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受力分析难点突破的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成因及对策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成因及对策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成因及对策作者:武敬伟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4年第03期(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200)1问题的提出所谓受力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在给定物理环境中所受到的力全部找出来,并画出相应的受力示意图.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更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受力分析茫然无措.受力分析不完全或者受力分析错误常常是造成解题错误的诱因,学生因为这一基本功掌握不好而导致学习困难,进而对物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因此,克服这一难点是顺利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2问题的分析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感到受力分析很吃力,没思路,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2.1受力分析的综合性受力分析涉及的不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若干知识群.例如,在受力分析是可能既要考虑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电磁力,又要与运动状态、加速度等联系起来;是既需要较全面的知识体系掌握,又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学生在初学这些知识点时已经很吃力,这么多知识揉合在一起考虑,难度自然很大.2.2物理概念本身的高难度高中物理教学对知识点理解要求较高,与初中要求不可同日而语.以弹力为例:在初中对弹力的要求仅限于能计算弹簧弹力大小,知道弹力可分为压力、支持力、拉力即可,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并不涉及;在高中物理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弹力的种类、各类弹力产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弹力大小方向,还要求学生据此判断弹力有无、有几种弹力、大小方向如何等等.再比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初中主要要求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是压力和粗糙;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求滑动摩擦力,更要掌握静摩擦力;不仅要会求力的大小,更要会找力的方向;不仅要理解运动,更要理解相对运动(趋势)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稍有疏漏,就会造成漏力、错力等错误.2.3受力分析的复杂过程是造成困难的原因之一受力分析不是找物体或者系统受到的某一个力,而是要把物体受到的所有的力按照正确的大小方向用力的示意图标注出来.做到不多力、不漏力、不错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熟练分析每个力的成因、三要素、施受力物体,还要求学生把这些分散的知识板块综合考虑,经过一个完整的分析、检索、判断、检验的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对于一些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很具有挑战性的.3问题解决的设想与实践受力分析问题的难度决定了解决它绝非一日之功.在受力分析的教学中,我们要掌握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策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经过一个反复矫正不断巩固的过程,着力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只要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培养好的解题习惯,学生在受力分析这个难题上是可以少走弯路的.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突破受力分析教学难点:3.1完善知识结构,夯实解题基础高中物理的各个知识点、知识板块是以概念的逻辑性为主线,严密且准确相互联系的体系.而学生获得的知识点则是以累积的方式逐渐形成的知识点的集合.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学生脑海中的知识越积越多,遗忘越来越频繁.教材上的知识点、知识板块不一定都能很有效地纳入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容易形成一定的缺陷和漏洞,某些难懂的知识点,甚至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呈现模糊的状态.在受力分析这样综合的问题中,如果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依据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性质特点,在解题中就不可避免的得出错误的结果,例如多力、漏力、错力等.因此,突破受力分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确保知识结构的完善.例1如图1所示,物体A重40 N,物体B重20 N,A与B、B与地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体B用细绳系住,当水平力F=32 N时,才能将A匀速拉出,求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常见错解因为A受到的上下两摩擦力与拉力F相等,且上、下表面摩擦力分别为f1=μmBg,f2=μmAg,所以μ=0.53.在上述错解中,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μmg,错误地理解了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把重力当压力.正确解法如下: f1=μFNAB,f2=μFNA、FNAB=mBg,FNA=mAg+FNAB=(mAg+mBg),所以μ=0.32.例2如图2,MA=MB=5 kg,A与B、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绳和滑轮的质量均不计,求水平拉力F为多大时,才能将B匀速拉出.常见错解不少同学在解题过程中以为只需要拉力F克服AB两物体所受摩擦力fAB和fB 即可,于是得出如下结果:F=fAB+fB=μmAg+μ(mAg+mBg)=30 N.