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教案 (详细讲稿)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 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课程内容2. 力学基本概念2.1 力的定义2.2 牛顿三定律2.3 势能与动能3. 工程应用实例3.1 桥梁设计中的力学原理3.2 建筑结构分析第二章:力学基本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1 定律内容1.2 应用实例2.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2.1 定律内容2.2 应用实例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3.1 定律内容3.2 应用实例第三章:平面力分析1. 力的分解与合成1.1 力的分解1.2 力的合成2. 平衡条件2.1 静态平衡2.2 动态平衡3. 力矩与力偶3.1 力矩的定义3.2 力偶的作用第四章:材料力学性质1. 应力与应变1.1 应力的定义1.2 应变的概念2. 弹性模量与杨氏模量2.1 弹性模量的定义2.2 杨氏模量的计算3. 材料的最大强度与破坏3.1 最大强度定律3.2 材料的破坏形式第五章:梁与板的力学分析1. 梁的弯曲1.1 弯曲应力1.2 弯曲变形2. 板的弯曲2.1 薄板弯曲2.2 厚板弯曲3. 工程应用实例3.1 桥梁梁体的力学分析3.2 建筑板结构的计算第六章:剪力与弯矩1. 剪力的概念1.1 剪力的定义1.2 剪力的计算方法2. 弯矩的概念2.1 弯矩的定义2.2 弯矩的计算方法3. 剪力与弯矩的关系3.1 剪力与弯矩的相互影响3.2 剪力与弯矩的计算实例第七章: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 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1.1 轴承的受力分析1.2 齿轮的受力分析2. 机械设计的力学原理2.1 设计原则2.2 设计方法3. 工程应用实例3.1 发动机曲轴的力学分析3.2 吊车的设计计算第八章:流体力学基础1. 流体的性质1.1 流体的定义1.2 流体的分类2. 流体力学的基本定律2.1 连续性方程2.2 伯努利方程3. 流体动力学的应用实例3.1 泵与风机的原理与应用3.2 飞机翼型的设计与分析第九章:动力学1. 动力学基本概念1.1 动量的定义1.2 动量守恒定律2. 动力的计算方法2.1 动力定理2.2 动力方程的求解3. 工程应用实例3.1 汽车动力性能的分析3.2 火箭发射的力学原理1. 课程回顾1.1 重点内容的回顾1.2 难点的解答2. 工程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1 工程力学的广泛应用领域2.2 工程力学的发展趋势3. 课程考核与评价3.1 考核方式3.2 评价标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分解与合成:力的分解与合成是理解力学问题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将复杂力分解为基本力和如何将基本力合成为复杂力。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强调工程力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1.2 力学的基本原理介绍牛顿三定律和力学的基本原理。
解释力和运动的关系。
1.3 单位制和量纲介绍国际单位制(SI)和常用力学单位。
强调量纲一致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静力学2.1 概述介绍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解释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2.2 力的分解和合成讲解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原理和方法。
提供实例演示和练习。
2.3 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讨论静摩擦和动摩擦的区别和应用。
第三章:运动学3.1 运动学基本概念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运动学概念。
解释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概念。
3.2 直线运动讲解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提供直线运动的实例和问题解决。
3.3 曲线运动介绍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解释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等曲线运动的形式。
第四章:动力学4.1 牛顿第二定律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解释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2 动量定理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提供动量定理的实例和问题解决。
4.3 动能和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五章:材料力学5.1 概述介绍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解释应力、应变和材料强度等基本概念。
5.2 应力和应变讲解应力和应变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提供应力和应变的实例和问题解决。
5.3 材料强度和失效介绍材料强度和失效模式的概念。
解释弹性极限、塑性极限和断裂极限等材料强度的性质。
第六章:梁的弯曲6.1 弯曲基本概念介绍梁的弯曲现象及其基本参数,如弯矩、剪力、弯曲应力。
解释梁的弯曲理论,包括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
6.2 弯曲强度计算讲解梁在弯曲状态下强度的计算方法。
分析影响梁弯曲强度的因素,如材料属性、截面形状和尺寸、加载方式。
6.3 弯曲变形介绍梁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讨论梁的弯曲变形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工程力学教案
工程力学教案【篇一:《工程力学》教案(1)】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第页- 1 -- 2 -- 3 -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 4 -- 5 -【篇二:工程力学教案】授课班级:10道桥1班、10道桥2班、10道桥3班、10道桥4班教学课题:绪论第一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第三节刚体、变形体及其基本假定第四节荷载的分类与组合第五节结构计算简图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荷载的分类与组合,结构计算简图的概念和确定计算简图的原则2、初步掌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3、掌握刚体、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4、掌握杆件的几何特征、刚结点和铰结点的特征教学重点: 1、刚体、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1、结构简化的几个方面2、平面杆件结构的分类教学难点:支座的简化及其受力情况分析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图示法,教具:计算机多媒体作业:1、四种类型的支座(可动铰支座、固定铰支座、固定端支座、定向支座)简化及其受力情况分析图2、五类平面杆件结构(梁、拱、桁架、刚架、组合结构)的简化图教学过程及内容:绪论第一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一、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结构——建筑物中承受荷载并起骨架作用的部分。
构件——组成结构中的单个部分。
(1)杆件结构(2)板、壳结构(3)块体结构二、杆件的几何特征1、主要几何要素:横截面:是垂直杆的长度的截面。
轴线:是所有截面形心的连线。
