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M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_宗培书
气候模拟技术研究
气候模拟技术研究气候模拟技术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对气候系统进行模拟和预测的一项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气候模拟技术在气候研究和气象预测等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一、气候模拟技术的基本原理气候模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气候系统中涉及到的各种力学、物理、化学过程,如大气、海洋、陆面、生态系统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太阳辐射、地表和大气成分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候模拟技术基于这些描述,通过对数学模型中各种物理量(如风速、温度、湿度等)进行数值计算,得到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情况。
气候模拟技术通常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
二、气候模拟技术的应用场景气候模拟技术可以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气候研究与分析、天气预报与预警、气候变化预测与评估、灾害风险评估和海洋及极地研究等。
1.气候研究与分析气候模拟技术在气候研究与分析领域充分发挥了其作用。
通过对气候变化过程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对未来气候变化状况进行预测,还可以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2.天气预报与预警气候模拟技术可以帮助气象机构对未来的天气进行模拟预测,以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预警服务。
通过对气候模拟模型的分析和评估,可以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气候变化预测与评估气候模拟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的整个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对气候模拟模型的运行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估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4.灾害风险评估气候模拟技术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机构分析和评估灾害风险。
从而为政策制定和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
5.海洋及极地研究气候模拟技术在海洋和极地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对海洋和极地气候系统的模拟和预测,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
三、气候模拟技术的挑战和前景气候模拟技术虽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包括气候数据源的不足、气候模型的不确定性、计算能力的限制等。
翟盘茂——领航气候科学,守护人与自然
▶ 翟盘茂(后排左五)率领团队进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翟盘茂撰文/陈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讨论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会议上,他作为委员会工作组主席,落槌决定重要结论的达成;在青藏高原上,他为了获取稀缺气候资料,率领团队深入人迹罕至之地……他就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研究员。
领航气候科学 守护人与自然料开展极端事件变化研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的先驱者。
翟盘茂不仅追求科学上的先进性,也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着力于解决气象业务中的瓶颈问题,从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在主持“973项目”——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时,翟盘茂带领数十位科学家联合攻关,历经5年时间,最终建成了时效可达1~2周的持续性暴雨中长期预报系统,并在中央气象台预报业务中应用,弥补了此类高影响事件预报精度低、时效短等不足。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的领跑者1984年,翟盘茂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本科毕业,开始了在国家气象中心的气候分析工作。
1987~1990年期间,翟盘茂在南京大学攻读物理气候方向研究生。
毕业以后,他便深耕于气候诊断和气候变化领域。
翟盘茂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下简称“极端事件”),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使用我国的日尺度观测资▶ 翟盘茂作为IPC C 第一工作组主席主持政府评审会议,结论达成的落槌瞬间202472MAR.WONDERFUL FUTURE科学起航主动挑战 方能推动发展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区域重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归因方法研究项目的过程中,除了要完成规定考核目标之外,翟盘茂在签订任务书时还主动“加码”,誓要建成我国区域极端事件归因原型系统,以便在重大极端事件发生后快速给出归因答案。
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快速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关乎国家安全和生态屏障的重大科学问题,翟盘茂主动承担科考项目,多次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羌塘高原气候资料稀缺区实地考察,为气候观测网的建立完善、揭示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提供科学认识和建议。
PRECIS模式对陕西气候模拟能力验证
所提 高 ;1 6 9 1年 以来 的观 测结 果表 明 , 全球 海洋 温度 的增加 已延 伸 到至 少 30 0m 深度 , O世 纪 0 2
全球 海 平面 上升 约 0 1 . 7m。在此背 景下 ,陕西省 近 5 来 气候 也发 生 了 明显 的变化 , 0a 年平 均气 温 明显增 高 ,降水 呈现 明显 减少 的趋 势 。 预 测 由于温 室气 体排 放所 引起 的未 来气 候变 化 ,全 球 气 候 模 式 ( C , go a l t G M lb l i e c ma
摘 要 : 用 英 国 H de 使 a ly气 候 中心 的 区域 气 候 模 式 系统 P E I R C S已 模 拟 的 中 国境 内 的数 据 , 其 取
陕 西 区域 内 的 模 拟 值 与 同 期 实 际 观测 资料 进 行 对 比 ,分 析 验 证 P C S模 式 对 陕 西 区 域 气 候 的模 RE I 拟 能力 。结 果 表 明 :P E I 式 能 够 模 拟 陕 西 3 年 平 均 温 度 及 温 度 趋 势 的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模 R C S模 Oa 式 模 拟 值 较 实 况值 偏 低 0 3 。 . 5 C,误 差 小 于 3 ; 拟 的 年均 热 浪 ( 3 。 )发 生频 次 与 实 况 相 差 模 ≥ 8C 不 大 ; 式 对 年 降 水 日数 的 模 拟 与 实 况 值 之 间 存 在 较 好 的一 致 性 . 部 分 区域 的偏 差不 大 于 1 ; 模 大 0
模 式 较 好 地 反 应 了 暴 雨 发 生 频 率 最 高 的 区域 是 陕 南 中西 部 的 趋 势 。 关 键 词 :P E I ;气 温 ;降 水 ;数 值 模 拟 ;验 证 R CS 中图 分 类 号 :P 6 47 文 献 标 识 码 :A
RSM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_宗培书
以及华南(18-26°N,107-123°E) 。
图 1. RSM 的模拟区域、分析子区域及地形分布(单位:m) 。 Figure 1. RSM simulation domain and topography (unit: m). The thick solid line represents the analysis zone for computing statistical skill scores in the following tables and figures. 2.2 统计检验方法简介 本文对模式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所用的统计量包括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和 Pearson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C)。 均方根误差可以作为衡量模式模拟结果准确性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为了定量评估 RSM 对温度的模拟能力,我们还计算了模拟与实测温度的相关系数以及 均方根误差,如图 3。统计量的计算选取的温度序列分别为模拟和实测的 6 月份温度 20 年 时间序列、 7 月份温度 20 年时间序列、 8 月份温度 20 年时间序列、 夏季温度 20 年时间序列, 以及 20 年平均夏季温度的空间分布序列。计算的相关系数全部通过了 95%的可信度测试, 且夏季的时间序列计算结果要明显优于 6、7、8 三个月份。在这三个月中,6 月份的相关系 数最高,且均方根误差最小;7 月份的相关系数与 8 月份大致相当,但是 7 月份的均方根误 差明显比 8 月份的小。与时间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相比,空间相关系数明显偏小,而且均 方根误差也更大。综上所述,RSM 模式对于温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趋势都有着较好的模拟 能力。
N
i
