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车辆转向过渡过程模型与仿真分析
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知识
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知识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履带车辆转向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
这项仿真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履带车辆在不同转向条件下的行为,并优化车辆设计和控制系统。
在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车辆的质量、转向系统的特性、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建模和仿真,可以模拟出车辆在不同道路状况下的转向性能,包括转弯半径、侧滑角度、抓地力等。
在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中,常用的模型包括单轨模型和双轨模型。
单轨模型认为车辆仅在一个垂直于轨道的平面上运动,忽略车辆的纵向运动。
双轨模型则包括车辆的纵向运动,并考虑左右两侧履带之间的转弯差速。
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中,常用的仿真软件包括CarSim、ADAMS等。
这些软件提供了丰富的车辆模型和分析工具,可以模拟车辆在各种道路条件下的转向动力学,如直线行驶、转弯、制动等。
通过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工程师可以评估不同转向系统设计的性能,并进行优化。
例如,可以通过仿真研究不同转向系统的刚度、行程、空转角度等参数对车辆的转向性能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研究不同摩擦系数下车辆的侧滑情况,并通过调整控制策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总之,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履带车辆的转向特性。
通过仿真研究,可以优化车辆的设计和控制系统,提高车辆的性能和可靠性。
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技术,对于履带车辆的设计、性能分析和控制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继续介绍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的相关内容,包括仿真模型、评估参数以及仿真结果的分析等。
一、仿真模型在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中,最基本的模型分为单轨模型和双轨模型。
单轨模型是将履带车辆简化为一个刚性运动体,并在一个垂直于车辆运动平面内进行建模,该模型忽略了车辆的纵向运动。
而双轨模型则考虑了车辆的纵向运动,并通过差速控制来模拟履带车辆的转向情况。
《2024年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范文
《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军事需求的日益增长,履带式特种车辆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性能要求愈发严格。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运动特性、优化设计以及提高仿真精度,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的关键技术和仿真方法,并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二、动力学建模(一)模型假设与简化在进行动力学建模时,为简化问题,我们做出了以下假设和简化:1. 履带与地面接触视为刚体,不考虑变形;2. 车辆系统为刚体系统,忽略车辆内部的弹性变形;3. 仅考虑车辆直线行驶和转向运动。
(二)建模过程基于拉格朗日力学和刚体动力学原理,我们可以构建履带式特种车辆的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主要包含以下部分:1. 履带与地面相互作用力模型;2. 车辆运动学模型,包括直线行驶和转向运动的数学描述;3. 车辆动力学模型,包括力矩、力以及它们对车辆运动的影响。
(三)模型验证通过与实际车辆进行对比实验,验证了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履带式特种车辆在实际环境中的运动特性。
三、仿真与结果分析利用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我们进行了仿真实验。
通过改变不同参数,如地面摩擦系数、车辆质量等,观察车辆的运动状态变化。
仿真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吻合,证明了仿真方法的可行性。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的研究,为优化设计和提高仿真精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该领域的研究,以提高履带式特种车辆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
五、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同仁们,是你们的辛勤工作使得这项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2024年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范文
《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其次,详细阐述建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仿真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探讨仿真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履带式特种车辆在军事、救援、工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更好地研究其运动性能、动力学特性和优化设计,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重点探讨履带式特种车辆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履带式特种车辆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国内外均有大量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内研究主要关注于模型的建立和算法的优化,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应用。
