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1.试儿: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
试儿又称试周,抓周,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小儿一岁生日时,为其制作新衣,盥洗装饰以后,在男孩面前摆上弓矢笔纸等器物,在女孩面前摆上刀剪针线之类等物品,再加上实物和珍宝玩具,让小儿自己抓取。
32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女的命名仪式,并通过命名仪式以“吐情自纪”。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323. 胎教:是指为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而采取的早期教育措施。
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
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334.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1)胎教的内容①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实施胎教的必要条件。
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求孕妇必慎所感②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内容可分为“饱饥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③注意环境的影响要求有四方面:“居处简静”“行坐端言”“避寒暑”“劳逸以节”(2)方法:“监督法”、“小劳法”、“瘦身法”5.简述古代胎教的作用①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圣明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6.简述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1)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2)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3)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
(4)此外,也包括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
7.简述《礼记·内则》中有关儿童分年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1)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学前教育史,章节测试 第三章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A.张之洞B.魏源C.康有为D.严复【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从早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到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以及后期主张进行更为彻底改革的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代表。
2.清末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是()A.外国资本B.官僚资本C.民族工业D.家族资本【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清末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以外国资本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洋务派创办的官僚资本,再次为中国民间力量所创建的民族工业。
3.中国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行时间是()A.1904年B.1911年C.1907年D.1906年【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中国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迟至1907年才颁行于世。
4.康有为阐述其学前教育主张的著作是()A.《变法通议》B.《论女学》C.《大同书》D.《论幼学》【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康有为的思想比较杂博,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大同思想”以及佛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学说。
这些思想在他的《大同书》中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5.梁启超就女学问题发表的署名文章是()A.《教育政策私议》B.《倡设女学堂启》C.《变法通议·论女学》D.《清史稿·选举志二》【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梁启超对于女学问题的关注,也是完善学前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1897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署名文章《倡设女学堂启》,指出:“圣人之教,男女平等,施教劝学,匪有岐矣。
”6.清末学制规定蒙养院的设置方式是()A.独立设置B.附设在育婴堂或敬节堂内C.附设在小学堂或女子师范学堂内D.附设在教堂内【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学前教育史 第三章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四个大章: 1. 蒙养家教合一 2. 保育教导要旨 3. 场屋图书器具 4. 管理人事务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三个要点: 1. 蒙养院的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 蒙养家教合一;对象是3-7岁儿童,每日不超过4小时 2. 蒙养院的师资问题 设在旧有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由堂内原有的乳媪 (媪 [ǎo],老妇人)担任。 3. 蒙养院保育的任务与内容 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不足之处: 虽然强调蒙养家教合一,但实施起来的效果却是蒙养教育又 回到了过去几千年一贯的家庭教育的轨道上去。这使得学 龄前教育虽然纳入了新学制的框架中,实际的状况却是仍 包含在家庭教育之中,是整个学制框架中最薄弱的环节。 原因:不允许女子上学——没有足够的师资——阻碍学前教 育的发展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张之洞对幼儿园的改造:
1. 延聘日本女教习执教 2. 制定《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 (1)强调家庭教育无法代替蒙养院,强化其地位 (2)重养不重学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私立蒙养院,影响较大的是上海的务本女塾附设的幼稚园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学前教育的实施以创办蒙养院之类的学前教育机构为标志。
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颁布,陆续开办蒙养院。 张之洞创办的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00402学前教育史自考--3清末的学前教育
4.清末《癸卯学制》明确指出,蒙养院的宗旨是A.蒙养院和家庭教育并重B.以蒙养院代替家庭教育C.家庭教育辅助蒙养院D.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2015.44.清末学制提出蒙养院保育内容,除了游戏、歌谣、谈话外,还有【】A.图画B.体育C.社会D.手技5.在学前教育史上,确立“蒙养园”制度的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子一一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2014.104.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和【】A.常识B.图画C.手技D.行仪23.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并不单独设立,而是附设在育婴堂和。
