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精神民俗文化36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民俗文化概述•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国民俗文化的节日庆典•中国民俗文化的艺术表现•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特点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它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民俗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起源民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

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不断积累、沉淀,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民俗文化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凝聚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可以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不同的文化风情,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开发民俗文化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和了解民俗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艺术教育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介绍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如汉服、蒙古袍、苗族银饰等。

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包括八大菜系、地方小吃、茶酒文化等。

展示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及居住习俗,如四合院、福建土楼、窑洞等。

030201阐述中国家族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族谱、家训、家风等。

家族制度介绍中国传统婚丧嫁娶的习俗、礼仪及文化内涵,如婚礼中的拜堂、闹洞房,葬礼中的守孝、祭祀等。

婚丧嫁娶概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庆祝方式,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节日庆典探讨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包括佛教、道教、儒教及民间信仰等。

中国民俗文化PPT

中国民俗文化PPT
第一届(1952年)共评出四大名酒:茅台酒、汾酒、泸州大曲 酒、西凤酒。
第二届(1963年)共评出八大名酒: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 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茅台酒、西凤酒、汾酒、董酒。
第三届(1979年)共评出八种名酒:茅台酒、汾酒、五粮液、 剑南春、古井贡酒、洋河大曲、董酒、泸州老窖特曲。
第四届(1984年)共评出十三种名酒:茅台酒、汾酒、五粮液、 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酒、董酒、西凤酒、泸州老窖特曲、全 兴大曲酒、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
汉族饮食民俗
•八大菜系 •茶俗 •酒俗
对中国菜系的认识
国内按级别分类
宫廷菜(仿膳菜)
聚敛天下美食
官府菜
公馆菜
寺观菜 民间菜
素菜、斋菜、香食 家常、家宴
中国四大菜系
鲁菜 川菜 淮扬 粤菜
中国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淮扬 粤菜 湘菜 浙菜 闽菜 皖菜
中国十大菜系
中国十二大菜系
鲁菜 川菜 淮扬 粤菜 湘菜 浙菜 闽菜 皖菜 京菜 沪菜
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
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酒的种类
(1)按照酒精度分类
低度酒:酒精浓度<20度。 中度酒:酒精浓度在20—40度之间。 高度酒:酒精浓度>40度。
(2)按照酒的颜色分类
白酒:无色透明的酒品。 色酒:带有颜色的酒品。
中国葡萄酒著名品牌
新天 长城 张裕 王朝 云南红 古井 茅台
新天:新天国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成立, 目前新天酒业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葡萄产业化企业,被自治区 列为新疆和兵团葡萄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长城
三大产区:

【新教材】人教版《中国民俗文化》PPT完美课件1

【新教材】人教版《中国民俗文化》PPT完美课件1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 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 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 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 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 于是“乐府”便成为了诗 体名称。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 诗歌总集。它全面地向人 们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 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 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 败时期的历史面貌,是中 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 点,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 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 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英雄神话
英雄神话表达了人类反抗 自然的愿望,原始人类已经 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 惧,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 以身边对人们做出重要贡献 的人物为素材,夸大想象, 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 形象。如“夸父追日”、 “大禹治水”等。
3、其它神话
凯尔特神话
凯尔特神话是罗马统治 时期诞生的,有关英雄与 反抗故事的一类神话,如 “亚瑟王”由于凯尔特神 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 口耳相传的,因此流失了 很多精彩的故事, 着实为 一件憾事。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
体现中华民族的厚生爱民意识,和对众生 的爱护和尊重的文化精神。
体现了先民们对艰苦环境的反抗和不屈不 挠的精神。
1、《干将莫邪》中“山中客” 是一位怎样的人物?

“山中客”在文中虽然是个配角,

但同样能表现出他的勇敢。对于“山

中客”,文中没有明确地说明,但从

故事情节,我们依稀可以看清,这位
神话是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的幻想性
神 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
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远古时代生产力水
话 平低下,人们为争取生存,渴望认识自然、
支配自然,由此产生了神话。神话的产生
揭示了民间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
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证明了劳动人民

民俗文化课件

民俗文化课件
国际交流与竞争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如何在国际 舞台上展示和推广民俗文化,提高 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也是面临 的挑战之一。
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加强文化传承与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 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和爱好者 。
完善政策与法规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加 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02
建立档案
对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的普查、 记录和整理,建立民俗文化档 案库,为保护和传承提供依据