错解分析及正解错解原因1:错误的选取了研究对象, F的受力物体为B木块.,应以B木块为研究对象.错解原因2:根据各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B木块受到向左的拉力F、向右的摩擦力fAB和fB以及向右的拉力T.所以正确的结果下:T=μmAg;F=fAB+fB+T=μmAg+μ(mAg+mBg)+T=40 N.3.2按部就班找力,养成解题习惯受力分析涉及多种力,过程较复杂.为避免出现多力、漏力、错力等情况,在分析过程中就尤其需要一个清晰的思路.通常在受力分析时要先后经历以下过程:(1)明确研究对象:确定我们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2)隔离物体分析: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问题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并将这些力一一画在受力图上.(3)受力分析的顺序:先重力,后弹力然后摩擦力,最后再找其他力(比如电磁力等)对于弹力、摩擦力应逐个在接触面(或点)去找,先判断有无,再判断方向.(4)进行定性检验:画出受力示意图后要进行定性检验,看一看根据你画的示意图,物体能否处于题目中所给的运动状态.例3如图3所示的对A物体的四幅受力图中,正确的有解析按照“先重力,后弹力再找摩擦力,最后再找其他力”的顺序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重力必定存在且方向固定;弹力须首先通过搬移法假设判断其有无,可知A、B选项只选B.斜面上滑的物体通过搬移法判断其支持存在,再依据弹力方向规律判定其方向;摩擦力同样只能产生于接触面上,先判断其有无,再判断其方向故C项错误.同理D选项摩擦力存在条件不完全故错误.例4L型木板P(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相连,如图4所示.若P、Q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木板P 的受力个数为A.3B.4C.5D.6解析隔离木板P为研究对象,木板P必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通过弹力有无及方向的规律判断:在上下表面和弹簧接触点等接触处分别存在垂直向下压力、斜面对木板P的垂直向上支持力和弹簧平行斜面的弹力;根据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规律判断:下表面存在沿斜面向上静摩擦力,故选项C正确.解答此题要注意,P、Q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斜面对木板P一定有摩擦力,轻弹簧中一定有弹力;若题述中给出斜面上表面光滑,则斜面对木板P没有摩擦力,轻弹簧中弹力为零.3.3综合归纳分类,提升解题能力在对物体受力分析时除了根据一些性质力产生的条件来分析外,有时还需要和其他外部条件结合起来判断受力情况.受力分析常常要将整体和隔离相结合;与运动状态相结合;要与牛顿第三定律相结合.(1)整体和隔离相结合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连接体问题,在受力分析时有时要先整体后隔离,有时要先隔离后整体:例5如图5所示:恒力F作用在B上,A、B、C三个物体静止不动,求A、B之间,B、C之间,C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此题如果把A、B、C作为一个整体,立刻就知道了地面对C的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水平向左,再把AB看成一个整体,C对B的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水平向左,再隔离A,可知A不受摩擦力,这样的题目很多,在这里就不再举例了.(2)要与运动状态相结合物体处于何种运动状态是由它的受力情况决定的,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了何种运动状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物体的受力情况.比如,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合外力一定为零;我们知道了加速度方向就知道了合外力方向等等.例6如图6 M静止,倾角为θ,小物体m在光滑的斜面上匀加速下滑,求支持力FN.如图7所示,m与M接触面光滑,两者保持相对静止,以加速度a向右加速运动,求支持力FN.我们对小物体隔离受力分析后,如图8处理,为什么受力情况相同,而合力不一样呢?这显然是根据加速度方向反过来确定的.(3)与牛顿第三定律相结合当我们采用隔离法分析出其中一个物体的受力后,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很方便确定另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这样不至于漏掉力.例2中我们分析了A物体的受力,要分析B物体的受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A对B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和向左的摩擦力.例7如图9,半园形凹槽表面光滑,固定在地面上,半径为R;质量为m的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求小球滑到最低点B时对轨道的压力.此题直接求压力有困难,我们可以借助牛顿第三定律先求出轨道对小球的支持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总之,在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时候,只要抓住各个力的特点,依据合理的解题顺序,那么物体受力分析这一难点肯定会有所突破.。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作者:李建根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2期[摘 ;要:受力分析为物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物理综合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影响,但部分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有效性不高,本文通过知识点范围广、物理思维不严密,两个方面对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进行了总结,并从明确问题分析步骤、突出教学重点、强化细节知识记忆,三个方面对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突破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细节知识]受力分析知识与运动学、动力学等知识都有联系,但现阶段的物理教材将受力分析知识点分散在各个章节中,提高了教学的难度,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需要明确教学重点,并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发挥出受力分析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

