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龋菌与其生物学特性

合集下载

龋病微生物学11-23

龋病微生物学11-23
3. 细菌的集聚。
Enamel crystals
Pellicle lipid/protein layers (1-10 µm)
部分细菌对不同口腔部位的粘附力
粘附部位
细菌 牙面 舌面 颊粘膜
变链球菌 血链球菌 唾液链球菌 轻链球菌 放线菌 韦荣球菌 奈瑟菌
+++ +++ + +++ +++ + +
3.细胞壁组成 (1)多糖 菌株抗原性 血清型 (2)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 胞壁酸、短肽 (3)甘油磷壁酸:壁磷壁酸、膜磷壁酸 (4)表面蛋白:GTF、FTF 决定变链菌的抗原性和在牙面的粘附
4.变链球菌族
Streptococcus mutans group
Mutants Streptococci
口腔细菌(量和种类) 唾液(pH、成分、流速、缓冲能力) 氟含量 食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机 酸
螯合剂
→ 无机物溶解 →
→ 与钙螯合 →
主要

适宜的
碳水化合物的种类、浓度、 摄入量和频率、方式 口腔清除率(食物的物理性状) 食物清除率
底 物
蛋白水解酶→在脱矿后分解有机物→在釉质 龋中甚微,而在牙本质龋中不可忽视
年龄
易感的 牙 齿
(1)牙齿在未萌出前不发生龋。 (2)抗生素可降低龋病的发生和减轻其严重程度。
(3)龋损牙本质和釉质中可找到细菌。
(4)体外的人工龋实验。
无菌即无龋
(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学说
化学细菌学说----引起龋病的细菌是非特异的, 任何产酸和分解蛋白质的细菌都可导致龋坏。 (1890, Miller)

口腔医学-龋病生态学假说

口腔医学-龋病生态学假说

龋病生态学假说龋病的主要致病菌•变形链球菌MS是主要致龋菌,证据:•MS经常单独存在于成洞的龋病病损中•MS在动物模型中通过高糖饮食诱导了龋病形成•MS是高度产酸且耐酸细菌•MS能产生表面抗原Ⅰ/Ⅱ和非水溶性葡聚糖,提高细菌对牙面及其他细菌的黏附•文献综述证实MS在釉质龋和根面龋初始阶段起核心作用扩展性生态菌斑假说提出•实验证实龋损形成的过程中,在无龋洞阶段的生物膜菌丛中,MS数量并非一定很高•非变形产酸耐酸菌包括非变形链球菌、放线菌更多地参与了龋的形成•有学者发现,在白色斑点样病损表面覆盖有非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和其他非变形耐酸菌,包括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根据上述情况提出扩展性生态菌斑假说,解释菌斑细菌表型/基因型性能的动态改变和龋病发展过程中的脱矿-再矿化平衡关系内容•生物膜通过碳水化合物产酸导致龋病,其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动态稳定阶段:正常釉质表面的微生物菌丛主要包括非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产酸温和且量少,此时釉质保持脱矿-再矿化平衡或将矿化平衡转为矿化盈余•产酸阶段:当糖供应量增加时,产酸频繁且酸量增加,非变形细菌的产酸和耐酸能力也会适应性增加;此外更多的耐酸菌株,比如低PH非变形链球菌,会选择性增加。

这一过程即酸性诱导的微生物适应性和选择性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将脱矿-再矿化平衡转变为矿化丧失,从而导致龋病的发生和进展•耐酸阶段:在严重且时间较长的酸性环境中,通过暂时性酸性损害和酸性抑制生长,使更多的耐酸细菌成为优势菌。

在此阶段,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以及非变形链球菌的耐酸菌株、放线菌、双歧杆菌、酵母菌等可能成为优势菌,微生物表型和基因型均发生改变•牙菌斑是一个动态微生物生态系统,其中非变形细菌(主要是非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是保持动态稳定的主要细菌•低PH非变形细菌的酸性诱导性适应和酸性诱导性选择在菌斑去稳定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脱矿再矿化平衡从矿化盈余到矿化丧失•酸性环境确立,MS和其他耐酸细菌通过维持矿化丧失的环境以增加及促进病损发展Amphibiosis模型系统•生态学家提出的术语,是一种动态适应,为了应答一同生存的两个生物体间的环境改变•正常条件下,口腔中的细菌和宿主是共生关系,称为互利共生•当某种条件改变时,共生关系转变为寄生,对一者有利而对另一者有害。

