-3灰岩之间(表1),为一套中-厚层状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及煤线。

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深入,在东部太原组的砂岩中获得了工业气流,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这套含气层系的重视。

“桥头砂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主力产气层段,查明该砂岩的沉积特征、空间展布及其成因对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桥头砂岩沉积环境前人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5],或认为其是发育时间比较短暂的成因尚存疑义的河流-三角洲沉积[1,2]或特殊类型的河流环境的产物[3],或指出其形成是由北东方向水系继承性地向研究区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沉积,仅在子洲—绥德一带形成滨岸砂坝沉积①,②,亦或认为分别是庙沟期、毛儿沟期、斜道期三期海侵作用后快速河流沉积的产物[4]。

本文通过研究区5条露头剖面观测和200余口煤、油、气钻孔的综合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桥头砂岩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桥头砂岩的发育背景。

表1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表(据郭英海等2004[6])1 区域地质概况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在现今的构造格局中处在陕北斜坡和晋西挠褶带之间。

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自老而新依次为上石炭统本溪组、晋祠组,下二叠统太原组、山西组,中二叠统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石千峰组。

山西沁水盆地东北部太原组沉积序列及环境演化

山西沁水盆地东北部太原组沉积序列及环境演化
关键词 沁水盆地 上石炭统—下二叠统 太原组 沉积相 沉积环境 第一作者简介 宋慧波,女,1979年生,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古生物 地 层 学、 遗 迹 学 和 沉 积 学 的 教 学 与 研 究 工 作 。 Email:songhuibo2005@hpueducn。 通讯作者简介 胡斌,男,195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生 物 地 层 学、 遗 迹 学 和 沉 积 学 的 教 学 和 研 究 工 作 。 Email:hub@hpueducn。 中 图 分 类 号 : P53445;P53446 文 献 标 志 码 :A
3 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CoalbedMethaneandShaleGasforCentralPlainsEconomicRegionof HenanProvince, Jiaozuo454000, Henan
Abstract TheUpperCarboniferousLowerPermianTaiyuanFormationinnortheasternQinshuiBasin ofShanxiProvincecontainsabundantcoalandcoalbedmethaneresources, andwelloutcropsinthearea
收 稿 日 期 : 2017-11-28 改 回 日 期 : 2018-01-19
CMYK
624
古 地 理 学 报
2018年 8月
ofHeituyanvillageinXiyangCounty.Basedontheresearchesoftheoutcropsectionandsomenearbyex plorationdata,thispaperdetailedlyanalyzesthelithologiccharacteristics,sedimentarystructures, fossil composition, carbonatitemicrofaciesandsedimentarysuccessiontypesoftheformationandobtainsthere sultsasfollows:Threekindsofsedimentarysystems(includingbarriershore, openshoreanddelta), fivekindsofsedimentaryfacies, threekindsofsedimentarysubfaciesandfivekindsofcarbonatemicrofa cieswererecognized, andthemixedtidalflatdepositsinthemiddlepartoftheTaiyuanFormationwere foundinthisarea.Onthisbasis, ninetypesofsedimentarysuccessionandtheirpalaeoenvironmentmodel weresuggested.Accordingtotheverticalchangetendencyofsedimentarysuccessions, thispaperproposes thesedimentaryenvironmentmodeloftheTaiyuanFormationandbrieflydiscussestheevolutionprocessof depositionalenvironments,ie.,from thebottom totop, rangingfrom barrierisland-lagoon-tidalflatto shallowsea-tidalflat, andthentodeltaenvironments.