2、分为直杆和曲杆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一、工程力学的任务1、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2、研究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3、合理解决安全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仅与构件的形状有关,而且与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关,因此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验研究是完成材料力学的任务所必需的途径和手段。
二、对构件的三项基本要求1、具有足够的强度(结构和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构件在外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解释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强调它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和必要性。
1.2 力学的基本原理介绍牛顿三定律和力的概念。
解释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其原因。
1.3 单位制和量度介绍国际单位制(SI)及其在工程力学中的应用。
强调正确使用量度和单位的重要性。
第二章:牛顿定律2.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的概念和第一定律的含义。
探讨惯性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2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解释质量、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
2.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解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探讨它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力学中的能量3.1 动能和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在力学中的作用。
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2 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
探讨其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和限制。
3.3 能量转换和能量效率介绍能量转换的概念和能量效率的计算方法。
强调提高能量效率的重要性。
第四章:材料力学4.1 应力与应变解释应力和应变的概念及其在材料力学中的重要性。
介绍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和应用。
4.2 弹性模量和塑性极限解释弹性模量和塑性极限的概念及其在材料力学中的作用。
探讨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塑性极限的差异。
4.3 材料疲劳和断裂力学介绍材料疲劳和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
探讨其在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中的应用。
第五章:静力学5.1 力的分解和合成解释力的分解和合成的概念及其在静力学中的重要性。
探讨力的分解和合成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5.2 静力平衡的条件介绍静力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和条件。
解释如何应用静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3 摩擦力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静力学中的作用。
探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第六章:动力学6.1 质点运动学介绍质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探讨运动学方程的建立和应用。
6.2 牛顿运动定律的扩展解释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工程力学教案
工程力学教案【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程代码】:MECH101【开课学期】:大一下学期【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熟悉和掌握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一、静力学1. 重力和质点的平衡2. 刚体及其平衡3. 力的分解和合成4. 平面力系的平衡5. 三角形力系平衡6. 杆件受力分析7. 静摩擦和动摩擦二、动力学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动量和动量守恒3. 动能和动能守恒4. 力和加速度的关系5. 动力学原理和方程三、实践应用1. 工程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2.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分析3.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原理。
2. 课堂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实践:通过工程实践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评价】:1.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工程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2. 实验报告:对学生在实验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3. 课堂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和讨论能力进行评价。
4. 课程设计: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课程作业,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参考书目】:1. 《工程力学》(第五版),作者:刘韬,机械工业出版社2. 《工程力学导论》(第四版),作者:罗豫章,高等教育出版社3. 《工程力学实验指导书》,作者:张先锋,机械工业出版社【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力的平衡第3-4周:刚体平衡和力的分解和合成第5-6周:平面力系和三角形力系平衡第7-8周:杆件受力分析和摩擦力第9-10周:直线运动和力和加速度关系第11-12周:动量和动量守恒第13-14周:动能和动能守恒第15-16周:实践应用和案例分析第17周:期末考试和课程总结。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力学的研究对象。
2. 力学的基本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3. 静力学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和力矩方程。
4. 物体受力的合成与分解。
5. 摩擦力、弹力和接触力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 结合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3. 利用实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 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的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力的定义、分类和度量。
3. 讲解力学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4. 讲解静力学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和力矩方程。
