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说医学PPT
合集下载
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
(2)内湿: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引起。症见食欲
不振,完谷不化,腹泻,肿胀,胸水,腹水,皮 肤水肿。 健脾燥湿,四季皆有。空气中水分少,
空气干燥。
1、致病特点:
(1)燥为阳邪,常伴热症、火症合并致病。 (2)燥性干枯,耗气伤津。皮肤口唇干燥,干咳 无痰。
2.常见燥证: (1)外燥:偏凉的叫“凉燥”,偏热的叫“温燥” 凉燥:秋天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恶寒、皮肤干 燥、苔薄白),应发汗解表。 温燥:发热,恶风寒,口鼻干燥,衄血,舌红苔 黄。应辛凉解表,清肺润燥。 (2)内燥:五脏积热而伤津,而后化燥。 滋阴润燥→“增液汤”(沙参、生地、寸冬)
(七)疫疠:疫指瘟疫,疠指不正之气。传染性流行性
强。如马偏次黄(炭疽)、牛瘟、猪瘟。 1.发病特点:发病急,传染蔓延迅速,无季节性。 2.发病原因:气候反常,酷热、大旱、大涝、环境 卫生不良等因素。
四.内伤、外伤: (一)外伤致病因素:刀伤、打伤、跌伤、撞伤、 烧伤、烫伤、虫兽咬伤等,毒物中毒。(投毒、误食 毒植物、霉玉米) (二)内伤致病因素:饥、饱、劳、逸。饥不得 食,渴不得饮。
3.常见火证:
(1)实火:面红目赤,心烦,发热,口渴急饮, 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其它六淫 入里化火而引起。应清热泻火。 (2)虚火:病程长,常见于某些慢性病后期。多 由饲养失调,久病体虚而引起。症见两颧潮红,午后 更红,五心烦热,盗汗,心烦,失眠,口渴不饮,舌 红,表面光滑,无舌苔。应滋阴补津。
外因:长期阴雨,畜舍潮湿,久卧湿地,久被雨淋。 内因: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传输功能障碍,蓄积停 滞而引起。
1.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流畅:头低倦怠,肢 体沉重,腹胀腹痛,小便短涩,大便不畅。 (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重即沉重,肢体沉重难举。头 部有湿,轻阳不升,头重如裹;湿在关节,关节疼痛,滞着不 移,沉重难举,为湿痹。 (3)湿性粘滞,缠绵不愈:粘腻,阻滞,湿邪之病不易 好。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病程较长,缠绵难退,不 易治愈,如风湿症。
病因学说
4、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 “三因学说”----病邪与发病途径相结合。
外所因----六淫侵袭 内所因----七情所伤 不内外因----饮食饥饱、劳逸、外伤等
5、金元朱丹溪——”百病皆由痰作祟” 明代吴又可——“戾气”致病说 清代王清任——瘀血致病说
现代分类法:
外所因----外感病因(六淫、戾气) 病 内所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因 不内外因----其他病因( 外伤、虫兽伤等)
温燥——初秋,夏热之余气与燥相结合侵犯
人体
凉燥——深秋,近冬之凉气与燥相结合侵犯
人体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孔窍、皮毛、二 便
(2)燥易伤肺。
(六)火(热)邪——无明显季节性
1、含义
火(热)邪是指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 性的外邪。
火热温暑的区别
邪 程度 气
火 火为热之极
二、 疫 气
1、概念: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
性的外感病邪。又名“疠气”、“疫疠之气”、
“戾气”、“异气”、“杂气”、“乖戾之气”
等。
2、戾气的 (1)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性质和致病 (2)发病急骤, 病情危笃;
特点
(3)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3、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饮食因素; (3) 预防隔离措施;(4)社会因素。
暑厥—伴有神昏、肢冷、抽搐者,是暑病中的危证。
阳暑—暑月受热,如盛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
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则导致阳暑;
阴暑—暑月感寒,如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
或冷浴过久,则导致阴暑。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热、烦 (2)暑性升散,易扰神伤津耗气;—“炅则
《中医第六章病因》PPT课件
询问病因示意图
病
因
邪
导 机 产 临床
致 能 生 表现
障 碍
症状体征
机
体
正
询问病因
为 依 据
辨证
第一节 六 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 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六气:
自然界 气候变化
万物生长 基本条件
六淫:
气候变 化异常
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
概况。
病因(第一次课)
概说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风邪
概说
一 、病 因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二、病因学说 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
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 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病 因 的 分 类
第六章 病 因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基础教研室
目的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
