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戴望舒简介与作品

戴望舒简介与作品

戴望舒简介与作品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著作书目《我的记忆》(诗集)1929年,水沫书店《望舒草》(诗集)1933年,现代书店《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年,星群《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文《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戴望舒诗全编》1989年,浙江文艺出版社翻译书目《少女之誓》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年,开明书店。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沙.贝洛尔著,1928年,开明书店。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l928年,亚细亚。

《天女玉丽》法国保尔.穆杭著,1929年,尚志。

《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年,水沫书店。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年,光华。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伊可维支著,1930年,水沫书店。

《一周间》苏联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年,水沫书店。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年,金马。

《青色鸟》法国陀尔诺夫人著,1933年,开明书店。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年,天马。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梅里美著,1925年,中华书局。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

《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1936年,商务印书馆。

《比较文学论》法国提格亨著,1937年,商务印书馆。

《密友》意大利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年,三通。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波德莱尔著,1947年,怀正。

《洛尔伽诗钞》西班牙洛尔伽著,1956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ppt

戴望舒ppt

戴望舒1940年冬致穆丽娟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 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 诚挚。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 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 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 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 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 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 述。)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 要的感情色调。
戴望舒、结婚照.ppt
戴望舒、杨静及其子女.ppt
戴望舒、穆丽娟结婚照
戴望舒、杨静及其子女
戴 望 舒 手 迹
1. 萧红与戴望舒
萧红(1911-1942)是身 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 现代女性作家。她原名张 迺莹,另一笔名悄吟,出 生于黑龙江呼兰。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 场》。1936年东渡日本。 l940年抵香港,发表中篇小 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 小说《呼兰河传》。
2. 诗歌的意蕴分析
第三句: “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 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 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 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 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录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2月20日 载于《新华日报》1946年1月22日
2. 诗歌的意蕴分析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 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 写得充满蕴涵。
2. 诗歌的意蕴分析
5、诗的思想内涵
家事:家庭变故、朋友情谊、内心的煎 熬。(传记学批评) 国事:外敌入侵,苦难无边,无尽的等 待。 天下事(人类):生死之辩。人的生存境 遇,存在之思。

戴望舒介绍

戴望舒介绍

戴望舒(1905.3。

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评价他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出身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又名戴梦鸥,江思,艾昂甫,姜皓月。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

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

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

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

戴望舒先生作品

戴望舒先生作品
戴望舒简介及主要作品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戴望舒诗存》
时代出版社,出版年代不详
以上资料整理自[3]
理论合集
作品名称
相关信息
《小说戏曲论集》
1958年,作家出版社初版
《读李娃传》
1952年,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印
以上资料整理自[3]
翻译作品
《少女之誓》法国沙多勃易盎著、《鹅妈妈的故事》法国沙.贝洛尔著、《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两次战争间法国短篇小说集》、《意大利短篇小说集》、《小城》等作品[3]。
主要作品
诗歌合集
戴望舒作品(2张)
作品
首版信息
《我的记忆》
1929年,水
1937年,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社
《灾难的岁月》
1948年,星群出版社初版
《戴望舒诗选》
1958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后人辑
《戴望舒诗集》
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整理,初版,戴望舒生前版本已轶

戴望舒诗集大全

戴望舒诗集大全

戴望舒诗集大全戴望舒(1905年-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集《戴望舒诗集大全》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戴望舒生于湖南省郴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在湖南大学学习英语和文学创作,并成为学校文学社团的核心成员。

他对西方文学和现代派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尝试写作现代主义风格的诗歌。

1926年,他的第一首诗《寒夜》发表于《新潮》杂志,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戴望舒诗集大全》收录了戴望舒的几乎所有诗歌作品,包括他早期的抒情诗、社会现实抨击诗、反战诗、哲思诗以及晚年的病榻诗等。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风格独特,而且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语言优美。

戴望舒的诗歌作品时而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时而充满对战争、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深思熟虑。

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深邃的哲学思考,也有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判,体现了他对现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戴望舒的诗歌语言简练、含蓄而又直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他擅长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超越感。

他的诗句常常给人以启示和思考,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引发共鸣,产生共鸣。

在他的诗集中,《向死而生》是一首感人至深的病榻诗。

在这首诗中,戴望舒表达了对死亡的无奈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用镜子、月亮、树等意象描绘了死亡的阴影,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戴望舒诗集大全》中还收录了一些戴望舒的抒情诗,如《游子吟》、《蝶恋》等,这些诗歌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爱情的渴望。

