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合集下载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进程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进程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进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进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渐崛起为世界上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分析这一时期日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经济现代化:重振日本产业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工商业处于落后状态。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现代化的经济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

政府实行一系列改革,如制定新的土地政策、发展商业贷款、建设现代交通设施等。

同时,引入西方的技术和知识,使日本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陆续发展了纺织、造船、铁路、矿业等领域的产业。

纺织业成为当时日本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迅速扩大了出口。

成立了以三菱、三井等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产业集团,推动了企业的垄断和资本集中,为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现代化:普及现代教育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现代化。

政府成立了新教育机构,制定了新的教育政策和课程体系。

它大力倡导普及教育,提高日本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

政府邀请西方国家的教育家来日本领导教育改革,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重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推动了日本科技的进步。

三、政治现代化:建立现代政府体系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封建体制,建立了现代政府体系。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如推行宪政、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等,增强了政府管理能力。

日本的宪政改革主要借鉴了欧美国家的经验,旨在建立一个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政治体制。

政府积极吸收西方宪政理念,力图实现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这些新的政治制度为日本逐渐成为现代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四、社会现代化:实现社会现代化随着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日本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开始形成了现代城市。

城市中出现了现代式的建筑、交通设施和工业企业,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推动了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流动。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国家。

这一历史进程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政治层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旨在建立现代国家体制。

首先是明治政府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废除了封建的幕府体制,确立了天皇的实际统治地位。

其次,明治政府进行了许多政治制度的革新,如设立中央政府机构、建立宪法、设立议会等。

这些政治变革为日本后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层面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以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废除了封建时代的藩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地权。

此外,明治政府还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了矿业、制造业等现代产业。

特别是在海外开拓方面,明治政府积极推动日本的殖民化,建立了日本的海外殖民地,为日本的经济现代化提供了资源和市场。

三、社会层面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方面,明治政府废除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地位,实行平民法,使整个社会更加平等。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社会观念也开始被冲击。

例如,明治政府废除了天皇神格化,实行了宗教自由政策,使得宗教观念得到了空前的宽容和发展。

这些社会变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思想启示。

总结起来,明治维新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变革,明治政府奠定了日本现代国家的基础,并推动了日本走向世界舞台的进程。

尽管在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日本走上现代化之路具有重大的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1868年,日本从过去的封建制度中走出,实行了一场名为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

这场变革,极大地改变了日本的历史和未来走向。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进行探讨,以了解其对日本的影响和启示。

一、文化变革1. 普及教育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实行普及教育。

明治政府颁布了《教育令》,规定了学制、教科、教学方法等。

教师和学生的待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种普及教育的政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文字改革明治政府还进行了文字改革,将汉字简化成日本国语。

这种改革让百姓们更容易学习和理解文字,带来了语言的统一和方便。

同时,这种改革也为日本的现代文化奠定了基础。

3. 科学技术引进明治政府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引进了西方的科技。

这些技术包括民生方面的,如电报、电话、铁路等,以及工业技术的,如机械制造、矿业开发等。

这些技术的引进,使日本的工商业和民生水平得以大幅提高。

二、政治变革1. 颁布宪法明治政府于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通过此宪法的颁布,明治政府识别到现代政治制度的必要性,并加以实践。

这个宪法为日本政治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地方制度改革明治政府进行了地方制度的改革,决定将大苑政策改为郡县制。

这个改革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效率和民生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政治的发展。

