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是一句流传千年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的是将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质量,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宗旨。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
我们必须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我们要教育孩子们尊重人,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首先懂得尊重他人。
这是我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必须要做到的。
我们要传授孩子们良好的品德。
良好的品德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底气和根基。
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该始终强调学生的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这最关键的是要注重平等、公正、宽容等价值观的培养,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懂得如何对待他人。
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现在社会是一个以知识和创新为主导的社会,唯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我们在教育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探索和创新。
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接触不同的文化,了解各种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一个全面的教育理念,它涵盖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手机用途日益广泛,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生活离不开手机,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必备品。
在享受手机带来便利的我们也要注意合理使用手机,不要让手机成为我们生活的“紧箍咒”,扭曲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为了健康的身体,合理使用手机。
有研究表明,长时间过度使用手机会对眼睛和颈椎造成一定的伤害。
而且,由于手机辐射问题,久坐在手机旁边也容易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一、立德树人的定义立德树人,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人的个体价值和尊严,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素质,使之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立德树人是一种实践,它要求教育者以德育为先,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立德树人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德为根本,以人为中心,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提升人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造福社会、振兴国家为己任。
立德树人的实践,需要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场所,它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师生之间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也应该加大对立德树人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全社会的立德树人工作。
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立德树人的实践,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立德树人,不仅是对个体的关爱和尊重,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立德树人有利于形成文明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不仅会尊重他人,也会爱护环境,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和谐。
立德树人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有品德、有责任感的公民,不仅会做出符合社会伦理和法律规范的行为,也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立德树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一个集体具有高度品德素质和责任感的国家,必定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和挑战,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立德树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是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是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立德树人的理念,通过教育和培养,使每个人都成为有品德、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共同托举起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希望立德树人的理念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得到全社会的深入推广和实践。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我们社会教育中一种重要的理念。
它强调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
这种理念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用人才。
在当今社会,这种理念更是与时俱进,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以人为本,是一种关注个体的教育理念。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教育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立德树人,是一种关注学生品德和素质的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除了知识和技能,个人的品德和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时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高尚品质。
学校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不断推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学生。
教育部门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学校也在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人才。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也是教育者的职责和使命。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让每一堂课都能够符合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一个学生。
我们更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理念,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热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
我们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也是家庭教育的理念。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核心理念和宗旨。
立德树人,即培育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以人为本,则是强调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幸福。
这一理念贯穿于我国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是国家对于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是在教育工作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只有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才能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立德,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情感品质,让他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树人,则是指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自立自强的能力。
立德与树人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我国教育工作的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新一代人。
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和培养。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是对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总结,也是对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深刻指导和提升。
只有真正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新一代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要真心实意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要坚持以德育为先导,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工作者要发挥示范作用,做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立德树人,并非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新时代的今天,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一理念,引领教育、引导社会,共同致力于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以人为本,关注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和关爱上。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因此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教育应该关注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要求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学习的学生应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和生活空间,避免过度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
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成长。
二、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中,做到心怀感恩、努力奋斗、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立德树人,也需要教育机构和家庭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家庭应该成为孩子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做孩子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三、立德树人,推进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阶段,更需要推进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技能要求不断提升,我们需要推动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社会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立德树人,也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需要关注人的品德修养、心灵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精神的人才,让每个个体都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尊严和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教育中,我们要注重个体的人格培养和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充足的学习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立德树人”是指要注重德育和人格培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教育中,我们要注重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念,使学生们成为品德高尚、有理想、有信念、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公民。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宗旨和根本目的,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整体素质,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民族的长治久安。
教育是国家的希望,人才是国家的未来。
只有注重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和优秀的公民,才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立德树人要先立德,“立德”是指立足道德,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德习惯。
在现代社会,道德危机和价值迷失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需要传承和弘扬传统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引导学生秉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品德素质。
