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让劳技学科开出“智慧之花”
启智慧之“种”,绽思维之“花”
启智慧之“种”,绽思维之“花”人类的思维是一片富饶的土地,而启智慧就像是播种的过程,只有在用智慧之“种”来耕耘这片土地,才能绽放出思维之“花”。
智慧之“种”包括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开拓、创新的探索等,它们在生活的田野里悄悄生根发芽,最终开出了思维的鲜花。
启智慧之“种”,首先要有坚实的知识储备。
知识是智慧的土壤,没有知识的滋养,智慧之花就无法生长。
从幼儿园的认知启蒙,到学校的学科学习,再到社会的各种经验积累,知识的“种子”就像是一粒粒珍贵的种子,只有不断地灌溉和精心呵护,才能在思维田地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启智慧之“种”,需要有开阔的思维视野。
只有站在高处俯瞰,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想要在思维的田野里开出绚丽的花朵,就需要拥有多元化、包容性的思维。
通过读书、旅行、与人交流等途径,可以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智慧世界。
只有把思维的视野不断放大,才能在智慧的土地上播种更多元化的种子,让思维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启智慧之“种”,还需要有自主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智慧的活力源泉,没有创新的推动,智慧之花就难以盛开。
在思维的田野里,只有勇于探索、坚持创新,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开拓出新的思维疆域。
无论是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还是生活中的点滴创新,都能激发思维的活力,让智慧之花在思维的田野上绽放新的光彩。
启智慧之“种”,更需要有耕耘的勤奋。
耕耘是播种后的必然过程,只有勤奋耕耘,才能让智慧之“种”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思维之“花”。
在思维的田野里,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耕耘,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更加丰盛的智慧收获。
勤奋是智慧之“种”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绽放思维之花的关键所在。
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播种启智慧之“种”,让思维之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盛放。
只有不断地耕耘和播种,我们才能在智慧的世界里追寻更多的可能,培育出更加丰富的思维盛果。
愿我们能够用智慧之“种”来精心培育思维之花,让思维的田野上盛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迎接属于智慧的春天。
让劳技课堂闪烁创新智慧火花
让劳技课堂闪烁创新的智慧火花【摘要】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因此,在劳技课中需精心设计适应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劳技课堂创新劳技课是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的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都很强的课程。
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劳技课教学,如何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依据,精心设计适应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认识。
一、巧妙导入,点燃创新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
”理想的导入情境就好比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扉,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因此在课的一开头,我们老师可以巧妙设计,往往会激发学生很浓的学习兴趣,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1.以范作导入诱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通过范作的展示导入新课,能迅速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有利于从直觉感知升华到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引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欲望。
我在教学六(上)《美丽的钩针花样》这一课时就使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前,教师戴着钩织的围巾走进教室,请孩子们欣赏。
师生之间展开了随意地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的围巾漂亮吗?学生1:真漂亮!学生2(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个围巾是怎么织的呀?老师您能告诉我们吗?师:这种针法叫钩针织法。
学生:钩织的围巾不但漂亮,而且还能保暖呢!师:是的,钩织的作品除了可以起到装饰作用,而且还很实用。
像穿着舒适的拖鞋、精美的书包、既保温防烫又便于携带的杯子套等。
(教师同时展示实物)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制作休闲躺椅模型》一课时,我将上届学生一些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这些作品有利用废旧材料设计的,也有利用卡纸设计的;有古典式的,也有现代风格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都被吸引住了,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探究和讨论中来。
84.让智慧在劳技课中闪光——谈在劳技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智慧在劳技课中闪光——谈在劳技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要: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通过劳技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能力,这是现代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目标。
因此在劳技科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劳技创新教学劳动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造性很强的学科。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
劳技教学不仅是一门动手的学科,更是一门动脑的学科,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更应有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所以在劳技教学中要时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让学生的智慧在劳技课上闪光,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一、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欲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创造的欲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我在教学时,特别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我经常把以前学生制作的各种精美的小制作带到课堂上,同学们看到这些琳琅满目精美的小制作,兴趣立刻就来了。