03
抢救性保护
针对濒临消亡的民俗文化,采 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如收集、 整理相关资料,寻找传承人进
行传承等。
04
生产性保护
在保持传统民俗文化核心技艺 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 开发、利用和创新,使其与现 代生活相结合,实现活态传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民俗文化旅游将 更加注重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和交流,推动 民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05
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 影响与价值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传承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对现 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人 们更加了解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
统。
促进社会和谐
包括民间诸神崇拜、祭祀仪式和禁忌等, 如关公、妈祖、灶王爷等。
精神民俗文化
民间艺术
民间游戏与竞技
包括音乐、舞蹈、戏曲和曲艺等表演 艺术,以及剪纸、年画等造型艺术。
包括儿童游戏、成人竞技和智力游戏 等,如捉迷藏、赛龙舟、围棋等。
民间文学
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和歌谣等口头 文学,以及谚语、歇后语等语言艺术 。
知名度和美誉度。
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

民俗文化课题ppt课件

民俗文化课题ppt课件

01
02
03
按地域分类
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各具 特点,如北方的冰雪文化 、南方的水乡文化等。
按功能分类
民俗文化可分为生活民俗 、生产民俗、礼仪民俗等 ,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 方方面面。
按表现情势分类
民俗文化可分为口头传承 、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 文化遗产等,表现情势多 样。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传承民族文化
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分
与官方文化的区分
民俗文化更多地反应基层 和民间的价值观和习俗, 不同于官方文化和主流文 化。
与外来文化的区分
民俗文化强调本土性和民 族性,与外来文化存在明 显的差异和区分。
与精英文化的区分
民俗文化更侧重于大众的 审美和需求,不同于精英 文化的高雅和专业化。
05
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
对未来的展望
加强保护与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 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 立专项基金、开展民俗文化传承人认 定和培训等措施,促进民俗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 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 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创新发展与利用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应当重视民 俗文化的创新发展,通过与现代科技 、艺术、旅游等领域的结合,开发具 有时期特点的民俗文化产品和服务, 满足市场需求,推动民俗文化的现代 化转型。
豪感。
03
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代民俗文化
总结词
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详细描写
古代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包括了各种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神话传说等 内容。这些民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 现象。
近代民俗文化

中国民族民俗第八章高山族-PPT课件

中国民族民俗第八章高山族-PPT课件

凿齿 是在十二岁至十六岁时,拔掉左右两个门牙 或两个犬齿。有的直接用小铁棒抵在牙上用石头 敲掉欲拔之牙。有些无拔牙缺齿习俗的支系,愿 将牙齿染成黑色,以黑齿为美。
穿耳 尤以排湾人与阿美人的男子最 为突出。他们耳垂穿孔较大,一般 用铅盘,贝壳和竹管做耳饰,并将 琉璃珠用丝线连在雕有花纹的竹管 一端,结扎在脑后的头发上,来防 止摆动掉落。
邹族
排湾部落
民族特色
过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着身体毁饰 的习俗,如拔毛、凿齿、穿耳、束腹、纹身等。 4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习俗逐渐趋于衰退,但其 残余影响还在。
拔毛 指的是拔除体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 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男性用竹片夹子拔 掉,女性以细麻线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烧,并 不觉得痛苦。
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 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 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
文体娱乐
• “杵舞”来源于舂米劳动,又称“杵歌”或 “杵乐”,流行于风光秀丽的日月潭边, 如今已发展为融歌舞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 • 长发舞或称“头发舞”,是居住在兰屿岛 的高山族雅美妇女擅长跳的舞蹈。一般在 月光下进行,不限人数。
高山族
概况
人口与分布 • 高山族是中国政府 对台湾地区南岛语 系各族群的统称。 人口48.4万,大陆 共有4461人。主 要居住在中国台湾, 散居在福建、北京、 上海等地。
台湾族群分布
语言文字
•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 西亚语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属于多 音节黏着语,分泰雅、曹、排湾三种语群。
民居

高山族的房屋依照建筑材料可以分为木屋、 竹屋、茅屋、石屋和草顶地下房屋等五类。高山 族人民也非常重视房屋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柱、 檐桁、横梁、槛楣和门板、独石的雕刻艺术上 。

