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 集单元)
中国石油大学油矿地质学第七章温压ppt(共44张PPT)
A点压降: PA = P1 + P2 + P3
2. 油层静止压力的确定
井点处油层静止压力:实测
关井一段时间后,用深井压力计直接测量
•油井测压力恢复曲线,水井测压力降落曲线
3. 油层静止压力等压图的编制与应用
井点处不同时刻油层静止压力的换算
不同时测试
不同时刻的压力值换算为 同一时刻的压力值
约为1 104Pa/m。
4. 地层压力 (孔隙流体压力)
Pf
概念:指作用于岩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
又称孔隙流体压力。
•在含油、气区域内的地层压力 又叫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
地层压力 - 井底压力
生产压差
二、异常地层压力预测
回顾
内容
异常地层压力: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 压力,或称为压力异常。
1. 油层折算压力的概念
(1)折算压头
折算基准面
海平面 原始油-水(油-气界面) 或任意水平面
定义:井内静液面距某一折算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l=h+H-L
l----折算压头,m, h----静液柱高度,m;
L----井口至油层顶面(或中部) 的垂直距离,m;
H----井口海拔高度,m。
(静液面在折算面之下,折算压头取负值; 静液面在折算面之上,折算压头取正值;)
r----研究点与井筒轴的距离,m;
rn ----井筒半径,m;
Q----油井产量(地层条件下) m3/s;
---- 地层原油密度,Pa·s;
K---- 油层渗透率,m2 ;
h----油层有效厚度,m。
压力降落
呈对数关系
压降漏斗示意图
石油地质原理
(一)聚集型天然气
1、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以烃类为主,除大量的甲烷外,还有重 烃气体和轻组分的液态烃,少量氮气和二氧化碳凝析气
2、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干气气藏:甲烷含量大于95%,重烃气体含量少,采到地表也是气体。 湿气气藏:含较多的甲烷,还有乙、丙、丁烷液态烃等,重烃含量大于5%,采到地表除含较多气体外, 还凝结出许多液态气体。 3、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 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 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 孔隙 的性质。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 的流动能力。其大小遵循达西定律。
三、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一 般情况 下渗透率随有效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
勘探开发研究院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四、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 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 系。 孔隙:是孔隙系统中的膨大部分。决 定了孔隙度大小。 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的细小部分。决 定了储集层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 五、流体饱和度 流体饱和度:油、气、水在储集岩孔 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在油藏的不 同高度上的油、气、水的饱和度是变化 的。
根据成因和大小分为:粒内、粒间、晶间、岩溶溶孔。
4、裂缝 依成因可分为: ①构造裂缝:边缘平直,延伸远,成组出现, 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穿层。 ②非构造裂缝:包括:成岩裂缝、 风化裂缝、 压溶裂缝、
勘探开发研究院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四节 其它类型储集层 火山岩储集层:包括火山喷发岩和火山碎屑岩。主 要储集空间为构造裂缝或受溶解的构造裂缝,因此, 在构造裂缝发育的小型断陷盆地边缘与隆起过度带, 有火山岩储层。它往往发育于生油层之中或邻近的火 山岩,对含油有利。 结晶岩储集层:包括各种变质岩,储集空间主要 为风化孔、缝及构造缝。多发育在不整合带、盆地边 缘斜坡及盆地古突起,以此为储集层的油气藏属称基 岩油气藏。 泥质岩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或泥岩 中含有易溶成分石膏、盐岩等,经地下水溶蚀形成溶 孔、溶洞等。
石油地质 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2、压陷盆地: 指挤压作用下地壳收缩变形过程中形成的 沉积盆地 ,如前陆盆地。
3、克拉通盆地
发育在克拉通之上的沉积坳陷。克拉通是指地壳上已经达 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很少变形的部分 。
4、走滑盆地
沿着大型走滑构造带(走滑断层)分布、由走滑作用 形成的盆地。拉伸性质的走滑盆地就是拉分盆地。
潘汉德尔气田(古潜山型气田)
二、油气田的类型
2.地层型油气田
委内瑞拉东部夸仑夸尔油田
地层超覆型油气田
二、油气田的类型
3.岩性型油气田
岩性型油气田是由岩性因素控制形成的油气田。包括砂 岩透镜体带状油气田、岩性尖灭油气田和单一礁型油气 田
:,
板南斜坡带油藏剖面图
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
岩性尖灭型油气田
二、油气田的类型
二、油气田的类型
1、构造型油气田
港东油田构造横剖面示意图
二、油气田的类型
2.地层型油气田
地层型油气田是由 不整合因素控制形 成的油气田。包括 地层不整合油气田 和地层超覆油气田
哈西迈萨乌德油田(地层不整合型)
二、油气田的类型
2.地层型油气田
普鲁德霍湾油田(地层不整合型)
二、油气田的类型
2.地层型油气田
时代: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时代 空间:是具有盆状形态的地壳构
造单元
2.含油气盆地
具备成烃、成藏要素,发生过成烃成藏 过程,并已发现有商业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称为含油气盆地
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1.盆地的基底
是指盆地接受沉积物之前的坚硬底盘,是 盆地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凹形基础,是盆地 形成以前各个地质时代的岩石组成 。
侧向叠合复合型油气田
第三节 油气聚集带
石油地质学第7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五.较好的运移条件
一般说来,中—厚生油层与储集层间互存在, 对油气初次运移有利。二次运移则除动力发育条件 外,还与介质的沟通能力(孔隙、不整合面、断层) 紧密相关。
§3 油气成藏动力学*
成藏动力学是研究油藏在盆地中所受到的各
第七章 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 地下油气聚集的一般规律 •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 油气成藏动力学 • 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
• 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