S)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在华东地区夏季的10年回报和2010年业务预报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在华东地区夏季的10年回报和2010年业务预报董广涛;陈伯民;陈葆德【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12(31)6【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BCC_CM1.0)嵌套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进行了近10年(1998-2007年)夏季回报及2010年华东夏季实时业务预报。
从10年回报的模拟平均状况来看,模式基本能反映出中国东部夏季的平均状况,模式回报的夏季气温分布与实况较为相似,但回报的夏季降水量分布形态与实况有一定差异。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六级Ps评分及简化的Ps评分对模式10年回报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华东地区夏季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跨季度预报能力,温度和降水10年平均Ps评分分别为69.9和60.9;对华东地区南部的气温及其东南部的降水有较好的回报效果。
利用该模式进行了2010年夏季实时业务预报,预报检验表明,模式预报的2010年夏季温度距平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与实况较为一致,夏季温度和降水的Ps评分分别为71.4和55.3;对影响较为严重的气候事件如江西降水极端偏多等也进行了准确预报。
【总页数】10页(P1601-1610)【作者】董广涛;陈伯民;陈葆德【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台风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相关文献】1.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中国夏季降水的模拟2.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10年回报试验及其评估分析3.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在华东地区的业务应用(Ⅰ):2007/2008年冬季业务预报及回报试验4.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 在华东地区的业务应用(Ⅱ):10年夏季回报试验5.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在华东地区的业务应用(Ⅲ):10年春、秋季回报试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气候模拟能力评价指标及预测模型
区域气候模拟能力评价指标及预测模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对区域气候模拟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区域气候模拟能力评价指标及预测模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应对气候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一、区域气候模拟能力评价指标区域气候模拟能力评价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能力和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的指标体系。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指标:1. 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变化趋势:通过分析过去几十年的气象数据,可以统计出区域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这可以反映出区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2. 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自然灾害经常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对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进行评估也是评价一个区域气候模拟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3. 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调节能力和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
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可以采用净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植被覆盖率等指标。
4. 社会经济指标: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障等社会经济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估一个地区的气候模拟能力。
以上只是一些常用的评价指标,实际评价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选择和修改。
二、区域气候模拟能力预测模型针对区域气候模拟能力的预测,可以利用一些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预测模型:1. 气候模型:气候模型是基于物理原理和气候系统的运行规律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通过建立气候系统的方程组来模拟地球的气候变化,并预测未来的气候状态。
2. 统计模型:统计模型是基于历史气象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和预测方法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常用的统计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等。
3. 气候指标模型:气候指标模型是利用已有的气候指标数据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气候指标之间的关系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这些模型可以用于评估一个地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中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和中尺度对流涡旋的特征的开题报告
中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和中尺度对流涡旋的
特征的开题报告
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对流涡旋(MCSs)是一种在中国东部夏季经常发生的重要天气现象。
它们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雷暴云团,持续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为当地带来大雨、冰雹、强风等极端天气,对农业、交通运输等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本研究将探讨中国东部夏季MCSs的形成和演变机制,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特征。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利用全国多站点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和雷达数据,对中国东部夏季MCSs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季节分布特征、持续时间等基本特征。
2.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和气象学理论,分析MCSs的发生机制、演变过程和天气效应。
探讨地形、水汽输送、锋面、热力和动力等因素对MCSs的影响。
3. 对MCSs中的对流涡旋进行识别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探讨对流涡旋与MCSs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预期研究成果包括:
1. 揭示中国东部夏季MCSs的形成和演变机制,对地方政府和公众提供天气预警和防灾减灾决策支持。
2. 建立MCSs的识别方法和分类体系,为雷达观测和数值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3. 研究典型MCSs事件及其形成机制,为深入探讨短时强降水和严重天气形成机理提供理论支持。
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
!期
莫申国 等 ! 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
6.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 $ 以上 " 是近几百万年以来地壳强烈隆升的结果 " 是地球上最 年轻的高原 # 青藏高原自上新世强烈隆起至今 %##&"## 万年内 " 经历了由海洋变成陆地的 变化 "其中陆地随着地壳的上升由低海拔热带和亚热带环境演变为现代的高寒环境 #第四纪 以来 "新构造运动强烈 "高原的隆升一直延续至今 #
;
6 " 作为地球的 ’ 第三极 (! 青藏高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 本文就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问
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 ! 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 促成了独特 的高原季风系统 ! 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 ! 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 化 和 亚 洲 植 被 格 局 的 分 布 ! 导 致了亚洲干旱地带的北移和植被地带的不对称分布 ! 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 & 对中国东部 ) 西北干旱区 ) 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
9 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 DE4FGH8
