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课件ppt (16)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ppt(打包14套) 语文版11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高启受诏到南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 史编修官。此时,明朝刚刚建国,南北方基本平定。为医治战争创 伤,拯救民困,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号召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和 发展经济。风华正茂的诗人高启,看到举国上下一派生气蓬勃、欣 欣向荣的景象,不禁心潮激荡,对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憧憬,于是写 下了《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一诗。 《论诗(其二)》 赵翼生活的时代,文学上复古倾向严重。而他认为诗歌应随着时 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 后面亦步亦趋。赵翼善以议论为诗,紧密结合具体、鲜明的形象, 而并非枯燥乏味地说教。他把抽象的理论用诗的形式形象生动地 表达出来,言简意赅,寓意深邃,易读易诵,醒人耳目,反映了他的诗贵 创新的进步主张。
4.《论诗(其二)》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这一思想是怎样表现 出来的?
提示:诗人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 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 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即使是李白和杜甫这样 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 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引领风骚的人物, 不必唯古人是从。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5.怎样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的深 刻含义?
提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 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深怀忧民之心、忠 君之意,难忘报效国家的情怀。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 1.《登快阁》的尾联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提示:尾联用“归船”“长笛”“白鸥”等词语,将“想弃官归 隐”这种抽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增加了诗的形象 之美。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也是相当精彩的,不但呼应了起 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 象无穷。 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书愤》 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提示:颔联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因为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 南郑两地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 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形象地表明了诗人的理想—— 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火热的战斗生活。
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ppt (16)
[ 理脉络]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下列句子属于描述滕王阁雄伟地势和繁盛的一组是( ①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越 榻 )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 ④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
③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⑤雄州雾列 A.①②⑤ C.②③⑤ ⑥台隍枕夷夏之交
B.①④⑥ D.②④⑥
俊杰
使……吃惊
使……腾;使……起
使……受屈;使……出走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二)省略句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三)状语后置句 1.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 上路俨骖马非,于崇阿访风景”) 2.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日 下望长安,于云间指吴会”) (“唱”后省略“于”) (无判断词的判断句)
连词,和 孤鹜齐飞 落霞与 . 动词,给 一生彘肩 《鸿门宴》 6.与 则与 . 动词,结交,亲附 ,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失其所与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梓泽丘墟 .. 2.名词作状语 (1)雄州雾 列,俊彩星 驰 . .
变为荒丘废墟
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副词,全、都是 东南之美 宾主尽 . 而寒潭清 动词,干涸 . 潦水尽 其谋 《谏太宗十思书》 2.尽 则智者尽 . 动词,全部用出 动词,完、尽头 聊乘化以归尽 . 《归去来兮辞》
动词,连接 瓯越 控蛮荆而引 . 恭疏短引 名词,序 . 二十万军 《失街亭》 司马懿引 . 动词,带领 3.引 次江北 《赤壁之战》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 . 动词,后退、退却 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左右或欲引 . 动词,牵、拉
帝的怨恨”。 答案:B
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册配套同步教学ppt(18份打包) 课件16
课内素材
文天祥在元营慷慨陈词,意欲以死报国,以死殉节。后 被元军无理扣押,敌人羁縻了他的身躯,却羁縻不了他的气 节。他本想“引决”,但为了爱国的最高目的,他审时度势, “隐忍以行”,后来百折不回,辗转逃生,表现出顽强的意 志,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文天祥是把个人的生死和 民族命运联结在了一起,他选择生是为了救亡图存,选择死 以殉国尽忠,文天祥是高尚的。
会:适逢,正好。副词。 北:指元军。 纾:解除,消除。 意:估计,料想。 觇:窥探,察看。 求:寻求。 翌日:第二天。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 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 叔侄为逆,但欲求死, 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 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 “馆伴”,夜则以兵围 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度:揣度,估量。 直:径直。 前:向前,上前。方位名词用
注音:
(1)德祐(yòu) (2)缙绅(jìn) (3)纾祸(shū)
(4)觇北(chān) (5)献谄(chǎn) (6)诟虏帅(gòu)
(7)贵酋(qiú) (8)羁縻(jī)(mí) (9)二阃(kǔn)
(10)渚洲(zhǔ) (11)自刭(jǐng) (12)殆例(dài)
(13)巡徼(jiào) (14)檄文(xí)
除:授官,被任命为。 都督:名词用作动词。统率。 迫:逼迫,这里引申为逼近。 迁:迁移,转移。 施:施行,实行,做。 萃:聚集。 莫:无定代词,没有谁。
翻译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 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 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 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 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 士行。
一切已成定局,一切已在情理之中。 历史伸出细长的手指,用他出乎意料的不被信任导演了 一场大宋王朝于情理之中土崩瓦解的恶剧。 面对这位前朝宰相,忽必烈以为高官厚禄会是最佳的沟 通方式,然而这位马背上的英雄不会明白,那些庸俗不堪的 东西永远无法抵达一位爱国之臣、丧国之臣的内心世界。于 是他拿出了最后的筹码:以死相逼。
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ppt实用课件 16
(二)阅读《非攻(节选)》,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入人园.圃. 园圃: 偏义复词,偏在“园”,种果树的地方;圃,种 蔬菜的地方
(2)众闻则非.之 (3)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4)以.亏人愈多 (5)至杀不.辜.人也 (6)当.此 (7)从而誉.之