国外研究则更注重于模型的精确性和仿真结果的可靠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先进的仿真技术来研究履带式特种车辆的动力学特性。
三、动力学建模履带式特种车辆的动力学建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研究对象和目标:明确建模的目的和需求,如研究车辆的通过性能、越野性能等。
2.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履带式车辆的物理特性,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包括车辆的几何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等。
3. 参数确定与校准: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确定和校准,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模型验证:通过与实际车辆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仿真方法履带式特种车辆的仿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多体动力学仿真:通过建立车辆的多体模型,模拟车辆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状态。
2. 有限元仿真: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车辆结构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其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3. 虚拟样机技术:通过建立虚拟样机,对车辆进行虚拟测试和评估,以优化设计。
五、案例分析以某型履带式特种车辆为例,采用上述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方法进行案例分析。
基于柔性履带模型的履带车辆建模与仿真分析
型, 该模 型建模 较方 便 , 能在设 计早期 就对 履带 的平顺 性做 出快 速预 测而得
图 1 柔性履 带模 型
F i g . 1 f l e x i b l e t r a c k mo d e l
作者 简介 : 桂华 良 , 男, 1 9 6 6年 出生 , 工 程师 , 研究 方 向 : 凿 岩掘进 机械设 计 开发 。 王涛 , 男, 副教 授 , 研 究方 向 : 机 械 系统集 成仿 真与优 化 。
=
车 辆 的各 种 力 。
P
A = A
( + k ) Z n
( 1 )
图 3 履 带 车 模 型
F i g . 3 t r a c k e d v e h i c l e mo d e l
式 中 P— — 法 向压 力
z — — 地 面 变 形深 度
压力 一 沉 陷关 系 、 设 置 土壤 的剪 切 特 性 、 土 壤 的 摩 擦 特 性 等 来 计 算 地 面 施 加 于
图 2 履带 。 负重 轮和地 面之 间作 用力
F i g . 2 f o r c e s b e t we e n t h e t r a c k , wh e e l a n d r o a d
劳寿命 。 本文建立某型履带 车辆 的平顺
性模型如 图 3 。考 虑 车 体 质 量 、 质 心 位 置、 负 重轮数量 、 质量 、 位置及 尺寸 、 主 动 轮 和诱 导 轮 尺 寸 和 位 置 、 履 带 结 构 和
性 能 等 运 用 B e k k e r 提 出 的地 面 力 学
传 统 的 研 究 方 法 是 基 于 经 验 公 式 和 大 量试验研究基础文 基 于柔 性 履 带 模 型 对 履 带 车 辆 进 行 建模 和 数 值模 拟 , 通 过 对 履 带 车 辆 的平 顺 性 分 析 , 为 改 进 设 计 提 供 有效数据 。
《2024年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范文
《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军事需求的不断增长,履带式特种车辆因其卓越的越野能力和稳定性,在军事、救援和工程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履带式特种车辆进行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不仅能够提升其设计效率和性能,还有助于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预测和解决。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履带式特种车辆的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动力学建模(一)模型构建动力学建模是履带式特种车辆设计与仿真的基础。
针对履带式特种车辆的特性,采用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建模。
该模型考虑了车辆底盘、履带、负重轮等多个部分,并考虑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还需考虑各种外界因素,如地面摩擦、地形坡度等。
(二)模型参数动力学模型中涉及的参数较多,主要包括各部分的质量、转动惯量、阻尼等。
这些参数需要通过实验或理论计算获得。
此外,还需考虑模型中的约束条件,如履带与地面的接触力、摩擦力等。
这些参数的准确获取对于保证模型的精度至关重要。
三、仿真分析(一)仿真环境仿真环境是仿真分析的基础。
本文采用专业的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该软件可模拟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的履带式特种车辆运动。
在仿真过程中,需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仿真参数,如仿真时间、步长等。
(二)仿真结果通过仿真分析,可得到履带式特种车辆在不同地形和工况下的运动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速度、加速度、受力情况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可了解车辆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为车辆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四、精细化建模与仿真技术(一)精细化建模技术精细化建模技术是提高履带式特种车辆动力学模型精度的关键。
在建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车辆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外部干扰等因素对模型的影响。