青藏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一级台阶 !以巨大的高差突兀在亚洲的南部 , 高原的北缘 ! 即 昆仑山 " 阿尔金山 " 祁连山的北翼 ! 以近 $### @ 的落差 ! 急降到海拔约 9### @ 的塔里木盆 地和河西走廊 ! 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南翼 ! 在不到 !## L@ 的水平距离内 ! 从海拔仅几十 米的印度恒河平原 !台阶式上升 ! 主脉耸入云霄 ! 平均海拔达 J### @ 以上 , 高原西起帕米尔 和喀喇昆仑山脉 !东缘的川西山系与海拔 "##M$## @ 的四川盆地的高差约有 "### @, 边缘 是高山环绕 ) 峡谷深切 ! 内部是山脉 ) 宽谷和湖盆相间 ! 绵延横亘着许多高山 ! 又有珠穆朗玛 峰为代表的许多雪峰林立 !成为举世无双的山原 , 这里是亚洲几条大河 !如长江 ) 黄河 ) 印度 河 )恒河 )雅鲁藏布江 ) 怒江和澜沧江等的发源地 ,在地球上只有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地理位 置 ) 独有的海拔高度和地貌条件 ! 才可能演化和发展成为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公共水源地 ! 从而成为世界第一水源涵养地和 ’ 世界第一大水塔 (,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8年度学术年会日程(初步)(2009年2月12-13日)2月11日下午16:30-18:3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大厅2月12日上午08:30-09:0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大厅2月12日上午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多功能厅09:00-09:30 开幕式中国气象局领导致辞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讲话09:30-12:00 特邀报告(报告25分钟,讨论5分钟)中国季风雨带年代际尺度移动和预测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全新世中国气候湿润度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林而达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东半球夏季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研究孙照渤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流域水循环与水文预测夏军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2:00-13:30 午餐午休2月12日下午-13日分会报告(10-15分钟,包括答疑2分钟)专题讨论、小结(30分钟)2月12日18:15 招待会(地点:待定)2月13日17:00 大会总结闭幕式第一分会气候变率的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2月12日下午13:45-17:45S1-1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与ENSO贾建颖孙照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秋季北太平洋海温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艾孑兑秀杨明珠孙林海韩荣青,国家气候中心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周兵胡景高,国家气象中心亚洲-太平洋涛动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周波涛崔绚赵平,国家气候中心变年循环参考系下的中国气候年际变率研究(开放课题)钱诚赵天保吴召华符淙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对拉尼娜事件的衰减作用韩荣青任福民李维京,国家气候中心东亚冬季风对中国东北冬季气温变化影响的分析刘实,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冬季大气环流系统变化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分析朱艳峰,国家气候中心南亚高压气候异常研究彭丽霞孙照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MJO对我国冬季降水和环流的影响贾小龙,国家气候中心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刘芸芸丁一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热带印度洋SST海盆模态的“充电/放电”作用—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杨建玲刘秦玉,宁夏气候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淮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的标度特征宋寔陈星程兴无,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的SVD分析周浩,重庆市气候中心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特征及其在汛期降水预测中的应用顾思南,宁波市气象台海温异常与东亚季风及信风之间的关系向华,浙江省湖州市气象局专题讨论,小结2月13日上午08:30-12:00S1-2 气候模式与预测方法研究中国气象局气候系统模式研究进展吴统文,国家气候中心利用CAM-RegCM嵌套模式预测我国夏季降水异常邓伟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区域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预测方法的预测能力分析陈丽娟李维京,国家气候中心区域气候模式在气候预测业务中的应用张英娟,北京市气候中心An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20th Century Climate By the BCC Climate Model董敏吴统文王在志,国家气候中心CAM3模式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的改进及其应用李忠贤孙照渤陈海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区域卫星遥感土壤湿度同化系统研究师春香,中国气象局卫星研究所气候模式中不同积雪覆盖率参数化方案的比较分析李伟平,国家气候中心基于赤道中太平洋冬季表层-次表层海温异常早期信号的淮河流域降水预报陆波,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基于SWA T模型的汉江流域径流模拟夏智宏,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青藏高原气温极值概率变化的模拟试验任雨张雪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公度法预测模式的建立和应用吴泓,南京市气象局广东热带气旋预测系统简介胡娅敏,广东省气候中心近57年常州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寒潮预报雷正翠,江苏省常州市气象局朝阳市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设计常中波张国林梁群,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基于月动力延伸预报最优信息的中国降水降尺度预测模型(确认摘要)山东省气候中心专题讨论,小结2月13日下午13:45-17:00S1-3 区域气候及极端气候事件成因分析社会对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响应程度的定量评估研究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2008年甘肃省河西地区春、夏旱影响及成因分析冯建英,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北大西洋涛动与吉林省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张丽,吉林省气候中心2008年南方冻雨与夏季风降水的早期信号符娇兰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基于RS和GIS的2008年湖北省特大雪灾的监测评估梁益同夏智宏,武汉区域气候中心2008年初江南雨雪冰冻过程的天气气候分解丁婷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陕西春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分析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2008年1-2月宁夏持续连阴雪低温极端天气气候背景及成因分析纳丽, 宁夏气候中心2008年华南前汛期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成因的分析李兴荣,深圳市气象局安徽省气温序列的均一性检验程智,安徽省气候中心辽西地区春播期干旱及天气特征研究张国林, 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2008年常州两次寒潮天气的对比分析史诗杨,江苏省常州市气象局焦作市持续冰雪低温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分析预报司福意,河南省焦作市气象局阿克苏地区大降水天气的气候特征胡翠珍,新疆阿克苏地区气象局副高脊点的东西移动与冬夏季风中的经向垂直切变-2008年我国北方冬旱的应用诊断王万里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重庆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确认摘要)张天宇,重庆市气候中心辽宁区域性春旱的大气环流及影响因子分析(确认摘要)阎琦, 辽宁省鞍山市气象局专题讨论,小结第二分会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和气候资源评估2月12日下午 13:45-17:45S2-1 