3. 徵兵制度明治政府征兵制度的实行,使日本能够以更强大的力量参与国际事务。

这种征兵制度的建立,为日本威慑对手和维护自身和平环境提供了更强大的能力。

总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其文化和政治的变革,给日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虽然这些变革是困难的,但是这种进步以及日本的现代化,证明了人类拥有足够的力量去趋向正确和稳定的方向。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de)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de)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de)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de)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de)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de)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de)起始阶段(de)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de)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de)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de)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de) GNP 和人均 GNP (de)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和%、%和%、%和%、%和%.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de)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de)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de)效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de)“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de)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de)道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de)极为重要(de)原因.例如,在1894—1895 年发生(de)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 亿3150 两白银,相当于3 亿6 400 万日元,而当时(de)中央政府(de)一般会计岁出为7 000—8 000 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de)通商特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de)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de)一个特点.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de)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de)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de)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de)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de)消化.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制度(de)政策,但未必都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de)一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de)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而美、英、法各国(de)义务教育(de)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de)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de)政治变革与明治政府(de)强有力(de)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与其重视教育(de)“传统因素”(de)贡献分不开(de).随着工业化(de)进展,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以后,从慢性(de)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在经济结构上则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8年工业比重超过50%,达到%),虽然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中心,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了相当(de)发展.但是,与工业化与经济军事化加速推进(de)同时,社会发展十分迟缓,三大差距(不同社会阶级、阶层(de)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de)地区差距、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二重结构”)不断扩大,劳动人民(de)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923 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造成了生命财产(de)巨大损失.1929 年又卷入世界性经济恐慌,使日本(de)工、农业及金融业遭到沉重打击.从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1 年挑起太平洋战争,使战争费用更加扶摇直上,达到了 7558 亿日元这样(de)天文数字,国债余额从1930 年(de)62 亿日元增加到 1945 年底(de) 1439 亿日元,整个经济陷入了崩溃(de)边缘.1945 年日本战败,战争给日本留下(de)是“大东亚共荣圈”幻梦(de)破灭,是“人工沙漠”(随美国占领军抵达日本(de)从军记者语)般(de)一片废墟,是足以令国民发誓“决不能让战争重演”(de)深刻教训.2. 战后经济复兴( 1946— 1955 年)二战结束(de)第二年即1946 年,日本开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由于长期战争(de)破坏,生产能力锐减,工业设备(de)30 %—60%遭到空袭破坏,未遭破坏(de)设备也急需修理与更新.同时,由于战时大量支出军费(de)结果,导致恶性(de)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1946 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年平均值)(de)65%,工矿业生产仅为战前(de)28%,农林渔业生产仅为78%.全国(de)失业人口多达1300 万,从海外撤退回国(de)日本国民多达650 万人.大批无家可归(de)流浪者露宿街头,食品不足导致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可以说战后(de)经济复兴之路(de)起点是极为困难、悲惨(de).在经济复兴(de)开始,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de)“间接统治”下,实行了战后改革,包括改革初期实施非军事化,制定“和平宪法”,同时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战后改革使日本在外力(de)推动之下确立了战后(de)和平发展道路,并使市场竞争原理在除金融外(de)大多数产业领域得以发挥作用,为整个战后(de)日本经济、社会(de)发展奠定了基础.1946 年采取(de)“倾斜生产方式”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时(de)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de)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de)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de)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de)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de)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de)发展.为了实施“倾斜生产方式”,日本政府还对重点产业部门实施价格补贴,并于1947 年初设立了“复兴金融金库”,给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这样,到了1948 年日本经济虽然摆脱萎缩状态而走上了扩大再生产(de)道路,使整个经济重建工作开始走上轨道,但是,大量(de)价格补贴和巨额(de)低息贷款加剧了通货膨胀,出现了所谓“狂乱物价时期”.为了稳定日本经济,克服通货膨胀,美国政府于1948 年底提出了稳定日本经济(de)9 条方针,并委派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为占领军司令部(de)财政金__融顾问.1949 年根据道奇(de)指示(道奇路线),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废除了价格补贴和低息复兴贷款,并编制了超平衡预算,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物资供应(de)紧张局面得到缓和,对经济(de)统制也逐步撤销,为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推行紧缩(de)财政、金融政策,虽使通货膨胀趋于收敛,却又引起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日本经济一步步地陷入危机(de)深渊.正在这个关头,美国侵朝战争于1950 年6 月爆发,大量(de)战争“特需”犹如及时雨润泽了日趋干枯(de)日本经济,使工矿业生产部门重又活跃起来,不仅摆脱了道奇路线造成(de)经济危机,而且带来了空前(de)“特需景气”.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de)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de)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de)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城乡居民在收入明显提高(de)条件下,对耐用消费品等(de)需求不断增大,刺激了生产(de)发展,因而很快出现了“投资、消费景气”.至1953 年日本(de)实际GNP 超过1944 年(de)水平,而在1946 年实际GNP 只及1944 年(de)56%.从1946—1955 年(de)10 年间,GNP 年均增长率达到%.3.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 年)1956 年发表(de)经济白皮书宣称:“现在已不是战后了”.这句话一时成为流行语,甚至被后人认为是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de)“宣言”.1955 年度(de)日本经济不仅在国民收入、矿工业生产等“流量”方面,而且在企业设备等“存量”(即业已积累起来(de)资源)方面,都超过了战前水平.“现在已不是战后”(de)判断,所依据(de)正是对战前、战后经济实力(de)比较.然而,日本经济彻底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其增长率是否也将恢复到战前(de)4%—5%(de)平均水平去呢如果把经济复兴阶段(de)高增长率看作是对作为复兴出发点(de)战败之初过低(de)经济水平(de)补偿(即越是低水平(de)经济越容易达到高(de)增长率),那么,在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还能保持这样高(de)增长率吗对此很多人是抱有疑问(de).然而,“奇迹”再次发生了.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甚至比复兴时期(de)平均增长率还要高一些,既然高速增长时期(de)出发点与经济复兴时期(de)出发点是大相径庭(de),因此,两个时期十分相近(de)增长率数字(9%—10%)(de)含义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de).在1973 年、即经济高速增长时期(de)“终点”年份,日本(de)实际GNP 达到1946 年(de)11 倍,达到战前水平(1934—1936 年)(de) 倍.日本(de)人均GNP从50 年代不及美国(de)1/10,增长到相当于美国(de)60%.这样(de)增长速度在日本(de)历史上是空前(de),在世界(de)历史上也是少有(de).如果说,在经济复兴时期(de)经济增长是以出口(“外需”、特别是朝鲜战争(de)“特需”)为主导(de)增长,那么,高速增长时期(de)经济增长则是以投资为主导(de)增长,即迅速增长(de)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de)主要动力.从数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率(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高达%,包括政府投资在内(de)投资率更是高达%.当时,日本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所需要(de)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由于竞相引进技术而导致了设备投资(de)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投资呼唤投资”(de)热潮.通过设备投资热潮,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de)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日本,使原有(de)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从产业结构(de)角度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就是战后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de)过程.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de)“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de)一个象征,使广大(de)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de)增长.