非:非难,指责 攘: 动词,偷盗 以: 介词,因为 不辜: 无罪 当: 介词,在,处于 誉: 动词,称赞
第17课
秋水(节选)__非攻(节选)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 369—前 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 河南商丘)人。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 生平 曾做过蒙城漆园吏,但不久辞去,终身不仕。他一生主 经历 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内心则充满了对当时世态的悲 愤和绝望。
《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今存 主要
答案: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 确实广阔,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 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 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 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 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解析:C项,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是批评自 己的盲目崇拜。 答案:C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 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 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ppt(打包14套) 语文版12
8 山地回忆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这是生活中常见 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 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 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 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一步一 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 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 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 乳交融,浑然一体。 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 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 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在作品中,作者设置了这样两个情境:八路军女兵教会妞儿纺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妞儿的父亲作为农民代表,来到天津市, 参观工业展览会,对那些改良的农具特别感兴趣。这体现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提示:作者希望信息的传播能给封闭落后的山地带去一些变化, 因为作者内心充满对山地人民的感激之情,真心希望山地的人们能 更好地生活。
2.写汉字
词 语 土 diàn 白洋 dià n fánɡ 止 fánɡ 碍 jì 中 飞 yì
易错字 靛 淀 防 妨 冀 翼
词 语 wà 底 泡 mò 线 chuí tuò 液 剪 cá i 装 zài
易错字 袜 沫 锤 唾 裁 载
3.解词义 (1)穷山恶水:形容自然条件很差,物产不丰富的地方。 (2)盈余:收入中除去开支后剩余;收入中除去开支后剩余的财物。 (3)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4)破绽: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学法提示 1.梳理小说情节。情节是小说的主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 格的展现,都是在情节发展中完成的,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倾 向也都和情节密切相关。抓情节,就是要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等。 2.鉴赏人物形象。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 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其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 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这一 人物进行评价的语句;再次,看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 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 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 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有重要作用。小说中对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 多种多样,学会分析鉴赏环境描写,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 内容,从而更好地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不断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课件ppt精品课件(17套)16
(一)背景链接 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三月苏州百姓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天启六年,魏忠贤又 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 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 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 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 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 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 写下了这篇《五人墓碑记》。
(二)常识整理 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4)南冠:囚犯 (8)丝竹:音乐 兄弟 (2)桃李:学生 (5)同窗:同学 (3)社稷、轩辕:国家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11)手足: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6)桑麻:农事
(14)白丁、布衣:百姓 (17)提携、垂髫:小孩 (21)函、简、
(15)伛偻、黄发:老人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词的活用,掌握“之”“也”“而”“发”的 不同用法,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 2.理解本文围绕“激于义而死”这个主要意思,夹叙夹 议,强烈对比、反复论述的写法。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为反抗魏忠贤的迫害,不畏强暴、英 勇斗争、慷慨捐躯的事迹及其意义。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有”同 “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独五人之皦皦
“皦皦”同 “皎皎”, 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名声显赫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古义: 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 今义:指路中间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册配套同步教学ppt精品课件(18份)16
4.形作动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
穷 形作动,尽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四、一词多义 1.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闻 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 少仲尼之闻(学识,名词)
3.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词) 始吾弗信(开始,名词)
庄子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
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
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
倒、醉心、发狂?”