气候变化监测和预估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历史、现状与问题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未来10-20年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估算赵宗慈王绍武罗勇江滢,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北方未来20-50年干旱前景的预测研究封国林,国家气候中心2050年前中国旱涝格局趋势预估翟建青曾小凡苏布达姜彤,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北极海冰遥感监测与分析郑照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小兴安岭红松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机制研究尹红刘洪滨黄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全新世气候变化信号的检测-孢粉气候响应面函数的应用赵传湖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确认摘要)张存杰,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珠三角地区常规气象站气温与土地覆被、人口要素的关系研究窦浩洋赵昕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气象站记录的中国区域气温变化特征郝立生,河北省气候中心1963-2007年安徽省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温华洋,安徽省气候中心东亚季风对我国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李娇,辽宁省铁岭市气象局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动态演变特征(确认摘要)王劲松,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河湟谷地气候变化对高原鼠害的影响马生玉,青海省格尔木市气象局山东省气候监测系统介绍(确认摘要)顾伟宗,山东省气候中心专题讨论,小结2月13日上午08:30-12:00S2-2 气候资源评估与大气环境城市气候研究的一些发展动态胡非,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风能资源评估数值模式系统的开发进展朱蓉何晓凤周荣卫程兴宏,国家气候中心欧盟-中国能源环境项目研究进展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中国风速变化多气候模式模拟检验及未来风速变化预估江滢罗勇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MM5与CFD软件相结合对复杂地形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初探何晓凤周荣卫朱蓉,国家气候中心风云三号卫星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反演产品及其初步检验黄富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因子及其可能气候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申彦波赵宗慈石广玉,国家气候中心城市建筑物动力冠层方案的引入及应用研究周荣卫蒋维楣何晓凤,国家气候中心上海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局地气温变化特征侯依玲,上海市气候中心Nudging源同化方案在中国空气质量预报中的应用程兴宏,国家气候中心专题讨论,小结2月13日下午13:45-17:00S2-3 气候变化检测及成因分析中国地面气温变化检测的若干问题任国玉,国家气候中心中日美三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集的比较研究任福民,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北方夏半年极端干期变化的区域特征刘莉红翟盘茂郑祖光,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的研究胡国权,国家气候中心内蒙古近50年气温和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的检测分析尤莉戴新刚张宇,内蒙古气候中心江淮梅雨典型性的变化特征研究梁萍,上海市气候中心我国近50年高空温度变化趋势分析郭艳君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西北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孙杨张雪芹,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地区冬季降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区划研究(开放课题)赵春雨,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地震与珠江大洪水刘利平卢伶俊马经广,广东省水文局宁夏河东沙地近百年气候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李艳春,宁夏气候中心吉林省近56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程红军,吉林省气候中心气候变暖背景下太原市霜冻的变化规律研究钱锦霞,山西省气候中心安顺市近45年气候变化分析杨忠明,贵州省安顺市气象台50多年来本溪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吉奇魏军, 辽宁省本溪市气象局专题讨论,小结17:00-17:30 大会总结闭幕式。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模拟评估及未来预估的开题报告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模拟评估及未来预估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夏季风是影响东亚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年际变率对于东亚地区的农业、水资源、能源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研究夏季风年际变率的模拟评估和未来预估,对于深刻认识夏季风的动力和气候机制,提高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通过分析观测资料、模式模拟和统计方法,评估夏季风年际变率的模拟效果,并对未来夏季风变化进行预估。
2.研究方法
(1)分析观测资料: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观测资料,对夏季风年际变率进行分析。
(2)模式模拟:采用全球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对夏季风年际变率进行模拟,评估模式的模拟效果,分析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动力和气候机制。
(3)统计方法:利用统计方法对观测资料和模式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评估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计划及预期结果
1.研究计划
(1)资料收集与整理:收集和整理夏季风年际变率的观测资料、模式模拟结果和统计分析方法。
(2)数据分析与处理: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评估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探究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动力和气候机制。
(3)结果展示与讨论:展示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误差分析,并对夏季风年际变化的未来趋势进行预估。
2.预期结果
(1)评估夏季风年际变率的模拟效果,分析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动力和气候机制。
(2)预估未来夏季风的变化趋势,为夏季风的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3)发表论文和专著,推广研究成果,为东亚地区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CESM模式对东亚地区环流特征的模拟检验
CESM模式对东亚地区环流特征的模拟检验江颖;隆霄;Celestin Sindikubwabo【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年(卷),期】2018(012)002【摘要】利用CMAP逐月降水资料和欧洲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CESM模式对东亚地区降水及夏季环流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1)CESM可以模拟出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地表温度、水汽输送及降水随季节南北进退等主要特征.(2)该模式降水模拟结果与CMAP资料的对比显示,冬季降水的空间偏差主要表现为青藏高原南侧模拟降水偏多,而青藏高原西北部和日本海附近降水模拟偏少.夏季降水的空间偏差主要表现为陆地偏多,偏差最显著的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南侧,而海洋上偏少.降水偏差在季节变化上主要体现为低纬度地区雨带出现时间偏早,中高纬度地区出现时间偏晚且持续时间偏长.(3)模式模拟的夏季地表温度与ERA再分析资料相比在陆地模拟的结果明显偏低,在海洋上模拟的偏高.模式模拟的夏季500 hPa西太副高较ERA再分析结果异常偏西至我国的江淮地区且强度偏强,这与模式模拟的夏季江淮地区降水较CMAP结果偏少密切相关.(4)夏季经向垂直环流的对比显示,模式模拟结果与ERA再分析结果的主要差异出现在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模拟结果在高原的南北侧均出现明显的异常垂直环流,南侧的异常垂直环流伸展高度高,范围狭窄,这与模式模拟的夏季降水在高原南侧明显偏多有关.