§1 地下油气聚集的一般规律
一、圈闭封闭油气柱的最大高度和油气藏高度
1、圈闭封闭油气柱的最大高度 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当储、盖层间毛管压差、 浮力和水动力三者达到平衡时的油气柱高度,就是
五、应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油气藏形成时间
圈闭发育史 + 油气运移史—→油气聚集史
(建立地质——数学模型)
六.有机包裹体定年定时
包裹体——“窝穴” 、“相界限”
通过对有机包裹体进行处理分析,可获成藏时
的温、压、原始油田水的盐度、密度、成分以及C、
H、O同位素值等,结合埋藏史、地热史,即可基本
查清油气藏形成的时间。其中的关键是要分辨包裹
体发育的期次。
§5
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
一、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
㈠.表生作用 主要是构造运动破坏了油气藏封闭的严密性, 从而导致了油气的逸散或者使油气遭受氧化或地 下水的冲刷。油气藏主要以四种方式遭受破坏: 1.逸散 2.氧化 断层/构造抬升 硫酸盐 结果:重质原油
3.水力冲刷
4、微生物降解
㈡.热变质作用
盖层所能封闭的油气柱最大高度(Zco)。
毛细管压差 = 浮力 ± 水动力
石油地质学 第7章聚集单元
岩性油气藏多成群成带分布
• 砂体具有成群发育的特点
N+Q
扇三角洲 冲积扇
+ +~ Es1-Ed + ~ Es3上-Es2 + ~ 水下扇 ES3中- Es3下 + + ~ 滑塌浊积扇 + ~ Es4上 +~ ~ + + 深水浊积扇 ~~ Es4下 ~ + ~
(1)陡坡带岩性油气藏群 由冲(洪)积扇一近岸水下扇一浊积 扇与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复合,形 成岩性油气藏群 ( 2)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群 在生油深洼陷及其附近,由重力流 水道、湖底扇和(或)前扇三角洲与前三 角洲的滑塌浊积岩复合,形成岩性油气 藏群
• 亚一级构造单元:凹陷、凸起
• 二级构造带:由相邻的、成因有联系,有一 定分布规律的局部构造所组成。 • 三级:局部构造
一级构造单元
(1)隆起 (2)坳陷 (3)盆地边缘斜坡区
亚一级构造单元:凹陷、凸起
济阳坳陷
凹陷与凸起分布
隆 沧 县 隆 德
凸 埕
起
区
北 凹
河 口 凹 陷 黄
陷
凹
车
起
镇
庄 和
凸
剖 面
二、含油气系统的划分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原则:
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对应一个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步骤:
• • • •
有效烃源岩体的研究与圈定 划分油气成因类型 进行油源对比和气源对比 划分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划分应注意的问题 (1)成熟的烃 源岩才能形成油 气系统; (2)剖面上不 同的有效烃源岩 体形成不同的油 气系统。
石油地质勘探中所谓的“二级构造带”
• 指有成因联系的、相邻的一系列相同特 征的局部地质单元,呈带状分布。 • 例如:
2000年题库答案(石油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1.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2.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3.油气田: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4.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干酪根是一种重要的成油母质。
5.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包括储盖层及侧向遮挡层。
6.生油门限:随着沉积有机质埋藏深度加大,地温相应增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时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称为有机质的生油门限。
也有人把此时的温度称为生油门限。
7.生油窗:液态烃生成的主要成熟度区间,相当于镜质体反射率值0.5%~1.2%。
8.相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
9.异常压力:高于或低于相应深度静水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称为异常压力。
10.含油气盆地: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
11.地温梯度:将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或地热增温率),以℃/100m 表示。
12.流体势:地下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流体相对于基准面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定义为流体势13.排替压力:就是岩样中非润湿相流体排驱润湿相流体所需的最小压力。
14.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之。
15.地层圈闭: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16.凝析气藏: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烃类气体,经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反而凝结为液态,成为凝析油,这种气藏就是凝析气藏。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大纲版)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石油的比重:是指一个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5.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6.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8.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10.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11.干酪根:为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2.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有机质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和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成油门限。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13.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14.煤型气:腐殖质有机质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
石油天然气-第七章_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2.时代和深度分布特点
中国油气资源的主要地质时代分布
地 质 时 代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二叠系