《民俗文化》PPT课件_OK

《民俗文化》PPT课件_OK

生活观察
• “春运”:
传统民俗观念的别样传达
11
• 2007年2月6日晚7时许,北京西站售票广场,聚满了
排队购票的旅客。春运购票高峰。
12
“春运”的民俗意涵
• 2007年春运的40天期间,共有1.54亿人次奔波在归乡的路上…… • “回家过年”背后——“家乡情结”
13

名 民

00

背七
着年
1
一、民俗的定义
第一节 总论
2
对民俗的认识与定位
• 民俗存活于“山野”,民俗是古老文化的“遗留”; • 民俗与传统的乡村文化有关,与现代的都市文明无缘。
3
田野来风
• 传统民俗观念的现代展演 • 京西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
4
5
6
7
8
欢 悦 与 满 足 !
进 香 之 后 的
9
• 2007年春运将于2月3日开始,1月24日在杭州城站火 车站内已经开始出现了返乡客流爆棚的场面。 10
行二
李 开
月 一
心 返
日 ,
乡 。
在 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还乡
14
如影相随的民俗
• 传统的民俗观念并没有因为我们拿着掌上电脑,穿上时尚靓装,就远离了我们。 • 作为一种习俗惯制,它们总是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始终以不同的形式,传袭着过去,
参与着现在,并干预着未来。
15
对民俗与民俗学的判断
• 其一,民俗文化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它潜移默化地养育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 成为民族凝聚的基础,它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根基;
• 其二,由于民俗文化始终以不同的形式,传袭着 过去,参与着现在,干预着未来,因此民俗学, 就不仅仅是历史学、当代学,更是未来学。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2024鲜版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2024鲜版

1
2
3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识,通过国际交流可以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文化认同
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际交流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文化传播
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国际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共同发展。
文化交流
31
2024/3/27
民俗是集体创造、享用和传承的。
民俗是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表现。
民俗是一种传承文化现象,具有相对稳定性。
民俗在传承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
集体性
稳定性
变异性
传承性
4
2024/3/27
远古时期
中国民俗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祈求丰收、平安等而进行一些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各种风俗习惯。
古代时期
19
2024/3/27
泥塑的起源
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包括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等著名流派。
选用粘性好的泥土,经捶打、摔、揉等工序,塑制成各种造型。
泥塑作品常作为民间艺术品和儿童玩具,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记忆。在现代社会,泥塑艺术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婚前礼仪
婚礼筹备
婚礼仪式
婚后习俗
13
2024/3/27
丧事筹备
报丧与奔丧
葬礼仪式
祭祀与守孝
01
02
03
04
家人为逝者准备寿衣、寿鞋等物品,并设置灵堂以供吊唁。
通知亲友并告知葬礼时间、地点,亲友前来吊唁并慰问家属。
包括入殓、出殡、下葬等环节,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敬意。
家人在特定时间进行祭祀活动,并遵守一定的守孝期,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

《精神民俗文化》课件

《精神民俗文化》课件
THANKS
教育传承与普及
教育传承
将精神民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精神民俗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让他们了解并传承自己的文化传 统。
普及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精神民俗文化,提高大众对其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例如,举办民俗文 化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精神民俗文化的魅力。
感谢您的观看
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人格塑造
精神民俗文化中的价值观 念、道德规范和人生哲学 ,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人格 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审美情趣
精神民俗文化中的艺术元 素,如民间音乐、舞蹈、 戏曲等,能够培养个人的 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生活方式
精神民俗文化影响个人的 生活习惯、节庆仪式、婚 丧嫁娶等方面,形成具有 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
精神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 化的核心,能够增强社会 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经济发展
精神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 要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 为旅游、文艺、影视等相 关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道德伦理的传承
精神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 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于维 护社会公德、家庭伦理和 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传说
传说是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通 常与历史事件、人物、地方等有关, 是人们对历史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传统节日与习俗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习俗
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如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是 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推动经济发展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民俗文化可以成为旅游和文化创意产 业的重要资源,通过开发利用精神民俗文 化,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精神民俗文化》课件