我适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比一比看一看谁的作品更精美,更富有创新意识。
然后指导学生制作,制作中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剪窗花》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窗花实例,让学生一幅幅的欣赏。
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窗花令学生大饱眼福,猜想一定出自艺术家之手。
在学生的啧啧赞美声中,我适时引导:“同学们,看了这些窗花,你们有什么想法?”同学们有的说,我真想把它贴到我的小房间里;也有的发出感叹:要是我也能剪出这样漂亮的窗花该多好啊!看到学生兴趣盎然,我又引导说“同学们,这些窗花,都是我以前的学生剪出来的,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剪出,你们想学吗?”这一问,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劳动点亮智慧之光
劳动点亮智慧之光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通过劳动,我们点燃了内心的智慧之光,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本文将从劳动的意义、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的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劳动如何点亮智慧之光。
一、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劳动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途径。
通过劳动,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和能力,实现自我目标,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其次,劳动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劳动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劳动是建设美好社会的基石。
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繁荣富饶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享有美好的生活。
二、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
劳动者通过辛勤工作,生产出各种物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劳动培养了人的聪明才智。
通过劳动,人们从实践中积累知识和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劳动给人们带来了健康和快乐。
劳动不仅锻炼了人的身体,也让人们享受到付出努力、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劳动的成果劳动的成果可以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得到体现。
个人通过努力工作,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收益。
物质上,劳动者通过工资收入和劳动成果的分享来改善生活水平,满足自己和家人的需要。
精神上,劳动让人们充实自己,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
而在社会层面,劳动的成果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劳动是辛勤付出的过程,但也代表着希望和光明。
劳动点亮了我们内心的智慧之光,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我们要珍视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付出,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总结: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通过劳动我们实现个人自我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美好社会。
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培养了人的聪明才智,并给人们带来了健康和快乐。
以劳促教,以劳辅德,让劳动之花芬芳盛开
以劳促教,以劳辅德,让劳动之花芬芳盛开作者:安国强李朗平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2年第20期[摘要]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各种智能化技术层出不穷,劳动观念反而越来越被淡化。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多种劳动技能将纳入课程。
那么,如何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参加劳动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以及学校如何将劳动融入教育,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劳动教育原则,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实施了一系列劳动教育措施,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劳有所获,劳有所乐,改变劳动观念,领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成为真正的劳动参与者、热爱者。
[关键词]劳动教育;基本原则;思想引领;学科融合;生活体验一、劳动教育提出的背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习近平也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我们几千年的璀璨文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不断被提及、被强化的话题。
然而,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各种智能化的技术层出不穷,劳动观念反而越来越被淡化。
很多孩子从小就不劳动、不爱劳动,忽略劳动实践,因而出现了各种劳动技能下降、劳动体验匮乏和劳动素养缺失等现实问题。
除此之外,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更倾向于文化教育,却常常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凡事倾向于操办代劳。
在学校中有些老师甚至将劳动当成了责罚学生犯错的手段,更使孩子对劳动产生了偏见,甚至对劳动者产生了歧视,从而影响了劳动实践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劳动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导致劳动与“低贱”“没出息”挂钩,致使许多青少年想尽办法逃避劳动,久而久之好逸恶劳之风在青少年群体中扩散,此种状况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
绽放智慧之花 迸发创新之光——构建劳技“智慧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上 接 第 9页 ) 走入课 堂让互 动变得高 效 ,让反 馈变得 实时 ;精美 的 几 何画板课件 让 图形运动起 来 ,形形色色 的教具让想 象落于 实处 ,真 正让 “动静 结合 ”看得见 、摸得着 ;编 程 处理数 学问题 ,数据 的可 视化处理 更让数学课堂还 原探索发现 的过程 ,呈 现完美精致 的结果 。教师对 工 具 的熟练运 用使得学 生对 于数学实验 慢慢耳濡 目染, 对于其科研能 力有 很大的促进作用 。
