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

合集下载

【doc】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

【doc】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

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语言研究)2ooo年第3期(总第4o期)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陶红印康乃尔大学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动词论元结构的研究一直是以静态的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本文主张,动词的论元结构在本质上有开放性和动态变化的特征,会因语言运用,借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产生论元结构变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动词的高频性.结合"吃"在实际语料中的用法,我们论证下列观点:第一,频率越高的动词论元结构越不稳定.第二,实际语言运用中所见到的动词经常和典型论元相结合,较少和非典型论元相结合.第三,被扩大的论元结构首先会涉及最接近核心的论元类型.第四,论元结构的扩大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变化以不妨碍交际为前提,因此在时间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句法构造上有特别标记.第五,句法的变化不排除甚至常常伴随着语义的变化.关键词:动词"吃"论元结构动态特征中图分类号:H043;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263(2000)03—0021.18 一引言当前对动词论元结构(或称配价结构,argumentstructure)的研究基本上都可以概括为静态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结合动词的语义特征判断它的论元结构的主要方面(论元数目与论元的语义类型)(参看沈阳,郑定欧1995所收论文).本文则提出,动词的论元结构其实是开放型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制于实际的语言运用的;静态的研究方法(不管这种方法是句法的,语义的,还是脱离实际篇章材料的所谓"语用'的)不能揭示这个基本的语言事实.本文以汉语的"吃"这个动词①为例,试用篇章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手段,力求定量地分析历时和共时语料库中的实际用例,说明动态的语言学观念对汉语动词论元结构的研究有促进作用.普通语言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对动词的论元结构有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人们早就注意到,根据动词的论元结构的不同,可以对动词进行有意义的分类.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动词的句法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跟动词的语义有关,例如汉语的"结婚"和英语的marry 都要求论元是复数所指(Jespersen1924,Teng1975,陶红印1986).不过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更有意思的问题是,在不同的语言中,语义上大致相似的动词可能有很不相同的句法表现(Rosen1984),例如英语的marry可以有及物和不及物的用法(Imarriedher,Wemarried),而21?汉语的结婚只有不及物的用法;另如汉语的"走"只有不及物的用法,而英语的walk 除了不及物用法外还有及物的用法(Heiswalkingthedog;I'11walkyouhome).另外,类似的论元成分在不同语言的论元结构和句法中的地位也可能不同,例如汉语可以有"我在家"和"我在家看书",其中的处所成分"家"可以是论元结构中的核心成分(coreargument,如前旬),是边缘成分(oblique,peripheralargument,如后旬),而在英语中这类成分只能是边缘成分.基于这些现象,以结构为取向的语言学家在研究动词论元结构问题时,大多把注意力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论元结构对动词进行详细的再分类(中国的语言学家在这方面对汉语有大量的研究;英语方面最近有Levin1993影响较大);研究语义结构和作为句法表现的论元结构的对应关系(Fillmore1968);研究人类语言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普遍规律和类型区别(Dowry1990);动词论元结构的心理现实及习得规律(Pinker1989).这种研究方法常常带有以下的主要特点.第一,注重静态的动词语义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把动词论元结构看成是静止不变的或泾渭分明的.在分析动词的论元结构时,常见的方法是拿可能的论元类型(施事,受事,工具等)往动词上面逐层上加,最后得出最大的可能数目,然后判断哪些是必有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第二,脱离实际的言谈,篇章语料,所用例子一般是内省的或书面语言的某些片断.即使用到实际的篇章材料也是非常有限的.很少看到有人在连续的言谈篇章中根据实际材料穷尽式地总结论元结构的类型.第三,缺乏历史的观念,很少从历史变化的角度考察论元结构的规律.这里要声明,我们谈传统研究方法的缺陷,并不是说传统的方法毫无可取之处,而是想强调,只停留在传统的静止的研究方法上是不够的.本文尝试用言谈功能主义的一些思路,对目前尚未得到深入讨论的论元结构的动征加以阐发.直接对本文有启发作用的是下面的两项研究.Hopper(1997)指出,实际语料中的述语部分常常是由多项低度及物成分构成,传统上所理解的论元结构不能解释真实言谈中动词结构的表现.Thompson和Hopper(未刊稿)也指出,英语中的及物不及物的概念对实际言谈材料用处不大,因为在言谈中两者的边界常常不清,及物性论元结构的边界也不易判定.本文希望能结合汉语的问题对论元结构的研究方法作一些新的探索.二方法与材料本文暂且沿用传统上所说的动词论元结构的说法,把跟动词论元结构相关的问题理解为动词及其支配成分的关系,主要包含支配成分的数目以及支配成分的类型.支配成分的数目包含单项,多向(一位,多位)以及单数复数等概念;支配成分的类型主要指句法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工具,处所以及指人,指物等范畴.有时候论元结构关系也被说成"选择限制"(seleetionalrestrictions,Chomsky1965))或次范畴(subcategorization).但如前所述,我们的研究兴趣并不在于简单地说明一个动词可能的支配成分的数目以及支配成分的类型——尽管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而是要指出动词论元结构具有不定性,动态性.研究论元结构变化这类问题涉及的方法论问题是:什么样的材料可以构成有用的证据?我们认为,证据可以是来自两个方面的,一是历时的语言材料,二是篇章内部的证据.从逻辑上来说,谈语言现象的动态变化,最好的证据理应是历时的材料.不过本文将着章内部的证据,辅以历时的证据.主要原因是,从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很难在历时材料中找到内容,篇幅和语体都类似的篇章.而这些条件如果不能满足,我们只能举出若干个22?孤立的例子而不能做穷尽式的比较,现代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的优势就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Biber,Conrad,Reppen1998).另外,历时的语言材料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是说明结构变化中的时间因素.但我们认为时间因素只是其中之一.要显示结构变化中的其它因素(特别是我们所要说明的语用因素),可能共时的(即篇章内部的)证据更为有用一些.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语汇成分在不同的断代语言系统中的功能地位可能不完全相同,因此讨论同一个语汇成分的历史变化时,不能简单地从频率上比较不同阶段的用法,而频率又是本文论证中的一个重要依据(详下).当然历时和共时两者绝对不是互相排斥的.本文就打算同时利用两方面的材料来说明论元结构的变化特征.利用同一语篇内部的证据来分析论元结构的变化,在具体方法上来说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比较:不同动词的比较和同一动词的不同用法的比较.这一点在下文的具体分析中将会体现出来.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合适的多种语言的材料作为佐证,虽然它们对说明汉语中的现象可能只有间接作用,我们排斥.本文所用到的语料包括下面一些.当代:张辛欣,桑哗《北京人》.《北京人》一书虽然包含作者对不同方言区的人的采访,但是经过作家加工了的,其语言介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四十年代:老舍《四世同堂》;晚期近代汉语: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中古和早期近代汉语:《世说新语》,王梵志诗,寒山拾得诗,《祖堂集》,《五灯会元》,《老乞大》和《朴通事》.除此之外,在举例时我们有时也会用到其它历史材料.②三"吃筷子,吃刀叉":"吃"的论元结构谈论元结构的变化,动词"吃"似乎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直接引发本文作者对这个题目产生兴趣的是下述事件.曾经有人于1998年初在美国中文电子讨论网上提到在某个出版物上面看到有这样的句子:1)在中国人们喜欢吃筷子,在西方人们喜欢吃刀叉,而小孩子会吃勺子.该作者要求汉语语言学家对此旬的合法性发表意见.讨论的结果是,尽管发问者已经在书面材料上看到这样的句子,多数人还认为不合法,也有一些人认为在某些条件下应该是合法的.意见颇有出入.造成这种意见分歧的原因当然不难理解.象"吃"这类动词,正常的论元结构大概可这样来表述:施事+(工具,处所等)+吃+受事("固体可吃类物品")(如:他[在餐馆][用手]吃了一顿北京烤鸭)而上述第一个例句的结构("在中国人们喜欢吃筷子")实际上是把工具成分("筷子""刀叉")放在动词后,造成这些成分和受事成分的句法表现十分相似,使人很容易把它们与受事成分等同看待,因此这里我们姑且把这类用法称作"伪受事":施事+(介词结构)工具+吃+受事(外部形式)一施事+吃+工具(无介词结构)(理解结构)一施事+吃+伪受事现在的问题是:汉语中能不能把不带介词结构的工具格放在受事的位置上?既然母语说者的语感不一致,我们就需要参考实际的语料来加以判断.通过对《北京人》的穷尽分析,我们发现"吃"出现396次,其中工具作为伪受事的用法在23?语料库中没有用例;但是语料库中显示的"吃"的受事类论元类型非常复杂,有一些可以说超出了动词语义的选择限制.在很多情况下核心论元和非核心论元的界限不是十分明确.换句话说,现代汉语语料中有证据显示"吃"的论元结构正在产生变化.表一《北京人》中"吃"的用法的分布当然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些"伪受事"的用法.大致来说,广义的伪受事含以下类型:a)"吃"+抽象工具,例如:2)解放,得意宫和荣宝斋合并入了公家,胡三吃定息,吃千数块钱吧.b)"吃"+处所:3)进驻北京,和"大串联"的"红卫兵"一样,专吃接待站.天天吃,谁管?咱是"毛主席请来的革命小将".4)实习期间吃医院食堂,我的菜金老是不够吃的.c)角色不清.其中有些"受事"表达"生活依赖对象"的意义,大概也可看成是一种抽象"工具":5)这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多数靠岳父.