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吸附甲烷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煤层气赋存规律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煤层气赋存规律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我国煤层气生成及含量的影响因素、煤层气保存的条件、煤层气在煤储层中赋存的方式,从而分析国内煤层气赋存规律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煤层气赋存方式含气量保存条件0 引言煤层气(cbm)是以自生自储式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它主要贮存于煤层及其邻近岩层之中。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层气资源也极为丰富,近几年随着对煤层气研究的日益深入,煤层气开发和利用具有远大前景。
据测算,埋深小于2000m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1.46万亿m3,与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并与其在区域分布上形成良好的资源互补。
因而通过探讨煤层气赋存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从而得出煤层气赋存的评价方法,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及有利区块的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煤层气的赋存方式煤层气以三种状态存在于煤层之中:溶解状态,溶解于煤层内的地下水中;游离状态,其中大部分存在于各类裂隙之中,以游离态分布于煤的孔隙中;吸附状态,吸附在煤孔隙的内表面上。
溶解状态甲烷含量较少,一般以游离态和吸附态甲烷为主。
1.1 吸附状态煤层气煤层与常规天然气储层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的气体都是以吸附的方式在煤层中储存的。
测算结果表明,吸附状态的气在煤中气体总量中大约占到的0%~95%还多,具体比例需要看煤的变质程度,埋藏深度等方面的影响。
由于煤是一种多孔介质,煤中的孔隙大部分为直径小于50nm的微孔,因而使煤具有很大的内表面积,(据测定,1g无烟煤微孔隙的总面积可达200m2之多,超过一般孔隙的2000倍)气体分子产生很大的表面吸引力,所以具有很强的储气能力。
在我国,中、高变质程度的烟煤和无烟煤中实测煤层气含量(干燥无灰基)比低变质褐煤要高的多。
煤中吸附气含量,可以用直接法通过煤样解吸试验得到,也可以用间接法通过langmuir方程计算求得。
其中:p—气体压力kg/cm2);a—实验温度下最大吸附量(cm3/g·可燃物);b—取决于实验温度及煤质的系数(kg/cm2)-1;煤吸附煤层气(甲烷)的能力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一般情况下,随着煤变质程度的提高,其吸附气的能力逐渐增加。
甲烷在煤层中吸附的影响因素
1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
压力 温度 煤层埋深 煤阶 煤孔隙结构 吸附质
2
煤的无机组成和重烃含量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
压力
低压时,吸附量随压力几乎呈线性增长,朗格缪尔(Langmuir) 方程可简化为 亨利(Henry)公式,即:
V= VL bp
V—吸附量, cm3/g; VL --朗格缪尔吸附常数cm3/g; b—朗格缪尔压力常数,1/Mpa; p—气体压力,Mpa。
3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
温度
温度对脱附起活化作用,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解吸,随着温度升 高压力常数b减小,吸附能力减弱,吸附量减少,温度区间不同和 煤样不同,吸附量减少的程度有所差异。 煤的吸附能力是煤的物性、外部温度、压力和吸附介质的函 数,即:
exp[n( t-t0)]
VL 、pL —朗格缪尔体积和朗格缪尔压力; V —压力p下的气体吸附量; t—实验温度; t0—储层温度;
4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
5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
煤层埋深
煤层埋深是温度和压力的间接反映,煤层 埋深增大,压力和温度均增加。一般而言, 煤层甲烷吸附量随埋深加大而增大
6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
7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
煤阶
8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
孔隙结构
9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
吸附质
煤对于CO2、CH4、 N2等的作用都是弱范 德华力,它们绝大数吸 附在煤微孔隙的内表面 上 。尽管煤对吸附介 质的吸附能力存在差异, 但它们都彼此竞争被吸 附的位置。因此,煤对 甲烷的吸附能力随其他 物质增加而降低。
10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
煤的无机组成和重烃含量
煤中可溶有机质对煤的也隙结构及甲烷吸附特性影响
第4 1卷 第 4期 2 0 1 3年 4月
燃料化源自学学报 Vo 1 . 41 No. 4 Ap r .2 01 3
J o u r na l o f Fue l Che mi s t r y a n d Te c h no l o g y
文章编号 : 0 2 5 3 — 2 4 0 9 ( 2 0 1 3 ) 0 4 - 0 3 8 5 - 0 6
a t 3 0 o C un d e r a t mo s p h e r i c p r e s s ur e b y mi c r o wa v e . a s s i s t a n t e x t r a c t i o n. Ads o r p t i o n i s o t h e r m e x pe im e r n t s nd a l o w
a d s o r p t i o n . he t o r g a n i c ma t t e r s i n c o a l s e a m 7 #( L i n h u a n )a n d C O l a s e a m 3 #( Q i n n )we a r e e x t r a c t e d w i t I l T HF
煤 中可溶 有 机质 对 煤 的 孑 L 隙 结 构 及 甲烷 吸 附 特 性 影 响
杨永 良 , 李增 华 , 季淮君 , 彭英健 , 刘 震 ,
甲烷、CO2、氮气及乙烷等对煤的吸附作用的关系
甲烷、CO2、氮气及乙烷等对煤的吸附作用的关系Richard Sakurovs , Stuart Day, Steve Weir(澳大利亚纽卡斯尔2300号330号邮箱CSIRO能源技术)摘要:将CO2封存在煤层中能够减少其大气中的排放量。
如果封存CO2能提高煤层气产量,那么部分封存成本就可通过生产的煤层气得到补偿。
这需要了解CO2和甲烷在高压条件下的吸附作用。
为了阐明CO2、甲烷、乙烷及氮气之间的关系,对其在55°C、20MPa下的吸附作用对多组煤样进行了研究。
运用修正后的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对等温吸附曲线进行了拟合。
煤体对不同气体的最大吸附量高度相关。
气体对煤体的最大吸附量与其临界温度成正比关系。
乙烷和氮气的最大吸附量尤为接近:从体积来看,所以煤样对乙烷的最大吸附量是氮气的两倍。
随着碳含量增加,CO2和乙烷的最大吸附率呈线性减少的关系。
尽管碳含量增加较少,甲烷/乙烷的吸附率也呈现减小的趋势,这表明低阶煤的较大吸附率并不是CO2特有的。
吸收的热量随着镜质体反色率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反映了高阶煤更高的极化度(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反射率)。