与非 门集成 电路 ,我在 此基础 上做 了进一 步 的拓展 。 由地铁各类信 号灯 的情境 导入为基础 ,通过 播放我在 地铁 站里拍摄 的信号灯 录像 ,让学生观 察场景 一:地 铁站 台屏蔽 门上 的 DOI指示 灯和 滑 动 门 (ASD)之 间 的逻辑 关系。观察场 景二:ASD/EDD指示灯 何时亮起 何时熄 灭。 由此 ,学 生对 平时在地铁 里习 以为常 的信 号灯产 生了兴趣 。通 过生活 中场景进 行情境 引入 ,贴 合学 生的实际生活 ,从而 比较好地 引导学生进行 自主
六 、数 学趣 味
通常大部分 学生会将数 学和 “枯燥 ”“做题 ”“困 难 ”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因此很难真正喜欢上 数学,感 受数学 的魅 力 。因此 ,在高 中数 学教学阶段迫 切需要 寻找一个媒 介和载体激 发学生数 学学 习的兴趣 ,消除 恐惧 心理,数学 的趣 味性被提上 了议程 。“智 慧课堂 ” 充分将 学生的兴趣 点和教学结合起 来 ,关于热 门游戏 的趣 味题 目比比 皆是 。富有 趣味 的课 堂让 学生找 回 了学 习数 学 的动 力 ,找 回了学 习数学 的信 心,更找 回 了学 习数学的快 乐。笔记本上 的数 学漫画 、自导 自演
让劳技课堂洒满德育的阳光
乎其 过 程 , 从 其 过 程 中进 行 评 价 。 对 于 劳技 课
来说 。 更 应 该如 此 , 劳技 课 是 一 种 综 合 实践 课 ,
它能 够 让 学 生在 学 习过 程 中积 累经验 。 而将 德
育 融入 其 中之 后 . 更 需要 做 出评 价 的 是 学 生 的
以身作则 , 来 让 学 生 能 够 在 模 仿 中得 到 教 育 。
如 在 一 次晨 会 课 上 .我 先 强 调 了养 成 良好 卫
白饭 菜 的 重要 性 . 不 能够 浪 费 食 物 。这 就 属 于 德 育 在 劳技 课 上 的 渗透 。 让 学 生 不仅 仅 学 习到
了农 作 物 的栽 培 , 明 白 了栽 培 的 辛 苦 . 并 且 通
价 值 观 与人 生 观 : 其次 , 对于 学生而言 , 老 师
力. 同时也 能 够加 强 自身的 审 美意 识 。 例 如 在 开展 《 制 作水果拼 盘》 劳技 课 中 ,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 同的准备 .有的学 生准备 了丰富的原料. 有的学生对其进行 了分工, 也
有 的 学 生提 供 创 意 等 等 ,不 同的 学生 最 终 才
改革 先锋 I I 教育新思
让 劳技课 堂洒满 德育 的阳光
文 /吴惠 萍 李 风 峰
如
今 小 学 生 开 展 了越 来 越 多 的 劳技
课 堂 .通 过 劳技 课 堂 的 开 展 不 仅
的赏识, 服 务 别人 , 快 乐 自 己。 只 有 体 会 到 劳 动 的 辛 苦 后 .学 生 才 能 在 以后 的 日子 里 养 成
能 够做 出 完 整 的拼 盘 ,这 是 大 家共 同努 力的
劳动蕴含智慧劳动教案六年级
劳动蕴含智慧劳动教案六年级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劳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劳动是智慧的源泉。
2. 学习劳动的基本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 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
1. 劳动的定义和分类。
2. 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3. 劳动是智慧的源泉。
4. 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
三、教学方法:
1. 导入法:通过讲述劳动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重要性。
2. 讲解法:详细解释劳动的定义、分类和价值。
3. 示范法:教师现场演示基本的劳动技能,让学生观察和学习。
4.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劳动,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乐趣。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讲述一个关于劳动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解释劳动的定义、分类和价值,强调劳动是智慧的源泉。
3. 示范:教师现场演示如何扫地、擦桌子等基本的劳动技能。
4.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劳动,如扫地、擦桌子等。
5. 反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经验,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听取学生的分享,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劳动的重要性,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是否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六、教学反思:
思考本次教学的效果,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热爱劳动。
小学生作文劳动出智慧
小学生作文劳动出智慧劳动可以增长智慧,这是我在一次劳动当中深刻的体会。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中午的时候老师让我去刷两个值日用的盆子。
这两个盆子,已经不知道它们原本是什么颜色了,上面满是油污,里面还有几块脏兮兮的抹布,一看见这样子我心里就恶心。
老师还偏偏让我刷,我心里特别不舒服,但又不好意思反驳,只好硬着头皮拿着盆子去书法教室刷盆子。
老师也看出我的不情愿,就对我说:“书法教室里有小苏打,可以在洗盆子的时候放上一些。
”我心想,小苏打能管什么用呢,可老师已经这么说了,我只好带上朋友小苏去书法教室拿小苏打刷盆子。
起初,我看着满是污垢的盆子,不想动手刷,就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后来,我也不相信小苏打可以战胜顽强的污垢,所以我随便应付着刷盆子,没有用力气,也不抱任何希望。
我倒了一撮小苏打在盆子上,然后用手随便刷着,懒得看盆一眼。
我抬头四处张望,窗外白云蓝天,小鸟鸣叫,我真想出去啊,我手下轻轻摩擦着盆,偶尔我低头一看,惊异地发现,小苏打所到之处,污垢乖乖被清除了。
我激动地对同学说:“小苏你看,小苏打真的可以弄掉污垢。
你要不要试试啊?”然而小苏表示他并不想碰脏盆子,他只想旁观。
不得已,我只能自己继续刷啊刷了。
当我完全刷干净盆子的时候,他惊奇地说:“真得刷的好干净啊,这小苏打还真管用。
”我翻了翻白眼儿,对他说:“好用,你不自己试一试,我刷了这么久。
”小苏开始嬉皮笑脸地跟我开玩笑,后来她听了我的话,也刷了起来,边刷边说效果不错。
我刷了里面,也刷了外面,这时我才发现这两个盆子,一个是粉色的,一个是绿色的,都露出了原本的颜色。
我拿着这两个干净的盆子回到了班里,老师夸我干得不错。
小苏打为什么可以去除污垢呢?我怀着这个疑问去问老师,老师让我去问化学老师或者自己找原理。
我不认识化学老师,但我回家用手机查到了答案。
“小苏打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可以与油脂发生乳化作用,生成乳浊液,从而将油脂清除。
同时也使其表面活性物质具有的吸附作用,小苏打吸附在物体的表面,使得已经离开物体表面的油脂,不容易再次吸附在物体表面。
劳动创造智慧成就精彩
劳动创造智慧成就精彩一、劳动与创造的关系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造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劳动通过实践与经验的积累,不断转化为智慧和技能,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丰富多样的成就。
劳动与创造的关系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依存。
劳动是创造的基石,是实现智慧的先决条件,而创造则是劳动的精髓,是智慧的集结点。
只有通过劳动,我们才能汲取生活的营养,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潜力得以释放。
二、劳动与创造的相辅相成劳动与创造相辅相成,一方面劳动引导创造,另一方面创造促进劳动。
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通过劳动,我们不仅获得物质生活的满足,更能培养实践动手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只有通过劳动,我们才能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为创造提供基础。