迅速增长(de)投资促使生产设备日趋先进化、大型化:在钢铁业,最大高炉容量从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扩大到 1964 年超过3000 立方米,1973 年超过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de) 5 座高炉中日本占了 4 座,并迅速导入氧气顶吹转炉等最先进(de)炼钢技术;在石油化工业,最大乙烯工厂(de)规模从1958 年(de)年产2 万吨扩大到1966 年(de)年产20 万吨,1973 年(de)30 万吨,建成了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de)石化生产体系;在电力工业,最大火力发电机容量从50 年代后半期(de) 万千瓦扩大到1967 年(de)60 万千瓦,进而向100 万千瓦升级.与“大量生产”形成相互促进关系(de)是“大量消费”,特别是“家庭电器热”成为高速增长时代国民消费(de)一大特征.在50 年代,号称为“三种神器”(de)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得到普及,其中黑白电视迅速普及是在每台价格相当于人们一个月工资(de)50 年代后半期.到了60 年代,彩电、空调、小轿车(由于这三大件(de)英文词(de)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又称“3C”)成为国民消费需求(de)新(de)中心.其中小轿车(de)普及率从1955 年每千人口保有辆提高到1965 年(de) 辆,1973 年(de) 辆.由于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1949 年设定(de)日元对美元(de)固定汇率偏低(1 美元等于360 日元),日本(de)出口产业(de)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出口以两倍于GNP 增长率(de)速度增加,其结果在60 年代后半期开始形成贸易收支(de)黑字态势(出口大于进口).随着经济实力(de)增强,日本于1964 年加入经合组织(OECD),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以美元换算(de)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 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 年超过了西德,从而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de)第二经济大国.日本(de)人均国民收入也从1960 年(de)378 美元上升到 1970 年(de) 1515美元,接近了西欧(de)水平(占世界第20 位).1969 年度(de)经济白皮书以“第2 位与第20 位”(de)表述,刻画了当时日本(de)经济实力,认为导致日本(de)GNP 占第2 位与人均GNP 占第20 位(de)“不平衡”(de)是农业、服务业、中小制造企业(de)低生产率.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de)背景下,对以年轻劳动力为主(de)劳动力(de)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出现了劳动力不足(de)趋势,以致低生产率部门(de)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高速增长总(de)来说使蕴藏在日本国民中(de)“能量”得到了发挥,国民通过自己(de)努力摆脱了物质生活(de)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完全雇佣,在消除经济“二重结构”(例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广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环境建设落后及公害问题严重化等弊病.70 年代初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1970 年度(de)实际增长率为%,71 年度由于“日元升值”(de)冲击增长率下降到%,1972 年度增长率复又回升到%.然而,紧接着在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致使1974 年实际增长率下降到%,为战后第一次出现(de)负增长.可以说正是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增长(de)转折产生了决定性(de)影响,给战后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划上了句号.4.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6 年)1970 年由于美国(de)国际收支恶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为中心(de)国际货币体制大大动摇.1971 年8 月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加征10%(de)关税,即发生了所谓“尼克松冲击”.1971 年底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开会,对各国通货进行了调整,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 美元兑换360 日元调整到1 美元兑换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稳定,又于1973 年2 月转为浮动汇率制,即各国通货(de)比价不再固定,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1973 年10 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de)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de)日本经济(de)冲击更大.在石油危机(de)影响下,日本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de)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de)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日本政府于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 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de)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de)上下摆动也不大.为了克服石油危机,努力推行生产与经营合理化(de)民间企业功不可没.它们依靠市场原理,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de)高附加价值化.通过推进生产与经营合理化,企业(de)素质与效率有了明显(de)提高.在发生尼克松冲击与石油危机以后,人们曾经预计日本经济承受不了这样(de)双重打击:担心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升值会导致民间企业(de)国际竞争力下降;担心石油价格上涨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经常收支恶化,总之,担心日本会进入“零增长”(de)经济萧条时代.但是,到了70 年代后半期,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中受打击最大(de)日本经济却恢复得最快;尽管汇率浮动,民间企业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恢复其活力.整个日本经济由于产业结构(de)高度化与企业素质(de)增强而加强了对外部冲击(de)抵抗力.因此,尽管在1978—1979 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8 年中期(de)每桶13 美元暴涨到1980—1981 年(de)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所受影响甚小.总之,日本经济走上了稳定增长(de)道路,其经济表现在发达国家之中实属上乘(见下表).石油危机前后10 年(de)实际增长率随着日本(de)经济、科技水平日益赶上欧美,日本政府越来越感到必须加强自主(de)技术研究、开发,“从模仿外国技术(de)时代走向独创(de)时代”.为此,于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制定了“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科技厅)、“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通产省)等重要(de)研究开发计划,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产官学”(“产”指民间企业,“官”指政府研究机构,“学”指大学)(de)科技合作与交流.然而,日本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de)良好(de)经济表现与迅速(de)技术进步,却带来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de)重大变化.由于国际竞争力(de)增强,日本(de)工业品出口持续扩大,1974—1975 年(de)经常收支赤字到1976 年转为黑字,此后出超幅度迅速扩大.特别是在日美之间,由于美国从1982 年起实行高汇率政策,使日美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日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日趋激化.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 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11月(de) 3 年多一点(de)时间里,从 1 美元兑换 23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兑换121 日元.5.泡沫经济(de)膨胀与破灭(1986—1997 年)由于1987 年10 月(de)“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于1988 年达到 1 美元兑换122 日元(de)水准.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987 年2 月日本银行将再贴现率调整到空前(de)低水平,即%.这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引起地价、股价(de)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de)价格会继续上涨(de)心理作用下,人们争相购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土地、股票(de)价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1989 年12 月29 日日经平均指数(日本最常用(de)股价指数,它是根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de)有代表性(de)225 种股票(de)平均价格计算出来(de))达到创记录(de)日元.地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资产效应”:其一,刺激了消费(de)膨胀,因为拥有土地、股票(de)人们手里(de)资产大幅增值,以至于感到自己顿时“阔”了起来,于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钱,贵金属、宝石、绘画、名牌汽车等高价商品居然成了抢手货;其二,导致建筑、土地(de)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则积极开展融资活动(因为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上升),向企业、个人提供设备投资资金、住宅投资资金及消费资金;其三,在股票市场十分兴旺(de)背景下,企业积极开展伴随股票发行(de)筹资活动,用于设备投资与建设面向职工(de)福利设施.随着这种带有泡沫膨胀性质(de)“大型景气”(de)发展,企业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结果导致工资上升,为了防止物价跟着攀升,日本银行于1989 年5月将再贴现率一下子提高到%,其后股价继续上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89 年12 月上涨到顶转为下跌.在股价首先开始下落之后,地价(de)上涨率也在1990 年年中到顶,其后上涨减缓,至1992 年转为下跌.地价、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紧缩效应,同时工资上升率(de)下降,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购入了过多(de)耐用消费品使家计也发生了“过剩库存”,国民(de)消费意识由热转冷,个人消费趋于不振,这导致了商品库存(de)增加,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则由于利率(de)上升加上泡沫膨胀时期进行过度投资所带来(de)过剩设备问题而不得不抑制贷款,企业效益也趋于下降.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之苦最大(de)是金融机构.由于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de)下降与所保有(de)股票价格(de)下降,部分贷款显然已无法回收,加上通过所谓“非银行”贷出(de)大量资金也成了坏账.结果,名词解释“非银行”:从事金融业务、但不受理存款(de)公司,如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等等.非银行开展融资(de)资金需从同系列(de)金融机构等处筹措,由于非银行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融资过度,在景气后退以后无法回收,致使向非银行融资(de)金融机构也发生了不良债权问题.本来在经济萧条时应担负向企业提供救济、支持企业再建(de)重任(de)金融机构自身也陷入了危机状态,对贷款变得十分慎重.金融机构(de)问题使这次萧条成为“复合萧条”,并使萧条长期化.1993 年10 月日本经济走出谷底,其后日本经济虽进入了复苏阶段,但为了处理不良债权而拖了景气(de)后腿,使复苏步伐缓慢、乏力,“创了历史__记录”.继1992 年度增长%之后,1993、1994 两年度又接连出现零增长(实际增长率分别为%、%),这是战后第一次出现连续3 年(de)零增长局面,连经济企划厅也承认90 年代(de)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惊异(de)低增长”.1995、1996 年度增长率有所回升,分别为 2. 4%、 3. 5%,然而,到了1997 年度日本经济出现了跌落为%(de)负增长,导致这种局面(de)原因除政府政策(de)失误(在“内需不足”(de)情况下采取增税、减少公共投资等紧缩财政(de)政策)和泡沫经济崩溃(de)后遗症以外,最根本(de)原因还在于日本(de)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de)发展.世纪日本(de)经济、人口、人均产值(de)增长率。