关键词:煤;CO2吸附;甲烷吸附;煤层气产量增加1.引言因为煤层能够存储其重量为6-12%的CO2,所以可选择不可开采煤层封存CO2 [1]。
通常,煤层中含有甲烷。
如果将CO2封存在这样的煤层中,同时能提高煤层气产量,部分封存成本能通过生产的煤层气得到补偿[2]。
众所周知,尽管已知的摩尔吸附比例从2:1到10:1,但相比乙烷,煤能吸附更多的CO2。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比例值并不是在饱和压力状态下测定的,CO2的吸附能力比甲烷更强,这一比例特别是在低压状态下会提高。
然而,更为根本的是这两种气体的最大吸附量,并没有进行大量的研究。
从基本的单层模型来看,因为煤的表面积和孔隙容积是不变的,所以气体的最大吸附体积大致相同。
简单的储层也能到出相应的结论。
甲烷、CO2、氮气及乙烷等对煤的吸附作用的关系
甲烷、CO2、氮气及乙烷等对煤的吸附作用的关系Richard Sakurovs , Stuart Day, Steve Weir(澳大利亚纽卡斯尔2300号330号邮箱CSIRO能源技术)摘要:将CO2封存在煤层中能够减少其大气中的排放量。
如果封存CO2能提高煤层气产量,那么部分封存成本就可通过生产的煤层气得到补偿。
这需要了解CO2和甲烷在高压条件下的吸附作用。
为了阐明CO2、甲烷、乙烷及氮气之间的关系,对其在55°C、20MPa下的吸附作用对多组煤样进行了研究。
运用修正后的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对等温吸附曲线进行了拟合。
煤体对不同气体的最大吸附量高度相关。
气体对煤体的最大吸附量与其临界温度成正比关系。
乙烷和氮气的最大吸附量尤为接近:从体积来看,所以煤样对乙烷的最大吸附量是氮气的两倍。
随着碳含量增加,CO2和乙烷的最大吸附率呈线性减少的关系。
尽管碳含量增加较少,甲烷/乙烷的吸附率也呈现减小的趋势,这表明低阶煤的较大吸附率并不是CO2特有的。
吸收的热量随着镜质体反色率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反映了高阶煤更高的极化度(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反射率)。
关键词:煤;CO2吸附;甲烷吸附;煤层气产量增加1.引言因为煤层能够存储其重量为6-12%的CO2,所以可选择不可开采煤层封存CO2 [1]。
通常,煤层中含有甲烷。
如果将CO2封存在这样的煤层中,同时能提高煤层气产量,部分封存成本能通过生产的煤层气得到补偿[2]。
众所周知,尽管已知的摩尔吸附比例从2:1到10:1,但相比乙烷,煤能吸附更多的CO2。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比例值并不是在饱和压力状态下测定的,CO2的吸附能力比甲烷更强,这一比例特别是在低压状态下会提高。
然而,更为根本的是这两种气体的最大吸附量,并没有进行大量的研究。
从基本的单层模型来看,因为煤的表面积和孔隙容积是不变的,所以气体的最大吸附体积大致相同。
简单的储层也能到出相应的结论。
煤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
t p r ie e po e a d d v lp t e C M fC i a o a p a s , x lr e e o h B o h n , n
Ke rs c a; B ca e e ae ; dobn a a it;a et gf t ywod : ol C M( o b dm t n ) a srigcp bly f c n c r l h i i ao s
探、 开发提 供依 据 。
关键 词 :煤 ; 煤层 气 ;吸 附能 力 ; 响 因素 影
中图分类 号 : 6 P9 8 文献标 识码 : A
Afe tn a t r ft e c a d o b i g m eha e c p b l y f c i g f co so h o la s r tn t n a a i t i
O 引 言
煤层气在煤储层 中的赋存有 4 种状态 : 吸附态、 游离态、 溶解态、 吸着 态。饱和水 的煤储层在不同温 度、 压力、 含盐度条件下 , 其溶解度符合亨利定律 ; 煤储层 中游离态 的煤层气符合气体状态方程 ; 而煤储 层 中吸附态 的煤层 气 占煤层 气总量 的 9 % 以上 , 5 赋存 机理 十分 复杂 。
液态水影响不同煤级煤吸附甲烷的差异及其机理
拟 储 层 条 件 下 煤 样 注 水 和 注 水 试 样 等 温 吸 附 实 验 方 法 , 3种 不 同 煤 级 的 煤 储 层 样 品开 展 了 高 压 ( ~ 2 a 注 对 8 0MP )
并称 重 ; 对每 个煤 样用 真空 泵进 行抽 真空 , 次抽真 每 空 的 时 间均为 8h 以保证 所 有煤 样 的 真空 度相 同 ; ,
将 抽真 空后 的煤 样 直接 放 人 到 蒸 馏 水 中 , 大气 压 下 浸水, 每次 放人 蒸 馏水 中的 时 间均 为 1 称重 , 5h, 得
和竞争吸附理论进行 了定性解释 , 为水分 子具 有极 认
1 实 验 方 法
我 们对 采 自新疆 哈密 、 山东 肥 城 和鄂 尔 多 斯大 宁煤 矿 这 3 不 同煤级 的煤 进行 了注水 实验 和注水 种 煤样 等 温吸 附实 验 。我 们设 计 的煤 的注水 实验 基本 过程 是 : 将煤 样破 碎至 2 ~5mm; 将煤 样 置人 1 5 0 ℃ 恒 温 的干燥箱 内进 行烘 干 2 , ~4h 使煤 样 充 分 干燥
2 实验 结 果
针对液态水对 不 同煤级 的煤吸附性 能 的影响 , 我
注: 本文 为 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究 发展 规 划 “ 7 ” 目( 号 2 0 C 2 10 ) 国家 高 技术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项 目 ( 号 2 0 AA0 Z 2 ) 教 育 部 科 93项 编 02 B 173、 编 07 6 20 、 学 技 术研 究 重 大 项 目( 号 3 7 1 ) 助 成 果 。 编 0 0 4资 收稿 日期 :0 80—7 改 回 日期 :0 80 —8 责 任 编 辑 : 健 。 2 0 —50 ; 2 0—72 ; 周
李亚男-煤储层孔隙特征及比表面积对煤吸附能力影响的研究
煤储层孔隙特征及比表面积对煤吸附能力影响的研究李亚男李贵中陈振宏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廊坊065007煤是由植物遗体转变成的非均质性极强的有机岩石,受沉积环境、保存条件的影响,造成煤层气储层矿物成分、孔隙类型、大小、结构差异变化较大,研究表明煤中矿物含量及孔隙发育程度对煤储层的储气能力影响最为明显,进而影响煤层气的开发。
选取煤层气开发区代表性煤样,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进行实验测试,研究煤中矿物含量及孔隙发育情况;通过图像分析,表征不同组分煤岩孔隙结构特征和发育程度,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还对研究区内的比表面积和吸附气含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扫描电镜孔隙特征比表面积吸附特征Research on the Coal Reservoir Porosity Character and the Influence of Specific Surface Area on Coal Adsorption CapacityLi Yanan, Li Guizhong, Chen ZhenhongLangfang 065007Coal is heterogeneity organic rock transformed from the remains of plants, it affected by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 Caused by the impact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mineral composition, pore type, pore size, and the difference of structu r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mineral content in