口腔微生物学4龋病微生物学- ln

口腔微生物学4龋病微生物学-  ln

蛋白溶解学说(proteolysis theory)
病理学的发展
釉质中有机基质的存在 早期釉质龋多见于釉质有机基质丰富区 龋坏区中的色素沉着是蛋白分解所致
蛋白溶解学说
由于蛋白的溶解作用,微生物通过釉质的 有机途径侵入并使龋病发生
(先有有机物的分解后有无机物的脱矿)
龋病病因学
蛋白溶解学说
化学(酸)学说 外源性理 寄生腐败学说 论
口腔微生物学4龋病微生物学-
主要内容
1.细菌与龋病发生的关系。 2.致龋菌的生物学特性。 3.为什么说变异链球菌是主要致龋菌?
龋病的定义
龋病是发生于牙硬组织 的慢性细菌感染性疾 病,造成牙硬组织的 颜色、形态、质地的 改变。
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
偏光显微镜下的人工龋
龋病的发展进程
虫牙学说
内源性理 论
体液学说 活体学说
外源性理论
近代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
经验科学
医学
实验科学
H+
Healthy enamel prisms
健康釉柱
Demineralized enamel prisms
脱矿釉柱
外源性理论
寄生腐败学说
Anton van Leeuwenhook "the Father of Microbiology"
局限性
成熟釉质中不到1%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 螯合剂如何螯合大量(96%)的无机磷灰石 晶体?
微生物 宿主
时间


食物
的 四

因TF,GBP等 产酸:LDH,Enolase等 耐酸:F-ATPase,AgDS等 毒力调控相关因子:QS,TCSs

中级口腔医学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模拟题2019年(7)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中级口腔医学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模拟题2019年(7)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中级口腔医学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模拟题2019年(7)(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1.链球菌的致龋性主要取决于其• A.存在于牙面的隐蔽部位• B.能在酸性环境下生活• C.能与牙面紧密粘附• D.产酸且维持时间长• E.产酸性和耐酸性SSS_SIMPLE_SINA B C D E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答案:E变形链球菌有很强的致龋性,这与其致龋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由于它能迅速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产生多量酸,而且耐酸性强,在pH4.5时仍能继续生活并产酸。

2.FR酚醛树脂塑化剂的主要成分是• A.甲醛和间苯二酚• B.乙醇和间苯二酚• C.氢氧化钠• D.氢氧化钙• E.多聚甲醛SSS_SIMPLE_SINA B C D E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答案:A目前广泛采用的塑化剂是深红色的酚醛树脂,即以甲醛和间苯二酚为主要成分的酚醛树脂。

3.根管治疗中,用于根管侧压充填法的专用器械是• A.光滑髓针• B.侧向充填器• C.螺旋充填器•**形扩大器**形根管锉SSS_SIMPLE_SINA B C D E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答案:B充填牙胶用的器械有直压和侧压两种,直压充填器是平头的,便于填压,侧压充填器用于侧压根充法。

4.间接盖髓术的适应证不包括• A.深龋,牙髓活力测正常• B.深龋去腐未净穿髓• C.深龋,冷测一过性敏感• D.外伤冠折的近髓折断面• E.牙体缺损修复的牙体预备后SSS_SIMPLE_SINA B C D E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答案:B间接盖髓术适应证:深龋近髓或外伤牙冠折断近髓无明显牙髓炎症状的患牙,或症状轻微的轻度牙髓充血的患牙。

5.恒前牙及第一磨牙出现釉质发育不全,可推断其发育障碍的时间是• A.出生前•**岁左右•**岁以内•**岁以后**~6岁SSS_SIMPLE_SINA B C D E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答案:B11,13,16,21,23,26,31,32,33,36,41,42,43,46的切缘或牙尖出现釉质发育不全,表示致病因素发生在1岁以内。

