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六上部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
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浪淘沙》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2.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白居易的《浪淘沙》,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
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
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过多的了解,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
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
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出了意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六十六个人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就如《浪淘沙》,我们班的孩子们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们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
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忽视。
或许对于小学的孩子,我们不能给他们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老师心中应该要清楚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
总之,老师先要读透这首诗,先要与诗人产生共鸣,才能感染孩子去与诗人心灵沟通,体会诗句的美,与诗人产生共鸣。
2.杜牧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
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因为每学期学生都会背诵古诗,所以对于这首古诗,学生都能背出。
所以,本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说说“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等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互相掩映。
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
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南朝的覆灭,讲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治时期,皇帝和大官僚都崇信佛教,修建寺院,据说有五百多座,寺院的僧人也是空前高涨,这些达官显贵想通过拜佛求经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千秋万代,荣华富贵,可是这些寺院在随着朝代的更替倒塌无数,已经没有多少存在了。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学生很能领会老师的用意,他们发言完毕,最后一句诗的意思也就出来了。
3.教学《书湖阴先生壁》时,这首诗有重点词“畦”“排闼”,带领学生查字典理解后,我打算更多地引导之后,促使学生快速理解诗意。
没想到,正当我准备解释诗意时,已经有好几个学生跳起来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来说!”当时,心里很开心,于是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更没想到的是,他们一人一句,基本上已经说得很完整、准确,而且语言很流利!这完全归功于两点:一是让学生每晚读30分钟课外书,增强理解力;二是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查字典、找资料的习惯;三是让学生每天口语交际,增强语言的流利性、生动性、丰富性。
通过绘画板书结合书中配图,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诗充分理解,诗意有所领悟。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古诗《江南春》时,首先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
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
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
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
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习。
其次,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
学生们先是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
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三、不足之处
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
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诗体,介绍作者。
初读指导,教师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时,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
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生对诗句有了大体上的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诵等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中包括三首诗《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
《浪淘沙》是刘禹锡组诗中的一首,主要写了作者运用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赞美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江南春》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书湖阴先生壁》主要写了湖阴先生家庭院里和庭院前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本文的三篇古诗词都是关于景色描写的,所以在讲解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对
三首古诗词作对比的方法进行了讲读。
并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欣赏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景色。
2.对于《忆江南》我让学生借用前一首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本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会诗人善于借用优美语句表达心情的写作手法。
3.我引导学生在体会诗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基础上,在通过听泛读和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使学生的情感回归到诗的本体上来,比如《浪淘沙》中通过对诗中景物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黄河的雄伟气势。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知识体系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教学中,严格遵守这一点,以学生为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
在这课中,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诗中蕴含的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诗的特点是押韵,朗朗上口,借助诗的这种特点,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
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朗读形式,走进了诗人,感悟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
在本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化的评价,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而在这一课中,我对于读得好的学生和读得没有感情的学生评价没有区分出来,使得学生没有办法认识到自己朗读方面的优劣。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中,我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适时而且多样地进行评价,在保
护孩子的自尊心的同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距,保持优点,改正缺点,在语文的天地中快速地成长起来。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
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
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
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
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
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
《浪淘沙》教学反思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描写黄河的一首诗,这首诗借助夸张和想象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气势,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
这节古诗教学,我改变了以往“解诗题,知作者,晓诗意,悟诗情”的教学思路。
上课尹始,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黄河的录像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在接下来的古诗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初读古诗,让学生把古诗读流利,通顺。
接着是就熟读,开展“挑战对手”活动,引导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然后是分角色读,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这一样的问题“如果男女生分角色读,那么角色应该怎样分配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几乎一致:“男生读前两句,因为前两句描写的了黄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女生读后两句,因为后两句是美丽的神话传说。
”通过学生对角色的分配,可知学生已经整体的把握了古诗。
我又追问男生“这段黄河有什么特点呢?”又问女生“这是一个什么传说?”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就促使学生细节处把握了古诗。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背诵古诗。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分配:初读和熟读大约运用了25分钟,而分析古诗(分角色读)和背诵只用了15分钟。
从教学的有效性上分析,这样的分配时间还是比较合理的。
本节课,我让学生多读多诵,从而悟诗境,晓诗意。
古诗教学上,我还是第一次这样的尝试,在这样课上学习的学习积极主动,兴趣浓厚,品悟到位,可以得出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江南春》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
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
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
这堂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
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描写景物的词连接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
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习或查资料(因为备课时我发现学生已学了杜牧两首诗了),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
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回答学过的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和对诗人杜牧的了解这个地方。
)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
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习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我上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习课等许多公开课,对我而言,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许多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