他的诗歌既有对现实的思考,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复杂内心世界。

戴望舒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吸引了国际文坛的关注。

他的诗歌被译成多种外语,在世界各地的诗歌文学刊物上发表,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不幸的是,戴望舒的诗创作生涯并不长,在1949年,他因病去世,年仅44岁。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原名戴朝寀,曾用笔名郎芳、孙城、江文生等。

戴望舒一生从事写作和编辑活动,也曾翻译大量外国文学名著,靠前本诗集《我底记忆》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汉语诗坛的地位,诗歌《雨巷》更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他接通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使中国新诗真正走上了“现代性”寻求的道路。

著名诗人戴望舒1938年偕妻女从上海来到香港,寄住在外籍友人家。

友人家在薄扶林道,该处松林小溪,环境恬静,他遂给居处取名“林泉居”,更以“林泉居”和“林泉居士”为笔名,写下《山居杂缀》、《林泉居日记》和《过旧居》等作品。

戴望舒在香港最好的时光就是在林泉居度过的,他在香港居住近9年。

香港沦陷之后,他曾被日军关押在多利监狱,受过酷刑,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作。

而那首他缅怀萧红短诗《萧红墓畔口占》也已成为现代诗歌的名作,“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山茶,我等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简介及作品.

戴望舒简介及作品.

戴望舒(1905.3.51950.2.28),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原名戴梦鸥,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

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

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导言:戴望舒(1905年-1950年),中国现代诗人,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派开山之祖”。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当时文坛和读者的赞誉。

本文将从戴望舒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与中国现代诗派的关系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戴望舒的生平经历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中国江西乐平。

早年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对文学和诗歌的热爱。

20世纪20年代,他随家人迁居上海,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他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一起探讨艺术与文化的命运。

随后,他加入了“勾连会”,积极参与文艺思潮的交流与讨论。

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与中国现代诗派的关系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与中国现代诗派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诗派逐渐形成,其中以新月派、白话派和宫廷派较为著名。

戴望舒对这些派别的诗歌创作都有较深的研究和接触。

在新月派的影响下,戴望舒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自省意识。

例如,《长亭》一诗中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疑问。

他的诗歌还受到白话派的影响,倾向于用白话表达思想和情感,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例如,《相思》一诗中直接而质朴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他还受到了宫廷派的熏陶,注重对诗歌的韵律和音韵的追求。

例如,《古诗会议首》中的作品既古拙又流畅,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造诣。

三、戴望舒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戴望舒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突破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他创作的诗歌风格开创了新的可能性,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

他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将现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呈现形式,使许多读者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批评,启发了一大批后来的诗人。

他的创作主张注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承继与创新,这对当时的文学青年具有重要启示。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冢地只两步远近,我知道安然占六尺黄土,盖六尺青草;可是这儿也没有什么大不同,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齐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多少人从此就没有回来, 然而活著的却耐心地等待。 让我在这里等待, 耐心地等你们回来: 做你们的耳目,我曾经生活, 做你们的心,我永远不屈服。 一九四四年一月十八日
版本二
萧红墓照片题诗录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1944年12月20日载于《新华日报》1946年1月22日
2. 诗歌的意蕴分析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你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的苏生,
5.2从国家-民族角度来理解本诗
“长夜漫漫”,直指风雨如晦的外敌统治。古典诗文中又有“长夜漫漫何时旦”,据此典,隐含了作者对“何时旦”的追问,对光明的期盼溢于言表。“我等待着”:“等待”是一种期盼;同时,作为一种生存状态,“等待”也包含了无奈,是作者对人生世相的一种省察。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萧红墓畔口占
一、戴望舒生平简况
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1926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加入共青团。1928年发表《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1929年4月,诗集《我底记忆》出版。

雨巷诗人 简介

雨巷诗人 简介

雨巷诗人简介《》这首优美的诗是几代人心中的一段回忆,久久不能散去。

而作为《雨巷》的作者,戴望舒对于我们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戴望舒的生平简介。

戴望舒其人:诗人。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余杭县人。

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震旦大学。

曾因宣传革命被捕。

1928年后全力从事著译。

1930年加入“左联”。

1932年留学法国。

1937年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从事抗日文艺活动。

著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诗作明显地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为当时新诗中的一派代表。

除诗歌外,还写、论文等,研究、论述的范围不仅有大量外国,而且包括中国古典、戏曲等。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

他有一首《》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个人介绍

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个人介绍

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个人介绍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个人介绍
戴望舒,汉族,又叫海山,生于1905,死于1950,卒45岁,生日11月15日。