3.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A.日本B.美国C.苏联D.英国23.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__。
2013.722.1904年,清政府颁布《_》,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
2013.44.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的师资称()A.教习B.保姆C.乳媪D.节妇5.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蔡元培D.恽代英23.外国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是_幼稚园_____42.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外国教会在华兴办幼稚园的实质及其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材料]“幼稚之年,正就我范围之时”,“上帝之宝座,可藉教师之讲台而至者,藉儿童之游戏而亦至”。
“欲定民主国民之根基,除幼稚园外,无他术也;欲使街巷顽童、家中劣子,成为安分之小国民,除幼稚园外,亦无他术能收效若是之速也”。
答:一、设立幼稚园的实质1、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是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的。
2、欧美国家在中国设立幼稚园,均通过教会来组织,这些幼稚园外国化严重,企图以西方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征服中国儿童;3、另外宗教色彩浓厚,希望中国儿童从小就忠于基督,成人以后便可以服服帖帖地受洋人摆布。
牧师梅因曾颇有把握地说,如果给他机会训练儿童一直到7岁,便可以保证使儿童以后对教会一直保持忠诚。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从政治、经济、思想动因分析1、政治方面①:学前教育体制改革②: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以及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加剧,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了中国的许多主权,使中国陷入生存危机中《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教会在华的不断扩大,使中国的儒学和传统教育受到冲击,严重的削弱了后者的权威性和翁定性。
③:清朝统治者被迫进行旨在“富国强兵”、谋取生路的变法运动中国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始终是被关注的中心课题之一。
洋务运动开办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百日维新费八股改科举,新政中废除科举、创建学部、颁行《癸卯学制》④女子教育遭到排斥和忽视,起步时间滞后,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于1904年1月。
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颁布。
2、经济方面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社会化的一部分②: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原有的一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走上衰弱,被工业化和社会化的经济模式取代③:人才缺少,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突破以零散的蒙塾和家庭为单位的旧模式向社会化转变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变法的思想下推动的①:外国势力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②:改革的不顺利康有为的思想体系:1、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大同思想"中得到集中体现。
2、《大同书》的构思①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里,儿童完全由社会共育②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③出生开始送到公立育婴院,有社会抚养④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以后依次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⑤20岁学成毕业后为社会服务3、《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①、保育员的选择。
自考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1、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1)政治方面,教育改革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的改革又是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2)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进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教育社会化的一部分(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也是社会各阶层认识积极要求变法的思想推动下进行的2、康有为认为应对儿童实行“公养”、“公教”制度3、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代4、梁启超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5、康有为的代表作是《大同书》,体现了“公养”、“公教”理想6、康有为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7、梁启超从理论上阐述学前教育思想并产生很大影响的文章是《教育政策私议论》8、根据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规定,儿童的执教者母亲或保姆所接受的训练是封建纲常名教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1、1904年1月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正式颁布,标志着学前教育的建立2、中国清末蒙养院的师资来源是乳媪(ao)和节妇。
3、癸(gui)卯学制规定蒙养园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4、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近代学制5、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明确指出开办蒙养院的目的是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6、《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行,标志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在形式上得到了完善7、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培养保姆除了利用育婴堂外,还利用敬节堂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1、学前教育的实施标志是创办了蒙养院之类的学前教育机构2、1903年,清末我国首次设立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地方是武昌,为幼稚园,1904年改名教育机构为武昌蒙养院3、私立蒙养学院为天津严氏蒙养院4、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日本。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史》重难点串讲资料课程代码:00402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也是“老老”和“慈幼"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出现具备的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也是鼎盛时期,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雇请乳媪鞠育。
