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 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相关的历史知识,拓宽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课文《将相和》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赵奢是赵国的大将,他勇敢善战,为赵国屡立战功。
他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然而,赵括只凭自己所学,自负其能,没有实战经验,最终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大败,赵括也战死沙场。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同样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历史知识资料。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
2. 学生齐读课题,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朗读课文,理解大意(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 教师举例运用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四、分析角色形象,理解道理(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赵奢和赵括的角色形象。
2. 学生讨论:课文给我们传达了什么道理?五、课外阅读,拓宽视野(10分钟)1. 教师提供相关的历史知识资料,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互相交流。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复述课文大意,展示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将相和赵奢:勇敢善战,为赵国屡立战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
2. 通过朗读、解读、理解《将相和》这篇古文体文章
3. 能够正确朗读《将相和》这篇课文,并理解词义、句意
4.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对文本中生僻词和词语的理解
2. 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情感
3. 能够准确读出古文体文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2.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将相和》,教师纠正发音错误。
3.理解课文
–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确保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生僻词语,辅导学生理解。
4.讨论质疑
学生就文章中的词句进行讨论,澄清疑惑。
5.语文活动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感受其中情感。
–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理解文章情节。
6.课堂小结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课文的生动性。
针对较难理解的词句,及时进行解释和示范。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古文体文章的解读和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廉颇、蔺相如的品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1.理解廉颇、蔺相如的品质。
2.学习本课生字和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1.体会廉颇、蔺相如的品质。
2.理解课文中的成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还记得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吗?2.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故事——《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将军的故事。
下面,我们来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三、课堂讲解1.简述故事内容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担任赵国和秦国的将军。
由于误会,廉颇和蔺相如产生了矛盾,相互不和。
蔺相如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胸怀,化解了矛盾,使得两国和平相处。
2.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廉颇:勇敢、忠诚、正直、有担当。
蔺相如:智慧、胸怀、大度、识大体。
3.学习本课生字和重点词语生字:廉、颇、蔺、和、相、让、怀、勇、智、误、解、和、同。
重点词语:和、让、怀、勇、智、误会、化解、团结、协作。
4.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误会,以及如何化解误会。
分享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引导同学们学会团结协作,珍惜友谊。
四、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用本课学到的成语“将相和”造句。
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会产生矛盾?蔺相如是如何化解廉颇和自己的误会的?你认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2.拓展阅读:推荐同学们课后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了解更多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六、课后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和重点词语。
2.用本课学到的成语“将相和”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将相和》,同学们对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将相和【教材解读】《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教学难点】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的背景资料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筑基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3.读写生字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的故事。
通过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将相和”成语的由来,以及廉颇和蔺相如的英勇事迹。
文章语言生动,情节丰富,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把握故事情节。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古代词汇和成语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团结协作、勇于认错的精神品质,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成语的内涵,以及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材:准备五年级的语文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资料,以便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子,体会人物品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人物形象。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将相和》是⼀篇叙事性课⽂。
这篇课⽂的三个⼩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体会蔺相如的⼤智⼤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物特点的⽅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6课《将相和》课⽂原⽂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回,赵王得了⼀件⽆价之宝,叫和⽒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常着急,⽴即召集⼤⾂来商议。
⼤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璧骗到⼿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会⼉,说:“我愿意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五座城,我⼀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壁。
秦王双⼿捧住璧,⼀边看⼀边称赞,绝⼝不提⼗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步,说:“这块璧有点⼉⼩⽑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说,就把和⽒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步,靠着柱⼦站定。
他理直⽓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起撞碎在这柱⼦上!”说着,他举起和⽒璧就要向柱⼦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切都好商量,就叫⼈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璧是⽆价之宝,要举⾏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典礼的⽇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回到客舍,就叫⼿下⼈化了装,带着和⽒璧抄⼩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地说:“和⽒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将相和》这篇古文的内容和传统文化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教材以外的材料进行拓展阅读,增加相关知识。
4.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增强文化自信心。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情。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勇于迎接挑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将相和》的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和意境。
2.识记生字词语,掌握古文的阅读技巧。
3.进行拓展阅读,增加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1.解读古文的意义,理解古文中的比喻和隐喻。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材《将相和》课文。
2.教学准备:PPT、生字卡、相关拓展阅读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逐句理解。
2.解释生字词语,让学生掌握词语意义。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表达能力。
第三步:课文理解1.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理解古文中的言外之意。
2.分组讨论《将相和》中的比喻和隐喻,培养学生思维。
第四步:拓展阅读1.分发相关拓展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讨论拓展阅读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
第五步:练习与总结1.生字词语练习,巩固词汇记忆。
2.总结课文内容,让学生表达对《将相和》的感悟和理解。
第六步: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将相和》故事背景•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语六、教学反思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过程中,我意识到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欣赏能力,需要加强相关教学。
拓展阅读内容可以更加多元化,让学生有更丰富的知识视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敋学设计及反思(敋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教材为《将相和》。
该课文讲述了古代将军和相国相处融洽、互相尊重的故事,体现了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理解将军和相国的职责和地位;–理解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官职制度,体会将军和相国的互相尊重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将相和”这个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有关这个词组的内容。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将军和相国的不同责任和地位,形成小结论;•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进行讨论。
4. 拓展(10分钟)•联想拓展:请学生联想并讨论现代社会中需要团队合作的场景,并分享经验。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将相和》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但在对古代官职制度的理解上仍有不少困惑。
下次教学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更多拓展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能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教案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古代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不同军事策略,揭示了只有勇敢、智慧、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将领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古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同时,学生对于故事的分析和解读能力有待提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奢和赵括的故事;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勇敢、智慧、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奢和赵括的故事。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感教学法:通过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随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赵奢和赵括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PPT课件,展示赵奢和赵括的故事情节。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赵奢和赵括的军事策略,讨论哪种策略更有效,并说明理由。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诗词《将相和》的含义和情感。
2.能够朗读诗词《将相和》,准确把握韵律、节奏。
3.能够通过诗词《将相和》表达中英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诗词《将相和》的含义和情感。
2.朗读诗词《将相和》,准确把握韵律、节奏。
难点
1.理解诗词《将相和》中蕴含的历史背景。
2.运用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诗词《将相和》原文
2.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4.学生准备的朗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或展示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英友好交往)
二、学习诗词《将相和》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将相和》
2.学生轮流朗读诗词,纠正发音错误
三、诗词鉴赏
1.分组讨论诗词《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
2.完成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四、情感表达
1.学生自由发挥,以诗词《将相和》为蓝本,创作相关内容,表达对友
谊的理解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分享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强调诗词《将相和》所传达的友谊精神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诗词《将相和》并朗读给家人听