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
内伤的致病特点。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致病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
2
风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风为阳邪,轻扬 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 动
风 为 百 病 之长
性质
轻扬开泄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病位在表
主要病症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风善行而数变
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ppt课件
A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 先夏至日为病温 B暑邪与其他外邪不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独见于夏令 后夏至日为病暑 C炎夏季节,气温过高 或烈日之下,长时间露天作业 感受暑热之邪而患病 或工作环境闷热 D暑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一)六淫 (二)疠气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三、其它致病因素
(一)外伤、虫兽伤及寄生虫(二)痰饮(三)瘀血
ppt课件
8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六淫
1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正常 情况下对人体是无害的。 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即 太过和侵淫之意。 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转化条件 2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 超过人体适应能力 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六气才能成为六淫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冷、暴热等)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 郁遏卫阳 外寒 :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 中寒:寒邪直中脏腑 寒病 内寒:机体阳气不足,机能衰退。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外寒损伤阳气导致内
寒病证阳虚内寒之体, 容易感受外寒
(2)寒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 ③寒性收引
ppt课件 14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ppt课件
6
四、中医发病学的特点
取决于
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体质、精神状态、生活
环境及营养锻炼 1中医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地位 邪气盛是发病的外部条件。某些情况下邪气起决定性作用 2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 3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转归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一)六淫 (二)疠气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三、其它致病因素
(一)外伤、虫兽伤及寄生虫(二)痰饮(三)瘀血
ppt课件
8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六淫
1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正常 情况下对人体是无害的。 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即 太过和侵淫之意。 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转化条件 2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 超过人体适应能力 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六气才能成为六淫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冷、暴热等)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 郁遏卫阳 外寒 :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 中寒:寒邪直中脏腑 寒病 内寒:机体阳气不足,机能衰退。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外寒损伤阳气导致内
寒病证阳虚内寒之体, 容易感受外寒
(2)寒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 ③寒性收引
ppt课件 14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ppt课件
6
四、中医发病学的特点
取决于
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体质、精神状态、生活
环境及营养锻炼 1中医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地位 邪气盛是发病的外部条件。某些情况下邪气起决定性作用 2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 3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转归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课件