举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
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四、慈幼礼俗,俗称“抓周” 。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在小儿出生三日或足月时举行,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有财力举办。
仪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取儿童生活在多彩幸福之中之意。
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意为在众人的帮衬下多才多福。
学前教育史第三、四、五章
第四讲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二节 培养师资,兴办幼稚师范学校
三、任教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 外国教员(包括日本的和西方的) 在中国学 前教育机构任教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 这一方面解决了中国幼儿教育师资匮乏的问 题 , 另一方面引入了西方近代学前教育理论、 课程、教材、教法,但同时帝国主义借助学前 教育渗透奴化思想也是历史事实。
第四讲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教学目标: 1、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开办学前教育机 构的目的。 2、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开展学前教育的途径. 3、比较西方与日本在中国开办学前教育机构 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比较西方与日本在中国开办 学前教育机构的异同。
第四讲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一节 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兴办“慈善”事业 一、设立幼稚园 (一) 设园宗旨 目的是使其接受基督精神,以培养殖民地国民 (二)教会幼儿园产生与发展的一般概况 (三)教会幼稚园保教内容和方法 •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1、日本式的幼稚园兴起于清末民初 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 2、西方教会办的欧美式的或教会式的幼稚园 二、兴办“慈善”事业
第五讲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一)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5、改革课程 主要是改革中小学课程 , 废除读经 , 增加自然科 学课程和实用课程及美术、音乐等 , 体现对学生德、 智、体、美诸方面的培养。 6、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 废除封建专制主义遗毒,强调教学应适应儿童身心 发展的特点,不得用体罚 , 注意教育内容与儿童实际生 活相联系。
第二节 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
二、论儿童的公养”、“公教” •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把旧社会的苦难,归于家族 的存在。 • 学校教育机构为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 学校在院址选择上都应注重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 大同社会学校机构的内部设施均极为完备。 • 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确立,应与儿童 的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 • 康有为提出的“公养”、“公教的教育理想,是一个 终 身教育计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前后相接,二十年一 贯制。这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但 它却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和民主性,是进步的。
清末的学前教育
▪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 第二节 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一节 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 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系列政 治、经济、思想动因的推动下产生的必然现象。 (1)政治上,教育改革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组 成部分,而学前教育的改革又是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 部分。 (2)经济上,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 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教育社会化的一部 分。 (3)思想上,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也是在社会各阶层 人士积极要求变法的思想推动下进行的。
(一)设立幼稚园
1、设园宗旨 以基督教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
理人——是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
2、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80年代 中国沿海福建福州、宁波、上海等
地出现小孩察物堂。
此外,教会也在中国设立婴儿园。如由龚史曼格夫 人创办的浙江湖州的民德妇女职业学校就附设了民德婴 儿园,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招收出生到8岁的儿童, 采取母子同校的办法,婴儿多为妇女部学生的子女。
▪ (一)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 (二)蒙养院的设置 ▪ (三)蒙养院课程 ▪ (四)蒙养院的师资 ▪ (五)蒙养院的地位 ▪ (六)蒙养院的保教要旨
(一)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 1.章程明确指出:“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教 育之第一基址。”
▪ 2.蒙养院招收“三岁以上至七岁之儿童”
(二)蒙养院的设置
阶层,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从而使西方的势 力更方便地进入并支配中国社会。
第二节 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 二、外国教会在华办学前教育的活动 ▪ 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幼稚园及幼教师资培训班不仅在时
第三章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制度的实施
3.蒙养院保教要旨
(1)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展其身体,渐启其心 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 (2)保育教导儿童,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 为,心力知觉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 事,或使之疲乏过度之业。 (3)保育教导儿童,多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仪 容,使趋端正。 (4)儿童性情好模仿,务专意示以善良之事物使 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义也。
高 等 实 业 学 堂
本科 预科
讲 习教实 所员业
科专
中
学
堂
本 科
预 科
中 等 实 业 学 堂 实 业 学初 堂等 普 通 学 堂 实 业 补 习
高等小学堂
初
等
小
学
堂
蒙养院
3