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是指自1868年起,以明治天皇为中心,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运动。

这一时期的重大变革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日本的国家面貌,还对日本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明治维新将日本由封建制度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君主立宪制度。

明治政府以天皇为象征,确立了国家的统一和权威。

通过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建立了现代政府机构,如内阁、议会和各部委,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种政治体制为日本后来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影响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

他们鼓励民间创业,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建设了铁路、港口和电信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工商业,推动了农业现代化。

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为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三、军事影响明治维新为日本建设强大的现代军队提供了契机。

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计划,明治政府进行了军事现代化改革。

他们通过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军事科学、聘请外国顾问和引进火器等手段,迅速提升了日本的军事实力。

明治政府还颁布了一部新的征兵法,实施普遍兵役,并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军事训练机构。

这些举措使得日本在不久后的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日本的国家地位。

四、社会影响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们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平等法、户口法和土地制度改革,大大提升了个人的社会地位。

明治政府还推动了教育改革,普及了基础教育,并引进了西方的教育体系和知识。

这使得人民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为日本后来的现代化积累了人力资源。

总结综上所述,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政治上,它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立宪制度;在经济上,它推动了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在军事上,它为日本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上,它废除了封建制度,提高了人民的社会地位。

这些影响和变革使得日本逐渐崛起为世界的经济和军事强国,并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19世纪末,日本发生了一场被称为明治维新的历史事件,它对日本乃至整个亚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从封闭自守的幕府体制走向现代化的新时代。

本文将探讨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一、政治现代化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举措,包括废除武士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制定新的宪法等。

这些措施使得政治权力更加集中,为日本的现代化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二、经济现代化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工业化进程。

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工业政策,鼓励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制造业。

此外,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与先进设备,并积极吸收外国资本与经验,加速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在明治维新的努力下,日本迅速成为亚洲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之一。

三、社会现代化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明治政府废除了世袭的等级制度,实行平等主义的理念,提倡了民主与自由。

此外,明治维新也加强了农村的改革,使得农民能够拥有土地所有权,激励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些社会变革为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现代化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文化现代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治政府积极推动学术和文化交流,引进了西方的艺术、文学和科学,促进了国内文化的多元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变革,尤其是教育普及化的推行,为培养更多的人才提供了保障。