coal and pore abundance are the most obvious impact of the gas storage capacity of coal reservoir. And then it affects on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Select the representative coal samples of the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zone, and use optical microscop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o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in order to research on the mineral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及有利区块预测评价”(编号:2011ZX05033)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重大科技专项“煤层气资源潜力研究与甜点区评价”content in coal and pore development situation. By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t compo nents of coal and rock’s pore structure feature and degree of development supported the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some research was worke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 adsorption content.Key Word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porosity charact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1、前言与常规的砂岩和碳酸盐岩相比,煤岩储层既是煤层气的源岩,又是其储集层,并且煤岩层还是由孔隙和裂隙组成的双重介质。
煤基质表面官能团对二氧化碳及甲烷吸附性能作用规律的研究进展
2017年第36卷第6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1977·化 工 进展煤基质表面官能团对二氧化碳及甲烷吸附性能作用规律的研究进展张锦1,张登峰1,霍培丽1,降文萍2,杨振1,杨荣1,李伟3,贾帅秋1(1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3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摘要:强化煤层气CH 4开采的深部煤层封存CO 2技术能够有效减少CO 2的排放。
由于煤基质具有的吸附性能是煤体吸附CH 4及封存CO 2的主要机理,且煤基质表面官能团对于煤体CO 2和CH 4吸附能力具有潜在的影响,因此本文阐述了表面官能团对煤体CO 2和CH 4吸附性能的作用及机理,归纳了煤基质表面官能团的修饰及表征方法,指出了煤基质表面官能团对CO 2和CH 4吸附作用规律的研究趋势。
分析表明:影响煤体CO 2和CH 4吸附性能的官能团主要包括含氧和含氮官能团;整体上,含氧官能团有利于CO 2吸附,含氧官能团对CH 4的吸附作用仍存在一定争议,含氮官能团均有利于提升煤体CO 2和CH 4吸附能力;官能团表征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程序升温脱附、X 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
为了深入研究煤基质表面官能团对其吸附性能的作用规律,后续需开展以下工作:建立更为真实的煤体结构模型,提高理论模拟研究工作的预测精度;强化实验科学研究,弥补目前主要以理论模拟为研究手段的不足;优化煤体预处理方法,提高现有官能团表征方法用于煤基质官能团分析的精确度。
关键词:煤基质;官能团;甲烷;二氧化碳;吸附中图分类号:TE3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7)06–1977–12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06.003Functional groups on coal matrix surface dependences of carbon dioxideand methane adsorption :a perspectiveZHANG Jin 1,ZHANG Dengfeng 1,HUO Peili 1,JIANG Wenping 2,YANG Zhen 1,YANG Rong 1,LI Wei 3,JIA Shuaiqiu 1(1Facult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 ;2X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o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Group Corporation ,Xi’an 710054,Shaanxi ,China ;3College of Mining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Shanxi ,China )Abstract :CO 2 sequestration in deep coal seams with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CH 4)recovery (CO 2-ECBM )is acknowledged as a potential way. Hitherto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coal matrix is the main mechanism for CH 4 accumulation and CO 2 sequestration ,and the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coal matrix surface have potential effect on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 2 and CH 4. Therefor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functional groups on coal matrix surface dependences of CO 2 and CH 4 adsorption were elucidated in this work. The modified and analytical methods of the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coal matrix surface wer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trends of functional groups第一作者:张锦(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二氧化碳捕集与地质封存。
不同含水量对煤吸附甲烷的响
附甲烷 的有效面积有所影响 , 导致吸附量降低。 2 处于液态下的 自由水不能达到小孔 隙内, ) 但由于水有一定 的蒸汽压 , 有少量 的水分子以气体状态 存在于煤小孔隙中。这些气态水分子将和 甲烷在 同一活性点 中心展开竞争 吸附, 致使 甲烷 的吸附量减
少。
3 )水 的存 在 阻塞 了 甲烷 分子 进入微 孔 隙的通道 。
要 的意 义 。
1 吸 附 理 论 相 关 分 析
煤对 甲烷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 , 7 根据单分子层定位吸附模型 , ] 它符合 Lnm i吸附方程 , ag u r 即
Q= L VP
= .