浙江杭州人,名承,又有笔名,信芳,思江等。

他是近代诗人,象征主义代表家。

戴望舒是职业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家。

毕业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

戴望舒一生发表诗文无数,与鸳鸯蝴蝶派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在刊物上刊登了《债》、《卖艺童子》、《母爱》三篇小说,结实了杜衡、张天翼等意气相投,几人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希望成立一个以文会友的圣地,那就是后来的《兰友》三月刊,这个文学小团体就是“兰社”。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我的记忆》等。

戴望舒从小就喜欢古典文化,他入学开始便喜欢阅读古典说部和中外童话故事,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3年考到了上海大学,主修中文。

他的老师是著名文学家田汉,在田汉的教导下参加革命斗争。

但是随着战争的来临,上海大学被封之后,他转到了复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7年发表《雨巷》,这一年,他和施蛰存、杜衡、冯雪峰等人创办了《文学工厂》并在1932年担任《现代》杂志编辑一职。

戴望舒曾经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读书。

但是由于戴望舒在中法大学学习期间,经常不交作业,不按时上课,年终考试缺席,校方查问之后才知道他跑到了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游行,后来被西班牙警方逮捕移交法国警方,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即被开除学籍,回国之后继续从事杂志月刊编辑。

戴望舒先生有什么作品?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先生有什么作品?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先生有什么作品?戴望舒简介戴望舒先生有什么作品?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1927年,大革命失败,戴望舒、杜衡到松江县施蛰存家避难。

这个时期,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大妹妹施绛年。

施绛年虽然比他年幼5岁,却因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感情,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戴望舒那样既冲动又忧郁内向。

两人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再加上戴望舒童年一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瘢痕,也使施绛年不悦,这给他们的爱情蒙上了阴影。

1928年,戴望舒以跳楼相逼,施绛年无奈只得接受戴望舒。

1931年,两人订婚,施绛年此时实已爱上他人,便以希望戴完成学业以保证以后经济无碍催促他出国读书。

第二年,戴守约前往法国留学。

在法国没过多久便传来施绛年移情别恋的消息,戴望舒伤心不已,无心学习。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证实施绛年已移情别恋,他便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结束了这段长达8年的苦恋。

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戴望舒,当时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寓,与穆时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

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

戴望舒生平简介

戴望舒生平简介

戴望舒生平简介推荐文章胡兰成简介与生平经历热度:胡适的生平简介内容热度:关于屈原的生平简介个人背景资料热度:有关吉鸿昌生平简介热度:陈云生平简介范文热度: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戴笠生平简介,供大家参阅!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人物经历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

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

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

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

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初恋情诗
“我将对你说我的恋人/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 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 青色的心。她有黑色的大眼睛,那不敢凝看我的黑色 的大眼睛/不是不敢,那是因为她是羞涩的,而当我依 在她胸头的时候,你可以说她的眼睛是变换了颜色, 天青的颜色,她的心的颜色。她有纤纤的手,它会在 我烦忧的时候安抚我,她有清朗而爱娇的声音,那是 只向我说着温柔的,温柔到销熔了我的心的话的。她 是一个静娴的少女,她知道如何爱一个爱她的人,但 是我永远不能对你说她的名字,因为她是一个羞涩的 恋人。”
死前有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 处”。
戴望舒1940年冬致穆丽娟
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 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 朵已经五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 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 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 到解放。
《等待(二)》
你们走了,留下我在这里等, 看血污的铺石上徘徊着鬼影, 饥饿的眼睛凝望著铁栅, 勇敢的胸膛迎著白刃; 耻辱黏住每一颗赤心, 在那里,炽烈地燃烧着悲愤。
消了她的颜色,
一个丁香一样地
散了她的芬芳,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歌抒发的是一种忧郁凄凉感情。 “雨巷 ”重要意象。它是抒情主人公的所处的环
境。也可以说,是诗人戴望舒体验到的人 生境遇象征。就是说,戴望舒体会到的生 活,就如同在雨巷徘徊一样。阴郁、寂寥 、狭窄,又悠长地没有止境,给人一种压 抑的感觉,这种“雨巷”暗示着忧郁凄凉 的心境。
哀怨又彷徨;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消散了,甚至她的
一枝丁香地,
太息般的眼光,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丁香般的惆怅。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
要的感情色调精。选完整ppt课件
16
2. 诗歌的意蕴分析
• 第二句:
• “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 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 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 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
• 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 ,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 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 抗争。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 苦水……
•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 你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的苏生,
• 载于《新华日报》1946年1月22日
2. 诗歌的意蕴分析
•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 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 写得充满蕴涵。
精选完整ppt课件
15
2. 诗歌的意蕴分析
•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 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 诚挚。
•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 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 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 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 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 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 述。)
•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 见如故。
• 在此之前,萧红已应望舒的约稿,在戴主持 的《星岛日报》之《星座》副刊发表作品。
• 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