此外,还需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以保证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二)仿真技术仿真技术是履带式特种车辆动力学仿真的核心。
在仿真过程中,需采用先进的算法和计算方法,以提高仿真的精度和效率。
履带车辆液压机械差速转向系统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及系统左、右侧行星 排 行 星 架 角 速 度 大 小 有 关,经 过
一定换算可得液压机械差速转向系统双功率流传动
工况的负载模型为
MkL
=Md
(1+ β+ζ
w ωkL ωkL
+ωkR -ωkR
)
(10)
MkR
=Md
(1- β+ψ
w ωkL ωkL
+ωkR -ωkR
)
(11)
式中,MkL 、MkR 为左、右 行 星 架 负 载,N·m;Md 为 机
机油门开度。
发动机动力学模型为 Jeω.e=Me-M1 M1=M1h+M1g ωe=π3n0e
(3) (4)
(5)
式中,Je 为换算到发动 机 输 出 轴 上 的 等 效 转 动 惯 量, kgm2;ω.e 为发动机角加速度,rad/s2;Ml 为 作 用 在 发 动机输出轴上的负 载 转 矩,N·m;Mlh 为 作 用 在 发 动 机输出轴上的转向 负 载 转 矩,N·m;Mlg 为 作 用 在 发 动 机 输 出 轴 上 的 直 驶 转 矩 ,N·m。
1 系 统 构 成 及 工 作 原 理 分 析
所开发的液压机械差速转向系统联接方案如图 1所示,主要由定轴齿轮、液压闭式 回 路 系 统、直 驶 变
第 38 卷 第 6 期 履 带 车 辆 液 压 机 械 差 速 转 向 系 统 动 力 学 建 模 及 仿 真
111
速 系 统 、汇 流 行 星 排 等 组 成 。 当液压闭式回路系统不
110 文 章 编 号 :1004-2539(2014)06-0110-04
机 械 传 动 2014 年
履带车辆液压机械差速转向系统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曹付义 周志立 张明柱
基于RecurDyn的履带车辆高速转向动力学仿真研究
两种转向工况的仿真结果包括 : 车辆两侧驱动轮转 速 ,车辆转向过程中车体的横摆角速度 ,俯仰角的变化 ,两 侧履带系统张紧装置张紧力的变化 。如图 4 至 8 所示 。
从图 5 可以看出 ,履带车辆硬地转向时车体横摆角速 度较快达到稳定 ,而软地转向时车体横摆角速度响应波动
1) 履带车辆在平坦硬地工况的转向 ,地面参数如图 2 所示 。给模型主动轮轴施加 Motion ,使左右驱动力起步加 速到 33 rad/ s ,对应车速为 23 km/ h ; 右侧驱动轮转速从 1 s到 1. 5 s 内转速降低到 11 rad/ s (履带速度降为 7. 66 km/ h) ,左侧驱动轮保持不变 。车辆相应的初速度设为 0 , 起步后迅速升至 23 km/ h ,仿真时间为 10 s 。
·12 ·
一直较大 ,车辆在软地转向 比在硬地转向困难 。从图 6 的仿真结果来看 ,车辆在软 地转向时车辆俯仰的响应 都比硬地转向大得多 ,而且 变化非常不均匀 ,显然软地 转向比硬地转向车辆的侧 向稳定性要差 ,极限情况则 会发生车辆的侧翻 ,在沙地转向时脱带时有发生 ,我们不 时调整张紧装置才使仿真继续进行 。从图 6 可以看出 ,车 辆在整个转向过程中车体的俯仰变化是很复杂的 ,特别是 软地转向时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可见履带车辆转向时内侧 履带系统的制动和地面特性都对车体的姿态有较大的影 响 。从图 7 和 8 可以看出 ,车辆软地转向时履带张紧力的 变化比硬地转向时复杂 ,特别是内侧 (制动侧) 履带的张紧 力有非常明显的波动 ,说明软地转向时履带环的稳定性较 差 ,严重时会发生履带脱轮从而使车辆丧失行驶能力 。
基于AMESim和RecurDyn的履带车转向系统联合仿真分析
和 转 向 系统 的 液 压 系统 ; 通 过 两种 软 件 的对 接 , 实现 履 带 车 转 向 系统 的机 械 一液 压 联 合 仿 真 。运 用 联 合 仿 真 方 法 ,
分析 了履 带车原地转 向时转向液压缸 的液压特性 变化情况。通过试验验证 , 试验 数据与仿 真结果非常接近 ; 表 明联 合仿真模 型的可靠性 , 为后期 系列产品 的设计制造提供 可靠数 据。
AMES i m s o f t wa r e,a c c o r di ng t o t h e wo r ki n g pr i n c i p l e o f s t e e r i ng s y s t e m o f a r t i c ul a t e d t r a c ke d ve hi c l e .I t c a n r e a l i z e c o n— bi n e d me c h a n i c a l — hy dr a u l i c s i mu l a t i o n o f t h e s t e e r i n g s ys t e m O H t hi s p l a t f o r m . Hy d r a ul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c h a n g e o f s t e e r i n g h y dr a ul i c c y l i nd e r wa s a n a l y z e d a s t he t r a c ke d v e hi c l e p i v o t s t e e r i n g b y t h e c o — s i mu l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Ex p e r i me n t s h o we d
四履带车辆转向性能仿真研究
( 1 . C o l l e g eo f Me c h a n i c a l S c i e n c e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J i l i n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 c h u n1 3 0 0 2 5 ,C h i n a 2 . X u z h o uC o n s t r u c t i o nMa c h i n e r y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C o . ,L t d . ,X u z h o u2 2 1 0 0 5 ,C h i n a )
第 2期 李勇 等:四履带车辆转向性能仿真研究
3 5
向。改变转速差可以实现不同半径的转向。
式中 b — — —履带宽度, m 即 R R- i= ω B r i - 2 φ ′ ( 4 )
同理可得外侧履带接地面瞬时转向半径 r ω B o R -R- o= ′ 2 φ ( 5 )
S t e e r i n gP e r f o r ma n c eS i mu l a t i o no f F o u r t r a c k e dV e h i c l e
1 , 2 1 1 L i Y o n g Y a oZ o n g w e i Wa n gG u o q i a n g
( 7 )
因此, 履带接地面上相对地面的速度为 v =v -v O ′ x Ox O ′ O
ii ii ii
( 3 )
μ=
μ w o
通过矢量法可以得到该时刻内侧履带的瞬时中 心O 以及瞬时转向半径 R 。 c 2 i
(
2 R 1+ B
)
基于履带车辆稳态转向性能分析与试验