同时,创造也是劳动的源泉。
在劳动过程中,我们通过创新和改进,提高劳动效率,使劳动变得更加高效和有意义。
创造激励着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使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劳动创造智慧的案例分析劳动创造智慧,不仅体现在工作岗位上,也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案例来阐述劳动创造智慧的重要性。
首先,科学家们通过劳动和实验,不断创造新的科技成果。
例如,发现新药物、发明新材料、研究新能源等,这些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轨迹,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其次,艺术家们通过劳动和创造,创作了独具魅力的作品。
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艺术家们辛勤劳动和创造的结晶,它们激发了我们的感官和想象力,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普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通过劳动创造智慧。
比如,家庭主妇在生活琐事中创造出独特的烹饪技巧,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更为高效的工艺流程等等。
这些劳动创造的智慧,或让家庭更加温馨美好,或提高了生产效益,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劳动创造智慧的意义劳动创造智慧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首先,劳动创造智慧有助于培养和提升个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动手动脑,激活思维,鼓励创新
动手动脑,激活思维,鼓励创新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创作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劳技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具备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
”他将劳动技术教育称为“手指尖上的智慧”,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劳动技术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密切关系。
因此,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劳技课的特点,善于发现探索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激发探索兴趣,发展探究思维,提升劳技素养,提高创新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目的。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别从劳技素养、探究课堂、探求学生三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在劳技课堂中的探索精神的教学体会。
一、动手动脑,求新求异,积淀劳技学科素养劳动技术教育要实现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者的劳技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探索能力。
探索型劳技教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有求新、求异的态度,能够不断接受新1/ 5的教学理念,有创新意识,能够打破常规,将新的教育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教师要培养自身的探索精神,故步自封是绝对不行的,需要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使命。
劳技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师的职责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劳技教育追求的是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要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除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外,教师还要结合教科研进行。
劳技课是一门真正要求老师和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实践活动课。
实践与创新让劳技课堂焕发生命的灵动
发展渗透打造探索富有生命活力灵动的教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让劳技课堂闪烁活力之花。
苏式劳技课堂应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堂,解放一切束缚,让每个学生可以自由思想、独立思考、勇敢尝试,迸发出生命的智慧潜能,体验生命成长的幸福感。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如何让劳技课堂焕发生命的灵动。
一、丰厚的文化底蕴,积淀实践与创新的源泉苏州历来以人杰地灵著称,文化源远流长。
“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身边的资源,我们耳闻目染,我们要学会对身边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挖掘其中的课程资源,科学开发,为我所用,成为我们进行劳技教育、开展劳技教学的优秀素材。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将劳技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推广,我校教师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技特色活动,如菱藕研究、丝袜花、十字绣、编织、吴门医派等活动。
利用学校绿化区域种植水八仙等各种蔬菜和吴门医派中草药,为劳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空间。
学校开展了百草园、百蔬园社团活动,其中的“传统茶饮文化”展示时,孩子们优雅的青瓷服装,精湛的茶艺展示,熟练的外语交流,给参赛领导和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丰厚的苏州文化底蕴,积淀了这些孩子实践和创新的源泉。
二、开放融合的课堂,激发实践与创新的活力“苏式课堂”应立足于开放,吸收非苏式课堂的有益成分,摒弃已有课堂的若干弊病,不断打磨,进而形成新时期苏州教育特有的课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提倡“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苏州劳技教师更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起来,积极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向发展,以此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苏州是江南水乡,是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名胜古迹到处都是,自然风光别有洞天。
每年,学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极富历史的江南古城,这极具特色的江南文化,还有这颇有亲切感的江南风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劳动技术课为学生打开生活之窗
让劳动技术课为学生打开生活之窗我国的很多中学都开设了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劳动技术课一直得不到重视,只是在课表里充充数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珍惜劳动成果、只讲求物质利益、不愿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等等。