油资源(×108T)
487.8 158.4 113.4 54.2 36.8
气资源(×1012m2)
11.02 1.60 1.99 3.24 3.62
石炭系 奥陶系
寒武系
48.5 19.6
8.0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以构造、地层圈闭为主,主要油气 田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
第六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田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三节 含油气盆地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 第五节 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第六节 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34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石油系统
30
(三) 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1、概念及盆地的形成机制 克拉通盆地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周边环境的和 克拉通内部的盆地 。 克拉通盆地是在板块离散的条件下完全形成 于陆壳之上的盆地 。 克拉通盆地是局部热源之上的热隆起、低密 度地壳表层的剥蚀、变薄、冷却、收缩和最后沉 降的结果。
31
早期扩张 或离散 晚期的汇 聚与碰撞 阶段
39
一、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1.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分布广泛,极 不均匀;
世界70%的石油 储量集中在300多个 大油田中,如波斯湾, 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区,中国东部,南海 诸盆地。
40
油气储量 沿纬度的分布 也不均一,世 界石油储量的 56%分布在北 纬24°~42° 度。
世界油气资源及大油气田的纬度分布图 (据《国外石油消息》,1981)
23
台向斜型、单断坳陷、双断坳陷型、山前坳陷型、山间坳陷型 山前坳陷-地台边缘斜坡型、山前坳陷-中间地块型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绪论知识点:石油地质学的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经典内容:1、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油气藏中的流体(气、油、水)、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2、油气藏形成原理(形成机理:烃源岩和油气成因、油气运移和聚集、油气藏形成及破坏)3、油气分布规律(含油气盆地、盆地中的油气聚集单元和油气在时、空、深上的分布规律)扩展内容:含油气系统和盆地模拟、非常规含油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油气勘探基本程序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基本概念: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的灰分:石油燃烧后的余烬。
石油的比重: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荧光的特性,即石油的荧光性。
天然气(Natural Gas):广义: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凝析气:一种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呈单一气相存在,故称凝析气。
(凝析油:指在地层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称凝析油。
)(含有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或称为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油田水(Oil And Gas Field Water):(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地质学》称为油气田水)广义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
狭义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油气田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和。
知识点: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C)和氢(H),其次是氮(N)、硫(S)、氧(O)。
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征:碳、氢两元素主要呈烃类化合物存在,是石油组成的主体。
石油地质学 第七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一、温度场
沉积盆地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低温热化学反应器,地 温是决定有机质成烃演化的最重要控制因素,与油气形成 关系密切,是盆地油气远景评价中的主要参数之一;并且, 对油气的保存与破坏,地温也是具普遍意义的控制因素。
沉积盆地的地温场主要受地幔热流、地层放射性热源、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岩石热导率、流体热导率、岩 石组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热传导是沉积盆地中 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控制着区域地温场,传导热流的强 弱主要取决于盆地形成演化的深部过程、动力学机制及沉 积盖层非均质性引起的基底热流的再分配;热对流常常导 致局部地温异常,热辐射则影响着地表温度。
理。
沉积盆地内的油气富集本质上是由温度、
压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与由压
力、浮力、水动力和流体势能联合控制的地下流体
动力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谓油气成藏动力学就是以盆地为背景, 以油气为对象,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 学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烃源岩和流体输导体 系发育的格架下,通过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 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分析,研究油气 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动力学过程及其控制因 素的综合性学科。 由此可知,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基础是盆地构造 演化、烃源体识别与流体输导体系建立,研究核心 是能量场(包括温度场、压力场、势能场、应力场) 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过程。
第七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油气藏是如何形成的? 又是如何被破坏的?