基于履带车辆稳态转向性能分析与试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 转向模型基本假设及坐标系基本假设条件1)地面为硬路或铺装路,不计履带的沉陷以及履带板在侧向方向的推土效应。
2)水平路面均匀稳态转向,两侧履带接地压力为均匀分布。
3)不计履带宽度及张力变化对履带接地压力的影响,并假设履带为不可拉伸的均匀柔性带。
4)履带车辆转向时的行驶阻力系数与直线行驶时相同。
5)转向时履带上任意一点的剪切应力与该点的剪切位移量相关,其表达式为τ=τmax(1-e-j/K),其中τmax为履带与地面之间的最大剪切应力;j 为地面土壤的剪切位移量;K 为土壤抗剪模量,且剪切应力方向与该点的滑动速度方向相反。
坐标系描述为研究履带车辆的转向特性,假定履带车辆在转向过程中作 3 自由度平面运动,如图 1 所示为履带车辆转向运动学简图。
在水平地面上建立惯性坐标系XOY,并以履带车辆转向中心线与车体纵向中心线的交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固结于车体上的连体坐标系xoy。
2 履带车辆转向模型的试验验证以某型履带式装甲车辆为对象,基于建立的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履带车辆的稳态转向性能,并根据试验结果对转向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
高速侧履带滑转率σ2及低速侧履带滑移率σ1的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分别随车辆实际转向半径R 的变化关系曲线。
从图中结果对比可见,两侧履带滑转率和滑移率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从总体变化趋势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无论是从测试结果还是从两个转向模型的计算结果都可以看出,滑转率和滑移率均具有随履带车辆转向半径的增大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
为了进一步验证转向模型的准确性,给出了履带车辆在砂土路面上转向时,在两个不同的转向半径下,车辆的转向性能参数的仿真计算与试验测试对比结果。
3 结论对比研究了基于剪切应力-剪位移关系转向模型计算结果与基于库仑摩擦力转向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
履带轮式装载机转向性能仿真与实验研究
WANG Y u Jn .Z o — u HA0 P n - h o,Y e g Z a ANG L- o ,WANG S e g J n iHo h n - u
( . n Ree r h I s o Hi e h Ho g i gTo n S an l 1 0 5 Chn ; 1 Xi sac n t f —T c , n qn wn Xi h a x 7 0 2 , i a a . a
2Co su t nE gn eigReerhIstt n rl o sc prme t f L Xi nS an i 1 0 5 Chn ) . nt ci n ie r sac ntu eGe ea L g t sDe at n A, h ax 7 0 2 , ia r o n i ii oP a
la e i o rt csWa et lh d a d tes l o td scrid o t od rw t fu r k s s bi e n h i a n s y i ar u,whc rv sta f rc a gn h i sit rc s h h a a s mu t i u e ih po e h tat h n g tet e no t k,te e i r a
用价值 。
关键 词 :履 带轮 ;转 向性 能 :虚 拟样 机仿 真 ;实验研 究
基于AMESim和RecurDyn的履带车转向系统联合仿真分析
基于AMESim和RecurDyn的履带车转向系统联合仿真分析履带车转向系统是指通过对车辆履带进行差速运动以实现转向的一种方式。
其中,AMESim和RecurDyn可以被用于联合仿真分析。
AMESim是一款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多学科仿真软件。
它可以用于建立高度集成的系统模型,包括机械、液压、热、电等方面。
AMESim的仿真代码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执行快速的仿真,并精确地预测系统的动态响应。
RecurDyn则是一款以多体动力学为基础的仿真软件。
RecurDyn建模按照模型的自由度来进行,从而使得模拟结果准确度更高。
同时,RecurDyn也支持封装好的子系统模块,将不同的子系统部分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型。
通过对此两款软件的基本介绍,我们可以得到集成使用AMESim和RecurDyn的履带车转向系统的基本框架。
具体分析如下:首先,根据履带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可以得到系统模型的建模方案。
在这个建模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履带车的运动学模型。
此模型应能够描述履带车行驶过程中的速度、方向变化以及需要控制的转向系统参数。
这一部分的具体建模涉及方程的推导,可以采用MATLAB或Simulink等工具来实现。
接下来,需要建立由AMESim编制的动力学模型。
此模型描述了系统的物理动态行为,如机械运动、传感器输出、力和驱动器输入。
在AMEsim中,需要将此系统分解为各个子系统或组件,例如电动机、输出轴、减速器和传感器等。
此外,还要考虑与系统相连的其他元素,例如电池、控制器和采样器等。
然后,在RecueDyn中,需要创建由AMESim导出的子系统模型。
这个模型包括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元素。
当模型被创建后,可以将其导出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并集成到RecurDyn模型中。
ReucrDyn还提供了一个工具箱,用于模拟诸如差速器、转向节和驱动轴等履带车系统的运动。
通过这些工具箱,可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仿真分析,以得到实时的物理行为和响应。
小型农用履带车辆通过性仿真与分析
第47卷第3期 农业工程与装备2020年12月 Vol.47 No.3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EQUIPMENT Dec. 2020 小型农用履带车辆通过性仿真与分析 郭凯文1,2,李军政1,孙超然1,孙松林1,唐卫国1(1.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 411207)摘 要:为提升小型农用履带车辆在南方丘陵山区复杂环境下作业的适应能力,对某型小型农用履带车辆在定型农业路况下的通过性进行仿真与分析。
