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大全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1.护士在工作中具备严肃认真的态度,思想集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2.手术前应充分关注患者,评估患者需求,为手术创造良好的生理、心理条件。
手术前一日,护士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前宣教工作。
3.手术当日,当班护士评估和查对手术患者准备情况,确认准备工作全部完成。
手术室工作人员到病房接患者时,当班护士与手术室工作人员查对手术患者情况,确认无误,填写《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并签名。
4.手术室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术前充分评估安全隐患,如体位并发症、器械、物品遗留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5.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做好用药、输血的核对工作,术前和关体腔前后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共同清点纱布、缝针、器械等,并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
严格遵守标本管理制度,防止搞错和遗失手术标本。
6.患者手术结束后手术室工作人员护送患者回病房,途中注意安全,防止发生跌倒/坠床、脱管等意外。
回到病房时,手术室工作人员与当班护士查对交接手术患者情况,确认无误,填写《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并签名。
7. 手术后护士认真评估患者病情,严格按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
8.根据患者疾病和病情变化正确评估围手术期的不安全因素,积极施以防范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
围手术期及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患者,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阶段。
三、职责1. 医师职责(1)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掌握手术指征,及时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
(2)术前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说明手术风险、预期效果、并发症及替代治疗方案,取得患方同意。
(3)按照手术规范进行手术操作,确保手术质量。
(4)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2. 护士职责(1)严格执行术前准备流程,包括备皮、导尿、灌肠、术前用药等。
(2)对病人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并做好记录。
(3)协助医师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
(4)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5)做好术后护理,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3. 麻醉医师职责(1)对病人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制定麻醉方案。
(2)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3)术后对患者进行麻醉恢复期的监护,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恢复期。
四、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措施1. 术前管理(1)患者入院后,医师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手术方案。
(2)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应进行必要的检查,确保手术安全。
(3)对急诊手术患者,应尽快进行术前准备,缩短手术时间。
2. 术中管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3)术中如遇紧急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3. 术后管理(1)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2)做好术后护理,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3)术后定期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
五、考核与奖惩1. 定期对医师、护士、麻醉医师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
2. 对在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伤害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是指从患者入院接受手术治疗到出院恢复的整个过程。
为了确保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安全,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围手术期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阐述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的内容,以期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二、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1. 术前安全管理(1)手术医生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时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
(2)病房护士按医嘱作好术前准备,如备皮、导尿、灌肠、术前用药等,并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情况,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并做好记录。
(3)术前访视:除急诊急救手术外,手术室麻醉师及护士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到病区作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和参加手术的人员、进行麻醉风险及安全告知等,并认真填写麻醉术前访视记录和手术室护理访视记录。
2. 术中安全管理(1)手术室护士须按照手术通知单和手术医生要求,提前做好手术间及设备的准备工作,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2)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等手术团队成员应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3)术中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3. 术后安全管理(1)术后患者应送至恢复室进行观察,确保生命体征平稳后再送回病房。
(2)病房护士应根据患者术后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疼痛管理、饮食指导、活动指导等,并做好记录。
(3)术后定期进行床旁查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三、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制度1. 人员管理制度(1)手术科室、麻醉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确保手术团队成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
2. 设备管理制度(1)定期对手术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制定设备使用和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安全、规范使用。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5篇)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