总结: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它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明治维新为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向一个现代化工业国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明治维新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西方化的冲突与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等。

总体而言,明治维新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日本由封建社会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在明治维新中,政治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一、政治体制的改革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幕府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宪法、设立议会、建立行政机构等,以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稳定国家的统治。

这些政治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明治政府实施了义务教育政策,推动了全民教育的普及。

他们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这些教育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人才支持,为日本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军事体制的改革明治政府进行了军事体制的彻底改革。

他们废除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地位,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

明治政府还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军事科学和技术,引进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战略。

这些军事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地位提供了保障。

四、经济体制的改革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明治政府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工商业的兴起。

他们实施了现代化的税收制度和货币制度,建立了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

明治政府还积极引进外国的技术和资本,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这些经济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经济支持,使日本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五、社会体制的改革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体制改革。

明治政府废除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实行了平等的法律制度。

他们推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的私有化和农民的自由经营。

明治政府还鼓励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提倡平等的教育权利。

这些社会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社会支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起来,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是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三历史二轮:国别史(4)——日本

高三历史二轮:国别史(4)——日本

【日本史时间线索】(一)两次改革:推动日本社会的进步,成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大转折。

(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1、国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2、对外:侵略扩张(三)一战前后的日本:1、1914年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2、1918年,取得一战胜利。

3、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签定《凡尔赛和约》,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

4、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通过这次会议,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

①《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②《四国条约》,拆散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英日同盟。

③《五国海军条约》,日本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受到限制。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日本1、战前:法西斯势力的猖獗①原因: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地沉重打击,以摆脱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②过程: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受到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着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0世纪年代后期,与德国、意大利结成轴心国集团。

2、战中: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日本惨败,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至此结束。

3、战后的崛起:①表现: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②原因:A、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政策;B、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后,美军的军事定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D、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变。

这个过程从1868年开始,标志着日本从封闭的幕府体制走向现代化国家。

明治维新是一场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变革,对日本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推动,以及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一、政治变革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幕府体制并建立了明治政府,将权力集中于天皇和政府首脑。

这标志着日本从封建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明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制定新宪法、设立议会和建立现代行政机构。

这些改革赋予了国家更强大的统一和集权能力,奠定了日本现代政治基础。

此外,明治政府还进行了广泛的法律改革。

他们制定了民法、刑法和商法等一系列法律,确立了一个现代化的法治国家。

这些法律不仅保护了公民的权益,也为经济发展和外国投资提供了法律保障。

政府还注重改革教育体制,提供了普遍的义务教育,并建立了现代化的大学教育体系。

二、经济发展在明治维新后的几十年里,日本经历了迅速的经济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

他们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外资投资,并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知识。

这些措施催生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纺织和造船业等传统产业。

为了支持工业发展,政府还修建了现代化的铁路和港口,改善了交通和基础设施。

此外,他们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通过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和改革土地制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这些举措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从传统的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

随着经济发展,日本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明治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扩大了对外交往和合作。

他们首次派遣使团出国,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这些努力使得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国。

三、社会转型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现代化的推动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旨在打破封建等级制度,并加强社会的平等和社会正义。

日本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改革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日本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向现代化的国家迈进。

这一改革涉及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律等多个方面,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改革在政治改革方面,明治维新废除了幕府,建立了皇室政权。

明治天皇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五箇条令》的颁布,制定了新的宪法,建立了议会等,使政治权力更加集中和规范化。

二、经济改革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改革在经济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调整,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鼓励私人土地所有制,进一步扩大了商业、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空间。

政府还积极吸收西方的技术和经验,引进了现代化设备和工业生产方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三、教育改革明治维新对教育领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

政府实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大力推行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加强了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还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吸收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文化,为日本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军事改革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国家安全,明治维新进行了军事改革。

政府加强了军队的建设,改革军制,整顿军纪,提高战斗力。

此外,政府还向国外购买现代化的武器和军事技术,增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五、法律改革为了建设一个现代法治国家,明治维新进行了法律改革。

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例如民法、刑法、商法等,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规范。

总之,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改革使得日本迅速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实现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和法律等多个领域的现代化发展。

这些改革为日本奠定了现代国家的基础,为日本后来的崛起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明治维新也对其他亚洲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亚洲现代化的催化剂。

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与现代化

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与现代化

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与现代化日本明治维新是指从1868年开始,日本废除幕府,由封建社会转向现代化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讨论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变革与现代化。

一、政治变革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封建主义的幕府,开始建立现代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新政府设置了君主内阁制度,明治天皇成为名义上的日本国家元首。

此外,新政府还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颁布了《五箇条御誓文》,宣布实行宪政体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开始推行民主政治。

这些政治变革的实施,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变革明治维新也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对国际贸易几乎没有任何交流。

而明治维新后,新政府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并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发展,加强对外贸易。

此外,日本还大规模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推动了现代化的工业生产。

这些经济变革的实施,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起来,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

三、社会变革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封建社会时期,日本社会是严重等级分明的,人们的地位和权力受到限制。

而明治维新后,新政府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平等主义。

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社会阶层的壁垒逐渐消失。

此外,新政府还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普及了教育,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觉醒程度。

这些社会变革的实施,使日本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进步。

四、文化变革明治维新对日本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文化主要是以封建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为主导。