天津城区JNR-16地热孔本溪组—太原组岩石地层剖面

天津城区JNR-16地热孔本溪组—太原组岩石地层剖面
d o s po r i t e s , F l o r i n i t e s , Gu l i s po r i t e s c o c h l e a r i u s , G c g r -
v at u s, Ka i pi ngi s po r a o F na t u s , Lae v i ga t o s po Ht e s mi no r ,
1 岩 石 地 层
1 . 1 本 溪 组剖 面
本溪组钻 孔剖面 ( 图2 ) :
太原组( C : ) 为灰黑色含生物碎屑微晶、 泥晶灰岩
平 。本次对城 区的J NR 一 1 6 孔( 图1 ) 钻粉进行研究 , 裱装了钻粉柱 , 进行 了地层恢复 ; 在收集前人孢粉研
究 成果 的基 础 上 , 进 行 了孢粉 鉴定 与研 究 , 总结 了生
物地层 与岩石地层 特征 。
整合
本溪组( c )
砂 页 岩 段 1 8 . 煤层 , 含有钙质页岩 , 上 部有 0 . 4 2 m的 钙 质 页 岩 , 煤 层
厚 1 . m
1 7 . 灰黑 色 炭质 、 钙质页岩、 泥岩 , 向上 泥岩 含 量增 加
天 津没有 石 炭系 出露 区 , 尤其 在 天津城 区 , 石炭 系埋 藏 深度 大 于 1 0 0 0 m 。 。这 为 基岩 地 质 、 地热 地 质工 作带 来 了困难 。至 今还 没有 建立起 本 区 的本溪 组、 太 原组 次层 型钻 孔剖 面 , 仅维 持在 区域 认识 的水
L y c o s p o r a p u s i l l a , P u n c t a t i s p o r i t e s o b e s u s ( L o o s  ̄ ) , T o —

本溪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采矿)

本溪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采矿)

中生界 Mz
白垩系 K
上 下
白垩纪末的构造运动使已形成的本溪向斜褶皱加剧,发生倒转 ,形成了现在的地质构造格局。 火陆 山相 活沉 动积
大 峪 组 下部为紫色凝灰质砾岩夹少许红色砂岩;上部为红色砂岩,夹有少量 K1d 的红色及黄绿色薄层砂质页岩。
侏罗统 J

大明山组 紫色粉砂岩夹泥灰岩透镜体。其底部时而含有灰岩和石英砾石。上部 J3 d 为紫色页岩。
3 岩石
3.1 变质岩:太古宇(Ar) 混合花岗岩,岩性、成因 3.2 岩浆岩: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原生柱状节理玄武岩, 说明成因 4 地质构造 4.1本溪大型倒转向斜盆地 4.2平顶山逆断层
4.3 平顶山推覆构造(逆掩断层),
4.4 钓鱼台组节理与平顶山成因 4.5大明山组小东沟层与马家沟组角度不整合

张夏组∈2z 徐庄组∈2x 当十组
鲕状灰岩
海侵范围最大
下部为灰绿色、紫色云母质页岩和砂岩;中部为厚层鲕状石灰岩;上 部为灰黄色、灰绿色、砂岩、页岩。

毛庄组∈1mo 馒头组∈1m 俯君山组∈1f
石桥组
暗紫色(猪肝色)云母质纸状页岩,夹灰岩透镜体 砖红色粉砂质页岩夹泥灰岩
开始海侵
碱厂组
豹皮状灰岩 黄褐色石英砂岩,泥质铁质胶结 紫色、黄绿色页岩、夹黑灰色泥质灰岩 灰白色石英砂岩,硅质胶结 混合花岗岩

山西组 P1s 石炭系 C 上 太原组 C3t 黄旗组
下柳塘组 下柳塘砂岩:白色中粒砂岩;下柳塘煤系:暗灰色砂岩及黑色页岩互 层,夹有厚煤层 下层为黄旗砂岩,细粒石英砂岩;上层为黄旗煤系,底部以煤层为主;
(二)岩浆岩
本区内岩浆岩 的岩性以流纹 岩和玄武岩为 主;脉岩型的 有辉绿岩、煌 斑岩和伟晶岩。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地层)来源:太原市政府网发布:枫叶时间:2009-10-18 11:05太原市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前五台系,上太古界五台系,中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