利用Creo三维软件建立小型农用履带车辆的三维模型并导入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RecurDyn,对农用履带车辆在两种路面(硬质、软质)的平地直线行驶、3种沟宽(400mm、700mm、900mm)的越沟通过性、3种障碍物高(150mm、260mm、380mm)的越障通过性、3种斜坡(10°、20°、30°)的爬坡通过性进行仿真,分别得到农用履带车辆运动学规律,为进一步优化农用履带车辆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 词:履带车辆;通过性;仿真与分析;越障性能中图分类号:S22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2096–8736(2020)03–0007–05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obility ofsmall agricultural tracked vehiclesGUO Kaiwen1, 2, LI Junzheng1, SUN Chaoran1, SUN Songlin1, TANG Weiguo1(1.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2.Hunan Defense Industry Polytechnic, Xiangtan, Hunan 411207,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small agricultural tracked vehicles in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of southern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the mobility in typical agricultural terrains of the small agricultural tracked vehicle wa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The kinematics laws of agricultural tracked vehicl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3D software Creo and multi-body dynamics software Recurdyn. The simula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agricultural tracked vehicle running straight on flat ground with two kinds of road surfaces (hard and soft), and ditch crossing performance of three trench widths (400mm, 700mm, 900mm), and obstacle crossing performance of three obstacle heights (150mm, 260mm, 380mm), and climbing performance of three slopes (10°, 20°, 30°). The kinematic laws of agricultural tracked vehicles are obtain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tracked vehicles.【Keyword】tracked vehicle; mobility;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bstacle crossing performance履带式底盘具有接地比压小、转向灵活、路面适应性和机动性好等优异性能,更适用于丘陵山区农用机械[1]。
《2024年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范文
《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篇一摘要:本文着重于对履带式特种车辆进行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文章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随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概述。
在理论模型建立过程中,我们通过合理的假设和科学的推导,提出了符合履带式特种车辆实际运动特性的动力学模型。
并通过先进的仿真技术,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本文的研究为提升特种车辆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种车辆在军事、救援、工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履带式特种车辆因其良好的越野性能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在各种极端环境中都能表现出良好的机动性。
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行驶性能和安全性能,深入研究其动力学特性及建立精细化动力学模型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探究履带式特种车辆的动态特性及行为规律。
二、研究背景与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履带式特种车辆的动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建立、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等方面。
然而,由于履带式特种车辆的结构复杂,其动力学模型往往难以准确描述其实际运动特性。
因此,建立精细化动力学模型,对于提高特种车辆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精细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3.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定为了简化建模过程并准确反映履带式特种车辆的动态特性,我们进行了以下假设和参数设定:假设车辆行驶在平坦路面上,不考虑侧倾和俯仰等非线性因素;设定了包括履带张紧力、地面摩擦系数等在内的关键参数。
3.2 模型推导与建立基于动力学理论,我们推导出了符合履带式特种车辆实际运动特性的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包括了车辆的驱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关键部分的动力学方程。
通过这些方程,我们可以精确描述车辆在各种行驶条件下的动态特性。
四、仿真验证4.1 仿真环境搭建我们采用了先进的仿真软件,搭建了履带式特种车辆的仿真环境。
通过设定不同的路面条件、气象条件以及车辆载荷等参数,我们可以模拟出各种实际行驶场景。
履带车辆转向性能计算机仿真研究概况