2.以诗词《将相和》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将相和》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语言形象表达出自己对友谊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部编版《将相和》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6《将相和》人教(部编版)6将相和导学案设计第6课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1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读讲故事。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教学重点】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
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师: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将相和》。
2. 板书课题《将相和》。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
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师:课文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文中“将”、“相”分别指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将”指廉颇。
“相”指蔺相如。
主要写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
3. 课文是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你能给出小标题吗?三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4.理解词语。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古代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对话,揭示了“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亡”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成语故事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将相和”的意思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将相和”的意思及用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案例教学法: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成语的用法。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课文译文3.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4.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译文,让学生对照原文,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成语“将相和”在文中的出现,初步掌握其意思及用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的例子如何体现这个成语的意思?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可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用法的掌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将相和》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及常用词语;–读通全文,理解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多种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心理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常用词语;•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和主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备课教案:《将相和》教案设计;3.素材:课文、教具、图片等;4.角色卡片:将相、将军、士兵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新课•利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提问学生对于“将相和”这个词的理解及联想,开展热烈的讨论。
第二节: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2.分段讲解,解释生僻词语;3.进行词语分析、名句背诵等活动,提升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第三节:深层阅读1.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2.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文章情节。
第四节:拓展延伸1.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其他类似题材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将相和》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六、课后作业1.默写生词并写出拼音;2.小组展示对《将相和》的理解;3.尝试写一篇类似题材的文章,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表达。
以上是本节课《将相和》的教案设计,希朇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6将相和》的基本内容。
2.帮助学生掌握《6将相和》的作文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6将相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作文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6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注释2.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3.板书内容准备4.课堂活动设计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6将相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朗读《6将相和》,讲解课文的含义,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典故。
3.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用意。
4.作文训练: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展开思维,自行撰写关于《6将相和》的作文。
5.展示作文: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作文,老师进行点评指导,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6.课堂讨论:带领学生展开针对《6将相和》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学生对《6将相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古代诗文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作文表达能力需要加强等。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6将相和》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未能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赵国指挥长平之战,但由于缺乏指挥经验,只会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的故事。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
本文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课文进行解读。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汲取智慧,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难点:对课文中的成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理解,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赵括指挥长平之战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历史资料:准备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听到标准的发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战国时期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6将相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将相和(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课文《将相和》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赵奢是赵国的大将,他勇猛善战,为赵国屡建战功。
然而,他的儿子赵括却是一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年轻人。
赵括凭借家世背景,未经实战锻炼便担任了赵国的重要职位。
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因为盲目自信,不听劝告,导致赵国军队惨败,自己也丧命沙场。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将相和”的重要性,只有将相团结一心,才能使国家强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理解“将相和”的意义,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PPT、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将相和的兴趣。
2. 学生齐读课文,预测课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相之间的关系。
三、合作讨论(10分钟)1. 教师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赵奢和赵括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赵奢和赵括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重要性。
2.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将相和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团结协作的国家才能强大。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回答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学生答案,及时纠正错误。
板书设计:将相和赵奢:勇猛善战、为赵国屡建战功赵括: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盲目自信、不听劝告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将相和|人教(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将相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课文表达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会通过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赵奢是赵国的大将,他智勇双全,深得赵王的信任。
他的儿子赵括从小就聪明过人,但却缺乏实际经验。
在赵国与秦国的战争中,赵括因为轻敌而导致了赵国的失败。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际经验同样不可或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课文表达的含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课文课件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理论知识重要吗?为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含义。
2. 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 将相和|部编版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逐一抽生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学习文中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一、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
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二、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
(侮辱赵王、没占便宜……)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6将相和 教案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负荆请罪、宽容、廉颇、蔺相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蔺相如的品质和精神。
4.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蔺相如的品质和精神。
2.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及有关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有关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英雄的故事吗?比如:项羽、关羽、诸葛亮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代关于英雄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质疑: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指和好”,也可能会说“课文主要写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教师相机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并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
4.过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以及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个小故事的发生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并划出关键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以下是一个示例:(1)完璧归赵:引导学生抓住“骗”、“捧”、“叫”、“冲”、“撞”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斗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同学自悟
1、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⑵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⑵讨论交流。
三、学习新课
1、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
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⑴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⑵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解析“完璧归赵”
(1)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
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⑵点拨要点:
①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播放课件,同学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异。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身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②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假如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假如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A、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B、稍加思索便心中有数,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干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
③要点: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B、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誉,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3)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小结全课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身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只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胆识。
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