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第一课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 荀子的思想
一
出兵逼迫韩非来秦。 议
专制集权
厉行赏罚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五、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墨家 学派创始人。出身
于“贱人”。墨子精 于工技,曾经“学儒 者之业”。他一生的 活动主要是“上说下 教”,儒、墨两家并 称为“显学”。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 对巨子(墨家领袖) 都绝对服从,并为之
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熹注:俑,从养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 而大似人疾。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 代)也。(《孟子集注》)
•据材料分析孔子对“俑”随葬的态度及理由。反映何思想?
反对以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 仁者爱人。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纲要求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命题热点 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借鉴意义;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 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 和季节的阶段。
理科班: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人而不仁,如礼何 • C、为政以德 •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 ②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4)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的思想
① 政治主张:“仁政”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 伦理观:“性本善”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 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B
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人不 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下列哲学家的观点与康德最为
接近的是 B
• A、老子 B、孔子
• C、孟子 D、王夫之
3.(山东平邑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考试)温总理2008年1月三次南下指挥抗雪 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 导人心才能安”;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 温总理多次强调将救人放在抗震救灾工作的 第一位,以上体现了我国民本思想。在我国 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 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件5 )(可用)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单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 第 2 课 读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 1课
主讲:程 明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 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仁者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①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姓李名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辩证法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②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2. 法家代表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 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 墨家创始人墨子 ——代表小生产者追求公平的愿望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老子、庄子、孔子
5.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孔子说: 我仁; 荀子说: 我义; 老子说: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战场上见高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修3-人教版高三必修3历史试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某某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X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X【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 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6·某某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思想主X;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X【解析】儒家学派主X“仁”,注重德性,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中的主X,故①正确;墨家学派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X都贯穿着讲某某际功利的精神,与材料主X不符,故②错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斯多亚学派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义务,为社会而生,有益于人类,适宜于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与材料主X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符合题意。
【答案】A3.(2016·某某单科·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代表人物 时间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一轮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 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本井原田因制:
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
原因
②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是,我诸国侯由展奴 开争霸兼并战争,提供了一个较为隶宽制松向的封政建
材料
主张
学派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仁政(或重民、
者,未之有也。”“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儒家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 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 视其身。”
兼爱
墨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无为而治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
“刑过不避不臣,赏善不遗
匹夫。”
先
儒
师
学
功
精
德
华
垂 照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青 九 始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基人,其博大精
史 洲 深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 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世界最伟大思
想家、教育家。
曲阜是春 秋时期鲁国的 都城,是孔子 的故乡。这里 有着丰富的文 化遗产,其中 最著名是曲阜 三孔——孔林 孔庙、孔府。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韩 非 子
法 家
观点 主张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 作 用 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08海南历史,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
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评价: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客 观上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补充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各学派核心主张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 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 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霸道”。
评价: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 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1)孟子的思想 —— 孟 子、荀子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诸侯士大夫崛起,礼崩乐 坏,社会动荡不安,士阶层兴起并活跃起来,他们代表各自 阶级的利益,纷纷提出各自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惠。……”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2)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②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论语·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一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 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 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制瓦解的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 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 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 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 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 (2)具有进步性: 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 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当时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诸侯割据争霸,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为在战争中取 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孔子 “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哲学 政治 思想
思想 学说
学法指导