戴望舒资料

戴望舒资料

雨巷诗人——戴望舒①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现代诗人,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原名戴朝寀,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代表作:《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在这期间他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编定的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

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

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诗刊《顶点》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入狱,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他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

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

[总结范文]戴望舒简介

[总结范文]戴望舒简介

[总结范文]戴望舒简介戴望舒简介学习总结(1):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

3。

5——1950。

2。

28),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原名戴梦鸥,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学习总结(2):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1950)诗人。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等人的影响。

1929年出版的诗集《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

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好处,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

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1938年5月赴香港。

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

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

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生平简介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戴笠生平简介,供大家参阅!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人物经历
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

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

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

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

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

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7 年1月第3 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

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3月,“文协”香港分会成立,为适应环境,改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通讯处”,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同时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协》周刊编辑委员。

7月,和艾青主编《顶点》。

10月,参与“文协”香港分会、中国文化协会、中华漫画界协会香港分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联合举办的“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的策划和筹备工作。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3年1月,给穆丽娟寄“离婚契约”。

5 月30 日,与杨静( 丽萍) 在香港结婚。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

8月,经周煦良介绍,任暨南大学教授,教西班牙文。

1947年7月,因参加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被暨南大学解聘。

8月,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小说史,同时兼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教音韵学。

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被上海市立师专校长串通地方法院,污陷控告,说是香港汉奸文人,出票传讯,被迫离沪,携妻女再度赴港。

1949年2月,与杨静离婚。

3月,离港抵北平。

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
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个人生活
情感经历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1927年,大革命失败,戴望舒、杜衡到松江县施蛰存家避难。

这个时期,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大妹妹施绛年。

施绛年虽然比他年幼5岁,却因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感情,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戴望舒那样既冲动又忧郁内向。

两人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再加上戴望舒童年一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瘢痕,也使施绛年不悦,这给他们的爱情蒙上了阴影。

1928年,戴望舒以跳楼相逼,施绛年无奈只得接受戴望舒。

1931年,两人订婚,施绛年此时实已爱上他人,便以希望戴完成学业以保证以后经济无碍催促他出国读书。

第二年,戴守约前往法国留学。

在法国没过多久便传来施绛年移情别恋的消息,戴望舒伤心不已,无心学习。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证实施绛年已移情别恋,他便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结束了这段长达8年的苦恋。

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戴望舒,当时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
寓,与穆时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

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

1936年,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穆丽娟是仰慕他的才华与他走到一起的,两个人本应该有很好的婚后生活。

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样去爱一个女人,在家只顾自己读书写字,很少与妻子交流,直把一颗爱着他的心,降到冰点,离开他时,他才后悔,再次以死相逼,然而这回也没能把妻子逼回来1940年冬,戴望舒无奈离婚协议上签字。

戴望舒无奈的再次陷入爱情的悲剧之中。

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

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

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

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出了种种努力希望挽回,然而杨静心意已决无法挽回,戴望舒只得一直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

杨静无奈之下与姓蔡的青年相偕出走。

嗜书如命
喜欢看书和买书是文人的共同爱好,戴望舒嗜书如命。

喜欢书的文化人,即使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书,光是看一看,摸一摸,也会感到其乐无穷。

戴望舒最喜欢逛塞纳河左岸的书摊,他说:“就是摩
挲观赏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满足的,况且薄暮的塞纳河又是这样的窈窕多姿!”戴望舒留学法国期间,虽然衣食无着,人在异乡,但只要手上有钱,总会量力而行,日积月累,竟然买了不少书。

好友施蛰存对此艳羡不已,写信给戴望舒时说:“听说你有许多书运来,甚想早日看见。

”施蛰存也经托他帮忙买书,两位好朋友在面对好书时,总是不可遏止地想着要去拥有它。

施蛰存讲到戴望舒在信中所讲的巴黎书业的盛况时,总是会发出可怜兮兮的叹息:“我只恨无钱,不然当寄你三四百元给买大批新书来看看也。

珍秘书之嗜好至今未除,希望继续物色,虽无书寄来,目录也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