太原市地质图(略)太古界太古界地层是境内最古老的结晶基底。

现出露有两处:一为西部吕梁山系的娄烦县及古交市西部;一为云中山南端阳曲县与静乐县、忻州市交界一带。

中太古界前五台系混合岩化杂岩出露有两处。

一处在阳曲县北小店以北地区,由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绿泥透闪岩夹白云石英岩、含矽线石石英片岩、长石石英岩及透镜状磁铁石英岩等组成。

岩石普遍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化岩石,局部形成条痕—似斑状混合岩体和均质混合岩。

岩层出露总厚度2029米~2480米;另一处在娄烦县与古交市西部交界的岔口、天池店、康家坪一带。

前五台系杂岩由混合岩化红色浅粒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条纹状石英岩、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等深度变质岩组成。

局部则已形成混合岩化花岗岩,出露总厚度2853米~2930米。

上太古界五台系境内五台系主要为吕梁群的中、下部地层,包括青杨沟组、周家沟组、宁家湾组、袁家村组,出露于娄烦县境内。

下吕梁群(含青杨沟组、周家沟组)该群为一套变质较深的沉积—火山岩系,分布于东起汾河水库,西南至龙虎山、青杨沟,延展于方山、交城县境内。

青杨沟组底部为一套碎屑岩,中上部为泥质岩系。

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细粒黑云变粒岩、含石墨二云片岩、斜长角闪岩等,上部出现厚约200米的透闪大理岩、白云大理岩。

在大理岩下部与石英岩之间有大片长英质岩石(似变流纹岩)分布,具有流纹构造,向西南则变为混合片麻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火山岩。

本组总厚度1562米。

周家沟组该组地层混合岩化强烈,岩层几乎成为残留体状出露。

中部为一套富铁地层,由磁铁石英岩、铁闪石英岩、镁铁闪石岩、透闪岩等组成,均夹于斜长角闪岩中,总厚度约300余米。

太原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进展

太原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进展
k k d e z i j i @1 2 6 . c o n r .
第 3期
王利康 , 等: 太 原 盆 地 第 四纪 地 质 研 究 进 展
志 j , 结合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 对 地 层 划 分 提 出 了修 改 方案 。认 为本 区下更 新 统 为 泥 河 湾 组 , 中更 新 统 为 离石 组 黄土沉 积 和 匿河 组 湖 相 沉 积 交 替 , 上 更 新 统 为 马兰组 , 全 新统 未 分 组 。黄 宝 玉 等 通 过 太 古 下 土河 剖 面和盘 道 剖面 的湖 相沉 积物 岩石 特 征和 微体 古生 物化 石组 合 特征 , 结合 太 原盆地 内部钻 孔 资料 , 综合 对 比 山西 省 中南 部 与邻 区 的第 四纪 地 层 , 提 出
1 区域概况
太原盆地位于山西 省中部 , 旧称” 晋中盆地” , 为汾
性 为灰褐 色 、 棕 黄色 局部 棕 红色 的粘 土 、 亚粘 土 和粉 细砂 。其岩 石 地层 特征 和包 含 的环 境代 用指 标 是地 层 划分 和气 候 变化 研 究 的 良好 载 体 , 也最 先 受 到 国 内外 学者 的关 注 。 最早 在 研 究 区 进 行 湖 相 地 层 研 究 的 学 者 是
的河湖 相地 层 。近年 来 吸引 了众 多学者 的关注 。前
人运用典型地貌调查 、 湖相地层剖面追索 、 古湖泊变
迁、 新 构造 运动 等研 究方 法 , 对研 究 区第 四纪地 质 进 行 多 方面 的研 究 。本 文 拟 从 盆 地 湖 相 地层 、 古 湖 泊 变迁 、 新 构造 运动 与 地 貌 演化 等 方 面 对 前 人 成 果 进 行 总结 , 并在 此基 础上 确定 下一 步 工作方 向 。

浅谈本溪煤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浅谈本溪煤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浅谈本溪煤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摘要] 通过对辽宁省本溪煤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及地层对比的深入研究,在区域地层划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溪地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为本溪煤田的勘探和生产提供可靠的划分对比依据。