%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ESM model for the precipitation and summer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by using the CMAP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 and reanalysis data,from European forecasting center. The result show that:(1)The CESM could simulate the characteristicsof the circulation,surface temperature,water vapor flux and the process of the rain belt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2)The comparison between CESM and CMAP data reveals a spatial deviation and the southern TP experiences an abundant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while the western TP and Japan Sea are prone to the low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winter period. The spatial deviation of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shows that the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is concentrated on land,mainly in the south of Tibetan plateau region. Moreover,the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shows a sparse distribution over the Sea. The temporal variation shows that the simulated rain belt is earlier than the observations in the low latitude,later in the mid-high latitude and maintain longer.(3) Compared to the ERA data,the simulated summer surface temperature deviation from CESM shows the low temperature on the land and high temperature over the sea. The simulated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at 500hPa was westward and a stronger in intense than the observed in the summer,which was not conducive to the precipitation in JiangHuai region of China.(4)The comparison of meridional circulation between CESM and ERA data reveals differences and the southern TP appears a high and narrow circulation,which is in contrast with the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situation.【总页数】9页(P22-30)【作者】江颖;隆霄;Celestin Sindikubwabo【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6.7【相关文献】1.全球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地表短波辐射的模拟检验 [J], 汪方;丁一汇2.CFMIP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东亚云辐射强迫特征 [J], 吴春强;周天军3.RegCM3对东亚环流和中国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 [J], 张冬峰;欧阳里程;高学杰;赵宗慈;PAL Jeremy S;GIORGI Filippo4.中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冬、夏季风的影响——一个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的模拟研究 [J], 邓洁淳;徐海明;马红云;江志红5.地表气温引入CESM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和环流场的影响 [J], 江颖;张明俊;邹小松;孟晓文;杨子凡;隆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气科学中的气候变化模式构建及其预测能力评估
大气科学中的气候变化模式构建及其预测能力评估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通过构建气候变化模式并评估其预测能力,科学家们试图揭示气候变化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本文将介绍大气科学中的气候变化模式构建及其预测能力评估的相关内容。
在大气科学中,气候变化模式的构建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气候变化模型可以模拟气候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从而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构建气候变化模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大气、海洋、陆地、冰雪等因子的相互作用。
通过收集大量观测数据并使用数学和物理模型,科学家们可以构建出复杂而全面的气候变化模型。
气候变化模型通常被分为全球气候模型和区域气候模型两类。
全球气候模型的空间范围涵盖整个地球,通过划分网格并模拟各个网格的物理过程来预测全球气候的变化。
区域气候模型则更关注特定地区的气候变化,通过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具体的区域特征来提高预测精度。
气候变化模型的预测能力评估是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的重要手段。
预测能力评估通常包括对比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以及使用统计指标和评估方法来评价模型的预测结果。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气候变化模式的构建和预测能力评估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模型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和高性能计算资源,这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其次,气候系统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模型可能难以完全模拟所有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预测结果会受到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
最后,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观测数据和模拟结果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这对于预测能力评估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为了提高气候变化模型的构建和预测能力评估,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努力。
一方面,他们致力于改进现有的气候模型,包括提高模型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考虑更多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加强对气候系统中不确定性的模拟等。
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积极推动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共享,以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验证模型的预测结果。
RSM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模拟能力的检验
区域 谱模 式 R S M( R e g i o n a l S p e c t r a l Mo d e 1 ) 对 中国东 部地 区夏季 降水进 行 了为 期 2 0 a ( 1 9 8 4 -2 0 0 3
年) 、 水 平分 辨率 为 3 0 k m 的高 精度 模 拟 , 并对模 拟 所得 降水 的气候 态 、 年 际变 率、 逐 日变化 以及 极 端 事件进 行 了检 验 , 和 对造 成 降水偏 差 的大 气环流 特征 进行 了分 析。 结果表 明 R S M 模 拟所 得 夏季
宗培 书 周 晶
( 1江苏省气象 台 , 南京 2 1 0 0 0 8 ;2江苏省气象局 , 南京 2 1 0 0 0 8 )
摘要
本 文利 用美 国 国家 环 境 预 报 中心 N C E P( N a t i o n a l C e n t e r s f o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e d i c t i o n )
o f t h e Me t e o r o l o g i c l a S c i e n c e s , 2 0 1 7 , 3 7 ( 1 ) : 1 0 1 — 1 0 9 . d o i : 1 0 . 3 9 6 9 / 2 0 1 5 j ms . 0 1 0 1
RS M 模 式 对 中国 东部 夏 季 降水模 拟 能 力 的检 验
关键 词 R S M;中 国东 部 ;夏季 降水 分 类号 : P 4 6 7 d o i : i 0 . 3 9 6 9 / 2 0 1 5 j ms . 0 1 0 1
文 献标 识码 : A
S i mu l a t i o n o n s u mm e r mo n s o o n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o v e r
2011-张宏芳-气象科学-21个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环流模拟的评估:气候态
2011-张宏芳-气象科学-21个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环流模拟的评估:气候态第31卷第2期气象科学Vo.l31,No.2 2011年4月Journal of the M eteorol og ical Sciences Apri,l2011张宏芳,陈海山.21个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环流模拟的评估I:气候态.气象科学,2011,31(2):119-128.ZHANG H ong fang,C HEN H a i shan.Eva l uati on o f su mm er circu l a ti on si m ulati on ove r EastA si a by21c li m ate models.Pa rt I:C li m a-to l ogy.Journal o f the M e teo ro log ical Sciences,2011,31(2):119-128.21个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环流模拟的评估I:气候态张宏芳1,2陈海山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2安康市气象局,陕西安康725000)摘要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40a再分析资料(ERA40),评估了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 PCC AR4)的21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气候态的模拟能力。