牙体牙髓基本知识及复习要点

牙体牙髓基本知识及复习要点

异大,可使牙变色。 II.适应证:承担咬合力的稳固恒后牙;承担咬合力且离换牙期尚早的乳磨牙;附加桩钉修复大面积后牙 缺损;特殊情况。 III.要点: ○一 银汞合金的调磨比例(略<1);○二 银汞合金的调磨时间(自动≤40s);○三 银汞合金的充填条件;○四 洞形 结构特点:无粘结性,制备典型盒状洞形;窝洞有一定深度、宽度;洞面角成直角,不在釉质侧壁做短斜 面;○五 汞的防护。 ③复合树脂修复术 Composite resin: I.材料特点:机械强度仅次于银汞合金;性能稳定,有粘结性;不良导体,隔绝刺激;色泽近似天然牙; 牙髓刺激性大。 II.适应证:前牙美齿修复;承担咬合力不大的洞;牙及牙周情况欠佳的大面积缺损修复。 III.要点:影响其固化时间、性能、颜色的因素;洞形要求:点线角圆钝,倒凹圆弧形;洞形制备保守, 可有不承力无基釉;洞缘位臵和洞缘角,可有短斜面;不与丁香油、酚类制剂合用。 ④酸蚀粘结术 Acid etching technique:用酸蚀刻牙釉质表面使其脱矿,增加复合树脂与牙釉质粘结强 度的方法。 I.作用:去除表层玷污;增加牙釉质表面可湿性;活化牙釉质表层自由能;增加牙齿表面积和粗糙度。 II.作用机理:牙釉质+酸→脱矿为蜂窝状结构→树脂伸入形成树脂突→固化嵌合→粘结强度提高。 ⑤玻璃离子水门汀(硅酸铝玻璃粉+聚丙烯酸+酒石酸+水)修复术: I.材料特征:粘结性强;释放负离子,促进再矿化;物理系数相近,封闭性能好;对牙髓刺激小。 II.适应证:不承担咀嚼力的洞形、乳牙各类洞的修复;根面龋修复;外伤牙本质暴露、暂时充填等。 III.要点:影响光固化时间、性能、颜色的因素;洞形要求:固位要求低,不扩展,线角圆钝,洞缘不做 斜面,类复合树脂;不与丁香油酚类制剂合用;。 *窝洞充填术基本 14 步:入洞→设计洞形→去净龋坏→洞形制备→建立固位形、抗力形→修整洞缘→清理 窝洞→术区隔湿→窝洞干燥、消毒→保护牙髓→填充材料→雕刻外形→调改咬合→打磨剖光。

口腔组织病理学个人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个人笔记
◇磷酸盐:钙和磷是牙齿和骨骼中的重要组成成分,钙和磷结合成磷酸钙,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牙和骨质中。如果在牙发育期间缺乏钙和磷,则釉质矿化不良,萌出后容易受到致龋因素的侵袭。牙萌出后,磷酸盐对牙齿具有与氟化物相同的抗龋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饮食中增加磷酸盐可减少龋的发生。
(三)宿主因素
1、牙
◇窝沟龋:由于窝沟处釉柱的排列方向与平滑面釉质不同,故当其发生龋时病损形态呈“八”字型,病变继续发展形成口小底大、潜行性龋洞。
(二)早期釉质龋光镜下的一般改变
◇纹理明显:釉质龋最早显示为病损区釉柱横纹和生长线特别明显。
◇混浊:病变进一步发展,脱矿加重,釉柱本身开始脱矿,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成洞后牙本质龋的分层:
◇坏死崩解层 ◇细菌侵入层 ◇脱矿层 ◇透明层
1、坏死崩解层(zone of destruction)
为牙本质龋的最表层。此层内牙本质完全破坏崩解,只是一些残留的坏死崩解组织和细菌等。镜下呈现一片坏死无结构的状态。在临床上用挖器易于刮除该层。
2、细菌侵入层(zone of bacterial invasion)
第九章 龋 病
概念
◇龋(dental caries)是一种牙体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细菌作用,使得牙体无机晶体溶解破坏和有机物分解崩溃,而导致牙硬组织的缺损。
发病率
◇龋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任何种族、性别、年龄均可罹患,发病率为40%-80%不等。
◇精致食物和糖的摄入增加可能是患龋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文明程度和口腔预防水平的提高则有助于控制龋的发生。
◇形态: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成因:该层孔隙增加,约占釉质容积的2%-4%。这些孔隙中有些较透明层中者大,有些则较小。由于小的孔隙不能使分子较大的树胶进入,而为空气占据。空气的折光指数为1.0,与磷灰石折光指数1.62相差较大,故使暗层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牙体牙髓考试大题加课及复习题

牙体牙髓考试大题加课及复习题

⽛体⽛髓考试⼤题加课及复习题第⼀章1、⽛体⽛髓病学(cariology, endodontology and operative dentistry) :它是研究⽛体硬组织和⽛髓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理、临床表现、治疗及归转的⼀门学科。

2、龋病(dental caries or tooth decay)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齿硬组织发⽣慢性进⾏性破坏的⼀种疾病。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表⽰病程长的慢性病(如龋病)存在或流⾏的频率。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在某⼀特定观察期间内,在⼀定⼈群中新发病的频率。

4、龋均——指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

5、龋失补(DMF)——指龋齿数、因龋失⽛数、因龋补⽛数的总和。

DMFT(dmft):DMFS(dmfs):6、龋病的好发部位恒⽛:下颌第⼀磨⽛>下颌第⼆磨⽛> 上颌第⼀磨⽛> 上颌第⼆磨⽛> 前磨⽛> 第三磨⽛> 上颌前⽛> 下颌前⽛乳⽛:下颌第⼆乳磨⽛>上颌第⼆乳磨⽛>第⼀乳磨⽛>乳上颌前⽛>乳下颌前⽛第⼆章1、龋病发⽣必须具备以下重要条件:①致龋细菌:细菌在⽛⾯代谢和致病的⽣态环境——⽛菌斑②⾷物:细菌进⾏代谢活动和形成⽛菌斑的物质基础——糖类③宿主:易感的⽛齿④时间:⽛菌斑使细菌发酵糖产⽣的酸在⽛⾯达到⼀定的浓度(在临界pH以下)和维持相当长的时间2、⽛菌斑(dental plaque):在⽛齿或修复体上形成的⼀种软⽽粘的、不易被清除掉的、⾮矿化的细菌沉积物,由细菌和基质构成,是细菌聚集形成的微⽣态环境。