——《庄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走近庄子
庄子 : 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 丘)人,终身不仕 . 一生贫困, 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 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
2、背诵全文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
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想象丰富,寓言富有创造性 善用对比
拓展
从这篇文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满招损,谦受益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以下寓言 庄周化蝶 庄周贷粟 濠梁观鱼 相濡以沫 运斤成风 每况愈下
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ppt(打包14套) 语文版12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在作品中,作者设置了这样两个情境:八路军女兵教会妞儿纺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妞儿的父亲作为农民代表,来到天津市, 参观工业展览会,对那些改良的农具特别感兴趣。这体现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提示:作者希望信息的传播能给封闭落后的山地带去一些变化, 因为作者内心充满对山地人民的感激之情,真心希望山地的人们能 更好地生活。
学以致用 请运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一个故事。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示例: 翻越心灵的高山
成功了!他成功了!他翻过了这座高山,也翻越了心灵的高山。 他是一个孤独的小男孩,从小因一场大病失去了左腿,注定一辈 子生活在轮椅上。他的遭遇,使他变得很孤僻,不敢面对生人,也不 敢面对挫折和困难。 这一天,父亲领着他来到山脚下。他往上看了看,不禁打了个寒 战:高耸的山峰深入云层,山腰上的树林显得愈发深幽。父亲指着 这座山对他说:“翻越它!”他惊慌地大叫:“不,这不可能!”父亲 板起面孔,严厉地斥责他:“没有不可能,翻越它!”但他还是没有勇 气去征服这座山,哭着紧紧抓住轮椅不放。父亲只好把他推回家。
孙犁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写“真善美”,而不写“邪恶”。这和孙 犁自己的创作理念有关联。在《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 中他写道:“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
观 点 二
不 同 意
情,确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 情渲染出来。”在《山地回忆》中,这种感情在妞儿一家人身 上都可以看到。因此,虽然孙犁没有写战争年代残酷的一面, 但也绝不是“回避现实”,他要表达的感情是“真实”的。他写
树林中的鸟儿欢快地叫着,似乎正在为他祝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5 诗三首 (共34张PPT)
开创 田园 诗一派,为古典诗 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不为五斗米折腰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 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 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 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 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 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 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 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 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 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 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 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诗眼与结构
为何而归?
从何而归?
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情境复原
1.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 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 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2.从何而归? 官场生活-喻 尘网 樊笼 情-厌恶悔恨
3.归向何处?
“守拙归园田”
思考: 诗人选取哪些景物?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近处: 宅院、林木 远处: 村落、炊烟 色彩: 桃红、柳绿 声音:
狗吠、鸡鸣
亲切可即、 朴素自然
邈远虚淡、
芙蓉
问题探究
• 关于《涉江采芙 蓉》,有人认为抒情主 人公是男性,“涉江” 者和“环顾”者都是男 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 人公是女性,“涉江” 者是女子,“还顾”者 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手法—效果—情感
• “悬想”: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 • 具体来说: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 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 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 刻的情形,这里的悬想侧重于空间转移。 • 悬想“把一性质的忧愁,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 来”,不但使诗中的思念之情成倍的增长了,而 且情感表达的更曲折有致,更含蓄蕴藉了。
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
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ppt1(打包14套) 语文版10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 ⑥而余亦悔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②⑤ C.②③④ B.①③⑥ D.④⑤⑥
解析:①是作者借托古人,说他们因对事物深入观察与思索, 才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是为后面的议论而张本; ⑤说明游后洞 的人少,属于记游后洞的经过;⑥说明作者自己游洞出来后的“后 悔”心情,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这三句都不属于“所得”。 答案:C
走到尽头 照明
到达的人
见到的景象
流传的文字 收获,心得
2.形容词作名词
深度 (1)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2)常在于险远 .. (3)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
险阻偏僻的地方
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 .