这些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如果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妨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将影响到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战线工作的教育者,力求在劳动技术教育中为学生打开一扇生活和做人之窗。
那么,如何上好劳动技术课呢?我认为必须作到以下几点:一、教育者要高度重视这门课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劳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即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技术教育则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进而进行一些初级的职业技术预备教育,即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
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学校在考试压倒一切的情况下,忽视了这一基本的要求,劳动技术课被看成可上可不上,上好上坏一个样。
领导及教育者本人不重视,要让学生来重视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教育者高度重视它,深刻理解其教育的内涵,才能发挥它应有的育人功效。
二、教育者要实施积极灵活的教学方法劳动技术课是融知识、技术于一体的,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它不同于文化知识课,是以操作训练和制作实践为基本教学形式的。
它让学生了解劳动技术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创造能力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并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劳动技术课课堂教学以教会学生操作技能为主要特点,要以实践为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其年龄段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的特点。
所以,教师要寻求教学的趣点,以趣引入,以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并把动手操作作为每一节课的活动目的,全面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让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开出绚烂之花
《让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开出绚烂之花》摘要:“有趣”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基石,“有动”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有模”是提升劳技课堂有效性的保证,“有评”是提升劳技课堂有效性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不稳定性,增添劳动实践的乐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在实践中形成劳动技能,感受劳动乐趣,养成劳動习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些杯垫从外形上来看,有方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多边形的、花瓣形的,等等,从所用材料来看,有木质的、竹质的、塑料的、麻线的等,外形精巧,色彩多样【摘要】有效的劳技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
“有趣”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基石,“有动”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有模”是提升劳技课堂有效性的保证,“有评”是提升劳技课堂有效性的催化剂。
劳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有效性有趣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可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忽略了这门课程,往往取而代之的是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久而久之,劳技课就成了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这完全颠覆了《劳动与技术》课程给学生带来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类,有了劳动,才有了人类美好的明天;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人类灿烂的未来。
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重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营造“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的良好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劳技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需要有特定的场地、专用教室、工具和材料等基本教学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从事某种劳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要求后,通过动手操作练习,习得熟练的劳动技能。
如何提高劳技课教学的有效性?对此问题,笔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现总结如下。
让劳动之花处处盛开,在劳动中快乐成长
让劳动之花处处盛开,在劳动中快乐成长发布时间:2021-09-03T09:48:24.45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16期作者:叶延霞[导读] 近几年,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各地各学校都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也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叶延霞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中心小学 516025摘要:近几年,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各地各学校都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也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作为班主任要利用好一切资源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知劳动的乐趣,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享受劳动的果实,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成长“老师,我的鞋带松开了”;“老师,我找不到我的本子了”;“老师,帮我解一下衣服”……作为一名班主任,想必对这些话语十分熟悉。
