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的公式化
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记忆历史事件和时间的方法
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记忆历史事件和时间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一、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战争”这一历史事件。
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战争的经过”讲的是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战争的影响。
二、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事事不无原因。
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三、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完整版)高中历史-公式-柯西不等式
(完整版)高中历史-公式-柯西不等式介绍柯西不等式(Cauchy-Schwarz Inequality)是代数学和数学分析中的一项基本不等式。
它是由法国数学家奥古斯特·柯西(Augustin-Louis Cauchy)发现的,是描述内积空间性质的重要定理之一。
在高中数学中,柯西不等式经常被用于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组、线性方程组、向量的运算和证明等问题。
公式表达柯西不等式可以用以下数学公式来表达:对于实数a1, a2, ..., an和b1, b2, ..., bn,有|∑(ai×bi)| ≤ √(∑(ai^2) × ∑(bi^2))其中,∑代表对所有i从1到n的求和。
这个公式的意义在于,两个向量的内积的绝对值小于等于它们的模的乘积。
证明思路证明柯西不等式的思路可以简化为以下几步:1. 将公式化简为一个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
2. 判断该方程的判别式是否小于等于0,如果是,则该方程无解,柯西不等式成立。
3. 如果判别式大于0,根据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可以得到两个解t1和t2。
4. 对求得的两个解进行讨论:- 如果t1和t2均在0到1之间,则柯西不等式成立。
- 如果t1和t2不全在0到1之间,则柯西不等式不成立。
应用示例柯西不等式可以在以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1. 解决线性方程组:通过将线性方程组中的系数视为向量,使用柯西不等式可以对方程组求解。
2. 证明不等式:柯西不等式的证明思路可以应用于其他数学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例如均值不等式、三角不等式等。
3. 向量运算:柯西不等式可以用于向量的模、向量夹角及向量的投影等问题的计算中。
小结柯西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常用的重要不等式之一,可以用于解决线性方程组、证明不等式和进行向量运算。
它的公式表达简洁清晰,证明思路相对简单。
熟练掌握柯西不等式的应用可以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相关知识。
高中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评价类答题公式附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评价类答题公式附练习题与答案高中历史影响意义评价类型的题型可以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分数,所以我们要学好这一部分,那么有哪些技巧呢?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评价类答题公式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
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
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
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口余春富关键词历史时间计算题学习历史离不开时间。
学习历史需要弄清时间。
一、计算世纪我国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采用公元纪年。
公元纪年法,是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即以公元元年作为开始纪年的标志。
在这以前发生的事,由元年开始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年;在这以后发生的事,由元年开始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
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
由此,可以得知“世纪”这个概念,是公元纪年法的专属概念,不属于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及其它纪年法。
依公元纪年法,耶稣出生之年为公元元年,“元年”之“元”即“一”的意思,就是公元1年。
“世纪”以“百年”为单位,一个世纪等于100年。
判定一个历史年代处于何世纪时,只要将其百位数或千位数加1即可。
例如,359年,其世纪数为百位数3+ 1=4,即359年处于4世纪;1453年,其世纪数为千位百位数14+1=15,即1453年处于15世纪。
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世纪都有100年。
还有两个特殊的“世纪”,那就是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99年一前1年)、公元1世纪(1年99年)。
此外,公元2000年,属于公元20世纪。
(1999年2月9日《中国教育报》第五版刊登:今年1月15日,国家科技部、中科院等5个单位在北京联合召开会议,“一致认为21世纪应该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另外,世纪的早期、中期、末期的划分法:早期是每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是从每个世纪的30-70年,末期是每个世纪的最后30年。
例如,20世纪末期就是从1970年至2000年。
如:下列关于夏朝建立时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21世纪C.公元前21世纪早期D.公元前21世纪末期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时间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
A是夏朝建立的时间,B是把A转化为世纪,C是转化为世纪的早期,比B更具体,D错在不是末期。
历史材料公式汇总表
历史材料公式汇总表
引言
历史材料是研究历史事件和现象的重要资源,通过研究历史材料可以了解过去
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在历史研究中,常常需要对历史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解读。
本文档旨在汇总一些常用的历史材料公式,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处理历史材料,提高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目录
1.时间线公式
2.图表公式
3.文本分析公式
4.口述记录公式
1. 时间线公式
1.1 事件发生时间
在研究历史事件时,需要准确地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时间
线公式:
事件发生时间 = 年份 + 月份 + 日
其中,年份用小写罗马数字表示,月份用三个英文字母缩写表示,如Jan、Feb、Mar等,日以阿拉伯数字表示。
1.2 时间段
有时需要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事件和发展趋势。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时间段公式:时间段 = 起始年份 + 起始月份 + 起始日 - 结束年份 + 结束月份 + 结束日
1.3 时间跨度
当需要计算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跨度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时间跨度 = 较晚事件的年份 - 较早事件的年份
2. 图表公式
2.1 柱状图
柱状图常用于比较不同类别或群体的数量或比例。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柱状图公式:
柱状图 = ![柱状图](柱状图数据.csv)
在这个公式中,。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一、答题步骤: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抓关键词、读材料找有效信息、链接所学内容、组织答案答题。
1、审题抓关键词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
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
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
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