() 1
式 中 V , 别与 0 b相对 应 , 式 ( ) 理得 式 ( ) 3 。 LP 分 , 对 1整 2 ( )
wY一 8 9 B型瓦斯常数测定仪 , 分别对 2种煤样在不 同含 水量时吸 附甲烷 气体的等温吸 附曲线、 L nm i压力、 ag u r 吸附常数 , 进行 了定性与定量分析 , 出了煤对 甲烷吸 附量随压 力的变化 关系 b 得 式及 Lnm i吸附常数 0 b ag u r , 随煤样 内水含量变化的关 系式。研 究结果表明: 水煤样依 然满足 含 Lnm i单分子层吸 附理论 , ag u r 吸附常数 , 与煤样中含水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 。 b
到一定温度才能失去。煤的内表面积愈大 , 小毛细管愈多 , 内在水分也愈多。 由于水分子与煤表面的作用力 比较强 , 因此煤 中水的存在对瓦斯气体吸附量的影响就较大 。水 的
存 在可 能通 过 以下 3方 面影 响煤对 甲烷 的吸附 。 1 )部 分 自由水通 过 润湿作 用 和煤 表 面相结 合 , 占据 了煤 体表 面上 一 定数 量 的 吸 附空位 , 而 对 煤 吸 从
煤吸附甲烷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煤岩显 微组 成包括 镜质 组 、 质组 、 惰 壳质组 三种 , 其 中, 质组 是植 物 的根 茎 叶 , 镜 在覆 水 的还 原条 件下 , 经过 凝胶 化作用 而 成 , 发分 产 率 很高 ; 质 组 是植 物 的根 挥 惰 茎 叶 , 干燥 氧化 的条 件下 , 过 丝 炭 化作 用 后 在 泥炭 在 经
沼泽 中沉 积下 来所形 成 , 者 在泥 炭 表 面 经过 氧 化 、 或 碳
煤 岩粒径 的大 小决 定 了孔 隙 的大 小 , 径越 小 , 粒 相 同孔隙 度 的岩 石 的空 隙数 量 越 多 , 比表 面积 越 大 , 吸 而
附量与 比表 面积 成 正 相关 关 系 。张 天军 等_采 集 了几 6 ] 种 高瓦斯 矿井 的煤 样 , 分别 制 成 粒 径 大小 不 同的试 样 , 进 行 吸附 甲烷 的实 验 , 现 当孔 隙 直 径 大于 0 06 发 . 9mm 时, 随着 粒 径 的 变小 , 附 能 力增 加 ; 吸 当孔 隙直 径 小 于
影响, 但是 , 根据 作者 对 于华 北 重要 矿 场 采 得 的煤 样 进 行 检测 、 分析之 后发 现 , 氏体 积 和 兰 氏压 力 与灰 分 含 兰
量之 间没有 明显关联 , 据 点 分 布规 律 性 不强 , 需 要 数 还
目前关 于 中低 煤级 影 响煤 吸 附能 力 的研 究 可信 度
趋势。 1 4 灰分 .
