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优秀word范文 (3页)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词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词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唐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联,融合为一。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
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
古代诗歌赏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诗阅读(9分)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9分)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4分)答:(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的离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的。
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5分)答:(三)古诗文默写(10分)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1)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师说》)(2)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3)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14.(1)①“寒”不仅指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2分)②而且更有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片离情俱由“寒”字托出。
(2分)答案二:(1)寒,语涉双关(1分);表面写夜色已深,遍体生寒(1分),实际也写出了与友人离别后强烈的孤寂之感(2分)。
(2)这首诗歌,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所有离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1分)①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2分)。
②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耐人寻味。
(2分)答案二:(2)全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通过写乱烟、飞月、寂寞离亭、空旷凄寒的江山,营造孤寂凄冷的氛围(2分);抒写离别之愁(2分)。
翻译: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15.(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举匏樽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3)多情应笑我一尊还酹江月(4)赢得仓皇北顾望中犹记(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古诗-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古诗-赏析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
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诗歌练习338文档
一、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二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雁顾文昱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 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
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
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
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春寒①陈与义二月巴陵②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1129),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
作者此时避乱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精品】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诗词鉴赏.pdf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诗词鉴赏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代: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可以与《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江边送别诗相互参证,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鉴赏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翻译】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首,都是五言绝句。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诗人的诗笔即画笔,他描绘了一幅江边月夜送友图。
月夜,烟雾弥漫,此时友人已经远去,诗人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夜寒心亦寒。
通篇写景,而诗人送别友人后的伫立凝望、留连若失之状和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却自然浮现纸上,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
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扩展阅读:王勃诗歌方面成就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
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朝代:唐代作者:王勃原文: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江亭夜月送别》古诗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古诗赏析《江亭夜月送别》古诗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亭夜月送别》古诗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江亭夜月送别王勃【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翻译/译文【其一】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其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赏析/鉴赏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送别的诗句】《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译文注释_《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点评_王勃的
【送别的诗句】《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译文注释_《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点评_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王波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烟笼是绿色的,月亮向南飞去。
寂静离开了亭子,今夜江山寒冷。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这条河把巴南水送去,长城以北的群山穿过云层。
金庭秋月之夜,谁看见哭着离开的人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体裁中选择了两首诗中的第一首,但就两首诗的比较而言,第二首实际上是胜利者。
在第一首诗的结尾,用“谁看见哭泣和离开人群”来表达离开的感觉。
它的写作方式相对平淡,缺乏含蓄而深刻的委婉语和唱三声叹息的魅力。
沈德谦不得不指出,他的意图“不深”;在山水画方面,“山峦横穿长城,云彩横亘”这句话是一幅千里之外的虚拟风景画。
它不与当前的真实风景融为一体,用上下两句书写,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
因此,它不能与诗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内外相通,而获得山水相会的艺术效果。
而那些在艺术上符合这一要求的人应该推动第二首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分离感不是直接通过“哭泣远离人群”这样的词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风景的描述来间接表达的。
在河边送行后,诗人环顾亭子四周,仰望明月,俯瞰江山,感受夜色。
他描述了一幅美丽而深情的风景画?旱月夜图。
所有的诗似乎都是描绘风景的,送别后诗人挥之不去的神情和凄凉自然地出现在纸上。
这是一部在风景中抒发感情、在风景中看到感情的好作品,具有发人深省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勃的这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
表达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
全诗如下: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其二》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其二》赏析,古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朝·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叙述故事不是诗的特长,诗最擅长的是抒写情怀。
而描绘感觉,细腻、具体地写出诗人感官接受与全身心体验到的独特印象,则是抒写情怀的重要手段。
王勃这首《江亭夜月送别》就是一首向读者传达诗人特殊感觉的精彩之作。
这首诗题目是《江亭夜月送别》,送别本应是主要事件,可是却无一字正面介绍,送的是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一概不管。
诗只写送别时和送别后诗人眼中的景致——不是纯客观的风景,而是处于某种特殊状态下诗人主观感觉中的情景。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诗人眼中的景物因为友人的离去而带上了凄凉惶遽的情调。
烟是“乱烟”,其实是指朦胧月色中江亭附近弥漫的雾气。
对于心情好的人,月夜的朦胧纱幕未必会有“乱”的感觉,它可以很恬美、很可爱,但今天在诗人眼中却显得迷乱而令人不悦。
“碧砌”指江边亭子的青石台阶。
诗人和他的友人正是在乱烟笼罩着的江亭旁执手话别,是离愁别绪使诗人感到景色的凄清苍凉。
送别是此时此地发生的一桩事情,诗本来应表现这事情,但作为抒情诗人,王勃根本不写人、不写人的活动,却去写环境,而且是他感觉中的环境,以此来暗示人的活动和人的感情波澜。
这正是中国诗独特而高明的表现方式。
“飞月向南端”是同样手法。
月何以会如飞似的向南移动?这纯粹是诗人的主观感觉。
好友离别难免话语绵绵,只盼着时间凝固静止,从而也就愈益感到时间无情的催逼。
月飞之感正是由此产生的。
但是既是送别,分手是不可避免的。
终于在江亭旁边只剩得送行者王勃一人了。
这时,他再看周围,便发出这样的感慨:“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离亭掩”,指分别。
全诗仅此三字正写送行的事实。
“寂寞”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诗人此时的心境,直接了当,毫不隐晦,突出了此种感觉的强烈。
下句的“江山此夜寒”则是对寂寞之感的再次强调。
不但因为夜深,主要的是因为朋友离去所造成的孤独凄寂,使整个世界都变得格外寒冷。
古典诗词鉴赏: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碧砌:青石台阶。
