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呕吐共30页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呕吐
![中医内科学呕吐](https://img.taocdn.com/s3/m/a640636cba1aa8114431d9f3.png)
18
[诊断要点]
先兆症状+诱因+其他病史。 ❖ 恶心欲吐; ❖ 异常气味、饮食、六淫、情志等; ❖ 服用化学药物、误食毒物、久病不愈。
2020/11/3
19
1.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 2.腹部透视及腹部B超; 3.头部CT或MRI; 4.妊娠试验; 5.电解质。
2020/11/3
20
[鉴别诊断]
胃气上逆
2020/11/3
15
❖ 三、病因病机小结 1.基本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2.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3.病理因素 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 --- 实 脾胃阳虚或胃阴亏损,胃失温养或濡养 ---虚 4.病机转化:虚实寒热转化。
2020/11/3
16
[诊断要点]
呕吐与反胃的鉴别
病因病机
症状特点
反胃 脾胃虚寒,胃中 无火,难于腐熟 食入不化
呕吐 邪气干扰,胃虚 失和,胃气上逆
2020/11/3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 不化,吐后转舒
实证:食入即吐,或不食亦 吐,并无规律 虚证:时吐时止,或干呕恶
21
心,但多吐出当日之食
呕吐与噎嗝的鉴别
病 主症 位
病病 程情
缓慢 较长
2020/11/3
呕吐 多, 呕吐 物多 酸腐 臭味
呕而 无力 , 酸臭 不甚
伴有 表证
伴有 疲乏 无力 等症
脉实 有力
脉弱 无力
病情轻, 易治愈
病情重, 反复发作 较为难治
23
2.辨呕吐物
饮食停滞----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 胆热犯胃----呕吐苦水、黄水。 肝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 痰饮中阻----呕吐浊痰涎沫。 胃阴不足----泛吐黏液量少。
中医内科学课件-呕吐
![中医内科学课件-呕吐](https://img.taocdn.com/s3/m/3efb9dc9a8114431b80dd8cf.png)
西医学的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胃黏膜脘垂、 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幽门梗阻、不完全性肠梗 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颅脑疾 病、内耳性眩晕及一些急性传染性疾病早期,以 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必 要时结合辨病处理。
知识链接
《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呕吐的方剂:桂枝汤治 太阳中风之“干呕”;小柴胡汤治少阳病之“心烦喜 呕”;乌梅丸治厥阴病之“吐蛔”;干姜黄芩黄连人 参汤治伤寒病“寒格”之呕吐;半夏干姜汤治“干呕 吐逆,吐涎沫”;吴茱萸汤治“干呕,吐涎沫,头痛 者”;
呕
吐
【学习目标】
1.掌握呕吐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呕吐的病因病机、预防调护。 3.了解呕吐的中医适宜技术、转归预
后。
呕吐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 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 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 同见,故合称为呕吐。呕吐病名最早见于《内 经》。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 呕吐的脉证及治疗进行了详尽阐述。
呕吐的主要病因有外感、七情、饮食、劳倦、久 病等。
1.外邪犯胃
中医内科学
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邪客于胃,胃失和降,气逆于 上,水谷随气上出,发生呕吐。
2.饮食不节
中医内科学
暴饮暴食,或醇酒辛辣,或过食肥甘油腻,或食入不洁之物,伤胃 滞脾;或多食生冷瓜果,脾失健运,痰饮内生,阻滞气机,胃气不 降,上逆而为呕吐。
(2)食滞内停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呕吐酸腐,暧气厌食,脘腹胀满,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 脉滑实。
病机:食积内停,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呕吐
![中医内科学呕吐](https://img.taocdn.com/s3/m/a7cfd83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4.png)
避免滥用药物
避免滥用止吐药物,以免产生依 赖性和副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 良习惯,以及避免接触刺 激性气味。
保健方法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良好 的心态。
适当运动
适当进行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按摩保健
可以通过按摩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缓解呕吐症状。
注意事项
及时就医
如果呕吐症状持续不减或者伴有 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注意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等 引起的呕吐。
饮食调整
01
02
03
清淡易消化食物
呕吐后胃部不适,宜选择 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稀饭、 面条等。
少量多餐
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可采 取少量多餐的方式,逐步 恢复胃部功能。
补充水分
呕吐可能导致脱水,应保 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其他治疗方法
静脉输液
对于严重呕吐、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静 脉输液补充营养和水分。
纠正电解质紊乱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急 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 疡等。
02
中医对呕吐的认识
病因病机
情志失调
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导致肝气 犯胃,引侵袭人体,影 响脾胃功能,引发呕吐。
01