有人吃老本,有人吃老丈人.我不安心于此.6)今儿在"三红接待站"吃,就是"三红"观点的,明儿上"井岗山兵团后勤部"吃,就是"井岗山"的,吃谁说谁好,7)胡三哇,现在住市里,天津卫.我还吃过他的请,他生活不错的.显然,这些伪受事用法不符合动词的语义结构所期待的论元成分及其句法位置.从传统的静态的研究方法来看,这些现象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加以解释.人们往往会说这只不过是一些"特殊用法",或者叫比喻说法(Lan1994),不能跟正常用法相提并论.本文不同意这种就事论事的说法.比喻的说法是有用的,但为什么比喻会发生在"吃"这样的词上而不是其它?目前成系统的解释也不多.我们认为只有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论元结构,这些用法才能得到有机的和统一的解释.四动态论元结构假说我们认为动词的论元结构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句法语义现象,而是随实际语言运用而不断变化的(emergent).我们可以把这个说法称之为动态论元结构假说(TheEmergentAr.gumentStructureHypothesis).对这个假说我们想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内涵.1.动词能带的论元类型及其范围不是固定不变或因先验性而确定了的,而是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Hopper1987,Thompson和Hopper未刊稿).2.动词论元结构可能因语汇在心理词典(mentallexicon)中的动态变化而得到扩展或缩24?小.Bybee(1985,1995)指出,假定人们在认知上有一个词典,这个词典的功能是汇集并组织个人的词汇方面的知识.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典中的条目实际上是动态的,就是说,并不是每个词条在我们的心目中都享有平等地位:使用率越高的词,语法语义灵活性就越高,其特性就越容易发生变化,产生语法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这些词就越容易跟别的词不同(Bybee和Scheibman1997,Syl~e和Thompson将出).Bybee对此用雕刻(etching)来作比方:一个物件没有经常被雕琢把玩,这个物件的形状就会相对稳定.相反,一个物品被雕琢的次数越多,留下的痕迹就越深,这个物件变形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它离它原来的模样就会相去越远(如(本文作者所作的)下图所示).如果我们把语言运用比作雕琢,这个道理也应该适用于句法问题,包括动词及其论元结构.图一心理词典的动态模型(右图深色暗点代表高频率语言运用的效应)3.如果动词论元结构得到扩大,其扩展路径应沿着认知上的原型(prototypicality)原则(Rosch1973,1978,rayIor1995)展开.具体来说,论元扩展从最核心到次核心,到再次核心,越接近原型的论元范畴被扩展的可能越大.根据动态论元结构假说,我们可以对论元变化作出如下的预测.第一,高频动词常常有特殊的句法表现,它们的论元结构也较不稳定.第二,我们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所见到的动词应该经常和典型论元相结合,较少和非典型论元相结合.第三,被扩大的论元结构首先应该包含最接近核心的论元类型.第四,论元结构的扩大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变化,但这种结构变化应该以不妨碍交际为前提,因此在时间上应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句法构造上应该有特别标记.第五,句法的变化不排除甚至常常伴随着语义的变化,但不同类型的语义变化和句法变化不一定在时间上是同步的.五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的语料证据实际的语料支持上述预测.本节先检讨共时的即封闭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证据,后面再谈历史材料以及别的语言的材料.这里我们拿《北京人》一书作代表.下面给出的统计和由此所作的讨论都是根据此书来的.我们首先借助电脑软件对《北京人》一书作了全面的词(字)频统计.结果显示,"吃"的25?确是一个高频动词.《北京人》一书中出现有超过一千个动词成分,"吃"排在第45位.就所有类型的语词的使用频率来看,"吃"是全部约2700个词中的第140个最常用词.这两项排序应该都能说明"吃"的高频性.原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在超过一百万词的现代汉语语料基础上对词频作了详尽的统计,其结果也显示,"吃"是一个频率非常高的语词.④这为我们的论点提供了独立的数据."吃"在现代汉语中的高频性奠定了它的变化的论元结构的基础.从"吃"所带的论元的典型性类型来看,不同类型的论元的出现频率也符合我们的预测.这里我们可以假定,跟"吃"这个动作有关的论元应该包含下面一些:典型论元:施事,受事(又分可食用物品和不可食用物品);次典型论元:处所(这里指提供食物的处所,而不总是"吃"的动作发生的处所);其它类型:工具,方式等.下表显示,典型论元的出现频率大大超出非典型论元的出现频率.表二各类受事统计甲:典型食物(包括类推意义上的)211/252(84%)植物,叶子"饭"65蛋带专名的食物23(动物吃)人早中晚三餐22根肉19水果粮食13面条糖和糖果8土面和面包7罐头"菜"7豆子糠6其它草6蔬菜,青菜5动物(鸡,鸭等)4乙:非典型食物和非食物441/252(16%)3药73奶43水33油32汤22酒222财富,收入,利息类72处所.5(依靠)人4请3批评1第三,"吃"作为一个高频动词允许特别的句法表现形式.本文开头给出的例子2)一7)已经显示了这点.具体来说,这些例子表明"吃"的受事在两方面呈扩大的趋势:一方面,代表非典型食物的名词成分可以以受事身份出现(如利息,生活所依靠的人等),另一方面,边缘的论元成分(如处所)也被当作受事对待.(5)动词的高频效应更能够体现在"吃"和语料库中的其它动词比较之中.例如,"喝"这个动词虽然在语义类型上和"吃"应该很接近,但是它的频率较低,句法上也不象"吃"那样可以带非典型论元作为受事."喝"在所有动词成分上排第245位,在所有词类中排第674,这两方面都远远不及"吃"."喝"在《北京人》中出现67次,所有的受事都是典型的饮品类液体材料,如水,酒,咖啡,饮料,奶等.再如动词"(包)装",在动词中只占排第200位,在所有词中也只占第554位.它在《北京人》一书中出现34次,受事类型也都在正常的范围. "写"的情况和"吃"类似."写"也是一个高频动词,它在动词中排第52,所有词中排第26?163,在匕京人》中共出现372次.它的受事也有扩大的现象,如"写毛笔",就是把工具作受事.现在看"吃"的受事扩大的路径.如果读者同意我们的假设,把(跟食物的来源有关的)处所看作属于"吃"的所有可能论元中的第二核心层,工具等是更远一层的论元,那么原型性原则似乎对说明论元扩展的路径是有效的,即扩展(这里主要指受事的扩展)是沿核心向外逐层展开,而不是杂乱无序的.如下图所示:图二论元扩大的路径与典型化原则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在匕京人》一书中发现不少处所成分占据受事宾语位置的例子.虽然我们没有发现一例典型的工具类成分(刀叉等)作受事的例子.不过根据前面提到的中文网上发问者所说的,在书面材料上已经看到了有如"吃筷子,吃刀叉,吃勺子"那样的用法,说明(典型,具体的)工具当作受事这种现象已开始有书面记录了.而汉语语法论着里以"吃大碗"作为工具宾语的例子已是很普遍的事了,参看孟琮等所编的《动词用法词典》.在另一方面,我们的确在语料库中能见到不少"抽象工具"成分作受事例,如"利息","老丈人"等.要了解这里产生语法化的机制,比喻化(metaphor),或者更具体地说,隐喻化(metonymy)(Lak和Johnson1980)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可以推见,因为提供食物的处所经常和食物有关连,人们在心理上就自然地把这类处所比作食物本身.同样,因为工具常常是"吃"为过程的必要构件,工具类成分也容易和食物连在一起.尤其是象"碗"这类盛食物的器皿,常常在"吃"的事件中出现在人的视觉范围内,在我们的经验中跟食物形影不离,也就很容易被喻化为食物.以上这些变化可以说是隐喻的结果,而把"利息","老丈人"等看作"食物",则差不多可以说是明喻了.本文前面也曾根据动态论元结构的假设指出,作为语言结构的重要变化,很难设想动词论元结构的变化会在干扰言语交际的情况下发生.换句话说,论元变化应该以不干扰交际为前提.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不影响交际,又能实现言语结构的创新呢?答案似乎是:缓慢的和有条件的创新.关于创新的缓慢性以及时间因素我们会在本文后面的历史部分详述.现在只谈语料库内部的证据,即句法上的标记.我们发现,很多非典型受事必须对称连用,而不是出现在一个简单的孤立句中.而且有趣的是,对称连用经常发生在"工具"类成分上,27?包括具体工具和抽象工具.处所类"伪受事"则无此需要.如前面提到的句子中有这样的格式:8)吃谁说谁好I有人吃老本,有人吃老丈人.在中国,人们喜欢吃筷子;在西方,人们喜欢吃刀叉.这些句子都属于我们所说的对举格式.这种对举的现象确实能把典型受事和非典别开来.例如不能孤零零地说"人们吃刀叉"或说"小孩子会吃勺子".从交际的角度来看,这种对举格式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外部标记,它可以指示受话人(或读者)把非典型受事句按非典型受事(而不是真正的受事)的意思去理解,从而不至于给交际带来太大的困惑.(z)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在句法上"伪受事"成分不可能获得汉语典型受事的最典型句法特征——不能加名量词修饰:"*吃一家接待站,*吃一个老丈人,*吃一份定息,*吃他的一个请",而只能受动量词或时量词修饰"吃一年/次接待站,吃一回/三年老丈人,吃两年定息,吃他的一次请".@这一点对汉语功能语法学家来说是不奇怪的,因为汉语里名量词修饰的常常是有指名词,动量词修饰的是无指名词(张伯江1997).最后我们来看看高频动词与意义的变化."吃"在现代汉语里有"接受","挨"等被动的意思,匕京人》中有一个这样的例子:9)让他下来,怕他出危险.那场事故,雷达兵吃了批评,有些人还背了处分.这里被动接受的意思可从后句的"背"看得出来.我们在后面第八节还会看到,这种被动意义在近代汉语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事实上其常见性还超出了现代汉语中的情形. 意义的改变还可以从"吃饭"这个高频组合上看得出来.因为"吃饭"本身的出现频率相当高,它们经常在一起使用慢慢地就发展出了独立于构成部分的意义.例如"吃饭"有"生活,生存"的意义:1O)他们那一辈儿不识字不吃亏,全凭技术吃饭,我们这一辈儿不成.在"生活方式"这种意义下,"饭"前常常有各类修饰语(最着名的当然是"吃大锅饭"):11)运输是力气活儿,倒是省心,吃大锅饭.生活上还真紧紧巴巴的.12)我们吃开口饭——也就是沿门乞讨.上面这两个例子也涉及到了习语俗语的问题.其实,意义的改变也常常体现在构成习语俗语的能产性方面.由"吃"构成的习语数量非常之多,仅《北京人》一书就有39例.这里所说的习语包括"吃亏""吃苦"等词,因为从来源上看它们实际上都是从"吃"的意思演化而来的.其中,吃苦18例;吃+补语9例;吃饭6例;吃亏3例;吃+其它3例.有意思的是, "写"也能构成不少习语俗语,如"写检讨,写检查"有"反省""自我批评"等意思.看来构成习语是高频动词的特征之一.事实上,类似的现象也频频出现在多种外族语言的"吃"类词上(参看第九节).综上所述,用动态的观点看论元结构,偏离典型用法的现象可以得到较为完满的解释.也就是说,论元结构不再被看成是铁板一块,简单地由语义而决定的,它可能产生扩大或缩小现象.扩展时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扩展的前提之一是,动词必须是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活跃分子;扩展的方向遵循原型性原则.同时,扩展也是有时间和句法上的附加条件的,不能给交际造成困惑.28?六"吃"的词类归属问题。

