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
论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辩证关系
一
}
t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
( )经 济 全 球 化 格 局 决 定 了文 化 全 四
球 化 格 局
论 济 政 、化 球 的 经 、治 文 全 化
辩证商 大学马 克思主义 学院 北京 1 I 4 I f 8) )) )
经济全球化 对文化全球 化的作 用是通
过政治全球化这一中介因素而发生的。 治 全 球 化 是 指 各 民族 国 家 问 政 治 交 往 日盍 广 泛 、频 繁 ,相 互 影 响 日益 加 深 的 历 史 进 程 ,及 在 此 基 础 上 日益 形 成 有 机 的 全 球 醪
关键 词 :经济 全球 化
体现为在文化传播力度、广度 、影响力等
方 面 的 不 平 衡 性 。 据 中 国社 科 院 2 0 耸 根 09
发布的《 中国现 代化报告 2 0 — —文化聊 09
代 化 研 究 》显 示 ,全 球 文 化 影 响 力 排 名 前
立并形成了共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 规则 、 制 度与理念等 ,使各 民族 国家具有 了产生或 者接 受现代工业文化的经济基础 ;经济全 球化 实现 了商 品、 生产要素等的全球流通 , 致使 消费 方式 和生活方式 的全球化 ;经济 要素 、人 员、组织等在全球广泛而快速地
局中存在 着不平衡 性 ,即由西方发达 国家
居这 一进 程的核心地位 ,不发达 国家则处
于 边 缘地 位 。造 成 这 种 状 况 的 原 因是 发达
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资本等 的优 势主
宰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进 程 。 各 民 族 国 家在 文化 全 球 化 进 程 中也 存 在 着 相 应 的 格 局 划 分 ,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1,《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新民主主义论》是⽑泽东1940年1⽉9⽇在陕⽢宁边区⽂化协会第⼀次代表⼤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化》,刊登在1940年2⽉15⽇延安出版的《中国⽂化》创刊号上。
同年2⽉20⽇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是,题⽬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40年初,购机国内形势都发⽣和很⼤变化。
中国的抗⽇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
这是,⽇本帝国主义由于⾃⾝兵⼒不⾜和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开展,不得不停⽌对正⾯战场的进攻,并把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政策由武⼒进攻转变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顽固跑反共投降倾向⽇益明显。
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的晴⽇拍公开投降⽇本,以蒋介⽯为⾸的亲英美派消极抗⽇,积极反共,1939年冬⾄1940年春发动了第⼀次反共⾼潮。
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战线向共产党发动进攻的同时,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也发动了攻势。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接连发表演说,攻击共产主义,宣扬其专制独裁的假三民主义。
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切宣传机器,⼤肆宣扬“⼀个主义(三民主义)”、“⼀个政党(国民党)”、“⼀个领袖(蒋介⽯)”。
张君励发表致⽑泽东的公开信,要求共产党去⼩便去,取消⼋路军和新四军,“将马克思主义搁置⼀边”。
叶青等⼈宣扬“⼀次⾰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
这些肝功⾔论,不但破坏抗⽇团结,⽽且是⼴⼤群众对抗战的前途和中国的未来缺乏信⼼。
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物,虽然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抗战不⼒表⽰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战争的前途也抱有疑虑,有些⼈还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有⼀条道路,想在中国建⽴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就是在共产党和⾰命队伍内部,也有⼀些⼈对中国民主⾰命的性质和前途存在⼀些模糊认识,对中国⾰命的基本理论和策略缺乏统⼀的理解。
论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辩证关系
简述论十大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意义
简述论十大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意义十大关系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内部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部的关系、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内部的关系这十个方面的关系。
十大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 指导性:十大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指导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
十大关系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明确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如何准确把握各个关系,是和国家决策的基本遵循。
2. 统一性:十大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孤立看待。
各个方面的关系之间要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统一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3. 辩证性:十大关系的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如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等。
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既要利用矛盾和冲突推动发展,又要尽力避免矛盾和冲突的激化和扩大。
4. 调整性:十大关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及时和灵活的调整。
和国家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确保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
5. 战略性:十大关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需要牢固地坚持,以保证国家的整体发展。
总之,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内部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含义运用矛盾的普特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含义运用矛盾的普特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进程,特点是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成果,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革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现代化:通过市场经济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生产力和技术水平。