使……错误传布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表判断)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表判断)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表判断) 4.此余之所得也 (“……也”表判断)
解析:D项,应是第三节紧承第二节,第四节承接第一节。 答案: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 浮图慧褒始 舍于 其 址, 褒禅山也叫作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舍定居, 而卒葬 之, 以 故 其后 名 之 曰 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 “褒禅”。 今 所谓 慧空禅院者, 褒 之 “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 庐 冢也。 褒墓旁盖的屋舍。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1.有碑仆道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3.然力足以至焉 (三)状语后置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唐浮图慧褒 始于其址舍”)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现代汉语中的 语序为“古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观”) (“仆”后省略介词“于”) (“随”后省略代词“之”) (“焉”后省略“而不至”)
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ppt(打包14套) 语文版5
第一单元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课序 题 目 作者 千篇一律 梁思 1 与千变万 成 化 2 人们如何 曼 做出决策 昆 痛与不痛 韩济 的秘密 生
3
学习目标 ①理清课文层次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②学习作者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 言。 ①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经济学理论。 ②学习作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 式。 ①通读全文,理清镇痛研究的进程,了解有 关知识。 ②学习本文使用比喻说明事理的写作方 法。
学法提示 1.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科学概 念。而文中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中的重要信息。在具体的文章 中,基本概念的含义有时是用下定义的形式来集中表述的,有时是 分散表述的。如果是前者,理解基本概念就是对有关句子的理解; 如果属后者,就需要有一个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整合的过 程。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里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是从 表达的内容上说的,是指突出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含义比较丰富 的句子。与文学作品理解重要句子不同的是,它着重考查对句子所 表达内容的理解、分析,较少涉及表达技巧。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文中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达 的,辨别语言信息,要读懂语句本身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或需要抽 象概括,或需要排除干扰信息。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2)悠然自得 泰然自若 辨析:二者都形容不慌张、不紧张的神情。“悠然自得”,形容 悠闲、舒适、不紧张的神情,多指平常的悠闲情态;“泰然自若”, 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多指非常情况下或面对非常事件所采 取的态度。 例句:①在这座浪漫之城,人们可以在海岛上悠然自得地享受海 天一色的美景。 ②有的人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泰然自若地面对各种刁难 和不如意,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课序 题 目 作者 千篇一律 梁思 1 与千变万 成 化 2 人们如何 曼 做出决策 昆 痛与不痛 韩济 的秘密 生
3
学习目标 ①理清课文层次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②学习作者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 言。 ①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经济学理论。 ②学习作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 式。 ①通读全文,理清镇痛研究的进程,了解有 关知识。 ②学习本文使用比喻说明事理的写作方 法。
学法提示 1.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科学概 念。而文中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中的重要信息。在具体的文章 中,基本概念的含义有时是用下定义的形式来集中表述的,有时是 分散表述的。如果是前者,理解基本概念就是对有关句子的理解; 如果属后者,就需要有一个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整合的过 程。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里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是从 表达的内容上说的,是指突出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含义比较丰富 的句子。与文学作品理解重要句子不同的是,它着重考查对句子所 表达内容的理解、分析,较少涉及表达技巧。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文中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达 的,辨别语言信息,要读懂语句本身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或需要抽 象概括,或需要排除干扰信息。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2)悠然自得 泰然自若 辨析:二者都形容不慌张、不紧张的神情。“悠然自得”,形容 悠闲、舒适、不紧张的神情,多指平常的悠闲情态;“泰然自若”, 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多指非常情况下或面对非常事件所采 取的态度。 例句:①在这座浪漫之城,人们可以在海岛上悠然自得地享受海 天一色的美景。 ②有的人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泰然自若地面对各种刁难 和不如意,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林黛玉进贾府(共31张PPT)
贾蓉 (秦可卿)
巧姐
黛玉的母亲贾敏死后,黛玉无人照顾,贾母便派人把 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 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 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 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林黛玉进府 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黛玉初到贾府,按照礼数先去拜见了自己的长辈, 从而引出众多人物的出场,那么都有哪些人物出场了?
2.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利用多媒体给出 贾府众人物关系图。
3.对众多的人物,作者所用的笔墨是不一样的:有详 写,有略写;有的实写,有的虚写。有的单独描写, 有的集体介绍。那么详写的人物有哪些?略写的人物 有哪些?实写的有哪些?略写的有哪些?作者为什么 这样安排呢?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 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 展开了。
1.请学生简要复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
这一事件为中心,
以
为线索,借助她的眼睛
来描写贾府的典型环境和众多的人物。
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3.给出贾府的建筑结构示意图,请学 生画出林黛玉所走的路线,由此理出 课文故事情节。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 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 什么?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4)黛玉所见的贾府有什么特点?对贾 府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中我们看到了贾府显赫的地位、 豪门贵族的气派和贵族生活的奢侈 豪华,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 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 的社会现实。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 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 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 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曹雪芹在 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 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 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 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 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 (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 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 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 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ppt1(打包14套) 语文版10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
者,亦不能至也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而余亦悔
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①是作者借托古人,说他们因对事物深入观察与思索, 才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是为后面的议论而张本;⑤说明游后洞 的人少,属于记游后洞的经过;⑥说明作者自己游洞出来后的“后 悔”心情,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这三句都不属于“所得”。
三、从名言中积累
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孔子
2.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陆九渊
3.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
4.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
5.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亚里士多德
6.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巴尔扎克
7.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滕王阁序》 在中华大地上,古往今来,被铭记的名山
大川有之,被描绘的深林淼水有之,被称颂的 仙阁神楼有之,被吟唱的古城新市更有之。但 由一序名千秋者,惟滕王阁也。滕王阁,已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而斯序,则是一首中华文化最响亮的歌!