5. 讲解物体受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6. 讲解摩擦力、弹力和接触力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7.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9. 布置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 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力学定律的应用能力。
(3) 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4)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评价标准:(1) 课堂提问: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准确。
(2) 作业批改:题目正确,解题过程清晰。
七、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教学难点:(1) 静力学方程的灵活运用。
(2) 物体受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掌握。
工程力学教案范文
工程力学教案范文一、教材内容《工程力学》是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物体的平衡和运动规律。
本课程是建筑、机械、土木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力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理解平衡与运动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力学原理解决工程问题,如求解物体的平衡条件、受力分析等。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力的基本概念与单位:力的定义、矢量性质、单位制、合力与分力等。
(2)受力分析:平行力系的合力分解、不平行力系的合力分解等。
(3)物体的平衡条件:受力平衡和力矩平衡的概念与条件。
(4)运动学:速度、加速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等。
(5)牛顿运动定律:惯性、质量、力学分析等。
(6)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等。
2.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介绍每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
(2)数学推导:通过数学推导,深入分析力学原理与公式之间的推理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原理。
(3)实例演练:在课堂上通过一些相关实例的演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力学实验和工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评估与考核1.教学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2.考核要求:(1)理论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
(2)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力学原理解决工程问题,如受力分析、平衡条件等。
工程力学教案7范文
工程力学教案7范文工程力学教案7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工程力学中的力矩和力的叠加原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等效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力的叠加原理及应用。
4.练习题解析。
二、教学目标:1.了解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力矩计算平衡条件。
2.了解等效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等效力矩计算平衡条件。
3.熟练掌握力的叠加原理及应用。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等效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力的叠加原理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力的应用场景,引入力矩和力的叠加原理的概念。
2.讲解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a.介绍力矩的定义:力在物体上引起的转动效应。
b.引入力臂的概念:力对物体的转动力矩与力臂的乘积,即力矩。
c.运用力矩的计算公式:M=F×d,解释其中的符号含义。
d.讲解力矩的方向规律:右手螺旋法则。
3.讲解等效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a.介绍等效力矩的定义:多个力的合力对物体的转动效应等于这些力分别对物体的转动效应之和。
b.引入力矩的叠加原理:当多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其合力矩等于这些力矩之和。
c. 运用等效力矩的计算公式:Meq = ΣMi,解释其中的符号含义。
4.讲解力的叠加原理及应用:a.介绍力的叠加原理:当多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其合力等于这些力之和。
b.运用力的叠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平衡木上不同位置人的重力。
5.练习题解析:选择一些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6.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总结要点并反思学习情况。
五、教学资源:1.演示PPT。
2.教学实例和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提问情况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练习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后作业:1.阅读教科书相关章节,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解释工程力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强调工程力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1.2 力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包括力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单位。
解释牛顿三定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1.3 坐标系统与矢量运算介绍笛卡尔坐标系统和球坐标系统。
教授矢量的加法、减法和点积、叉积的运算。
第二章:静力学2.1 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利用坐标系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
2.2 平衡条件介绍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判断准则。
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工程中的静力平衡问题。
2.3 摩擦力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和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材料力学3.1 应力与应变介绍应力和应变的概念及其定义。
讲解应力-应变关系的胡克定律。
3.2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解释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利用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计算材料的应力和应变。
3.3 塑性变形与极限强度讲解塑性变形和极限强度的概念。
介绍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和相关参数。