[关键词] 本溪煤田含煤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Abstract ]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the late Paleozoic coal-bearing stratas of Benxi coalfield in Liaoning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ic division, figuring out the mark layer of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for this area, providing a reliable dividion and contrast basis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Key words] Benxi coalfield Coal-bearing strata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Mark layer引言辽宁省东部本溪煤田为辽宁省重要的煤产地之一,其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特征在晚古生代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本溪组典型剖面的的确立,地层层序完整,被认定为区域性标准剖面,并以本溪地理名称命名。

国内外可对比性很强。

1.自然概况1.1地理位置本溪地区位于辽宁省中部的东部,地理坐标范围在东经123°34′-125°46′、北纬40°49′-41°35′,属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东傍吉林省通化地区,南接丹东市,西邻鞍山、辽阳,北接沈阳和抚顺,面积8435平方千米,地理环境优越。

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沉积环境分析

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沉积环境分析

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沉积环境分析【摘要】辽宁本溪组地层在晚石炭世早期处于近岸陆棚环境。

同期沉积物的底部为河湖相泥岩、页岩、再向上为粉砂岩、砂岩,最后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代表了一个海进组合。

本溪牛毛岭剖面碎屑岩主要为河流、湖泊、沼泽相沉积,砂岩粒度分选一般较好,磨圆相对较差,成熟度相对较高,推测为河流相沉积。

砂质页岩和粉砂岩层内,岩石的颜色多为灰色,绿灰色或是灰绿色,多为在气温较低的河流相环境下沉积。

泥岩泥质含量较高,球状风化发育,表现为沼泽相沉积环境。

【关键词】晚石炭世;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环境0 前言国内对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日渐成熟,就辽宁地区而言,多数文献资料主要研究古生物的特征、生存环境及生物礁的特征,对沉积岩沉积环境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本研究以本溪组牛毛岭实测剖面及横向对比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沉积岩层演化的角度对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区域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由老到新岩层的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古地理特征,生物礁特征。

1 地质概况工作区位于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地区,是华北型石炭系主要发育区之一。

晚石炭世初期,本区开始了由南至北的海侵,沉积环境由扇形三角洲到峡湾海岸再演化为碳酸岩台地,堆积了近陆特征明显,近东西向展布的各沉积相带。

本溪组平行不整合覆于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之上。

本组岩性下部为黄绿、黄、紫色页岩夹G、F两层铝土页岩、薄煤层;上部为青、黄绿、黄色页岩、砂岩、灰岩透镜体和E层铝土页岩,局部夹薄煤层。

本组腹足类、腕足类古生物化石甚多,生物礁发育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价值。

2 本溪组上段牛毛岭剖面辽宁本溪市本溪组地层发育较好,本剖面位于本溪市区西北部的牛毛岭上,东距本溪湖公园约1km,呈近东西向沿山脊延伸。

牛毛岭剖面为国内本溪组岩层的典型剖面之一,本人对该区本溪组上段岩层进行了地质考察,并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标本,牛毛岭剖面主要以砂岩、泥岩为主,夹有5层生物碎屑灰岩。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本溪组-太原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本溪组-太原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本溪组-太原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研究段长江;谢英刚;潘新志;肖二莲;朱珊珊【摘要】通过沉积岩石氧化-还原参数来判定沉积环境,结合钻井、岩心等分析资料,对本溪组-太原组(C2b-P1t)沉积相类型进行了判定.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C2 b-P1t 属于海相还原环境沉积,沉积相类型主要以潮坪相沉积为主,发育潮间带的泥坪、沙坪及混合坪微相沉积.【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5(037)005【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系;氧化-还原参数;潮坪相【作者】段长江;谢英刚;潘新志;肖二莲;朱珊珊【作者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7;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7;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7;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临兴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区内大部分地区石炭系构造为东高西低的单斜,倾角不足1°[1]。

临兴西部地区构造运动微弱,断裂及局部构造均不发育,仅在西倾单斜背景上发育了数排宽缓的鼻状隆起带及数个闭合度小于50m的小幅度圈闭构造,东部受紫金山岩体影响,隆升幅度较大。