树人要先立德,“树人”是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文化、有纪律、有担当的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现代社会,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充足的学习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简述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简述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才,塑造人格,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创新创造。
一、以人为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
三、全面发展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
四、创新创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合作能力。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创新创造。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简述我国德育的主要原则

德育的五大原则: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示范引领德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支持和引领。
在德育实践中,我们需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
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即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需求。
我们需要全面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关爱他们的平凡和追求,帮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
第二,全面发展。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学生的身体、智力、心理和道德等多个层面。
我们需要在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下功夫,把握好学生的成长点和短板,帮助他们成为自信、积极向上和有担当的人。
第三,立德树人。
德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即通过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
我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品德教育、文化熏陶、回归根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四,育人为本。
德育的关键在于育人,即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
我们需要在教育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行动能力的人。
第五,示范引领。
德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行动引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人生追求。
我们需要注重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教育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引领。
以上就是德育的五大原则,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德育,注重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示范引领和榜样作用,以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一个旨在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并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理念。
这一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
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也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强调把人放在首位。
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无法替代和取代的,人们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尊重和保护每个个体的权利。
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才能。
在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政府和社会组织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提供保障和帮助,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立德树人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立德树人要求教育者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在社会发展中,立德树人要求各级领导和公众人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恪守职业操守,诚实守信,为社会传递积极的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一个深刻的哲学理念,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追求。
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弘扬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推动教育和社会发展朝着更加人性化、和谐、进步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关注学生的品格和人格的塑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社会发展方面,应该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引导和监督,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促进劳动者和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障,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规范办学和谐发展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规范办学和谐发展发布时间:2022-10-21T07:09:37.46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77期作者:袁景立[导读]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十二初级中学463000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人为本、规范办学、科学管理、和谐发展”,办学理念是“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求至真、行至善、展至美”,本着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的思想,我在思考着 “什么是办学思想?我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办学思想来指导今后的办学实践?”通过历任校长的办学实践和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我结合7年校长办学实践反思,逐步明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
一、“教师第一”:让教师体验幸福1.完善制度规章,确保公正公开。
学校从《教职工考勤制度》《评先评优制度》《量化积分考核制度》《全员聘任制度》《职称评聘制度》《安全值班制度》《志愿服务活动制度》《教师监考制度》等制度的修订完善入手,集思广益,征求各方意见,综合考虑平时考核奖、平安建设奖、精神文明奖的发放等因素,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规范工作流程,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
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校务公开,学校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都要通过领导班子集体商议,并交由教职工代表讨论,评优评选、荣誉申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都要事先公布方案、事后公布结果,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要努力营造诚实、友善、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和育人环境,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打造学校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意识,争做“最美教师”。
2.落实教研工作,提升专业水平。
扎实开展教研活动,要主题明确、抓住问题、研究对策,要有针对性,要讲究实效。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指向,‚育人‛是要通过人(教师)去进行的,但在教师自身的‚灵魂‛遭到社会普遍质疑、‚补课经济‛盛行的今天,‚立德‛:要先立教师之‘德’、立‚人类的灵魂‛之‘德’,立作为教育主体之‘德’。
即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执教、以‘德’上岗。
也即要——以‘德’立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
只有做到立德树人,以德为本,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才能更好地培养一代又一代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被赋予神圣的使命,绝大多数教师工作认真,兢兢业业,责任感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师的内在涵义。
但是,现在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教师体罚学生,校园冷暴力等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范跑跑事件在社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这也是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的。
师德建设顺应潮流,势在必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
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
二、倾注心血关爱学生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爱是前提,爱是主旋律。
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
就是帮助所有学生成器成才。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我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办学生之所盼,心永远和学生在一起。
心系学生,情倾未来。
我经常在课外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系学生,情倾未来。
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全过程中去

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全过程中去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能够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个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全过程中去。
立德树人,首先要求教育从立德的角度出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赋予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广的视野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古人说“为人师表”,如果我们想要实现人性化教育,那么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廉洁的作风、严格的自律和积极的创新意识。
因此,教育要提高对教师的工作倡议与岗位责任心和担当,不断增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工作业务能力。
只有如此,才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他们走出一个拥有健全道德风尚的社会,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立德方面,我们也应注重教育学生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怀着敬重和热爱的心态去了解、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再通过实践和学习拓展视野,自然会形成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发展自己,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要让教育达到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全过程中的目标,需要加强学校管理。
首先,应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招生入学管理、管理制度创新、教育质量评价、师生投诉处理、安全保卫、文化建设和校外合作交流等多项措施,加强学校管理力度,更好地促进教育发展。
同时,学校应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以优秀的管理为保证,加强人才培养,营造厚德载物、和谐共处的良好校园文化。
此外,教育要在全时空范围内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前,在攻坚克难的“转型期”,教育应遵循这一原则,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助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育还应通过大力推行“优秀教育资源共享”计划、落实学生奖励机制、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构建教材优化机制和创新教育研究机制等措施,集中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新时代立德树人内涵研究

新时代立德树人内涵研究近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内大力推行立德树人的理念,旨在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这一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全面发展,注重智育体美劳全面发展,以立德为本、注重品德修养;以树人为本、强调践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本文将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研究探讨。