(典型的⽣物膜(biofilm))3、⽛菌斑的结构:菌斑-⽛界⾯、中间层、菌斑表层4、获得性膜(acquired pellicle):⼝腔唾液蛋⽩或糖蛋⽩吸附⾄⽛⾯所形成的⽣物膜。

5细菌在龋病发⽣中作⽤的证据:a. ⽆菌⿏不发⽣龋;b. 未萌出的⽛不发⽣龋;c. 抗⽣素(青霉素)可降低动物龋的发⽣和减轻其严重程度;d. 从龋坏的⽛釉质和⽛本质中可找到细菌;e. 在体外,⼀些⼝腔细菌能引起⽛釉质和⽛本质的龋样损害;f. 龋病是可传播的。

口腔微生物学4龋病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4龋病微生物学-
向 遗传因素:单基因遗传关联(唾液分泌及免
疫球蛋白合成),全基因组关联(GWAS)
时间
Stephan 曲线:
进食后菌斑原位pH 的变化过程
甜食频率 vs 甜食的 量
再矿化 vs 龋病形成 所需时间
Dental Caries
龋病病因学
现代四联因素论
蛋白溶解学说 化学(酸)学说 外源性理 寄生腐败学说 论
虫牙学说
内源性理 论
体液学说 活体学说
外源性理论
近代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
经验科学
医学
实验科学
H+
Healthy enamel prisms
健康釉柱
Demineralized enamel prisms
脱矿釉柱
外源性理论
寄生腐败学说
Anton van Leeuwenhook "the Father of Microbiology"
龋病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龋病病因学
化学(酸)学说 外源性理 寄生腐败学说 论
虫牙学说
化学细菌学说
内源性理 论
体液学说 活体学说
19世纪对微生物学 的发展做出了奠基 性贡献,主要功绩: 1.细菌分离、鉴定 技术 2.病原微生物确定 标准 3.发现结核杆菌
细菌学家 Koch (1843~1910)
Miller人工龋实验
牙齿+面包(糖)+ 唾液 牙齿+面包(糖)+ 煮沸唾液 牙齿+脂肪(肉)+ 唾液
龋 无龋
无龋
不脱脱矿矿
Bacteria from plaque
Sugar
Acid
Acid
Healthy Tooth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绪论内容提要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676年—Van Leeuwenhoek牙面标本的小动物1890年—ler“化学—寄生学说”酵解糖产酸致龋1897年—GV Black、Williams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1986年—至今口腔微生物组、口腔生态学、菌斑生物膜、致病机制、新种属、抗菌药物与制剂、防龋疫苗、新方法学等细菌学家Koch对微生物学的奠基性贡献1、细菌分离、鉴定技术2、发现结核杆菌3、病原微生物确定标准Koch法则①必须从病灶位分离到同一种病原体②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③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继续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ler:1890 《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化学细菌学说”“化学—细菌学说”牙菌斑由微生物组成在大量摄入糖类食物的易感宿主中,菌斑微生物将糖类转化为酸,这些算导致牙齿脱矿,提出去除菌斑是口腔疾病治疗的基础牙菌斑(dental plaque)·细菌沉积物·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相互集聚、物质代谢交流和信息交流·可致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1950—1980年代的口腔微生物学发展近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生物膜·基于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片段克隆测序片段DGGE分离·整个群落直接测序(宏基因组学)454sequencing technology·其他组学研究生物膜(biofilm)·基质包裹·相互粘附并附着于体表或界面·微生物群体·三维立体结构16SrRNA·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宏基因组测序通过口腔微生物的宏基因组研究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筛选与相关疾病关联的显著物种或基因,对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干预、治疗,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1、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生物体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空间构成称为生态系生命因子: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生态系统无生命因子:微生物与其宿主的代谢产物和细胞裂解物、微环境的温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特征、营养、水分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生态系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态区(口腔组织器官:包括齿、舌、颊、腭、牙、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和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群1.1口腔生态区定义:空间层次、栖息地组成:生境habitat、生态点biotopes、生态位(生态龛)niche口腔生态区包括齿、舌、颊、腭、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