02
饮食不节
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导致脾胃 功能受损,引发呕吐。
03
04
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不足,不能正常运化水 谷,导致呕吐。
辨证论治
实证呕吐
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不同 的治疗方法,如和胃降逆、疏肝理气 、消食导滞等。
虚证呕吐
以扶正为主,采用健脾和胃、益气养 血等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呕吐
![中医内科学--呕吐](https://img.taocdn.com/s3/m/3a2facc9c850ad02df804114.png)
呕吐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 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 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 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 称为呕吐。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如《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 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湿所胜,民病喜 呕,呕有苦。”说明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起呕吐,且因感邪之异,而有呕酸、呕 苦之别。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呕吐的脉证治疗阐述详尽,制定了行之有 效的方剂,如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 汤等,并且认识到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治疗不应止呕, 当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渤篇说:“夫呕家有痈脓, 不可治呕,脓尽自愈。”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指出:“呕吐之病者, 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说明呕吐的发生是由于胃气 上逆所致。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逆》篇指出:“凡呕者,多 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刘元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喘呕》指出:“凡呕吐 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丹溪心法·呕吐》曰:“胃中有热, 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 黄芪、白术、香附之类。大抵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龚廷贤《寿世保 元·呕吐》则认为: “有外感寒邪者,有内伤饮食者,有气逆者,三者皆从藿香正 气散加减治之;有胃热者,清胃保中汤;有胃寒者,附子理中汤;有呕哕痰涎者, 加减二陈汤;有水寒停胃者,茯苓半夏汤;有久病胃虚者,比和饮。医者宜审而治 之也。’’告诫医者在治疗呕吐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及证型,使用不同方药。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 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 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 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 称为呕吐。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如《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 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湿所胜,民病喜 呕,呕有苦。”说明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起呕吐,且因感邪之异,而有呕酸、呕 苦之别。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呕吐的脉证治疗阐述详尽,制定了行之有 效的方剂,如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 汤等,并且认识到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治疗不应止呕, 当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渤篇说:“夫呕家有痈脓, 不可治呕,脓尽自愈。”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指出:“呕吐之病者, 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说明呕吐的发生是由于胃气 上逆所致。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逆》篇指出:“凡呕者,多 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刘元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喘呕》指出:“凡呕吐 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丹溪心法·呕吐》曰:“胃中有热, 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 黄芪、白术、香附之类。大抵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龚廷贤《寿世保 元·呕吐》则认为: “有外感寒邪者,有内伤饮食者,有气逆者,三者皆从藿香正 气散加减治之;有胃热者,清胃保中汤;有胃寒者,附子理中汤;有呕哕痰涎者, 加减二陈汤;有水寒停胃者,茯苓半夏汤;有久病胃虚者,比和饮。医者宜审而治 之也。’’告诫医者在治疗呕吐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及证型,使用不同方药。
中医内科学呕吐
![中医内科学呕吐](https://img.taocdn.com/s3/m/2e99b24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0.png)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病虚实 《景岳全书·呕吐》“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
