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2 >>高二数学教案>>教案设计>>莲山课件

合集下载

如何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二)

如何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二)

如何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教
案二)。

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
d=|Ax1+By1+C|/√(A²+B²)
其中,(x1,y1)为点的坐标,A、B、C分别为直线一般式
Ax+By+C=0中的系数。

二、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以直线l1:3x-4y+5=0和点P(2,3)为例,计算点P到直线l1的距离。

将直线l1转换为一般式:3x-4y+5=0 => y=3/4x+5/4
分别代入x=2和y=3,可得到点P的坐标为P(2,3)。

将点P的坐标和直线l1的系数代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到点P到直线l1的距离为:
d=|3×2-4×3+5|/√(3²+(-4)²)=17/5
因此,点P到直线l1的距离为17/5。

三、注意事项
1.在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时,需要先将直线转换为一般式。

2.在代入公式计算时,需要注意系数的正负。

3.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精度问题,可使用计算器辅助计
算。

四、总结
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距离的方法,包括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教案标题: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目标:1.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 掌握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3. 能够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投影仪、教学课件、练习题、实际问题案例。

2. 学生准备: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点和直线的概念,并提问:你们知道如何计算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吗?2. 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知道直线的方程和一个点的坐标时,如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探究:1. 展示一条直线和一个点的坐标,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计算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

2.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计算点到直线距离的公式,并解释公式的含义。

3. 以几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使用公式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实践: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计算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

2. 学生分组,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应用点到直线距离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思路和答案,并互相评价。

总结:1. 教师总结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并强调掌握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2. 教师提醒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时要注意问题的特点和条件。

3.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拓展:1. 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点到平面的距离?并与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比较。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教师收集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案例的答案,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拓宽对点到直线距离的应用场景的理解。

2. 学生探究其他几何图形的距离计算方法,如点到曲线的距离等。

注意事项: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2)学会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3)能够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直观感受点到直线的距离;(2)引导学生发现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垂线段的关系;(3)引导学生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几何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直观理解;(2)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相关知识;(2)教学课件或黑板;(3)实例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1)掌握直线、点和垂线的基本概念;(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实例引入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垂线段的关系。

2. 新课讲解:(1)介绍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2)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3)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

3.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讲解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4. 拓展与应用:(1)引导学生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2)出示几何问题,让学生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决。

五、课后作业:1. 巩固知识点:(1)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和公式;(2)回顾课堂练习的解题思路。

2. 提高练习:(1)解决一些有关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问题;(2)进行一些有关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证明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与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案教案标题: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概念和应用。

2. 掌握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3. 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白板、黑板、白板笔、教学PPT、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一张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一个点和一条直线,并提问:如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引导他们思考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可能性。

知识讲解:1. 通过教学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概念和推导过程。

2. 解释公式中的各个符号的含义,如点的坐标、直线的一般方程等。

3. 提供示例,演示如何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示例练习:1. 提供一些简单的示例问题,让学生尝试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

拓展应用:1.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如何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进行计算。

3.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和讨论解题思路和答案。

总结归纳:1. 总结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学生掌握并理解该公式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评估活动:1. 提供一些评估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答案。

2. 评估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 推荐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该知识点。

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稿[大全5篇]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稿[大全5篇]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稿[大全5篇]第一篇:《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稿一、教学方法的选择(1)指导思想: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等。

本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我选择的是问题解决法、讨论法等。

通过一系列问题,创造思维情境,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发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分工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教学用具的选用在选用教学用具时,我考虑到,在本节课的公式推导和例题求解中思路较多,所以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作为辅助教具.它可以将数学问题形象、直观显示,便于学生思考,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不同解题方案,提高课堂效率。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课标又指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推导公式——变式训练学会应用——学生小结教师点评——课外练习巩固提高”五个环节来完成.下面对每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这一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揭示本课任务.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2、具体教学安排:多媒体显示实例,电信局线路问题,实际怎样解决?能否转化为解析几何问题?学生很快想到建立坐标系.如何建立坐标系?建系不同,点和直线方程不同,用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如何解决距离问题,由此引出本课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自主探索推导公式]1、这一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并推导出公式.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围绕两条线索:明线为知识的学习,暗线为特殊与一般的逻辑方法以及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渗透。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直线和点的基本概念,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区分和操作。

2、学习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用不同方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点和直线的概念,及其区分;2、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及其求法。

教学难点: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2、两种方法的运用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资源:黑板、白板、笔、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发习题册,并让学生先自学第十一章的内容。