龋病学试题总结 答案

龋病学试题总结 答案

别动不动就把一切交给时间,时间才懒得收拾你的烂摊子。

By12 硕名解1.龋的现代学定义:龋病时含糖食物进入口腔后,在牙菌斑内经致龋菌的作用,发酵产酸,这些酸从牙面结构薄弱的地方侵入,溶解、破坏牙的无机物而产生的。

四联因素论2.龋病dental caries:是一种以细菌为主要病原体,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3.环形龋:乳前牙唇面、邻面龋较快发展成围绕牙冠的广泛性的环行龋,呈卷脱状。

多见于冠中1/3至颈1/3处。

4.慢性龋chronic caries:一般情况下,龋呈慢性的进展过程。

临床表现为洞内软化牙本质较少,病变组织着色深,呈黑褐色,病变部位质地相对干硬。

去净龋腐后,洞底可见硬化牙本质。

5.急性龋acute caries: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龋的发展速度很快,从发现龋到出现牙髓病变时间可短至数周。

急性龋洞内软化牙本质较多,病变组织着色浅,釉质呈白垩色,牙本质呈浅黄色。

缺乏第三期牙本质,牙髓易受感染。

多发生于儿童和易感个体。

6.静止龋arrested caries:在龋进展过程中,由于局部环境发生变化,隐蔽部位变为开放状态,致龋因素消失,病变停止进展并再矿化,但已造成的牙体实质性缺损仍保持原状。

7.猛性龋rampant caries:发病急、涉及牙多,迅速形成龋洞,早期波及牙髓,且常发生在不好发的牙齿和牙面上。

8.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6岁以下儿童,只要有一个龋补牙面或一个龋补牙齿,就成为婴幼儿龋。

9.原发龋primary caries:在未经治疗的牙齿上发生的龋均为原发龋。

10.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做过牙体治疗或牙体修复的患牙,在其充填体或修复体边缘的牙体组织或与材料接触的洞壁、洞底发生的龋。

11.潜行性龋(undermined caries):点隙裂沟处的深龋多呈潜行性破坏表现,即窝沟处釉质仅有少量缺损,但龋坏已在沟底向侧方和深部发展。

龋病的病因全

龋病的病因全
龋病的病因学
(etiology of dental caries)
内容
龋病病因的早期学说 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 主要的致龋菌 宿主:牙齿、唾液、全身情况 食物:糖 时间 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
目的与要求
了解龋病的早期病因学说 熟悉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理论 掌握主要致龋菌及其生物学特点 熟悉宿主、饮食在龋病发病中的作用 了解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
的龋样损害; f.龋病是可传播的。
(2)致龋菌的生物学特性 a.产酸、耐酸; b.利用蔗糖合成细胞外多糖,特别是不
溶性的细胞外多糖; c.合成和利用细胞内多糖; d.对牙面有较强的粘附能力。
(3)主要的致龋菌 1)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G+兼性厌氧菌,产酸速度快,致龋能力不同, 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性最强。 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s)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轻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
先进性: 圆满解释龋病发生中矿物质与蛋白质的
破坏机制。 局限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引起病变的鏊 合剂和蛋白酶还有待证实。
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
20世纪50-60年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 展,龋病微生物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对变链 菌族和牙菌斑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 龋病病变的超微结构的观察以及免疫、生物 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对龋病的认识 有了很大的进步。
局限性
没有阐明牙面微生物存在的形式和龋损是怎 样形成的; 受细菌学发展的限制,未分离出引起龋病的 恒定细菌; 认为口腔内产酸和溶解蛋白质的细菌都可造 成龋损,即龋病是由非特异性细菌所引起。
蛋白溶解学说

龋病的大学教案

龋病的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口腔医学基础授课班级:口腔医学专业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日期] 第[周次]节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龋病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 掌握龋病的诊断方法、分类和临床特征。

- 熟悉龋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2. 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龋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 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临床思维。

- 增强学生关注口腔健康、预防口腔疾病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一、龋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1. 龋病的定义2. 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3. 龋病的病因概述二、龋病的病因1. 致龋细菌- 牙菌斑的形成与细菌的附着 - 主要致龋细菌的生物学特性2. 饮食因素- 糖的种类与龋病的关系- 饮食习惯与龋病的关系3. 宿主因素- 唾液的成分、流率和缓冲能力 - 牙齿的解剖形态与龋病的关系4. 时间因素三、龋病的诊断1. 龋病的临床特征- 龋病的分类- 龋病的诊断方法2. 辅助检查方法- X线检查- 口腔内窥镜检查四、龋病的防治1. 龋病的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习惯- 定期口腔检查- 口腔卫生保健2. 龋病的治疗原则- 龋病的治疗分类- 龋病的治疗程序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龋病?龋病对人类健康有何危害?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解1. 龋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2. 龋病的病因- 致龋细菌- 饮食因素- 宿主因素- 时间因素3. 龋病的诊断- 龋病的临床特征- 辅助检查方法4. 龋病的防治- 龋病的预防措施- 龋病的治疗原则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典型龋病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因、诊断和防治方案。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五、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龋病的新进展。