另外,在进行受力分析教学时,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构建教学方法,为之后的物理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一)知识点范围广受到知识点范围广这一问题的影响,受力分析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总结,第一,由于物理受力分析知识点内容较多,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教学进度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难以保障课程设计具有较高的质量,部分教师的课程设计情况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存在课程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降低了受力分析质量。

第二,由于受力分析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内容较多,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知识点混淆的问题,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方法,但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高,难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知识点分析。

(二)物理思维不严密物理思维不严密为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第一,由于物理知识点较为抽象,在进行研究分析时,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但部分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受力分析能力,在解题中容易出现失误问题。

另外,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应用的教学方式不合理,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降低了受力分析质量。

浅谈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受力分析问题

浅谈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受力分析问题

浅谈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受力分析问题针对学生学习工程力学课程中受力分析时所遇到的困惑,提出了一些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工程力学受力分析思路一、引言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是将原属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的内容,加以融合、贯通和相互渗透,形成新的工程力学体系。

它是高等职业教育机械类、土木类、材料类、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和工程联系极为广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其实践性在高职教学中表现为既重视知识层次的要求,又重视技能层次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力学知识,又要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计算简图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正确的绘制受力图是学生学好工程力学的第一步。

课程中的物体平衡问题的求解、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是计算等都要正确绘制受力图之后才能进行。

所以,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准确绘制受力图是本课程学习的基础。

在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受力分析时,常常会将高中物理中的受力分析用过来,对力的三要素理解不够,对静力学公理和推理不能正确掌握,对约束和约束反力没有深入理解,所以在绘制受力图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

为此,我们总结出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绘制受力图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这一难点内容,正确绘制受力图,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掌握基本概念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

1.力的概念,其中要强调力的三要素。

举例1:试画出图1中小车的受力图。

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有部分的学生都画成了图2所示的样子,而正确的受力图应为图3,这就是因为对力的三要素理解不够清楚,要跟学生解释在《工程力学》受力图中要强调力的作用点的位置,不能像中学物理中一律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2.约束与约束反力。

首先要跟学生讲清楚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总是以各种形式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

一个物体的运动受到周围其他物体的限制,这种限制条件称为约束。

约束作用于被约束物体上的限制其运动的力,称为约束反力。

《受力分析难点突破的研究》结题报告

《受力分析难点突破的研究》结题报告

《受力分析难点突破的研究》结题报告榆林中学刘永卫课题研究背景:在整个高一物理中,力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往往习惯于形象直观,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也是力学成为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的重要原因。

高一的力学是学习动力学,电磁力学等内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掌握力学的重点和前提在于学会如何进行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在高中物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力学还是以后学到的电磁学都会应用到,可以说,受力分析贯穿物理学的各个分支里,受力分析是我们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将会导致解题的错误,正确对研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等于成功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在高中的试题中,受力分析占有很大的比重,单独进行考察也有,但更多是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之中,所以,受力分析的地位不言而明。

无论是必修一的共点力平衡、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还是必修二的圆周运动、天体运动以及功能关系中,正确进行受力分析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

而学生在受力分析的时候往往会有“漏力、多力、错力”等情况的出现。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基于上述缘由,我们进行《关于高中物理受力分析难点突破的研究》课题的研究。

要求教师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渗透受力分析的思想,为提高学生受力分析的准确性,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提高做题效率。

本次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通过直观性实验,探究受力分析的方法及技巧,并学会把化抽象为具体方法应用在课堂中,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一、难点形成原因: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像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

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

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1. 引言1.1 概述本文是关于八年级物理小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旨在总结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与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和讨论,以及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旨在深入探索物理领域中一个具体的小课题,并试图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2 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探索八年级物理小课题,并系统化地解答其中的问题。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并分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因素。

同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希望培养学生对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1.3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撰写: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

我们将从概述本文内容开始,介绍文章所涉及到的背景、目的以及整体结构。

第二部分是研究背景。

这里我们会针对八年级物理小课题进行详细介绍,并阐述为什么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同时,我们还会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并概述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

第三部分是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所使用的实验设备,并描述实验步骤和流程。

此外,还会对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进行阐述,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部分是实验结果与讨论。

我们将汇总并展示实验数据,并进行结果分析和解释。

同时,也会探讨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与其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

我们将总结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同时,也会对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以上结构,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本篇文章的内容安排,并对整个研究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八年级物理小课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目前研究情况等信息。

