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安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其次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供应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复原任务完成,随之起先一五年安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肯定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化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化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探讨工作供应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复原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安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化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题再现】1.(2024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解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解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除D项。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练: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第26讲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练: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第26讲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探索失误 (1)表现 ① “ 总 路 线 ” : 1958 年 中 共 八 大 二 次 会 议 提 出 “ 鼓 足 干 劲 , 力 争 上 游 , __多__快___好__省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 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___一__大__二__公___”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超越了 生产力发展水平。 (2)影响: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 难。
20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的实践
第1轮 ·历史
5年考题 2018·全国卷Ⅰ·31 2017·全国卷Ⅱ·41
2016·全国卷Ⅱ·31
2015·全国卷Ⅰ·31 2014·全国卷Ⅰ·31 2014·全国卷Ⅱ·31
命题角度 1953年采矿图——“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建设 “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一五”的特 点和意义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投资政策——“一五” 计划的特点 “一五”计划工业化工业增长速度——“一 五”计划的背景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一五”计划的特点 粮食的统购统销——“一五”计划的特点
没有做到“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 察”,1953年是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起始之年,工业 化建设和三大改造刚刚开始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 D对:材料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A错: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与题干时间不符。B 错:“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 题干时间不符。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线索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课件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课件

想的是 (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Hale Waihona Puke 答案 C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 力。试题以毛泽东的言论为载体,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与民主人士的合作至关重要,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共 同纲领》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无法体现该思想。故选C项。
6.(2016江苏单科,12,3分)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 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 A 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 加了日内瓦会议,并积极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故选A 项。万隆会议、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均与题干情境不符, 排除。
7.(2015安徽文综,17,4分)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 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 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 C 《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论联合政府》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 东作的报告,都不符合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的 限定,故A、B、D错误。选C。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备考学案之中国史部分过渡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备考学案之中国史部分过渡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备考学案之中国史部分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史实概览】政治:①巩固新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1949 新政协召开和《共同纲领》通过;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颁布;三大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区的设立。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外交:外交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国敌视中国;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联苏反美、中苏建交和毛泽东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同17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经济:1. 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

2. 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实行“一化三改”,一五年计划的开展,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和中国社会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思想文化:1.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 文艺: 1956年4月提出“双百”方针;文艺成就文学艺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

3、教育:《共同纲领》提出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1954年宪法确立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4、科技:1949年,中科院成立;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和确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提出向科学进军;社会生活:生活有改善但总体水平低,社会风气根本改变: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第 28 讲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基础落实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1.总路线
2.“一五”计划的制定(1953——1957) 制定的依据: 基本任务:
细节点拨
注意联系苏联的五年计划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例 3 A [ 解析 ] 本题属于表格型材料题,考查建国初期 我国工业生产情况,B 项错误,不符合史实,建国初期我国 工业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 C 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工业 刚刚起步,只能为工业化奠定基础,不能说已变成先进的工 业国;1958年正是工业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因此1958年的 66%有浮夸,因此只有A项符合史实。 [ 点评 ]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就,要从政治、经济、民 族关系和外交等几个方面综合全面把握,其中,国家取得独 立是最大的前提。
年份 增长率(x) 1953 30.2 1954 16.2 1955 5.6 1956 28.2 1957 11.4 1958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A [解析 ] 本题属于表格型材料题,考查建国初期我国 工业生产情况,B 项错误,不符合史实,建国初期我国工业 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 C 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工业刚刚 起步,只能为工业化奠定基础,不能说已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58 年正是工业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因此 1958 年的 66% 有 浮夸,因此只有A项符合史实。 [ 点评 ]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就,要从政治、经济、民 族关系和外交等几个方面综合全面把握,其中,国家取得独 立是最大的前提。