第四章:动力学4.1 牛顿第二定律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4.2 动能与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和守恒。
4.3 动力方程介绍动力方程的概念和应用。
利用动力方程解决工程中的动力问题。
第五章:振动学5.1 单自由度系统振动讲解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基本概念和方程。
利用振动方程解决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
5.2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介绍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基本概念和方程。
利用振动方程解决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
5.3 振动的控制与利用讲解振动控制的方法和应用。
介绍振动利用的原理和案例。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六章:流体力学基础6.1 流体的性质介绍流体的定义和分类。
讲解流体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基本性质。
6.2 流体静力学解释流体静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
探讨流体静压力对工程结构的影响。
6.3 流体动力学介绍流体动力学的原理和基本方程。
工程力学教案
工程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能够运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工程力学概述2.静力学基础3.材料力学基础4.动力学基础5.工程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运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程力学的原理和应用。
3.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工程力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环节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的教学内容。
2.知识讲解:讲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深入理解工程力学的原理和应用。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工程力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8.课外拓展: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表现等情况进行评价。
2.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期末考试评价: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4.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工程力学教案48课时
工程力学教案48课时
第一课时:引言和概述
- 工程力学的定义和作用
- 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课时:力的基本概念
- 力的定义和表示
- 力的分类和性质
- 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三课时: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矢量运算- 力的作用点的概念
- 力的矢量运算
- 力的矢量运算的应用
第四课时:力的平衡
- 力的平衡条件
- 平衡力的性质
- 平衡力的计算
第五课时:力的矩
- 力矩的概念和性质
- 力矩的计算
- 力矩的平衡条件
第六课时:平面力系的分解- 平面力系的概念
- 平面力系的分解方法
-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
第七课时:平面力系的合成- 平面力系的合成方法
- 平面力系的合成结果
- 平面力系的合成应用
第八课时:空间力系的分解- 空间力系的概念
- 空间力系的分解方法
- 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
第九课时:空间力系的合成- 空间力系的合成方法
- 空间力系的合成结果
- 空间力系的合成应用
第十课时:弹簧力和摩擦力
- 弹簧力的特点和计算
- 摩擦力的特点和计算
- 弹簧力和摩擦力的应用
......一直到第四十八课时,包括了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力的平衡、力的矩、力系的分解和合成等内容。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工程力学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平衡和运动规律,理解力学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本课程内容涵盖静力学和动力学两大部分,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应用静力学和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力的测量、平衡实验等;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力学基础知识1.1 点、线、面的概念及其力的表示1.2 作用在力学系统上的力的特点1.3 力的合成、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1.4 受力分析及受力平衡条件2. 静力学2.1 一维运动和二维平面力学2.2 统一力学原理及其应用2.3 刚体平衡2.4 结构受力分析3. 动力学3.1 物体的运动3.2 牛顿力学3.3 动力学定律及其应用3.4 能量、功率和机械效率3.5 动量定理及冲量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由教师讲解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点讲解典型问题的解法及应用。
2.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习力的测量方法、平衡实验等,掌握实践技能。
3. 小组讨论:根据教师安排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提交解决方案,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 课程设计: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参与)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考核)3.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4. 课程设计报告(工程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5. 期末综合考核(综合理论和实践能力)六、教学资源1. 教材:《工程力学基础》、《工程力学原理》等2. 实验设备:平衡实验台、万能试验机、数据采集仪等3. 资源共享:利用网络资源、学术期刊等积极探索和学习最新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七、教学保障1. 专业师资: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2. 实验室支持:配备完善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团队3. 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保障学生学习需求八、总结和展望工程力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工程力学》教案(1)综述
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2012年月日第周第讲总第页这说明,用力F在A点推小车,与用力F1(=F)在B点拉小车,两者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首尾相接,成一折线OAB,再用直线OB将其封闭构成一个三角是叙述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力的平衡条件,公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如接触面上的摩擦力很小,可略去不计时,这种光滑接触面所构成的约束。