第 11 课
游褒禅山记
本课话题——质疑 一、从课本中积累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深思慎取” 是传统文人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的是一种勇于质疑的精神。
于是,你便与落霞为伴,与雾霭为友,与天空为朋。文人, 爱在宅边留下你的身影;高士,会为你流连。是你的高贵与挺拔的 气质让世人折服,于是便有了一个个感人的瞬间……
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ppt1(打包14套) 语文版5
3.多角度的人物外貌描写,展示人物的典型性格 作者通过多角度的人物外貌描写,使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 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写王煕凤时,先浓墨重彩描绘了她 的穿戴,从中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再细写她的肖像,让人 感觉到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写林黛玉时,通过 宝玉眼睛进行描写,表现她的柔弱美和病态美。黛玉的外貌描 写,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与诗人般的高贵气质,也体现出 她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华,集中体现了悲剧之美。
2.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如: 这个女老师姓宋,因为顶多不过 20 岁,所以,我们都叫她小 宋老师,也有一些女同学亲热地称呼她大姐姐。小宋老师长着高 高的个子,衣着比较朴素。瓜子脸上长着两道柳眉,柳眉下嵌着 一双明亮而又锐利的眼睛,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小宋老师 梳着两条长长的马尾辫,两条辫子一直拖到肩头上。总之,小宋 老师年轻,充满活力,朴素,充满智慧,让人感到十分亲切,好 似邻家的大姐姐。
2.不经之谈 vs 无稽之谈
填一填
①那和尚疯疯癫癫,说了这些_不_经__之_谈___,也没 人理他。
②中国特工趁美国高官出访中国之际,窃取美 国重要情报的说法纯粹是无__稽_之__谈___。
两者都是指没有根据的话,但侧重点不同:“ 不经之谈”的意思是“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辨一辨 ,“不经”,不合常理。“无稽之谈”的意思是“ 没有根据的说法”,“无稽”,无法考证。前者侧 重于“荒唐”,后者侧重于“无根据”。
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 纨绔”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 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 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 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就为他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 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衰败没落的 《红楼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ppt1(打包14套) 语文版8
《双调·夜行船 秋思》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 “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吏,也 是完全不能满意,在职的时间大概也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 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 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寻求解脱。
三、相关知识 关于元曲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曲中抒情主人公借浓浓春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心灵深处因 离别而起的浓烈情感。景中含情,情中带景。 《双调·夜行船 秋思》 这首散曲用元代的口语、俗语尖锐地讽刺了元代社会见利 忘义、为富不仁、贤愚不分的种种社会病丑和腐败的世俗风气。 作者表面上与世无争,实际是表明了他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 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6.分析“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 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这几句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开头一个“怕”字引出了下文的思想内容并奠定了 感情基调。“怕”意为担心天黑,暗含相思之苦;一个“又”字既 表明这种相思之苦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又表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在相思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黄昏。“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 日以泪洗面,着一“压”字,更是写绝了凄苦。“断肠人忆断肠人” 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使用反 复,强化了主人公的愁绪。
1.元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流行于南方的乡间俚 曲,叫散曲,可供口头传唱,相当于民歌;流行于北方的在勾栏(简 陋剧院)演唱的叫杂剧,相当于现在的戏剧。
2.曲牌,又称牌调或曲调,是一支曲子的谱式,它规定一支 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的格式,是供作者创作曲子时遵 守的原则。曲牌 300 多个,分属于十七宫调。常见的有:醉太平、 天净沙、大德歌、端正好、山坡羊、小梁州等。
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册配套同步教学ppt(18份打包) 课件1
11、惩罚(chéng )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 为了旗帜鲜明地亮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作 者先从反面-----“送去主义”做文章,把“送去主义” 批得体无完肤.所以,文章可分为三部分.请划分.(提示: 注意过渡段) 明确:
第一部分(1-4)段:批判“送去主义”。
第二部分(5-9)段:提出 “拿来主义”。其中(5 )段为过渡段,承上启下。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 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大宅子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拿来”!