2. 社会现代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社会福利,促进城乡居民的平等发展,提高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3. 政治现代化: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推进民主、透明、权责明确的政府治理。
4. 文化现代化:保持中华文化的传统特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特色的道路,遵循自身国情和人民利益,保持国家独立、自主和发展的权利和自由。
它既吸收借鉴了西方的先进经验,又注重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强调改革的渐进性和稳定性,提倡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
矛盾的普遍联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论,它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联系具体体现为矛盾的普遍性、普遍的斗争、普遍的联结和普遍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充分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重要作用,认为矛盾不是对立物的对抗,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运用矛盾的普遍联系,既要顺应并解决现代化发展中各种矛盾,又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创新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
通过运用矛盾普遍联系,中国式现代化力图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中找到平衡点,推动各种矛盾的协调和统一,实现持续稳定的现代化发展。
论经济、社会、文明的关系
论经济、社会、文明的关系作者:李正俊来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年第05期摘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文明体系的基础。
经济与社会、文明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共生互动的辩证关系。
但经济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因素,也不是文明体系的全部内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才是健全的现代文明。
关键词: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121-01经济的最一般含义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和这个活动中人们之间发生的利益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基础性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个历史活动解决了人们吃住穿等最基本的需要,才使人类步人了文明社会,经济对社会、对文明有基础性意义。
(一)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第一前提,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社会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着的人及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个有机体,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经济结构是基础,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社会有机体中有这样的几个子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
这些子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结构。
这个经济结构实际上就是和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相关的系统和关系,它包括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是社会系统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中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构成社会的物质经济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的总和,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社会政治结构既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又是通过人们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形成的。
对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辩证思考
对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辩证思考陈刚李林河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和经济、社会的全球化浪潮相伴而生的。
在一些人看来,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化是一对对立范畴。
如斯图亚特霍·尔就认为本“土和全球之间始终有一种对立,一种延续不断的对立。
”。
这些人认为,文化全球化会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界限趋于消亡,而文化本土化则会造成对文化全球化的阻碍。
然而,这是对两者关系的一种误解。
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谬误根源于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两者内涵的认识不清。
也就是说,这种看法一方面认为文化的全球化必然会结出某种先进的普世文明之善果;另一方面,它将文化的本土化视为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
这就使两者在价值判断上有了优劣之分。
郝p文化的全球化代表着文化发展的。
正途”,而文化的本土化是文化发展挂程中出现的与“倒退”。
在笔者看来,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化应是一对僻证统一的范畴。
为了能正确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还是需要搞清楚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究意是什么意思。
一、文化的全珠化与本土化释义首先,文化的全球化,按一位学者的看法,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邀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撅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
在这里,需要引起注愈的是,文化的全球化既是一种过程,包括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融合等。
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即各民族丈化区域的资x可以被全人类所共享、共有。
但是,它井不愈味着各种民族文化的泯灭,而形成某种一致的、共通的:普世的全球性文化。
这点我们接下来还将详加探讨。
文化的全球化在当今世界表现得越发明显。
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吃到美眯的中式佳肴,买到巴黎最新软的时装和香水,看到好莱坞的最新影片。
同时,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各个国家之间及各国人民之间能在瞬息中了解对方的一举一动,井进行沟通和交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其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这两个原理合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基础。