素, 姚艳斌等通过对华北重点矿区的煤岩测试 , 得出 R 。 < 11 时 , . 随着煤 级 的 升高 , 吸附 能力 增 长 迅 速 , 之后 增 长逐 渐变缓 的趋 势 r ( 图 l 示 ) 3如 ] 所 。王 可 新 等认 为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煤层气和页岩气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替代品,正日益受到全球能源行业的关注。
然而,对于这两种非常规天然气的吸附解吸过程,目前学术界仍存在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本文旨在重新审视煤层气和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基础,探讨其吸附机理、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推动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回顾了煤层气和页岩气吸附解吸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吸附解吸过程的理论基础,包括吸附机理、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等。
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影响吸附解吸过程的关键因素,如温度、压力、气体成分、岩石性质等,并探讨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吸附解吸过程,本文还通过实验研究,对不同条件下的吸附解吸行为进行了详细观测和分析。
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还为优化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吸附解吸理论提供更加清晰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基本理论煤层气和页岩气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吸附解吸过程研究对于资源开采、产能预测和工程优化具有关键意义。
本节将深入探讨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基本理论,旨在重新认识和理解其吸附解吸机制。
吸附是指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集中,形成吸附层的现象。
煤层和页岩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表面为气体分子提供了大量的吸附位点。
吸附过程主要受到两个力的影响:范德华力和化学键力。
范德华力是分子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弱相互作用力,而化学键力则是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原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
在煤层气和页岩气吸附中,范德华力占据主导地位。
解吸是吸附的逆过程,即气体分子从固体表面脱离并返回到气相中的过程。
解吸过程的发生需要克服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煤吸附甲烷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煤吸附甲烷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传统的煤成气理论认为,煤对甲烷的吸附能力主要受煤层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对该传统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煤的粒径、煤层温度和压力、煤中水类型及水含量和煤的显微组分方面阐述了影响煤吸附甲烷的因素。
一般认为,煤的主体是交联的有机大分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会促使煤岩表面发育大量的超微裂隙和气孔构造,为甲烷提供更多的储集场所。
高压和高温会使煤岩表面产生许多裂纹与空隙,甲烷更容易赋存在裂纹与空隙中。
高温高压也会加快煤的变质速率,煤变质程度越高,甲烷含量越大。
高压也会使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大,流水作用可以带走大量的甲烷。
另外,吸附在煤岩的裂隙与孔隙的水还会减弱煤对甲烷的吸附能力。
标签:煤;甲烷;温度;压力;显微组分;吸附能力引言传统的煤成气理论认为,煤对甲烷吸附能力主要受煤层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影响。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这一传统理论不断得到完善。
如李树刚等[1]、陈学习等[2]和张天军等[3]将煤样放在温度不变,不同含水量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发现,随着含水量增加,煤对甲烷的吸附量不断减少;蔺亚兵等[4]认为,在恒温下,煤级不同会导致煤吸附甲烷的含量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煤岩粒径发生变化;张时音等[5]则认为,煤级不同会导致煤岩孔隙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吸附扩散系数,当煤岩表面过渡孔和微孔的数量增多时,吸附扩散速率就会变小。
许满贵等[6]发现,压力也会影响煤体吸附能力,压力大会使煤岩粒径大小发生剧烈的变化,煤的吸附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可以看出,煤对甲烷吸附能力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此,笔者依照近十年来的文献资料,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进行总结,并根据其发展的趋势提出自己的看法。
1 煤的粒径对煤体吸附能力的影响煤孔隙表面对甲烷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其中物理吸附占主导,甲烷的吸附量与煤的孔隙体积以及孔隙表面积的大小有关[7]。
高、低阶煤润湿性对甲烷吸附∕解吸的影响
高、低阶煤润湿性对甲烷吸附∕解吸的影响摘要:本论文将探讨高低阶煤的润湿性对甲烷吸附/解吸潜力的影响。
高和低阶煤润湿性是以物理吸附面积来衡量的,它可以改变煤中结构性质和表面,从而影响煤中有机物吸附/解吸的能力。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高润湿性会增加甲烷吸附/解吸潜力,而低润湿性则会降低该能力。
结果表明,对于促进煤气变换并提高甲烷资源利用率而言,应尽量选择拥有更好润湿性的煤。
关键词:高阶煤,低阶煤,润湿性,甲烷吸附/解吸正文:随着能源以及其他化石燃料的消耗,煤气变换一直是人们重视的技术。
有机物吸附/解吸是煤气变换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地利用煤中的甲烷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研究显示,煤的润湿性可以影响煤中的有机物的吸附/解吸能力。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低阶煤润湿性对甲烷吸附/解吸能力的影响。
通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核磁共振(NMR)法,我们观察了不同高度润湿性的煤样品的形状、结构和表面特性,以及它们对甲烷吸附/解吸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拥有较高润湿性的煤具有更大的吸附表面积和更多毛细管孔隙,这有助于提高吸附/解吸能力。
通过将润湿性作为一个模糊因素来考虑,研究发现,随着润湿性的增加,甲烷吸附/解吸量也会相应增加。
相反,低润湿性的煤会导致减少甲烷吸附/解吸量。
总之,本研究发现,煤的润湿性的改变会对甲烷吸附/解吸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尽量选择拥有更好润湿性的煤,以促进煤气变换并提高甲烷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了更好地研究高低阶煤的润湿性对甲烷吸附/解吸的影响,工程实践中还应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例如,吸附剂的类型可能会影响吸附/解吸的效果。
