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第一则:原文:shuo zhe bu shuo zhe, dang zhe bu dang zhe, er zhi zhi, er bie bie. (说者不说者,当者不当者,而致之,而别之。
)翻译:说的人不一定能说得好,做的人不一定能做得好,但是有所追求和有所放弃是必要的。
第二则:原文:zhi wei yi, er yi wei zhi. (致为一,而一为致。
)翻译:追求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又成为追求的动力。
第三则:原文: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zhi zhi zhi. (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致之致之。
)翻译: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目的就是达成目的。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包含了许多箴言和警句。
以上三则箴言都是强调了说话和行动的目的性,提醒人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而且朱子语类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朱子语类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朱熹提出,道德修养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追求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应该通过实践来达成。
此外,朱子语类还对于文学、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认为,文学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应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人文素养。
而教育则应该通过身体力行来传递知识和道德观念。
总之,朱子语类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朱子语类中还有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
朱熹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政治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朱子语类三则 详细版共84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朱子语类三则 详细版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朱子语类(三则)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 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 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 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 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 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 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朱子语类》三则
• 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 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 “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 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 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 人为己任”。
字元晦,号晦庵,著名 理学家,教育家,宋代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 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 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 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 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 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 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 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 九百年之久。
讨论
• 读书要不要有功利目的? • 带着功利目的读书能走多远?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体裁:七绝 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 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一时:一下子。 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 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及其精神。
事功之中,如果一个君主有道德,他就必然能建功立业,为民生 造福。假如他不能建功立业,就不能认为他有道德。如果将道德 与事功割裂开来 )陈傅良的这句话是对陈亮功利主义哲学
最为准确的概括。 陈亮思想具有一种超前性,因此,他最终在历史舞 台上湮没,也是一种必然。(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 济处便是有理。此老兄之说也。如此,则三代圣贤枉做 工夫。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此 朱丈之说也。如此,则汉祖唐宗贤于盗贼不远。陈傅良 《答陈同甫三》) 。
第三则学习
• 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又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孟子曰: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读书不忍方见真味,克己复礼自归本心。
字体赏美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
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
他反对司马光“扞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
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
……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扞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
”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扞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哪个是天理,哪个是人欲”。
“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
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就是要通过明辨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
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7 《朱子语类》三则
“天理” 指的是什么?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 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 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 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伦理、道理、情理.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 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 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 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 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的话说:"夫仁人 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
代盐铁之议,以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等 60余人为一方,以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
羊等公卿为另一方,在义、利问题上展开了针 锋相对的争论。前者主张"罢郡国盐铁、酒榷、 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后者"以为
探究:义与利的关系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 墨子重利,但也"贵义",<墨经>说:"义,利也。"墨
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 中国家百姓之利"。 法家韩非也注重利。汉代董仲舒重义轻利,认为" 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
朱熹所提倡的“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 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 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 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朱子语类》三则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 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 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 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 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 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 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 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 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 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性。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 数遍
厌:满足 得趣: 领略其中旨趣 源自解着意:用心 穷: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 翻译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 ,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 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 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 一卷书,尚且不能领略其中旨趣。人心 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 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倦 怠,那么精神从此混乱不清,只是如此 昏沉阻塞,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程门立雪
儒学大师 朱熹
朱熹,字 元晦 ,号 晦庵 ,著名 理学家,教 育家, 宋代理学思想的 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是我国 传 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 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 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 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 理学。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 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 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巩固封 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中国社会长 达九百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 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讲解)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讲解)谓的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这四个著作之所以能够并列在一起,就是朱熹的挑选。
他不但挑选,而且用了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
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把对文字的解释放在次要的位置,而重在义理,朱熹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
可能有人认为,朱熹的弟子是吹捧自己的老师吧,实际不是。
即使以今天眼光来看,《四书章句集注》仍然是读四书的最重要参考书。
朱熹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门客弟子众多。
朱熹的门客九十多人仿照孔门弟子编纂《论语》的先例,记录、编纂了朱熹讲学时的一些问答,这就是《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由于《朱子语类》的记录方式是口语化的,加上南宋距离现代并不久远,所以,今天我们看这部书并不觉得言辞古奥,相对而言是比较浅近的。
注意,这里说的是言辞上的浅近,而不是意思、道理上的肤浅。
《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
《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
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全书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左右。
《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字词汇总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厌:通“餍”,满足得趣:明白其中旨趣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芜秽(wúhuì):杂草丛生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仁:实现仁德自家:自己大段:仔细以为:以……为切己:切身说话:说教睹:察看剖(pōu)判:辨别,分析喻:明白不肖:不才,不正派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课文精要理解主旨第一则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子讲读书方法。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 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 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 神,终日著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 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 昏塞不通,可惜!
翻译: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 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 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 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 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 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 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 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 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见利思义。——《论语》 人到无求品自高。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 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被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 儒家代表人物。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 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 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 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 不成人。”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当时的道学家 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 趣。十八岁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 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在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 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 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 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课文 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 精思。
朱子语类三则 详细版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几遍 厌: 满足 得趣:领略其中旨趣 着意:用心 穷: 理解 徒: 仅仅 自是:从此
愦愦: (kuì):昏乱不清醒
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 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 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 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2)在你的印象中,还 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 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 是提高精神境界。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理学分派 ——鹅湖盛会
•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 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 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 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 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 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 有了“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 两大派别。
•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 • 伯埙仲篪,风雨同舟。 •《题邻居》 唐·于鹄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第二课时
——了解天理人欲
宋明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明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想,是中 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朱子语类三则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读 书方法的?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 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 这里方是长进。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 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 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 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 书,并刻印发行。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 书,使儒家思想全面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
应该
E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关键
F须大段着力
仔细Leabharlann G吾知免夫,小子避免;弟子们
H直是恁地用功
应该,应当
落实!