2、提问:“在课堂上,你们了解过直线和点吗?”由此扩展对点和直线的概念和区分。

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2、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即“点到直线距离是从该点引一条垂线到直线上,垂线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3、讲解两种方法如何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并带着学生通过案例进行实际运用,进行验证。

4、补充例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和思考来解题,并让学生相互交流。

5、公开课进行示范教学。

三、练习1、就教室内的物体进行距离计算,如教室门口离桌子的距离。

2、让学生阅读小问题,通过图像求解答案。

四、课外拓展1、出示各种图形,让学生独立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到直线的距离。

2、让学生去实验室或其他地方,进行实地考察、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五、总结1、总结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并列举案例。

2、解释什么是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如何通过数学方法进行计算。

六、作业布置1、课堂上布置练习题,分组进行解决。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七、教学评价1、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小测验,以检查学生对本课题的掌握程度。

2、教师跟踪观察在课外拓展的实验中,学生是否有很好的理解和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3、收集学生的答题作业,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教学。

八、教学反思1、教师观察到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点和直线的区分还不是很明确,需要更好的引导和讲解。

2、在课堂规划中,需要考虑更具体和实用的案例,以便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示范教学方案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示范教学方案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到直线的距离示范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点到直线距离的含义,能够运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的含义,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2. 教学素材:课件、练习题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点到直线垂线段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设计等。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2. 探究新知(1)点到直线距离的含义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含义,即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2)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利用直尺、圆规、量角器等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发现并证明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设直线方程为 Ax By C = 0,点 P(x0, y0) 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d = |Ax0 By0 C| / √(A^2 B^2)(3)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学会运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判断点是否在直线上等。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点到直线距离的含义、公式及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教案题目: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目标:1. 理解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2. 学会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3. 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2. 将点到直线的距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图,图中有一点和一条直线;2. 提问学生,如何计算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Step 2: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0分钟)1. 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点到直线距离是该点到该直线的所有直线中最短的那条线段的长度;2. 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可以运用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公式来计算,即利用点和直线上的一点构造出的垂线的长度。

Step 3:示范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例子(10分钟)1. 教师示范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例子,例如给出一个点和一个直线的坐标,要求学生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2. 引导学生理解并模仿教师的计算方法,完成计算。

Step 4:拓展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问题(10分钟)1. 提供一道实际问题,例如:一个球从一个高度为30m的平台上下落,求球在第2秒时距离地面的距离;2. 引导学生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将问题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进而解决该问题。

Step 5: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给定点到直线的距离;2. 学生互相交流,并解答疑惑。

Step 6: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2. 学生记录和理解教师所总结归纳的内容。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2. 解答学生对作业的问题。

Step 8:课堂小结(5分钟)1. 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提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入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该概念,并学会正确运用计算方法。

11-(教学案)2.1.6点到直线的距离(2)

11-(教学案)2.1.6点到直线的距离(2)
Fra bibliotek学习心得
l1 : Ax By C1 0, l2 : Ax By C2 0, ( A, B 0且C1 C2 )
的距离为 注:公式中必须要求两平行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系数 A, B 一致。
典例探究 例 1、求平行线 2 x 7 y 8 0 和 2 x 7 y 6 0 的距离.
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2.1.6 点到直线的距离(2)
熟练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编号
11
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时需要讨论
学习要点及自主学习导引 1 、回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已知 P( x0, y0 ) ,直线 l 的方程为 Ax+By+C=0,则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2、两平行直线
3 、 在 过 点 (2,1) 的 所 有 直 线 中 , 距 原 点 最 远 的 直 线 方 程 是 ______________. *4、 两直线 l1,l2 分别过 A 6,2 , B(3, 1) ,各自绕 A, B 旋转,但仍保持 平 行 , 当 它 们 距 离 最 大 时 方 程 l1 为 _____________ 方 程 l2 为 _____________ 本节内容个人掌握情况反思:
思想方法总结
变式:求两条平行线 x 3 y 4 0 与 2 x 6 y 9 0 之间的距离。
例 2、已知两平行直线 l1 : 3x 4 y 5 0 ,l 2 : 6 x 8 y 15 0 ,求 与 l1 和 l 2 距离相等的直线 l 的方程。
1
变式: 已知直线 l1 , l 2 的方程分别为 7x+8y+9=0, 7x+8y-3=0, 直线 l // l1 , 直线 l 与 l1 的距离为 d1 ,直线 l 与 l 2 的距离为 d 2 ,且 d1 : d 2 1 : 2 , 求直线 l 的方程。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教案标题: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白板、黑板笔、直尺、计算器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条直线和一个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该点到直线的距离。