从这些话语的背后,可以看出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差和劳动能力的欠缺。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水平的飞速发展,家长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不自觉包办了家里的所有劳动,造成孩子缺少劳动锻炼的机会,许多小学生都过于娇生惯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在劳动中快乐成长,已成为各中小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
劳动教育不但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小学生的劳动教育。
下面笔者就简要论述班主任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地劳动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魅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一、激发兴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具有无穷魅力,小学生内心是喜欢劳动的,是非常想参与进来的。
他们在幼儿时期,看到家长洗碗拖地,总是想去模仿;看到老师布置教室,总想要去帮忙;全班一起劳动,孩子们总是挂着笑脸。
教师要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比如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可以细分班级劳动(划分扫地、倒垃圾、擦黑板、摆桌椅等劳动任务),让班级每个学生都有劳动任务,全员参与,有劳动的意识。
构建自主、智慧的课堂,提高劳技教学实效
综合2015·1[摘要]小学劳技课以学生的动手实践为主,应着力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要视创设自主课堂、开启学生智慧为己任。
只有充满个性化、民主性、和谐性、思维性、有效性的课堂,才能提高劳技教学实效。
[关键词]自主智慧劳技实效[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3-079自主、智慧课堂是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新课标理念设置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智慧课堂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个性化。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教材积极建构。
第二,民主性。
表现在课堂里师生间的交流学习充满民主气息。
第三,和谐性。
指课堂中教学气氛静而不死、活而有序。
第四,思维性。
整个课堂环节的设置合理科学,既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五,有效性。
由于师生的个性和智慧得到展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果是高效的。
一、找准合理性目标,预设自主、智慧课堂1.在课程标准里找“基点”《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是方向。
课程目标设计分总目标和年段目标,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
因此,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目标前一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找到本学段的目标“基点”。
2.在单元中找“落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是以专题形式来组织单元的,编者在每个单元伊始都编有一段单元导语,那一段短小精悍的语言引领着学生进入单元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着教师和学生准确把握好每一单元的学习方向。
如苏教版劳动与技术课五年级上册“家政”单元,就要求学生了解厨房设备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学会安全使用灶具和合理选用灶具,学习各种锅的使用和保养常识,学会清洗常用的餐具;学做生活的小主人,从小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
创意让劳技课堂充满智慧的力量
创意让劳技课堂充满智慧的力量作者:徐勇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年第02期劳动与技术课堂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创新性实践的过程。
学生的创新思想在劳技课堂上更容易爆发,比如创意设计。
为了达到“创新”之终极目标,我们可以从“创意”开始做起。
笔者将以一个劳技教师站在课堂的角度,从视野的拓展、视角的确立、视阈的积淀、视线的对接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对学生进行智慧课堂的培养。
一、创意视野的拓展——从散点走向整体,寻找智慧课堂滋长的沃土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是别人想不到旳、别具一格的、让人惊喜旳想法。
“创意”并不神秘,学生身上蕴藏有不少潜在的创意,只需要我们去发现、引导和培养。
而“创意”本身,也需要供其滋长的沃土,开放的课堂空间和生活化的融合是它成长的基石。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空间劳动与技术课程是顺应当今社会发展、开发潜力较大的开放性学习领域,技术、家政等科目都包含若干项目,每个项目本身又具有开放性,有着丰富的内容,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因此更加真实和开放。
正是这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小学劳动与技术知识技能,而是对技术体验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立交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活动:与学生讨论交流立交桥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倡议学生也来当“小小设计师”,设计心中最美最壮观的立交桥,并给图案加上恰当的解说词。
(二)寓劳技教学于生活实际生活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起点,也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归宿。
笔者现在使用的苏科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材接近生活,较全面地体现江苏特色和特征,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因此在劳技教学中,笔者常常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将教材中的需用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联系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地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劳技学科开出“智慧之花”
摘要:《劳动与技术》综合性很强,其理论在其他学科知识结构基础的一门综合实践课。
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这门课程在农村遭受“冷落”,这门课程的开设能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能展示学生的劳技能力,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促进各学科的发展,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综合发展。
在农村学校开设好该学科,让它开出“智慧之花”。
关键词:劳技促进发展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该学科充满了“智慧”。
然而,这门学科在农村却受到了“冷落”,无人问津,无法发挥其作用,也无法使学生在该领域有所发展。