第七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环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动力 第一节 油气聚集过程
(一)油气充注(二)油气混合(三)油气聚集过程
第二节 油气聚集
(一)油气聚集方式(二)油气聚集机制(三)油气聚集模式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条件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
(4)岩石的润湿性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孔隙中的油水分布、流动方式、残留形式和数量
①亲水岩石中:水附着在孔隙壁上,油在孔 隙中心,油的运动必须克服毛细管力;
②亲油岩石中:油附着在孔隙壁上,水在孔
隙中心,油的运动不受毛细管力的阻碍;
四、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
埋深(m)
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静水压力
地层压力(MPa)
50
100
150
静岩压力
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primary migration) 烃源岩的排烃(expulsion) 初次运移的环境:烃源岩环境,低孔隙度、低渗透率
晚期生油带来的初次运移问题:
①石油是如何从低孔低渗的烃源岩中运移出来的, 动力?通道?
②烃源岩中含水很少,初次运移的相态是什么?
一、运移相态
①石油主要是以游离相态运移的; ②水溶相态和游离相态对天然气的初次运移都是 重要的,天然气还可以呈扩散状态运移
③油气可以以互溶(油溶气、气溶油)相态运移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就能形成垂直裂缝。
第三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次运移
二次运移(secondary migration): 石油和天然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二次运移环境:储集层环境 ①运移空间:孔隙度、渗透率比烃源岩高得多 ②水介质的存在:储集层中被水充满
一、二次运移的相态
1.石油二次运移相态
游离相态 :油珠、油条、连续油相
(1)输导层
①输导层是具有发育的孔隙、裂缝或孔洞等运移基本空间 的渗透性地层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2、Dow提出的石油系统 • 1972年,W.G.Dow首次使用Oil system概 念。根据威利斯顿盆地油-油对比和油-源对 比结果,提出了该盆地具有三套性质明显 不同的生—储组合,这三套组合被蒸发岩 分隔开,每个组合是一个石油系统,存在 三套烃源岩-储集层石油系统。 • 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烃源岩运移途径、 储集层、圈闭、盖层。
陆内裂谷盆地 陆内坳陷盆地 大陆边缘盆地 陆间裂谷盆地 新生洋盆
1、裂陷盆地
(1)内陆裂谷盆地
(裂谷 :地壳断裂作用形成的断 层为边界的狭长断陷带 )
一般特点是:
①位于大陆板块内部; ②常具有双层结构,下部断 陷,上部坳陷沉积;
③地温梯度高,初期 带有基性喷出岩; ④同沉积正断层控制 着断陷及盆地格架; ⑤主要圈闭类型有滚 动背斜,掀斜断块, 底辟及地层圈闭。
内陆裂谷进一 步拉开,地壳强烈 减薄,形成过渡壳 时,内陆裂谷就演 变为陆间裂谷。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
第一节 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
它既可表示在 恒温下加热一 定时间所得到 的反射率值, 也可反映在同 一时间内温度 变化所造成反 射率值的差别。 于是,对已知 地质时代的沉 积岩,测定出 其中所含镜质 体的反射率后, 就可以推算其 所经受的最高 古地温。
第一节 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
在热演化过程中,镜质体的降解程度与反射率的增加是一 致的,因此也可以通过模拟得出各地区镜质体降解率与反射率 的对应关系。然后,系统测定探井中岩石的镜质体反射率,得 出相应这些反射率值的镜质体降解率,代人阿伦尼乌斯方程即 可求出地下古地温。
第一节 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 镜质体反射率法
镜质体反射率是一种较好的成熟度指标。随着温度升高,反应 时间延长,镜质体逐渐降解演化,颜色愈益加深,反射率逐步 增大。可见,镜质体反射率与温度、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 关系,反射率的大小直接反映经受的最高温度。因此,根据沉 积岩中镜质体的反射率可以估算在地质历史上经受的最高古地 温。
―三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 系
(2)地压场 地静压力、压实作用—初次运移 流体势—油气初次、二次运移,指明有利聚集部位 异常地层压力—流体压力封存箱 促进油、气、水运移 改变气在油、水中的溶解度 压力与温度 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影响烃类物系的相态变化 异常压力带与欠压实带 压实背斜圈闭的形成分布 盐丘、泥丘等刺穿构造的形成分布
―三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3)地应力场 有机质成熟生烃的力学化学反应 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动力 形成各类背斜、断层等构造圈闭 形成二级构造带
形成断层、裂缝、微裂缝
有助于形成各种地层不整合 有助于形成储集层的次生孔隙发育带
有助于形成刺穿构造