临兴地区在盆地东缘致密砂岩气含量最为丰富,但是勘探程度较低。

本溪组 (C2b)-太原组 (P1t)紧邻煤系烃源岩,层内8#、9#煤层发育稳定且分布范围广、规模大,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

近年来,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进行了规模性勘探和开发,由于C2b-P1t储集砂体具有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大,平面分布复杂和连通性差以及储层物性偏低和非均质性严重等特征[2],气田的开发效果并不理想。

多位学者[3~6]对鄂尔多斯盆地C2b和P1t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进行了一定研究,并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并未对局部地区 (临兴地区)沉积体系进行精细探讨。

从曲线特征分析

从曲线特征分析

从曲线特征分析,具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边滩心滩的特征。

地化分析在顶、底的细碎屑岩中,古盐度5‟—20‟,也反映了沉积介质的淡水一半咸水条件。

2、X16-13-94、103层:103层为下石盒子组中下为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厚2.86米,94层为上石子盒子组下部中一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三角洲平原上网状河的沉积。

粒度概率曲线图上可见到河道边滩和心滩型曲线(图IV-3-L2)3、X16-13-30、44层44层细粒岩屑长石杂砂岩,厚7.42米,概率曲线具有分流河道和河流类型(图IV-3-L3)两种类型。

(二)滕县40-7孔太源组剖面该组砂岩的概率曲线图反映了一个以跳跃总体为主,次为悬浮总体、滚动总体含量极少或缺失。

1、混合坪砂岩概率曲线(图IV-4-L1);由跳跃次总体和悬浮次总体组成,跳跃总体含量大于85%,斜率45-75°,属性选好,悬浮总体含量较少,小于12%,跳跃和县浮总体之间缺少混合带,截点位置变化较大,从2.75Φ-3.75Φ,反映了水动力条件变化较大。

2、潮渠砂岩概率曲线(图IV-4-L2)潮渠粒度分布与河流沉积相似,它由跳跃总体和悬浮次总体组成,牵引次总体多数缺失;跳跃次总体含量达90%以上,斜率65°以上,分选好,悬浮次总体含量10%左右,斜率大,精截点1.75Φ左右,细截点3.70Φ左右,偏细。

3、滕县TDZ-1孔山西组分流河道砂岩:3下煤层底板砂岩,3上-3下煤层砂岩及3上煤层顶板砂岩,常称之为S1、S2、S3砂体,构成山西且沉积骨架。

山西组各砂岩的主要精度参数如下:表IV-10S1砂岩:103层,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厚5.65米,概率曲线为三段式,由牵引总体、跳跃总体及县浮总体组成,跳跃总体含量75%,斜率大,分选好(图IV-4-L3)属分流河道类型。

S2砂岩:97层(S2上部)为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厚12.16米,99层(S2下部)为粉砂岩,厚40米,砂岩的概率曲线以跳跃总体和县浮总体组成,斜率均>60°,跳跃总体含量55-75%,分选好,牵引总体斜率<30°,99层分流间湾沉积,向上(97)过渡到分流河道沉积(图IV-4-3)。

本溪牛毛岭石炭纪本溪组地层剖面简介

本溪牛毛岭石炭纪本溪组地层剖面简介

本溪牛毛岭石炭纪本溪组地层剖面简介牛毛岭剖面是我国华北地区晚石炭世本溪组的标准地层剖面,在我国晚古生代区域地层对比及古生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剖面位于本溪市西北新洞沟与蚂蚁村沟之间的牛毛岭,近东西走向,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发育5层石灰岩层,总厚约168.7m。

本溪组的研究已有一百余年历史。

最早的研究可追溯至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 .Richthofen)1869年在本溪煤系地层中采集化石,经欣克(A.Schenk,1882)研究,提出时代为晚石炭世。

