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河地区低阻油层成因及识别方法研究
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
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肖亮,毛志强,刘卫,陈兆明,张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E-mail:nmrlogging@摘要:由于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水层接近,导致对这种油层的识别有很大的困难,往往被误认成水层。
本文详细的叙述了低阻油层的概念、形成原因、测井响应特征及其识别方法,力求能够对利用测井资料识别低阻油层有所帮助。
关键词:低阻油层,识别,测井1. 前言低阻油层是指电阻率小于或接近于周围围岩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相当,含油饱和度一般小于50%的油层。
由于该种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水层差别不大,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水层。
特别是在同层段中高阻油层与低阻油层并存时,更容易被“遗忘”。
2. 低租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低阻油层的电阻率低于周围围岩,与水层接近。
深、浅感应测井为负差异,声波时差为高值,密度测井值低,微电极正差异,自然电位幅度大,与纯水层幅度相当。
3. 低阻油层的形成原因分析根据导致油层电阻率减小因素的不同,结合国内外油田低阻油层的实际情况,将低阻油层的成因归结为如下几种:(1)低含油饱和度引起的低阻油层[1]由于储层的岩石骨架的细粒组分与粉砂较多,粘土矿物充填富集,导致储层微孔隙显剧增加,微孔隙与渗流孔隙并存,以微孔隙发育为主,导致束缚水含量明显增加,电阻率较低。
(2)地层水矿化度引起的低阻油层泥质砂岩储层由粒间孔隙、微孔隙、泥质和砂岩骨架(石英) 等组成,而地层水主要储存在粒间孔隙中,当油层粒间孔隙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高矿化度(低电阻率) 地层水时,油层电阻率必然减小,并随高矿化度水数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3)粘土的附加导电性引起的低阻油层[2]通常粘土颗粒表面均带负电荷,而岩石中的水分子是一种电荷不完全平衡的极性分子,对外可显正、负两个极性,使粘土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可直接吸附极性分子中的阳离子(如Na+),这些被吸附的极性水分子称为吸附水。
被吸附的阳离子又可与极性水分子结合,成为水合离子,这些与阳离子结合的极性水分子称为结合水。
化学预处理地层技术在八面河油田稠油区块的运用
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八面河油田稠油区块的化学预处理地层配套 工艺技术,包括预处理剂筛选、注入方式优化、焖井时间确定等。
解决开发难题
化学预处理地层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八面河油田稠油区块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 注汽压力高、注汽效果差、采油速度低等。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加强生产管理
加强油井日常生产管理,及时发现和 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确保油井正常生 产。
04
CATALOGUE
化学预处理地层技术在八面河油田稠油区 块的应用
应用方案设计
稠油区块特性分析
针对八面河油田稠油区块的油藏特性、原油 性质及开发条件进行详细分析。
注入方案设计
确定注入方式(连续注入、间歇注入等)、 注入量、注入速度等关键参数。
在应用化学预处理地层技术时 ,应加强现场监测与评估工作 ,及时掌握注汽和采油动态, 确保技术应用效果。
探索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
可以探索化学预处理地层技术 与其他稠油开采技术的联合应 用,如与蒸汽吞吐、蒸汽驱等 技术的结合,以进一步提高稠 油开发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实施效果
根据现场数据和评估方法,对实施效果进行 客观评价。
经济效益分析
对化学预处理地层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包括投资成本、增产效益等。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分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注入压力 高、注入效果不均等。
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产 生的原因。
改进措施
后续研究方向
引言
背景与目的
01
02
03
提高采收率
针对八面河油田稠油区块 的开发难题,通过化学预 处理地层技术,改善油藏 物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八面河油田薄层滩坝砂稠油油藏开发技术浅析
八面河油田薄层滩坝砂稠油油藏开发技术浅析朱守力【期刊名称】《内江科技》【年(卷),期】2016(037)009【总页数】1页(P53)【作者】朱守力【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八面河油田沙四段滩坝砂油藏分布范围广,储量规模大,以薄互层为主,储层物性较差且属于稠油,动用效果差。
通过工艺地质结合,优选有利区带,运用常规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思路,优化井网,开展工艺技术评价,实施注水开发,逐步实现了八面河油田薄层滩坝砂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
八面河油田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轴向为北东向并向东北方向倾没。
受南斜坡区域性基底抬升控制,是东营凹陷中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块之一,总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
其中沙四段1砂组为滨浅湖滩坝相沉积,岩性以灰质泥岩、粉砂岩薄互层夹生物灰岩为主,砂体层薄、层数多,平面上叠合连片,分布面积较广,储层厚度相对较薄。
由于地层胶结疏松、地层能量低油稠等因素制约该储层的有效开发,未动用储量达到2395万吨,主要集中在面4、面12、面14区。
2.1 单砂体有效厚度薄,平面变化大沙四段1砂组通过精细小层对比划分,可进一步细分为5个含油小层,总有效厚度位于1 m~5.0 m之间,平均为3.0 m,由中间向两侧逐渐变薄,平面变化大,分布不连续。
2.2 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较强根据岩心资料分析,沙四段1砂组油层孔隙度一般在25.96%~32.9%之间,平均值为30.2%。
渗透率平均为293×10-3μm2,属高孔中渗油藏。