(1)切入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的产物;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演变规律:思想文化具有传承性、创新性;求同存异 互相批判、互相取代、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3)把握原则:先局部,后整体 1.局部: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特点 2.整体:知识结构法、时间线索法、比较法、图表法等知识系统 化,整体化 (4)如何对待:珍视传统,古为今用 辩证取舍,发展创新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 《书》 、《礼》、 《乐》、《易》、 《春秋》等书籍, 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 将其言论编印成书, 曰《论语》。这成 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③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 《尚书》、《春秋》等。
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趋势: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演变。
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一)、历史背景: 社会大变革(根因)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阶级关系: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到“”,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
他死后,言论被编为《》(2)主张和贡献: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进步性)②强调“礼”,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
(保守部分)③主张“”,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伦理观:性相近。
整理古籍:整理“六经”《诗》、《》、《礼》、《》、《乐》、《》2、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蔚然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①治国理念: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②民本思想:提出“”,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2)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理念:施政用“”和“”,“以德服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②民本思想: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④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哲学思想:A、 (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知足寡欲;B、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不断转化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12.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模块 文化史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单元主题概述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2)加强君权:宣扬“_君__权__神__授___”,提出了“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 (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推广 (1)政治: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 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2)教育 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 垄断。 ②中央:兴办_太__学_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早期儒学的形成
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
(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
“_仁___”,即爱人;②“
德政”,即强调统治者“ 儒家学派创始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要点史实探究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要点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 【史料】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 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 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 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 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 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 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
(4)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派别及代表人物(1)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著《道德经》);战国庄子。
(2)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至圣);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3)墨家:战国墨子(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1、儒家的主要观点(1)孔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家)①核心思想:“仁”、“礼”a.含义: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②政治思想:德治。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礼乐思想:“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守思想)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言行被弟子们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政治主张:a.“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必修三 第3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doc
[考纲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3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特别提示]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图示总结]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辨析比较]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2)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2)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辨析比较]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一轮复习提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放弃大小、生死、贵贱等观念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A,主张君主以法治国,用权术驾驭群臣,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2)法家:韩非子 B,把君权提高到极点,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庄子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3,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23节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铁犁牛耕出现、推广,封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总之,根本上看,百 (2)政治上: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崩溃而封建制逐步形成,各阶级、阶层力 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 量在争锋、较量,各学术团体相对独立; 期社会大变革在思想 上的反映。春秋战国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士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 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批以传播文 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 展、阶级关系剧烈变 化、 化、奴隶制瓦解和封 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 (5)在民族关系上: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使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丰 建制逐步确立的历史 条件下出现的。 富了华夏文化。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道家:老子和庄子 A,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老子 B,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停运动,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 ”关系;
荀 子
(3)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 范人的行为;
(4)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强调礼法并施使 人向善,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2.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中国思想文化具有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发展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 思想) 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 6.巩固:两宋时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 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8.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 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 赋予了新的内容。
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 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 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 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 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 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 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 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 法制观念。(10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第(2)题
解析:“新贵”的身份表明士人并未轻视功名利禄,故排除B项; 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不能证明 等级森严,故排除C项;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D项。