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
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
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1、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2、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总住院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3、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报医务科,由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
4、主刀医师亲自与病人或家属术前谈话,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并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5、手术通知单应由总住院或科主任统一填写,各项目(包括参观人员)均需详细、准确填写到位,如手术室要求接台,科室需配合手术室,自行将接台顺序排好。
6、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10∶30前送至手术室,急诊需术前____分钟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
7、麻醉医生须于手术前日亲临病房查看二、三、四类手术病人,了解病情:患者身体状况、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再决定麻醉方式,同时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如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
8、手术当日病人作好术前准备后,由手术室7∶30带病历将病人接往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手术安排表后方可推入手术间。
9、患者入手术间前,手术室护士应在准备间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手术服。
二、术中管理1、手术医师须9∶00前进入手术室,进手术室后必须遵循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同麻醉医师再次确认手术病人姓名、手术部位。
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大全

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大全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病人安全。
同时应及时报告麻醉医师、护士等团队成员,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5、手术结束后,术者应填写手术记录单,详细记录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果,并在病历中注明手术结束时间。
同时,应将手术标本送至病理科检查,并在病历中注明送检情况。
6、手术室内所有医疗废弃物应分类收集,按规定进行处理。
二、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手术风险评估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旨在评估手术风险,制定相应的术前准备和术中措施,保障病人安全。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病人年龄、基础疾病、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等因素。
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在病历中,并在手术前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进行告知,征得其同意。
三、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旨在核对手术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关键信息,防止手术差错和意外发生。
核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
核查应在手术开始前进行,由手术团队成员共同完成,记录在手术记录单中。
四、___手术分级管理规范为规范手术管理,保障病人安全,___制定了手术分级管理规范。
根据手术的难度和风险程度,将手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由不同职称的医师执行。
同时,对于重大手术、致残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要进行术前讨论,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确保手术安全。
五、手术患者识别标识制度手术患者识别标识制度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旨在确保手术患者身份准确无误,防止手术差错和意外发生。
制度要求在手术前将患者的身份信息标识在腕带上,并在手术部位进行标记。
标识和标记应准确无误,避免混淆和错误。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我院建立了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二、手术风险评估应在手术前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部位等因素。
评估结果应作为手术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手术风险评估结果应及时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告知手术风险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便患者和家属做出知情同意决策。
医院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管理制度1. 总则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围手术期管理工作,确保手术期间的安全、高效进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全部医院内进行的手术均需遵从本制度的规定。
2. 责任与权限2.1 医务部医务部是手术管理的重要责任部门,负责订立和组织实施本制度,确保手术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医务部应聘请相关专家参加制度的订立和管理,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改进看法。
2.2 手术室手术室是手术期管理的操作单位,负责具体的手术流程、设备准备和患者监测。
手术室应依照医务部的要求,订立并实施手术期管理的具体操作规范。
2.3 术前评估团队术前评估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医务人员构成,负责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的手术前准备符合规定要求,并及时矫正存在的问题。
2.4 术中麻醉医生术中麻醉医生是手术期间麻醉管理的负责人,必需具备相关的专业资质和经验。
术中麻醉医生负责麻醉药物的使用和患者的监测,确保麻醉过程安全可控。
2.5 术后恢复护理团队术后恢复护理团队包含护士、医生等护理人员,负责术后的护理和监测工作,确保患者顺利恢复。
恢复护理团队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处理各类突发情况。
3. 术前准备3.1 患者准备3.1.1 医务部应规定术前评估的具体内容和标准,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手术。
3.1.2 术前评估团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含病史、体格检查、试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患者手术风险。
3.1.3 术前评估团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认真解释手术的相关内容、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2 设备准备3.2.1 手术室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手术设备,并订立相应的检查记录。
3.2.2 手术室应依照操作规范准备手术所需的设备和药物,确保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2.3 手术室应建立设备清单,并定期进行盘点和更新。