主力4个单层的孔隙度及渗透率层内变化均较大,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其中1号小层孔隙度、渗透率最差,其他三个小层相对较好;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孔隙度、渗透率随厚度平面规律变化上,具有孔隙度、渗透率随厚度增大而变好的趋势。
2.3 地层胶结疏松,易出砂根据沙四段1砂组多井取芯分析资料分析,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含粉砂细砂岩,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和岩屑,胶结物为灰质、白云质和泥质。
八面河沟谷带形成演化及成藏特征
八面河沟谷带形成演化及成藏特征宋光超∗(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厂,山东寿光262714)[摘㊀要]㊀八面河沟谷带地区成藏条件良好,但勘探及认识程度较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通过构造演化㊁沉积充填分析及油藏解剖,分析沟谷带成藏控制因素,认为输导体系㊁油储对接㊁有效圈闭为油气成藏的三大主要控制因素.其中,输导体系是控制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键,油储对接控制主要含油层系,有效圈闭控制油气的富集部位.[关键词]㊀八面河油田;沟谷带;构造演化;油气成藏[中图分类号]㊀P618.13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文章编号]㊀1009 301X(2019)03 0013 03㊀㊀八面河沟谷带地区成藏条件较好,但是由于勘探程度较低,前人对沟谷带的形成演化及成藏特征研究较少,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油气分布特征不够明确,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认识和勘探.2018年部署的面12-2-斜19井和面4-斜11井共计新增控制储量269万吨,使沟谷带成为八面河地区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重点分析沟谷带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系统认识沟谷带的油气成藏条件,总结油气成藏特征,明确成藏有利区,为下一步的勘探提供方向.1㊀构造演化特征1.1㊀古近纪裂陷伸展阶段古近纪初期,广大区域下降而形成湖盆,孔店组超覆于中㊁古生界之上,接受填平补齐式沉积,随着湖盆沉积范围逐步向南扩大,晚期为斜坡披覆式沉积,沉积厚度由南向北增厚明显.孔店组沉积末期的济阳运动I幕在本区表现也很明显,这期构造运动形成了沙四段与孔店组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T7,并于郭井子与草桥潜山之间发育较宽缓的坡中浅洼,形成沟谷带雏形.沙四段沉积时期,整个济阳坳陷受郯庐断裂活动右旋平移运动影响,北东向断层已成为主控断层,沟谷带-南斜坡呈断陷结构,沙四段地层向南超覆于下伏地层之上.沙四段末期的济阳运动Ⅱ幕使本区再次上升,东营凹陷南部八面河地区沙四段上部地层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缺失沙三下地层,形成了沙三段与沙四段地层之间的较大不整合面T6.始新世末期右旋走滑之后,八面河断层控制沉积作用增强,同时发生走滑并解体.沙三中㊁沙三上沉积时期,八面河断层活动强度最大,地震资料显示主控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明显增大,沟谷带强烈发育.沙一段㊁沙二段沉积时期,八面河断层活动逐渐减弱,断拗开始收敛,沟谷带较浅.发生于东营组沉积末期的东营运动早期在八面河地区活动尤为强烈,这次构造运动使本区发生不均衡抬升,并遭受削蚀,随着由北向南抬升幅度的增大,削蚀地层也增多,南部斜坡带沙一段㊁沙二段㊁沙三段大部分被削蚀,甚至在南缘孔店组也部分受到削蚀,沟谷带停止发育.1.2㊀新近纪-第四纪拗陷阶段新近纪-第四纪,济阳坳陷同渤海湾盆地进入拗陷演化阶段,构造运动趋于缓和,此时济阳坳陷内的断层活动性都大为减弱,进入拗陷阶段,块体之间高差减小,潜山头逐渐被掩埋,形成现今坡中有隆的构造格局.综上所述,八面河沟谷带经历了孔店组雏形期-沙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㊀2019年05月㊀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h a n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t a f f a n d W o r k e r s㊀㊀第32卷㊀第3期∗[收稿日期]2019-03-01[作者简介]宋光超(1984-),男,大学,工程师,现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四段初始断陷期-沙三段强烈断拗期-沙二-沙一段收敛期-东营组消亡期-平原组定型期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今 北东向展布㊁西南高东北低 的构造格局.2㊀油气成藏特征2.1㊀油气成藏条件八面河地区自身烃源岩无生烃能力,但八面河地区处在生油气条件极为优越的东营凹陷东南斜坡带上,西北为牛庄洼陷,东北为青南洼陷,呈两面邻洼之势,具有良好的油气来源,但不同区域油源存在差异性.受构造演化影响,八面河沟谷带地区不同层系沉积充填特征差异明显,沟谷带控制了砂体类型的分布(图1).孔店组沉积早期,受古地貌影响,地层表现为填平补齐式充填特征,主要沿沟发育冲积扇沉积,砂体类型主要为近源砂砾岩.孔店组沉积晚期,沟谷带初具雏形,地层主要表现为斜坡披覆充填特征,该区距离物源较远,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沙四段主要表现为湖盆扩张初期浅-半深湖沉积充填特征.沟谷带西段远离物源,为滨浅湖静水环境,主要在沟谷带北翼顺坡沿隆发育滨浅湖滩坝砂体;沟谷带东段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沟谷带对砂岩起到一定的卸载和阻挡作用,河道㊁河口坝砂体较为发育.沙三段主要表现为湖盆快速扩张期三角洲进积充填特征,受沟谷强烈发育影响,砂岩在沟谷带内快速卸载堆积,因此沟谷带控制了三角洲前缘相带的推进距离和延展方向,主要发育超覆型河道砂体.受东营组时期抬升剥蚀影响,沙三上及沙二段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在沟谷带地区发育削截型河道砂体.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1㊀八面河沟谷带地区砂体类型图㊀㊀八面河地区新生界盖层较为发育,孔店组中部稳定泥岩㊁沙三中稳定泥岩㊁馆陶组底部玄武岩可作为区域性盖层,内部稳定的砂泥岩可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保存条件较好.北部生烃洼陷生成的油气在馆陶组沉积时期沿不整合面㊁断层及骨架砂体运移至八面河地区北斜坡及主体鼻状构造带,经沟谷带内复杂的输导网络继续向沟谷带-南斜坡高部位运移至东营期定型的岩性㊁构造-岩性㊁地层-岩性等类型复合圈闭中,具备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2.2㊀油气输导模式2.2.1㊀储层对接运移模式从面14区-面138区的跨越洼中隆的南北向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出,所谓的洼中隆只是沟谷相对较浅,但是对于油气的运移仍旧有很大的阻隔作用.