2. 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和点的定义,让学生讨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探究:1. 教师通过示范,向学生介绍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并解释其中的数学原理。

2.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并在黑板上解答。

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一些应用问题,例如:一个飞机从一个点出发,以一定的角度和速度飞行,如何确定其到达某条直线的距离。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和答案,进行讨论和交流。

拓展:1. 学生通过计算器和数学软件等工具,进一步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2. 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例如:给定一个平面上的点和一条直线,如何确定与该点距离最近的直线上的点。

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并提供相关参考资料。

作业: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巩固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寻找更多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反思。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 学习通过公式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1.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 学习公式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教学难点1.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公式推导及应用。

2. 学生如何转化题目,将点到直线的距离求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小学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点和直线的概念,但是你们是否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什么,怎么计算它。

2. 提出问题如果有一条直线,上面标着两个点A和B,现在在这条直线下方,有一个点P,那么我们该怎么求出点P到直线AB的距离呢?3. 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

下面我们来画一个图来帮助理解。

(画图)在图中,有一条直线上面标有两个点A和B,线下方有一个点P,它与直线的垂足为H,垂足线段PH就是点P 到直线AB的距离。

4. 引入公式我们可以设直线AB的斜率为k,那么垂线的斜率就是k的相反数(即-1/k)。

另外,已知点P(x1,y1),则直线PH的斜率为-1/k,过P的直线PH的方程为y-y1=-1/k(x-x1)。

由于垂线PH上任取一点M(x,y),则有PH垂直于AB,即:k·(-1/k) = -1-y1 + y = -1/k (x1-x)-y + kx + [y1 - kx1] = 0由此,我们得到了斜率为k,经过P点的垂线的方程。

下面再根据垂足H的坐标来求出PH的长度。

由于H在直线AB上,因此其坐标可由直线AB的方程求出。

直线AB的方程为y= kx + b,设垂点H的坐标为(xh,yh),则有:yh = kxh + b由于PH是垂线,所以PH的斜率为0, 因此PH的方程为y=y1,而由上文可知,PH的斜率为-1/k,因此直线PH和直线AB的交点C(即点H)的坐标为:xh = (x1 + ky1 - kx1/k)/(1+k^2)yh = (kx1 + k^2y1 - k^3x1/k^2 + y1)/ (1+k^2)由于线段AC与直线AB垂直,可以得到:PA = |y1 - kx1 - b| / sqrt(1+ k^2)其中,|y1 - kx1 - b|表示 y1 - kx1 - b的绝对值。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1.完成教材P5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动手作图,测量,巩固点到直线距离的画法。
2.完成教材P5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方法,体会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应用。
4.课堂活动,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怎么画?平行线为什么不会相交?)
师:是的,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其实就是指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
(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课件出示教材P59页例3第2问
师:两条平行线a,b之间可以画无数条垂直线段,在a上任意选几个点,分别向b画垂直的线段,请你量一量这些垂直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相等)
2.布置课后练习。
教学板书
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反思
教学时,让学生自己测量发现垂直线段的长度最短,并体会到这个发现是合理的,并适时向学生渗透“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并通过练习在两条平行线中间,画几条与平行线都垂直的线段,让学生发现画出的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从而体会互相平行的直线为什么永远不会相交,也为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增添了新的操作方法。
2.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件出示教材P59页例3第1问
师:刚才大家过A点作直线的垂线,那么,从A点到垂足之间的这条线是线段?还是射线?还是直线?(线段)
师:刚才我们画了从A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你能从A点向直线画几条不垂直的线段吗?任意画几条。
师:把这些线段的长度与刚才那条垂直线段的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哪一条线段最短?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垂直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三维空间中如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二)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三维空间中如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二)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三维空间中如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二)在三维空间中,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数学概念。

对于我们理解三维几何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详细探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第一步,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个基础的概念:向量。

向量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在三维空间中可以用三个数表示。

向量常用箭头表示,箭头头部表示向量的方向,箭头长度表示向量大小。

接下来,我们来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假设在三维空间中,有一条直线L,该直线的参数方程为:x = x1 + a(t - t1)y = y1 + b(t - t1)z = z1 + c(t - t1)其中(x1,y1,z1)为直线上的一点,(a, b, c)为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t1为参数t对应的值。