结果表明:(1)尽管各模式模拟性能差异较大,但模式对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场(SLP)、850hPa风场及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气候态均有较好模拟;整体来说,500hPa位势高度场模拟效果最好,SLP场模拟相对较差;(2)SLP 在高原上模拟存在明显不足;多数模式能较好模拟850hPa纬向、经向风场的基本特征;500hPa位势高度场各模式模拟偏差一致性的区域性差异不明显;(3)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两大环流系统模拟整体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模拟明显偏弱。
关键词气候模式;大气环流;模式评估分类号P435.2文献标识码AEval uation of su mm er circul ation si m ulation overEastAsia by21cli m ate m odels.Part?:Cli m atologyZHANG H ongfang1,2C HEN H aishan1(1K ey Laboratory of M eteorolog ical D isaster of M inistry of Educati on,N 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 tion Science& T echnology,N anjing210044,China;2A nkang M eteorology B ureau,Shaanx i A nkang725000,Ch i na)Abstract Based on European Cen ter forM ed i u m rangeW eather Forecasting(EC MW F)40a rean-alysis data(ERA40),the capabilities o f21Coupled Ocean-A t m osphere General C ircu lation M ode ls (CGC M s)fro m I ntergovernm enta l Panel on C li m ate Change(I PCC)Fourth Assess m ent Report(AR4) to si m ulate the cli m a tology o f su mm er a t m 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s in EastA si a have been evaluated.Results sho w tha:t(1)Desp ite lar ge d ifferences a m ong21m odels,the basic spatia l patter ns of the cl-i m ato logy of SLP,U,V w i n d and500hPa geopotential height are w ell si m u l a ted.On the w ho le,t h e si m-u lation o f500hPa po tentia lhe i g h t is the bes,t but the si m ulati o n o fSLP is re lati v e l y poor;(2)The si m-u lated SLP exhi b its evident defic i e ncy.M ost of m odels can si m u late850hPa U,V w ind very w e l,l on the average,the corre lati o n coe fficient of U w ith ERA40is better than that o fV.There are no obv ious differences in t h e si m ulated500hPa geopotential heigh;t(3)On the w ho le,the si m u lated cli m atology of the m ain c ircu lati o n syste m s isw eaker than ERA40,and the si m u l a ted w estern Pac ific sub trop ica l high is syste m atically w eaker than t h e observa ti o n.K ey w ords C li m ate m odels;A t m ospher i c general c irculati o n;M odel evalua ti o n收稿日期(Recei ved):2010-11-06;修改稿日期(Revised):2010-12-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5082);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0资助项目通讯作者(Corres pond i ng author):陈海山(CH EN H ais han)******************.cn引言自I 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以来,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I PCC第四次评估报告(the Fourth Assess m 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 nm ental Pane l on C li m ate Change,简称I PCC AR4)集中了23个复杂全球气候系统模式9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的预估结果,引起了各国学者对有关最新全球模式的模拟和预估能力的关注[1-3]。
PRECIS对东亚气候的模拟能力评估和情景分析中期报告
PRECIS对东亚气候的模拟能力评估和情景分析中期
报告
该中期报告主要评估和分析了PRECIS(欧洲中期气候预测系统)对东亚气候模拟能力的情况,以及针对不同情景下的气候变化进行的情景分析。
首先进行了对PRECIS在对东亚气候模拟方面的评估,结果显示PRECIS对东亚夏季降水、温度和东亚冬季温度等指标的模拟效果被认为是良好的。
而对于东亚冬季降水的模拟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改进。
同时,针对不同的气候特征,报告进行了不同的模拟和分析。
随后,报告针对不同的情景条件,探讨了未来东亚气候变化的可能性和趋势。
首先考虑了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情况,发现在高排放情景下,东亚地区未来可能将面临更严重的气候变化。
其次,考虑了不同气候变化驱动下的东亚降水变化情况,发现太平洋海温和东亚夏季风强度是影响东亚降水变化的重要因素。
最后,还对未来东亚气候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了评估,包括洪水、干旱和严重天气等。
该中期报告旨在对PRECIS所模拟的东亚气候进行评估和分析,为未来的气候预测、决策制定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陆面热力因子应用于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初步试验
陆面热力因子应用于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初步试验朱蒙;陈海山;蒋薇;谭桂容【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April soil temperature (ST)over the Eurasian continent,the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in the previous winter and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STs and SSTs over the key regions are selected as the predictors of the summer rainfall prediction.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1961 -1990,the Barnett¯Preisendorfer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BP¯CCA)and th e ensembl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ECC) are used to build statistical prediction models of the summer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with taking ST,SST or SST combined with ST as the predictors,respectively.The independent sample test is performed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s during 1991 -2010.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using SST combined with ST as predictor exhibits higher predictive skill than that only using one of them,implying that consideration of the ST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ediction model.The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land surface thermal factors has some skills in predicting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and the way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SST with ST shows a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基于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欧亚大陆土壤温度和全球海表温度的相关分析,选取不同关键区的土壤温度和海表温度作为夏季降水的预测因子。
东亚气候的模拟与验证研究
东亚气候的模拟与验证研究
董敏;李跃凤
【期刊名称】《气象学报》