而复发。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
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
又如:肝阳上亢的病人、癌证。
27
(二)饮食失宜
完整版ppt课件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
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
原因之一。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
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
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另外,
大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
性质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易伤津液—— 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
涩、皲裂,痰粘滞难出,大便干结等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 可见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干痛等。
17
6、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完整版ppt课件
火为热之极,旺于夏。火邪多内生,如心火,
肝火。温—热——火
火的性质及特点:
3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 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 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 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 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 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25
(2) 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完七整版pp情t课件 内伤致病的第 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 关系逆乱。
10-病因学说
3、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饮食因素;
(3) 预防隔离措施;(4)社会因素。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八 分。
相同点 不 病邪不同 同 点 侵入途径
发病特点
病程预后 应对措施
疫气与六淫鉴别
疫气
六淫
均为外感致病邪气
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
外感邪气
口鼻、皮肤、饮食、蚊叮虫咬、 口鼻、肌表 血液、性传播
病因
现代分类法: 外所因----外感病因(六淫、戾气) 内所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不内外因----其他病因( 外伤、虫兽伤等) 病理产物性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八分。
四、探求病因的方法
1、直接询问法:简便快捷,适用于单纯、
直接的疾病;
❖ 外感六淫
❖ 疫气
外感病因
❖ 七情内伤
❖ 饮食失宜
❖病因素
❖ 其他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八分。
三、病因学说的沿革
1、秦国医和的“六气说”—阴、阳、风、雨、晦、明 阳—风、雨、寒、暑
2、《内经》阴阳分类法
阴—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内部—喜怒不节伤脏
《内经》三部分类法 上部—风雨伤上
暑 暑性类火 邪 只可外感
季节性 无明显季节性
症状 特点 结聚局部
无明显季节性 弥漫全身
冬春季
有传染性
夏季
多挟湿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八 分。
2、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热象、趋上
(2)火(热)易伤津耗气; —“壮火食气” 气阴
病因学说课件PPT课件
神经性疾病的病因分析
总结词
多种病因共同作用
详细描述
神经性疾病的发生通常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 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作 用,导致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引发相应的神经 性疾病症状。
神经性疾病的病因分析
总结词
遗传因素与家族遗传史
详细描述
许多神经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因素 密切相关。基因突变和遗传背景在神经性疾病的发病 中起着重要作用,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 退行性疾病往往有家族遗传史。
激发社区居民的积 极性,共同维护和 改善健康环境。
疾病筛查与早期干预
总结词
早期发现和干预疾病的有效手段
开展筛查项目
针对特定疾病或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02
01
03
提高筛查覆盖率
扩大筛查范围,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 率。
加强监测与评估
对筛查和干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05
04
制定干预措施
根据筛查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接种疫苗