2007年1月农业机械学报第38卷第1期履带车辆转向性能计算机仿真研究概况*曹付义 周志立 贾鸿社 【摘要】 履带车辆的转向性能是整车性能的重要评价指标,计算机仿真是研究转向性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首先分析了履带车辆转向性能的影响因素,然后从履带与地面的相互运动关系、转向阻力、仿真性能等方面对履带车辆转向性能仿真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履带车辆液压机械差速转向系统参数匹配、转向期间换挡规律、平稳转向性能、性能仿真模型、转向控制理论以及驾驶的遥控化与行驶自主化等履带车辆转向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履带车辆 转向性能 仿真 综述中图分类号:S219.203.23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Summarization on Simulation of TurningPerformance of Tracked VehicleCao Fuyi 1 Zhou Zhili 2 Jia Hongshe3(1.X i '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H e 'nan Univer 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3.Yituo Group Coop eration )AbstractThe turning perform ance of tracked vehicle is its critical evaluating puter simulation study o f turning performance is o ne of the effective m eans.Firstly the factor s influencing the turning perfo rmance of tr acked vehicle are analy zed ,then the r esearch actuality of its turning performance are sum marized fro m the mo vement inter -r elation of track and soil ,turning r esistance,sim ulation perfo rmance.T he development in tur ning resear ch o f tracked vehicle is put forw ard from the par am eter m atching of hydr o-mechanical differential steering sy stem ,shift schedule under tur ning ,statio nary turn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 n mode ,tur ning co ntrol theor y,rem ote co ntro l and independent steer ing etc.Key words Tracked vehicle,Turning perform ance,Simulation,Research summarization收稿日期:2005-11-09*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121001400)曹付义 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 博士生,710048 西安市周志立 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471003 洛阳市贾鸿社 中国一拖集团技术中心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71003 洛阳市 引言履带车辆的转向性能作为整车性能评价的重要方面,不仅直接反映了履带车辆的行驶机动性、准确性,而且也影响着履带车辆的动力性、稳定性和作业效率。
橡胶履带车辆行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脱轮问题仿真分析
统结构的基础上, 建立了关于履带脱轮问题的动力学模型, 并进行了仿真计算, 为行走系统设计提供了 参考。
#" 行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行走系统的建模以支重轮的垂向位移为出发点, 当支重轮的垂向位移超过履带芯铁导向齿的高度 时, 最容易发生脱轮。 为便于建模和计算, 对履带行走系统作如下假设: 车体 ( 除行走系统外) 看作一个整体; 履带对支重 轮的约束力作用在支重轮中心; 车辆对称于通过其质心的纵向平面, 且左右两侧行走系统的路面激励相 同; 忽略车辆的横向摆动和滑移。所研究的履带行走系统由两套平衡台车和一套独立台车组成, 张紧轮 前置, 驱动轮后置, 橡胶履带采用轮孔式啮合。选用油气悬架, 悬架刚度可调, 适应在多种路面上行驶。 根据其结构特点, 建立模型如图 & ( 图中 ! 为支重轮号, ! " & # E; $ 是悬架号, $ " & # F) 。 模型中, 用独立 的弹簧阻尼系统来表示悬架系统, 悬架通过转动副与车体连接。 为了体现行驶过程中履带的动载效应,
橡胶履带车辆行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 脱轮问题仿真分析
张 % 涛& , 郭志强! , 周志立&
( !河南科技大学 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A"&$$F ;"中国一拖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 洛阳 A"&$$$ ) 摘要: 橡胶履带在高速行驶中的脱轮容易导致行走系统部件的损坏和人身财产损失。本文在分析履带车辆行 走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考虑了履带车辆的主要结构, 建立了针对其高速行驶中脱轮问题的行走系统动力 学模型, 分析了第一支重轮垂向位移与行走系统结构参数以及地面激励的联系, 并针对某型履带车辆的行走 系统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是可行的, 本文方法可为履带车辆行走系统设 计和动力学分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脱轮; 行走系统; 履带车辆; 动力学模型; 仿真 中图分类号: 1A#B? #BA 文献标识码: G
农用履带车辆软地转向特性建模与仿真