一、以人为本,关注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立德树人理念的首要基石。
我国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准确地认识到,学生的个性、情感和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
因此,立德树人理念的核心在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智力水平,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培养、社会交往、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全面考虑。
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教育实践,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以立德为本,注重品德修养以立德为本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方面。
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追求,涵盖了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人格修养等多个方面。
在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更要注重立德。
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注重为学生立德,强化德育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品德素质。
三、以树人为本,强调践行以树人为本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从实践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提升自我。
同时,学生的成长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引领和帮助。
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起一种鼓励和支持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这种理念下,学生不止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实践的参与者和实践的创造者。
总之,立德树人理念是新时代教育的基本方针,它既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世界眼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要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理念,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注重实践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一条重要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并将人的尊严、价值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意味着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的需求和发展。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天赋和兴趣,教育应根据个体的特点灵活调整,努力满足每个人的发展需要。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每个人的潜能。
只有从个体的需求出发,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
德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在道德、伦理上的行为准则。
立德是教育的立身之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意味着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智力和能力,使之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通过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备了道德品质,还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实施,要求教育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
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教育者要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教育者要具备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表达个性,激发创造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培养。
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能力全面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让我们一起践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共同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是一个底蕴深厚的教育理念,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
一直秉持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今天在教育和生活中需要理解和践行的基本准则。
在实现“以人为本”的同时,“立德树人”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明确“德”的内涵,加强道德教育,在学生身上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独立
自强、勇于创新和承担责任的良好品质,形成中国式的道德自信。
在形成“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新型教育理念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
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引向自主创新和独立思考的道路上。
这正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理念所要求实现的,不能放任学生一成不变地被
动接受知识,更不能仅仅使他们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必须在思想、品德、能
力全面发展方面进行培养。
总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对未来的有益探索,更是一代人
用心凝聚而成的理念。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负起教育的使命,不断加
强自身的素养,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出具有作为国家栋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意味着在任何时候,人的权益和需求应当被放在首位,并且通过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价值观,来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这一原则在教育领域尤为重要,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在教育中实践这一原则。
"以人为本"意味着将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
在教育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潜力。
教育应该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个体化的关注和指导,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潜能。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梦想,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立德树人"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识到只有在道德和伦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和有担当的人。
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注重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要实践"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原则,首先需要改变对教育的认识和理念。
教育不能仅仅以知识的传递为中心,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教育者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领导才能。
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教育者还应该通过教育活动和课堂讨论,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口号和理念,意味着我们应该把人放在首位,积极培养人才,以至于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全面地发展。
这个理念是我们国家长期以
来的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方向,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价值观。
“立德树人”,则是强调人类个人品德和道义的重要性。
这个理念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抽象问题,如社会公义和个人责任等。
一个人
的成功与价值绝不仅仅取决于物质层面,还需要立足于精神品质和人格的塑造。
如此才能
共同创造一个文明、阳光、和谐、向往的未来。
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在个
人和整个社会层面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不仅能够提高我们个人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帮助我们快速适应和改变满足社会需求的选项。
在我国,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和行政机构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天堂”般的社会。
我们相信,随着全球化和自由交流趋势的加速,人本主义将更快地得到强化和实践,从而
实现我们持续的增长和繁荣。
无论是从个体、企业还是国家层面,我们崇尚人本主义并使
之落到实处,不仅是社会伦理所必须的,也是维护和提高整体社会水平的关键。
在这个道
路上,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砥砺前行,始终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以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为导向,求发展之道,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意味着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尊严和权利。
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
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不论他们的社会地位、财富和背景如何。
只有把每个人都当做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个体,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还意味着注重人的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
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我们应该帮助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就需要我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和公平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只有当每个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强调培养人的品德。
品德是一个人最根本的素质,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形象、人格和社会责任。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培养人们的品德。
只有有德之人,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更加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引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只有把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发展。
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不仅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还要注重人的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品德。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目标,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只有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为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以德育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人本主义的价值观。
人们的生命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任何事物都应以人的需要和幸福为出发点,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这种价值观蕴含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指引,促使人们关注人类的福祉、发展和保护,在生态和社会中实现人类价值的最大化,以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
立德树人,强调的是道德与人的关系。
人性是可以修养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自我,应以提高个体素质为主要目标,培养道德修养,增强个人内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这种思想使人们注意到个体的道德修养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意识到个体的责任与使命,在实践中体现放眼世界、融入世界的视野,并且推动个体与社会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思想深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在家庭中,父母总是以子女的需求为出发点,希望能够培养子女良好的性格,赋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