光滑面约束的反作用力通过接触点,方向总是沿接触表面的公法线而指向受力物沿圆柱销半径方向的移动,但不限制其转动,其约束反力必定通过圆柱销的中心,但其大小FR及方向一般不能由约束本身阻止被约束的物体发生任何移动和转动的约小结]工程中常见约束的反力画法:方向可以确定的约束有柔体约束、光滑面约束;方位可以确定的约束有活动铰链约束;方向不能直接确定的约束有固定铰链约束、固定端约束。
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2012年月日第周第讲总第页,绳的拉力F T,斜面的约束反力F N③根据以上分析,将球及其所受的各力画出,即得球的受力图。
G。
约束反力有地面的约束反力F NA例1—3 均质水平梁重量为G,一端A为固定铰链支座,另一端座,梁上受力F作用,如图1—16a所示。
试画出梁的受力图。
解为主动力。
梁在铰链D处受到二力杆处受固定铰链支座给它的约束反力两杆用铰链连接而成。
销B处悬挂重量为G的物体,。
不计杆的自重,试分别画出杆AB,BC,销月两端由固定铰链支座和辊轴支座支承,在C处作用一力F,。
若梁重不计,试画出梁AB的受力图。
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2012年月日第周第讲总第页教学进程各分力矢量要首尾相接,它们的指向顺着力多边形周边的同一方向,合力沿相反的方向封闭力多边形的缺口。
如图所示,起重机吊起一减速箱盖,箱盖重量为G=200N,钢丝绳与铅垂则有α=60°,β=30°。
工程力学教案
工程力学教案第一节:引言主题:工程力学概述学习目标:1.了解工程力学的定义和作用;2.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掌握标点运算法则。
教学重点:1.工程力学的定义和作用;2.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难点:1.标点运算法则。
教学方法:1.讲授;2.示范。
教学过程:1.首先,讲授工程力学的定义和作用。
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和变形的一门学科。
它是工程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作用。
2.其次,介绍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工程力学涉及静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静力学研究力学平衡条件和结构物的静力性能,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学、动力学和振动学。
3.最后,示范标点运算法则。
标点运算法则是工程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平衡等运算法则。
第二节:静力学主题:力的平衡学习目标:1.掌握力的平衡条件;2.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掌握静力学中的力的分解和合成问题。
教学重点:1.力的平衡条件;2.力矩和力偶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力的分解和合成问题。
教学方法:1.讲授;2.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1.首先,讲授力的平衡条件。
力的平衡条件包括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和合力偶为零三个条件。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条件,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其次,介绍力矩和力偶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力矩是力在转动轴上的作用力和力臂的乘积,力偶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线相互平行的力组成的力矩。
3.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和合成问题。
力的分解和合成是静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可以帮助解决复杂力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三节:动力学主题:质点的运动学习目标:1.了解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质点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分析方法;3.了解质点的受力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1.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质点的受力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质点的受力分析方法。
工程力学教案(很经典)
工程力学教案第一章物体的受力分析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平衡规律的科学。
主要问题:力系的简化;建立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本章将介绍静力学公理,工程中常见的典型约束,以及物体的受力分析。
静力学公理是静力学理论的基础。
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技能。
§1.1力的概念与静力学公理一、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例如:人用手推小车,小车就从静止开始运动;落锤锻压工件时,工件就会产生变形。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的机械作用。
使物体产生变形,称为力的内效应。
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取决于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是矢量,常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或千牛顿(KN)。
二、静力学公理公理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合力。
合力的作用点仍在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
其矢量表达式为FR =F1+F2根据公理 1 求合力时,通常只须画出半个平行四边形就可以了。
如图 1-2b、c所示,这样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演变为力的三角形法则。
【说明】:1.FR=F1+F2 表示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的代数和2.两力夹角为α,用余弦定理求合力的大小,正弦定理求方向3.可分解力:(1) 已知两分力的方向,求两分力的大小(2) 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分力大小和方向4.该公理既适用于刚体,又适用于变形体,对刚体不需两力共点公理2 二力平衡公理刚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如图 1-3 所示。
即F1=-F2它对刚体而言是必要与充分的,但对于变形体而 言却只是必要而不充分。
如图 1-4 所示,当绳受两个等值、反向、共线的拉力时可以平衡,但当受两个等值、反向、共线的压力时就不能平衡了。
二力构件:仅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的构件。
大学二年级工程力学教案详解
大学二年级工程力学教案详解【大学二年级工程力学教案详解】一、引言工程力学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平衡和运动规律。