2. 结合实际病例,撰写一篇关于龋病的防治方案。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2. 案例分析能力3. 作业完成情况。

致龋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致龋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致龋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牙齿龋坏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与许多微生物有关。

其中最常见的微生物就是龋菌,也称为齿脊链球菌。

龋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其能够利用口腔中的碳水化合物,生成酸性代谢产物,从而腐蚀牙齿的硬组织。

为了了解龋菌的分布情况和数量,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 细菌计数法:将口腔样本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后,通过涂片染色、显微镜观察并计数,来确定龋菌的数量。

2. PCR技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针对龋菌的特异性DNA序列进行扩增,从而检测龋菌的存在情况。

3. 分子杂交法:将特异性探针与龋菌的RNA或DNA序列进行杂交,从而检测样本中龋菌的存在情况。

4. 培养法:通过将口腔样本接种到适当的营养基质中,利用龋菌的生长特性,使其在培养皿中生长,并通过观察菌落形态、染色特性等来鉴定龋菌的种属和数量。

除了上述方法外,一些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也被应用于龋菌的检测和研究中。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检测龋菌,还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微生物群落的存在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口腔微生物的分布和作用。

- 1 -。

2013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致龋细菌-龋病致病因素

2013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致龋细菌-龋病致病因素

致龋菌有不同于其他非致龋菌的一些特性,这也是致龋菌能够引发龋病的毒力因子,即致龋机制:①对牙面有较强的黏附力,易形成菌斑,在菌斑中发挥作用;②具有产酸性和耐酸性。

致龋菌均能酵解碳水化合物产酸使牙齿脱矿,在酸性环境中也能保持生长繁殖和代谢的能力;③具有合成细胞内多糖与细胞外多糖的能力。

致龋菌可产生糖基转移酶,以蔗糖为底物合成胞外多糖,主要是葡聚糖,它能加速菌斑的形成。

致龋菌合成的胞内多糖在细菌缺乏碳水化合物时,可以降解,为细菌提供能量,加强致龋。

牙菌斑中的细菌与龋病发病密切相关。

随着龋病的发生,牙菌斑内细菌比例可不断发生变化。

在龋病发病期间变形链球菌、放线菌、乳杆菌和酵母菌数量增加时,而血链球菌和韦永菌数量减少。

常见的致龋细菌包括链球菌属、乳杆菌属和放线菌属。

1)链球菌属:口腔中所有部位均能分离出链球菌,该菌群多数为G+兼性厌氧菌。

常见的口腔链球菌均与龋病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分别简述如下。

变形链球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的球菌,是口腔天然菌群中占比例最大的链球菌属中的一种。

经反复研究证实,变形链球菌可以造成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实验性龋的动物模型,同时也有证据表明该菌与人类龋病密切相关。

根据变形链球菌胞壁抗原成分不同,分血清型(a~h)8种;根据菌细胞DNA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含量分遗传型(Ⅰ~Ⅵ)6种。

变形链球菌组中,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茸毛链球菌)与人类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变形链球菌有强的致龋性主要取决于其产酸性和耐酸性。

在菌斑中生存的变形链球菌能迅速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产生多量酸,可使局部pH下降至5.5以下。