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降低个体患病风 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避免不 良嗜好。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干 预措施。
公共卫生策略
制定和实施卫生政策
改善公共卫生环境,预防和控 制传染病。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
保障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 病。
总结词
针对群体行为的预防措施
多因素共同作用
详细描述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其中,高血压、高 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病因病理学说
燥邪 秋季主气, 四季皆有
外燥 久晴不雨, 气候干燥, 缺乏水分。多见 秋季, 称“秋燥”
外燥 与热相合侵犯机体
温燥 初秋, 燥
学校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燥与寒相合侵犯机体
凉燥
深秋,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二节 病因
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常见病证
燥邪
燥性干燥, 易伤津液
燥邪
津液亏虚, 如口鼻干燥, 皮毛干枯,
环境与发病
外环境与发病: 气候、地理、环境卫
生等
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内环境与发病: 先天禀赋,后天饲养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主要概念 本节小结
【教学内容】
基本概念 中兽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兽医对发病的认识
【教学重点】
正气、邪气与发病的关 系
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中兽医学 》
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 大纲要求
【教学目的】
理解中兽医病因、病机的认识角度和 概念
掌握基本概念: 病因、病机、邪气、 正气、审证求因
理解发病与正气、邪气的关系
【教学内容】
基本概念 中兽医对病因病机的 认识
中兽医对发病的认识
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主要概念 作业思考
【课后作业】
病因、病机、邪气、正气
【问题思考】
正邪与发病的关系
提示: “下面的课程内容 第二节 病因 ” 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二节 病因 大纲要求
【教学目的】
掌握外感、六气、六淫、瘀血、 痰饮、致病七情等概念
重点掌握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 致病特点、以及常见的临床病证
《中医病因学》课件
根据中医病因学理论,医生可以针对 不同的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治疗过程中病因的变化情况进 行分析,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指导药物选择
根据病因的不同,医生可以选择相应 的中药或针灸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最 佳的治疗效果。
预防中的应用
指导健康生活方式
根据中医病因学理论,医生可以 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02
中医病因学的分类
外感病因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常兼他邪合而 伤人,侵袭人体后可使肌肤、 腠理开泄,出现皮肤瘙痒、瘾
疹等。
寒邪
寒邪侵袭人体后,可使气机收 敛,腠理、经络凝闭不通,出 现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侵入人 体后可使气机受阻,出现发热 、口渴、尿少等症状。
湿邪
湿邪侵入人体后,可使气机升 降失常,出现肢体困重、腹胀
中医病因学与现代医学在疾病的认识和处理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详细描述
中医病因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疾病是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失调的结果,治疗上注重调 整机体内部环境,恢复脏腑功能。现代医学则更注重对疾病的微观研究,强调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两者各有所 长,在临床实践中应相互借鉴和应用。
《中医病因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病因学概述 • 中医病因学的分类 • 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 • 中医病因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中医病因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中医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详细描述
中医病因学主要探讨各种内外致病因 素如何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 这些因素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等组织 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过劳的致病特点主要是 1、耗气:主要损伤脾肺之气 形体消瘦、精神疲惫、四肢乏力——脾
气虚; 声低息微—肺气虚 2、伤形 形体组织损伤
精品课件
15
(
精品课件
16
2、 劳神过度
指过度的脑力劳动,可使神气虚弱,阴 阳失调而致病。
耗伤心神,可影响肝脾功能。可见食 欲不振等脾失健运的症状。
1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是指饮食量没有适当的控制,过度饥 饿或过度饱胀。