《精神民俗文化》课件
2 精神民俗文化
除了在物质上的文化遗产外,也由灵魂、情感及非物质思想组成,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践行的思想信仰、文化习俗和风俗习惯。
3 精神民俗文化的作用
其独特的文化形态有利于人们具有更高的文化理解、审美能力和精神层面的修养,而同 时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国的精神民俗文化
中华五千年文化中肇始流传的众多民间仪式,尽管在与现代社会日渐融合的今天,但仍表现出了 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合家团圆的春节、祭祖扫墓通神的清明,以及表演歌舞的中秋、元宵等传统 节日。
精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
家庭和学校可以作为传承精神民俗文化的切入点,并通过民间俱乐部、文化活动等传递下去。
保护
政府、社约组织及普通百姓都可以参与保护我国的精神民俗文化,资助相关文化团体、爱护 遗产、普及推广等。
精神民俗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文化价值 代表传统文化 体现民众情感 表现人的文化自觉
社会价值 促进文化和谐 推广文化旅游 增强民族自信心
龙舞腾飞
中国年俗的重要表演之一,龙 是中国的传统吉祥物,象征着 中国文明的源泉,传统悠久。
京剧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京剧音 乐 唱腔优美、优雅,以及多姿 多彩的脸谱,代表了中国文化 的丰富多彩。
中国书法
中国人喜欢用笔墨纸砚表达自 己的文化情感,而书法则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精神民俗活动的特点
1
源自民间
精神民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精神民俗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其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游行
在城市游行活动中,人们仍然 会穿上传统服装或者佩戴传统 饰品,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传统饮食
虽然吃饭这件事情在现代社会 已经很平凡,但是围坐一起、 共同分享食物以及环节形式的 点菜仍然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体 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讲清禁忌等俗信与迷信的区别; • 3、对于迷信的存在,不用政治性的术语,采用完全否
定式的方式教学,而是进行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类心理 活动或需要等方面内容的分析,用公正客观的方式对 待迷信等的学术问题。
第一节 天地江河的信仰及习俗文化
• 一、天地江河崇拜的产生 • 二、天地江河信仰的内容 • 1、对天地江河本体的信仰 • (1)、对天的信仰 • (2)、对地的信仰 • (3)、对江河的信仰
• (3)、对江河的信仰形成了对水及其相关的河流湖泊 海洋的拟人化神灵的产生
三、天地江河崇拜的影响
• 1、对天地江河的崇拜形成了一种具有哲 学意味的对自然的理解
• 2、对天地江河的崇拜发展为民间的一 种俗信,并成为宗教的基石
• 3、有识之士的对天地江河崇拜的怀疑, 使之产生了近现代科学观念
第二节 图腾及祖灵信仰文化
观音兄妹、独龙族的嘎姆和嘎莎、鄂温克族的保鲁恨巴格
西等。

