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作品线索及思路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https://img.taocdn.com/s3/m/01bd6e760c22590103029d76.png)
(2)关注过渡句。过渡句既要总结上文,还要开启下文, 所以会对上文概括,对下文总说。
例如: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 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④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 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
过渡句,一般单独成段或者在下面部分的段首。
考题形式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 如:(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2) 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④段内容用两 个字加以概括。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 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 题点。
如:①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③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
不要漏掉答题点。
基本答题思路:
叙事散文
(1)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事,怎么干,结果如何。
(2)所描绘的景物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16.( l )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 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 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操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 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 正面衬托鼓神。 ( 4 ) “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 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1小说阅读之3找准文章线索探究文章标题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1小说阅读之3找准文章线索探究文章标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20fb0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7.png)
小说阅读过关测试一、小说的线索(一)赔偿余显斌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
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
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
“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
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
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
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
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
”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
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
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
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
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
简直是极品!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
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
”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
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
但是,绝不能是棉团。
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
“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
”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
“那……年轻人?”“是我儿子。
”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
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
中考语文 阅读理解之记叙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及答题要点
![中考语文 阅读理解之记叙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及答题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af9f4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5.png)
阅读理解之记叙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及答题要点1.概念:广义的记叙文包括了散文和小说,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记叙线索:(1)物线——《猫》以“猫”为线索组织文章(2)事线——《社戏》以“社戏”为线索,再现儿时的美好生活(3)人物线——《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4)地点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5)时间线——《伟大的悲剧》以时间推移为线索(6)情感线——《紫藤萝瀑布》按照赏花、惜花、思花的情感变化来结构全篇(7)见闻线——《孔乙己》中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4.记叙顺序5.记叙人称(1)第一人称,叙事主人公是“我”,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主管意识;增强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2)第二人称,叙事主人公是“你”,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作用(3)第三人称,叙事主人公是“他”或人物姓名,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6.记叙文的阅读步骤(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7.常见题型(1)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图表(2)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的经过(3)…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4)…各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5)用一句话(简洁的语言不超过××字)概括文章内容8.解题方法(1)从文章线索入手。
①看标题②看写作对象③看地点④看时间⑤看中心事件⑥看感情(2)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①梳理全文思路,分析每段意思,再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8-记叙文阅读 03(知识)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8-记叙文阅读 03(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741b34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f.png)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3:记叙文阅读(三)(五大考点:文章思路记叙人称主旨情感表达方式写作特色)考点11:文学作品阅读之梳理文章思路【考点分析】梳理文章的思路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
阅读赏析时,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其次,要弄清情节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作者情节设计的用心。
好的结构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错综复杂而又连贯统一。
梳理文章思路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3、纵观全文,“我”的情感(心理)发生了3次变化,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技巧点拨】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
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
一、答题三部曲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找线索的方法:(1)抓标志。
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
(2)抓物品。
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某某物”为线索。
(3)抓事情。
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
(4)抓细节。
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5)抓情感。
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
(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
理清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阅读专题-中考语文三轮冲刺
![理清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阅读专题-中考语文三轮冲刺](https://img.taocdn.com/s3/m/714f16a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8.png)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六、真题演练
再厉,我安慰自己:“没关系,第一次总是最难的,跨过了这一关,以后 就简单了。”吃饭时,我一直在伺机行动,以至于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几 次答非所问。母亲奇怪地问我:“你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奇奇怪怪的?” 我开始佩服女儿了,她为什么总能把感情表达得如此自然,一点儿也不别 扭,而我却这般费力!⑪饭吃完了,我还是没说,心里好着急,再不把握 机会,这句话恐怕只能永远藏在心里了。我低头看着碗,勇敢地说:“妈! 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四十几岁的人,中午还有妈妈做了热腾腾的饭菜等我 回来吃。”
果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所谓主题的表现了; (2)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
因为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 索来串联,如果没有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刻 画鲜明的;(3)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缜密,更严谨,使文章形成 整体。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四、常见题型
③标题看“线”:很多文章标题会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④以情导“线”:注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
⑤时空连“线”:注意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⑥文体隐“线”:叙事散文常以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游记散
文常以游踪为线,抒情散文常以情感为线。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五、答题方法
答题模板 ①xx线索贯穿了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连在一 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②明线是……,写了……内容;暗线是……,写了……内容。 这样双线并行,相辅相成,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二、线索分类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 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记叙文线索主要可分为六类: 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线、感情线。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作答思路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作答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5f78e33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9.png)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作答思路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作答思路一、专题详解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作答思路(一).人物形象型1.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环境、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做答。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人,这个人怎么样,表现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揭示了什么主旨(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或者主张,主意等含义,也指主要的旨意;中心意思的含义。