2. 研究背景:2.1 物理小课题背景: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物质、能量、力和运动的规律。

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在初中阶段,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初中物理物体受力分析中如何突破难点的几点建议

关于初中物理物体受力分析中如何突破难点的几点建议

关于初中物理物体受力分析中如何突破难点的几点建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能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而学生在分析时常出现多力、少力或力的大小判断不准确。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这句话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意思:1、一个力的产生必须具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可能产生力。

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力的存在就一定存在施力物和受力物,如果找不到施力物,那么这个力就不可能存在。

例如对空中飞行的足球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进行受力分析,有的学生会认为足球除受重力外还要受向前的推力,这个推力是存不存在呢,我们先假设它存在,那么这个推力的施力物是谁呢?这个施力物是找不到的,所以这个力是不存在的。

2、两个物体间要发生相互作用,发生作用是一是指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指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改变的趋势,所以有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会有力。

二、对于多个物体相互接触时,要用隔离法,也就是首先要确定一个受力物体,并只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其次是找出与该物体有关的关联,不要把其他物体受的力拉到这个物体上,避免出现多力的情况。

三、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分方向进行,切记全面开花,在对某一个方向分析时,对其他方向不去考虑。

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对力的个数和大小判断不准确的现象出现。

四、对于惯性的理解要准确,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是力,这一点学生由于对生活经验没有清楚的认知,会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于惯性力的作用。

比如往往会认为空中飞行的子弹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

五、应用二力平衡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对二力平衡的理解应用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强调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准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排除不易分辨的伪力。

因为物体只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受力一定平衡,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或不受力。

例如如图所示一个工件随着传送带一起匀速向右运动,这时工件在水平方向受力情况可能是A. 只受到向右摩擦力B. 只受到向左的摩擦力C. 不受摩擦力的作用D. 受的是平衡力的作用对于这道题学生不易能准确判断,如下图所示,首先我们画出常见的力即重力和支持力,然后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力学题受力分析解题反思

高中物理力学题受力分析解题反思

关键词 : 高 中物 理 ; 力学题 ; 解题 教 学 ; 教 学探 讨 我 们 身 边 的 物体 要 么 处 于 静 止 状 态 、 要么处 于运动 状态 , 究 其 原 因除 初 始 运 动 情 况 不 同 外 就 是 受 到 不 同 作 用 力 的 结 果. 因此 , 要研究 物体运 动状 态 , 就 必 须 对 其 受 力 情 况 进 行 全 面地分析 , 只有将受力情况分析清楚 了 , 才 能 科 学 地 解 释 清 楚 其 所 处 的运 动 状 态 , 同时 指 导 人 们 认 识 自然 和 改 造 自然 . 由此 可见 , 科 学、 客观 、 正 确 地 分 析 物 体 的各 个 受 力 情 况 , 不 仅 是 解 决 力 学 相 关 问题 的关 键 , 而 且 还 是 解 决 整 个 物 理 学 问 题 的 基 础, 是 每 一 位 高 中学 生 必 须 掌握 的 基 本 功 .
难为易.
带 电 器 的 A 小 球 、 B 、 C 所 , 静 止 在 光 雪 滑 的 蒙 水 平 面 、 、 、 、
带电 上, 如 果 只将 A 球 释 放 , 其 将 产 生 方 向 向右 的加速度 n 一1 m/ s , 如果 只将 B球 释放 , 则其 将产 生方 向
体性 , 将 其 抽 象 为 独 立 的质 点 、 刚体或一个质点系统 ; 二 是 依 据 重力 、 弹力 、 摩 擦 力 等 顺 序 对 物体 所 受 力 情 况 进 行 遍 历 , 从 而 有 效 防止 出现 疏 忽 某 些 作 用 力 的情 况 , 比如 , 重 力 是 地 球 每 个 物 体都受到的 , 又如 , 弹 力 则 要 综 合 巡 查 物 体 的 四周 接 触 情 况 , 察 看 其 与 其 他 物 体 有多 少 接 触 点 或 接 触 面 , 从 而 做 出判 断 , 再如, 对于摩擦力 , 则必须依 据物体是 处于静止 还是运 动进行判 断 ;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研究背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力和探究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内容的单一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施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探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的方法,并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并在不同班级中进行实施。

