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教案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

2.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内容。

3.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宏大气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的分析及产生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的了解,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佛道二教的发展。

2.司马迁撰写《史记》。

●教学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联系引导法。对佛教的传入,应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的客观条件。

2.讲解法。对于佛教的教义和道教的兴起,因为难度较大,可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

3.故事辅助法。对于道教的兴起和宗教里面的一些概念等知识点可以用故事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

4.材料分析法。

5.直观教学法。对于佛教传入的路线、对于秦兵马俑等内容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先让学生观看《西游记》里有关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人物的出场片断。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剧中人物,如来佛、观音菩萨是佛教的代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代表,那么,佛教和道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学完今天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书过程中,要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基本教义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教师提问]佛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学生回答]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教师补充]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教师提问]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

[学生回答]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教师引导]课本上小字内容中提到了,佛教在张骞通西域后,沿着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丝绸之路是如何开通的?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以后,汉朝的使者和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在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再通欧洲。

[教师讲解](挂“佛教传入路线示意图”)

同学们请看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佛教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下面,我把佛教的有关知识介绍一下: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是古印度迦毘罗卫城(今尼泊尔王国境内)净饭王太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悉达多的尊称。幼年的悉达多王子,聪慧好学,又一表人才,得到父亲净饭王的钟爱。华衣美食,无忧无虑。但是,宫廷外的现实世界,却给他印象极深。他看到“举身战抖”的步履艰难的龙钟老人,看到“喘息呻吟”的痛苦万状的病人,又看到全家大小“哭号送之”的死人,他更看到烈日下辛劳耕作的农民。……人生中的生老病死和社会生活中的痛苦,使他陷入思索之中。他觉得,他所受过的那些教育,他所拥有的财富和将有的王位权力,都不能解决他所看到的那些痛苦。恰有一天,遇到一人,告诉他修行解脱的办法,于是他就想另辟蹊径,产生了出家修行,拜师寻法的念头。这时,他已娶了邻国的王女耶输罗陀为妻,而且生了一个名叫罗怙罗的儿子,但他出家的念头却愈来愈强烈,终于在29岁时剃须去发,换下王子服装,偷偷离开王宫,进入丛林,去寻找解脱痛苦的“真理”了。

悉达多出家后,他的父亲净饭王也曾劝他回去,但他决议不回,净饭王只好派5名近侍随他漫游。经常风餐露宿,“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一米”,在艰苦的修行中,“身形消瘦,有若枯木”成了对他外形的真实写照。由于一事无成和生活艰苦,他的随从都先后离开。这时,他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衣服褴褛,蓬头垢面,十分狼狈。一天,他来到尼连禅河畔,在河水中洗了洗,喝了一位好心的放牧姑娘给他的乳糜,精神为之一振,便独自来到毕钵罗树下,面向东方静坐,他发誓说:“今生若不让得无上不觉,便在此粉身碎骨。”这样过了49天,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突然“心地光明”,便成了彻底“大觉悟”的佛陀。

据说,释迦牟尼“觉悟”后,四处讲法,信从者越来越多。一个新的教派——佛教产生了。佛教主要宣扬的是灵魂不灭,来世投胎;因果报应,阴间惩罚;要求“修道行善”,为来世积德;以及不杀生、慈悲为怀。它认为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苦是佛教教义的出发点,生、英、病、死,爱别离(和亲爱的人分离),怨憎会(和讨厌的人在一起),求不得(想要的得不到满足),五盛阴(人经受的各种苦)都是苦。痛苦的根源是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对佛教的义理又不明白。欲望是可以消灭的,一旦根除了欲望,就可以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涅槃。戒除欲望的方法就要修身养性,要忍耐,如果过了这一关,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授浮屠经,佛教首次传到长安。东汉明帝时,派郎中令蔡愔和秦景到天竺求经,用白马驮回佛经42卷和释迦牟尼的画像。明帝令在洛阳建白马寺。佛教开始大范围传入中国,并且很快发展起来。

[教师引导]佛教传入后,最先接受的是统治阶级上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学生回答]因为上层统治阶级每日华衣美食,不用为生计犯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精神空虚,佛教正好可以填补。

[教师引导]到了东汉后期,有相当多的下层劳动人民也接受了佛教,想一想,讨论一下,这又是为什么?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人民生活艰辛,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来世投胎等观点又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