变形链球菌耐酸性强,在pH 4.5时仍能继续生活并产酸。

局部pH下降维持相当长时间,避开唾液的缓冲作用,从而造成局部硬组织脱矿,龋病病变过程开始。

变形链球菌能以蔗糖为底物合成胞外葡聚糖、果聚糖及胞内多糖。

葡聚糖介导细菌的黏附,促进菌斑的形成,是变链球菌重要的致龋毒力因子。

该菌合成的水溶性葡聚糖、果聚糖、胞内多糖还可作为代谢底物提供能量,增强致龋力。

致龋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致龋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 常见口腔链球菌种: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轻 链球菌、唾液链球菌等。 • 口腔链球菌能很快酵解糖产酸,产酸速度较口腔 其他细菌快,所以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 • 变形链球菌已被学者公认为最重要的致龋菌。
1.1血链球菌
• 是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能利用蔗糖合成 水溶性与水不溶性细胞外多糖,这些多糖对牙菌 斑形成和细菌在硬组织上聚集具有重要作用。
• 放线菌细胞常为直或稍弯的杆菌,带有明显分枝 的细丝状体。无动力、无芽胞,亦不产生分生孢 子。革兰阳性。 • 兼性厌氧菌。菌落形态随培养时间而异。 • 所有放线菌种均可发酵葡萄糖、果糖产酸,不产 气,主要产生乳酸,少量乙酸、琥珀酸等。 • 放线菌作为口腔正常菌群的成员,特别是牙菌斑 的优势菌已被广泛承认。
常见致龋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致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1)产酸性和耐酸性 (2)合成细胞内多糖和细胞外多糖的能力 (3)对牙面的粘附能力
1.链球菌属
• 链球菌细胞一般为球形或卵圆形,成对或链状排 列。多数菌种均无荚膜形成。革兰氏染色阳性。 • 大多数链球菌均为兼性厌氧菌。 • 链球菌发酵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产物是乳酸,其次 为乙酸和甲酸。所有的菌种均可发酵葡萄糖。 • 大多数链球菌是人或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成员, 其中口腔链球菌群是正常口腔中的优势菌群,其 检出率可高达80%以上。
• 某些乳杆菌在动物实验中具有致龋性,但次于变 形链球菌,且仅能导致窝沟龋。 • 乳杆菌对人类的致龋作用较弱,它更多涉及牙本 质龋,在龋病发展过程中作用较大。 • 乳杆菌数量增加不是导致龋病开始的原因,而是 龋病进展的结果。 • 在乳杆菌中,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是嗜酸乳杆 菌和干酪乳杆菌。
3.放线菌属
• 目前已证实血链球菌在动物模型中具有致龋性, 但人类患龋者口关。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牙菌斑生物膜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 (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 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生物膜的作用① 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 eDNA)。

⑤细菌耐药性二、分类(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龈缘为界 :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 supragingival plaque)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

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

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

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 (subgingival plaque)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

附着龈下菌斑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非附着龈下菌斑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口腔内科学知识重点

口腔内科学知识重点

①水平型吸收:是较常见的吸收方式。

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冠方。

②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

垂直型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即牙周袋底位于骨嵴顶的根方。

骨下袋最常见于邻面,但也可位于颊舌面。

骨下袋和骨上袋的炎症、增生和退行性变化都相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软组织壁与牙槽骨的关系和骨破坏的类型。

③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局部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存,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

它的形成可能因邻面的龈谷区是菌斑易堆积、组织防御力薄弱的部位,该处的牙槽骨易发生吸收。

此外,相邻两牙间的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也是凹坑状吸收的常见原因。

④其他形式的骨变化:由于各部位牙槽骨吸收不均匀,使原来整齐而呈薄刃状的骨缘成为参差不齐。

正常情况下牙间的骨隔较高,而颊舌侧的骨嵴较低,呈波浪形。

当牙间骨隔破坏而下凹,而颊舌面骨嵴未吸收时,使骨嵴呈现反波浪形的缺损。

此外,由于外生骨疣或扶壁骨形成、适应性修复等而使唇、颊面的骨增生,使牙槽嵴呈“唇〞形或骨架状增厚。

这些虽是骨组织对破坏的代偿性修复的表现,但常造成不利于菌斑控制的形态改变。

变形链球菌变形链球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的球菌,是口腔天然菌群中占比例最大的链球菌属中的一种。

根据变形链球菌胞壁抗原成分不同,分血清型〔a~h〕8种;根据菌细胞DNA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含量分遗传型〔1~Ⅵ〕6种。

变形链球菌有强的致龋性,这与其致龋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由于它能迅速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产生多量酸,而且耐酸性强,在pH4.5时仍能继续生活并产酸。

变形链球菌能以蔗糖为底物合成胞外葡聚糖、果聚糖及胞内多糖。

葡聚糖介导细菌的粘附,促进菌斑的形成,是变链球菌重要的致龋毒力因子。

该菌合成的水溶性葡聚糖、果聚糖、胞内多糖还可作为代谢底物提供能量,增强致龋力。

牙体牙髓试题及答案

牙体牙髓试题及答案

牙体牙髓试题及答案篇一:牙体牙髓练题】一、名词解释1.龋病: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牙齿硬组织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产生色、形、质三方面改变,最终形成缺损成洞和疏松软化。

2.龋失补指数:可分为龋失补牙数(dmft)和龋失补牙面数(dmfs),其中d表示正发展的龋牙,m表示因龋而拔除的牙,f 表示已充填的龋牙。

3.固位形:将窝洞制备成一定的形状,使充填材料不松动脱落。

4.充填术:即充填治疗,通过手术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制备成一定的洞形,经隔湿、消毒、垫基底,再选用合适的充填材料修复缺损,恢复牙的形态和功能。