究其原因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当前农村学校最大的弊端,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力量集中在考试科目上,忽视了该学科的重要性,导致该学科在硬件软件等方面都有所缺失。
二是,农村学生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跳“农门”,文化成绩好就行了,平时把孩子全约束在文化科的书本上,也没有对这一学科的引起重视。
三是,在家长群体组成的农村社会群体对学校对学生成绩界定是文化成绩,同样还是忽视了该学科。
在这样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农村学生普遍不爱劳动,甚至是歧视体力劳动;丧失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所以我觉得在农村学校《劳动与技术》学科不但要开设,而且要好好地开设。
它的开设以下几点好处是很明显的。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国家繁荣靠的是下一代强有力的建设者,只有他们才是建设的生力军。
而我们的这代学生的家长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经历过生活的困苦、劳动的艰辛,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读书(指文化课)其他事务全由家长包办,只要孩子能读好文化课就行。
逐渐好多孩子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在这代孩子的思想中普通存在劳动意识淡薄,更别提吃苦耐牢了。
还有就是家长有一种“职业贵贱”之分的思想,轻视体力劳动,从而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而社会需要不同人才,体力劳动者的毕竟是大部分啊!这些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走上不同工作岗位的,长此以往,于人于己都不利。
学校教育学生要节约粮食、节俭朴素,学生只是喊在口上,根本没落实在行动上。
如果学生亲身体验过“盘中餐”的艰辛,我想这远远比口头说教的效果要好。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
劳技活动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它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感悟劳动的高尚所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养成坚强的劳动意志;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能改变学生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
所以说好好地开展劳技课有利于学生的德育发展。
二、展示学生的劳技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学生不是没有劳技能力,而是缺少培养,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这一平台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
对于劳技课,我发现学生还是乐于参与的。
比如现在刚好是春天,学校周边田野开阔,风景这边独好啊!放风筝的渐渐多了,风筝大多是街上现成买的。
教师每当向学生讲述小时侯如何的制作风筝,如何放飞梦想时,往往会看到学生惊讶的神情。
接着向学生讲明他们自己也可以制作时,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神情——欣喜之情。
制作课堂上学生准备好材料和工具,兴致勃勃的做着各自心中构划的风筝,他们相互探究、合作,完成后去田野放飞,检验自己的成果,回归自然,体会劳动的快乐。
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利用好教材给学生展示劳技能力的机会。
婴幼儿教育是比较重视孩子手的活动能力的培养,手的活动方式、操作技能和灵活程度是衡量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实这对于青少年也一样,动手能够开发大脑,通过劳技活动,让学生边做边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在实践中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这种能力也是新时期劳动者所要具备的。
通常说的“心灵手巧”也就这个意思。
所以说参与劳技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教师应该明白我们的学生个个聪明,人人有创造力。
但发明创造还得靠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就像发明大王爱迪生,他的哪项发明不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光坐着想什么事也不做,人类也不会那么早使用上电灯了。
劳技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教材这一载体,使学生掌握各项技能,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居于指导地位,学生居于主体地位。
如上面讲到的制作风筝活动中的“设计风筝”环节,就靠几何、科学、美工等知识的整合运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计出来的方案方可操作,这样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劳技教育手脑结合,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
四、促进各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由于劳技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以其他学科所授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所以学生在学习劳动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过程中,不仅灵活运用了其他学科知识,反过来又能启发其他学科知识,或是巩固和深化其他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学生都觉得作文难写,原因是没有素材,劳技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全程参与,学生对于过程的感受深刻,这有利于学生拓宽作文思路,提供写作题材,有真情实感。
又如通过折纸拓宽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强了立体思维。
还有劳技与数学、科学等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所以过去那种认为劳技教育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得兼的观点是错误的。
正因为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综合育人,因此必须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摆正《劳动与技术》课的位置,充分发挥它的“智慧”。
好好地开展劳技活动,以促进其他学科的进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每个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不能把文化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评价的唯一指标,我们应该从综合素质来评价学生,劳技科既能使文化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能够有发展的空间,又能改变以往那种“高分低能”现状。
总之,我们要重视该学科,让它释放出所有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版
2.高峡等编《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7版
3.林宗德等编《创造性思维与训练》华艺出版社 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