而明治维新后,新政府积极吸收和接纳西方文化,试图打破传统的束缚。

他们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推动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文化变革不仅表现在艺术、文学等方面,还包括对生活方式和社交习俗的改变。

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改革

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改革

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改革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日本从封闭的幕府制度向现代化的国家转变。

这次维新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改革,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政治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废除了幕府制度,建立了明治政府,引入了欧洲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明治政府开始推行君主立宪制,将权力集中于天皇,并设立了一个由民选的议会。

这种政治体制的引进,使得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国家的治理能力大大提升。

此外,明治政府还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军事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等,这些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二、经济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在经济方面,明治维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明治政府取消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了户籍制度,使土地能够自由买卖和流转。

此外,政府还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推动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

积极引进外国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为日本的现代化工业奠定了基础。

在农业方面,明治政府推行了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待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这些经济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日本从一个农耕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工业社会。

三、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在文化方面,明治维新对日本的文化传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明治政府积极引进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知识,推广了西式教育和科学研究。

它派遣学生到海外留学,引进了现代的教育体系,改革了传统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

明治维新还推动了语言文字的改革,废除了汉字的繁体字形式,推行了拼音文字,使得教育更加普及和便利。

这些文化改革使得日本的文化得以现代化,强化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总之,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变革,使日本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明治维新的成功,为日本在后来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其他亚洲国家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榜样。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产业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产业发展

1. 明治维新以后的工业化历程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在接受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从欧美国家购买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国家力量建立了一批兵工厂和示范工厂。

1880年后,出现了私人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的高潮。

同英国一样,日本的工业化也是首先从食品、纺织业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轻工业的发展开始的。

从1877年到1900年,食品、纺织业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程度分别为40%和35%,两者合计为75%,也就是说,在19世纪后期日本的工业增长中,3/4 是依靠轻工业的发展。

其中,作为主导产业的纺织业(包括制丝业、棉纺业、棉布业)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逐渐成长为近代化的产业。

进入20世纪,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由于扩充军备的需要,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如钢铁、造船、海运、铁路等产业迅速扩大,同时,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力、电机、通信、机床、车辆、化学、药品等产业也成长起来,可以说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工业发达的国家。

与此同时,除去纺织工业以外,轻工业的增长率趋于下降。

这样,制造业的发展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这意味着日本开始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的过程。

由于主导产业实现了迅速的转换(从轻工业转换为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国营及军事部门的工厂所引进的技术向广大民间企业的扩散,加之纺织工业的继续发展与出口为整个工业发展提供了进口机器设备等所需的外汇,从而使整个工业化过程得到了加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基本上是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也为日本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机。

因为欧美国家忙于打仗,不仅有利于日本增加对欧美乃至亚洲的出口,还使在工业化初期面对占压倒优势的欧美竞争对手的日本企业喘了一口气。

进入30年代日本扩充军备再掀高潮,这也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1931—1936年5 年间,钢铁生产额增至4.3 倍,一般机械增至4.2 倍,运输机械增至3.4 倍,电机增至3.1 倍。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与工业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与工业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与工业发展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生的一系列根本变革,旨在扭转日本落后的国家形象,迎头赶上欧美强国的步伐。

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一次迅速的现代化与工业发展,为日本成为亚洲一流强国奠定了基础。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着力推进行政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包括颁布《五箇条約法》,废除幕府,建立明治天皇的中央集权体制,建设法治社会,实行了普选制度,使得政府权力更加集中,有效地推进了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方面,明治政府着力推动工业化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产业政策,重视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并为本国工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发展。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工业产值迅速增长,特别是纺织、矿业、钢铁和造船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日本的企业开始走上国际市场,逐渐崭露头角。

同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还注重教育与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治政府重视教育,兴办学校,推行普及教育,普及教育使得千百年来日本的文盲率大幅下降,劳动力素质得到显着提升,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另外,明治政府还重视引进西方文化,推动各种文化新风潮的涌现,使得日本逐渐融入世界文化的潮流之中。

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与工业发展还离不开社会变革的推动。

继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等级制度被废除,社会流动性得到提高,社会结构开始向现代化方向靠拢。

农民的地位也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升,农民日益意识到自己的权益。

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也为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总结来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通过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变革,成功实现了现代化与工业发展。

这一时期对日本后来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日本依然坚持创新与现代化的精神,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全球影响力。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日本的明治维新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场重大变革,它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明治维新的背后是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改革,这些改革使得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一、政治改革明治维新的核心是政治改革。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由武士统治的封建社会,权力高度集中在幕府手中。

然而,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政府。

这一改革使得政治权力得到了重新分配,为日本的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体制。

政府通过制定新的宪法,确立了天皇的象征地位,并赋予了国会以立法权。

这一改革为日本的政治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政治权力更加分散,为后来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二、经济改革明治维新也带来了日本经济的现代化。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经济主要依赖农业,而明治维新后,政府开始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引进外国技术和资本,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政府还实施了土地改革,将土地从大地主手中重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收入。

这一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三、社会改革明治维新还带来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革。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严重封闭,阶级固化严重。

然而,明治维新后,政府开始推行平等主义,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了社会的开放和流动。

政府还推动了教育改革,普及了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这使得日本社会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为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改革明治维新也带来了日本文化的变革。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文化主要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明治维新后,政府开始推行本土化运动,倡导日本文化的独立与发展。