1、过饥
伤胃: 胃痛,嘈杂,泛吐酸水
气血津液不足: 抵抗力低下,易于外感
儿童生长发育不良
精品课件
2
过饥的原因有二: 食物匮乏;
疾病因素,不思饮食。 2、过饱 饮食停滞 损伤脾胃 (日久) 聚湿、生痰 继发他病 过饱致病的变化有二方面:
精品课件
5
(二)饮食偏嗜
1、种类偏嗜
过食肥甘厚味,易生痰、化热——发生 胸痹、昏厥、痈疡等
长期缺乏某种食物之味,同样对人体有 不利影响,如书中列举的脚气病、佝偻 病等,故在治疗中应配合饮食疗法。
脚气病——多吃糙米(VB1);
瘿瘤(甲状腺肿大)——海带、紫菜
(I)
精品课件
6
夜盲病——胡萝卜(VA); 佝偻病——多吃钙物,如骨头汤,还应
精品课件
3
饮食停滞日 久
聚湿生痰
直接损伤脾 胃
脘腹胀痛、 嗳腐吞酸、 厌食、呕 吐、吸收
不良等
精品课件
咳嗽、咯痰 以及小儿疳
积等病
急性胃肠 炎,急性 胃扩张, 急性胰腺 炎等。
4
小儿疳积: 小孩饮食不节,造成饮食停滞,日久
发展为严重的消化不良,营养不良。 特征为: 面黄肌瘦,形如蜘蛛(腹大肢瘦)。
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脾胃及肠道疾病:
1、 脾胃(肠)疾病:
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病——脘腹痛、呕 吐、腹泻、便下脓血等
精品课件
12
2、 肠寄生虫病:
蛔虫、蛲虫、寸白虫——出现腹痛、 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
蛔虫窜进胆道,还会引起蛔厥证—— 上腹部剧痛,吐蛔、四肢厥冷等
蛔厥:因蛔虫窜入胆道而引起的腹痛,
精品课件
19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概述
原发性病因作用于人体以后,在疾病 过程中形成的病理变化和病理产物。一 经产生,又 可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病 因。
病理性产物分为三类:痰饮、瘀血、结 石
精品课件
20
注:
病理变化是较大的概念,泛指一切 组织器官发生了病理性改变。
病理性产物则是较小的概念,指病 理性变化中的一些产物,并且是可以 去除的。故病理变化包括病理性产物 在内。
痰、饮、水、湿的区别与关系:
关系:湿聚为水
积水成饮
饮凝成痰
区别 : 稠浊者为痰,
清稀者为饮。
精品课件
23
更清者为水。 湿呈一种弥散状态。 (二)痰饮的分类 1、痰 (1)从形质分 ①有形之痰饮 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的实
质性的痰浊和水饮等病理性产。
精品课件
24
如咳吐之痰液,腹水等。
精品课件
10
酸
肝盛 皮肉变厚、 脾虚 口唇干裂
苦
心盛乘 皮肤干燥、
肺
毫毛脱落
五味 甘
脾盛 面色黎黑、 乘肺 胸闷气喘
辛
肺盛 爪甲干枯、 乘肝 筋脉拘急
咸
肾盛 乘心
胸闷气短、 面色无华
精品课件
11
(三)饮食不洁
食用了不清洁的,被细菌、寄生虫、 毒物污染的饮食,如未洗净的瓜果, 腐败变质酸馊的食物等。
②无形之痰饮
无形质可见,却有征可查,通过其致 病特点和临床症状分析而确定的痰。
如胸闷、心悸、眩晕、苔腻等等, 但用治痰饮的方法能够奏效的一类特 殊的病理变化。
(2)从痰的生成与性状分
①风痰:痰盛而有动风症状
精品课件
25
②寒痰:感寒饮冷,或阳气亏虚, ③痰热 ④燥痰 ⑤湿痰
精品课件
男性可有遗精、早泄、阳痿
女性可有白带增多等症。
精品课件
18
(二)过逸
过逸,即过度安闲。
过逸而懒动,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 而致心肺功能减弱,脾胃功能呆滞, 影响消化吸收,并使人体脂肪积聚过 多,从而出现种种症状:
精神不振,肢体软弱,动则心悸、 气短、汗出,饮食减少,脘腹作胀。
或形体肥胖,或继发头痛、眩晕、 中风、胸痹等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品课件
21
一.痰饮
(一)痰饮的基本概念
1.概念
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 和病理性产物。
形成之后,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 机体,阻滞经络、阻碍气机、影响脏腑 功能,导致各种 新的病证出现。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精品课件
22
狭义之痰饮:咳吐之痰涎。
广义之痰饮:由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 病理产物及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常晒太阳; 坏血病——新鲜瓜果蔬菜等(VC)
精品课件
7
2、寒热偏嗜
食物有不同的性质:
寒、热、温、凉,过于偏食某性 (如寒、热),可致人体的阴阳失调, 故饮食应寒热调和。
偏寒:
过食寒凉 脾胃阳气受损 寒湿内 生:腹痛,泄泻。
精品课件
8
偏热:
过食温热 脾胃阴液受损 肠胃积 热:口渴、口臭、嘈杂易饥、便秘。
痛甚可致四肢厥冷,故名。
3、食物中毒:
精品课件
13
三、劳逸失度
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
(一)过劳(古称劳伤,劳倦)
过度劳累,包括三种情况: 劳力,劳 神,房劳。
(1) 劳力过度
主要指体力劳动的过度,包括劳力 过重或时间过长。这样,耗损了人体 精气而致病,即所谓“积劳成疾”。
精品课件
26
2、饮
①痰饮:饮停肠间。症状:肠鸣沥沥有声, 形体消瘦、以及头目眩晕,心悸气短,乏 力,呕吐清水等。
②悬饮:饮停胁下。症状:两侧或单侧胁 胀部疼痛,咳唾引痛,气短息促,胸胁胀 痛。
(如过食辛辣。原有胃病的患者,本 不宜食用辛辣、煎炒之品,过食可加 重病情,甚则引起出血等严重后果。)
精品课件
9
3、五味偏嗜
五味
广义:代表多种饮食物的丰富味道
狭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狭义的五味与五脏间有亲和性。 长期偏食某味,则可使五脏机能偏胜偏 衰,也可使某些营养物质缺乏而发生疾 病。
久之耗伤心血,可引起心神不安之心 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
耗伤肝阴,则可见头昏目眩、急躁易 怒等肝阴不足,阳亢于上的症状。
精品课件
17
3、房劳过度
指性生活无节制,过于频繁。
肾藏精,主生殖,房劳过度易伤肾精, 并引起肾气、肾阴、肾阳的虚弱,出 现腰酸膝软、精神萎靡不振、头昏耳 鸣、性机能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