动词语义表征与动态论元结构

动词语义表征与动态论元结构

内容 ” 的基 本 义 素 [ 快速 ] [ 运动 ] 的特 征 并 未 改 变, 即动词 的“ 语义常量” 是其核心 , 是 同 一 类 动 词 的 区别 意义 , 在语 义启 动效 应 中居 于优 先地 位 。 此处 r u n后多 出了一个 槽 位 ( s l o t ) , 改 变 了其 常规
色有施事 、 客体和接受者 , 结果构式的论元角色有 施事、 客体 和 状 态 等 。G o l d b e r g ( 1 9 9 5 ) 认为 , 在 论 元 结 构形 成过 程 中 , 动 词 与 构 式 之 间 的互 动 主要
指动 词参 与者 角 色和 构式 论元 角色 之 间 的相 互 融 合 。动词 与构 式 的融 合主 要是 指动 作参 与 者 与论
构 的整体 运行 机制 出发来讨 论 其 系统 内部 的联结 关 系 。构式语 法 也 使 用 语 义 角 色 分 析法 , 语 义 角
价动词 , 事 件 结构 表 征 为: [ x A C T <MA N N E R
色划分与传统的语义角色相 当, 只是在构式 的框
架下 来 讨 论 其构 成模 式 , 如: 致 使 一移 动 构 式 、 双 宾 构式 等 。和 动 词 一样 , 构 式要 求 有 自己 的语 义 角色 , 其论元 角 色大 致和 传统 的语 义 角色 相 当 , 包
的“ 结构义” 。动 词 语 义 类 的变 化 导 致 论 元 配 置
变化 。
元结构中论元 的融合。动词与构式 的融合要遵守 两个 原 则 ( G o l d b e r g 1 9 9 5 ) : 语义连贯 ( s e m a n t i c
c o h e r e n c e ) 原则 和 对 应 ( c 0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 原则 。语 义连 贯 原则 是指 , 角色 一 ( 动词参与者角色) 和 角

