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ppt_整理个人教学设计模板《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教案标题: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时期,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不同学派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第八册。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是什么吗?”知识讲解:1. 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百家争鸣时期的背景和意义。

2. 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观点。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派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出该学派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并准备口头报告。

展示与分享:1.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口头报告,介绍所研究的学派。

2. 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扩展对不同学派的理解。

练习与巩固: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检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并进行答疑解惑。

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应保持批判性思维。

2.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书籍,了解更多有关百家争鸣时期的知识。

拓展活动: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学派,撰写一篇短文,分析该学派的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寻找更多关于百家争鸣时期的资料,并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活动、知识讲解、小组讨论、展示与分享、练习与巩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深入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学派和思想,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的布置,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教材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教材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展示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认识各家学派在我国古代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各家学派思想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古代哲学发展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掌握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各家学派思想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古代哲学发展中的地位。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家学派的思想。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案例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引导学生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各家思想的内涵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各家思想的内涵,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百家争鸣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发展和影响,掌握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的背景、发展和影响;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对各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发展和影响,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研究各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4.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辅助材料:百家争鸣相关资料、案例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百家争鸣的发展和影响,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研究各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第8课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点:了解孔子与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成就三、教学难点:分清各学派的政治主张,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易中天先生的一段话“从孔子那里我学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设问:他们道底是什么人呢,会让易中天先生做出如此的评价?师生:诸子百家师:让学生据教材40页“相关事实”理解“诸子百家”。

讲授新课: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即各种思想学派。

过度“这些学派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设问:“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有哪些派别?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

讲授新课:师:指导学生从教材41页最后一自然段分析得出:百家争鸣的方式及其目的(学生自主学习一)方式一:各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方式二: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目的:提出各自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过度:现在来看看道家学派的老子。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展示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图片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预习】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学生讨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思想家老子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三)百家争鸣学生结合课文及课见图片,总结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合作探究】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2、哪家的学法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3、如果你是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学校、班级?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百家争鸣》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难点:对于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于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有深入的了解。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吗?那么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学派,他们对于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们称之为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百家争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诸子百家的基本内容。

第8课 百家争鸣(课堂PPT)

第8课 百家争鸣(课堂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 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孔子及其学说、战国时 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2.掌握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诸子百家的言论。 3.初步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学术繁荣的时代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
历史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定格孔子
孔子的一生几乎是标本式的 一生,每一个心怀理想,或者说 对精神世界有所追求的人,都像 孔子一样,一生不断在现实的大 地上寻求理想实现的可能性。追 求、碰壁,然后或者坚持立场, 或者修正理念,我们每一个人都 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完善自己,直 到在人间找到最诗意的栖居方式。 回望两千多年前那个风尘仆仆的 背影,它不仅是我们精神的父亲, 也是我们命运的引领者。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 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是世界 哲学的两大源头。 ——黑格尔
一、智者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历史地位: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 应自然;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子兵法》书影
孙武
孙膑:
孙武
孙膑
战国时期军事家。继承和发展了 孙武的军事思想,反对空谈仁义, 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孔子的“爱心”、 孟子的“正气”、 墨子的“热血”、 韩非的“冷眼”

百家争鸣ppt_整理个人教学设计模板《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ppt_整理个人教学设计模板《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历史这门学科不是太重视,历史知识储备量很少。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本课采用四步教学法:学生介绍老子、孔子等、教师出示问题表格教材自读、合作析疑、提升解惑、拓展运用。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有效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自读教材去感知教材,落实基础知识;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去深化教材,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整体认知的方法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理解知识;运用拓展思维,达到借古鉴今、学史明智的目标。
学生介绍 教师出示问题表格 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 教师总结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图片
学生对图说出人物简介
让学生对百家争鸣人物初步理解
出示问题设计表格
学生合作填写
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
教师精讲孔子的“仁”
学生听、提问
突破本课难点
教师出示问题
“百家争鸣”中那些思想我们要学习
学生交流、合作
延伸教材内涵
六、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整理丨尼克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8课百家争鸣》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本课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思想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百家争鸣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2.课件:PPT或者黑板3.教学资源:相关故事、图片、视频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漫画或者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人物是谁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百家争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或者黑板,呈现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尚显不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历史实例来感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容易混淆,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加以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和区别,以及古代思想家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启示。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以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相关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和区别,以及古代思想家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启示。

4.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历史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历史实例:教师准备相关历史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学知识。

4.作业布置:教师提前布置相关预习作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古代思想家孔子、老子等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发展。