然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评估学生对不同类型实验的学习效果和兴趣程度。

4. 研究结果经过实验和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有不同的影响。

- 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验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 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教学活动,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 研究启示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兴趣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活动。

- 实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6.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数量有限、研究时间较短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延长研究时间,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分析,以获得更全面的结论。

7. 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结论和启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对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突破受力分析的技巧

突破受力分析的技巧

突破受力分析的技巧高中物理的力学部分既是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特别是涉及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往往因受力分析的错误而导致全盘皆错,同时受力情况分析也是一个难点。

在学习力学知识时,首先应突破受力分析这一关。

要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必须要弄清楚力按性质命名时,力学中常见的力是哪几种,每种力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每种力的方向。

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析。

下面从基本概念入手,以具体事例说明物体受力分析的技巧:一、按性质分,力学中常见力的理解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叫重力。

其产生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地球上及其附近所有物体都要受重力作用,其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大小跟质量成正比,即G=mg.由于物体随地球自转需要向心力,故除南北极点外,物体所受的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的一部分力要提供向心力,物体所受的重力在赤道最小,南北极点最大,但不管物体在任何地方其质量是不变的。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要恢复原状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所产生的作用力,叫弹力。

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的方向容易混淆,首先分清是物体产生的弹力还是物体受到的弹力?物体产生的弹力方向跟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物体受到的弹力方向跟该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

常见的力有物体受到的压力、支持力、绳子产生的拉力、弹簧的弹力。

压力的方向垂直指向被压的物体表面,支持力的方向垂直指向被支持的物体表面,绳子产生的拉力方向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弹簧的弹力方向沿着弹簧的收缩方向。

存在弹力的条件是物体间相互接触并产生弹性形变,常见的形变有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3.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有三种即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存在摩擦力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物体间相互接触;接触面粗糙;物体间有压力;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汽车受力总结报告范文(3篇)

汽车受力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在道路行驶过程中所受的各种力对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的各种力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汽车设计和驾驶提供理论依据。

二、汽车受力概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主要受到以下几种力的作用:1. 重力2. 摩擦力3. 空气阻力4. 提升力5. 推力6. 压力7. 侧向力8. 转矩三、各受力分析1. 重力重力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最基本的受力之一,其大小等于汽车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重力对汽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汽车行驶稳定性:重力使汽车具有向下的趋势,因此在行驶过程中,汽车需要通过悬挂系统来保持稳定。

(2)影响汽车操控性:重力对汽车操控性有一定影响,如高速行驶时,重力会使汽车产生向下的力,导致操控难度增加。

(3)影响汽车制动性能:重力会使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产生向下的加速度,影响制动效果。

摩擦力是汽车行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滚动摩擦力:汽车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滚动摩擦力,对汽车的行驶速度、加速度和制动距离有重要影响。

(2)滑动摩擦力:汽车在制动或加速过程中,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对汽车的操控性和制动性能有较大影响。

(3)静摩擦力:汽车在起步、转弯等过程中,轮胎与地面之间的静摩擦力,对汽车的操控性有重要影响。

3. 空气阻力空气阻力是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到的主要空气阻力之一,其大小与汽车形状、速度和空气密度等因素有关。

空气阻力对汽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汽车油耗:空气阻力越大,汽车油耗越高。

(2)影响汽车加速性能:空气阻力越大,汽车加速性能越差。

(3)影响汽车稳定性:空气阻力会使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产生向下的力,影响稳定性。

4. 提升力提升力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空气流动对汽车底部产生的向上的力。

提升力对汽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汽车稳定性:提升力会使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产生向下的力,影响稳定性。

最新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最新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最新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在本次实验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特定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和系统的实验。

本报告旨在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方法论的应
用以及实验结果的潜在影响。

首先,我们确定了研究目标,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
实验来测试我们的假设。

实验设计严格遵循科学方法,确保结果的有
效性和可重复性。

我们在实验中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定量分析、统计验证以及数据建模,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度。

在实验执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挑战,包括实验条件的控制、数
据收集的准确性以及结果的解释。

通过团队的协作和不断的调整改进,我们成功克服了这些难题,并对实验方案进行了优化。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假设得到了部分验证,同时也揭示了一些新的
研究方向。