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治
治疗原则
和胃降逆 解表、消食、化痰、解郁
健运脾胃、益气养阴
证治分类
实证 1.外邪犯胃证 症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呕吐
概念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 种病证
有物有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呕 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胃痉挛、胆囊炎、胰腺炎 肠梗阻、尿毒症、颅高压、心衰
沿革——秦汉时期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 “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
证治分类
实证 2.食滞内停证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 证机概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证治分类
实证 3.痰饮内阻证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头眩心悸,舌白腻,脉滑 证机概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证治分类
实证 4.肝气犯胃证 症状:呕吐,嗳气,胸胁胀痛 证机概要: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四七汤加减
证治分类
虚证 1.脾胃气虚证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脉虚 证机概要: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胃虚气逆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小结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脉虚 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甚
中医内科学----呕-吐
![中医内科学----呕-吐](https://img.taocdn.com/s3/m/294c4e4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2.png)
中医内科学
病名: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病机: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皆属 于 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 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
治疗:《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说:“夫呕家 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中医内科学
(二)、治疗原则 治以和胃降逆为原则。 偏于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分别采用解表、消食、化痰、解郁等法。 偏于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分别采用健运脾胃、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标本缓急主次而治之。
中医内科学
(三)、证治分类 1、实证
(1).外邪犯胃证
中医内科学
破故纸、炒白术、菟丝子各9克 吴茱萸、煨肉蔻各 4.5克 干姜、炙甘草各3克 明党参15克 生姜6克 服5剂。 4月29日:半个月来又先后吐水三次,但均未挟有食物。其他症状与上次相同。连进温中收效不显者,因益火之力不足之故,与桂附理中加味。 制川乌、炒白木、补骨脂、煮半夏各9克 白晒参、煨肉蔻,干姜、炙甘草各6克 肉桂1.2克(研冲) 方中川乌同干姜、炙草先煎,一小时后入其它各药。 每三日服一剂,连服10剂,诸症基本消失。随访三个月,症状基本控制。
伤胃滞脾食滞不化痰饮停积
情志失调
肝逆犯脾脾失健运
病后体虚
脾陷胃逆胃阴不足
胃气壅阻和降失司(实)
无力和降不得润降(虚)
气逆于上
呕吐
二、病机
中医内科学
三、病因病机小结 1、病变脏腑 病变脏腑主要在胃,还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 2、病机关键 呕吐的发病机理总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3、病理因素 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 ----- 实 脾胃气阴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 ------虚 4、病性及转归 暴病呕吐一般多属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 虚证或虚实夹杂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 ; 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食不能入,面色咣白,肢厥不 回,脉微细欲绝,为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证 。
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17章呕吐
![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17章呕吐](https://img.taocdn.com/s3/m/f046cb82e53a580216fcfe5b.png)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呕吐的病机—虚实两大类。 呕吐的病机 虚实两大类。 虚实两大类 实者—由外邪 饮食、痰饮、 由外邪、 实者 由外邪、饮食、痰饮、郁气等邪 气犯胃, 致胃失和降,气逆而发; 气犯胃, 致胃失和降,气逆而发; 虚者—由气虚、阳虚、阴虚等正气不足, 虚者 由气虚、阳虚、阴虚等正气不足, 由气虚 使胃失温养、濡润,胃虚不降所致。 使胃失温养、濡润,胃虚不降所致。
2.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恶心欲吐之感, 2.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恶心欲吐之感, 起病或急或缓 多由气味、饮食、情志、 多由气味、饮食、情志、冷热等因素而 诱发,或用化学药物,误食毒物而致。 诱发,或用化学药物,误食毒物而致。 3.上消化道 线检查及内窥镜检查, 3.上消化道 X 线检查及内窥镜检查,常 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辨 2.辨呕吐物 吐物的性质常反映病变的寒热虚实、 吐物的性质常反映病变的寒热虚实、病 变脏腑等,所以临证时应仔细询问, 变脏腑等,所以临证时应仔细询问,甚至 亲自观察呕吐物。 亲自观察呕吐物。 如酸腐难闻,多为食积内腐;黄水味苦, 如酸腐难闻,多为食积内腐;黄水味苦,多 为胆热犯胃;酸水绿水,多为肝气犯胃; 为胆热犯胃;酸水绿水,多为肝气犯胃;痰 浊涎沫,多为痰饮中阻;泛吐清水, 浊涎沫,多为痰饮中阻;泛吐清水,多属胃 中虚寒,或有虫积;粘沫量少, 中虚寒,或有虫积;粘沫量少,多属胃阴不 足。