在学校中,教师们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
在社会中,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受到了有效的保障,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了保护,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了尊重。
在德治社会建设和法治建设中,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这个理念在新时代愈发强调,更加彰显其实践基础的阔大。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作为指导,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生机和动力。
作为当代公民,我们更应该热爱人类,服务社会,严格要求自身,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卓越的品质来展示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作者:康月磊
来源:《大观》2014年第04期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存在着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
本文分析了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存在的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并从注重德育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如何利用可控因素抵御不可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做了探究。
关键词:人以为本;立德树人;高校德育;可控与不可控因素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明确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立德树人,就是要树立德业,《左转》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1]立德是树人的基础,也是成才的基础,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德育为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全人格,才能让每个学生成才。
那么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德育工作中的可控因素(controllable factor)来抵御不可控因素(uncontrollable factor)的变化所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在高校德育工作这一体系中,存在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
顾名思义,可控因素指的就是在一定范围内人力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因素,而不可控因素指的则是水平不可人为地严格加以调控的、无法通过实验选择出其最佳水平的因素。
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可控因素如果做得不好,很可能会转化为不可控因素,相反,如果不可控因素能够得以很好的利用,则可以更好的巩固可控因素的成效。
所以,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做好对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的分析,以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一、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可控因素
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可控因素,广义上来说,可以包括学生在学校内受的所有影响。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是“人”的因素,即德育教育队伍层面
德育教育队伍是一个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讲授德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当然要以任课教师为主导,还应该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校内行政官员,包括教研人员和教辅人员。
只有这些人员
的通力配合,只有这些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理论实践水平,才能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其二是“文化”因素,即校园文化层面
文化的定义很广,在这里我们将文化分为四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层精神文化,第二层物质文化,第三层制度文化,第四层行为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由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综合体现出来的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一种价值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其核心是凝聚着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通过校园精神的凝聚作用和价值观的整合机制,把师生不同的意识、信念、感情综合为一个整体,使师生在校园文化中获得一种归属管,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2] 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大学文化的外在标志。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能反映学校发展历史和学校校园精神的物质设施。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教学、科研等的规章管理制度、群体规范等内容。
校园行为文化则是校园精神的外化。
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有机整体性。
其三是“制度”因素,德育评价体系层面
关于德育评价,我们认为鲁洁、王逢贤对德育评价的含义界定较为全面,即“德育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搜集适当的事实性材料,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3] 高校德育工作不仅仅要注重实施过程,更应该重视其实施的效果。
一个完整、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是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听诊器、方向盘、指挥棒。
评价体系出现问题,德育工作必将受到较大的影响,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不可控因素
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不可控因素,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校外受的影响。
大致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来自社会实践活动的因素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利用假期有目的的进行的一种社会参与活动,既有政治活动也有社会服务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增长了见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但同时,学生难免也会受到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而这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是高校德育工作中所控制不了的因素。
其二,来自大众传媒的因素
大众传媒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都日益增强,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众传媒的媒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平等、自主和开放等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某种程度上甚至超出了学校德育
的影响力。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强化和形式的分化,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要面对大众传媒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就要适时变革。
三、高校德育工作中利用可控因素抵御不可控因素的理性思考
以上分析了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可控与不可控因素,那么如何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下,更好的利用可控因素抵御不可控因素的变化带给德育教育的损失、矛盾、困难则是我们今后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
首先,我们要注重德育教育队伍建设
德育教育队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具有主导地位。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格特征,需要富于热情和同情心,对学生极为热情而又体贴他们学习、生活的辛苦,需要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需要富于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其次注重做学生德育工作的特点,做学生德育工作不是可有可无、不可能一劳永逸,一阵风式的教育是徒劳的,没有效果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做学生工作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启发、引导、影响和教育,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以理育人,用道理来培养人、来育人,真正说到心坎上,说到心眼里去,长期坚持,系统有序,做到“润物细无声,渗物细无痕”。
在德育工作中,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形成学生稳定的心理特征,才能使学生对不可控因素有一个免疫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其次,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划分,可以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课程,即学生接受到的书本知识,挂在学生课程表上的课程,另一类可以称之为隐性课程,即校园文化,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到学校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小到干净整洁的校园小路,都在无形中给学生很深的影响。
荀子在《劝学》篇中有这样的话:“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蓬是一种很软的草,但生在麻地里,不用扶持,自然就会挺直。
可见古人都懂得环境的重要性,可见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之巨大。
试想一下,如果校园风气很好,班风很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也会“不扶自直”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有形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环境布置等。
学校要“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品位,精心打造诗情化、艺术化、哲理化、人性化的人文空间。
” [4]要让学生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时时感受到高雅的艺术气息,时时去发现美、追求美。
另一方面是无形环境的建设,涉及到校风校训、教风班风、人际关系交往、群体理想信念等。
要对学校有准确的定位,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适合学校特点的规章制度,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背景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以不同的形式形成学生所认可的
稳定的心理特征。
总之,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我们要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可控因素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但传统的德育评价体系往往评价模式单一,缺陷比较大,主要的评价方式就是通过考试,将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依据。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可能得到的分数比较高,但学生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并不一定尽如人意。
因此,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对德育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我们应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要以理想和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制定关于德育评价的评价量表,以此来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总之,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建设好。
只要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新形势下,以十八大的要求作为指导思想,我们就能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新模式,创造出更多的可控因素去抵御不可控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德育工作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参考文献】
[1]申文波.“立德树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新举措[J].中州大学学报,2012,29(6):108-110.
[2]路琳,翟栋.德育过程的文化解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3):13-16.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52.
[4]王学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J].管理经纬度,2014,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