【年(卷),期】1997(055)006
【摘要】运行NCAR公共气候模式(CCM2)20a对东亚气候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描述东亚地区大尺度大气候特征,模拟的高度场,风场,温度场等比较接近实际,对东亚季风气候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系统,如副热带高压,蒙古高压,印度低压以及西风急流等也模拟得比较好。
检验结果还表明,对湿度场的模拟不如高度,温度及风场的模拟,夏季西风急流的模拟不如冬季,CCM2个东亚降水模拟
【总页数】11页(P692-702)
【作者】董敏;李跃凤
【作者单位】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35
【相关文献】
1.不同气候条件的抚河流域SWAT径流模拟与验证 [J], 崔肖林;陆建忠;陈晓玲;陶灿
2.热带印度洋海温海盆一致模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东亚夏季气候影响的回顾 [J], 黄刚;胡开明;屈侠;陶炜晨;姚帅磊;赵桂洁;姜文萍
3.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多年模拟与性能检验 [J], 李巧萍;丁一汇
4.基于能质平衡的密闭猪舍内小气候环境模拟与验证 [J], 谢秋菊;Ji-Qin Ni;包军;刘洪贵
5."黑碳的农业与生活源排放对东亚气候、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气候-健康效益评估"项目中期研究进展 [J], 丁德平; 孔少飞; 朱彬; 张小玲; 赵德龙; 盛久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CC_CSM模式砾石参数化方案在青藏高原模拟效果检验
BCC_CSM模式砾石参数化方案在青藏高原模拟效果检验徐悦;吕世华;马翠丽;张少波;刘宜纲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2020(39)6
【摘要】利用包含了砾石参数化方案的BCCAVIM陆面过程模式,并耦合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CSM)对青藏高原区域进行了模拟效果检验。
然后使用CRA-40土壤温湿度产品和地面气温、降水的格点资料,通过对比原方案和新方案对土壤温湿度、地表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效果。
结果表明,新方案减小了青藏高原地区土壤温湿度的偏差、均方根误差,增大了相关系数,BCCCSM中高原地区的地表气温的模拟值在加入砾石后更加符合观测,尤其是夏季,新方案地表气温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增大,均方根误差减小。
BCCCSM中新方案在青藏高原地区降水的模拟效果也有所提升,降低了原方案对于降水量的模拟峰值,较原方案相比新方案趋势与观测更为接近。
【总页数】11页(P1246-1256)
【作者】徐悦;吕世华;马翠丽;张少波;刘宜纲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包头市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37
【相关文献】
1.BCC_CSM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500 hPa气候要素模拟能力的检验
2.区域气候模式对不同的积云参数化方案在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模拟中的敏感性研究
3.MM4模式积云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和检验I:MM4模式积云参数化方案的改进
4.区域气候模式RegCM砾石参数化方案及其在青藏高原模拟效果评估
5.砾石参数化对青藏高原陆面过程模拟的影响及敏感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气候预测与模拟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气候预测与模拟若干问题的思考
颜宏
【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
【年(卷),期】1997(8)A00
【摘要】该文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全面阐述了气候预测与模拟研究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可能的发展前景与受到的限制,对“九五”攻关项目中短期所气候预测模式的组织,设计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页数】9页(P6-14)
【作者】颜宏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7
【相关文献】
1.气候系统模式,气候数值模拟及气候预测理论研究 [J], 曾庆存
2.月内短期气候预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J], 左瑞亭;张铭
3.细述百日大旱的气候预测——专访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培群 [J], 王新玲
4.近年来国外气候动力学过程若干问题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J], 杨修群
5.基于气候情景的岩溶断陷盆地2020—2050年植被动态变化模拟预测 [J], 李丹;庄义琳;吴秀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CC气候模式对中国近50a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结果的初步评估的开题报告
NCC气候模式对中国近50a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结果的初步评估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在2020年出现了罕见的连续性极端降雨事件,造成了重大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是非常必要的。
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利用NCC气候模式,对中国近50年的极端气候事件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初步评估,分析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变化趋势。
3. 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将基于NCC气候模式,对中国近50年的极端气候事件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初步评估。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准备:收集中国近5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包括降水、气温等指标,作为NCC气候模式的输入数据。
(2)NCC气候模式的选择和参数设定: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NCC气候模式,并设置合理的参数,保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模拟结果统计:对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指标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特别关注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模拟结果评估:对模拟结果进行初步评估,检验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分析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来源。
4. 预期结果及意义本研究旨在利用NCC气候模式对中国近50年的极端气候事件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初步评估。
预期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近50年来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和主要特征。
(2)评估NCC气候模式在模拟中国极端气候事件方面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分析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来源,提出改进模型的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分析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和主要特征,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以为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定量评估 RSM 对温度的模拟能力,我们还计算了模拟与实测温度的相关系数以及 均方根误差,如图 3。统计量的计算选取的温度序列分别为模拟和实测的 6 月份温度 20 年 时间序列、 7 月份温度 20 年时间序列、 8 月份温度 20 年时间序列、 夏季温度 20 年时间序列, 以及 20 年平均夏季温度的空间分布序列。计算的相关系数全部通过了 95%的可信度测试, 且夏季的时间序列计算结果要明显优于 6、7、8 三个月份。在这三个月中,6 月份的相关系 数最高,且均方根误差最小;7 月份的相关系数与 8 月份大致相当,但是 7 月份的均方根误 差明显比 8 月份的小。与时间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相比,空间相关系数明显偏小,而且均 方根误差也更大。综上所述,RSM 模式对于温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趋势都有着较好的模拟 能力。
3、 模拟结果分析
3.1 气候态 3.1.1 温度 为了确定 RSM 模式在区域气候模拟方面存在的系统误差, 本节分析了 RSM 模拟和实况 的温度偏差。对比模拟和实况的 20 年夏季平均降水空间分布(图 2)可见,RSM 基本模拟 出了温度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特点,而且总体数值相差不大。
图 2. a)CMA 实测,b) RSM 模拟所得中国东部地区 20 年平均夏季降水空间分布。 Figure 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ummer temperature obtained from a) the CMA observation data, b) the RSM simulation result during the 20years.