鼻状带的油气通过八面河断层实现了油气的跨层运移,但是要实现向偏离断层的下倾沟谷运移,还要满足油储(不整合面)对接的条件.油气要实现突破沟谷带的最低点向南斜坡运移,得益于面14区的含油幅度大于沟谷带北翼的下倾幅度.根据这种运移路径,建立了储层对接运移模式,该种模式满足两个条件:油储(不整合面)对接㊁鼻状带含油幅度大于沟谷带的下倾幅度,使油气可以跨越溢出点向南斜坡运移.2.2.2㊀叠置储层(不整合面)运移模式油气在运移过程中,由于储层和储层或者不整合面叠置发育,薄层泥岩很容易被突破,实现了跨层运移,油气不用跨域沟谷最低点就可以实现向南斜坡运移.叠置储层(不整合面)对接运移模式降低了储层对接运移模式中的条件,但是对沟谷带内储层叠置发育程度要求较高.2.2.3㊀北掉断层搭接运移模式与八面河断裂搭接的反向协调断层,加速了油气跨越沟谷最低点的速度,从而降低了储层对接运移模式对含油幅度的要求.北掉断层搭接运移模式满足一个基本条件:与八面河断裂掉向相反的断层跨越沟谷最低点,该种模式降低了储层对接模式在沟谷较深的地方由于含油幅度的影响油气运移距离有限,从而扩大了油气向沟谷最低点运移的距离,部分层系油气运移甚至直接跨越了沟谷的最低点.2.2.4㊀横穿沟谷断面运移模式横穿沟谷的北西西向的跨越沟谷的断层面受到走滑作用的持续改造,从而造成断层的不同高度和部41㊀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位的输导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改变了传统断层纵向为油气运移的优势运移通道,造成了断面具有横向运移的能力,从而将油气从鼻状带跨层系沟通至南斜坡.2.2.5㊀沟谷充填砂体运移模式沟谷带为继承性发育沟谷,地层从沟谷中心向两翼减薄,沟谷带内部分层系充填了砂体,一直顺延至青南洼陷从而沟通了油源.油气优先沿着优势运移通道(地层倾角大的沟谷带南北两侧)快速运移,沿沟谷运移能力较弱.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与充填砂体形成大量构造-岩性圈闭,一路对油气进行拦截捕获.青南洼陷供烃能力较差,因此青南油源沿沟谷充填砂体运移距离小,潜力区主要在沟谷带东北段.2.3㊀油气成藏主控因素2.3.1㊀输导体系是控制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键从垂直于沟谷带的北西向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出,整个沟谷带偏离八面河断层,是一个继承性的凹陷沟谷,油气翻越沟谷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输导体系成为油气成藏的决定性因素.不整合面㊁断裂及砂体的有效组合为油气跨越沟谷带运移提供了有效途径,输导有利区即为成藏有利区.2.3.2㊀油储对接控制主要含油层系从面14区-面138区的连井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出,面138区最低含油层系均对接在面14区最低含油层系之上,因此油储对接控制了沟谷带南翼的主要含油层系.受油储对接影响,沟谷带南翼含油层系主要集中在高于北翼含油层系的浅层.2.3.3㊀有效圈闭控制油气的富集部位在区域构造背景及沉积充填环境下,受活动断层㊁超覆沉积㊁抬升剥蚀及古地貌等多因素控制,沟谷带可发育构造㊁岩性㊁地层等多类型复合油藏.如:以面4-斜9区沙四段2砂组为代表的缓坡岩性油藏,以面12-2-斜19区沙三上3砂组为代表的岩性上倾尖灭油藏,以面4-斜10区沙三上4砂组为代表的超覆地层油藏,以面138-3区沙三上3砂组为代表的削截地层油藏.3㊀结论与认识1)沟谷带经历了孔店组雏形期-沙四段初始断陷期-沙三段强烈断拗期-沙二-沙一段收敛期-东营组消亡期-平原组定型期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今 北东向展布㊁西南高东北低 的构造格局.2)鼻状带油气翻越沟谷共发育五种输导模式:储层对接运移模式㊁叠置储层(不整合面)运移模式㊁北掉断层搭接运移模式㊁横穿沟谷断面运移模式㊁沟谷充填砂体运移模式.3)沟谷带油气成藏主要受三大因素控制:输导体系是控制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键,油储对接控制主要含油层系,有效圈闭控制油气的富集部位.[参考文献][1]查明,吴孔友,曲江秀,等.断陷盆地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作用[M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2]张林晔,李政,朱日房,等.东营凹陷成烃与成藏关系研究[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O nC h e u c hF o r m a t i o n a n dE v o l u t i o n i nB a m i a n h e a n d I t s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 i n g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O N GG u a n gc h a o (Q i n g h eO i l P r od u c t i o nP l a n t o f S he n g l i O i lf i e l dC o m p a n y ,S I N O P E C ,S h o ug u a n g ,Sh a n d o n g,26271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h e u c h a r e a i nB a m i a n h e h a s a g o o d 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 i n g c o n d i t i o nb u t a l o w e r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c o gn i t i o nd e Gg r e e .U n d e f i n e d p e t r o l e u me n t r a p m e n t c o n t r o l f a c t o r s l i m i t f u r t h e r e x p l o r a t i o n .T h r o u gh s t r u c t u r a l e v o l u t i o n ,s e d i Gm e n t a r y f i l l i n g a n a l y s i s a n d r e s e r v o i r d i s s e c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z e s r e s e r v o i r c o n t r o l f a c t o r s i n t h e c h e u c ha r e a a n d b e l i e v e s t h a t p a t h w a y s y s t e m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d o c k i n g a n d p e t r o l e u me n t r a p m e n t a r e t h r e em a i n c o n t r o l f a c