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例:①材料题的一种:文字型材料题:“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墨子》问题: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解析:问题问的是生产方式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先看提示性文字:出处——《墨子》,得知墨子是战国时期人,该情境应该发生在战国或战国之前,再找材料中的有效文字“农夫…耕嫁,妇人纺织”,知道讲的是“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得出结论: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②材料题的另一种:图表型材料题。
3、链接所学内容(回扣课本)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
通过做题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材料题的答案都离不开课本知识,换言之,材料题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切忌脱离课本漫天讲。
4、组织答案答题问答题题干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一】材料题答题技巧 1.“抄材料”《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答案往往隐藏在材料中。
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足够丰富,很多时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出来,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再加工”(抽象、概括、归纳)即可作答,我们不妨称其为“抄袭”艺术。
当然,“抄袭”的时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
“抄袭”的类型很多,或抄袭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义词(反义词)替换,或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或把欧式语言转换得符合中国语言习惯,或把口语转换为专业术语,或长短句互换等。
总之,既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又要对有效信息能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历史分析公式 1.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2)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3)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3.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三】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1.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历史万能公式
公式1: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原因:(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公式2: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在高中历史中,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古代建筑的测量问题?
在高中历史中,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古代建筑的测量问题?简介古代建筑的测量问题一直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关注的重点。
在高中历史研究中,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古代建筑的测量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三角函数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在解决测量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
三角函数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它们是角度和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在测量问题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这些函数来计算角度或边长。
应用案例以下是一些古代建筑测量问题的应用案例:1. 测量高塔的高度在古代,人们想要测量高塔的高度,但无法直接测量。
利用三角函数的原理,可以通过测量两个位置的角度差和距离来计算出高塔的高度。
2. 测量金字塔的高度金字塔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如果我们知道金字塔的底边长度和顶角的大小,就可以利用正切函数计算金字塔的高度。
3. 测量某地的经纬度在古代,人们无法使用现代的导航工具来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但是,通过观测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可以利用正弦函数计算出该地的纬度和经度。
解决步骤以下是解决古代建筑测量问题的基本步骤:1. 收集必要的测量数据,如角度差、距离或已知边长。
2. 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如正弦、余弦或正切。
3. 利用三角函数的计算公式,将已知数据代入求解未知量。
4. 对结果进行必要的单位转换,并进行合理的舍入。
5. 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并进行必要的校对。
总结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古代建筑的测量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通过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并应用于具体的测量问题,我们可以准确地解决古代建筑中的测量难题。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这项技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和建筑的奥秘。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初中历史选择题满分秘诀与问答题答题模板
初中历史选择题满分秘诀与问答题答题模板一、选择题的类型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
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
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以单项选择为主。
历史选择题的类型有:表述型、材料型、推理型、否定型、因果型、比较型、组合型、时空型。
对选择题的解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既要了解题型,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二、主要选择题型的解题技巧1.表述型选择题: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称肯定型选择题。
特征是: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
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的考查,一般难度不会太大。
【解题技巧】:每一道选择题题干中都会有时间、地点、主语、关键词、限定项等,考生做题时一定要先找出时空的限制项,其次抓住题干中的主语和关键词,最后看限定项的内容,若能准确找准这三个条件,再结合给出的选项,运用排除法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例题1: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
这反映了清代()A.思想专制加强B.传统文化衰落C.八股取士盛行D.儒家地位提高2.材料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一般多选取课本以外的材料,它可以是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或表格材料。
由于材料多来自课外,内容学生感觉陌生,此类型题是考生频繁出错的题型。
【解题技巧】: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内容选择答案,平时练习切忌翻书寻找答案。
频繁出错的原因是学生看不懂材料,也没耐心认真阅读材料,想凭借翻书去找到答案,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
历史答题方法
初中历史考试解题技巧大全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①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答:有两方面的原因。
【国内原因】是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前夕,已从其发展的顶峰“康乾盛世”跌落下来,国势日衰,整个封建制度日暮途穷。
自嘉庆以来这个封建王朝已经走上政治腐败、军备废驰、财政拮据的衰败道路。
【国外原因】在这时候的欧美各主要国家却已进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