汉语动趋构式中趋向性动词与饮食类动词共现关系的实证对比研究

汉语动趋构式中趋向性动词与饮食类动词共现关系的实证对比研究

国际汉语学报第8卷第1辑汉语动趋构式中趋向性动词与饮食类动词共现关系的实证对比研究赵丹*(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中国开封 475000)摘要:饮食类动词可泛指“吃”“喝”类动词,表示口部活动使食物自身部分或整体消失的过程。

由于饮食类动词涉及食物本身的位移趋向,因此,表趋向能力较强,常用于汉语动趋构式。

然而,饮食类单音节动词在动趋构式中的使用情况却不一样,且形成的意义也有所差别。

本文在构式语法和框架语义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汉语饮食类动词与趋向动词的共现搭配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一、饮食类单音节动词和“下”“进”的搭配能力最强。

二者搭配属于动趋构式核心义的实例。

这是由饮食类单音节动词自身的语义突显和趋向动词自身语义决定的;二、饮食类单音节动词和“来”“去”的搭配能力最弱,二者常存在于“V来V去”构式中,表示一种重复进行的动作或状态;三、饮食类单音节动词和“上”“出”“回”“起”“过”的搭配多表示隐喻意义,隐喻义的形成符合动趋构式“空间位移→完成义→语法义”的转化模式。

关键词:汉语动趋构式饮食类动词趋向动词共现关系DOI: 10.14095/ki.jics.2017.01.012一、引言饮食类动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然而,有关饮食类动词的研究却屈指可数且主要集中在对动词“吃”的研究上。

按照研究目的差异,关于动词“吃”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跨文化交际和社会学的视* 赵丹,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邮箱:hdzhaodan@。

汉语动趋构式中趋向性动词与饮食类动词共现关系的实证对比研究角出发,将“吃”视为文化词,对与“吃”有关的习语进行综述性研究,从而探讨“吃文化”的特殊性和“吃”的文化承载力,如:赵守辉、池昌海、王文征、章礼霞等;另一类是从纯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将“吃”视为动词语法范畴的一员,研究其语法属性和语义特征。

如邢福义(1991)提出了非常规宾语为“代体宾语”的说法并指出代体宾语的理解与语言背景紧密相关,如“吃饭”“吃食堂”,“食堂”就是“饭”的代体宾语,但是,这样区分带来的结果是代体宾语的语义种类繁多,约束力还不够强。

从动词“吃”和“跑+NP”结构分别浅析论元结构及题元角色理论

从动词“吃”和“跑+NP”结构分别浅析论元结构及题元角色理论

从动词“吃”和“跑+NP”结构分别浅析论元结构及题元角色理论摘要:论元结构和语义角色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题元和论元的联接是语义和句法的接口。

本文结合这两大理论分析了两种语言现象,第一部分介绍论元结构,并解释了以“吃食堂”为代表的语言表达形式。

第二部分重在引入题元角色理论,并解释了“跑+np”结构,如“跑业务”等。

关键词:论元论元结构题元角色一、引言众所周知,论元结构和题元角色不仅是句法学的重要概念,而且是语义学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题元和论元的联接即语义和句法的接口。

正是因为二者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明确和区分这两个概念,掌握其相关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把握句子的深层语义特征,同时对于分析句法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也有很大帮助。

二、论元结构理论1. 论元论元,又称“主目”或“论旨”。

从接下来将要讨论的题元角色角度讲,论元指带有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简言之即“题元角色的承担者”。

论元在句中所占据的位置称为论元位置。

下面我将结合例子做进一步解释:(1)the boy gave the book to mary.例(1)中,the boy、 the book 和 mary 都属于上述提到的论元,是谓词gave的相关成分。

具体来说,the boy是gave的施动者,the book和 mary是gave的承受者,区别在于直接和间接。

总之,三者均是gave这个行为的参与者,用来指称实体人或物并均被赋予具体的题元角色,这个我们将在后文进行详细论述。

论元不仅仅限定于名词短语np,分句也可充当论元。

在这种情况下,题元角色就成了一个命题。

(4) john considers bill(to be)clever.(5) bill decides that mary should leave.2.论元结构理论william(1981)在《论元结构与构词法》一文中写道“简单地说,一个词项的论元结构就是该词项所能拥有的一组已经标有名称的论元。