1925-1926年,地质学家赵亚曾首次对牛毛岭剖面进行研究,正式创名“本溪系”,时代认为属“中石炭世”。

此后,李四光(1927)、乐森璕(1927)、尹赞勋(1932)、盛金章(1951)、王钰(1952)等院士以及张文堂(1955)教授等均对本溪系的古生物与地层进行过较详细的研究;安太庠(1983)、丁惠(1991)、刘发(1987)、武世忠(1992)、米家榕(1990,2001)等也对本溪组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

2005年起,本溪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有关专家对本剖面进行了新一轮研究,王成源等首次在本剖面本溪组上部发现晚石炭世莫斯科阶的标准牙形刺化石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泊道尔斯克异颚刺)及Neognathodus inaequalis(不等新颚齿刺)等;在和珊瑚等化石研究中也有新进展。

研究认为,本溪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距今约3.14亿年),本溪组下部可能包括早石炭世晚期的层位。

整个本溪组可能为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期(距今约3.25—3.1亿年)。

牛毛岭剖面记录了距今3亿多年前本溪地区的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史,是人们了解本溪地区和我国北方地球海陆变迁和生物演化的“窗口”。

本溪市国土资源局2007年7月Stratigraphical Section of Carboniferous Benxi Formationin Niumaoling of Benxi,LiaoningThe stratigraphical section in Niumaoling is the standard section of Carboniferous Benxi Formation in North China Platform, located at the Niumaoling between the Xindonggou and Mayicungou in Benxi of Liaoning. The section of the Benxi Formation is continuous in straigraphical sequence and fossiliferous, about 168.7 m thick with five beds of limestone, which is much significant for study of paleontology and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the Upper Paleozoic in China.There is over 100 year history for the studies on the Benxi Formation in this section since German scientist F. Richthofen in 1869 who collected fossils from the Benxi Formation, identified by A. Schenk as Late Carboniferous in age in 1882. During 1925-1926, Prof. Zhao Yazeng, afamous Chinese geologist, studied the section firstly, and named “Benxi Series” for this formation and suggested the age as the Middle Carboniferous. After that, Professors Li S.G.(1927), Yue S.X.(1927), Yin Z.X.(1932), Sheng J.Z.(1951), Wang Y.(1952), Zhang W.T.(1955), An T.X.(1983), Ding H.(1991), Liu F.(1987), Wu S.Z.(1992), Mi J.R.(1990,2001), etc. have studied also the Benxi Formation in this section.Since 2005, the Bureau of Resources Benxi City has organized a review and re-study of this section. Prof. Wang C.Y. et al. found the conodond index fossils of the Moscovian Stage of Upper Carboniferous, e.g. 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 Neognathodus inaequalis, etc in the upper part of this formation, which made a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Benxi Formation; and consider. the upper Benxi Formation is Moscovian of Upper Carboniferous (314 Ma)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formation probably as the upper Lower Carboniferous.The Niumaoling section, as a window, has recorded and show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Benxi area of the North China for over 300 million years.标牌修改:36 泥岩及页岩 mudstone and shale35 灰岩 limestone34 粉砂岩、泥岩及煤层 siltstone、mudstone and coal seams33 灰岩 limestone32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31 灰岩 limestone30 泥岩及粉砂岩 mudstone and siltstone29 粉砂岩 siltstone28 泥岩 mudstone27 灰岩 limestone26 泥岩夹页岩 mudstone intercalated shale25 灰岩 limestone24 粉砂岩、泥岩夹页岩 siltstone、mudstone intercalated shale23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22 页岩及泥岩 shale and mudstone21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20 页岩 shale19 砂岩夹粉砂岩 sandstone intercalated siltstone18 粘土岩 clay17 砂岩夹粉砂岩 felsic sandstone intercalated siltstone16 页岩、泥岩夹细砂岩 shale、mudstone intercalated fine-sandstone 15 粘土岩(F层) clay(No.F)14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13 粉砂岩 siltstone12 细砂岩 fine-sandstone11 杂砂岩 graywacke10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9 砂岩与粉砂岩 sandstone and siltstone8 粘土岩(G层) clay (No.G)7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6 粉砂岩、页岩 siltstone and shale5 粘土岩及页岩 clay and shale4 粉砂岩、粘土岩及页岩 siltstone、clay and shale3 紫色粉砂岩 purple siltstone2 杂色粉砂岩(古风化壳) variegated siltstone平行不整合 unconformity1 灰岩 limestone。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本溪组-太原组层序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本溪组-太原组层序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本溪组-太原组层序地层特征沈玉林;郭英海;李壮福;魏新善;贾志刚【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09(030)002【摘要】在垂向沉积序列、岩性组合、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测试、测井响应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本溪组-太原组中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区域构造体制转换面、沉积体制转换面、海侵面等层序界面类型.本溪组-太原组形成于陆表海背景之下,陆表海基底平缓,层序结构大多为二元体系域结构,在构造变动、区域海平面下降及差异性压实作用等因素的控制下形成了以K1砂岩和桥头砂岩为代表的低位体系域河道下切充填.建立了区域层序地层格架以及陆表海背景下的缓坡盆地边缘Ⅰ型层序地层模式和陆表海背景下的缓坡Ⅱ型层序地层模式.【总页数】7页(P187-193)【作者】沈玉林;郭英海;李壮福;魏新善;贾志刚【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陕西省煤田地质局,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本溪组-太原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研究 [J], 段长江;谢英刚;潘新志;肖二莲;朱珊珊2.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太原组桥头砂岩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 [J], 吴鹏;高计县;郭俊超;周煜哲;胡晓贤3.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康宁区太原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J], 向念4.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转向压裂可行性分析 [J], 王鹏;张红杰;张林强;杨生文;杨琦;王学强5.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太原组太2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分析[J], 葛东升;蔡振华;刘灵童;秦鹏;宣涛;刘世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辽东本溪系的几个问题