强烈地应力作用可破坏油气田 作用强度 地应力≈(1~5)×地静压力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绪论1、⽯油地质学⼜称⽯油及天然⽓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门科学。
2、⽯油的特点:⽯油热值⾼,⽐重低。
⽯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途⼴泛。
3、⽯油的作⽤:⼯业的⾎液⼯业⾷粮良⽥沃⼟战略资源4、学习⽯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以指导油⽓⽥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藏。
5、⽯油地质学的内容:⽣、储、盖、圈、运、保6、⽯油地质学是⼀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必须全⾯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认识和掌握油⽓藏的特征,真正学好⽯油地质学。
⼆、第⼀章油⽓藏中的流体—⽯油、天然⽓和油⽥⽔1、⽯油(⼜称原油)—crude oil:⼀种存在于地下岩⽯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油的组成⽯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油的灰分。
⽯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油,主要含⼤分⼦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油中,主要含中分⼦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油中,主要含中、⼩分⼦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于四环的环烷烃⼀般具有很⾼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
3、⽯油的物理性质颜⾊:从⽩⾊、淡黄、黄褐、深褐、墨绿⾊⾄⿊⾊⽐重:是指⼀⼤⽓压下,20℃⽯油与4℃纯⽔单位体积的重量⽐,⽤d420表⽰。
⼀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重⼤于0.90的称为重质⽯油;⼩于0.90的称为轻质⽯油。
⽯油的粘度:代表⽯油流动时分⼦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
溶解性:⽯油难溶于⽔,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能源的主要来源,还是化学工业、农业、医药、制冷和运输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紧张和价格波动。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1.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记载。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开展油气资源的调查和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0年代,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使我国成为石油生产大国。
此后,我国在陆地和海域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油气产区。
1.3 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密切相关。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油作为照明燃料,推动了石油勘探的兴起。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需求激增,促使勘探技术不断进步。
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提出了油气成因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地震勘探、钻井技术、油气藏评价等技术的突破,使得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大,发现了大量油气田。
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基本特征2.1 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C)和氢(H)两种元素组成,碳的含量约占83%至87%,氢的含量约占11%至14%。
此外,石油中还含有少量的硫(S)、氮(N)、氧(O)和微量金属元素等。
2.2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烷烃是石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甲烷、乙烷、丙烷等。
环烷烃包括环戊烷、环己烷等。
芳香烃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
2.3 石油的馏分组成与组分组成石油可以通过蒸馏分离成不同的馏分,主要包括:轻馏分(液化石油气、汽油)、中馏分(柴油、煤油)、重馏分(润滑油、沥青)和残余油(重油、渣油)。
石油地质 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二、含油气系统的划分
含油气系统划分应注意的问题
(1)成熟的烃源 岩才能形成油气系 统;
(2)剖面上不同 的有效烃源岩体形 成不同的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划分应注意的问题
(3)同一套烃源岩 在盆地的不同地区 的成熟烃源岩体, 形成不同的油气系 统
(4)同一套烃源岩 的不同演化阶段, 形成的油气系统的 个数可以是变化的。
——From Source to Trap
从源岩到圈闭:
从源岩到圈闭的油气系统空间展布 从源岩到圈闭的一切地质要素 从源岩到圈闭所发生的一切地质作用过程 从源岩到圈闭的综合研究方法
二、含油气系统的划分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原则:
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对应一个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步骤:
• 有效烃源岩体的研究与圈定 • 划分油气成因类型 • 进行油源对比和气源对比 • 划分油气系统
侧向叠合复合型油气田
第三节 油气聚集带
一、油气聚集带的概念
油气聚集带是互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他们受同一构造单元及其演化历史的控制,具有相 同的含油气层系,相似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聚集条件。
控制油气聚集带的构造单元通常是二级构造带(也 包括岩性尖天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 不整合带、生物礁带等)
单一生物礁油气田 复合型油气田:盐丘复合油气田、古潜山复合油气田、
生物礁复合油气田、地层岩性复合油气田 侧向叠合复合油气田
二、油气田的类型
1、构造型油气田
构造型油气田是指产油气面积上的油气藏受单一构造因素 控制,如褶皱和断层。主要包括背斜油气田和断层或断块 油气田
二、油气田的类型
1、构造型油气田
N1t
60(C)
70(C)
石油地质学第7章1
(四)深盆气藏多具异常压力
含气带的地层水矿化度一般高于上倾 方向的含水带,沿储层构造上倾方向随着 含气饱和度的降低,矿化度陡然下降。如 圣胡安盆地布兰科气田深盆气藏区地层水 矿化度可达33000×10-6,到了气水过渡带 急剧下降为5000×10-6,至斜坡区构造上 倾方向的含水带则降为3000×10-6。同样 地层电阻率也随着含气饱和度的降低明显 地减小,在阿尔伯达盆地饱含气带和构造 上倾饱含水带中电阻率分别为20Ω·m和 5Ω·m。
脉 风 河山
怀俄明冲断带
绿 河
42o
-6 盆
大分水岭
41o
怀俄明州
地 -8-8
罗克斯 普林斯凸起
盆地
-6-4-2 SL
+4+-S22L-4--61-0-812
-1-2-1146 -10 -8 --46
瓦沙基盆地 -14
-2
++46+8 +2
尤他州
尤因他山脉
-12 14 桑瓦希盆地
图1-3 大绿河盆地构造和高压含气区平-面10 -分8-6布特征
Some of the largest gas accumulations in North America are found in low-
permeability Cretaceous sandstones in structural locations with GAS
TRAPPED DOWNDIP OF WATER
-4
(构造线为下白垩统Dakota砂岩顶面,单位ft)(据Spencer,1987,修改)
(二)深盆气藏埋深差别较大
深盆气藏位于向斜盆地轴或坳陷深处, 深盆气分布区称深盆区,但深盆区埋藏深 度差别很大,从百米到几千米不等,如阿 尔伯达盆地深盆气分布的深度范围从 914~4500m,大绿河盆地的深盆气分布从 2400~6100m , 圣 胡 安 盆 地 深 盆 气 藏 埋 深 1600~2100m 。 与 深 层 气 是 两 个 不 同 概 念 , 在成分意义并非指一种特殊的天然气,与 常规气藏天然气没任何差别 。
石油地质学9.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油 气 在 深 度 上 的 分 布
★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宏观上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大地构造条件、古地理条件及古气候条件
※长期持续下沉的沉积盆地,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与演化。 ※地壳运动的多旋回性导致盆地构造演化与形成的多旋回,形成生储盖的多期 旋回。 ※古气候条件对盆地含油气的作用。 ※古地温场对油气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油气田类型 以岩性和构造为划分依据
油气田类型 以控制产油气面积的地质因素为划分依据
油气田类型
据控制产油面积的主要地质因素,油气田可分为三大类型和若干亚类型:
➢1、构造型油气田:背斜型油气田、断层型油气田; ➢2、地层型油气田:不整合和岩性尖灭油气田、透镜状和不规则岩性油气 田、礁型油气田(单一礁型);
(4)含油气盆地
※裂谷盆地
盆地结构特征:
A 大型岩石圈拉张破裂形成的纵长形断陷或坳陷 B 拉张作用的结果,张性构造可以是在重力滑动、拉张、 挤压、扭动、上拱、差异负荷和压实等条件下形成 C 断层控制盆地为主
(4)含油气盆地
※裂谷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A 油气生成
1、从寒武系到下第三系都有烃源岩分布。 2、岩性以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含有大量的水生生物为主的有机 物质。 3、烃源岩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 4、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分布广、类型多,由于具有较高的地热背景 ,有机质演化成烃条件优越。 5、同一盆地不同深度段有机质丰度、类型都有明显的变化。
齐
家大
古庆
龙 凹 陷
油 三
田 肇
凹
陷
松辽盆地油气田分布与生油区的关系
油田 最有利生油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 七 (3)礁型油气聚集带 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 七 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二、含油气区 1、概念: 含油气区:指一个含油气盆地内彼此相邻的、油气 生成、聚集条件相似的若干油气聚集带的总和。