饮食类动词分析

饮食类动词分析

第三节饮食类动词的动趋结构的语义考察动词跟趋向词搭配组合表示动作出现的某种结果或状态。

孟琮在《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提出汉语有26个趋向词语。

据考察,在26个趋向词语中只有17个能跟“吃”、“喝”、“含”、“吞”、“咬”、“喂”搭配。

17个趋向词跟这些动词搭配的组合能表示多种结果或状态。

可以归纳成以下种类:1.趋向饮食类动词表趋向的能力较强。

原因在于,饮食过程中,能表示位移的只有食物(受动者),而且食物的位移趋向只能是由外到内、由上到下。

因此,饮食动词一般只与“下”、“下去”、“进”、“进去”搭配时才能表示趋向。

除此之外,不表明确趋向的“到”、“到⋯⋯去”——具有“到达某处”的意义,也可以与趋向动词搭配,表其趋向。

例如:(5 3)一连几天只能喝下一点水,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

(54)不管怎样难吃,也都把它们吞下去。

(55)满满的一碗饭他都吃进去了。

30(56)这么大的一块糖他都含进嘴里去了。

(57)那杯酒他一口就喝到肚子里去。

(58)饭都喂到嘴里了,还不吃。

这些例子里面的动趋成分都表示趋向。

例(53)、(54)表示食物的方向是从上到下,例(55)、(56)表示食物的方向是从外面到里内,例(57)、(58)的方向分别是向肚子里和嘴里。

这里我们把饮食类动词和趋向动词的组合概括成表格。

其中,+表示有某意思(这里是趋向),一表示没有某意思,空格表示不存在的组合。

2.辨别、发现等:跟饮食类动词组合时,表示辨别、发现的意思有“出”和“出来”两组趋向词。

例如:(59)是什么滋味儿你喝出来了吗?(60)我从饭里吃出一粒沙子。

(61)棒棒糖是什么味儿他都含不出来.例(59)和侈tJ(61),“出来”跟饮食类动词搭配表示辨别出味道。

例(60),“出”跟饮食类动词搭配表示发现某情况(饭里有沙子)。

3.脱离、失去等:趋向词跟饮食类动词的组合有时候表示脱离或失去的意思。

能表示这类意思的有3组趋向词:去、下、下来。

论元结构的互动性与层次性

论元结构的互动性与层次性
[ ’] “ 蹿、 其他句式中的 蹦、 爬 ” 。 这种解释似乎有一 些牵强, 因为几个动词分别用于不同的动物, 表示不
例如: ( +, ) — —? 我没有 我四个多月没有吃过肉。— 吃过肉。 ( ++ ) — —? 我没有 我没有给杂文报投过稿。— 投过稿。 (+,) 、 (++) “ 没有” 例 例 中的 限定的分别是时间 “ 四个多月” “ 杂文报” , 和与事 这两个论元也分别是 两个句子的核心细节义, 不能隐去, 否则构式义改变。 -$ 在句式中表示非核心细节义的论元如果隐 去, 会导致句式义量变, 量变不会改变构式的基本类 型。如存现句中的时间论元, 表示的是非核心细节 义, 隐去会使构式发生量变, 不会发生质变, 即不会 改变构式类型。 二. 论元结构的层次观与语用层面的论元结构 语言有结构功能、 交际功能、 社会文化功能。王 “ 事实上, 远新指出, 语言三个方面的功能之间是一
!""# $ "% $ &" 收稿日期:
。 袁毓林用 “ 层级配价 ” 来弥补
使之更精细、 准确, 但同时也使语 配价语法的缺陷, [ )] 法系统变得较为烦琐 。 潘海华使用词汇映射理
“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 ( "#’(("%) ) ; ( "*’*#" ) 项目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课题 ( &#*) $ ) , 作者简介: 朱军 安徽无为人,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语法学和语言理论研究。
+ + 论元结构 ( 75:4C>6@ ?@54F@45> ) 是现代语言学的 重要课题, 是生成语法中论旨原则和投射原则的重 论元结构理论后来逐步被其他语法理 要组成部分, ( 有时也可以是 论所接受和改进。 配价语法把动词 形容词、 名词) 作为一个小句的核心, 其他的成分都 , ( 论元结 是围绕 在 动 词 周 围 共 同 构 成 一 个 小 句 。虽然生成语法和配价语法中的论元结构并不 构) 完全一致, 但都认为论元结构取决于动词的词汇语 义特征或配价能力。生成语法认为论元的论旨角色 ( 主要是动词) 是由述语 指派的, 所以述语相应地就 二元述语、 三元述语, 这就是述语的 分为一元述语、 词汇语义特征, 与其他词汇特征一起被记载在词库 的词条下。配价语法认为那些围绕在动词周围的名 根据强制性程度的不 词性成分就是动词的补足语, 同, 补足语分为必有补足语与可有补足语, 根据补足 语数目的不同, 动词就有一价、 二价、 三价的区别, 也 有部分学者认为还有零价动词与四价动词, 但并没 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 价” 在汉语的配价语法研究中, 动词 的确定标 准是一个难题, 各种看法有一些出入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现代汉语部分:著作类:理论语言学:《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 ,商务印书馆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Principles of semantics, Ullman,S.,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Words and their Use,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出版社,1957。

《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李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ge and Mind, Chomsky,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Chomsky,N. ,LondonFontana ,1977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Chomsky,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Halliday,M.A.K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Lakoff,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Historical Lingui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案与研究出版社北京,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2000。

“吃+N”类短语的句法生成分析及其与英语“eat”的比较

“吃+N”类短语的句法生成分析及其与英语“eat”的比较

“吃+N”类短语的句法生成分析及其与英语“eat”的比较目前与“吃”有关的表达在言语交际中十分常见,“吃食堂、吃请、靠山吃山、吃官司”是汉语表达中比较独特的一类句法现象。

这一类句法结构具有很强的术语性,整个动宾结构的意义整体性强,往往不能按照字的表面的简单组合来理解。

不少学者从认知、语义、语用等角度做了阐释。

本文将对“吃+N”类短语的句法结构的生成、句法的形式特征及其句法功能进行分析。

通过对英语“eat”与汉语“吃+N”动宾结构的对比性分析发现,两者存在动宾结构的不一致性,在句法特征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标签:“吃+N” 句法结构动宾结构NP移位一、引言从古至今,“吃+N”类表达在言语交际中使用广泛,学术界对“吃+N”类短语的研究多从语用、认知、语义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全方位讨论。

陶红印(2000)以“吃”为例论述了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指出动词的论元结构有动态性和动态变化的特点,频率越高的动词论元结构越不稳定。

本文认为动宾结构是汉语的基本结构类型之一,各项短语的结构模式是:VP→V+NP,是合乎汉语句法的短语结构,在英汉语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

本文的句法分析侧重从动宾结构的内部进行,能够对产生的语言现象做出有效的说明,并解释了出现的原因。

通过对比英语“eat”与汉语“吃+N”的动宾结构,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动宾结构不对称性,因为英语多数情况下不能采用汉语的简洁式表达,所以相关表达多采用被动结构。

“NP”短语的被动结构多为移位的结果,是句法结构中的S-结构经过D-结构移位转换而来的。

二、“吃+N”类短语的句法分析(一)“吃+N”类短语中“N”的分析“吃+N”类短语中的“N”有不同的分类,以下将对“N”进行深入分析。

1.“吃+N”中的“N”表示具体的、可以食用的物品。

如:“吃面包”“吃奶酪”。

2.“吃+N”中的“N”表示处所或者动作的发生地点。

如:“吃食堂”“吃招待所”。

3.“吃+N”中的“N”表示抽象意义或者形象特征。

汉语论元结构的“动态性”特征

汉语论元结构的“动态性”特征

元 结构 中的情 况非 常 常 见。 这使 得 人 们 有 必要
从 新 审视 传 统 的 论 元 结 构 理 论 。
的 变 化 一 方 面 体 现 了论 元 自 身 语 义 的 特 点 。 也
“ 态论 元 结 构 假 说 ” 能 解 释 论 元 结 构 中 一 动
些 疑 难 问 题 , 但 它 的 研 究 还 是 仅 仅 围 绕 动 词 的
反 映 了 构 式 的 动 态 性 ;5 论 元 结 构 中 论 元 是 否 . 隐现 ,视 语 用 的 需 要 及 论 元 在 这 种 构 式 中 的 重
要程 度 而定 。
及物 性 。我们 认 为- T结 构 的 动 态性 不仅 表 现 / L  ̄.
在 动 词 的 及 物 性 功 能 上 ,还 表 现 在 构 式 间 的 联 系 以 及 构 式 中 论 元 的 隐 现 及 语 序 等 方 面 , 要 重 视 论 元 结 构 三 个 要 素 ( 式 、 动 词 、 论 元 ) 中 构 另 外 两 个 因素 : 构 式 和 论 元 。 为 了 区 别 于 “ 动
构 式 “ 态 性 ” 的 含 义 : 1 语 言 中 基 本 构 动 .
式 很 容 易在 语 用 动 机 的 促 使 下 变 化 为 其 他 的 构
式 , 这 种 语 用 动 机 主 要 就 是 “表 达 的 精 细 化 ”
和 “ 核 心 细 节 凸 现 ”; 2 在 实 际 语 言 运 用 中 , 非 .
思 想 战 线
2 9 第3 第3卷№3 0 。3 0年 期 5 0 ,0 v15 2 9 .
汉 语 论 元 结 构 的 “ 态 性 ” 征 动 特

动 词 自身 的 词 汇 语 义 决 定 其 论 元 结 构 或 根

口语操作指南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分析[权威资料]

口语操作指南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分析[权威资料]

口语操作指南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分析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际口语形式的操作语体语料,分析了操作语体中的论元结构。

研究发现,口语操作语体中的论元结构特征为:一是以单论元(包括零论元),即(X)+V为基本格式;二是及物动词的施事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三是突出及物动词的受事。

比较了书面语和口语形式的操作语体中论元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导致这些共同点和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发现交际因素对论元结构影响显著。

关键词:口语操作指南语体论元结构书面语操作指南语体1.引言当前,不少语法学家对语体的认识还局限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基本区别。

对此,陶红印(1999)指出,语体实际上还有进一步分类和从多角度分类的必要,以语体为中心的语法研究应该是今后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基于这一观点,本文以作具体的语体为中心讨论其论元结构。