3.3 术前会诊3.3.1 术前会诊是紧要的看法征询和决策程序,医生应在手术前向相关科室征求看法,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范文(4篇)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和依据为了提高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确保手术前、中、后的全程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围手术期管理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进行的所有手术病例,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三、责任与义务1. 院长:负责整体管理手术过程,落实手术安全责任,推动手术质量的持续改进。
2. 手术部负责人:负责制定和落实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组织培训和考核,评估手术风险。
3. 术前评估医师:负责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4. 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负责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充分了解手术操作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控制。
5. 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和术后恢复;具备操作手术设备和监护设备的技能。
6. 手术室卫生人员:负责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工作,保证手术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7. 相关科室:负责为手术提供必要的检查、检验和辅助支持。
四、流程概述1. 术前准备:包括手术申请、术前评估、手术安排和患者教育等工作。
2. 术中管理:包括手术室准备、手术安全核查、麻醉管理、手术操作和监测、术中记录等工作。
3. 术后护理:包括术后恢复、疼痛管理、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等工作。
五、具体内容1. 术前准备(1) 手术申请:由主治医师填写手术申请并签字,经手术部门审核后提交审批。
(2) 术前评估:由术前评估医师进行,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评估手术风险。
(3) 手术安排:由手术部门负责,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紧急程度确定手术时间和床位安排。
(4) 患者教育:由护理人员进行,包括手术前准备、禁食禁饮和术后注意事项等的告知。
2. 术中管理(1) 手术室准备:手术室卫生人员负责清洁、消毒和准备手术器械和设备。
(2) 手术安全核查: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参与,核查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操作、医疗器械和药物等,确认手术安全。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一)术前安全管理1、术前准备:病房护士按医嘱做好术前常规准备,指导患者饮食、呼吸功能、肢体功能、体位、床上排泄的训练,并进行心理疏导。
做好身份标识,配合医师对手术部位进行标记。
2、术前访视:除急诊手术外,手术室护士按手术通知单提前到病房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和手术流程等,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并根据访视情况制定手术护理计划,遇有特殊情况须及时向护士长报告。
3、术前患者交接:手术室护士须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认真进行患者身份核查,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杜绝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4、术前物品准备:手术室根据手术类别,准备手术器械、设备、药品等,并保证其处于安全使用状态。
5、人员准备:手术室护士长须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依据手术风险和难易程度,合理安排人员,保证安全。
6、手术间安排:手术室护士须按照手术切口种类安排手术间,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手术时间,保证手术间合适温湿度,增加患者舒适度。
(二)术中安全管理1、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三方核对确认患者身份,填写《手术安全核查单》。
2、严格执行手术物品清点流程,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在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后、术毕共同查对手术器械、敷料、缝针等物品数目无误并准确记录,术中如有添加及时记录。
3、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预防医院感染。
术中所用无菌物品及植入物标签规范粘贴于手术清点单。
4、认真执行手术患者体位管理技术规范,正确安置患者的麻醉、手术体位,防止压疮和神经损伤,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正确使用约束带,防止患者坠床或坠车。
5、认真核对术中使用药物、血液制品,防止用药、输血错误。
严格执行《手术标本管理制度及送检流程》,严防手术标本错误及丢失。
6、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确、完整书写护理记录。
(三)术后安全管理1、手术器械:分类放入回收转运容器,填写交接单,由专人与供应室清点交接,按照规范清洗、消毒、灭菌后发放给手术室。
围手术期质量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质量管理制度一、医疗部分(一)术前管理1.经治医师必须认真询问病史,主刀医师应亲自对病人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经治医师在完成相关医疗文书及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胸部X光、心电图、肝肾功能、乙肝五项、凝血四项、血尿常规;特殊检查是指各个科室专科疾病手术病种所需要的检查,尽可能掌握较完备的客观资料,得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2.经管医师必须及时完成术前小结,术前谈话由主治医师负责,对危重、疑难、风险较大的手术,主刀医师应亲自向患者或其近亲属或其关系人说明手术必要性,手术方案、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等,并请患者本人或近亲属或其关系人签名。
3.中等及以上择期手术病人均要有术前讨论记录,对疑难重症手术或危险性较大的手术,科主任应组织术前讨论,必要时邀请麻醉、护理等相关科室人员参加,拟定手术方案;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如备血和输血前检验,纠正高血压、血糖等。
4.择期手术应由科主任安排专人开具手术通知单,按手术大小、类别合理安排相应人员手术并在术前一天上午将手术通知单送医务科、麻醉科、手术室。
5.手术前一天的病程记录上要有主刀医师和麻醉师查看病人的病程记录。
执行麻醉的医师应亲自履行告知义务,向患者或近亲属说明麻醉方式选择、可能发生并发症、手术中特殊用药、特殊操作等,并由患方同意签字。
6.择期手术应完成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经治医师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7.手术医师应按通知单上的时间准时开始手术,施术前应再次核对病人姓名、床号、诊断和手术部位。
8.凡是新开展的手术,手术科室应拟订详细的手术方案、操作步骤、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处理办法,并向医务科书面报告,需报行政部门批准的,应按规定批准后,才能实施。
9.严防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