关于辽东本溪系的几个问题

关于辽东本溪系的几个问题
战丽华;王敏成
【期刊名称】《国土资源》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本溪系不是岩石地层单位,也不是年代地层单位或生物地层单位,而是历史形成的一种习惯用法。

根据地层单位清理的原则,本溪系一名应废弃,置原太原群下部,一并称太原群。

辽东地区太原群下部建山城子组、二里河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辽东半岛南部建山城子组、三棱山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替代原本溪系。

华北地台太原群下部(本溪系)海侵方向,根据地层厚度,生物繁衍、迁移路线,地层的空间展布及海相层分析,海水应由北东太子河流域向南西侵进。

【总页数】7页(P67-73)
【作者】战丽华;王敏成
【作者单位】辽宁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辽宁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大连 116100;大连 11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
【相关文献】
1.本溪54城市坐标系与本溪80城市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 [J], 傅秀超;关明景
2.辽东本溪地区中生界三叠系下统红砬组基本层序与剖面模型研究 [J], 吴子杰;张国仁
3.辽东本溪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岩石地层格架及模型 [J], 吴子杰;王烜;潘玉啟;程培起;包洪伟;雷广新
4.辽宁本溪牛毛岭石炭系本溪组腕足动物群落及其古环境意义 [J], 高金汉;王训练;王燕;王艳丽
5.辽东本溪地区化皮峪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找矿潜力分析 [J], 张哲;常英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卷 3 3 期 21 0 1年 3月
d i1.9 9 .s.64 10 .0 1 30 o ・03 6  ̄i n1 7 - 8 32 1. .1 s 0
文 章编 号 :6 4 1 0 ( 0 ) 3 0 0 — 4 17 — 83 2 1 0 — 0 10 1