《百家争鸣》(最新)ppt

《百家争鸣》(最新)ppt

学派 代表 时期
思想主张
著作 备注
孔子
儒 家
孟子
荀子
道 老子 家 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春秋 后期
“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 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
《春秋》 “圣人”
刑主杀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战国 反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孟子》 “亚圣”
战国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 维系社会秩序。
8.这节课,我们分析了奥楚蔑洛夫的 性格, 窥见了 当时的 沙皇俄 国社会 ,了解 了作品 的主题 和写作 特色, 也谈了 形形色 色的“ 变色龙 ”们。
9.老师相信同学们对这篇小说有了更 为深刻 的认识 ,也希 望我们 的同学 们能对 文学作 品中的 和生活 中的“ 变色龙 ”们有 着客观 的评判 标准, 做一个 不忘初 心,真 诚正直 的少年.
哪家思想在当时会得到重视?
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 的“法治”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益,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法家提 出的建立中央集权专治统治和以法治国的 思想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 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受到 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
讲授新课
“百家”主要 指哪些学派?各派 代表人物的主张有 哪些?
墨家学派 代表人物: 墨子 生活时期: 战国 主要思想: 主张“兼爱”、“非 攻”、他还提出要选贤 任能提倡节俭
历史地位: 墨家学派创始人
道家学派
代表人物: 庄子 生活时期: 战国 主要思想: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 心,人生应追求精神 自由,要保持独立的 人格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 8 课教学课件

第8课 百家争鸣(课堂PPT)精编版

第8课 百家争鸣(课堂PPT)精编版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高官厚禄收买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 了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有 坚定立场,坚强意志,不屈不挠精神。
荀子名片
《荀子》书影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 一代表人物。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 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 序。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墨子:兼爱,救助苦难,扶弱济贫。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就要
铁面无私,公正公平。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有什么影响?
百家争鸣有利的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 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 要而深远的影响。
诺贝尔奖获得者
汉内斯·阿尔文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 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 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980年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 家,孔子被列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对西方文明提出的诸多课题,孔子思想是应该有回应 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他是世界 的。”
二、仁者孔子及其儒家学说
历史地位: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 历史贡献:
大 思
1.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 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想 2.政治上推崇西周的礼制,主张“为政以德” ,反
家 对苛政。
大 教
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2.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根本原因 :社会正处在剧烈的大变革时期。
孔子 孟子
兵家
“百家”主要指哪些学派?各派代表

第8课 百家争鸣(课堂PPT)

第8课 百家争鸣(课堂PPT)

“从孔子那里 读到一颗爱心;在 子那里我读到一股 气;从墨子那里我 到一腔热血;在韩 那里我读到一双冷 眼……”
——易中
自主先学
课文第1-6段中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哪两大思想 两位思想家?了解他们各自的主要思想主张。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一、智者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老子:春秋后 国人,道家学派的 人。姓李名耳,做 朝的史官,管理王 藏书。他学识渊博 说孔子曾向他请教 多问题。
——选自《礼记·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忧伤, 去问讯。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 说:“是的,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 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何不离开 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 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难—— 长—— 高—— 强—— 前—— 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和“无为”
“道”是一种无形无迹但又无处不在、看不 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天地万物
是一切变化老的子总门学。说“为道先”秦遵循诸的子是百自家然 律。 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营养。其 在政治上想,智他慧也对提于出了解“决无现为代而人治”类的所思面想 在没有的私种心种杂问念时题处具理有事启情迪就能意够义做。到“
“圣人”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
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 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 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 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 名人之一。
二、仁者孔子及其儒家学说
历史地位: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 始人
历史贡献:
1.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 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上推崇西周的礼制,主张“为政以德 对苛政。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课件ppt第8课百家争鸣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课件ppt第8课百家争鸣

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贴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三是要求实行德政, 反对苛政,主张爱护百姓,并以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3.孔子的教育成就: 一是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 育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二是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三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和方法,如“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等。 4.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 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5.连一连,巩固学生的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6.思考探究,孔子的思想对今天我们建设“和而美”的校园,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借鉴作用 ? 7.知识拓展:小知识:“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 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兵家等。 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 等。根据教师出示的思想家,学生依次对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 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语文课本也有一些有关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本课涉 及的一些概念,学生没有接触过且比较难理解。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基础知 识的情况,需要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发挥他们敢于表达的优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理由:①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②法家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承 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 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________20 年月日个人教学设计模板:《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复习目标]1.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历史特征,从社会组织、生产力状况、经济活动等方面掌握原始社会各发展阶段的状况。