(1)建立与实施术前确认制度与程序,有交接核查表,以确认手术必需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已备妥;(2)建立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示的制度与规范,避免错误的病人、实施错误的手术。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患者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治疗效果,规范围手术期管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围手术期的管理工作,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阶段的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管理、个体化治疗、人文关怀的原则,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第四条医院成立围手术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围手术期管理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由院长、业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麻醉科、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五条术前管理主要包括患者病情评估、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筛查、术前讨论、患者及家属沟通、术前准备等内容。
第六条各临床科室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判断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
第七条术前讨论由主管医师组织,参与人员包括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相关科室医师等。
讨论内容包括患者病情、手术方案、术中注意事项、术后管理等方面。
第八条术前由主管医师或其授权助手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告知手术风险、预期效果、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替代治疗方案等,并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第九条术前准备包括完善相关检查、备血、药物过敏试验、皮肤准备、胃肠道准备、呼吸道准备等,确保患者术前生理状态稳定。
第十条术中管理主要包括手术室管理、麻醉管理、手术过程管理、术后转运等内容。
第十一条手术室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保证手术器械、药品和物品的清洁、消毒和灭菌。
第十二条麻醉科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并在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第十三条手术医师应按照手术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手术,确保手术质量。
第十四条术后转运应由专业护士负责,确保患者安全到达病房。
第四章术后管理第十五条术后管理主要包括患者病情观察、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术后康复等内容。
第十六条病房医护人员应每小时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医院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患者,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及恢复期。
第三条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2. 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患者安全;3.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4. 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安全意识。
第二章术前管理第四条术前评估1. 术前由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2. 对患者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第五条术前谈话1. 主治医师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谈话,告知手术目的、风险、预期效果、术后注意事项等;2. 术前谈话内容应详细记录,并由患者或家属签字确认。
第六条手术审批1. 所有手术均需经过科主任或上级医师审批;2. 对重大手术、疑难手术、高风险手术等,需报医务科备案。
第三章术中管理第七条手术室安全1. 严格执行手术室管理制度,确保手术室环境清洁、无菌;2. 手术室设备、器械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正常运行。
第八条手术操作1. 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程,确保手术质量;2. 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第九条麻醉管理1. 严格执行麻醉操作规程,确保患者麻醉安全;2. 麻醉医师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术中并发症。
第四章术后管理第十条术后观察1. 术后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2. 对患者生命体征、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评估。
第十一条术后康复1. 术后康复治疗由康复医师指导,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2. 康复治疗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康复计划。
第五章监督与考核第十二条我院设立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监督与考核。
第十三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一经发现,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以下是对文章的润色改写:一、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一)术前安全管理1.手术医生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时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
除急诊手术可当天送手术通知单或电话通知手术室外,择期手术应提前1-3天与手术室电脑预约。
2.病房护士按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如备皮、导尿、灌肠、术前用药等。
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情况,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并做好记录。
3.术前访视:除急诊急救手术外,手术室麻醉师及护士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到病区进行术前访视。
了解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和参与手术的人员,进行麻醉风险及安全告知,并认真填写相关记录。
特殊情况须及时与主管医生或相关科室负责人联系,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
4.术前物品准备:麻醉科、手术室须根据日常手术种类,提前准备好手术用物、设备、药品等,并确保其安全可用。
特殊手术,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做好准备。
5.人员准备:手术科室主任、麻醉科主任及手术室护士长须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根据手术风险和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手术人员。
6.手术间的安排:手术室护士须根据手术切口种类合理安排手术间,并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手术时间顺序。
调节手术间温湿度,增加患者舒适度,防止患者着凉。
7.工作人员须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认真落实手术患者身份核查,填写好相关记录,杜绝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二)术中安全管理1.参与手术人员须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和风险评估程序,准确填写相关表单。
2.严格执行手术患者体位管理制度,正确安置患者的麻醉和手术体位,防止压疮和神经损伤。
3.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规程、相关制度。
4.严格执行安全防范措施,正确使用约束带,避免患者坠床或坠车。
5.规范使用无菌物品及植入物,标签和灭菌指示卡应粘贴于手术清点单背面。