我们对数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在报告中提供了清晰的
图表和解释,以便读者理解我们的发现。

在讨论部分,我们对实验结果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其与现有
文献进行了对比。

我们也提出了实验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最后,我们对实验课题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其对相关领域的贡献。

我们相信,本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特定科学问题的理解,而且为未
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报告的附录部分包含了实验的详细方法、原始数据以及分析代码,
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和验证。

我们期待本研究能够激发更多的科学探索,并为科学界带来新的启示。

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3篇)

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3篇)

第1篇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学实践研究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旨在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探索适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1. 研究目的(1)探索适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研究内容(1)教学实践研究的方法和策略(2)教学实践研究的具体案例(3)教学实践研究的效果评价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教学实践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教学实践研究的经验和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4)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实践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2. 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

(3)总结阶段: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 教学实践研究的方法和策略(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 教学实践研究的具体案例(1)案例一: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案例二: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结题报告模板

初中物理结题报告模板

初中物理结题报告模板一、研究目的在物理学习中,综合性实验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研究、探究、实践,完成结题报告,进一步了解物理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处理。

首先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的检验、仪器的常识使用方法和实验器材的拆卸与清理等。

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记录下实验数据。

接下来,使用学过的科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最后,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建议。

三、实验流程1.实验前准备。

对实验器材进行检查,安装实验设备并验收。

2.开始实验。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相关数据。

3.数据处理。

使用所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论证和分析。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讨论实验结果和分析原因。

5.结论和建议。

总结实验结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改进建议。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

必须确保实验器材完好无损,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实验操作时,必须按照实验步骤规定的操作方法操作,实时记录数据,减少误操作和不确定性。

3.数据处理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一步,必须学好基本的统计方法,了解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对于数据分析结果偏差较大的实验,需要重复实验多次,来验证实验的可靠性和精度。

4.在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验情况,将实验结果和实验偏差因素、复杂性、误差来源等做出详细说明。

五、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如下:1.实验结果表明,数据处理正确率高,误差范围小,证实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逐步改进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六、改进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在可靠实验的过程中彻底掌握了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并掌握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文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文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文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3.成果创新程度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

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中学物理新课程力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

“中学物理新课程力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

“中学物理新课程力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中学物理新课程力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本报告旨在总结中学物理新课程力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并提供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建议。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物理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力学作为物理学的基础和关键内容之一,其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学物理新课程力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效和兴趣。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

2. 实证研究:设计并实施教学实验,收集学生研究成绩和反馈意见。

3.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研究结果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中学物理新课程力学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研究成效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

2.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力学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研究建议鉴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引入中学物理新课程力学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实验环节的设计和开展。

3. 提供更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

4.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研究,培养其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中学物理新课程力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中学物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研究兴趣和能力,为未来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 注意:本报告所述结论仅基于本研究结果,具体实施时需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为研究结题总报告内容,字数超过800字)。

物理课题结题报告

物理课题结题报告

物理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名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二、课题提出的背景: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然而,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教学方式单一、实验内容缺乏探究性等。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3.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4. 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具体包括: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看法和建议,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 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比实验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方法,探讨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1. 形成了一套适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2.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4. 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5. 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力学报告总结模板

力学报告总结模板

力学报告总结模板1. 引言力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涉及到了形态、运动、力量等许多基本科学概念。

在各个领域的工程和科学中,都需要深入掌握力学的理论和应用。

因此,撰写一份力学报告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撰写力学报告总结的模板,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力学报告总结。

2. 摘要摘要应该直接概括力学报告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了解文章的重点。

摘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问题和背景•研究方法和流程•研究结果与分析•研究结论与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应该简要介绍具体的实验、数据、结论等内容,并尽可能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罗列方法流程等细节。

3. 研究问题和背景在介绍研究问题和背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确定研究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使读者清楚研究的主要内容。

•详细介绍研究背景:介绍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分析研究问题的现状:分析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和存在的难点。

4. 研究方法和流程在研究方法和流程部分,需要详细介绍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流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处理、计算分析以及演算等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方法和流程应该清晰明了、有条有理,并避免使用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

5. 研究结果与分析在介绍研究结果和分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主要数据:用文字叙述主要的试验数据、仿真结果或者实际应用数据。