而上层建筑主要由政治、法律、哲学、文化等组成,它们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演进性。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例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眼中不同的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发生了阶级矛盾和社会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还重视人类自身的历史。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所创造的过程,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实践活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个体的社会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源泉,而这种实践活动又受到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原理,与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斗争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
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人民群众与剥削者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了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内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对立面,推动事物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
论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
id v u i e e pn c n myo v r o n r . e p o i d sfr adae t a nt s n e p l g daet n ii a t i d v l ig eo o f ey c u t Th p s es e m il i l i i es c 、A p ̄n i ci dl y n o e y o t i o cc u y n e l c
Ab ta t No e o o i lb l a in i a c mm o s u f c n m i d v lp n n t e wo l s r c : w c n m c g o a i to s o z n i e o o o c e eo me ti h r s e d,whi c n m i a in l m f l e o c n t ai i o e o o s s
说 , 济 全球 化 是 当 今 世 界 各 国 发 展 经 济 的共 性 经 问题 , 济 民 族 化 是 当 今 世 界 各 国发 展 本 国 民 族 经 经 济 的 个 性 问 题 , 者 的 关 系 是 共 性 与 个 性 的 对 二
发 展 。采取 形 而上 学 的片 面观 点观 察 和处 理二 者的关 系 , 就会 造成 两败 俱 伤 。 关键 词 : 济全球 化 ; 经 经济 民族 化 ; 证 法 ; 而上 学 辩 形
中 图分类 号 :2 3 F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7 9 ( 0 2 0 —0 0 —0 10 1220 )1 0 7 4
Ke ywo d : t p y s; a e tc; c n m i l b l a i n; c n m i a i n ls r s mea h  ̄c di lc i eo o cg o a i to eo o c n t a i z o m
生活与哲学十大辩证关系
《生活与哲学》中的十大辩证关系以《生活与哲学》正文明确提到“辩证关系”为依据,《生活与哲学》中有“十大辩证关系”,是支撑《生活与哲学》的精骨。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的发展。
方法论:(1)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对错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导致实践失败。
方法论:(1)我们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1)我们要重视数量的增减和结构的变化等量的积累,注意事物发生质变的条件;(2)我们为了促进发展,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为了防止倒退,要注意事物变化的度,坚持适度的原则。
5.矛盾普遍性(共性、一般)与特殊性(个性、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2)矛盾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1)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坚持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即认识规律,要发挥典型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试论市场经济与其文化内驱力的辩证关系
“ 天人合 -”的思想是儒家精神的智慧 - ・
核 心 。朱 熹 说 :“ 即 人 ,人 即 天 。 人 之 天 始生 ,得 之 于 天 ;既 生 此 人 , 则天 又在 人 受 。 这 就 是 说 , “ ” 与 “ ”, 即 ” 人 天 “ 与 自然 ”之 间 有着 一 种彼 此 依赖 人 可
理 、 思 维 方 式 、 价 值 观 、 道 德 品 质 , 因 此
已经成 为影响 经 济 发展 的 内在精 神 驱动 力 。
但 同其他任何 事物 一样 , 它典 有 两重性 ,我 们 在努 力挖掘和 弘扬 中华传统 文化 积极 因素
是推动中华振必和民族富强的精神力量 ,足
实现 经济现 代化 的根 本 动 。
在这些精神文化的长期熏陶下 ,L华民族形 卜 『
成 了 自强 不 息的 人格 品质 ,那 种 自尊 自信 、 自主 自立 、 卑不 亢 的 独 人 格 和 奋 发 罔 强 、 忍不 拔 、勇于 开拓 的执 著追 求是 中华 民族 赖 以生 存 、繁 衍 稳 定 、发展 的 动 力 ,
历史总是充满辛 证法。以儒家文化为代 I 辛
表的中 传统文化并不全是经济现代化的推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仪包括生产力 与 生产关系、经济交往和竞争等客观冈素, 也包括经济主体的理想信念、 价值观念等主观 因素。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十与核心, 儒家 文化早已内化积淀茌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理和思 维方式之中, 进而转化成人们的价值观、 道德
道德失范, 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等等。 冈而 18 98 年 7 位诺 叭尔奖 奖金获 得者 在 巴黎发表 的宣 4 占中指 : 如果人类兽在2世纪生存下去, “ l 必
须 回头 20 年 , 吸取 扎子 的智慧 。 50 去 ”南此可
简述《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和意义引言《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发表的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
本文旨在简述《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和意义,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著作。
一、十大关系的概述《论十大关系》主要探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十个重要关系,包括“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等。
毛泽东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剖析和阐述,探索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二、关系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维护者,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他强调必须坚持上层建筑服从经济基础的原则,从而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三、关系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认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有通过发展经济实力,才能确保国防力量的强大。