6.规范使用预防性抗菌药:术前30分钟至2小时使用一剂,手术超过3小时追加一剂,由护士执行并记录。
7、严格执行《手术标本管理制度及送检流程》,严防手术标本错误及丢失。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围手术期管理工作。
第三条围手术期管理应遵循全面、全程、全员的原则,即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全程关注患者需求,全员参与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设立围手术期管理组织,负责组织实施围手术期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二、术前管理第五条术前管理主要包括患者评估、手术方案制定、术前讨论、患者教育及术前准备等内容。
第六条各手术科室应根据《手术分级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手术权限审批,安排相应级别医师手术。
第七条术前医师应熟悉并评估患者病情,完善术前必需检查,完成相关医疗文书书写。
手术者术前应亲自查看患者。
第八条重大、疑难及新开展的手术,均应进行术前讨论。
急症手术如时间不允许进行术前讨论,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重大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含副主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
第九条术前应了解患者及家属社会、心理状况,请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查房,共同商讨患者病情,进行体格检查。
积极完成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及某些特殊检查,尽可能在术前得出正确诊断。
第十条手术者应亲自与患者及家属术前谈话,介绍拟进行手术的风险和预期的治疗效果,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替代治疗方案等,取得患方同意,并与患方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第十一条麻醉医师应于手术前一日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评估患者麻醉风险,制定麻醉方案。
三、术中管理第十二条术中管理主要包括麻醉管理、手术操作、术中监护、术中用药等内容。
第十三条麻醉医师应根据麻醉方案,确保患者麻醉安全,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第十四条手术医师应严格按照手术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手术,确保手术质量。
第十五条术中监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记录,确保患者安全。
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手术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通过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首先,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所有环节。
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
包括患者疾病情况的评估、手术适应性的评估和患者术前准备工作等。
同时,要确保手术室环境的卫生和无菌,手术设备和器械的完好无损,并进行必要的检验和试验,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
在手术中,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范。
包括手术部位标识、手术护理操作规程、感染控制规范等。
同时,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医疗机构应具备专业的麻醉医生和麻醉技术人员,按照规范的麻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并配备麻醉设备和药物,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手术后,医疗机构应进行患者术后的疼痛管理、病情观察和护理等。
对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也应有明确的处理措施。
在手术后的随访工作中,医疗机构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术后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并发症和问题。
另外,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还应包括相关的人员培训和考核机制。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手术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手术操作技术和安全意识。
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对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进行定期考核和审查,确保其手术质量和安全水平。
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还需要相关信息化系统的支持。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手术管理系统,包括手术病历和手术记录的电子化,手术设备和药物的自动化管理等。
这样可以提高手术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便于对手术过程进行监控和追踪,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
总之,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和手术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
通过合理的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

7.1应急预案制定
(1)针对常见及突发状况,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患者安全。
(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7.2处理流程优化
(1)优化围手术期各类异常情况的报告和处理流程,提高处理效率。
(2)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七、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续)
十五、总结与展望
15.1工作总结
(1)通过持续的质量管理、教育培训、多学科协作和环境优化,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2)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合本医疗机构的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模式。
15.2展望未来
(1)继续深化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2)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2)对患者反馈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14.2投诉处理
(1)设立投诉处理机制,公正、及时地处理患者及家属的投诉。
(2)对投诉处理结果进行跟踪,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十四、反馈与投诉(续)
14.3改进落实
(1)对患者的反馈和投诉中反映出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位。
(2)定期向患者及家属公示改进成效,增强透明度和信任度。
四、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4.1质量监控
(1)设立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4.2持续改进
(1)根据质量监控结果,不断完善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2)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水平。