t o r s .A m o n gt h e m ,t h e p a t h w a y s y s t e m i s t h e k e y t o c o n t r o l o i l a n d g a sm i gr a t i o n a n d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d o c k i n g c o n t r o l s t h em a i n o i l -b e a r i n g s e r i e s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t r a p c o n t r o l s r i c h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r e gi o n .K e yw o r d s :B a m i a n h eO i l f i e l d ;C h e u c hA r e a ;S t r u c t u r a l E v o l u t i o n ;P e t r o l e u mE n t r a p m e n t [编辑㊀易文媛]51㊀宋光超.八面河沟谷带形成演化及成藏特征。
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因与来源研究
11CPCI中国石油和化工地质勘探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因与来源研究吉 翔 柳洋杰 李晓萌(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 430100)摘 要:本文以有机地球化学与石油地质学为指导,从可靠的基础资料入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进行八面河油田的原油地化特征与成因的研究结合地质背景的分析,最终通过油源对比结果完成研究区域油气来源的研究。
1 区域地质概况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西北与王家岗断裂构造带相接,北东紧邻广利洼陷,南部与牛头镇凹陷相接,工区勘探面积约为1138km 2。
研究区内地层断裂发育,该区的构造格局受到八面河断层以及牛头镇断层的控制形成了北断南超、北陡南缓的箕状构造背景。
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2.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八面河油田原油具有凝固点低、含硫量高、粘度高、密度高的特点可总结为“三高一低”。
根据前人的资料研究分析可得出八面河原油中缺失饱和烃中较轻馏分。
由此可知,研究区部分原油遭受过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可能与油藏埋藏的深浅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2.2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按照烃类分布与组成差异,可将八面河探区第三系原油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八面河断裂带原油;另一类为羊角沟地区原油。
两类原油的差异在于:①第一类原油的甾类化合物中“地质型”异构体丰度高于羊角沟地区原油,该区原油成熟度偏低。
②八面河断裂带原油γ-蜡烷/C30藿烷、C35-/C34-藿烷值高于羊角沟原油;③羊角沟原油甾烷/藿烷值高于八面河断裂带原油。
由此可以推断出:八面河断裂构造带及北斜坡南部原油烃类组成与分布特征与羊角沟原油的差较高,由于油源、油气运移距离的不同,形成了两类原油性质的差异。
八面河断裂带南部原油来自牛庄洼陷及相邻斜坡深层带,北部原油来自广利洼陷的油源和牛庄洼陷的油源。
3 油源对比3.1 成熟度对比研究区原油CPI 值接近平衡终点值1,可知八面河原油与沙四段低熟页岩(2700m 以上)以及其它烃源岩相关性较差而接近于八面河探区埋藏较深的成熟烃源岩。
八面河油田薄层稠油油藏热采实践与认识
宽选 井 条件 ,扩 大热采 范 围 ,整体 开发 效 果 明显得 到 改 善 。2 0 0 8年 该 区全 面投 入 热 采 开发 。截止 2 1 01 年1 2月 ,面 I 8区共 热采 6 3 0口、8 o井 次 ,累注 蒸 汽 1 2 3 t 2 5 7 ,有 效期 内 累计 产 油 8 7 9 ,累计 增 油 54 t 6 7 5 。热 采平 均有 效 期 1 3 ,平均 单井 次增 油 8 9 ,综 合 油汽 比 0 7 8 5t 8d 5t .。
表 1 面 1 8区 油 藏 地 质 参 数 3
2 开 采 概 况
面 1 8区 2 0 3 0 4年首 先投 入开 发 沙 四段 , 由于该 区的储 层条 件 属于 国 内外 蒸 汽吞 吐开 采标 准 的下 限 ,
方案 设计 立 足于早 期 注水 开 发 ,平 均 单 井 日产 油仅 1 5 ,采 油 速度 0 2 。面 1 8区 沙 三 上 亚段 2 0 .t . 3 05 年投 入 开发 ,北部 地层 能 量充 足 ,方案 设计 采 用热 采开 发 ;南部 油层 有 效厚 度相 对 比较大 ( 均有 效厚 平
[ 图分 类 号 ]TE 4 中 35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编号]17 文 3—10 (0 2 6 0 7 0 6 4 9 2 1 )O 一N 7 — 3
l 地 质 特 点
面 1 8区地处 寿光 市清水泊 农 场 ,构造 位置 处 于东 营 凹陷 南 斜 坡 中南 段 ,与八 面 河 鼻 状构 造 相 邻 , 3 探 明含油 面积 1 . k ,探 明地 质储 量 1 6 . ×1 。总体构 造 格局 是一 个受 中生界基 底控 制 的 、继承 7 1 m 4 16 0t 性 发 育 的单 向斜坡 ,下 第 三系地 层 由北 向南 超覆 ,向东南 上倾 方 向地 层不 断遭 受剥 蚀 ,与局 部小 断 层组
从影响电阻率的四个因素分析低阻油层的成因
4、苏北盆地台兴油田
在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三段已经发现的油气田中,砂泥岩互层段存在着大 量的低电阻油气层,其中台兴油田地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发育的储层为古近系的 阜宁组三段油藏,储层的岩性、物性变化大,油、气、水层电性特征较为紊乱,存 在典型的低阻油层。
阻油层, 试采效果较好, 部分井产量 较高。
低阻油层的成因
1、 地层水矿化度高 地层水矿化度高是孤东油田东营组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孤东油田东营组的地层水矿化度变化复杂, 而且各区块有所不同。 总矿化度最高22830mg/ L, 最低15291mg/ L, 平均为17251mg/ L。
5
2、构造幅度低
5.孤东油田东营组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东营组储层电阻率普遍较低, 电阻率绝对值多小于5Ω ·m,传统 测井解释含油性较低, 因此, 在解释 工作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勘
绝探对经验值的多积小累于和5开������发工���作��� 的m深,入传,统 在东营测组井储解层释中含解油释出性大较储低量, 的低
1、相控低阻(岩性):在低能环境条件下,岩石中颗粒细成份 含量高,导致束缚水含量高,形成低阻 2、复杂水系低阻(地层水矿化度):低矿化度高阻淡水层、高 束缚水低阻油层共存同一剖面上