此外,有机物的浓度也会影响甲烷的吸附/解吸。
还有,有机物的分子量和分布状态也会对煤中甲烷的吸附/解吸造成影响。
此外,还应考虑温度和压力等外部影响因素,因为它们也会影响有机物吸附/解吸的效果。
温度升高会使煤中甲烷的吸附/解吸量增加,而压力升高可能会导致这种变化不大。
《温度冲击对无烟煤中甲烷吸附—解吸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范文
《温度冲击对无烟煤中甲烷吸附—解吸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篇一摘要:本研究针对温度冲击对无烟煤中甲烷吸附与解吸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
通过改变环境温度,观察无烟煤吸附和解吸甲烷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煤矿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详细介绍了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及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一、引言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煤矿瓦斯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无烟煤作为重要的煤炭资源之一,其甲烷吸附与解吸特性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开发利用。
温度作为影响甲烷在无烟煤中吸附与解吸的重要因素,其变化对甲烷的运移规律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温度冲击对无烟煤中甲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选用典型的无烟煤样品,保证其纯净度和均一性。
2. 实验装置:使用甲烷吸附—解吸实验装置,具备温度控制与数据采集功能。
3. 实验过程:首先对无烟煤样品进行预处理,然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甲烷吸附和解吸实验,记录相关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甲烷吸附特性的影响(1)随着温度的升高,无烟煤对甲烷的吸附量逐渐减少。
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无烟煤分子活动加剧,孔隙结构发生变化,降低了对甲烷分子的吸附能力。
(2)在低温条件下,无烟煤的甲烷吸附能力较强,但随着温度的持续升高,吸附能力逐渐减弱。
这一现象在高温条件下尤为明显。
2. 温度对甲烷解吸特性的影响(1)在解吸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烷从无烟煤中的解吸速度加快。
这是由于温度升高使得无烟煤分子与甲烷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减弱,有利于甲烷分子的逸出。
(2)高温条件下,甲烷的解吸量较大,且解吸速度较快。
这为煤矿瓦斯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数据处理与讨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是影响无烟煤中甲烷吸附与解吸特性的重要因素。
随着温度的升高,无烟煤对甲烷的吸附量逐渐减少,而解吸速度和解吸量则逐渐增加。
2. 在实际煤矿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瓦斯治理方案和煤层气开发策略。
《大同煤田塔山井田接触变质煤甲烷吸附解吸特性研究》范文
《大同煤田塔山井田接触变质煤甲烷吸附解吸特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煤层气开采和利用的过程中,煤的甲烷吸附解吸特性是一个关键因素。
尤其对于大同煤田塔山井田的接触变质煤,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得其甲烷吸附解吸特性具有独特性。
本文旨在研究大同煤田塔山井田接触变质煤的甲烷吸附解吸特性,分析其变化规律和影响机制,为煤层气的高效开采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大同煤田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其煤层气资源丰富。
塔山井田作为大同煤田的一部分,其煤炭资源具有典型的接触变质特征。
本文以塔山井田的接触变质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手段对其甲烷吸附解吸特性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对接触变质煤进行甲烷吸附解吸实验,分析其甲烷吸附解吸特性的变化规律。
实验过程中,采用不同温度、不同压力的条件,模拟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煤层气赋存状态,以全面了解接触变质煤的甲烷吸附解吸特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4.1 甲烷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大同煤田塔山井田的接触变质煤中,甲烷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加。
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甲烷在接触变质煤中的吸附量较大,表明接触变质煤具有较好的甲烷吸附能力。
此外,接触变质煤的甲烷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随着吸附的进行,放热量逐渐增加。
4.2 甲烷解吸特性在解吸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降低,甲烷从接触变质煤中逐渐解吸出来。
解吸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压力的降低而加快。
此外,解吸过程中也伴随着吸热反应的发生。
4.3 影响机制分析接触变质煤的甲烷吸附解吸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煤炭的孔隙结构对甲烷的吸附解吸具有重要影响。
接触变质煤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使得甲烷能够更好地吸附和解吸。
其次,温度和压力也是影响甲烷吸附解吸的重要因素。
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甲烷的吸附量较大;在高温低压条件下,甲烷的解吸速度较快。
此外,煤炭的化学性质、水分含量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甲烷的吸附解吸特性。
不同温度条件下煤体表面吸附甲烷的热力学分析
可间接反映 出煤 体与 吸附气 体之 间相 互作 用力 的大小 。张 世杰等 _6 采用分子力 学模 拟的方 法 ,研究 了煤 表面 分子 片 段模型与瓦斯 气 的吸 附作 用 。得 到 了吸附 能 ,计 算 出了在 不同位置吸附 的概率 。 目前对 于煤体 吸 附 甲烷 的研究 多集 中于常温条件 下 ,因此 .本文 针对高 低温 范 围内煤体 对 甲 烷 的吸 附进行 研 究 ,并结 合 热力 学 参数 的理论 计算 分 析 , 探 讨 煤 对 瓦 斯 的 吸 附 特点 。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 e methane adsorp tion on the coal surface is a exothermic and reversible physical process. Under the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 the methane adsor ption capacity decreases obviously due to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decreases slowly after the temperature exceeds 4O℃ .The adsor ption process is mostly ther m odynamically spontaneous.Under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the gas in the coa l surface is m ore likely to desorb into a free gas state. Keywords: coal; gas adsorption;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thermodyna m ics