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它包涵了如下含义: (1)油气田是指石油和天然气现在聚集的场所。 (2)一个油气田总是受某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这个“局部构造’是广 义的,它可以是背斜、单斜、断块、盐丘等,也可以是礁块、不整合、 古潜山,古沙洲等构造单位。 (3)一个油气田占有一定面积,这个面积无论大小,总是受单一局部构造 单元控制的。 (4)一个油气田产油面积内可以包括一个或若干个油藏或气藏。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 七 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 七 (2)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章 同生正断层-逆牵引背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斜型油气聚集带:①下倾 方向为油源区,②下降盘 砂层多、厚度大,③圈闭 形成早,④断层-通道和
山 前 坳 山 间 坳 陷 陷 酒泉、阿巴拉契亚、东喀尔巴阡 吐鲁番、民和、洛杉矶、文图拉、 费尔干、西欧北海
松辽、四川、陕甘宁、密 执安、伊利诺斯、西西伯 利亚
济阳、冀中、黄骅 下辽河、临清、莱茵、红 海、德聂伯-顿涅茨
复 合 型 含 油 气 盆 地
山前坳陷-地台边缘斜 坡
山前坳陷-中间地块
波斯湾、墨西哥湾、西加 拿大、撒哈拉、伏尔加-乌 拉尔
北海盆地
红海盆地 大西洋近海盆地 安达曼海盆地 南俄克拉荷马盆地 秘鲁-智利海沟 大谷盆地
Ⅱ.压陷盆地
3.残留盆地
4.前陆盆地 5.山间盆地 1.走滑-拉分盆地
黑海盆地
阿尔伯达盆地 费尔干纳盆地 美国死谷、中国依兰-伊通盆地
Ⅲ.走滑盆地
2.走滑挠曲盆地
中国百色盆地、塔西南坳陷、柴达木 西北坳陷
■第三节
■第三节
第 七 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
2、构造
盆地内构造单元的划分一般采用三级四分法:
构造单 元级别 盆地 一级 构造 隆起 Nhomakorabea拗陷 斜坡 亚 一 级 二级 三 级 ( 局 构造 构造带 部)构造 凸起 凹陷 斜坡 背斜带 向斜带 断裂带 单斜带 背斜 向斜 鼻状构造 穹隆 断块 ……
第 七 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 主要内容
油气田及类型
油气聚集带及 含油气盆地及类型 含油气系统 油气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田及其类型
第 七 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一、概念
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油气田: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一系列油气藏。即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
油气聚集带——指受一定区域地质条件(包括构造和沉积)
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
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张厚福等,1999)。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 七 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系布四 与川 气盆 聚地 集气 带田 关分
Ⅰ—川东隔挡式褶皱背斜型气聚集区、气聚集带:Ⅰl—方斗山,Ⅰ2—大池干井-高螃场,Ⅰ3-云安场-黄 泥堂,Ⅰ4 —南门场,Ⅰ5—大天池一明月峡,Ⅰ6一铜锣峡一七里峡,Ⅰ7一雷音铺—双石庙,Ⅰ8——铁山, Ⅰ9一建南,Ⅰ10——卧龙河,Ⅰ11——张家场,Ⅰ12一福成寨,Ⅰ13—四合场; Ⅱ—川南低缓褶皱背斜气聚集区、气聚集带:Ⅱ1——自流井,Ⅱ 2一黄家场一观音镇,Ⅱ3一邓井关一青 杠坪,Ⅱ4一宋家场一古佛山,Ⅱ5一阳高寺,Ⅱ6—中兴场,Ⅱ7一庙高寺一东山,Ⅱ8-合江一六合场,Ⅱ9 一垢河一临蜂场,Ⅱ10一石龙峡,Ⅱ11一石油沟一东溪,Ⅱ12一纳溪,Ⅱ13一白节滩,Ⅱ14一牟家坪一旺隆 场,Ⅱ15一高木顶; Ⅲ—川西低陡一低缓背斜型气聚集区、气聚集带:Ⅲl一九龙山一老关庙,Ⅲ2一中坝一河湾场,Ⅲ3一大兴 一平落坝; Ⅳ一威远一磨溪穹窿背斜型气聚集带;Ⅴ一川中低平构造气聚集带
其中,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区划是由基底的相对起伏引起的,是盆地构 造单元划分的基本单位。
■第三节
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
第 三、含油气盆地的分类 七 章 1、以固定论为基础的分类(槽台学说)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以固定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布罗德,1965) 盆地大类 盆地类型 典型盆地
型背斜或鼻状构造,如柴达木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 逆冲断裂型油气聚集带:尤其是前陆盆地中发育的褶 七 章 皱-冲断层带位于生油区内,可在背斜和断层型圈闭内 油 聚集丰富的油气。如落基山东侧的怀俄明-犹他逆冲断 气 裂带(犁状断层,水平位移大),已发现了数十个油气 聚 集 田。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第三节
第 七 (2)周边 章
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两种接触关系对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分 ① 超覆接触-→坳陷式 布 ② 断层接触-→断陷式 规 律 ③ 两侧分别呈超覆、断层接触-→断坳式