表3区块馆陶组
大港油田北大港地区断层 发育, 属复杂断块油气田, 开采 层主要为第三系层组。港北地 区的南翼区块主要研究的储集 层为上第三系馆陶组, 属于中 浅层油藏。
1、粘土矿物种类多,分布不均匀: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占42%-76%;其次为绿 泥石、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矿物,所占比例分别为8%-39%、10%-33% 、5%-14% 它们以 不同形式分布在砂岩颗粒的周围 2、储层的亲水性: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明显地高于水相相对渗透率值,反映了这 两油层润湿性为典型亲水型的特征 3、地层水矿化度较高:一般均大于22 g/L 4、导电金属矿物:台兴油田存在黄铁矿和磁铁矿这种金属矿物,对本区电阻率存 在一定影响
获2006年度江汉油田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
2 6・
江
汉
石
油
科
技
第l 7卷
识别技术攻关 , 得出了如下结果 : () 1 八面河油田低电阻率油层 的形成原因比较 复杂 , 影响北 区—广北 区低阻的主要因素是高—极 高地层水矿化度和低幅度油藏; 南区为高泥质含量 导致的高束缚水 , 其次是储层中存在的导电矿物等。 但只有在导 电矿物含量达到 1% 以上才 能实质性 0 地影响地层真电阻率值 , 所以八面河油 田储层中的
( 编辑 康新荣)
( )建立了—套八面河油 田低阻油气层的测井 2 解释图版。根据测井资料、 录井取心和试油资料 , 确
获 20 0 6年度 中 国石化 集 团公 司科 技 进步奖 项 目
获奖等级 项 目 名 称 主要完成单位
获 20 0 6年度 江汉 油 田科 技 进 步 一 等奖 项 目
导电矿物含量不足以影响含油饱和度的评价。
定了八面河地区低阻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标准。
( )八面河地区低阻油层主要分布在沙四段的 3 5 砂组和 6砂组。其次 , 具有砂坝沉积环境 、 阻油层的 低 条件。 ( )取得了较好 的老井 复查 成果。共 复查 了 4 35口老井 , 8 提出怀疑井 2 6口, 储层共计 4 .m(1 9 2 3 层 )提出重点试油井 5口。其 中, 1 , 面 4区沙四段 6 砂组测井解释符合率达到 9 %以上。 5
化学预处理地层技术在八面河油田稠油区块的运用
化学预处理地层技术在八面河油田稠油区块的运用八面河油田稠油区块属于易出砂地层,在作业过程中存在堵塞、乳化、粘土膨胀,以及蒸汽吞吐后采收率和回采水率较低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出了化学预处理地层技术,该技术从油层伤害机理入手,将清洗液解堵与薄膜扩展剂两者综合运用,既可以降低注汽启动压力、提高采收率和回采水率,又可以保护油层、延长防砂有效期,提高了热采效果。
在稠油易出砂地层中,蒸汽吞吐是较为有效的生产技术,出于防砂及提高采收率的需要,采用了大型充填防砂及预处理地层的技术,致使大量外来液体进入地层。
由于稠油富含胶质、沥青质,当水基工作液与稠油相遇时,其中的天然乳化剂胶质、沥青质等与水搅拌形成油包水型乳化液,使原油粘度急剧增加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些乳化液在毛细管喉道中产生贾敏效应,造成严重的液体损害。
同时,稠油中的极性组份很容易吸附在油-水、油-岩界面上,生成一层粘稠的厚膜。
此厚膜的存在,不仅极利于生成油包水乳化液,提高了稠油粘度,导致注汽压力升高,降低了蒸汽波及系数;而且使岩石润湿性转化为亲油,减小了可流动油量,从而降低了开采效果和采收率,同时造成管外防砂充填不实,影响防砂效果。
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应用化学药剂预处理地层,来提高防砂有效期及提高采收率,效果十分显着。
一、化学预处理机理分析化学预处理技术基于蒸汽吞吐方法,将热采与冷采技术结合在一起,融合了提高采收率和保护油层的基本思想。
通过向稠油油藏注入化学药剂,并在油层中分散、乳化等作用可使堵塞孔道的稠油重质成份分散,将稠油乳化成为水包油乳状液,改变稠油的流动性,提高地层渗透率,增加原油的流动能力。
其还可改变地层的润湿性和油、水界面张力,起到辅助驱油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①低界面张力,良好的乳化能力。
②解除近井地带的油层堵塞。
③改变地层岩石的表面润湿性。
④防止粘土膨胀。
二、化学预处理工艺技术研究为提高防砂效果,降低注汽启动压力,提高采收率及回采水率,研究应用了适用于稠油油藏的地层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隐蔽油藏成藏研究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隐蔽油藏成藏研究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勘探程度高,构造油藏勘探难度大,但隐蔽油藏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为给隐蔽油藏勘探提供依据,对沙河街组层序、沉积及成藏进行了系统研究。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等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三级层序和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将沙河街组划分为七个三级层序,并针对缓坡带地层较薄的特点,将沙四段进一步划分为八个四级层序。
在层序地层格架内,通过古地貌研究和沉积体系研究,识别出低位沟谷带和坡折带等控制沉积的两种地貌,建立了本区滨浅湖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布模式,结合地层结构特点,对隐蔽圈闭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指出南部斜坡带、沟谷带、广北坡折带及鼻状构造带西南端是寻找隐蔽圈闭的有利区带。
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原油主要来自牛庄洼陷沙四段成熟烃源岩,部分来自广利洼陷沙四段低熟烃源岩,使本区原油呈现以成熟油为主混有少量未熟—低熟原油的特征。
源自烃源区的大量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及砂体等输导层向本区运移,由于本区具有良好的圈源条件和时空配置关系,成藏条件优越,形成了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的隐蔽油藏。
八面河油田低渗透疏松砂岩地层水平井压裂技术研究
原油相对密度 o92, .4 地面原油粘度 1055 P. , 2. as原始地 m
层压力 1 6 a 1 2MP 。有效孔隙度 1 ~3. , . 1 35 平均孔隙
产措施 。近年来 , 开始采用水平井 开发该 区块的剩余油 , 直 接投产生产 的井开发效果不佳 , 针对水平井的特点 , 结 合本 区块定 向井压裂 的经验 , 对八 面河疏松砂 岩油藏水 平井压裂技术进行研究应用 , 取得了较好 的增油效果。
联度低 温破胶压裂液体 系, 实现端部脱砂压裂 , 当增加 支撑 剂用量减少因支撑剂嵌入 对疏松砂岩人 工裂缝导流能力 适 的影响。现场应 用产液量和产油量显著增加 , 水平井压后产 能是 同区块定向井压后产能的 3倍。