衰弱落后的封建中国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重要目标。
英国资产阶级首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正是他们不断向外掠夺殖民地的必然结果。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答:【内部原因】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
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外部原因】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答: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公式大全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公式大全一、古代历史1. 农业经济公式- 人口增长率(GR) = (出生率(BR) - 死亡率(DR)) * 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NIR) = 出生率(BR) - 死亡率(DR)- 人口增长速度(NGR) = (人口总数 (P2) - 人口总数 (P1)) / P1 * 1002. 社会等级公式- 社会等级(SR) = 农民等级 + 士兵等级 + 官吏等级3. 亚洲古代帝国公式- 帝国面积(AR) = 面积系数(AC) * 农田面积(AF)- 人口密度(PD) = 人口总数(P) / 帝国面积(AC)- 帝国耕地比例(FR) = 农田面积(AF) / 帝国面积(AR)二、现代历史1. 工业化公式- 工业产值(IV) = 工业产量(IP) * 工业价格(PP)- 年平均增长率(AGR) = (末年产值 - 初年产值) / 初年产值 * 1002. 科技成果公式- 科技综合指数(TI) = 技术规模(TS) * 技术水平(TL)- 科技水平增长率(TR) = (末年科技水平 - 初年科技水平) / 初年科技水平 * 1003. 世界经济公式- 国内生产总值(GDP) = 消费者支出(CE) + 投资(I) + 政府购买(G) + 净出口(X - M)三、历史思维方法1. 因果关系公式- 因果关系(CR) = 原因(C) + 结果(R)2. 比较研究公式- 比较对象(CO) = 物质方面(MA) + 非物质方面(NMA)3. 解释历史事件公式- 理论解释(TP) = 已知理论(KT) + 情境因素(SF)- 历史环境(HE) = 社会环境(SE) + 经济环境(EE) + 思想文化环境(CE)以上为八年级历史公式大全,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希望能对大家的研究和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只有限度地挖掘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问都须要大量的记忆和练习来稳固。
虽然辛苦,但也伴随着欢乐!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历史的学问点,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学问点夏商西周的更替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建立者:禹3、都城:阳城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缘由: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起先“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当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缘由是社会生产力的开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夏灭亡的缘由: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二、商朝的建立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运用青铜器,缔造了光芒绚丽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构造的根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2、建立者:周武王3、都城:镐京(今西安)4、西周的政治、经济政治:分封制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浇灌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拟普遍建筑业:建筑物上起先运用“瓦”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2、东周起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像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惜百姓,政策应当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封制的作用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听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
初中历史答题模板
中考历史答题模板一、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③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④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⑤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
附:细化历史公式全套: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巧用地理方法解答高考历史综合题附历史分析公式
巧用地理方法解答高考历史综合题附历史分析公式巧用地理思维,妙解高考历史综合题一、利用地理因素中的时间规律性来判定人类社会活动的时间性在文科综合测试下,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界的时间规律性来判定有关史地综合题中人类社会活动的时间性。
例1宋代海上(贸易)往来大多是三、四月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
这样选择航行的时间主要是为了( )A、避开倭寇的活动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C、利用海洋回流D、利用季风例2当时(元代)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柬埔寨)的较佳时间是 ( )A、11-12月B、3-4月C、5-6月D、7-8月解析:本题题干是典型的历史情景,而各备选项则是以历史情景与地理情景相混杂或单一的地理情景方式来迷惑考生,是一种较好的史地综合题。
由于时间季节的变化,区域地理自然现象的特性也随之而变,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是根据这些特性的变化,或躲避或利用。
因此,无论是宋代海上贸易的往返时间还是元代前往柬埔寨,都正是利用了区域地理因素中,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东亚地区,随季节变化而风向变化的自然规律,以便于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航行来选择时间的。
故正确答案为D和A。
二、利用地理因素中的交通特点来判定影响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区域范围人类社会活动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中进行的,其活动的空间范围程度,受地理因素中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制约。
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就会扩大活动区域,反之就会缩小。
这就使历史和地理密切结合起来,因而我们可以利用地理知识中的交通环境特点来分析历史上某一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范围状况,提高解答综合试题的能力。
例3当时(北宋)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A、华北平原B、汉中平原C、太湖平原D、江汉平原解析: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范围,受地理因素中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制约。
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就会扩大活动区域,反之就会缩小。
这就使历史和地理密切结合起来。
如本题,题干是历史知识而选项是明显的地理术语,同时题干又强调了"水路"运输,所以学生既要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如京杭运河连通淮河与长江;宋代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最高),又要熟悉地理因素中的河网水系(汴河经运河与淮河、长江联连,又经运河中的江南河与太湖流域联通),才能正确得出正确选项为C。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的6个方法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的6个方法历史学科本来是有趣的,学生是喜欢的,但最大的问题是记不住,那有什么方法吗?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推荐的初中快速记忆的方法,欢迎参阅!初中快速记忆的方法一、口诀记忆法记忆战国七雄就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两句口诀,即记住了七个诸侯国的名称,又记住了他们各自的方位。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的国王用口诀“1649,查理便走,1793路易升天”。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了路易十六。