1.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教育之第一基础。” 招收“3岁以上至7岁之儿童。” 充分肯定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作用,指出了它在 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说明了设置蒙养院,是 作为学前儿童的专门机构。 2.蒙养院的设置 按“章程”规定,蒙养院并不单独设置,而是附设在 育婴堂及敬节堂内。 • 育婴堂着眼点不在教育,在于救济孤苦无依的儿童, 教员是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乳媪。严格说,育婴堂不 是教育机构。 • 敬节堂是收留寡妇的场所,因为能守节受封建社会 “敬慕”,故为之设院。
一、蒙养院的兴办
〈一〉官办的蒙养院 • 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1903年 秋在武昌成立,叫湖北幼稚园。癸卯学制颁布后改名为武 昌蒙养院,也叫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武昌蒙养院经多年 变故,原址现为湖北武昌幼稚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 宗旨“重养不重学”:强调体育、美育、德育。课程有行 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戏七项。年 限五至六岁的一年毕业。四岁以下的二年毕业。家庭仅负 担饭费。每日保育时间为三点钟。 • 湖北幼稚园教员主要由日本人担任。当时聘请了户野美知 惠等三名日本保姆,她们是日本来华的最早的幼教工作者。 1904年,她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
《学前教育史》复习考试资料
8.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支
(1)论身心统一: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发育,也包含心灵的成
★(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长。身心共同成长,才是完整的。
(2)论小儿禀性:教化成性
1)有善有恶论者,认为小儿生而有善恶之分。但这种先天的善恶并非一成不变,他注意到儿童的先天素养,但把重点放在“教化成性〃。
(3)崔学古:(幼训):关于蒙养教育的假设干原则和方法,涉及道德教育、健康教育、师生关系及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崔学古依据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总结出的具体方法:好言劝谕;适当责罚;使儿童“自成〃;为人师表;批判责罚要讲究分寸;“分任”和"鼓舞”。
(4)三百千:(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经典蒙学读物。
3)育婴院的保育方法。以保育为主,体育为先、德育次之,智育最后。(3)有关未来社会教育模式设想的核心:
D教育的社会化。
2)公养公育。
(4)评价
(大同书)关于儿童保育的规划,也较为全面的反响了康有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思想,并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5.梁启超的学前教育思想
★★(选择、简答、论述)
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
3)注意环境的影响。“居处简静〃”行坐端严〃“避寒暑””劳逸以节"。
5.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支(选择、简答)
(1)目的:从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发,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儿童早期教育的目的是“正本慎始〃。
(2)(礼记・内则)依据幼儿入学不同年龄阶段发育的特点,提出了对幼儿进行分年教育的系统规则。如,司马光的(i束水家仪)对(礼记・内则)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5、评价 《大同书》关于儿童保育的规划,也较为全 面的反应了康有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思想,并 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
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饮 冰室主人。汉族,广东新会 人,清光绪举人。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 动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 传家、教育家、史学家、文 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教育也发生了 深刻变革,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趋向崩溃, 近代教育在形态上得到确立的时期。具体表 现为: 1) 结束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2) 传统书院、儒学为新式学堂取代。 3) 1904年颁布并实行第一个法定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4) 留学教育形成高潮。首先是留日高潮 (清末新政鼓励下产生),1900年达到顶峰, 其次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发展中国 教育,形成了留美高潮。
三)第三阶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
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政治派别登上
历史舞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发 起维新变法运动。虽然遭到挫折。但面对1900年八 国联军入侵,清政府不得不在1901年宣布实行“新 政”,“百日维新”中的改良措施基本上得到实施。
1890年春,年仅18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访已33岁的康 有为。此时的梁启超刚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 少年有为;而康有为此时不过是一名监生而已,在 “学历”上比梁启超低一格。按照当时的科举习惯, 梁启超中举在先,应是康有为的“前辈”。
二人见面之后,聊了好几个时辰,梁启超后来追忆 这段往事时说,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 当头棒喝之后,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以前所学的不过 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学问。 经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定拜监生康有为为师。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四章t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 因此,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任教于 幼稚园。该校师范科课程有:教育、心 理、理科、历史、算术、体操、唱歌、 日语、汉文、刺绣、编物、图画等。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 留日女子后来单独出国,人数逐渐 增多。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退 还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派遣留美 学生的费用。以后其他西方国家,也学 着美国的样子,吸引中国留学生。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建立什么 样的教育制度,学前教育亦然。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
•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 颁布1903年,由张百熙、容庆、 张之洞重定学堂章程,即《奏定学 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一节 设立幼稚园 • 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 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 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 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办的幼稚园逐 渐增多。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一节