(2)翻译句子 A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 勇猛地去践行。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不 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拓展探究:
今天,你如何看待“义与利”的? 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
鲜明地告诉我们要舍利取义。孟子进一步强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 坚定地告诉我们要坚守做人的大义。尽管当今 社会很多人见利忘义,但我们要坚守自己洁净 的精神家园,做一个讲大义的高尚的人,让自 己的灵魂宁静安逸。
天理人欲杂谈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 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 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 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 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 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 意图。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 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 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
朱子语类三则
4、心性理欲说
二、程朱理学的发展情况
兴起:周敦颐、张载 形成:程颢、程颐 高峰: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
崛起与衰败:王守仁心学; 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三、朱子名句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 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 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
少年易学老难成, 一寸光阴 不可轻。
︽ 朱 子 语 类 ︾朱 三熹 则
一、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 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谥号文,人称 朱文子。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闽 派代表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孟之后 又一大儒家。
1、论教育
2、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只图眼前,得过且过。
上则因循苟且,下则蒙昧无知。
苟
2、不循礼法。 夫 秦 灭先圣之道,为苟且之治,
且
故立十四年而亡。 3、随便,马虎,敷衍了事。
不得苟且放过。
4、勉强。
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暖。
四、字词积累
1、大部分。
大名东北县分,老小大段惊移。
2、形容数量多。
大
5我、竭十此分大。段心思,不可不谓经营 如惨国澹手。棋,不须大段用意,终局
提高 精神 境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
会吟(孙洙)
古 人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 自知(苏轼)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读 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书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
之 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
法 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
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朱子语类》三则
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 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 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 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 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饮食,天理也;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孟子——舍生取义
儒学大师 朱熹
程门立雪
儒学大师 朱熹
朱熹,字 元晦 ,号 晦庵 ,著名 理学家,教 育家, 宋代理学思想的 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是我国 传 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 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 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半亩方塘一鉴开, 才能达到新境界。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
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口语式的文体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 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 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 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 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 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 可惜! kuì nèn
1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 2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说,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向自然过度索取,以致 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 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 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 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还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 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 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 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 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只有平时肯为公 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正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三鹿奶粉等事件中,有很多 人很多事让我们不齿,也有很多人很多事令我们感动。
第二则重点字词:
中人:普通人 大段著力: 仔细用心 照管克制: 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
以为:作为 任: 使命
而今而后:从今以后 免夫:免于(祸害)
【 翻译 】第二则 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 每时每刻照应克制自己的私欲,(做事的 时候)才能够(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 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 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 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 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 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了!’学 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1130—1200)
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半亩方塘一鉴开, 才能达到新境界。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理学 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 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存天理,灭 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 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 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巩固封建社会 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 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 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思考理解文意:
• 本文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 • 主要采取什方式来阐述的?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何必曰利。 朱子: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所欲 (天理) (人欲)
拓展延伸:
•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 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思考理解文意:
• 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 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为什么?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 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 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思考理解文意:
• 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 间是如何选择的? 圣 贤 人: 自然存天理而行 人: 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第三则重点字词:
而已:罢了 时君:当时的君主 在学者:对于 为学:做学问 生死路头:关键 域:地(指境界) 愚不肖:愚昧不才(不正派) 札定脚:踏踏实实 里面: 深入其里 商量: (进一步)讨论
【 翻译 】第三则 孟子说:‘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 呢?’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 是,对于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 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 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 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 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进入圣贤之境地,向外 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 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 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 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 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 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 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 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 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 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 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 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 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 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人的物质欲望与社会规则之 间的矛盾冲突,人的利益追求与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冲 突。 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欲壑难 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 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从大
第二则重点字词:
寻常:一般情况 事已: 事后 如何:怎么办呢 工夫: 功夫 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 埽除打叠: 方得:才能够(做到) 合: 应该 行从小路: 顺着 芜秽:杂草丛生 机: 关键
【 翻译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 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 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 怎么办? 朱子回答说:“这就是缺乏‘克己’功夫。 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 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 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 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 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 数遍
厌:
满足 得趣: 领略其中旨趣 理解
着意:用心 穷:
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 翻译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 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 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 一卷书,尚且不能领略其中旨趣。人心 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 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倦 怠,那么精神从此混乱不清,只是如此 昏沉阻塞,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 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 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 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 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 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 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普通人: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 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思考理解文意:
• 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 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第三则重点字词: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 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 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 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 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 全国第一人。
拓展延伸:
•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 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 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 士愚不可医。
第二则重点字词:
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
存天理:依照 固:固然
分别教是: 分辨教会这些(什么 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 翻译 】第二则 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 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 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上等资质,他就无需劳 神费力(去思考),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 会随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者,他们遇到 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首先需要分 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表面 剖判:分辨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 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 翻译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 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 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现 在是要被别人知道,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 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 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 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 的是为了(给)别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