[ 关键词] 疏松砂岩 ; 水平井; 压裂 ; 端部脱砂 ; 支撑 剂嵌入 [ 中图分类号] T 3 [ E 5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O—3 1 (02 O一 O2— 0 0 9 O x 21 )5 0 1 4
甘 旭 红
( 中国石 化江汉 油田分公 司采油 工艺研 究 院, 北 武 汉 4 0 3 ) 湖 30 5 [ 摘 要] 分析研究 了八面河油田低渗疏松砂岩油藏面 1 4区沙四段主力含 油层 4 56 组层 间应力差, ,,砂 通过优化压 裂规模和控制缝 高沟通主力合 油小层 , 高水平 井压后 产能。针对面 1 提 4区沙四段低渗疏松 砂岩油藏特 点, 采用低 交
八面河油 田属疏松砂岩油藏 , 由于地层易出砂 , 开发
部。北部与面 1 2区、 4区相接、 面 西南端与面 2 2区相邻。
面1 4区分沙三上、 沙三中、 沙四段三套层系开发。沙四段含 油小层有 123456 ,,,,, 砂组。主力砂组为 456 ,, 砂组, 地面
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技术及成因分析
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技术及成因分析Ξ陈东亮1,王 杰2(11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21新疆油田分公司陆梁油田作业区,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摘 要:从矿化度、构造特征、束缚水等9个方面讨论了低阻油层的成因,并提出测井识别低阻油层的方法,同时提倡测井与地质、录井、油藏工程相结合,相互补充以提高低阻油层的识别率。
关键词:低阻;油层;测井;识别 低阻油层(或称低电阻率油层)是指相对于临近水层而言电阻率偏低的一类油层。
由于各个油田的地层水电阻率差异很大,而且同一油田存在多套油水系统,不同油水系统的水层电阻率存在差异,因此,通常用电阻增大率来定义低阻油层。
电阻增大率也称电阻率指数,即指油层和临近纯水层电阻率之比I,通常把I<3的油层定义为低电阻率油层。
1 低阻油层的成因1.1 原油性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油水共存体系中,密度较小的轻质油粘度较小,流动性好,容易被钻井液驱替,造成侵入带范围大,地层视电阻率的测井值受侵入带影响较大,造成视电阻率比地层真电阻率小,解释为低电阻地层,可能漏掉轻质油层的解释。
1.2 导电矿物的影响黄铁矿或磁铁矿等导电矿物的存在,会造成电阻率的降低,且:①对于高频感应测井,影响增大;②层状导电矿物比分散状导电矿物对感应测井有更大影响。
1.3 盐水钻井液侵入、井径扩大的影响当钻井液性能差(特别指失水量大),或采用盐水钻井液,或测井进钻井液浸泡油层时间太长,都可以使测井视电阻率成倍下降。
1.4 高自然伽马引起的低阻油层储层泥质含量高,吸附水含量高,阳离子交换多,使储层电阻率降低;或者是储层孔隙喉道变细变小,使束缚水含量增加,导致电阻率降低。
1.5 地层水矿化度高地层水的矿化度主要由沉积环境和沉积后的物理化学环境所决定。
地层水矿化度的增加,油层电阻率减小,油层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的比值减小。
1.6 构造幅度低低构造幅度是造成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低的原因之一,构造幅度低,则油气运移到圈闭的过程中动力小,造成束缚水饱和度高,地层电阻率降低。
八面河地区隐蔽性圈闭地震识别思路与方法
・ 3・ 1
l井料 I 测资
l
l 厦 料l 地资
T
l震 料 地资
I
l。 此 瞅 哪
’
。
J
精细 构造解释
■
1
连并 小层对 比分析
目标 区储 层预测
圈 闭识别与落实
图 l 隐 蔽 性 圈 闭 地 震 识 别 思 路 框 架 图
结合 可 以较 准确 地识 别 隐蔽性 圈闭 ( 1 。 图 ) 具 体 思 路 为 : 有 利 油气 聚 集 带 上 开展 精 细 构 在
第2 O卷
第 2期
江
汉
石 油
科
技
V0 . 0 No 2 12 .
21 0 6月 0年
J N H NP T O E M S IN EA DT C O O Y - G A E R L U CE C N E HN L G I A
Jn 2 1 u .0 0
八 面 河 地 区隐蔽 性 圈 闭地 震 识别 思 路 与方 法
高地震 的纵横 向分辨率 , 增强地震资料捕捉弱信号 的能力 。依据 测井资 料能够很 好地反 映储层垂 向变 化 的特 点 , 地震资 料 能 够追 踪储 层 横 向变 化 的突 出
优点 , 资料 能分 析确 定储 层 分 布 和延 伸方 向的 地质 优势, 充分 发挥各 种基础资 料 的价值 , 将三 者有机地
质 和测井等各种 基 础资 料 , 将 三者 有机 结 合是 完 并
全 可以发现规 律的 。
2 隐蔽性圈闭地震识别思路与方法
1 八 面河 地 区隐蔽 性 圈闭概 况
针对 该 区具 有 断裂 发育 、 层厚 薄变 化 大和储 地 八 面河 地 区沙河 街组 总体为一 北低南 高 的斜坡 层 非均质性 强等 难点 , 震寻 找 隐蔽性 圈 闭 ( 地 地层 、 岩 性 、 幅度 构造 ) 要 需 在 提 高地 震 资 料 的分 辨 低 主
八面河油田南区沙四一砂组中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难点和主要对策研究
八面河油田南区沙四一砂组中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难点和主要对策研究刘杰【期刊名称】《内江科技》【年(卷),期】2014(035)004【总页数】1页(P66)【作者】刘杰【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江汉油田清河采油厂【正文语种】中文八面河油田构造上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八面河断裂构造带南端翘起部位,广饶凸起的北部。
沙四1砂组油藏埋深1245.0 m,平均厚度为3.8 m,沙四段1砂组油层孔隙度平均值为30.9%;渗透率平均为252.6×10-3μm2,属高孔中渗油藏。
地面原油粘度平均为1580 mPa.s,属中浅层中低渗透普通稠油油藏。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地层能量不足、含油丰度不高,油层较薄,储层渗透率虽然达到中渗但非均质性较强,原油粘度相对较高也是影响油井产量的主要原因,油井初期具在一定产能,但产量下降快,动液面下降快,注水开发后注水井启动压力高,油井长期不见效,油井一旦见效含水上升快,开发效果变差。
(1)油层孔喉细小、比表面积大、渗透率低。
低渗透油层以小—微孔隙和细—微细喉道为主,平均孔隙直径为26~43 μm,喉道半径中值0.1~2.0 μm,比表面积2~20 m2/g。
储层孔喉细小和比表面积大,不仅直接形成了渗透率低的结果,而且是低渗透油层一系列开采特征的根本原因。
(2)渗流规律不遵循达西定律,具有启动压力梯度。
低渗透储层由于孔喉细小、比表面积和原油边界层厚度大、贾敏效应和表面分子力作用强烈,其渗流规律不遵循达西定律,具有非达西型渗流特征。
具有明显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越低,启动压力梯度越大。
(3)弹性能量小,利用天然能量方式开采其压力和产量下降快。
沙四一砂组由于储层连通性差、渗流阻力大,无底水,且边水不活跃,弹性能量很小,弹性阶段采收率只有1%~2%。
(4)产油能力和吸水能力低,油井见注水效果缓慢。
沙四一砂组油井一般都要经过压裂改造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但生产能力也都很低,采油指数一般只有1~2 t/(MPa·d)。