用生产力的观点分析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阶段特征和主要线索。

3.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级制等制度的特点、作用。

4.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确评价春秋战国时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

5.掌握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华夏族及各部族的状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正确评价民族融合的作用。

6.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生活的进步、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7.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把握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和观点,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要点梳理]本单元的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原始人、氏族公社、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几个历史阶段。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为止,历经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期。

元谋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类的典型代表。

从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时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解体。

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

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中国先民的多项发明,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贡献。

(2)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①夏自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6世纪,由启建立,最后国王是桀。

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奴隶制开始阶段。

②商自公元前16世纪至约公元前11世纪,由汤建立,最后国王是纣。

初都城是亳,前期屡屡迁都,最后定都殷。

其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还有众多属国。

商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是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③西周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771年。

由周武王建立,最后国王是周幽王。

都城是镐京。

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④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

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为诸侯的傀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加强。

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3)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

这一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了统一趋势,生产力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这些社会组织与原始社会的各个阶段相对应。

部落联盟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由两个以上部落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

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都是代表性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部落联盟的选举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实行禅让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人们平等的关系被打破,出现了私有财产和氏族贵族,并逐渐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部落联盟逐渐被国家取代,原始社会瓦解。

(2)奴隶社会整个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实行的都是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和分封贵族为主的政体。

①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王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完备,奴隶制国家完全形成。

②商商代奴隶制国家机器及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备。

炮烙之刑、人祭、人殉,表明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

③西周西周是奴隶制制度完备时期,通过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及等级制度,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形成明确的等级,由各级奴隶主贵族世袭地把持着各级政权,维护着中央对地方,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秩序。

分封制、等级制、宗法制及特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④春秋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到严重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周王成为大国的附庸,出现了七国争霸的局面。

⑤战国战国时期,周王室和诸侯的权威进一步败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度开始建立,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了。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1)原始社会经济①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被迫过群居生活,原始人群时属旧石器时代,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

山顶洞人能人工取火。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会建造房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弓箭、制陶、麻纺织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果。

粟和水稻开始种植。

③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出现小型铜器,有了养蚕缫丝业。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2)奴隶社会经济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

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不再局限于礼器和武器,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

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

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3)战国社会经济战国封建制的确立,又加速了生产力的提高。

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

铁器和牛耕的普及,更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农业、手工业都有了发展,出现了一批政治、商业中心,还出现了一批有势力的大商人。

4.民族融合的加强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奠基时期。

原始社会后期,通过战争、结盟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华夏族。

夏商西周都是由华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中原华夏族与国内务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频繁的战争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这些为后来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5.科技文化成就科技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1)原始社会时半坡氏族的彩陶和记事符号,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简单的文字和艺术形式。

(2)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夏朝有了历法,商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商周的青铜艺术、雕塑和甲骨文、金文达到很高水平。

(3)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更是出现了繁荣局面。

思想方面,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

突出反映了这一时代文化的繁盛。

孔子和儒家思想及诸于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方面,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形成。

适应征战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军事著作。

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等科学技术有了进步。

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

出现了标志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体现“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离骚》等。

[题例剖析][例1]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A.原始农业的发展B.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的技术C.饲养家畜家禽D.营造公共墓地.(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剖析:解答本题,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再认原始人生产生活变化的历史阶段特征。

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的出现;从逐水草迁徙到定居。

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来分析,C、D两项极容易排除,迷惑性较强的是B项。

但只要弄清楚是定居的需要而迫切要求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而不是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才定居的。

这样就可以排除B项。

解本题从正面认定A项是正确选项也可以。

如可以这样想,采集、渔猎的场所不可能固定,而远古居民居住的场所也就不可能固定,尤其是在原始社会那样的环境条件下。

而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住的场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题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更多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代表着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这类题目在高考试题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练习中应予以重视。

答案:A[例2]问答题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1994年·全国)剖析:本题是一道材料论述题,试题引用墨子的两段言论来创置新情景,并以墨子的基本思想“兼爱”、“非攻”作为切入口,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属“小切口、深分析”题型,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分析和评价能力。

试题还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

题目的第一问,考查了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第二问较难,要求考生在课本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根据要求重新进行加工和整理,对考生的理论素质和思维品质要求较高。

教材并没有直接讲述战国时期墨于思想产生的根源。

只能根据教材涉及到的战国初期思想家、代表的利益,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战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思维加工和理论思考,结合提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第三问,要求考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当时墨子思想的地位、影响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作出历史、全面的评价,肯定其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

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

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产破坏、生灵涂炭。

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

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

这也符合人民的利益。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