(3)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安全管理,共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围手术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手术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围手术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手术患者,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规范围手术期各项医疗行为,确保手术安全,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第二章手术医师资格准入管理第四条手术医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通过专业技术考核,取得手术医师资格。
第五条手术医师应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能力评价,确保其技术水平与手术资格相匹配。
第六条重大手术(三级及以上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必须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
第三章手术前管理第七条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1. 患者入院后,医师应全面评估病情,制定手术方案,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术前讨论应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等相关专业人员参加,讨论内容包括患者病情、手术方案、风险防范措施等。
第八条术前准备1. 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确保手术安全。
2. 手术器械、药品、耗材等物品准备齐全,确保术中使用。
3. 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第四章术中管理第九条手术安全核查1. 手术开始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等应共同进行手术安全核查,确保患者信息、手术部位、麻醉方式、手术方案等准确无误。
2. 术中如有变更,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并做好记录。
第十条手术操作规范1. 手术医师应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手术质量。
2. 麻醉医师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术中安全。
第十一条术中用药管理1.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使用药物。
2. 术中用药应做好记录,确保用药安全。
第五章术后管理第十二条术后访视1. 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应在术后第一时间对手术患者进行访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2. 护士应做好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围手术期病人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

围手术期病人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1. 引言本文档旨在确保围手术期病人的安全,提供一套全面的管理规定及制度。
通过严格的安全措施和管理流程,减少手术期间及术后的风险,确保病人的身体健康和康复。
2. 手术前安全管理2.1 术前评估- 手术前必须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过敏史、用药情况等。
评估结果将用于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和安全措施。
- 必须与病人充分沟通,告知手术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以便病人做出知情同意。
2.2 准备工作- 在手术室设置专门的准备区域,确保手术所需的设备、药品和器械齐全。
- 确保手术室的环境清洁、无菌,并按照相关规定对手术室进行消毒。
3. 手术中安全管理3.1 手术室标准操作流程- 手术室应遵循标准操作流程,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等各个环节,确保手术安全和效率。
3.2 手术室团队配备- 手术室团队应包括医生、护士、麻醉师等专业人员,确保手术中的协作和沟通畅通无阻,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3.3 手术监测和记录- 手术过程中,必须进行全程监测,包括病人的生命体征、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操作步骤等。
监测记录应详尽完整,方便后续评估和分析。
4. 术后安全管理4.1 术后观察和护理- 手术结束后,病人应进入恢复室进行观察和护理,直至完全醒来且身体状况稳定。
- 遇到病情不稳定或并发症的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4.2 术后随访和评估- 术后必须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对病人的康复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安全意识培训和质量管理5.1 培训计划- 定期组织围手术期病人安全管理培训,包括手术室团队的培训、病人和家属的教育等。
5.2 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 建立质量管理系统,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评估,不断改进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
6. 总结本文档为围手术期病人安全管理提供了一套全面的规定及制度,涵盖了手术前、手术中、术后的安全管理流程和要求。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和制度,我们将保障病人的安全,提高手术质量,为病人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为切实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手术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卫生部、湖北省卫生厅有关医疗规章制度,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术前管理:1. 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
准备输血的病人必须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1V、梅毒抗体)。
2. 手术前质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
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
3. 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
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
重大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医务处备案。
4. 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
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处备案。
5. 手术时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
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
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6. 手术前患者应固定好识别用的腕带,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二)手术当日管理:1. 医护人员要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等。
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 当日参加手术团队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台上与巡回护士、其它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的意外的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对的要求执行。