该语体正是被Werlic等学者加入传统语体类型的操作指南语体(procedural discourse)。

在Werlich(1983)的书中,该语体被称作“instruction”。

一些学者对操作指南语体作了一定分析、研究,(比如Longacre,Farkas),但鲜少有利用这一语体进行语法的研究,中文操作指南语体的研究更少,陶红印(2007)曾经研究过中文操作指南语体中的论元结构,但是他只分析了书面形式的操作指南语体,其研究发现是否适用于口语形式的操作指南语体未知,下面通过分析口语形式操作指南语体中的论元结构,将分析结论与陶红印的研究发现(2007)进行比较解决这一未知。

2.操作指南语体操作指南语体(下文简称操作语体)指的是用书面语或口语指导用户(读者/听者)完成某个具体任务的语言形式(Farkas,1999)。

例如菜谱、电子产品使用手册、在线帮助等。

这个语体类型的确立以篇章的功能为基准,而非以媒介为基准。

Longacre(1983:第一章)归纳了这一语体的具体话语特征,这里仅就相关部分做简单介绍:(一)缺乏对话。

现代汉语中与“吃”相关的动词配价分析

现代汉语中与“吃”相关的动词配价分析

现代汉语中与“吃”相关的动词配价分析作者:于澜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7期摘要:本文回顾了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研究成果,并以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对与“吃”相关的动词配价中语义的选择情况及配价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了解现代汉语中此类动词在配价中的分布情况,深化对此类动词的理解。

关键词:吃动词配价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85-02一、引言(一)配价概念语言学上“配价”的概念是从化学上借来的,化学上用化合价和配价学说描写物质的结构的思想,可以说是既精确又形式化。

受化学上配价学说的启发,语言学借用“价”指动词与一定数目的名词性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动词是支配成分,名词性成分是从属成分。

其中,能跟一个名词性成分组合的动词叫一价动词,例如:(人)走;能跟两个名词性成分组合的动词叫二价动词,例如:(他)买(菜);能跟三个名词性成分组合的动词叫三价动词,例如:(爸爸)给(我)(一本书)。

因此,“价”是对动词的支配能力的数量表示,是根据动词的组合能力聚合成的一种语法范畴。

(二)配价语法研究情况我国最早引进配价概念的是朱德熙先生。

他在1978年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首次运用配价概念,精彩地解释了由动词性词语组成的“的”字结构所呈现的种种歧义现象。

从那时起,配价语法逐渐成为我国语法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研究成果辈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学术界对配价语法也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论,这将敦促我们全面地认识我国配价语法研究的现状。

(三)与“吃”相关动词研究意义本文借助配价分析理论的研究成果对现代汉语中有关“吃”的动词配价情况进行分析。

所谓与“吃”相关的动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定,可以是烹饪食物方面的,也可以是饮食方面的。

因为“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谓“民以食为天”,因此这些动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

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

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一、本文概述《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论元角色的层级结构及其内在的语义特征。

论元角色,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对于理解句子中的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语义层面上的作用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将对论元角色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

接下来,文章将重点分析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论元角色如何形成一个层次结构,以及不同层级的论元角色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我们将揭示论元角色层级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讨论了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之后,本文将进一步关注论元角色的语义特征。

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论元角色所承载的语义信息,以及这些语义信息如何影响我们对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文章还将分析论元角色的语义特征与句子整体意义之间的关系,揭示论元角色在构建句子语义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论元角色的理解,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论元角色的基本概念论元角色,也称为语义角色,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的是谓词与其论元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反映了谓词所表达的事件或状态中的参与者及其所起的作用。

论元角色并不是由句子的语法结构决定的,而是由谓词的语义内容决定的。

在语言学中,论元角色通常被分为核心论元角色和外围论元角色。

核心论元角色是谓词所必需的,它们直接参与谓词所表达的事件或状态,如施事(执行动作的人或事物)、受事(动作的对象)等。

外围论元角色则不是必需的,它们提供了关于事件或状态的额外信息,如工具(执行动作所使用的工具)、时间(动作发生的时间)等。

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指的是不同的论元角色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来说,核心论元角色的地位要高于外围论元角色。

不同的论元角色之间也可能存在层级关系,如施事和受事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层级关系。

从论元结构角度试析英语中动词和作格动词

从论元结构角度试析英语中动词和作格动词

从论元结构角度试析英语中动词和作格动词在英语中,动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性,它可以描述动作、状态、情感等,是英语句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不同的动词会有不同的论元结构,也就是动词和其它成分之间的关系。

其中,作格动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动词,它需要一个格宾语来作为其它成分,即与之搭配的名词或代词通常是作格宾语。

作格动词是英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动词类型,也称为“带有双宾语的动词”。

作格动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需要两个宾语,其中一般一个是直接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

这两个宾语在语法上有所不同,作格宾语通常是一个名词或代词,并位于直接宾语前面,用于表示宾语的“接受者”、“得益者”、“受益人”等。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一个动词的论元结构可以包含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不同的动词结构不同,其论元结构也不同。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作格动词。

1. Give(给予)Give是一个非常常用的作格动词,它需要一个直接宾语和一个作格宾语。

其中,直接宾语通常是给予的物品,而作格宾语通常是接受物品的人。

例如:He gave her a present.(他给了她一份礼物。

)在这个句子中,present是直接宾语,而her是作格宾语。

这个例句中的论元结构为:主语:He直接宾语:a present作格宾语:her2. Tell(告诉)Tell是另一个常见的作格动词,它需要一个直接宾语和一个作格宾语。

其中,直接宾语通常是被告知的信息,而作格宾语通常是听取信息的人。

例如:She told me the news.(她告诉了我这个消息。

)在这个句子中,news是直接宾语,而me是作格宾语。

这个例句中的论元结构为:主语:She直接宾语:the news作格宾语:me3. Offer(提供)Offer也是一个常用的作格动词,它需要一个直接宾语和一个作格宾语。

其中,直接宾语通常是提供的物品,而作格宾语通常是接受物品的人。

例如:They offered me a job.(他们给我提供了一份工作。

动词“吃”论元结构的非常规性研究

动词“吃”论元结构的非常规性研究

动词“吃”论元结构的非常规性研究本文着重从句法学中论元结构的角度对动词“吃”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其后置名词结构的非常规性做出新的解释。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假设,认为类似“吃+NP”结构是轻动词移位、合并和词汇合并两者并存的,并与此同时提出“轻名词”假说,对宾语非常规性进行图式证明,用以给出简明合理的解释。

标签:吃论元结构轻名词非常规性一、引言论元结构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前对动词论元结构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动词的语义特征来判断它的论元结构的主要方面(论元数目与论元的语义类型)(沈阳、郑定欧,1995)。

本文以动词“吃”为例,详细说明其论元结构的非常规性。

对于“吃食堂”“吃筷子”这类动宾结构的生成和理解,目前还存在争议。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此用法做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

目前,学界对这类动宾结构的分析和解释主要着眼于“句法、语义、认知”三方面,本文重点介绍句法分析的研究成果。

从句法角度进行分析的主要有褚泽祥、吴锡根和冯胜利。

褚泽祥(1996)从句法学角度指出动宾结构中存在快变量和慢变量,要保持动宾结构的稳定性就应该“快变量服从慢变量”。

吴锡根(1996)认为动宾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动词:“动词对宾语既有句法平面的选择,又有语用平面上的选择。

”作者认为,句法选择是静止的、强制的选择;语用选择是动态的、灵活的选择;语用选择是对句法选择有条件的、有目的的、积极的背离,但句法选择是更基本的,是语用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冯胜利(2000)则从韵律句法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按句法生成理论,将这类结构解释为“核心词移位”,即动词并入。

作者认为:“句子的普通重音都落在最后一个动词短语的成分中。

”高云莉、方琰(2001)对这种看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句子的普通重音在句末”与语言实事不符,而且也不一定必须通过移位才能得到重音,如可通过重读来实现。