同时,国防建设也对经济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毛泽东强调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关系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中国政治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强调了中央对地方的领导和地方对中央的支持的必要性。
他提倡实行“下放权力、上调责任”的原则,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关系四:党和非党的关系党和非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下广泛团结各方面力量的重要问题。
毛泽东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党和非党的关系,实现党的领导下的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从而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六、关系五:正常和非正常、主要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任何社会都存在各种矛盾,这些矛盾既有正常的、主要的矛盾,也有非正常的、次要的矛盾。
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七、关系六: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密切相关的。
毛泽东认为,文化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经济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经济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题目论经济与哲学的关系姓名:* * *学号:***********专业:*******院系:经济管理学院时间:****年**月**日摘要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为了更好的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哲学与经济学都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异常活跃,成为一门受到各界普遍关注的学科。
经济与哲学的关系已经成为学科发展最本质的关系,它不仅影响经济学与哲学,而且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
本文通过讨论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进一步更多的认识经济学和哲学,进而更全面的认识社会。
关键字:经济学,哲学,发展1 哲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初步分析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哲学作为理性地把握世界整体的方式、作为一种世界观,它也是人们对于现实经验世界的一种内省和认识。
也正因为此,探索和总结现实生活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具体科学,人的一切思想、行动的背后,都与哲学世界观相联系。
哲学研究普遍而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精神、语言等有关[1]。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和对理性论证的依赖。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为了解释人类的经济活动,古典经济学家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了理论抽象,提出了“经济人”概念。
到新古典经济学家那里,“经济人”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和明确,并作为解释个人经济行为的分析工具和建构经济理论的逻辑基石[2]。
经过几代正统经济学家的努力,西方主流经济学虽最终摆脱和冲破了中世纪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但“经济人”这一预设前提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却始终遭到来自经济学领域内外的非议与抨击。
论知识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零
研 褥
出现 促 进 了体 力 劳动 与脑 力 劳动 的分 离 ,知识 成 为 了一 种 相对
论知识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疆 李 岩 山东科技 大学 文法学 院
独立的东西 ,专业的知识生产者随之 出现 ,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科
本 。进 而 知 识 的拥 有 与 否成 为生 产 力 、竞 争 力 和经 济 成 败 的关 键 人 类社 会 进 入 知 识 经济 时代 。
三,知识逐渐融入经济并不断加以创新——知识经济的出现
知识 经 济 的产生 是知 识逐 渐融 八 经济 并 不断 加 以创新 的结 ,随 着这 一 系统 中因 素 的不 断 增 多 各 个 因 素所 起 作 用 的 大 小也 在 变 化 。 但 在 一定 的历 史 阶段 ,
资本 劳动力 智能 、科 技 生产训练 信 息 资料
总有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主导 因素发生变化 生产力也发生相
自然 生产 力— — 土地 生 产 力—— 机器 生 产 力— — 科技 生产 力 。从 素 ,它 对 经济 增 长 的直 接 贡 献率 超 过 其 他任 何 生 产要 素 ,知 识显 有 5 ~2 % 是 靠 科 学技 术取 得 的 . 自 2 世 纪 7 年代 开 始 , % O 而 O 0 就 有 6 % ~8 % 靠 科学 技 术 取得 正 是 在 这个 意 义 上 , O 0 如今 的科 学 社 会 经济 形 态 的发 展 是 一种 客 观 的 、不 以人 的意 志 为转 移 的 自然 历 史过 程 。作 为 以 知识 资 源 为基 础 的一 种 经 济形 态 .知 识经
经 济 日益知 识 化 :知 识 逐 渐 融 入经 济并 不 断加 以创新 ,人 类社 会 研 究新 理 论 .创 立 新学 科 成 为 了 时代 发 展 的 需 求 。 另一 方 面 ,人 类 的任 何 经 济活 动 也 离不 开 知识 的指 导 。知 识 进 入知 识 经 济 时 代 。 自人 类 社 会产 生 开 始就 与人 类 的经 济 活 动 紧 密联 系在 一 起 。人 类 经 济 知 识 经 济 并且这种知识 知识 自人 类社 会 产 生开 始 就与 人 类 的经 济 活动 紧密 联 系在 一 历史上任何类型的经济都包含有一定的知识 因素 ,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学习《新民主主义论》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学习《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他强调,“只有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历史发展”。
首先,马克思强调,政治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他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处,历史上所有真正伟大的表现都是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政治力量所带来的”。
因此,他告诫人们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特定的利益集团上,而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体国家政权上。
其次,马克思强调了社会生产方式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他说:“生产方式决定
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决定各阶层之间的分工, 各阶层之间分工决定各阶层之间权力分布. ”这表明, 社会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历史运行有重要影响.
最后, 马克思也强调文化对历史运行形成重要作用. 他说: “文化是人民必然遵循并接受的道德准则; 正如人民必然遵循并接受物理学上所说明的法则一样. ”因此, 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不仅是一个独立存在而且也是一个不断形成、修正、升华并把人民带向前进方向的重要因子.