高考一轮复习二轮复习通史复习新中国过渡时期

高考一轮复习二轮复习通史复习新中国过渡时期

阅读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和新中国外交的区别,从 中得到什么认识。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 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 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 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 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 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 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 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间: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两个原则: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 性质: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意义:P 92 • 巩固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 • 为社会主义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 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的愿望;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2.(2013· 安徽文综)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 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 • 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 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过 渡 时 期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方针:①“三大政 策”(一边倒/打扫干 净屋子再请客/另起 炉灶) ②与苏联等17国建交 2.1953年底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3.1954年日内瓦会议 (五大国之一) 4.1955年万隆亚非会 议求同存异

高考历史 高三 单元八 过渡时期

高考历史 高三 单元八 过渡时期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衰 (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在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 动诱导下,在沿海地区出现 (2)发展:甲午战后,随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刺激和清政 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包括在戊戌变法和群众运动推动下,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的 推动,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和群众反帝推动,民 族资本有了一次显著发展 (3)萎缩:抗战爆发,官僚资本搜刮,抗战胜利后内战爆 发,民族资本陷于萎缩,甚至破产倒闭境地。 (4)调整:建国后,中共引导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 业合理恢复和发展。 ( 5 )改造: 1953-1956 ,通过和平赎买的形式和循序渐进 的途径,民族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3、外交上:半殖民到大国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①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宣告 半殖民的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②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③和苏联等多国建交,以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 会议,参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初步展现了大国外交的 风范。 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 ①经济上:一五计划的成就为初步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基础, 初步形成国民经济的体系; ②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人大和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 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3)对私营工商业:既合理调整也和不法奸商做斗争(如 五反,米棉之战)。要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权,赢得物价 和人心,又要促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恢复发展;结 果是人民政府战胜了不法奸商,又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1)追歼残敌和剿灭土匪,镇压反革命和特务;
2)取缔社会丑恶现象; 3)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4)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5)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管理的改革,清除封建势力。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四大时期-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四大时期-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的四个时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出现了严重的内乱,严重的践踏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

4.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冬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01过渡时期:1949——1956年1.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和平解放西藏,其共同作用是A.消灭了地主阶级B.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D.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共同作用”,结合课本所学,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立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了人民政权。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这说明了A.开国大典的意义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可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选举的主席和副主席,以共产党为主体,与其他民主党派共同组成,反映出新中国实行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B正确;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开国大典前召开,排除A;1954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排除D。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模块2 第8单元 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模块2 第8单元 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1|凯歌进行——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1)1949年,解放战争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

(2)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

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1953-1957年)(1)条件(3)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以工业化为核心,三大改造为两翼);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5)意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3 第8单元第22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3 第8单元第22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内容导航
主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权巩固与和平外交 主题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落实典题演练 课时精练
主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政权巩固与和平外交
梳理 夯实必备知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所有制性质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0 7.1%
根据材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1952-1956年 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性意义。 答案 变化:1956年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 国基本建立起来,为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或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 革命与建设
时空坐标
《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共同纲领》、 开国大典
三大外 交方针 抗美援朝
全党整风运动, 全国反右派斗争
“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重返联合国 粉碎林彪 反革命政变
中美开始走向
关系正常化; “文化大革命”
中日建交
结束
1949年
1950年 1953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64年 1966年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3 综合提升(三) 中国现代史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3 综合提升(三) 中国现代史
√A.旨在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
B.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局面 C.由区域化合作推进全球化的进程 D.致力于构建新型全方位国际新格局
根据材料可知,该宣言并没有主张军事上的合作,且宣言“共同致力于 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强调维护和平,故A项错误,符合 题意; 维护世界和平是该宣言所强调的内容,是正确的说法,故B项正确,不符 合题意; 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正是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就积极构建新型的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故D项 正确,不符合题意。
√D.扩大了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联系
根据材料文字“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 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指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 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D项。 A项表述“完全”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B项表述“彻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根本原因,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4.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 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 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4.(2022·淄博模考)195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今年全国 工业总产值:六百二十八亿元》的报道,其中“六百二十八亿元”被编 辑加粗,使读者一目了然。文中指出原煤、生铁、钢产量比1956年分别 增长1 800万吨、107万吨、77万吨。这个报道