本教案旨在对大学二年级工程力学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矩的计算方法;2. 掌握不同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3. 理解物体的平衡条件,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4. 熟悉质点、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5. 掌握应力、应变的概念及其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力的基本概念1.1. 力的定义和单位1.2. 力的分类及特点1.3. 力的合成和分解2. 力矩和力的偶2.1. 力矩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2. 力偶的概念和性质2.3. 平衡条件和杠杆原理3. 物体的平衡3.1. 平衡的条件3.2. 平衡系统的分析方法3.3. 平衡系统的应用案例4. 运动学4.1. 质点的运动描述4.2. 刚体的运动描述4.3. 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5. 动力学5.1. 物体的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5.2.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5.3. 动力学应用案例分析6. 应力与应变6.1. 应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6.2. 应变的概念和计算方法6.3. 胡克定律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以ppt为辅助,介绍每个知识点的定义、公式和例题。
2. 实例分析:在课堂上引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巩固和复习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占比6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小测验等。
2. 期中考试占比20%,对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
3. 期末考试占比20%,对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工程力学教程》(第二版),作者:某某某;2. PPT课件:根据教材编写的精简版PPT,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力学教案1本次讲稿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建筑物中承受荷载而起骨架作用的部分称为结构。
结构是由若干构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
组成结构的各单独部分称为构件。
例如:支承渡槽槽身的排架是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刚架结构,如图1-1a所示;单层厂房结构由屋顶、楼板和吊车梁、柱等构件组成,如图1-1b所示。
结构受荷载作用时,如不考虑建筑材料的变形,其几何形状和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图1-1ab结构按其几何特征分为三种类型:(1)杆系结构:由杆件组成的结构。
杆件的几何特征是其长度远远大于横截面的宽度和高度。
(2)薄壁结构:由薄板或薄壳组成。
薄板或薄壳的几何特征是其厚度远远小于另两个方向的尺寸。
(3)实体结构:由块体构成。
其几何特征是三个方向的尺寸基本为同一数量级。
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杆系结构。
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工程力学的任务是研究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以及在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研究平面杆系结构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为结构设计合理的形式,其目的是保证结构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并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使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求在受力分析基础上,进行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使各构件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结构,以确保在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几何形状不发生发变。
结构正常工作必须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强度是指抵抗破坏的能力。
满足强度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不发生破坏。
刚度是指抵抗变形的能力。
满足刚度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变形不超过允许范围。
稳定性是指结构或构件保持原有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满足稳定性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不突然改变原有平衡状态,以免因变形过大而破坏。
按教学要求,工程力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静力学基础。
这是工程力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与平衡等刚体静力学基础理论。
(2)杆件的承载能力计算。
这部分是计算结构承载能力计算的实质。
包括基本变形杆件的内力分析和强度、刚度计算,压杆稳定和组合变形杆件的强度、刚度计算。
(3)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这部分是静定结构承载能力计算和超静定结构计算的基础。
包括研究结构的组成规律、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和位移计算等。
(4)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是超静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问题的基础。
包括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和矩阵位移法等求解超静定结构内力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刚体、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工程力学中将物体抽象化为两种计算模型:刚体和理想变形固体。
刚体是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和尺寸都不改变的物体。
实际上,任何物体受力的作用后都发生一定的变形,但在一些力学问题中,物体变形这一因素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或对其影响甚微,这时可将物体视为刚体,从而使研究的问题得到简化。
理想变形固体是对实际变形固体的材料理想化,作出以下假设:(1)连续性假设。
认为物体的材料结构是密实的,物体内材料是无空隙的连续分布。
(2)均匀性假设。
认为材料的力学性质是均匀的,从物体上任取或大或小一部分,材料的力学性质均相同。
(3)向同性假设。
认为材料的力学性质是各向同性的,材料沿不同方向具有相同的力学性质,而各方向力学性质不同的材料称为各向异性材料。
本教材中仅研究各向同性材料。
按照上述假设理想化的一般变形固体称为理想变形固体。
刚体和变形固体都是工程力学中必不可少的理想化的力学模型。
变形固体受荷载作用时将产生变形。
当荷载撤去后,可完全消失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残余变形。
在多数工程问题中,要求构件只发生弹性变形。
工程中,大多数构件在荷载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形量若与其原始尺寸相比很微小,称为小变形。
小变形构件的计算,可采取变形前的原始尺寸并可略去某些高阶无穷小量,可大大简化计算。
综上所述,工程力学把所研究的结构和构件看作是连续、均匀、各向同性的理想变形固体,在弹性范围内和小变形情况下研究其承载能力。
第四节荷载的分类结构工作时所承受的主动外力称为荷载。
荷载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作用性质可分为静荷载和动荷载。
由零逐渐缓慢增加加到结构上的荷载称为静荷载,静荷载作用下不产生明显的加速度。
大小方向随时间而改变的荷载称为动荷载。
地震力、冲击力、惯性力等都为动荷载。
(2)按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恒荷载和活荷载。
永久作用在结构上大小、方向不变的荷载称为恒荷载。
结构、固定设备的自重等都为恒荷载。
暂时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称为活荷载。