•
设立幼稚园
三、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 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 宗教式的。按《癸卯学制》的《蒙养院 章程及家嗲教育法章程》规定,保教内 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 还有社会问题、宗教学、圣道教 法等课,都是直接为资本主义国家传 布基督精神、培养顺民服务的。
清末的学前教育优秀PPT
为我国最早的幼儿师范教科书之一,1907年,由中国图 书发行公司印行、顾倬编辑的《幼儿保育法》也是参考 了日本、德国的幼教书籍,选择最重要的内容编辑而成。
▪ 3.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 ▪ 第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在通
6
梁启超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 《教育政策私议》
7
▪ 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宣传
(1)康有为的《大同书》 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其
中包括学前教育制度。 (2)梁启超的《教育政策私议》
提倡设立两年制幼稚园,招收5岁以下的幼 童
8
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
▪ 1.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 ▪ 2.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化 ▪ 3.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
21
第二节 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 一、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目的 ▪ (1)从小开始培养优秀的基督教人才,使他们将来可
▪ (一)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 (二)蒙养院的设置 ▪ (三)蒙养院课程 ▪ (四)蒙养院的师资 ▪ (五)蒙养院的地位 ▪ (六)蒙养院的保教要旨
11
(一)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 1.章程明确指出:“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教
育之第一基址。” ▪ 2.蒙养院招收“三岁以上至七岁之儿童”
12
(二)蒙养院的设置 ▪ 蒙养院院址可设在“各省府厅州县以及极大市镇”
体系 ▪ 4.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理论基
础
9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
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学前教育史》核心知识点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p30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1、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2、“庠”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一定的剩余产品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③实行较为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1、宋代的慈幼机构①慈幼局: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②举子仓或予惠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2、唐鉴创办的及幼堂: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四、慈幼礼俗p321、慈幼礼俗:是慈幼观念与文化在民间普遍流行的通俗形式①试儿(抓周)②洗儿会③命名仪式第二节古代的胎教胎教:是指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一、胎教的作用①被看作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二、胎教的内容p33-35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目不观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3、注意环境的影响(居处简静、行坐端严、避寒暑、劳逸以节)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①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②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③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二、家庭学前教育的规划①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教给他使用右手进食②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
女生应声“俞”声音委婉。
男孩子学习佩戴革制衣袋,女孩子学习佩戴丝质衣袋③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六岁,学习简单的数字与辨别南北方位的名称④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七岁开始男女不能坐同一个席上,不能共用一个食具⑤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最新中职学前教育史习题库:第3章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3章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简答题1.请简要回答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蒙养院内教师称"保姆",保姆由乳媪和节妇训练而成。
训练保姆的方法,使在育婴堂和敬节堂中,选一识字妇女当教员,如堂内无识字的,可以请一识字老妇人入堂任教。
训练保姆的教材诸如《孝经》、《四书》、《烈女传》、《女诫》、《女训》、《教女遗规》等,还有一些外国家庭教育书如日本天下歌子《家政学》。
2.请简要回答蒙养院的保教要旨。
"章程"规定,蒙养院保育教导要旨如下:(1)"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展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
"(2)"保育教导儿童,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之疲乏过度之业。
"(3)"保育教导儿童,多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仪容,使趋端正。
"(4)"儿童性情好模仿,务专意示以善良之事物使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义也。
分析这个保育教导要可以看出,蒙养院对儿童的教育,包含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的内容,在教育原则上,提出了应该照顾儿童情性及心理特点,指出教育要量力适度,还要利用榜样的教育作用。
3.请简要回答蒙养院师资的培训。
1904年,清政府颁发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教育上打破了女禁。
女子师范学堂担负培养女子小学堂教员的同时,也兼训练蒙养院保姆。
章程中尚无明确规定专设训练保姆的机构,但在实际上,开始出现了专门训练保姆的机构。
分析题4.试分析康有为的胎教与婴幼儿教育的主张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胎教学说,尤其是他的关于创立人本院以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新颖独特,亘古未有。