2.饮食不节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温凉失宜,过食肥甘、 暴饮暴食,温凉失宜,过食肥甘、酒及辛 食不洁之物,伤胃滞脾,食毒内停, 辣,食不洁之物,伤胃滞脾,食毒内停,胃 失和降,冒气上逆,发生呕吐。 失和降,冒气上逆,发生呕吐。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中医内科学-呕吐
![中医内科学-呕吐](https://img.taocdn.com/s3/m/cbeaa85e69eae009591bec05.png)
对呕吐频作,腹胀,大便秘结或不畅者,应做腹部立卧位摄片,以排 除肠梗阻可能;
对于突发头痛,剧烈呕吐,呈喷射状者,应及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 以明确是否有颅内占位病变。
呕吐不论新久,均应检测血清电解质,以防电解质紊乱。
2.治疗原则
呕吐的治疗原则以和胃降逆为本。
1、实邪宜除,注重开结和降 2、虚呕宜补,注重温通柔润 3、芳香降逆,以求悦脾和胃 4、因势利导,分清应止应吐
1.《内经》对呕吐的病因病机论述颇详,提出与外感六 淫、饮食停滞有关,并与脾胃肝胆等脏腑密切相关;
历
2. 汉代张仲景对呕吐脉证治疗阐发甚详;
史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呕吐叙论》中指出呕吐可由“寒
沿
热饮食血气”等多种不同原因引起;
革
4.刘完素指明了因热致呕的病机,方取凉隔散治疗;
5.《丹溪心法·呕吐》中则强调“胃中有火与痰”及胃虚
4.痰饮内阻
主症:呕吐多为痰涎清水,脘闷不食,头 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前方:是治呕吐的基础方;
后方:健脾利湿,温化痰饮。
生姜、半夏:
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白术、茯苓、甘草:
健脾利湿化痰;
桂枝: 通阳化饮。
5.脾胃虚寒
主症: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 止,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 薄,舌质淡,脉濡弱。
病程较短; 噎膈之吐,进食梗阻不畅,或食不得入,或食入
即吐,其吐多出现于进食之时,病深而重,病程较长。
3.与呃逆鉴别 呃逆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大多无物
吐出; 呕吐则以有声有物为其特征。
(五)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对于突发头痛,剧烈呕吐,呈喷射状者,应及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 以明确是否有颅内占位病变。
呕吐不论新久,均应检测血清电解质,以防电解质紊乱。
2.治疗原则
呕吐的治疗原则以和胃降逆为本。
1、实邪宜除,注重开结和降 2、虚呕宜补,注重温通柔润 3、芳香降逆,以求悦脾和胃 4、因势利导,分清应止应吐
1.《内经》对呕吐的病因病机论述颇详,提出与外感六 淫、饮食停滞有关,并与脾胃肝胆等脏腑密切相关;
历
2. 汉代张仲景对呕吐脉证治疗阐发甚详;
史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呕吐叙论》中指出呕吐可由“寒
沿
热饮食血气”等多种不同原因引起;
革
4.刘完素指明了因热致呕的病机,方取凉隔散治疗;
5.《丹溪心法·呕吐》中则强调“胃中有火与痰”及胃虚
4.痰饮内阻
主症:呕吐多为痰涎清水,脘闷不食,头 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前方:是治呕吐的基础方;
后方:健脾利湿,温化痰饮。
生姜、半夏:
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白术、茯苓、甘草:
健脾利湿化痰;
桂枝: 通阳化饮。
5.脾胃虚寒
主症: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 止,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 薄,舌质淡,脉濡弱。
病程较短; 噎膈之吐,进食梗阻不畅,或食不得入,或食入
即吐,其吐多出现于进食之时,病深而重,病程较长。
3.与呃逆鉴别 呃逆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大多无物
吐出; 呕吐则以有声有物为其特征。
(五)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中医内学呕吐共31页
![中医内学呕吐共31页](https://img.taocdn.com/s3/m/0e8cd4e24431b90d6d85c78f.png)
证治分类
实证 2.食滞内停证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 证机概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证治分类
实证 3.痰饮内阻证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头眩心悸,舌白腻,脉滑 证机概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小结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的病证 辨证关键在虚实 治疗:和胃降逆为原则
临证备要
半夏(生半夏)、生姜止呕主药 大黄甘草汤——食入即吐 针灸治疗 呕吐日久应补液 辨明发病原因,不可见吐止吐(中毒、尿毒症)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中医内学呕吐
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
中医内科学
呕吐
概念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 种病证
有物有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呕 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胃痉挛、胆囊炎、胰腺炎 肠梗阻、尿毒症、颅高压、心衰
历史沿革——秦汉时期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
证治分类
实证 4.肝气犯胃证 症状:呕吐,嗳气,胸胁胀痛 证机概要: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四七汤加减
证治分类
虚证 1.脾胃气虚证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脉虚 证机概要: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胃虚气逆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