5.氟牙症:又称氟斑牙或斑釉牙,是指牙发育期摄入过量氟引起的一种特殊的釉质发育不全,是慢性氟中毒早期最常见的症状。

二、填空1.口腔内科学包括牙病学。

2.口腔内科学重点研究两大口腔疾病:龋病和牙周病。

3.口腔内科学与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及其他口腔专业课均有密切的关系。

4.龋病的发病代表性学说包括化学细菌学说、蛋白溶解学说、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5.龋病的四因论包括细菌菌斑、食物、宿主、时间。

7.菌斑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

8.龋病的好发牙面依次为牙合面、邻面、唇颊面、舌面。

9.龋病的好发部位依次为牙合面、邻面、牙颈部。

10.龋病的分类中,依病变发展速度分为急性龋、慢性龋、猛性龋、静止性龋。

11.龋病的分类中,依部位分为窝沟龋、平滑面龋、根面龋。

12.龋病依临床分类为浅龋、中龋、深龋。

13.再矿化治疗的适应证为早期龋病。

14.龋病药物治疗中目前常采用38%氟化铵银溶液。

15.龋病的特征包括缺损成洞、疏松软化、色、形、质三方面改变。

16.龋失补(dmf)指数分为龋失补牙数和龋失补牙面数。

17.XXX表示在同一个体口腔中,有正发展的龋牙、已充填的龋牙和因龋而拔出的牙,这些牙均应统计在内。

18.窝洞的消毒常用的消毒药有25%-50%麝香草酚酒精溶液、樟脑酚溶液、75%酒精溶液,目前多主张采用酒精和丁香油,已少用强消毒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常见口腔链球菌种: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轻 链球菌、唾液链球菌等。 • 口腔链球菌能很快酵解糖产酸,产酸速度较口腔 其他细菌快,所以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 • 变形链球菌已被学者公认为最重要的致龋菌。
1.1血链球菌
• 是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能利用蔗糖合成 水溶性与水不溶性细胞外多糖,这些多糖对牙菌 斑形成和细菌在硬组织上聚集具有重要作用。
• 某些乳杆菌在动物实验中具有致龋性,但次于变 形链球菌,且仅能导致窝沟龋。 • 乳杆菌对人类的致龋作用较弱,它更多涉及牙本 质龋,在龋病发展过程中作用较大。 • 乳杆菌数量增加不是导致龋病开始的原因,而是 龋病进展的结果。 • 在乳杆菌中,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是嗜酸乳杆 菌和干酪乳杆菌。
3.放线菌属
常见致龋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致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1)产酸性和耐酸性 (2)合成细胞内多糖和细胞外多糖的能力 (3)对牙面的粘附能力 Nhomakorabea.链球菌属
• 链球菌细胞一般为球形或卵圆形,成对或链状排 列。多数菌种均无荚膜形成。革兰氏染色阳性。 • 大多数链球菌均为兼性厌氧菌。 • 链球菌发酵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产物是乳酸,其次 为乙酸和甲酸。所有的菌种均可发酵葡萄糖。 • 大多数链球菌是人或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成员, 其中口腔链球菌群是正常口腔中的优势菌群,其 检出率可高达80%以上。
• 放线菌细胞常为直或稍弯的杆菌,带有明显分枝 的细丝状体。无动力、无芽胞,亦不产生分生孢 子。革兰阳性。 • 兼性厌氧菌。菌落形态随培养时间而异。 • 所有放线菌种均可发酵葡萄糖、果糖产酸,不产 气,主要产生乳酸,少量乙酸、琥珀酸等。 • 放线菌作为口腔正常菌群的成员,特别是牙菌斑 的优势菌已被广泛承认。
• 能从牙菌斑、龋蚀牙本质、龈颈部和牙周 袋内分离出放线菌。 • 放线菌对牙面有很高亲和力。 • 无氧情况下,口腔放线菌糖代谢的终产物 以乳酸为主,乳酸是脱矿能力最强的一种 酸。 • 一些放线菌还能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 多糖。
• 目前已证实血链球菌在动物模型中具有致龋性, 但人类患龋者口腔中血链球菌的检出率并不增高。 • 可能与窝沟龋的发生有关。
1.2轻链球菌
• 是牙菌斑中最常分离到的细菌。
• 能贮存多糖,这一特征使菌斑在缺乏碳水化合物 的情况下继续产酸。 • 目前尚无报告证实轻链球菌与龋病的相关关系。
2.乳杆菌属
• 各菌种间形态从长到细小,变化很大,乳杆菌细 胞常排列成整齐的栅栏状或链状。无芽胞,无荚 膜,革兰阳性。 • 乳杆菌属细菌为厌氧或微需厌氧,需要多种营养。 • 可发酵葡萄糖产酸,其终末酸产物主要是乳酸。 • 在龋活跃者口腔中乳杆菌数量很大,其数量与饮 食中蔗糖含量呈正相关,但它们对牙面亲和力甚 低,在牙菌斑中所占比例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