总而言之, 马克思《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内在联系作出明确界定, 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复杂而对立耦合、协同作用并促使历史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变迁的辩证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变迁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历史是由物质生活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文化变迁则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那么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变迁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辩证关系呢?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文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变迁是深刻地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
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经济决定了人们的观念、道德和价值观念,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必然带来新的文化现象。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文化变迁并非完全是线性的、简单的累积过程,而是存在着矛盾、冲突和斗争。
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旧文化和新文化之间常常发生着激烈的碰撞,这种矛盾与冲突的辩证关系推动着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变迁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制于经济基础,相反,文化的嬗变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相应的影响。
文化的变革可以激发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从而促进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新的文艺运动对欧洲封建经济和封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变迁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揭示了文化变迁的深层规律与内在动力,为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只有深刻理解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化变迁的方向和规律,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简论“空间的生产”之内在辩证关系及其三重意义
简论“空间的生产”之内在辩证关系及其三重意义空间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空间形态、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空间的生产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空间生产方式、空间形态和社会关系之间。
这种内在辩证关系具有三重意义,即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
一、经济意义1. 空间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空间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地理环境和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方式。
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于空间生产方式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人们对于资源利用和交通运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促使了空间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时代向工业化时代转变。
另一方面,空间生产方式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不同,在进行经济开发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空间生产方式,否则会产生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2. 空间形态与经济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空间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空间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结构和布局。
它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经济结构对于空间形态起到了决定作用。
不同行业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空间布局,例如工业需要大面积的工厂用地,商业需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地区等。
另一方面,空间形态也对经济结构起到了影响作用。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不同,在进行经济发展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空间布局方式,否则会影响到经济发展。
3. 社会关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
它与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社会关系对于经济利益起到了制约作用。
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利益分配方式。
另一方面,经济利益也对社会关系起到了影响作用。
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会引发社会冲突和矛盾,从而影响到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辩证看问题申论范文
辩证看问题申论范文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辩证看问题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穿透现象看本质,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辩证看问题的内涵。
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全面地看待事物,避免片面性。
例如,在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不能只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一切经济活动。
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而良好的环境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辩证思维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即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时,辩证看问题还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世间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过去适用的方法和观念在今天可能不再适用。
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果只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传统媒体可能就会被时代淘汰。
若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传统媒体虽然在传播速度、互动性等方面存在劣势,但在内容深度、权威性等方面却有着新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
传统媒体可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传媒业的发展进步。
二、辩证看问题的重要性。
1. 有助于科学决策。
在政策制定方面,辩证看问题是确保政策科学合理的关键。
以城市规划为例,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土地开发利益,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建设,而不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就会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而运用辩证思维,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能制定出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能保障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政策。
2.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包含着不同的阶层、群体和利益诉求。
辩证看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兼顾各方利益。
论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辩证关系
论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辩证关系作者:崔越峰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12期摘要:哲学的价值范畴是人文价值,是人的应然存在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全面生成;而经济学的价值范畴则仅仅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经济价值,二者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既不能彼此分割,也不能互相替代。
认真探讨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助于消除因价值概念的混淆而带来的思想混乱,矫正经济活动中的价值论误区。
关键词:人文价值;经济价值;辩证关系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12-0068-03一、经济价值的含义及其局限性经济价值直接与人的物质生活相联系,因此,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79对于这样用以创造经济价值的生产劳动,马克思曾经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刻都不能停止的人的生存之根,“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
”[1]77可见,任何淡化或拒绝经济价值的貌似“清高”,都是于人类生活无补的异想天开的理论悬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价值的基本形式是商品价值,商品价值是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商品中的凝结,或者换一种说法,商品的价值是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吸纳”。
这样一来,劳动也就被视为经济价值的源泉。
于是,经济价值便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次,该商品能够用来交换到何种商品;最后,该商品及其等价物能够用来满足人的何种需要。
由于经济价值直接与人的物质生活相联系,是人的生活和生存不可须臾离开的基础,所以它无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将文化与经济割裂开来,认为文化与经济就像两条道上跑的车。
事实上,文化与经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便成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总结,经济是基础,文化是核心。
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一、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
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
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
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
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
如果中华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在未来的民办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
二、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
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运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
而中央在决策过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思维方
式里包含了很多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物与物、实际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更看到了中国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
单就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这几个字,就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和经济总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然而,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有的时候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甚至成负相关性,即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自成逻辑”。
我们注意到,文化发达,与之并存的经济有可能非常落后。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优势等同于生产力优势、经济优势。
因为文化作为一种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变为经济优势还需要通过许多中介和环节。
同时,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然而,就像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除了正面的效应之外,也有一些负面的效应。
例如“快餐”式的文化使人们的文化鉴赏水平逐渐下降。
应当看到,经济发展在促进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制约其扩大的内容和质量。
四、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
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
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间。
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
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文化经济时代。
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趋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大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管理和名牌产品的创立,既是经济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都凸出相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社会科学文化建设课题。
没有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和经济规范确立不了,经济建设就难以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建立不起来。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文化经济,就是知识化经济,就是文化知
识作支撑的经济。
发展文化经济,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重要途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们必须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