•利用图表进行分析: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数据,可以借助适当的图表,比如条形图、散点图、折线图等等。

•数据讨论:利用图表和文字将数据的意义进行解释,进一步揭示出数据背后蕴含的逻辑关系。

•分析数据差异:对数据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找出原因和相关性。

6. 研究结论与建议在撰写力学报告总结的最后一部分中,需要描述研究结论和建议。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总结:通过阐述主要原因、机制并对数据进行概括性的全面分析,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力分析难点突破的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背景:在整个高一物理中,力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往往习惯于形象直观,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也是力学成为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的重要原因。

高一的力学是学习动力学,电磁力学等内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掌握力学的重点和前提在于学会如何进行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在高中物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力学还是以后学到的电磁学都会应用到,可以说,受力分析贯穿物理学的各个分支里,受力分析是我们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将会导致解题的错误,正确对研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等于成功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在高中的试题中,受力分析占有很大的比重,单独进行考察也有,但更多是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之中,所以,受力分析的地位不言而明。

无论是必修一的共点力平衡、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还是必修二的圆周运动、天体运动以及功能关系中,正确进行受力分析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

而学生在受力分析的时候往往会有“漏力、多力、错力”等情况的出现。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基于上述缘由,我们进行《关于高中物理受力分析难点突破的研究》课题的研究。

要求教师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渗透受力分析的思想,为提高学生受力分析的准确性,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提高做题效率。

本次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通过直观性实验,探究受力分析的方法及技巧,并学会把化抽象为具体方法应用在课堂中,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一、难点形成原因: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像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

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

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断方法熟练掌握外,同时还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

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不全,导致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影响了受力分析准确性和全面性。

4.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难点。

教学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过高,想一步到位,例如: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一些受力个数多、且又难以分析的物体的受力情况等。

这样势必在学生心理上会形成障碍。

二、难点突破策略: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

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它物体的作用。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

1.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2.受力分析的依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及各力方向的特点3.受力分析的步骤:为了在受力分析时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况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1)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

(2)按顺序画力a.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

b.次画已知力c.再画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看研究对象跟周围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先对某个接触点(面)分析,若有挤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整体法隔离法概念将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方法将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分隔开的方法选用原则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研究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注意问题分析整体周围其他物体对整体的作用。

而不画整体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分析它受到周围其他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则再画出摩擦力。

分析完一个接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

d.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

(3)验证:a.每一个力都应找到对应的施力物体b.受的力应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

说明:(1)只分析研究对象受的根据性质命名的实际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画它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

(2)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

(3)每一个力都应找到施力物体,防止“漏力”和“添力”。

(4)可看成质点的物体,力的作用点可画在重心上,对有转动效果的物体,则力应画在实际位置上。

(5)为了使问题简化,常忽略某些次要的力。

如物体速度不大时的空气阻力、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浮力等。

(6)分析物体受力时,除了考虑它与周围物体的作用外,还要考虑物体的运动情况(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当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时,其情况也不同。

4. 受力分析的辅助手段(1)物体的平衡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有加速度时)(3)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5.常见的错误及防范的办法:(1)多画力。

a.研究对象不明,错将其他物体受到的力画入。

b.虚构力,将不存在的力画入。

c.将合力和分力重复画入。

要防止多画力。

第一,彻底隔离研究对象。

第二,每画一个力要心中默念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少画力。

少画力往往是由受力分析过程混乱所致,因此:a.要严格按顺序分析。

b.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时,所有接触点都要分析到。

(3) 错画力。

即把力的方向画错。

防范办法是要按规律作三、分类例析1.弹力有、无的判断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但有的形变明显,有的不明显。

那么如何判断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无弹力?法1:“假设法”,即假设接触物体撤去,判断研究对象是否能维持现状。

若维持现状则接触物体对研究对象没有弹力,因为接触物体使研究对象维持现状等同于没有接触物,即接触物形同虚设,故没有弹力。

若不能维持现状则有弹力,因为接触物撤去随之撤去了应该有的弹力,从而改变了研究对象的现状。

可见接触物对研究对象维持现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有弹力。

例1:如图所示,判断接触面对球有无弹力,已知球静止,接触面光滑。

【审题】在a、b图中,若撤去细线,则球都将下滑,故细线中均有拉力, a图中若撤去接触面,球仍能保持原来位置不动,所以接触面对球没有弹力;b图中若撤去斜面,球就不会停在原位置静止,所以斜面对小球有支持力。