高三历史过渡时期知识点

高三历史过渡时期知识点

高三历史过渡时期知识点在历史学科中,高三学生将接触到历史的过渡时期知识点。

这个时期,一般指的是自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即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非常重要,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本文将以清末时期的改革和革命为主要内容,探讨过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知识点。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封建制度腐败等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改革和革命探索。

首先,辛亥革命是过渡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满清政权为目标,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新中国。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辛亥革命的成功,宣告了中国封建帝制统治的结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五四运动是过渡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五四运动是由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和学生发起的一次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运动。

这次运动的爆发源于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人们纷纷走上街头示威抗议,并提出了“驱除列强,振兴中华”的口号。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北伐战争也是过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1924年至1927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共两党联合发起了北伐战争,旨在消灭北方的军阀割据,统一全国。

北伐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除了这些历史事件,过渡时期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比如,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它是一次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的运动,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也是过渡时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高三历史课程中的过渡时期知识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过渡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了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知识点也可以帮助学生们培养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当代社会现象,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提出——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时间:1953年。

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实质:使生产关系的公有制成为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时间:1953年~1957年,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局上集中在东北地区。

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①工矿业成就突出,建成了500多个重要项目。

鞍钢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②农业生产任务也按计划完成。

③交通运输业,铁路;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④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⑤劳模-工业;农业。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三大改造——①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是自愿互利;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形式是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实质是把生产资料个体农民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致同农业。

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是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发展为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政策是赎买政策。

2、历史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政治生活 (1)一届全国人大: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通过多部 法律;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在中国建设 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的目标。 (2)后续:1959 年和 1964 年,又分别召开了二届全 国人大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 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4.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1951 年,法国等国在巴 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 年,土地改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1953 年,“一五”计划开始;三大改造开始;朝鲜 停战协定签字;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日内瓦会议。 1955 年,万隆会议。 (1955 年,苏联和波兰等 8 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 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后又增加了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①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 基础上;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
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全国人民, 三权分立制是资产阶级。
③组织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制度是分权制衡。
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 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地方 的建立和发展,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方的历史状况,又 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
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地方 自治制度。它既不是脱离祖国的“独立自治”,也不同 于联邦式的“自治共和国”。各民族自治地方是整个国 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行使主权,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④是马
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政协历程
(1)1949 年,人民政协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2)1954 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
(3)内容: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民主 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确定首都、国旗、代国歌和公元纪年。 (4)地位: 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选举、立法); ②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 (2)认识:①新政权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②中央 领导的组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 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③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
(1)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 人民政府。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3)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1954 年正式确立
(1)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
(2)意义: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 奠定基础。
【基本线索】 一、1949 年建立新中国 1.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新中国作
了政治理论的准备。
2.第一届人民政协召开
(1)时间:1949 年 9 月。 地点:北平。 (2)广泛的代表性: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 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 各民族、海外华侨。
文化
2017·全国卷 Ⅲ·31
经济
2016·全国卷 Ⅱ·31
命题视角 “一五”计划 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五”计划期间的
矿业政策 新中国的美术
“一五”计划的特点【重要源自念】1.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专题 5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共和国 史·1949—1956 年)
1949 年,七届二中全会;一届人民政协会议召开, 共同纲领颁布;新中国成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德国西部成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 分裂。)
1950 年,新中国建立初期三大运动开始(抗美援朝 运动、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
织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
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中国共产党 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
2.认识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 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人 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 台。
2.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原因 我国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各民族之间在语
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方面有很大不同, 需要照顾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结构和教 育程度上有较大差异。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中
共八大召开;“双百”方针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提出;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1956 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会后赫鲁晓夫作了秘 密报告。)
【考情分析】
模块
考题
经济
2018·全国卷 Ⅰ·31
经济
2018·全国卷 Ⅱ·31
经济
2017·全国卷 Ⅱ·40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 治包含“民族”和“区域”两个基本的要素,既不是单纯的
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的地方自治,而是二者的统一体。
②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经济因素,主 要是指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自然资源状况等;政 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少数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