【鉴赏】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诗词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诗词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代: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能够与《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江边送别诗相互参证,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能够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来说,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个要求的,理应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古诗词阅读理解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第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别时间,尾句寓情于问,间接表达离情。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
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两诗都点到“月”,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巴蜀,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巴蜀时写的送别诗。
D.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一首诗;诗人在后一首诗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转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答案】1.B2.①“寒”即寒冷,这个“寒”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①“寒”因“此夜”两字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的因夜深感觉到肌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诗人独特的感受;①“寒”字分别呼应了首句的“乱”字,次句的“飞”字,以及第三句中的“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把送别之后的孤寂、惆怅之情融入描写。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A项,“间接表达离情”错,诗中的“泣离群”是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离情。
C项,虽然两诗都点到“月”,但不能据此就简单断定两首诗是“中秋前后”写的。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_________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3分)(2)_________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有多处,请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2)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这个“寒”字说明不仅写出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也写出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
【问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分)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本诗末旬中“寒”字用得极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请作具体分析。
(4分)【参考答案】:1:(1)①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2分))。
②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分)。
前两旬以烟笼月移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旬以亭掩夜寒写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的冷寂。
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
(2分)2:(2)“寒”字有画龙点睛之妙,它既写天“寒”,因为夜深而感觉到的身体上的寒冷(2分);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独怅惘(3分)。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
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导语: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欢迎借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分)【小题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本诗末旬中“寒”字用得极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请作具体分析。
(4分)答案【小题1】(1)①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2分))。
②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分)。
前两旬以烟笼月移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旬以亭掩夜寒写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的冷寂。
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
(2分)【小题1】(2)“寒”字有画龙点睛之妙,它既写天“寒”,因为夜深而感觉到的身体上的寒冷(2分);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独怅惘(3分)。
【小题2】这里是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
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
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小题2】这里是品味诗歌语言考点。
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
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
这里“寒”一语双关。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其一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其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⑴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⑵横:横亘。
⑶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⑷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⑸泣:哭泣。
⑹离群:离开同伴。
⑺乱烟:凌乱的烟雾。
⑻笼:笼罩。
⑼碧砌:青石台阶。
⑽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⑾掩:掩盖,掩映。
⑿江山:江水和高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可以与《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江边送别诗相互参证,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鉴赏这首组诗作品,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诗词鉴赏: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诗词鉴赏: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代: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可以与《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江边送别诗相互参证,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可以与《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江边送别诗相互参证,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鉴赏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3分)
(2)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有多处,请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 1)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
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2)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
匆匆之感。
这个寒字说明不仅写出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也写出送别后的
孤寂怅惘之情。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分)
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本诗末旬中寒字用得极妙,指出一片离情,俱
从此字托出。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1)①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2分))。
②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
现手法(2分)。
前两旬以烟笼月移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旬以亭掩夜寒写
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
的冷寂。
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
(2分)
2:(2)寒字有画龙点睛之妙,它既写天寒,因为夜深而感觉到的身体上的寒冷(2分);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独怅惘(3分)。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
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
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
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
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
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
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
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
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
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
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
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
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
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
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
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
这是
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
间也有其内在联系。
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
月转而加浓。
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勗《忆仙姿》词
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
同时,对送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