围手术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预防和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进行手术的患者及手术相关人员。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围手术安全管理工作小组,由医院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麻醉科、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各部门设立专人负责围手术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制度的实施、监督和检查。
四、制度内容1. 术前评估(1)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2)对患者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2. 术前准备(1)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手术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2)做好手术室的清洁消毒工作,确保手术环境安全。
(3)对手术器械、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 手术过程(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手术感染。
(2)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程,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 术后管理(1)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包括生命体征、伤口愈合情况等。
(2)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给予相应的镇痛措施。
(3)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5. 质量控制(1)定期对手术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
(2)定期对手术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建立手术并发症登记制度,对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五、监督与检查1. 医院定期对围手术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医务科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七、修订本制度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医疗技术的发展,适时进行修订。
通过以上围手术安全管理制度,旨在提高我院手术安全水平,保障患者权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师学习材料汇编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汇编医务科二0一三年十月目录一、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二、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三、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四、于都县人民医院手术分级管理规范五、手术患者识别标识制度一、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一)术前管理:1、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主刀医师应作出对原发病及并存病的正确、完整的术前诊断,以及手术风险的评估。
2、手术前一天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进行手术风险评估,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并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署手术和麻醉同意书等。
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报告医务科,并在病历详细记录。
3、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
中等手术(二级以上,含二级)均需行术前讨论。
重大手术、致残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必要时邀请麻醉、护理等人员参加,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医务科审批。
4、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
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科审批。
5、手术时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
6、手术前患者应固定好识别用的腕带,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二)手术当日管理:1、医护人员要认真履行《手术核查制度》,要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等。
2、当日参加手术团队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台上与巡回护士、其它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的意外的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对的要求执行。
3、手术过程中术者对病人负有完全责任,助手须按照术者要求协助手术。
术中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工作,不能闲谈与病情、手术无关的话题,不能使用私人通讯工具。
4、手术过程中如有意外发生或遇有疑难问题时,主刀医师必须当机立断,控制危情,必要时立即请上级医师到场解决,或邀请术中紧急会诊。
5、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始终监护病人,在手术全过程中应认真实施麻醉管理,做好循环、呼吸以及麻醉后复苏等监测,出现麻醉意外处理及时,不得擅自离岗。
6、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订手术方案、术者或决定术前未确定的脏器切除,使用贵重耗材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务科或主管院长报告;并须再次征得患者或其授权委托人同意并签字后实施。
7、核查术中植入的假体材料、器材标示上的信息及效期,条形码应贴在麻醉记录单的背面。
8、术中切除的病理标本须向患者家属展示并在病案中记录。
手术中切取的标本及时按要求处理,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别、姓名、住院号,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
手术中需做冰冻切片时,切除的标本由手术室专人及时送病理科,专人取回病理报告。
9、凡参加手术的工作人员,要严肃认真地执行各项医疗技术操作常规,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术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
术中实施自体血回输时,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10、手术完毕时应严格执行核查制度,清点敷料和手术器械等。
(三)术后管理:1、麻醉科医师要对实施麻醉的所有病人进行麻醉后评估,尤其对全麻术后病人,麻醉科医师应严格依照全麻病人恢复标准确定病人去向(术后恢复室或病房或外科监护室),并对重点病人实行术后24小时随访且有记录。
2、主刀医师或第一助手应于术后及时完成第一次术后病程记录和手术记录,重危病人应于术后立即完成,并向家属或委托人告知手术情况及注意事项。
3、病人送回病房后,主刀医师或第一助手应向值班医护人员交班,危重病人应在医师交班本上重点交班,并与接班医师床头交接,交待术后注意事项及主要处理措施。
4、术后应严密观察、分析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术后必须至少连续3天有查房记录。
5、麻醉医生按要求做好术后随访工作,普通病人应在术后72小时内至少随访患者一次,并书写访视记录。
(四)围手术期医嘱管理:1、手术前后医嘱必须由手术医师/或由术者授权委托的医师开具。
2、对特殊治疗、抗菌药物和麻醉镇痛药品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一、为提高我院手术质量,确保手术安全,降低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并使患者手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中国医院协会《关于发布和实施<手术安全核查表与手术风险评估表>的通知》(医协会发[2009]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凡拟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三、医生、麻醉师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并填写《医院手术风险评估表》。