2、 模式和方法
2.1 模式简介 RSM 模式是一个区域谱模式,目前广泛地应用于区域气候模拟和短期气候预测。RSM 基于离散化原始方程, 与低分辨率的全球谱模式有着相同的垂直结构和物理过程。 其垂直方 向分为 28 层,在 2 维空间上分别采用 sine 和 cosine 系列的谱方法。包含的物理过程有:松 弛的 Arakawa-Schubert 对流方案、包含降水和蒸发在内的大尺度凝结方案、 Tiedtke 浅对流 方案、非局地边界层方案、Pierrehumbert 的重力波拖曳方案及 Richardson 垂直扩散方案、 陆 面过程采用的是 OSU 陆面模型和 USGS 植被分类、蒸发选用的是 NCAR 的直接蒸发方案、 地形分布采用 USGS 平滑数据。 (Juang and Kanamitsu, 1994) 2.2 模拟方案 实验中 RSM 模式的水平分辨率为 30km,模拟区域为中国东部地区,东西方向 109 个 格点,南北方向 98 个格点。考虑到剔除边界作用,选用的分析区域为( 20°N~40°N , 105°E~130°E) 。本次实验所采用的参数化方案有:Chou 辐射方案,Kain-Fritsch 积云参数化 方案, CLD3 云物理方案 (Hong and Pan, 1998), 和 NOAH 陆面过程方案. 模式的模拟时间为 每年的 5 月 21 日至 8 月 1 日,一次积分时间为 180s,spin-up 时间为每年的前 11 天。 为了能够更详细地研究 RSM 对中国不同区域的模拟能力,我们还把中国东部地区分为 了三个子区域 (如图 1) , 分别为: 华北 (34-40°N, 107-123°E) , 江淮流域 (26-34°N, 107-123°E) ,
RSM 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
宗培书 1, 汤剑平 2,刘安宁 1, ,王啸华 1,周晶 3
(1、江苏省气象台,210008; 2、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10003 3、 江苏省气象局,201118) 摘要 本 文 利 用 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区域 谱模式 RSM ( Regional Spectral Model)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夏季气候进行了为期 20 年(1984-2003) 、水平分辨率为 30km 的模拟,并对模 拟的温度和降水气候态、 年际变率及极端事件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RSM 模拟所得夏季温度和降水的气候 态空间分布、时间变率,以及数值大小都与实况相近;在年际变率方面,RSM 基本可以再现夏季温度和降 水的年际变率,模拟的年际变率空间分布型也与实况相似。极端事件方面,模拟所得日最高、最低温度的 概率分布曲线与实况相近;模拟和实测的夏季不同雨强的天数分布对比也表明模拟与实况基本接近,但是 模拟的降水日大值中心较之实况偏北。综上所述,RSM 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气候平均态空间分布、时间变 率以及极端事件都有着较好的模拟能力,可以用于中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研究。 关键词:RSM,中国东部,夏季气候
N
i
S)
(O
i 1
N
(2)
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
2
其中 Si 为模式模拟结果, Oi 为观测结果, S 和 O 分别为模拟和观测结果在检验区间 内的平均值。当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对模式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时,通过(2)式计算得到时间 相关系数, 它表征了同一格点上模式输出场与观测场变量的时间相关性; 当在某一空间范围 内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时,通过(2)式计算得到空间相关系数,它表征了模式输出场与观 测场在空间上的相关程度。 本 文 用 来 检 验 模 式 结 果 的 实 况 资 料 有 : 中 国 气 象 局 CMA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的 0.5°日气温资料,和日本 APHRODITE (Asian Precipitation-Highly Resolved Observational Data Integration Towards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0.25°日降水资料。
以及华南(18-26°N,107-123°E) 。
图 1. RSM 的模拟区域、分析子区域及地形分布(单位:m) 。 Figure 1. RSM simulation domain and topography (unit: m). The thick solid line represents the analysis zone for computing statistical skill scores in the following tables and figures. 2.2 统计检验方法简介 本文对模式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所用的统计量包括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和 Pearson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C)。 均方根误差可以作为衡量模式模拟结果准确性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1、 引言
中国东部地区由于受到独特的地理位置、植被分布和季风气候的影响,是世界上季节、 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率最大的地区之一(符淙斌,1997) ,在该地区开展数值模拟试验的难 度相对较大。如何准确模拟和预估东亚地区当代及未来气候是科学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全球环流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GCM)作为一项主要数值模拟工具已被国内学者 广泛应用于东亚地区气候模拟研究中(Zhou and Li,2002;高学杰等,2003,2004;王淑瑜 等,2004;Jiang et al,2005;Zhou and Yu,2006) 。然而用于长期积分的全球模式水平分辨 率较低(200~400km) ,无法准确描述由区域性强迫引起的中小尺度天气过程和相互作用, 导致区域气候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偏差(Grotch and MacCracken,1991) 。 为了弥补全球环流模式分辨率过低的缺陷,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SM) 嵌 套全球环流模式进行降尺度, 目前此法已在气候模拟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 目前 常 用 的 区 域 气 候 模 式 有 RegCM3(RCM version 3) , 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casting model) , 已 经 NCEP RSM(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Regional Spectral Model)等。关于区域气候模式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应用,已经有多名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如刘 淑瑜等(2005)利用 RegCM3 模式成功模拟出了中国东部地区 1998 年夏季的降水特征;张冬 峰等使用 RegCM3 模式对东亚地区进行了 15 年 (1987-2001) 的数值积分试验,结果表明模 式对东亚平均环流的特征及中国的降水、 地面气温的年、 季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均具有一定 的模拟能力,对气温和降水年际变率的模拟也较好。宗培书等 (2011) 检验了 RegCM3 对中 国淮河流域 1982-2001 年夏季降水及大尺度环流场的模拟能力, 结果表明 RegCM3 能成功模 拟出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高学杰等 (2012)也证明了 RegCM3 模式可 以给出中国地区的温度和降水高分辨率气候态特征;于恩涛等 (2011) 对比了三种不同积云
图 3. RSM 模拟和实测的 6 月、7 月、8 月、夏季温度时间序列以及夏季温度空间分布的泰 勒图。 Figure 3.Taylor diagram of RSM simulation result against the CMA temperature in June, July, August, and in summer (JJA)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series, respectively. 表 1 列出了观测和模拟的 20 年夏季不同区域平均温度,显示模拟的华北地区温度比实 况偏高 2.1℃,而华南温度则比实况低 2.8℃。三个子区域中,江淮流域的温度与实况最为接 近,偏差仅为 0.4℃。可见 RSM 可以很好地再现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淮流域的温度气 候态分布。
RMSE
1 N ( ( S i Oi ) 2 N i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