(3)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 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 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 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 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 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 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一张图学透 “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
背景
诸侯混战
一张图学透
儒家学派
主要学派
2
道、法、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道家
法家
墨家
一张图学透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 *孟子主张实行“仁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 战国末期的韩 墨子创立墨家学 主要学派
其核心思想是“仁” 政”;在伦理观上, 创始人,他认为万物 非子是法家思 派 , 主 张 “ 兼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第(2)题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各诸 侯国的重视,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表明士人并未轻视功名 利禄,故排除B项;
复习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我的定稿
复习建议 1、抓住一个基本演变:由“百家争鸣”到
儒家主流。 2、掌握一个基本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 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 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养成一个基本习惯:从政治经济史寻找
文化史的背景知识。
背背背! 4、强化一个基本意识:
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记 忆
一、儒家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 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国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百家争鸣的内容(争什么)
王霸之道:儒家-王道;管仲-霸道。 用兵寝兵之辩:墨家-非攻;孟子-义战。 治国之辩:儒家-德治;法家-法治。 人生态度:儒家-有为、积极入世;
道家-无为、消极避世。 天人之辩: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庄子-天与人不相胜。 性本之辩: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论。 利义之辩:孟子-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无为而治”③“为政以德”④“克己复礼”A.①ຫໍສະໝຸດ 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
3.孔子认为“仁”的最基本的含义是
A.爱人 B.忠恕 C.仁政 D.克己复礼
4.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
A.礼貌
B.礼器
C.法律
D.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5.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性的是
A.克己复礼
B.忠恕
C. 未知生,焉知死 D.有教无类
目的 维护奴隶制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 贵族统治 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 准确理解“周代世系略图” 和“天子——诸侯—— 基础梳理 真题对接 史料印证 要点突破 卿大夫——士”的宗法分封 制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 例题 (2013·浙江卷)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 可知,图表是指西周的分 封制,故②正确。分封制是 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 体现,是按照宗法等级秩 序严格进行分封的,故④ 正确。宗法制与分封制都 属于按血缘关系的亲疏来 维系政治秩序,属于世卿 世禄制,是一种贵族政治, 故③正确。禅让制是我国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 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排 A.①③ B.②④ 除①。
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C
核心
考点突破 真题研析 命题视角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联系必修一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要点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 1.王权承袭: 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神秘 2 .夏商的政治特点:王权具有 色彩。 。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3.夏商的行政制度 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 奉命征伐。
史料印证
考点突破 真题研析 命题视角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分析
要点突破 真题对接
史料1
大宗、小宗:
划分大宗、小宗 的依据是血缘关 系的亲疏、嫡庶 之别。大宗和小 宗是相对的,并 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一宗都实行嫡 长子继承制。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C
核心 考点突破 要点三 宗法制
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居五十三人。” 史料3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史料分析 (1)注意史料的来源(出 处);(2)注意史料中的 显性信息;(3)注意图 例表示的内容。 本史料反映出分封的 对象主要是王族、功 臣、先代贵族。从布 局上看,王族占据战 略要地,是分封的主 体,直观地反映“拱 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①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4内容 ②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 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C
核心 考点突破 要点三 宗法制
基础梳理
基础梳理 史料印证
考点突破 真题研析 命题视角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要点突破
真题对接
◆史料分析
史料2反映了以
宗法血缘关系为 纽带形成国家权 力结构的特点。
史料2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 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 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 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 的政治体制。 史料3 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 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之黎 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王国维 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 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C
核心 考点突破 要点二 分封制
考点突破 真题研析 命题视角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歌诀识记 分封制 基础梳理 要点突破 史料印证 真题对接 西周地广行分封, 赐封对象三阶层。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 王族功臣旧贵族, 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齐鲁燕卫与宋晋。 地方诸侯多义务, 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 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 等 贡赋听命随军征。 土地人民遭瓜分, 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分封诸国后变更。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 巩固统治拓疆土, 权力, 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东周混战国裂分。
西周地广行分封, 分封制 赐封对象三阶层。 王族功臣旧贵族, 齐鲁燕卫与宋晋。 地方诸侯多义务, 贡赋听命随军征。 土地人民遭瓜分, 分封诸国后变更。 巩固统治拓疆土, 东周混战国裂分。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C
核心 考点突破 要点二 分封制
考点突破 真题研析 命题视角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
分封制 遭到破坏,大国兼并小 4.瓦解: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国,周王室完全失去至尊权威。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C
核心 考点突破 要点二 分封制
基础梳理
史料印证
考点突破 真题研析 命题视角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分析
要点突破 真题对接
封建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 篱,屏蔽周室。 — —顾炎武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 悉至…… ——史记 《周本纪》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D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C
核心 考点突破 要点三 宗法制
基础梳理 史料印证
考点突破 真题研析 命题视角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要点突破
真题对接
2.含义: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嫡长子 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最大特点是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C
核心 考点突破 要点二 分封制
基础梳理 史料印证
考点突破 真题研析 命题视角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要点突破
真题对接
1.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3.作用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C
核心 考点突破 要点二 分封制
基础梳理
史料印证
考点突破 真题研析 命题视角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要点突破
◆歌诀识记
真题对接
2.通史链接 西周后期,分封制遭破 坏;秦统一全国后, 郡县制取代了分 封制;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其中 “封国”是分封制的表现。后世历代帝 王分封皇室成员为王、为侯,只是皇家 特权的彰显,不再是分封制度。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史料1
史料反映出 实施分封制 的目的是拱 卫王室、巩 固西周统治, 被分封的诸 侯有拱卫王 室的义务。
C
核心 考点突破 要点二 分封制
基础梳理
史料印证
考点突破 真题研析 命题视角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要点突破
真题对接
史料2《荀子· 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