句法分析侧重从动宾结构的内部进行分析,但是这种分析只能对已产生的语言现象做出有限的说明,不能解释其出现的原因。

吃述宾结构的语义一句法映射模式情景语义学分析

吃述宾结构的语义一句法映射模式情景语义学分析

Vol.4No.4Oct.2005第!卷第!期"##$年%#月引言"吃"是汉语中一个表示运动事件的常用动词,其概念意义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

它包含一个运动的三个过程(摄入、咀嚼、下咽)和至少两个情景参与者(施事"吃者"和受事"被吃物",尤其是"食物")。

当"咀嚼"过程缺省时,"吃"等同于"吸"或"喝",可带"液体食物"作宾语。

关于"吃"之类"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的研究并不新鲜,或作动态研究,或作认知考察,或从传统语义和句法理论作静态分析。

但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出发,采用情景语义理论和语料分析来考察和解释现代汉语动词"吃"表示概念意义时的述宾结构之语义.句法映射模式。

一、情景语义理论语义与句法接口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虽取得了诸多成就,亦存在不少问题。

情景语义学理论是一种有效的语义.句法接口研究理论,由/.0123456和/786229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后经:7;6<=4>、/7?132o>、@7A6t625等人深入发展。

该理论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突破传统语义学、句法学与语用学的界限。

情景是其基本概念,指相对于世界而言的,在局部范围内产生的各种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是特定语言单位反映的世界片段。

谓词的语义单位以情景作为描写对象,其语义反映必需情景参与者的属性、相互关系以及相关事件。

情景参与者是谓词语义单位所描写的"吃"述宾结构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情景语义学分析罗思明1马可云2(B7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宁波CB5DBB ;D7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CBD000)%摘要&本文采用情景语义理论和相关语料,研究了现代汉语动词"吃"表示概念意义时的述宾结构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并加以情景动态解释。

进食类“口”部动词动趋结构的语义考察

进食类“口”部动词动趋结构的语义考察

进食类“口”部动词动趋结构的语义考察王沛纯【摘要】在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进食类动词是动词的特殊小类,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集合.本文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口”部动词中筛选出进食类的动词作为研究对象,以刘月华主编的《趋向补语通释》对趋向补语的分析为基础,结合语言运用的实际,考察、描写了“V+趋”结构中趋向词语的语义特征,最后对进食类“口”部动词的动趋式的教学提出了建议.【期刊名称】《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5页(P92-96)【关键词】进食类“口”部动词;动趋式;语义特征;词汇教学【作者】王沛纯【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引言《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1](以下简称为《大纲》)中的动词众多,“口”部动词是动词从意义角度划分出的一个重要小类。

本文之所以选择进食类“口”部动词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饮食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与对比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等文化观念在历代文献典籍和古今民俗生活中比比皆是。

当今语言教育学界在对吃喝类动词的研究中,不少著作和文章都偏重于研究“吃”这个文化含量和使用频率都颇高的动词。

除了“吃”这个文化含量高、使用频率高的动词之外,很难找到研究其他饮食类动词的文章,而且专门研究进食类动词与趋向补语的文章也寥寥无几。

目前能看到的文章更多的是在谈到趋向补语与动词的搭配时,列举几个进食类动词作为例子。

笔者考虑到趋向补语一直以来是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同时进食类动词也是属于基本词汇,应用广泛且构词能力强;此外,对同一义场的动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相关动词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词汇及语法教学的效果。

因此,对进食类动词的动趋结构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

一、进食类“口”部动词与趋向补语的搭配(一)《大纲》中的进食类口部动词有“进食”义的动词是表示(人或动物)嘴部活动使食物或非食物的实体部分或整体消失的动词。

从动词“吃”的词汇概念意义分析其核心句、论元及题元结构

从动词“吃”的词汇概念意义分析其核心句、论元及题元结构

从动词“吃”的词汇概念意义分析其核心句、论元及题元结构纪慧珍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核心句搭配、论元和题元结构主要是由语法决定和指派的,但是语法并不是决定核心句搭配、论元和题元结构的充要条件。

词汇概念意义对三者在不同层面上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笔者拟以动词“吃”为例,来对动词的词汇概念意义对动词的核心句、论元和题元结构的限制意义进行探讨研究。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纪慧珍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
【相关文献】
1.小句理论与汉语动词性论元补语小句分析 [J], 张素侠;满在江
2.题元约束理论与介补结构的题元指派 [J], 余小强
3.从论元角度分析汉语动词拷贝句 [J], 李金玲;高文成
4.汉英准二元不及物动词及物性结构之比较——以汉英运动类准二元不及物动词的宾语构式为例 [J], 韩瑞娟;李长锋
5.从论元角度分析汉语动词拷贝句 [J], 李金玲;高文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词“嚼”的论元变化及其语义系统研究

动词“嚼”的论元变化及其语义系统研究

动词“嚼”的论元变化及其语义系统研究第一篇范文动词“嚼”的论元变化及其语义系统研究“嚼”是一个多义词,其基本义是“咀嚼食物”,但在口语中也可以表示“谈论”、“品味”等意思。

本文将对“嚼”的论元变化及其语义系统进行研究,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动词的用法和语义。

一、论元变化“嚼”的论元变化主要表现在它的宾语上。

根据不同的语境,“嚼”可以接受不同类型的宾语,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 名词宾语“嚼”最基本的用法是表示“咀嚼食物”,这时它的宾语通常是一个名词,如“饭”、“菜”、“肉”等。

例如:他正在嚼饭。

她喜欢嚼口香糖。

2. 代词宾语“嚼”也可以接受代词宾语,如“它”、“它们”、“这”、“那”等。

例如:他在嚼这些东西。

她嚼的那根香烟已经熄灭了。

3. 动词宾语“嚼”还可以接受动词宾语,表示“谈论”或“品味”等意思。

这时,宾语通常是表示话题或对象的词,如“新闻”、“电影”、“人生”等。

例如:他们在嚼足球比赛的事情。

她喜欢嚼人生哲学。

4. 形容词宾语“嚼”也可以接受形容词宾语,如“好的”、“坏的”、“有趣的”等。

例如:他在嚼一些好吃的东西。

她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嚼。

二、语义系统“嚼”的语义系统比较复杂,主要表现在它的语义场和语义角色上。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 语义场“嚼”的语义场主要包括“咀嚼”、“谈论”、“品味”等意思。

这些意思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也有一定的区别。

例如:咀嚼食物:表示用牙齿咬碎食物。

谈论话题:表示讨论或交流某个话题。

品味生活:表示欣赏、体验生活的美好。

2. 语义角色“嚼”的语义角色主要包括施事、受事、工具、地点等。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施事:表示进行“嚼”这个动作的人或事物,如“他正在嚼饭”。

受事:表示被“嚼”的对象,如“他在嚼口香糖”。

工具:表示用来进行“嚼”的工具或物品,如“她喜欢嚼这根牙签”。

地点:表示进行“嚼”的地点或场所,如“他们在食堂嚼饭”。

本文通过对“嚼”的论元变化及其语义系统的研究,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动词的用法和语义。

从论元结构角度试析英语中动词和作格动词

从论元结构角度试析英语中动词和作格动词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中动词和作格动词论元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中动结构中,事件论元受到了抑制;在作格结构中,事件论元没受到任何影响。

进一步分析两者内论元结构,发现两者内论元的生成也是不同的:中动词的表层主语是由VP内宾语派生,而作格动词的表层主语是由VP内主语派生。

论文关键词:中动词,作格动词,论元结构,事件论元,内论元文献中,有两种观点解释中动词和作格动词不同:及物性的不同(Keyser & Roeper 1984); 状态性和事体性的对比(Fagan 1988)。