政府还推动了文化的现代化,引进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使得日本文化与国际接轨。

这一改革使得日本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结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变革,它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明治维新为日本现代化的启示与启发

明治维新为日本现代化的启示与启发

明治维新为日本现代化的启示与启发从闭关锁国到现代化大步向前——明治维新为日本现代化的启示与启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日本从闭关锁国走向现代化。

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治维新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和启发。

一、政治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深刻的政治改革,建立了新的政府体制。

新政府以大日本帝国宪法为基础,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国家统一和稳定。

政治改革的成功,使得日本的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一点启示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政治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上的不稳定会影响国家的运转和发展,限制其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政治稳定,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经济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经济发展实现了向现代化的转型。

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推进国有企业的建设、发展工业、修建铁路、开发新的矿山和农田等,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些经济措施为日本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这一点启示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发展经济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发展,可以为现代化的进程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三、文化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文化改革。

在文化方面,日本推崇“实用主义”,注重教育、科学和技术等实用性较强的领域的发展,推进国民教育,培养新的文化人才,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这一点启示我们,文化的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推进国民的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可以为现代化的进程注入新的动力。

实用主义的观念也对我们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四、国际交流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吸取了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日本实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开展了对外经济贸易活动。

这些活动为日本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向现代化国家。

这场维新对日本的影响深远,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还对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国际地位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结束了长期的封建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这种政治制度的引入使日本的政治更加现代化,奠定了其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明治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政权,加强国家管理和行政能力。

这些举措为日本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基本保障。

其次,在经济方面,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工业化进程。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日本政府在维新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实行土地和税收制度改革,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机器设备,发展了矿业、制造业等现代工业;促进国际贸易扩大,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所有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变了日本经济的结构,推动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重要国家的进程。

第三,在军事方面,明治维新使日本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地加强。

明治政府实行了现代化的军事制度和征兵制,推进了现代军事战备的建设。

日本从维新后开始大规模地加强军备,建立现代化的陆海军力量。

这些措施使日本在后来的战争和领土扩张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此外,明治维新还对日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治政府在社会改革方面大力推动平等思想和现代价值观的传播,致力于消除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陈旧观念。

这种社会文化的转变为日本的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基础。

然而,明治维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平等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导致了社会不稳定。

此外,明治维新还加重了日本与一些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一系列战争和领土争端。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社会文化等领域,该维新都推动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

日本明治维新与近代化的影响与收益

日本明治维新与近代化的影响与收益

日本明治维新与近代化的影响与收益日本明治维新与近代化的影响与收益引言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幕末时期(1853-1868年)幕府体制瓦解,新的天皇制度确立,以及日本迈向现代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的变革,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其后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和收益,并对其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政治体制改革明治维新结束了日本长达几个世纪的封建体制,建立了现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新政府废除了幕府体制,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此举除了巩固了天皇的权力,也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权威。

通过中央集权的改革,日本政府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国家管理和决策,并在国内外事务中有更大的主导权。

这为日本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明治维新后,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促进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政府对农业、商业和工业进行了扶持和鼓励,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开放国际贸易、改善基础设施、推动技术进步等。

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工业体系,推动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这使得日本逐渐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经济的发展为日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财富,也为其后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基础。

三、教育改革与知识分子的崛起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对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

政府重视教育,推行普及教育,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如推广义务教育、修建学校、培养人才等。

这使得日本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普及,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和知识分子。

这些知识分子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他们在政治、科学、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四、社会制度改革与社会进步明治维新对日本的社会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政府废除了旧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行了平等主义的原则。

这使得社会的阶级关系得到了调整和变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动力。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产业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产业发展

1. 明治维新以后的工业化历程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在接受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从欧美国家购买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国家力量建立了一批兵工厂和示范工厂。

1880年后,出现了私人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的高潮。

同英国一样,日本的工业化也是首先从食品、纺织业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轻工业的发展开始的。

从1877年到1900年,食品、纺织业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程度分别为40%和35%,两者合计为75%,也就是说,在19世纪后期日本的工业增长中,3/4 是依靠轻工业的发展。

其中,作为主导产业的纺织业(包括制丝业、棉纺业、棉布业)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逐渐成长为近代化的产业。

进入20世纪,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由于扩充军备的需要,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如钢铁、造船、海运、铁路等产业迅速扩大,同时,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力、电机、通信、机床、车辆、化学、药品等产业也成长起来,可以说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工业发达的国家。

与此同时,除去纺织工业以外,轻工业的增长率趋于下降。

这样,制造业的发展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这意味着日本开始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的过程。

由于主导产业实现了迅速的转换(从轻工业转换为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国营及军事部门的工厂所引进的技术向广大民间企业的扩散,加之纺织工业的继续发展与出口为整个工业发展提供了进口机器设备等所需的外汇,从而使整个工业化过程得到了加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基本上是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也为日本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机。

因为欧美国家忙于打仗,不仅有利于日本增加对欧美乃至亚洲的出口,还使在工业化初期面对占压倒优势的欧美竞争对手的日本企业喘了一口气。

进入30年代日本扩充军备再掀高潮,这也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1931—1936年5 年间,钢铁生产额增至4.3 倍,一般机械增至4.2 倍,运输机械增至3.4 倍,电机增至3.1 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摘要: 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

从17世纪初开始,这个贫弱的落后的封建小国紧锁门户,度过了200多年闭关自守的时光。

但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这个东方岛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也迎来了弃旧图新的机遇。