四、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24h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安全、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充分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或监护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获得其知情同意。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NNIS2级时,应及时向科主任请示,请科主任再次评估,必要时可组织院内会诊后再进行评估,报医务科审批同意后方可手术。
五、急诊手术患者,手术前主刀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行逐项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就评价结果向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或监护人)充分告知本次急诊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及严重后果,获得其知情同意。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NNIS2级时,必须同时向科主任汇报。
六、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术前24h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评估内容如下:①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手术切口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Ⅱ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切口)Ⅲ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Ⅳ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②麻醉分级(ASA分级)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I-Ⅵ级:P1:正常的患者;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P4:患者有轻微的明显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P5:病情危重,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P6:脑死亡的患者。
③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为“手术在3小时内完成组”;“手术超过3小时完成组”属急诊手术在“□”打“√”。
④手术类别由麻醉医师在相应“□”打“√”。
⑤随访:切口愈合与感染情况在患者出院后24h内由主管医生填写。
附:手术风险评估流程于都县人民医院手术风险评估表日期:科别:床号: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实施手术名称:三、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一、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同时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
本制度所指的手术医师是指术者,特殊情况下可由第一助手代替。
二、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
三、手术患者均应配戴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以便核查。
四、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分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并共同确认。
无麻醉医师参加的手术,由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填写相应内容。
五、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一)麻醉实施前:核查各方共同依次确认《手术安全核查表》中第一项麻醉实施前内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手术部位与标识、植入物、假体、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感染性疾病筛查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快速病理、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手术、麻醉风险预警等。
由手术医师填写并在签名处签名。
(二)手术开始前:按上述方式,核查第二项手术开始前内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体位、静脉通道、心电监护、血氧检测建立、术前术中特殊用药情况等。
由麻醉医师填写并在签名处签名(无麻醉医师参加的手术,由巡回护士填写相应内容)。
(三)患者离开手术室前:按上述方式,核查第三项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内容:实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植入物、输血、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
由巡回护士填写并在签名处签名。
(四)随访项目由患者主管医师在出院前填写完善。
六、手术安全核查必须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不得提前填写表格。
七、术中用药的核查:由手术医师或麻醉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负责核查。
八、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与持续改进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九、医务科、护理部等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履行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落实。
十、《手术安全核查表》随手术病历带入手术室,归入病案中保管。
十一、手术科室病房与手术室之间要严格按照交接查对制度的要求进行逐项交接。
附:手术安全核查流程一.手术室护士的自行核查:1.术前访视,第一次核查: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到病房了解病情,内容包括:查阅病历,核对姓名,床号,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腕或脚腕佩戴标记带,手术部位标记,药物过敏史,皮肤,检查报告。
2.第二次核查:手术当天,病房护士将手术患者送至手术室,持手术患者交接单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核对,并分别在交接单上签名确认。
核对时让清醒患者自己说出姓名,对神志不清的患者或年幼的患儿,其身份的确认由其合法亲属或外科医师共同完成。
患者资料及物品出入手术室有记录。
3.第三次核查:巡回护士将各自的手术患者接入手术间后,再次核查病人交接单所填写的内容与病历、手术间是否符合,并检查仪器设备完好情况,洗手护士备齐手术所需器械。
麻醉医师核查手术患者相应内容及完成麻醉前的准备工作。
二.手术团队核查1.第一次团队核查:实施麻醉前由麻醉医师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手术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姓名、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标识、手术病人标识、手腕或脚腕佩戴标识带。
知情同意书、皮肤完整性、过敏史等内容,假体/植入物/金属无误后方可实施麻醉。
有回答能力的均由病人自己叙述。
2.第二次团队核查:摆放手术体位前由巡回护士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手术护士核查手术部位的标记(术前由医生做好标记),特别注意成对器官的单侧手术;有左右之分的手术;有两个以上部位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