【解析】图a中接触面对球没有弹力;图b中斜面对小球有支持力法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弹力。

即可以先假设有弹力,分析是否符合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

或者由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反推弹力是否存在。

总之,物体的受力必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符合。

同时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二力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还可以列方程求解弹力。

例2:如图所示,判断接触面MO、ON对球有无弹力,已知球静止,接触面光滑。

【审题】图中球由于受重力,对水平面ON一定有挤压,故水平面ON对球一定有支持力,假设还受到斜面MO的弹力,如图1—3所示,则球将不会静止,所以斜面MO对球没有弹力。

【解析】水平面ON对球有支持力,斜面MO对球没有弹力。

再如例1的a图中,若斜面对球有弹力,其方向应是垂直斜面且指向球,这样球也不会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斜面对球也没有弹力作用。

【总结】弹力有、无的判断是难点,分析时常用“假设法”并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2.判断摩擦力的有、无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为:(1)两物体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2)接触面间有挤压;(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例3:如图1—3所示,判断下列几种情况下物体A与接触面间有、无摩擦力。

图a中物体A静止图b中物体A沿竖直面下滑,接触面粗糙图c中物体A沿光滑斜面下滑图d中物体A静止【审题】图a中物体A静止,水平方向上无拉力,所以物体A与接触面间无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无摩擦力产生;图b中物体A沿竖直面下滑时,对接触面无压力,所以不论接触面是否光滑都无摩擦力产生;图c中接触面间光滑,所以无摩擦力产生;图d中物体A静止,由于重力作用,有相对斜面向下运动的趋势,所以有静摩擦力产生。

【解析】图a、图b、图c中无摩擦力产生,图d有静摩擦力产生。

【总结】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应依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关键是看有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为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但相对运动趋势不如相对运动直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常用下列方法判断。

法1:“假设法”。

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原来相对静止的物体间能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

若能发生,则这个相对运动的方向就为原来静止时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若不能发生,则物体间无相对运动趋势。

例4:如图1—4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水平地面光滑,外力F作用于物体B上使它们一起运动,试分析两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审题】本题中假设A、B间接触面是光滑的,当F使物体B向右加速时,物体A由于惯性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经很短时间后它们的相对位置将发生变化,即物体A相对B有向左的运动,也就是说在原来相对静止时,物体A相对于B有向左的运动趋势,所以A受到B对它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与A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同)。

同理B相对A右运动的趋势,所以B受到A对它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与B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反)。

【解析】物体A相对于B有向左的运动趋势,所以A受到B对它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与A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同)。

物体B相对A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以B受到A对它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与B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反)。

法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定。

即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5:如图1—5所示,A、B两物体竖直叠放在水平面上,今用水平力F拉物体,两物体一起匀速运动,试分析A、B间的摩擦力及B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

【审题】本题分析摩擦力时应根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

以A物体为研究对象:A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二者平衡,假设在水平方向上A受到B对它的静摩擦力,该力的方向一定沿水平方向,这样无论静摩擦力方向向左或向右,都不可能使A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与题中所给A物体处于匀速运动状态相矛盾,故A物体不受B对它的静摩擦力。

反过来, B物体也不受A物体对它的静摩擦力。

分析B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可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

因A、B一起匀速运动,水平方向上合外力为零。

水平方向上整体受到向右的拉力F作用,所以水平面对整体一定有向左的滑动摩擦力,而水平面对整体的滑动摩擦力也就是水平面对B物体的滑动摩擦力。

【解析】分析见上,因A匀速运动,所以A、B间无静摩擦力,又因A、B整体匀速运动,由平衡条件得,物体B受到水平面对它的滑动摩擦力应向左。

课题研究的成果:综上可见,在分析整体受的外力时,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简单。

也可以隔离法分析,但较麻烦,在实际解题时,可灵活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按次序画出物体实际受的各个力,为解决这一难点可记忆以下受力口诀:地球周围受重力,绕物一周找弹力,考虑有无摩擦力,其他外力细分析,合力分力不重复,只画受力抛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