关键词:明治维新军国主义后来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俱乐部中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

日本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日本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

“大日本帝国”最终在战争的疯狂中败亡。

但日本又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了起来,从1968年起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引起无数争议。

明治维新铺就现代化之路与中国一样,日本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与世隔绝。

19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强迫日本于1854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强行打开了日本门户。

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从此,面对强大的西方世界,日本开始进行一场为赶超强国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

19世纪中叶,内忧外患引发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日本从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

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

废藩置县后的日本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日本政府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军国主义体制形成毒瘤“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它为日本资本主义确立了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根本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

他们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资本率先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然后以低价、长期分期偿付的方式出售这些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过十余年发展,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已几乎席卷日本一切工业部门。

“文明开化”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和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为了实现国民的文明开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进行军制改革,建立常备军。

1873年,兵部省发布征兵令,实行征兵制。

他们在德国军事代表团的帮助下征募了一支陆军部队;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小支海军部队。

1978年,日本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监军本部三大军事部门。

这三个部门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隶属于天皇。

这种体制形成以后,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军部直接秉承天皇旨意,不断干涉政治,独断专行的恶劣后果,并且把日本推上了不断发动战争、侵略邻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维新三杰”发起的明治维新是日本避免沦为欧洲殖民地的转折点,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

由于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军事特征,使日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崛起后走上侵略路脱亚入欧要扩张在完成自身的现代化之后,日本开始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生涯。

只要看看日本的好战传统,看看它的军事领导人自古就享有的巨大威望,这一点也就毫不奇怪了。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1885年3月16日,日本思想泰斗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首次表明日本要脱亚入欧的立场。

从此日本从一个被侵略的国家走上了侵略亚洲邻国的道路。

直到今天,脱亚的思想还在影响着日本,成为他们轻视亚洲国家的根源之一。

侵我华夏近百年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王国居民被台湾土著杀害,开始侵略台湾,而其最终目的在于吞并琉球。

这是日本第一次侵略中国,从此,日本开始对中国延续70年的侵略历史。

1879年,琉球正式被日本吞并,日本的下一个目标就指向了朝鲜,这导致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全体日本国民陷入了民族主义的狂热,日本从此走上了不断进行军事侵略的不归之路。

连年的对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

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

核爆惊醒“大国梦”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更加膨胀起来,终于发展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日本扩张势力的战争一个接着一个。

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1937年又挑起七·七事变;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武力称雄世界的迷梦破灭了。

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

从明治维新开始近80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一、日本是一个既重传统、有善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

19世纪中期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于列强行列。

“二战”后,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

2、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日本一直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列,增强了综合竞争能力。

3、外部的扶持也是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战后美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利用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在日本实施民主化改革,基本清除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封建性残余,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大量军事订货也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强大的刺激作用。

1868年的明治维新涉及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教育军事和司法宗教等各个方面。

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甚至在1898年还出现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戊戌变法”。

但是中日变法的不同结果确实令人深思。

在笔者看来,日本之所以在推翻幕府统治后能迅速的进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以下的三点因素不容忽视:一是日本天皇制的历史性的原因。

从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开始,日本皇权至上的古代天皇制已名存实亡。

长期以来天皇无法掌握实权。

正是由于没有天皇长期揽权的传统,作为新政权领袖登场的明治天皇在掌权后也比较容易放弃一部分权力,从而自上而下地实施资本主义改革。

而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皇室唯我独尊、独揽大权的思想十分浓厚,很难实行真正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即便是光绪皇帝个人觉悟立志改革,也终究因为掌握实权的皇室集团忌讳放弃自己所得利益而失败。

二是由于日本对外来科技和文化所持的开放态度。

日本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会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精华。

正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有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必要时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抵触感。

而当时的清王朝忌讳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彻底地进行了部分经济和军事改革,始终未触动最深层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从而最终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和失败。

三是日本民族强烈危机的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要远远超过当时的清王朝。

日本人非常具有危机意识,当一个问题还没有演变成现实问题的时候,经常就已经有人在思考可能的对策了。

即便是在今天的日本社会,各项应急机制也是非常完善。

在幕府统治末期,西方列强横行世界让日本深受震动。

所以日本下定决心变法强国,让自己变得强大和安全。

即便是在明治政府完全掌握国内政权以后,它仍然觉得深受西方强国的威胁。

于是,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赶上西方国家,成为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

著名的“富国强兵”口号便是证明。

只不过,这种对安全过度的敏感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军事大国化的进程,进而陷入了以军事追求安全的怪圈之中。

而在当时的中国,清王朝的危机意识更多的是对自己统治的危机意识,而不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不受外族侵略和奴役的危机意识。

新日本:经济强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异军突起。

战败的日本满目疮痍,遍地废墟。

由于旧殖民地的丧失,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无法取得,国民的粮食也告断炊。

因此,工人没工做,国民没饭吃,简直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战败地狱图。

世界第二经济强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从1968年以来,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一直位居第二位。

日本的再度崛起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就已完成。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1983年1月24日,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提出了著名的“战后政治总决算”。

他认为:“今后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要增加日本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稳固的,美、欧、日三足鼎立。

日本作为经济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和投资大国的地位没有改变。

在各个领域的国际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政治开始出现右倾化倾向,思想意识逐渐变得保守。

尤其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

虽然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经济的繁荣起到推动作用,但在小泉纯一郎当政之时,中日关系长期处于“政冷经热”的困难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