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沉积、层序及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沉积、层序及油气成藏条件研究为研究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油气成藏规律,了解油气勘探潜力,为寻找勘探目标提供依据,对本区孔店组的沉积、层序及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八面河地区孔店组地层特点,建立了八面河地区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三个四级层序,每个四级层序包括一个洪泛体系域和一个辫状河体系域。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孔店组层序地层模式,即层序发育早期主要为洪泛沉积,层序发育后期以辫状河沉积占主导地位。
在层序地层格架内,研究了该区沉积体系。
八面河地区孔店组存在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洪泛平原相。
其中洪泛体系域主要发育洪泛平原,砂体不发育;辫状河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较发育;冲积扇相仅局部存在。
通过油源对比,证实八面河孔店组原油主要来自孔店组烃源岩,同时也可能混入了沙河街组生成的原油。
建立了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油气成藏模式。
源自东营凹陷孔店组和沙河街组等深层烃源岩的油气经断层、不整合面及砂体运载层沿斜坡上倾方向运移,在八面河等构造带聚集,形成了地层类、构造类和构造岩性类等多种油气藏,它们在不同区带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八面河地区低熟油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八面河地区低熟油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张春荣
【期刊名称】《复式油气田》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低熟油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八面河油为例,从含油气系统入手,分析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上部油源层的结构及其地质构造特征。
从油层的埋深及温度与原油粘度关系分析低熟油油藏成藏需要的门限温度,分析低熟油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的门限压力。
在烃源岩体中,随着异常压力增加,油气由源岩体的厚度中心向边缘推进,但异常压力必须大于运移门限压力,运移才能进行。
根据动态平衡原理,在成藏过程中,运载层的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张春荣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J], 旷理雄;郭建华;黄太柱;肖秋苟
2.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J], 方世虎;徐怀民;郭召杰;焦翠华;
孟卫工;李建明
3.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7油层组致密油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J], 吴伟涛;邓静;
赵靖舟;孙勃;郭汉卿;邓秀芹;耳闯;白玉彬
4.八面河地区郭井子潜山中生界成藏条件分析 [J], 许叶妹;
5.八面河地区古潜山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 [J], 余芳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庞雄奇;李素梅;黎茂稳;金之钧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2001(019)004
【摘要】采用先进的多馏分绝对定量、非烃技术,配合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在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分子地球化学角度对东营凹陷八面河“未熟-低熟油”成因进行了剖析.成熟度、单体烃绝对定量、多馏分与多参数综合对比揭示,以往研究确认的埋藏较浅的有机质富集层段-沙四段未熟-低熟页岩段并非该区“未熟-低熟油”的主力烃源岩 ,该区原油主要来自已进入生油门窗的成熟烃源岩,未熟-低熟烃源岩供应的油气量非常有限.八面河“未熟-低熟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未熟-低熟油,该区原油成因机理仍然遵循干酪根晚期降解成烃理论.
【总页数】6页(P586-591)
【作者】庞雄奇;李素梅;黎茂稳;金之钧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加拿大联邦地质调查局卡尔加利分部;加拿大联邦地质调查局卡尔加利分部;石油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八面河地区低熟油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J], 张春荣
2.八面河广南地区沙四段沉积相及其演化特征研究 [J], 查光煜
3.八面河老河口地区构造演化研究及潜力分析 [J], 蔡炳坤
4.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J], 李孝军
5.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不整合油藏分布规律 [J], 同晓山;王春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成藏主控因素
浅析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成藏主控因素黄中歌【摘要】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成藏条件良好,但勘探及认识程度较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分析该区孔店组的构造、地层、沉积、储层等基本地质特征,解剖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成藏控制因素,总结油气分布特征.发现古地貌格局、不整合面、断裂、砂体、鼻状背景为孔店组油气成藏的五大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洼隆相间的古地貌特征控制沉积、储层的展布及圈闭的发育类型,不整合面、断层及砂体的有效组合控制孔店组的油气运移,鼻状背景、断裂展布控制油气的富集.