中动词和作格动词的区别表现如下:1. 中动词结构描述的是类事件,只能用一般现在时,不能用进行体;而作格动词描述具体事件,没有此限制,如(1) a. Chickens kill easily. (中动) b. *Chickens are killing easily.(2) a. The ship sank. (作格) b. The ship is sinking.2. 中动结构通常要加副词作附加语,作格结构不受此限制,如(3) a.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中动) b. * Bureaucrats bribe.这些研究揭示了中动词和作格动词在句法语义方面的不同,但没有涉及两者的论元结构。

本文从论元结构的角度进一步探析两者的不同点,以期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二论元结构的不同2.1 中动词中动结构主动形式表被动含义,虽然在派生过程中没有任何显性的形态变化,但中动词都有相对应的及物结构,是由相对应的及物动词派生而来。

从论元结构的角度,我们认为中动词生成有三个步骤:(4) i) 删除外论元 ii) 内论元外化 iii) 抑制事件论元及物动词演化为中动词,其论元结构的转变可以形式化为:(5) e, x => y < >, (*e) (e指事件, x 指外论元,y 指内论元,*e指事件论元受到抑制)首先,外论元被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动态论元结构假说
动态论元结构假说 (The Emergent Argument Structure Hypothesis) ⑴ 动词能带的论元类型及其范围不是固定不变或因先验性而确定了 的,而是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Hopper1987,Thompson Hopper未刊 稿)。 ⑵ 动词论元结构可能因语汇在心理词典(mentallexicon)中的动态变化 而得到扩展或缩小。 ⑶ 如果动词论元结构得到扩大,其扩展路径应沿着认知上的原型 (prototypicality)原则(Rosch 1973,1978, Taylor 1995)展开。具体来说, 论元扩展从最核心到次核心,到再次核心,越接近原型的论元范畴被 扩展的可能越大。
一 指出以往论元结构研究中的不足 提出论题 二 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材料 三 提出该论题的原因和目的

四 提出动态论元结构假说 五 用共时现代语料库的证据来验证假说

结 构
六 指出上述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的缺陷 展开论题 七 从话语理论角度扩展论元结构假说 八 用历时语料库的证据来验证假说 九 用跨语言语料库的证据来验证假说 结论 十 综合概括上述论证和论点
从“吃”看动词பைடு நூலகம்元结 构 的动态特征—陶红印文分析
陈芳
20905058
目录
1. 结构
2. 问题
3. 致谢
结构
一 引言
二 方法与材料
三 “吃筷子、吃刀叉”:“吃”的论元 结构 四 提出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的三个方面 五 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的语料证据 To be continued
结构
六 “吃”的词类归属问题 七 扩充的动态论元假说 八 历史的演变 九 其他语言材料的佐证 十 结论
缓慢的和有条件的创新。
六 “吃”的词类归属问题———提出上
述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的缺陷
及物动词 OR 不及物动词
不带受事 (P29) 名物用法 (P29) 范畴不确定(P29) 两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⑴不承认有任何变化,只是一个及物动词,它可以有省略等不同的用法。 如何解释在语境中受事无关的用法、名物用法及词性不定的用法? ⑵一个动词有几种句法功能就可以看成是有几个论元结构。 如何知道一个动词可以有多少种论元结构,如何解释范畴不定的用法?
论元变化的预测
一 高频动词常常有特殊的句法表现,它们的论元结构也较 不稳定。 二 我们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所见到的动词应该经常和典型论 元相结合、较少和非典型论元相 结合。 三 被扩大的论元结构首先应该包含最接近核心的论元类型。 四 论元结构的扩大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变化,但这种结构变 化应该以不妨碍交际为前提,因此在时间上应该是一个缓慢 的过程,在句法构造上应该有特别标记。 五 句法的变化不排除甚至常常伴随着语义的变化,但不同 类型的语义变化和句法变化不一定在时间上是同步的。
七 扩充的动态论元假说——对上述假说
从话语理论角度进行扩展
首先假定语言成分从原则上来说是缺乏范畴性的。 进一步假定对于具有动词倾向的此类成分,无范畴和不及物性 可以看成是它们的自动 (default) 值。 动词能否能够带受事宾语是受多种话语因素的约束的。 动词的论元结构是可以变化的。
八 历史的演变——用历时语料库的证据来验证假说
五 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的语料证据—
——用共时现代语料库的证据来验证假说
封闭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证据-以《北京人》为例 “吃”的确是高频动词,允许特别的句法表现形式 如:胡三哇,现在住在市里,天津卫。我还吃过他的请,他生活不错的。 典型论元的出现频率(84%)>>非典型论元的出现频率(16%) “吃”的受事扩大的路径 沿核心向外层逐层展开,而不是杂乱无序的。 论元变化应该以不干扰交际为前提。 很多非典型受事必须对称连用。 如:吃谁 说谁好 / 有人吃老本, 有人吃老丈人。 不能加名量词修饰。 如:*吃一家接待站 / *吃一个老丈人 高频动词与意义的变化 如:“吃饭” → “生活,生存” 隐喻化(metonymy) “吃亏”、“吃苦”
具体方法 不同动词的比较 同一动词的不同用法的比较 语料 当代:张辛欣、桑哗《北京人》 四十年代:老舍《四世同堂》 晚期近代汉语: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中古和早期近代汉语:《世说新语》,王梵志诗,寒山 拾得诗,《祖堂集》,《五灯元》,《老乞大》和《朴 通事》
三 “吃筷子、吃刀叉”:“吃”的论 元结构———提出该论题的原因和目的
一 引言—— 提出以往论元结构研究的不足
1. 归纳前人在动词论元结构方面的研究(四类)
2. 指出前人研究的三个缺陷,引出自己在这方面的新探索 传统研究方法常常带有以下的主要特点: (1)注重静态的动词语义特征。 (2)脱离实际的言谈、篇章语料。 (3)缺乏历史的观念。
二 方法与材料——— 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材料
1. 笔者在论证过程中提出假设,验证,再扩充假设,再验证。 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提出全面的假设,然后逐个进行验证?这 样做有何益处?
问题
2. 笔者认为,从“吃”所带的论元的典型性来看,不同类型的 论元的出现频率也符合我们的预测。 作者假定,跟吃这个动作有关的论元应该包含下面一些:
抽象 工具 作为 受事
Thank you !
“吃”的词性从古到今都是多类的,也有不定类的情况。
“吃”所带宾语从六朝以来有逐渐扩大之势,但将“工具”、“处所”等 当受事看待,这是现代汉语才有的事情。
“吃”的论元结构的历史变化有收缩的一面。
九 其他语言材料的佐证———用跨语言
语料库的证据来验证假说
豪萨语(Hausa) 波兰语
英语
法语
跨语言的材料也间接地说明了“吃”的常见性和易变化的属性
十 结论———综合概括上述论证和论点
作者认为:长期以来,动词结构的研究一直是以静态的 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但这种方法有其不足,并提出自 己的几点主张,同时对论元变化的规律作了几点预测。 最后作者提出,只有用动态的语言学观念,从实际的语 言材料出发才可能对这些复杂的结构形式作出有机统一 的解释。
问题
正常论元结构:施事+(工具,处所等)+吃+受事(固体可吃类 物品) 他【在餐馆】【用手】吃了【一顿北京烤鸭】 此句论元结构:施事+吃+工具(无介词结构) ←外部形式 施事+吃+伪受事 ←理解结构 【人们】喜欢吃【筷子】
问题: 汉语中能不能把不带介词结构的工具格放在受事的位置上?
四 提出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的三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