辩证吸收
文化遗产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孱头 —— 懦弱无能,不敢面对 指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 不分好坏,全盘否定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 意义。
分析课文
思考1: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 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__闭__关__主__义__,其
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 ______送__古__董____和__送__古__画__新__画_____,以及_送__梅__兰__芳__ 接着,作 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___崇__洋__媚__外____,最 后又形象的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导致_经__济__衰__败____, 二是导致__主__权__丧__失____.
杂文
拿来主义
鲁迅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 周树人 ,字 豫才 ,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 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 话小说 《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 为了旗帜鲜明地亮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作 者先从反面-----“送去主义”做文章,把“送去主义” 批得体无完肤.所以,文章可分为三部分.请划分.(提示: 注意过渡段) 明确:
第一部分(1-4)段:批判“送去主义”。
第二部分(5-9)段:提出 “拿来主义”。其中(5 )段为过渡段,承上启下。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 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大宅子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拿来”!
辩证吸收
文化遗产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孱头 —— 懦弱无能,不敢面对 指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 不分好坏,全盘否定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 意义。
分析课文
思考1: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 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__闭__关__主__义__,其
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 ______送__古__董____和__送__古__画__新__画_____,以及_送__梅__兰__芳__ 接着,作 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___崇__洋__媚__外____,最 后又形象的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导致_经__济__衰__败____, 二是导致__主__权__丧__失____.
杂文
拿来主义
鲁迅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 周树人 ,字 豫才 ,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 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 话小说 《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同样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 论。(过渡句)如果人们不能多角度多方面统筹看待问题,同样会 闹出笑话。(例子)一家纺织公司新进了一种布,当拿到董事会桌 子上时,桌子东边的人说它是红的,而西边的人说它是黄的。当 桌子两边的人互换座位以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刚才都只是从一 个角度观察,只看到了布的一方面。(观点句)其实生活中何尝不 是如此?多角度看问题的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个角度看问 题的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总是自己欺骗了自己。 本段第一句是观点句。第二句则是一个过渡句,有了这一句 就使观点和事例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不会使人觉得举例很突然, 全段就形成了整体。
(三)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 者真的是“随便”举的文中的几个例子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作者不是随便举的几个例子。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文中前几个例子是文字修改方面的,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即为 什么要咬文嚼字;后几个例子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说明咬文 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即怎样咬文嚼字。 因此,这几个例子并非随便列举的,而是根据文章论述的需 要,从不同的角度列举的。
2.语境辨析法 (7)他说话恶 (è)气,真叫人恶 ( ě )心,周围的人都憎恶 ( wù ) 他。 . . .
(二)写准字形 娟 chán婵 chán蝉 联 1. 精竭虑 dān殚 肆无忌dàn 惮
寂 cén 岑 3. cén 汗cén 涔
(8)《人民画报》封面上刊载 ( zǎi )了一个载 (zài)歌载 ( zài )舞的姑娘。 . . .
铢必较 zī锱 衣 2.zī缁 zī 重 辎 尺dú牍 武 4.尺穷兵dú黩 dú 渎 职
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这两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转 入“炼字”的话题和对上面两例的分析。
3.作者举《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的用意分别是 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确:①举《水浒》的例子是以《水浒》里的用语为依 据,强调“你这”句式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对“你这什 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细致入微。②举《红楼梦》的例子是 以《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的话为依据,进一步阐明“你 是”式句子在一定语境里也有讽刺性,对“你是什么”的表 达作用分析得全面透彻。
明确:将字的直指义比作“月轮”,形象生动地说明直 指义的特点是“明显而确实”的;将字的联想义比作“轮外 圆晕,晕外霞光”,以此来说明字的联想义是“变化莫测” 的,不是明显而确实的。
6.第6自然段“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 落入下乘”一句中的“作”有何含义?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
明确:“作”字的含义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作,就是 匠心独运地创作,而不是套用的。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有创新的 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如此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情感。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流涎 ( xián ) . 3.茗 烟( míng) . 5.箭镞 ( zú ) . 7.剥啄 ( zhuó ) . 9.清沁 ( qì n ) . 11.灞 桥 ( bà ) .