国 煤



CoAL GE0LoGY oF CHI NA
说 明元 素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可 以 作 为 划 分 层 序 及 体 系 域 的依 据 。
关键词 : 溪一太原组 ; 序地层 ; 序界面 ; 本 层 层 微量 元 素
中图 分 类 号 :P 3 . 5 92 z u n et nB n iT iu nF r t n e u n e h n j h a gS ci e x- ay a o mai sS q e c a o o
St a i r ph nd oc m it y o e e r tg a y a Ge he s r fElm ntAna y i n u i l ssi Li ln,Sha i nx
Z a gJn xa Gu n h ia d S e u i h n ig i, o Yig a n h n Y l n
个 Ⅱ级 层 序 、 个 Ⅲ 级层 序 和 l 体 系 域 。 该 区 层 序 特 征 以海 侵 体 系域 + 8 7个 高位 体 系 域 的 “ 元 结构 ” 主 , 素 地 球 二 为 元
化 学 特 征 与层 序 界 面 及 层 序 内部 体 系 域 有 良好 的对 应关 系 , 中 F 、 rB 、 E MnF 其 e s 、 a R E、 / e等元 素组 合 特 征 变 化 显 著 ,
r go a n o fr t s ra e lwsa d e id x o e s ra e c a n l n ie v l y e tn c e i t n it n l u a e e in l u c n omi y u c , o t n p r e p s d u c , h n e i c s d a l ,t co i r gme r s i a s r c , f o f e a so f s d me tr y tm r n i o a u a e a d p lo tlg c l a s mb a e atr ai e s r c .O h s ru d ,p r t n t e Be x — e i na s s y e t s in ls r c n ae n o o ia s e l g l n t u f e n t e e g o n s a t i h n i a t f e v a io T iu n f r t n n o 2 Grd t s q e c s a e II s q e c s a d 1 y tms t c s h e u n e f au e n te a e r ay a o ma i s it a e I e u n e ,8 Gr d I e u n e n s se r t.T e s q e c e t r s i h r a a e o 7 a man y ” u l t t cu e o r n g e sv y t ms ta t+ h g sa d s s ms t c ;ee n e c e c lf au e t e u n e i l d a i i sr t r ” f t s r s ie s se rc sc u a ih tn y t r t l me t g o h mi a e t r s wi s q e c e a h
V0. . 1 23 No03 Ma . r 2 1 01
成 家庄 剖 面本 溪一 太 原 组层 序 地 层 与 元素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分 析
张 敬 霞 。 英 海 , 玉林 郭 沈
( 中国 矿 业 大 学 资 源 与地 球 科 学 学 院 , 苏 徐 州 2 1 0 ) 江 2 0 8 摘 要 : 山 两 柳林 成 家 庄 剖 面本 溪一 太 原 组 为 例 , 层 序 地 层 与元 素 地球 化学 的关 系进 行 了研 究 。 过 综 合 分 析 区 以 对 通 域 构造 变 动 、 性 组 合 、 量 元 素 特 征 、 岩 微 测井 曲 线 、 积 相 、 石 组 合 特 征 , 别 出 区域 不 整 合 面 、 水 位 期 暴 露 面 、 沉 化 识 低 水 道 下 切 谷 、 造 体 制转 换 面 、 积 体 系 转 换 面 和 古 生 物 组 合 交 替 面 等层 序 界 面类 型 , 此 将 本 溪组 一 太原 组 划 分 为 2 构 沉 据
(c ol f eorea dG ocec, U , zo ,i gu2 10 ) Sh o o suc n esine C MT Xuh u Ja s 2 0 8 R n
A b tac s r t: Ta i g he k n t Ch n i z a s cin e a hu ng e to Be x Ta y a f r to s n n i- i u n o ma in i Li i , Sh n a a e a uln a xi s n x mpl, c rid ut tdy e a re o su on r lto hi ewe n s qu nc ta ir ph nd g o h m it fee e t ea ins p b t e e e e srtg a y a e c e sr o lm n .Thr g o y ou h c mpr h n i n l ss o e t n c e e ,lt oogc e e sve a a y i ftc o i v nt ih l i a s mb a e m ir ee e t e t r , l g i ta e s d me aT f is nd o sl s e l g , i e iy e ue c i t fa e y s f se lg , c o lm n f a u e o gng r c , e i ntI ace a f s i a s mb a e d nt s q n e ner c tpe o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