人本院也称胎教院,是对孕妇和胎儿进行集体胎教的社会公益机构,是实施儿童公养公教的重要措施之一,康有为把设立人本院作为去家界,消除私有根源以实现大同理想社会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人本院的论述,阐发了关于胎教的意义和胎教宗旨、方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教育开始起步向近代 教育过渡。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新式学校,后来,福建船政学堂、天津电报 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和天津武备学堂、天津中西学堂、 上海南洋公学等相继设立。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举 办了约30所完全不同于封建学校的新式学堂,它们以 传授西方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为主。
三)第三阶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
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政治派别登上 历史舞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发 起维新变法运动。虽然遭到挫折。但面对1900年八 国联军入侵,清政府不得不在1901年宣布实行“新 政”,“百日维新”中的改良措施基本上得到实施。
进步的教育家、思想家关于教育的主张和教育改革的尝试。为清末 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教育也发生了 深刻变革,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趋向崩溃, 近代教育在形态上得到确立的时期。具体表 现为:
1) 结束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2) 传统书院、儒学为新式学堂取代。
3) 1904年颁布并实行第一个法定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4) 留学教育形成高潮。首先是留日高潮 (清末新政鼓励下产生),1900年达到顶峰, 其次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发展中国 教育,形成了留美高潮。
三)、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 在最初引进西方心理学上起了重要作用。
1902年,梁启超著文《教育政策私议》,介绍了关于儿童心理 发展的分期及特点。将儿童学程分为四个时期: 5岁以下,家庭教育期或为幼稚园期; 6-13岁,小学校期; 14-21岁,中学校期; 22-25岁,大学校期。
一 、 清末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社会发展到清末,封建制度已维系了二 千多年。
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强国已进入帝国主义 阶段,各强国越出国界,寻找资本输出的市 场。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打 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由完全 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封建性质的 教育逐步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教育。
二、引入近代西方幼儿教育观念
早期以纺织业为主的西方大工业,需要吸收大量女工进入 工厂,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向大工业生产发展的形势,幼儿的抚养 和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相宜。 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招收 2――5岁的幼儿,这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幼儿园作为典型的幼儿社会教育机 构,逐渐在欧美各国流行。
二)、西方传教士对发展教会幼儿教育的 倡导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利用和清政府签订的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渗透,当时西 方在中国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的主要是一批传教士, 他们在中国开教堂、办医院、办学校,也设有幼教 机构。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倡导幼儿教育是站在教会的立场 上,带有宗教、文化、政治目的;客观上使中国土地 上出现了近代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启发了中国近代 幼儿教育的发展。
近代学前教育
清末学前教育的发展 (1840-1911年)
民国初年的学前教育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后学前教育的演进 (197-1949年)
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1840-1911年)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在国家民族危机面前,以龚自珍、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起了先导的作用。对洋务派和改 良派的思想和活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这一时期,由洋务派主持领导的洋务运动占 据重要地位。兴办各种“洋务”事业,如开设近 代工厂,制造军舰、洋枪、洋炮、修筑铁路、设 办邮电等。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 朝,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变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 个大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在这一时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 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 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同时,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主体 的农民运动也对清王朝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其次,组织实施了两次规模较大的留学计划。一次 是从1872年开始,在先后4年的时间里共派遣了120 名幼童到美国留学。另一次是从1877年开始先后派遣 40多名学生到欧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学习海军驾 驶和制造。整体上讲,从这一时期开始,以近代自然 科学为中心的“新式教育”已在传统教育中占有一席 之地。
引进西方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合理地了解儿童、掌握儿童的特点、 研究教育规律、促进教育儿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四)、提倡女子教育,为幼儿师资的培养 奠定舆论基础。
在封建社会下,中国女子没有受教育机会。 资产阶级维新派,出于资产阶级“男女平权”思想,
主张女子与男子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力。梁启超1897年 《论女学》,提出女子受教育涉及国民经济增殖,社 会风貌、儿童教育等,必须给女子受教育的机会。 “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以后他又作《倡 设女学堂启》。
清末新政时期,集中系统地引入了近代西 方幼儿教育观念。
体现在:
一)、介绍和引进日本的幼儿教育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大力发展西 学教育,到19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套具有 日本民族特色的幼儿教育模式。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败于日本之后,中国政府 寻求日本迅速富强的经验。20世纪初掀起一 次留学日本和对日本考察的高潮。一方面是 成批到日本考察游历的职官学者,根据他们 在日本的观感,阐述发展社会性幼儿教育机 构的必要性;一方面是留日学生中有专门派 往学习幼儿教育的人员,输入日本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