严格意义上来说,人类祖先崇拜是对人类由来的一种
解释系统。原始人相信这种解释系统的科学性,并用信仰
和祭祀加以确认,在后来的子孙中一代一代地传承,并在
氏族部落的融合中,成为人类的共有祖先。
2、民族祖先崇拜
•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所包含的意思是, 我们都是炎黄的后代,也就是说炎黄是我们的祖先。 这种民族祖先的崇拜,在大部分少数民族中都有存在。 畲族、苗族、瑶族以盘瓠即一只五色斑烂的狗为自己 的祖先神,人们每年都要加以祭祀,表达自己不忘由 来的感激之情。这种民族祖先如基诺族的阿匹额额, 侗族的祖先“撤抹并谢”(意即整个侗族最大的祖 母),珞巴族的祖先是阿巴达尼,岩胆传下了布朗族 等等。
2、形态各异的民俗文化
• (1)、对天的崇拜使人们想象或拟人化了许多关于与天 相关的神灵,正是这些神灵主宰和控制着天,同时也 控制着人类。而人类也从天的变幻莫测并且往往带来 灾难等现象,感受着对天的畏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 崇拜、祭祀。与天相关的神灵有上帝、日月神、星辰 神及相关的风雨雷电等诸神。
• (2)、对地的崇拜也形成了许多神祗和祭祀仪式。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地神、山神和城隍。
1、以动物为自己的图腾崇拜物
• 这是在古代和现代许多少数民族中还有遗存的 文化现象,他们认为自己与某种动物,有着生 命传承上的血缘关系,并将这种动物作为自己 的同类或祖先加以祭祀或崇拜。如古代殷人的 鸟崇拜、古吴越的蛇、鸟崇拜、及现代一些少 数民族如彝族的虎崇拜、蒙古族的狼崇拜、鄂 伦春族的熊崇拜、畲族、苗族、瑶族的狗崇拜 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图腾遗存形式。
一、图腾信仰
图 腾 totem , 原 为 北 美 印 弟 安 奥 吉 布 瓦 ( O jibways)人的土语,意为“他的亲族”。英国商人 J·朗格(Long)在1791年出版的《印弟安旅行记》 中首先使用了这个词。后来,在澳大利亚、波利尼西 亚、美拉尼西尼等地也发现了类似于图腾的现象,从 而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开始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现 在我们常常把原始社会或传统社会遗留的对于动植物 的崇拜,称为图腾崇拜。
这是一种人类始祖的崇拜形式,这个始祖他或她,往
往创造或重新再造了人类而获得后来子孙的祭祀和崇拜。
如汉族的女娲,便是创造人类的女始祖,她成了汉族共同
崇拜的对象。当然,这种崇拜有时因为传说的不同而有所
不同。比如人类再造是因为大洪水后女娲伏羲兄妹结婚的
结果,所以,人们不仅崇拜女娲,也崇拜伏羲。各民族都
有人祖崇拜或传说,如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白族的
• 民族祖先的形成,表明人们对于族群已经具有了文化 和“血缘”关系意义上的区分,这是一种使命感和归 宿感共生的信仰形态,在今天依然具有文化认同和族 群确认的巨大凝聚力。
3、家族祖先崇拜
• 这是一种同血缘家族共同祖先崇拜的习俗,它 形成于个体家庭形成之后,是人们对祖灵崇拜 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从汉族来说,不仅每个 姓氏有自己的始祖,每个姓氏的分支,也都有 不同的始祖,分别都给予祭祀和崇拜。如陈姓 是以国为姓,其最早的始祖是第一个被封到陈 国的舜的后裔胡公满。张姓是以氏为姓,最早 的始祖是解张,字张侯,晋国人。叶是以封地 作姓,他的最早始祖是楚国的大夫沈诸梁,封 于叶,称叶公。徐姓也是以国为姓,是徐偃王 的后代等等。
二、祖灵崇拜
• 祖灵崇拜则是人类进入理性社会之后, 把自己的祖先神化的结果。祖灵崇拜与 万物有灵的灵魂不死观念紧密相连,是 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仍然能对生者产生各 种影响的一种崇拜方式。由于祖先所处 的特殊地位,人们认为他们可以保护同 血缘的氏族、家族或家庭,因而加以祭 祀和崇拜。
1、人类祖先崇拜

第八章 精神民俗文化
本章教学重点提要:
• 作为信仰文化的一个分支,精神民俗文化的边缘有时 非常难以界定,因此,本章在教学过程中所确定的重 点就应该有民俗文化自己的个性。
• 1、不管对于天地江河等自然物的信仰还是对于图腾等 的信仰,重点必须讲明官方信仰与民间或民俗信仰的 区别,并对民俗信仰的内容进行具体的介绍;
• 以动物为自己的图腾的现象表明,原始人在现 实生活中与自然界关系的极其密切,以及原始 人图腾崇拜物

这是一种与以动物为自己图腾崇拜物相同思维方式
的崇拜现象,只不过崇拜物由动物转换成植物而已。
古代的夜郎国就崇拜竹,他们的王由竹而生,以竹为
姓。现代民族中象仡佬族有葫芦崇拜、德昂族有茶崇
3、以虚拟的事物为自己的图腾崇拜物
• 这是一种以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虚拟东西为自 己图腾崇拜物的现象,虽然它并不是普遍存在, 然而我们却并不陌生。古代华厦族的先民就以 龙和凤为自己的图腾崇拜物,它们都是虚拟的 动物。哀牢夷也有关于自己是龙的后代的传说 和崇拜
• 虚拟动物图腾的产生,说明人类已经认识到自 身与动物界存在的差异,因而相信除非与一些 有非凡能力的难以企及的“动物”有着特殊的 “血缘关系”,人类不可能具有今天的成就。 这是一种人性的觉醒、一种人类是高级动物的 确证。
拜等,都隐含着图腾崇拜的遗存。

以植物为图腾崇拜物除了表明原始人与自然界的
低极关系之外,还表明人类对植物的观察以及万物有
灵观念的影响。正是后者使原始人相信,植物与人一
样具有灵魂,并可以与人类融为一体。至今在全国的
许多地方,依然有树崇拜的遗存,并有认树为“干亲”
的习俗,说明植物与人确实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