农用履带车辆软地转向特性建模与仿真沈仙法;周宏平;许林云;王海巧【期刊名称】《计算机仿真》【年(卷),期】2014(31)8【摘要】在履带车辆软地转向建模问题的研究中,为有效预测农用履带车辆在软地面上的转向特性,根据作用在转向车辆上的力和力矩建立了车辆稳态转向力学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并对模型车辆进行了软地转向行驶试验.结果认为:当外侧履带打滑率增大时,履带车辆有效牵引力和内侧履带的打滑率逐渐增大,但转向力矩逐渐减小;当车辆转向比的减小时,履带车辆有效牵引力、内侧履带打滑率及转向半径随之减小,但转向力矩增大.建立的转向力学模型能够预测履带车辆的沉陷量、转向半径和内、外履带的打滑率,并且预测最大误差小于试验值的15%.研究结果为准确、有效地预测农用履带车辆软地转向性能提供了参考依据.【总页数】6页(P153-158)【作者】沈仙法;周宏平;许林云;王海巧【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37;三江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12;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37;三江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9【相关文献】1.履带车辆原地转向特性仿真研究 [J], 陈兵;田政;尹忠俊;王文瑞2.液压驱动装甲履带车辆转向特性仿真研究 [J], 杨磊;马彪;李和言;陈宝瑞3.铰接式履带车辆转向特性仿真研究 [J], 陈金涛;李力;王俊杰4.小型农用履带车辆通过性仿真与分析 [J], 郭凯文;李军政;孙超然;孙松林;唐卫国5.电传动履带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转向特性研究 [J], 陈树勇;孙逢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范文
《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军事需求的不断升级,履带式特种车辆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机动性能和作业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研究其动力学特性,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履带式特种车辆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的方法,为车辆的设计、优化和性能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二、履带式特种车辆动力学建模1. 模型假设与简化在建立履带式特种车辆动力学模型时,首先需要作出一些假设和简化,如忽略车辆外部因素如风阻等,仅关注车辆的移动、转向和动力传递等基本特性。
同时,需要分析车辆的各部分结构及相互关系,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履带系统等。
2. 动力学方程建立基于上述假设和简化,建立履带式特种车辆的动力学方程。
包括车辆的移动方程、转向方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力传递方程等。
这些方程将描述车辆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3. 模型参数确定为了使模型更加准确,需要确定模型中的各项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车辆的物理参数(如质量、惯性等)、环境参数(如地形、坡度等)以及动力系统参数(如发动机功率、传动比等)。
这些参数的准确获取对于模型的精度至关重要。
三、仿真方法与实现1. 仿真软件选择为了实现履带式特种车辆的精细化动力学仿真,需要选择合适的仿真软件。
目前,常用的仿真软件包括MATLAB/Simulink、ADAMS等。
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数学建模和仿真能力,能够满足履带式特种车辆的动力学仿真需求。
2. 仿真流程设计在仿真软件中,需要设计合理的仿真流程。
首先,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仿真参数,如仿真时间、步长等。
然后,建立履带式特种车辆的动力学模型,并设置模型中的各项参数。
接着,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车辆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3. 仿真结果分析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车辆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规律和受力特性。
同时,可以评估车辆的动力性能、机动性能和作业效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5年0引言机动性作为履带车辆的三大性能之一,在履带车辆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转向作为决定其转向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影响履带车辆机动性能的发挥。
为了研究的方便,传统的转向理论[1-5]大多都只建立了履带车辆稳态转向模型,并且为了简化计算,大多数学者忽略了履带的滑转,以及离心力对履带车辆转向的影响。
最早研究考虑履带滑动因素的转向过程的是英国人Steeds W [3],日本的北野昌则[6-8]、加拿大的WongJ.Y [7]等,对履带车辆的转向过程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4-5]。
尽管稳态转向理论与试验研究开展了不少,然而由于在实际的转向过程中,车辆很难以某一点为圆心做完整的稳态转向,基本都是过渡转向,因此这些研究并不能真实反映履带车辆实际转向情况。
为了研究履带车辆真实转向特性,本文建立了基于履带滑转下的履带车辆过渡转向模型,分析了履带初速度对履带滑移速度、侧偏角速度,以及对车辆行驶轨迹的影响,为转向机构设计和控制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1履带过渡转向的建模1.1坐标系统的建立及描述图1所示为履带车辆转向过渡过程。
设大地坐标系为XOY ,车体上的局部坐标系为xoy ,坐标原点为车辆的几何中心,CG 为车辆质心。
为了便于分析,提出以下假设:(1)履带车辆关于xz 和yz 平面对称。
(2)不计履带宽度影响,履带为均匀柔性带子且不可拉伸,不考虑履带张力的变化对接地压力的影响。
(3)履带与地面作用的剪切力的方向与该点履带的滑动速度方向相反。
(4)履带与地面之间的接地压力集中分布于负重轮下方。
收稿日期:2015-05-27修回日期:2015-06-03doi :10.3969/j.issn.1673-3142.2015.10.007履带车辆转向过渡过程模型与仿真分析李善乐,李同飞,王钦龙(100072北京市装甲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摘要]为了准确研究履带车辆实际转向过程中的性能,在考虑履带滑转和车体离心力的基础上,建立了履带车辆过渡转向模型,对模型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求解,编写了程序进行仿真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进入转向时的速度越高,进入稳态转向的过程就越长,且在达到稳态转向的过程中,会出现急剧的振动。
当速度达到8m/s 时,转向半径会在开始转向过程中急剧下降,履带车辆会失去控制,发生失稳现象。