二、化简记忆法“上海七君子”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可化简为:“沈章邹李沙史王”。
《天津条约》可记住“公开行贿”。
“公”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开”指增开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行”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贿”(和钱财有关)指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
三、形象记忆和谐音记忆配合法如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定的《辛丑条约》丧权辱国,内容归纳为“前进宾馆。
”(一)要清政府赔款(“钱”与“前”谐音)(二)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抗(“禁”与“进”谐音)(三)允许外国驻兵(“兵”与“宾”谐音)(四)修建史馆,划租界(馆)。
这样《辛丑条约》的内容就可以简单记为“前进宾馆”。
四、特征记忆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的护国运动、1917年的护法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通过观察发现,这五个年代的数字呈等差数列,都差2年,抓住了时间特征,便于记忆。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事件:1789—1794—1799—1804,都差5年,就记住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的时间、拿破仑的“雾月政变”、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时间。
五、中外联系记忆法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开始时间1640年,可联想中国近代史开始时间1840年,两者正好相差200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自然是中国在后,因为中国近代落伍了。
一元二次方程历史发展时间轴
一元二次方程历史发展时间轴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在古代数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时间轴的形式,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历史发展。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时期在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问题求解。
当时的文献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进行求解,比如土地面积等问题。
古巴比伦人使用图形方法和几何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并没有具体的代数表达式。
公元前400年:欧几里得时期欧几里得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他的著作《几何原本》中首次提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他使用了一种几何方法,通过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来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这种方法被后来的数学家广泛应用,并成为了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法之一。
公元9世纪:阿拉伯时期在阿拉伯时期,穆斯林数学家开始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研究。
他们发展了更加复杂的代数方法,能够解决更加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
他们提出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用公式,这个公式被后来的数学家广泛使用。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性质和特点,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数学家们开始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解的性质,并对这个性质进行了证明。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和曲线,提出了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的关系。
这些研究为后来的代数几何学奠定了基础。
18世纪:欧洲启蒙时期在欧洲启蒙时期,数学家们开始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
他们发展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包括配方法、因式分解和求根公式等。
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并成为了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工具。
19世纪:近代数学时期在近代数学时期,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数学家们开始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判别式和韦达定理等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为后来的代数学和数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历史题材料题的方法
历史题材料题的方法(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历史题材料题的方法历史题材料题的方法如果你想要提高学习成绩,就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越努力越幸运,相信你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
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学习,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不断练习与记忆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P2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P4—5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P7—8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P7—P8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P12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P15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1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P24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P27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问题的公式化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
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
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
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
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
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如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先概述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的概况;再分析其性质和特点,对其历史反动性及客观进步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判,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以上各项原理和公式,只是反映历史学科的一般规律。
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结合具体历史问题,灵活调整。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概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一步调整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