2.憎 恶( zēng ) . 4.斟酌 ( zhēn zhuó ) .. 6.鲁莽 ( mǎnɡ ) . 8.意蕴 ( yùn ) . 10.词藻 ( zǎo ) . 12.付梓 ( zǐ ) .
涔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 精神实质。 2.索然无味: 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3.不即不离:
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
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4.点铁成金: 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
[写法指导]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 理形式,是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论证手段,如何更好地运用举例 论证呢? (1)例前有导语 就是在举出事例之前要有关于观点和事例的联系的话语,不 能在观点之后很突然地举例,造成了内容的不连接,语言的不流 畅,所以在举例之前要有一两句简短的过渡语,让观点和例子有 机地联系起来。如下文:
明确:不一样。“咬文嚼字”在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地 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不注重精神实质。作者的意思 是: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讲的 是文学作品语言的锤炼。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说理技巧,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 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4.作者举《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这一例子说明了 什么道理?请用文中语句加以概括。 明确: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 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二)研习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5.试赏析第5自然段中“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 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 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 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一句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字ji á o 咬文嚼 . ji à o (1)嚼倒嚼 . 咀嚼ju . é
y ù n 圆晕 . (3)晕 头转向yū n 晕 . h ǔ 水浒 . (2)浒 墅关xǔ 浒 .
(一)背景链接 《咬文嚼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朱光潜先生结合当时新 文学运动的实际,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 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美学 修养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书评,本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二)常识整理 1.古代重量单位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 必较 .. 不可。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 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现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隋书· 说苑》 云:称(同秤)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 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自鸣得意”为贬义,可改为“踌躇满志”。
Ⅱ.易混辨析 锱铢必较vs睚眦必报
课本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 样 锱铢必较 不可。 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 原句 辨析 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侧重小 气,气量不大。 睚眦必报: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 比喻心胸极狭窄。侧重心胸狭窄,不够包容。 即境活 用 他这人小气出名,不论亲朋故交,只要与他财利 交往,他便锱铢必较 ,一点情面都不留。而且脾气 睚眦必报 ,没人愿意与他交朋友。 又大,爱骂人,
(一)研习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作者由举例子开篇,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由举例子开篇,先举改字改得好的例子,进行
分析;接着举出一个改得不好的例子来相对照,发人深省。而 且两个例子均出自文学大家郭沫若笔下,就更加耐人寻味、非 同凡响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2.第2自然段中,“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中空缺处,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4段) 第二部分(5~6段) 第三部分(7段) 内容大意 论述文字和思想感情 有密切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提出要求和希望。
2.“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含义和词典上的含义一样吗?
2.古代容量单位 才高八斗 。 . 斗: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说:“天下才共 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斗、石为 古代容量单位。中国古代容量单位从小到大依次为:撮,抄, 勺,合,升,斗,石。十撮一抄,十抄一勺,十勺一合,十合一 升,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3.古代创作称谓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 ”“杀青 ”。 .. .. 付梓:古代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 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就 先把青竹简放到火上炙烤。人们把这个工序叫作“杀青”,也叫 “汗青”“汗简”。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ji è 蕴藉 . (4)藉 j í 狼藉 .
积l 累 ě i . 赘lé i (5)累累 . 劳累 lèi .
入下乘 lu ò 落 . 枕 lào (6)落落 . 大大落落 . luō
重要作品:《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 作 学史》。译著: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原 品 理》、莱辛的《拉奥孔》、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爱 克曼的《歌德谈话录》。 评 价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是中 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 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二)人物轶事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 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 他以“恒、恬、诚、勇”四个字作为自己的 座右铭。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先生把研究美学作 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 抗力最大的路!”
(2)叙例有方法 如果是单个材料的叙述,应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叙 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 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如果是多个材料的叙述,可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 干个事例,形成流泻奔腾的气势,这成为高考作文常用手法。也 可运用事例对比法进行论证,让读者更清楚地分清真与假、是与 非、善与恶、美与丑,从而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3)叙议显事理 事例的使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把事例叙述完再议论是常用 的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边叙述事例边议论,形成夹叙夹议的叙 述方式。
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5.学富五车: 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