假设点P(x0,y0,z0)在空间中的任意一个点,P在直线L上的投影点为Q(x,y,z),则向量QP垂直于直线L。

因为向量QP垂直于直线L的方向向量(a, b, c),所以向量QP与(a, b, c)的点乘积为0,即:(x - x1 - a(t - t1))a + (y - y1 - b(t - t1))b + (z - z1 - c(t - t1))c = 0整理得到:t = [(x - x1)a + (y - y1)b + (z - z1)c]/(a^2 + b^2 + c^2) + t1将t带入直线参数方程,得到点Q的坐标:x = x1 + [(x - x1)a + (y - y1)b + (z - z1)c]a/(a^2 + b^2 + c^2)y = y1 + [(x - x1)a + (y - y1)b + (z - z1)c]b/(a^2 + b^2 + c^2)z = z1 + [(x - x1)a + (y - y1)b + (z - z1)c]c/(a^2 + b^2 + c^2)将点P和点Q联线向量OP表示为向量a,向量AQ表示为向量b,则向量b在向量a上的投影向量为:proj_a b = [(a·b)/(a·a)]a于是向量AQ的模长即为点P到直线L的距离d:d = |AQ| = |b - proj_a b|将向量b和向量a代入,得到:d = |[(x - x1)a + (y - y1)b + (z - z1)c](a/(a^2 + b^2 + c^2)) - b|简化得到:d = |[(x - x1)a + (y - y1)b + (z - z1)c] x [(a, b, c)]|/sqrt(a^2 + b^2 + c^2)于是我们就推导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的距离大学教案

点到直线的的距离大学教案

教案:点到直线的距离课程目标:1.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2. 学会使用公式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3. 能够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2.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公式;3.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公式的推导;2.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展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一个点和一个直线,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点到底离这条直线有多远。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测量这个点到底离这条直线有多远。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精确地计算这个点到底离这条直线有多远。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否可以计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2. 学生尝试推导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公式。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点到直线的垂线的长度。

4.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已知一个点和一条直线的方程,求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三、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应用。

2.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公式的使用条件,例如:直线不能是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公式的使用条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1.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2.让学生理解与两条平行线互相垂直的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明白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学会准确地画出垂线段。

一、自主预习1.你能分别过下面的点,画出相应直线的垂线吗?2.谈话导入。

教师:我们学会了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一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垂线的知识。

(板书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二、合作探究1.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把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

”过程要求做到:(1)先按题意:画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师生同步)(2)让学生按题目要求把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

(3)展示学生作品。

实物展示,如:(4)教师汇总学生所作线段。

(说明中间一条线段与已知直线垂直)(5)教师用直尺测量以上三条线段的长度。

问:哪一条线段最短?学生:垂线段最短。

(6)请学生在原作品上画过A点的已知直线的垂线,再在直线上任意找出两点,并分别与A连接。

然后测量各条线段的长度,检验是否所画的垂线段最短。

(7)呈现“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2.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1)课件出示一组平行线,在平行线之间画一条垂直线段,边画边说明画垂线的方法、步骤,使学生会画垂线。

(2)要求学生在刚才所画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

(3)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4)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与两条平行线互相垂直的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个概念将在我们后续的学习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使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第9章的第3节——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以及如何计算这个距离。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了解如何利用公式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并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并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重点则是让同学们能够独立完成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已经准备好了投影仪和一些图示资料。

同学们需要准备的学具有直尺、圆规和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今天的课题,例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条直线上有一个点,我们想要知道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多少。

2. 讲解:接着,我会通过图示和讲解的方式,向同学们解释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并展示如何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3. 练习:然后,我会给同学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试着应用这个公式计算距离。

六、板书设计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利用板书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是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包括一些计算题和应用题。

我将给出一个典型的作业题目和答案:题目: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2x+3y10=0,点P的坐标为(2,3),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

答案:我们找出直线L上离点P最近的点Q,这个点Q的坐标可以通过解方程组2x+3y10=0和2x3y+5=0得到,解得Q的坐标为(1,2)。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出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1.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并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教材分析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是高中课本第二册(上册)第七章第三节“直线”的最后一节,其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定比分点公式、直线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也学习了用代数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以数论形,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教材在第一章的最后安排了这一节。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它使学生对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认识从定性的认识上升到定量的认识。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用于研究曲线的性质如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求三角形的高,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等,借助它也可以求点的轨迹方程,如角平分线的方程,抛物线的方程等等。

⒉教材的内容安排和处理教参安排“点到直线的距离”这部分内容的授课时间为2个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于公式的推导及记忆。