[关键词]履带车辆;履带滑动;过渡转向[中图分类号]U469.6+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3142(2015)10-0028-04Model and Analysis of Tracked Vehicles in Non-stationary Steering ProcessLi Shanle ,Li Tongfei ,Wang Qinlong(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s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72,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tracked vehicles in actual steering process ,a non-steady state steering model isbuilt in consideration of track slip and centrifugal force.Kinematical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model by programming.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velocity of tracked vehicles ,the longer it takes to reach the steady state steering and the more violent those oscillations become.When the velocity of tracked vehicles reaches or more than 8m /s ,the steering radius falls down abruptly since it begins to steer and tracked vehicles are out of control ,which is called unstable phenomenon.[Key words ]tracked vehicle ;skidding of track ;non-stationary steering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AGRICULTURAL EQUIPMENT &VEHICLE ENGINEERING第53卷第10期Vol.53No.102015年10月October 2015第53卷第10期图2转向过程局部坐标中重心及履带运动分析Fig.2Mass center of tracked vehicle in steering process and motion analysis(5)忽略空气阻力对履带车辆转向的影响。
图1中:c x ———重心纵向偏移量;c y ———重心横向偏移量;B ———履带中心;L ———履带接地长;θ———航向角;α———侧偏角,φ———横摆角。
1.2车体质心的运动学分析由图1可知,车体质心处的速度可表示为v =v x 2+v y 2姨=v X 2+v Y2姨(1)式中:v x ———质心速度在车体固连坐标系x 轴的分量;v y ———质心速度在车体固连坐标系y 轴的分量。
质心处的横向加速度和纵向加速度在局部坐标系下可表示为a x =d vx d t +v y d φd t a y =d vy -v x d φ(2)侧偏角α在局部坐标系下可表示为α=tan -1(v y v x)(3)车体质心处的运动轨迹在全局坐标系下可表示为X (t )=X 0-t0乙v cos θd tY (t )=Y 0+t 0乙v sin θd 乙乙乙乙乙乙乙乙乙乙乙乙乙t(4)车辆的横摆角φ与航向角θ之间与侧偏角α有关,即θ=φ-α(5)可推出d θd t =d φd t -(v x d v y d t -v yd v x d t)/v 2(6)由图2可知,履带车辆的曲率半径可表示为R 0=vd θd t(7)式中:d θ/d t ———履带车辆航向角速度。
故曲率半径可表示为R 0=vd θd t=v 3v 2d φd t -v y x d t +v x yd t(8)瞬时转向半径可表示为R =(R ′+c y )2+D2姨(9)式中:D ———瞬时转向中心纵向偏移量。
1.3履带的运动学分析由图3可知,第i 个轮下滑动速度在纵向和横向的分量和可分别表示为v sxj =v x 芎B d φ-c y d φ-v xj =A j d φv syi =v y +[(i -1n -1-12)L -c x ]d φd t乙乙乙乙乙乙芎乙乙乙乙乙乙(10)式中:v x 1,v x 2———内外侧履带相对于车体的瞬时速度;i ———从前向后负重轮的序数;n ———一侧负重轮的个数,其中内侧履带j =1,外侧履带j =2。
由式(10)可推出d φd t =v x 2-v x 1B +A 1+A 2=(v x 2+v sx 2-v x 1-v sx 1)B (11)滑移角可表示为γji =cos -1(v sxjv sxj 2+v syi 2姨)(12)由图2和上式可推出R ′=(v x 2+v sx 2+v x 1+v sx 1)2d φd t(13)图1履带车辆转向过渡过程Fig.1Non-stationary steering process of tracked vehicle李善乐等:履带车辆转向过渡过程模型与仿真分析29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5年图3转向过程局部坐标中两侧履带中心线任一点运动学分析Fig.3Motion analysis of a certain point on track center line in steeringprocess1.4履带的接地压力、横向力与纵向力计算模型高速侧和低速侧履带接地段的法向负荷分别为N 1=G 2-G ·c y B +hB G ·a y gN 2=G 2+G ·c y B -hBG ·a y g(14)图4为外侧履带接地段接地压力示意图,由图可计算得:q 1i =N16+2i -714L (G ·c x +G ·a x /g ·h )q 2i =N26+2i -714L(G ·c x +G ·a x /g ·h )(15)地面对履带的摩擦力与履带滑动方向相反,构成了车辆行驶的牵引力与制动力,其x ,y 方向分量分别为Q jix =μx q ji cos(γji +π)Q jiy =μy q ji sin(γji +π)(16)式中:μx ———履带与地面间的摩擦系数;μy ———转向阻力系数。
1.5转向驱动力矩和转向阻力矩计算由高速侧履带和低速侧履带上的纵向力分量分别产生的绕车辆质心CG 点的转向驱动力矩M D 2和M D 1分别表示为M D 2=B2ni =1ΣQ 2ix(17)M D 1=Bni =1ΣQ1ix(18)由两侧履带上的横向力分量产生的绕车辆质心CG 点的转向阻力矩M μ2和M μ1分别表示为M μ2=ni =1ΣQ 2iy12-i -1n -111L (19)M μ1=ni =1ΣQ 1iy12-i -1n -111L (20)1.6履带车辆转向的动力学方程根据履带作用力和转矩对参考坐标系的x 轴方向、y 轴方向力平衡,以及点O 的力矩平衡关系,可以得到过渡转向条件下的动力学方程:Gd v xd t +v y d φd t 11=2j =1Σni =1ΣQ jix -(R 1f +R 2f )G d v y d v t -v x d φd v t 11=2j =1Σni =1ΣQ jiy I z d φ觶d t =B 2ni =1Σ(Q2ix-Q 1ix )+B 2(R 1f -R 2f )-2j =1Σni =1ΣQjiy12-i-1n-111L (21)若已知v x 2、v x 1、d φ/d t ,车辆结构参数、地面参数以及转向运动学参数,对以上3个方程进行迭代计算可以得到车辆转向轨迹,低速侧和高速侧履带的滑动速度v sx 2、v sx 1,车辆质心在坐标系中的加速度a x ,a y 等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