【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6)005【总页数】5页(P13-16,20)【关键词】八面河;孔店组;地质特征;成藏主控;油气分布【作者】黄中歌【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厂,山东寿光2627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2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成藏条件良好,但是由于勘探程度较低,前人对孔店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较少,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和油气分布特征不够明确,制约了该区孔店组的进一步勘探。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大孔店组的勘探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孔店组基本地质特征为研究对象,综合系统分析成藏地质条件,解剖已知油藏,研究成藏主要控制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明确成藏有利区,可为下步勘探指明方向。
1 基本地质特征1.1 构造特征八面河地区隶属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处于凹陷边缘,构造抬升和地层剥蚀较为强烈,自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山等构造运动。
加里东和海西期的褶皱和震荡运动阶段表现为台地整体抬升剥蚀,造成志留-泥盆、三叠系的大面积缺失。
印支期的挤压褶皱运动阶段产生北西向逆冲断裂带及伴生的褶皱隆起带,造成古生界的地层缺失及中生界与古生界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形成了八面河地区潜山构造雏形。
白垩纪末期的燕山运动为构造反转阶段,出现火山喷发,褶皱上升,并遭受剥蚀,形成孔店组与中生界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地表出露中生代火山岩及砂泥岩、古生代碳酸盐地层,成为第三纪湖盆沉积基底,燕山末期的拉张作用,南面广饶凸起初具雏形,使东营凹陷南斜坡基底构造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平缓斜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低 电阻 率 油层 成 因研 究
八 面河油 田面 1 4井 区位于 渤海湾 盆地济 阳坳 陷东 营 凹陷南 部斜 坡带 。其 中面 1 4井 区沙河 街组 四段 6砂组 ( s)的油层 电阻 率值 与相 邻 泥岩 较 为接 近 , 比相 邻 井段 的其 他层 位 典 型油 层 低很 多 ,电阻 率 E
[ 稿日期]2l 收 O O一0 2 8— 5
[ 者 简 介 ] 万金 彬 ( 9 1一 ,男 ,1 9 作 17 ) 9 6年 石 油大 学 ( 东 ) 毕 业 ,高 级 工程 师 ,现 主 要 从 事 测 井 评 价 及 测 井 解释 方 法研 究 工 作 。 华
第 3 3卷第 5期
万 金 彬 等 :八 面 河 地 区 低 阻 油层 成 因 及 识 别 方 法 研 究
特 征 、粘 土 矿 物 的含 量及 成分 、微 观 孔 隙 的导 电机 理 等 方 面 对 其 成 因进 行 研 究 和 探 讨 。 综 合 分 析 了造 成
低 阻 的主 要 因素 , 并依 据 试 油试 采 资 料 ,利 用 地 质 统 计 法 建 立 了低 阻 油 层 的 识 别 图版 ; 通 过 创 立 测 井 曲
Hale Waihona Puke 八 面 河 地 区低 阻 油 层 成 因及 识 别 方 法 研 究
万 金彬 ( 石油测井有限公司油气评 中 价中 心, 陕西 西安 707) 10 7
董 双福 ( 中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三 塘湖采 油厂, 新疆 哈密 890) 309
[ 要 ] 八 面 河地 区面 1 摘 4井 区 E 砂 组 低 阻油 层 发 育 ,根 据 面 1 s 4井 区 E 2 组 的 沉 积 环 境 、储 层 的 微 观 s砂
绝对 值也较 小 ,感应 电导率一 般 为 3 0 0 mS m,一般 易解 释为水 层l 。而且 在开发 区 内多数井 未 录 0  ̄5 0 / 】 ] 井 ,为油层 识别带 来 了很 大难 度 。根 据 这 一特 点 ,从 沉 积 特 征 、岩 性 特 征 、物 性 特 征 、岩 石 润 湿 性 特 征 、储 层粘 土矿物 的含量及 成分 等方 面展开 成 因研 究 。
面 ,造成 岩石 电导率 明显提 高口 。 ]
1 2 储 层 物 性 特 征 .
面 1 4井 区沙 四段 平均粒 度 中值 为 0 3 rm,各砂组 粒度 分析资 料见 表 1 .1 a 。从 表 1可 以看 出 ,E :砂 s 组粒 度较 其他砂组 更细 ,具有 更大 的 比表 面 。 据面 1 4井 区 E 组砂 岩压汞试 验 的各 项 参数 统 计 表 明 ,砂 岩 储层 的最 大孔 喉 半 径 一般 为 4 2 s砂 . ~
线 的 “ 性” 对 比 法 识别 低 阻 油层 的方 法 , 取得 了较好 的 应用 效 果 。 三
[ 键 词 ] 电 阻率 ;四 性 关 系 ;低 阻油 层 ;八 面 河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 P 3 . 4 6 1 8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10 — 7 2 (0 1 5— 0 4— 5 0 0 9 5 2 1 )0 0 9 0
9 0 m,平均 5 3 m;孔 喉半径 中值 一般 为 0 1 . ./ z .5 . ~0 5 m,平 均 0 4 / . 7 m;孑 喉 半径 均 值 一般 为 0 7  ̄ L . ~
17 . m,平均 1 2 5 m。孔喉半 径 分 布较 宽 ,均 质程 度 差 ,孑 喉 半 径 从 0 0 ~ 9 O m 之 间 均 有 分 布 , . 5/  ̄ L .2 . 主要流 动 区间在 1 6 6 3 m 之 间 ,主峰 较 明显 ,峰 值 孑 喉 半 径 在 2 5 4 O m,渗 透 率 贡献 值 可 达 . ~ . L . ~ . 6 左右 。孔 喉均质 系数较 低 ,平 均 为 0 1 4 0 . 3 。该 区 E 2 s 砂层 组 孔喉 总体 上 较小 ,但 孔 隙大 小 不一 ,喉 道 粗细不 均 ,造 成微 孔隙发 育 ,束 缚水 饱和度 较高 ,导致 储层 电阻 率下 降L 。 3 ]
I 1 储 层 沉 积 及 岩 性 特 征 .
面1 4井 区在沙 四段沉 积 时期 ,在 北东及 东部 物源 的供给下 接受 了一 套灰绿 、绿 灰色 泥岩 、油 页岩 、 灰 质泥 、页岩 、粉 、细砂岩 及碳 酸盐岩 构成 的频繁互 层 沉积 物 ,形 成 了三 角 洲前 缘亚 相 和 滨 浅湖 亚 相 , 以滨浅湖 亚相沉 积为 主 ,尤 其滩坝 砂体较 发育 。E 砂组 砂岩 以含 泥 质细 砂岩 、灰 质 粉砂 岩 为主 ,其 次 s
表 1 面 1 4井 区 粒 度 分 析 数 据 统 计 表
岩 性
砂 岩
层 位
E{ s
Es ;
样 品 块 数
石 油 天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Z1 年 5 江 01 月 第3卷 第5 3 期 J u n l f l n sT c n l y ( . p ) Ma. 0 1 V 1 3 N . o r a o dGa e h o g J J I Oi a o y 2 1 o 3 o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