第二课时:侧重于公式的应用。

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②通过公式的推导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和化归等数学思想;2.过程与方法①问题导入的方式;②分组合作、研究与交流;③通过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学中常用的数形结合和化归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数形结合和化归等思想,进行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②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显示世界的联系,进一步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应用2.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教法构想在编写过程中,教材将本课设计为一节活动课,通过上一节课的情景,提出问题,进而给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留下思考。

因此,教学中可以首先明确条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充分讨论,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采用讨论、交流和学生汇报等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教科书(新课程苏教版●必修2)、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给出定义师:同学们到学校要到公路上乘车,怎么走到村边的公路上,才使所走的路最短?生:垂直于公路走最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2 >>高二数学教案>>教案设计>>莲山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应用,会用点到直线距离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数学能力,数形结合、化归(或转化)、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探索问题的方法,以及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实际的例子:
某电信局计划年底解决本地区最后一个小区的电话通信问题.经过测量,若按照部门内部设计好的坐标图(即以电
信局为原点),得知这个小区的坐标为P(-1,5),离它最近的只有一条线路通过,其方程为2x y 10=0.要完成这项任务,至少需要多长的电缆线?
这个实际问题要解决,要转化成什么样的
数学问题?学生得出就是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师提出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并板书写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解决问题
多媒体显示:已知点P(x0,y0),直线:Ax By C=0,求点P 到直线的距离.
怎样求点到直线距离呢?学生应该很快能回答出,做垂线找垂足Q,求线段PQ的长度.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求和表示点到直线距离呢?
教师提示在解决问题时先可以考虑特殊情况,再考虑一般情况.学生提出平行于x轴和y轴的特殊情况.显示图形: 板书:
如何求?
学生思考回答下列想法:
思路一:过作于点,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由与联立方程组解得点坐标,然后利用两点距离公式求得.
教师评价:此方法思路自然,但是运算繁琐.并多媒体展示求解过程.
解:直线: ,即
由,
说明:本过程只展示,不在课堂推导.
教师提问:能否用其它方法,不求点Q的坐标,求线段PQ的长度?
学生思考:放在三角形---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
教师提问:如何构造三角形?第三个顶点选在什么位置?
学生思考:可能在直线与x轴的交点M或与y轴交点N,或过P点做x,y轴的平行线与直线的交点R、S.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点的位置作分析,求解过程的繁与简,最后决定方法.下列是学生可能提到的情况:
思路二:在直角△PQM,或直角△PQN中,求边长与角(角与直线到直线角有关),用余弦值.
思路三:在直角△PQR,或直角△PQS中,求边长与角(角与直线倾斜角有关,但分情况),用余弦值.
思路四:在直角△PRS中,求线段PR、PS、RS,利用等面积法(不涉及角和分情况),求得线段PQ长.
学生练习求解思路四.教师巡视,根据学生情况演示过程.
解:设, , ,
, ; ,
由,

说明: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思路二、三,教师提示做课后思考作业题目.
教师提问:①上式是由条件下得出,对成立吗?
②点P在直线上成立吗?
③公式结构特点是什么?用公式时直线方程是什么形式?
由此推导出点P(x0,y0)到直线:Ax By C=0距离公式: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不构造三角形可以求吗?(在前面学习的向量知识中,有向量的模.由于在证明两直线垂直时已经用到向量知识,且也提出过直线的法向量的概念.)能否用向量知识求解呢?
思路五:已知直线的法向量,则, ,如何选取法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则法向量为,或,或其它.由师生一起分析得出取= .
教师板演:
,
,由于点Q在直线上,所以满足直线方程,解得
教师评析:向量是新教材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工具,和解析几何结合应用是现在新教材知识的交汇点.而且上
述方法在今后解析几何与向量结合的题目中,用坐标联系转化是常用方法.
三、公式应用
练习:
1.解决课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口答)
2.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①3x=2 ②5y=3 ③2x y=10 ④y=-4x 1
练习选择:平行坐标轴的特殊直线,直线方程的非一般形式.
练习目的: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
教师强调: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例题:
3.求平行线2x-7y 8=0和2x-7y-6=0的距离.
教师提问:如何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距离如何转化?
学生回答:选其中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师生共同分析:点所在直线的任意性、点的任意性.
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教师提问几个学生回答自己选取的点和直线以及结果.然后选择一种取任意点的方法进行板书.
解:在直线2x-7y-6=0上任取点P(x0,y0),则 2 x0-7 y0-6=0,点P(x0,y0)到直线2x-7y 8=0的距离是.
教师评述:本例题选取课本例题,但解法较多.除了选择直线上的点,还可以选取原点,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和.或者选取直线外的点P,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差.
引申思考: 与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
①&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