煤表面分子对甲烷吸附力场研究
煤表面分子对甲烷吸附力场研究杨华平;李明【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建立煤大分子骨架模型,并以范德华力作用半径为边界条件,构建煤大分子对CH4分子吸附的量子动力学模型,在6-311G++基组上对煤大分子骨架模型和吸附模型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密立根电荷量分析了煤大分子表面的吸附空位,以及甲烷气体分子从游离态到吸附态的物理结构和特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煤表面分子和甲烷分子之间的吸附力场主要是静电场,甲烷分子在吸附过程中被极化,产生电偶极矩,C-H分子键长增大,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的范德华力主要是诱导力和色散力以及甲烷分子被极化后的取向力,煤大分子表面的吸附空位可以通过煤大分子中各原子的密立根电荷量分析定量确定,通过模型结构优化发现,同一吸附空位可以对应多种甲烷分子吸附平衡结构,煤对甲烷分子的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5)001【总页数】4页(P96-99)【关键词】密度泛函;吸附模型;平衡结构;密立根电荷【作者】杨华平;李明【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82中国煤矿多为高瓦斯矿,煤层中赋存的瓦斯通常吸附瓦斯量占80%~90%,游离瓦斯量仅占10%~20%[1],在吸附瓦斯量中又以煤体表面吸附的瓦斯量占多数,吸附态瓦斯对煤体内部压力影响很小。
国内外研究表明,瓦斯气体的赋存状态易受温度、压力、振动、电磁场等因素影响[2-4],赵勇等人研究了低频振动对瓦斯气体吸附解吸的影响,发现不同频率的振动对煤样吸附瓦斯的影响不同,低频振动可以阻碍瓦斯的解吸[5],聂百胜等研究了电磁场对瓦斯吸附的影响发现,电磁场会对甲烷分子和煤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产生影响[6-8],周安宁等研究了共炭化材料的甲烷吸附性能[9]。
研究结果表明,外界温度、压力、振动和电磁环境发生变化时,瓦斯的赋存状态会发生剧烈变化,当短期内大量瓦斯气体在工作面前脱附和累积,当压力超出煤体耐压强度,会造成煤体粉碎性损伤,引起突出灾害。
煤层甲烷解吸_扩散_渗流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章编号:100121986(2003)0420026203煤层甲烷解吸—扩散—渗流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李前贵,康毅力,罗平亚(西南石油学院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四川南充 637001)摘要:从煤层甲烷产出机理入手,分析了影响煤层甲烷解吸、扩散和渗流过程的因素。
结果表明:影响解吸的因素主要是压力、含气量、煤的水分含量、基块尺寸、温度等;影响甲烷扩散的因素主要是甲烷浓度、扩散距离、平均自由程和煤岩孔隙分布;而影响渗流的因素有渗透率、裂隙发育状况、压差、储层损害等。
进而指出,解吸、扩散和渗流3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三者的最佳匹配将是煤层气经济开发的必要条件。
关 键 词:煤层甲烷;解吸;扩散;渗流;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P618111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煤层甲烷是一种新型洁净能源,其开发利用不仅可弥补常规能源的不足,对改善煤矿生产安全和保护大气环境也有重要意义[1]。
煤层甲烷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基块的微孔隙中,在一定压力下处于动平衡状态,其产出机理遵循“解吸—扩散—渗流”的过程,即:从煤基块孔隙表面解吸,通过基块和微孔隙扩散到裂隙中,以达西流方式经裂隙流向井筒3个过程[2,3]。
Zuber ,M.D 等[4],Reid ,G.W.等[5],罗山强等[6]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储层压力、渗透率、解吸等温线、扩散作用、流体性质以及合理井距等。
他们均是从产出的宏观和整体角度出发,但对于具体的产出过程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作用没有给出详细的阐述。
本文试图从煤层甲烷的产出机理入手,分析控制甲烷产出3个过程的因素,以便采用合理措施,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和经济效益。
2 解吸过程的影响因素煤层甲烷在煤层中的解吸是吸附的完全可逆过程,可用等温吸附曲线描述。
当储层压力降低时,被吸附的甲烷分子就从煤的内表面脱离,解吸出来进入游离相。
解吸是煤层气开发的先决条件,弄清解吸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因素意义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吸附甲烷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冯松宝刘瑞余磊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09期
摘要:传统的煤成气理论认为,煤对甲烷的吸附能力主要受煤层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对该传统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煤的粒径、煤层温度和压力、煤中水类型及水含量和煤的显微组分方面阐述了影响煤吸附甲烷的因素。
一般认为,煤的主体是交联的有机大分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会促使煤岩表面发育大量的超微裂隙和气孔构造,为甲烷提供更多的储集场所。
高压和高温会使煤岩表面产生许多裂纹与空隙,甲烷更容易赋存在裂纹与空隙中。
高温高压也会加快煤的变质速率,煤变质程度越高,甲烷含量越大。
高压也会使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大,流水作用可以带走大量的甲烷。
另外,吸附在煤岩的裂隙与孔隙的水还会减弱煤对甲烷的吸附能力。
关键词:煤;甲烷;温度;压力;显微组分;吸附能力
引言
传统的煤成气理论认为,煤对甲烷吸附能力主要受煤层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影响。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这一传统理论不断得到完善。
如李树刚等[1]、陈学习等[2]和张天军等[3]将煤样放在温度不变,不同含水量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发现,随着含水量增加,煤对甲烷的吸附量不断减少;蔺亚兵等[4]认为,在恒温下,煤级不同会导致煤吸附甲烷的含量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煤岩粒径发生变化;张时音等[5]则认为,煤级不同会导致煤岩孔隙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吸附扩散系数,当煤岩表面过渡孔和微孔的数量增多时,吸附扩散速率就会变小。
许满贵等[6]发现,压力也会影响煤体吸附能力,压力大会使煤岩粒径大小发生剧烈的变化,煤的吸附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可以看出,煤对甲烷吸附能力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此,笔者依照近十年来的文献资料,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进行总结,并根据其发展的趋势提出自己的看法。