主要指盆地内沉积物(新)与 边界地质体(老)的接触关系。 包括两种基本型式: 一是超覆接触,又称沉积接触; 二是断层接触。
封闭,故油气常较富集。
如墨西哥湾、尼日尔三角 洲、渤海湾盆地等。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 同生逆断层-挤压背斜型油 七 章 气聚集带:上升盘常发育挤压 油 气 盆地西南的阿拉尔逆冲断层, 聚 3个背斜型圈闭,2个聚集有油。 集 单 元 断块型油气聚集带:断层全 与 分 部或部分封闭了其中的油气。 布 规 律
■第一节
油气田及其类型
第 七 2、以控制产油气面积的地质因素分类 章 根据控制产油气面积的地质因素,油气田可分为构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油气田、地层油气田、岩性油气田和复合油气田等四大 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构造油气田大类又可分为背斜油气
田和断层(断块)油气田,复合油气田可分为若干亚类。
■第三节
第 七 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
2、板块学说分类方案 (1)裂谷环境盆地 : 内克拉通盆地、边缘坳拉槽、原始大洋裂 谷、冒地斜沉积棱柱体、陆堤、新生大洋盆地、 扭张性盆地和弧间盆地 (2)造山环境盆地: 海沟、斜坡盆地、弧前盆地、周缘前陆盆 地、弧后前陆盆地、破裂前陆盆地、扭压性盆 地和残余大洋盆地
■第三节
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
第 2、决定盆地中油气丰度的基本因素 七 一般来说,盆地中的油气丰度直接由以下四个主要 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条件(“4M”)决定: (1)在沉积层系中必须富含生油的有机物质 (Material); (2)有机物之所以能转化为油气,是因为有适当的受热 历史,以达到热成熟(Maturity); (3)要使油气富集起来,需要将分散的油气加以集中, 油气运移(Migration)必不可少; (4)为使油气聚集得以保持(Maintenance),则多孔 储集层必须被不渗透的盖层所遮盖,并要有适宜的圈闭 条件。
■第三节
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
第 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和构造 七 章 1.盆地的结构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1)基底和盖层
基底是沉积盆地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底盘,按其地壳性质
可以是陆壳、洋壳和过渡壳。“基岩”
盖层则是位于基底之上的盆地沉积充填物,一般未受变 质作用影响。 基底与盖层分别代表不同构造时期和阶段的产物,它们 之间常常有显著的构造运动发生。 基底对盖层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含油气盆地的基底 又有时代和性质之分。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 一、油气聚集带 七 章 1、概念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控制的油气田带(群),其中各油气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 特征或相似的沉积条件和油气藏形成条件(陈荣书等, 1994)。 油气聚集带——指成因联系紧密、演化相近、气源基本相 同、横向上彼此毗邻、受相似地质因素控制的若干油气田的 组合体(戴金星等,1997)。
■第三节
第 七 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3、地球动力学分类方案
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沉积盆地分类(刘和甫,1987) 盆地大类 盆地类型 实 例
1.大陆裂谷盆地
2.陆间海盆地 Ⅰ.裂陷盆地 3.张裂陆缘盆地 4.边缘海-弧后盆地 5.拗拉谷盆地 1.深海沟盆地 2.弧前盆地
3) 山前拗陷含油气区:指地槽褶皱回返以后,在靠稳定地带边缘处,重 新下沉所形成的褶皱山系前缘的新拗陷。油气田常平行于褶皱山系分 布,呈线状或雁行状排列。
4)山间拗陷含油气区:是褶皱带内部的拗陷,四周均为褶皱山系所环绕。 山间拗陷中的油气田分布除呈线状或雁行状排列外,还可能呈环状分 布。 5)中间地块含油气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它位于褶皱区内,但其 本身又属稳定性的地块。
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 马拉开波、潘农、南里海
■第三节
第 七 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
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
三、主要类型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一)、前陆盆地 1、概念 ——位于褶皱山系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 • 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结构不对称。 • 沉降、沉积中心和边缘尖灭线不断迁移。 • 三部分: 1)褶皱-冲断带;2)深凹(坳)带; 3)稳定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 2、主要类型 七 油气聚集带的控制因素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 章 油 气 聚 集 单 元 与 分 布 规 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