风、雪荷载等都是活荷载。
(3)按作用范围可分为集中荷载和分布荷载。
若荷载的作用范围与结构的尺寸相比很小时,可认为荷载集中作用于一点,称为集中荷载。
分布作用在体积、面积和线段上的荷载称为分布荷载。
结构的自重、风、雪等荷载都是分布荷载。
当以刚体为研究对象时,作用在结构上的分布荷载可用其合力(集中荷载)代替;但以变形体为研究对象时,作用在结构上的分布荷载不能用其合力代替。
`本次讲稿第二章刚体静力学基础第一节静力学基本概念静力学是研究物体的平衡问题的科学。
主要讨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系的简化和平衡两大问题。
所谓平衡,在工程上是指物体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它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刚体的概念工程实际中的许多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它们的变形一般很微小,对平衡问题影响也很小,为了简化分析,我们把物体视为刚体。
所谓刚体,是指在任何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始终保持不变的物体。
静力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刚体,所以又称之为刚体静力学。
二、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归纳、概括和科学的抽象而建立的。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产生变形。
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外效应,而使物体发生变形的效应称为内效应。
刚体只考虑外效应;变形固体还要研究内效应。
经验表明力对物体作用的效应完全决定于以下力的三要素:(1)力的大小是物体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用牛顿(N)或千牛顿(kN),1kN=103N。
(2)力的方向包含力的方位和指向两方面的涵义。
如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竖直”是力作用线的方位,“向下”是力的指向。
(3)力的作用位置是指物体上承受力的部位。
一般来说是一块面积或体积,称为分布力;而有些分布力分布的面积很小,可以近似看作一个点时,这样的力称为集中力。
如果改变了力的三要素中的任一要素,也就改变了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
既然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量,所以力是矢量。
可以用一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如图2-1所示,线段AB长度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力F的大小,线段的方位和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A或终点B表示力的作用点。
线段AB的延长线(图中虚线)表示力的作用线。
图2-1本教材中,用黑体字母表示矢量,用对应字母表示矢量的大小。
一般来说,作用在刚体上的力不止一个,我们把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
如果作用于物体上的某一力系可以用另一力系来代替,而不改变原有的状态,这两个力系互称等效力系。
如果一个力与一个力系等效,则称此力为该力系的合力,这个过程称力的合成;而力系中的各个力称此合力的分力,将合力代换成分力的过程为力的分解。
在研究力学问题时,为方便地显示各种力系对物体作用的总体效应,用一个简单的等效力系(或一个力)代替一个复杂力系的过程称为力系的简化。
力系的简化是刚体静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第二节静力学公理所谓公理就是无需证明就为大家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公认的真理。
静力学公理是静力学全部理论的基础。
公理一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于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可以表示为:F=-F/或F+F/=0此公理给出了作用于刚体上的最简力系平衡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推证其它力系平衡条件的基础。
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物体称为二力体,若物体是构件或杆件,也称二力构件或二力杆件简称二力杆。
公理二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中,加上或减去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作用效应。
推论一力的可传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效应。
图2-2证明:设力F作用于刚体上的点A,如图2-2所示。
在力F作用线上任选一点B,在点B上加一对平衡力F1和F2,使F1= -F2=F则F1、F2、F构成的力系与F等效。
将平衡力系F、F2减去,则F1与F等效。
此时,相当于力F已由点A沿作用线移到了点B。
由此可知,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移矢量,因此作用于刚体上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线。
公理三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作用于该点的一个合力,它的大小和方向由以这两个力的矢量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如图2-3a所示,以F R表示力F1和力F2的合力,则可以表示为:F R=F1+F2。
即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两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两个力的矢量合。
图2-3在求共点两个力的合力时,我们常采用力的三角形法则:(如图2-3b)所示。
从刚体外任选一点a作矢量ab代表力F1,然后从b的终点作bc代表力F2,最后连起点a与终点c得到矢量ac,则ac就代表合力矢F R。
分力矢与合力矢所构成的三角形abc称为力的三角形。
这种合成方法称为力三角形法则。
推论二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刚体受同一平面内互不平行的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则此三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
图2-4证明:设在刚体上三点A、B、C分别作用有力F1、F2、F3,其互不平行,且为平衡力系,如图2-4所示,根据力的可传性,将力F1和F2移至汇交点O,根据力的可传性公理,得合力F R1,则力F3与F R1平衡,由公理一知,F3与F R1必共线,所以力F1的作用线必过点O。
公理四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它们的大小相等,指向相反,并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可见,自然界中的力总是成对地存在,而且同时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这个公理概括了任何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不论对刚体或变形体,不管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适用。
应该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值、反向、共线,但它们不能平衡,因为二者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可与二力平衡公理混淆起来。
公理五刚化原理变形体在已知力系作用下平衡时,若将此变形体视为刚体(刚化),则其平衡状态不变。
此原理建立了刚体平衡条件与谈形体平衡条件之间的关系,即关于刚体的平衡条件,对于变形体的平衡来说,也必须满足。
但是,满足了刚体的平衡条件,变形体不一定平衡。
例如一段软绳,在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拉力作用下处于平衡,若将软绳变成刚杆,平衡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