1 煤的粒径对煤体吸附能力的影响
煤孔隙表面对甲烷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其中物理吸附占主导,甲烷的吸附量与煤的孔隙体积以及孔隙表面积的大小有关[7]。
对煤的吸附机理及特性进行研究,可以为煤和煤成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前人对粒径影响煤体吸附性能的研究发现,在煤体孔隙的比表面积中,微孔的吸附是最主要的[8]。
张天军等[7]采集几种高瓦斯矿井的煤样,分别制成了粒径大小不同的五种试样,使用WY-98B吸附常数测定仪,在同一温度下进行试验,发现煤的粒径在0.096 0.150mm的范围内时,随着粒径的变小煤的吸附量增大。
理论上认为,煤对甲烷的吸附能力与孔隙度、空隙比表面积和微孔比表面积均呈正相关关系。
煤的比表面积增大是由于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使甲烷吸附位增多,甲烷吸附量变大,但当粒度过小时,颗粒内部空间遭到破坏,煤的比表面积就不会发生显著变化,甲烷的吸附量就不会有改变。
此外,煤岩颗粒
的分选性也会影响煤体吸附能力,如果煤岩颗粒分选性差,颗粒间被大量的泥质或砂质充填,会阻塞煤岩的孔隙和裂隙,吸附能力下降[9]。
笔者通过前期研究认为,煤中的粒径还受到煤岩的结构影响。
煤主体是交联的有机大分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会使煤岩表面产生许多裂隙和气孔构造,为甲烷提供大量的储存空间。
同时,煤岩表面的网状结构可以增加甲烷分子和碳分子之间剩余的表面自由力,当气体分子碰到煤表面时,其中一部分就被吸附。
2 煤层的温度和压力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甲烷的临界温度是196.6K,临界压力是4.54MPa,在常温下为超临界气体,即使高压也不可液化,它的吸、脱附平衡是典型的不可冷凝气体吸附平衡,形成超临界气体吸附,称为高压吸附。
大量实验证明,等温情况下煤岩不同压力的吸附解吸现象基本符合朗格缪尔(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在高压状态下,煤对甲烷的吸附符合朗格缪尔(Langmuir)方程。
随着煤层埋藏深度不断增加,温度与压力是煤吸附甲烷主要影响因素。
煤层压力增大时会促使煤化学反应,导致煤岩中部分烷基侧链断裂,断裂的侧链烷基与氢结合易生成以甲烷为主的烷烃。
高温和高压会使煤岩表面产生许多裂纹与空隙,甲烷更容易赋存在裂纹与空隙中。
除此之外,高温高压可能会加快煤的变质速率,煤的变质程度越高,含氧官能团越少,含氧官能团减少会增强煤的的疏水性,储存在裂隙和孔隙中的水量变小为甲烷提供更多的赋存场所。
3 煤中水类型及水含量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水在煤中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即游离态和化合态。
李树刚等[1]利用WY-98B型瓦斯常数测定仪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煤岩中含水量越大,煤对甲烷的吸附量越小。
降文萍等[16]运用量子化学MP2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甲烷分子在煤表面吸水方式使煤表面对水分子的吸附势阱远大于甲烷分子的吸附势阱,煤对甲烷的吸附量随煤中水分的含量增加而减小。
值得注意的是,地下水与甲烷共存于煤层之中,由于地下水的运移,一方面驱动着裂隙和孔隙中甲烷的运移;另一方面又带动溶解于水中的甲烷一起流动。
尽管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是在地下深处压力特别大的地方,甲烷能大量溶解水里,特别是在地下水交换活跃的地区,水能从煤层中带走大量的甲烷气体,使甲烷含量明显减少。
同时,水吸附在煤岩的裂隙和孔隙中,使煤岩的表面张力变大,特别是水中溶解了大量可溶性物质元素使表面张力更大,导致甲烷进入煤岩的孔隙的阻力变大,减弱了煤对甲烷的吸附能力。
因此,地下水的活动不利于煤对甲烷的吸附。
4 煤的显微组分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镜质组与壳质组和惰质组相比,氧含量较高,氢含量中等,挥发分中等,碳含量低。
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镜质组可生成少量的油和较多的甲烷。
虽然前人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惰质组吸附能力高于镜质组,但是镜质组中的均质镜质体裂隙发育,并且镜质体的网状结构发育,可以为甲烷提供很好地储集场所。
同时,一个甲烷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
成,因此要产生大量的甲烷必须要有足够的氢原子,而镜质组中氢含量比惰质组中的高,则在一定条件下,镜质组中的氢原子与碳原子结合形成甲烷后,消耗大量的氢原子,为甲烷提供储存空间。
5 结束语
虽然国内近年来在煤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领域的理论体系得到不断地完善,但这些成果基本都是在定性的研究煤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
此外,植物从死亡、堆积到变质成煤再到生气要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
由于自然过程的影响因素复杂,加之时间的漫长性与空间的广泛性以及现代实验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地球科学中有时很难进行与自然界一致的真实实验,因此,目前得出煤对甲烷吸附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很大的误差。
笔者认为应注重煤化学、煤岩学煤、煤中矿物学和地质构造学的综合研究,在研究各影响甲烷吸附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煤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地预测煤层中吸附气的含量。
参考文献
[1]李树刚,赵鹏翔,潘宏宇,等.不同含水量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31(4):379-382.
[2]陈学习,陈绍杰,马尚权.不同水分条件下煤吸附甲烷模型的探讨[J].煤矿安全,2010,41(3):89-91.
[3]张天军,许鸿杰,李树刚,等.温度对煤吸附性能的影响[J].煤炭学报,2009,34(6):802-805.
[4]蔺亚兵,马东民,刘钰辉,等.温度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实验[J].煤田地质与与勘探,2012,40(6):24-28.
[5]张时音,桑树勋.不同煤级煤层气吸附扩散系数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3):24-27.
[6]许满贵,马正恒,陈甲,等.煤对甲烷吸附性能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矿业工程研究,2009,24(2):51-54.
[7]张天军,许鸿杰,李树刚,等.粒径大小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1):9-12.
[8]钟玲文,张慧,员争荣,等.煤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及其对煤吸附能力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30(3):26-28.
[9]周鸿璞,李振涛,白小虎.煤吸附甲烷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西部探矿工程,2012,24(7),169-172.
[10]谢建林,郭勇义,吴世跃.常温下煤吸附甲烷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35(5):562-564,567.
作者简介:冯松宝(1982-),男,安徽宣城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有机地球化学、油气成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