)。
(二).环境描写型1.题型:(1)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2.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暗示或者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了(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开展做了铺垫,推动了……的情节发展。
(三).故事情节型1.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1)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文物服务,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2)情节作用:①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②前后照应;③侧面衬托、埋下伏笔;④总结上下文,点明题义;⑤线索作用。
(3)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反映了……内容,突出了……性格,点名了……主旨。
(四).概括主题内容型1.题型:(1)找出体现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示?谈一谈你的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中考语文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总结
![中考语文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c119b0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4.png)
中考语文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总结阅读文学作品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下面是本文对中考语文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的总结。
一、审题准确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认真审题,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通过审题,我们能够对文章的意图和表达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阅读和分析奠定基础。
二、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文学作品通常包含文学语言的运用、情感表达、意义深远的主题等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抓住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三、注重细节分析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并分析作品中的细节。
例如,描写人物的特征、人物之间的关系、环境描写等等。
这些细节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整个作品。
四、运用上下文推理理解一篇文学作品时,上下文推理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通过综合作品中的信息,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线索推测出一些隐含的含义,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五、注重情感的体验文学作品往往融入了丰富的情感表达,阅读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通过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魅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六、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还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
可以思考作品的主题是否深刻,语言是否优美,情节是否完整等,从而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做出自己的评判。
七、多练习,积累经验阅读理解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和训练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积累经验,提高解题的策略和技巧。
总之,阅读文学作品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点,需要我们在平时认真学习和积累,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通过以上总结的方法与技巧,希望能为同学们在中考语文阅读文学作品时提供一些指导,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文章的线索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带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文章的线索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fe6b0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c.png)
文章的线索xxx考点解读文章的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
其作用是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抓住文章的线索,便能体察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文章可以只有一条线索,也可以有多条线索。
因此线索可以分为明线和暗线。
寻找线索要关注文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物品、地点、人物等,这可能是明线;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这往往是暗线。
如鲁迅《藤野先生》(部编版八上)一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的。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即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01 典型例题请分析杨绛《老王》(部编版七下)的叙事线索:答:文章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
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
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
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
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施耐庵《智取生辰纲》(部编版九上)“思考探究”三: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
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02 答题模板题型:文章的线索(1)以人物为线:以作者本身或者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经历或相关事迹为线索;(2)以时间为线: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3)以地点为线:以场景或者地点的转换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以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为线索;(5)以情感为线:以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6)以事物为线:以某一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中考小说阅读常见考点与答题技巧
![中考小说阅读常见考点与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b963a7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7.png)
中考寒假讲义中考小说阅读常见考点与答题技巧知识储备:小说阅读的考查着重围绕其体裁特点进行,具体说就是从人物以及人物的语言、表达技巧、情节、环境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题型分类一、分析综合——重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情节的把握,主题的概括。
1.寻找线索。
线索是连接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
常见的线索有:人线、事线、物线、情线、时间线、空间线。
如:山西省的《唐家寺的雨伞》中以雨伞为线索,广东省的《词典的故事》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辨析开头。
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②写景法。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鉴赏结尾。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不仅在意料之外,同时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揭示事情的真相,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或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阅读这样的小说,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得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反映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④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中考语文阅读题(思维导图+中考真题及答案)之 理清文章的线索
![中考语文阅读题(思维导图+中考真题及答案)之 理清文章的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2d650dfbcfc789eb162dc832.png)
中考语文阅读题考点汇编(思维导图+中考真题专项训练及答案)之——记叙文阅读——08理清文章的线索【知识链接思维导图】【中考真题链接目录】◇ 01最后的牵手◇ 02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03 马兰花◇ 04奶奶的玉簪子【中考真题链接㈠】(2018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最后的牵手雷抒雁⑴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⑵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
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
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⑶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
很久都是相对无言。
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⑷“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⑸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
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
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
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⑹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
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
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⑺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
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
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
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⑻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
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
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在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的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
中考重点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
![中考重点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8293f9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5.png)
中考重点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高中中考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考试,阅读理解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阅读理解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是考生们的一大难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考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一、积极阅读阅读文学作品时,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阅读。
不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每一篇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都有值得挖掘的内容。
以积极的心态读作品,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也能更好地回答相关问题。
二、理解主题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尽量理解作品的主题。
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意义。
在阅读时,可以从作品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以及人物、情节等方面去理解主题。
抓住主题后,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体意义,从而回答相关问题。
三、观察人物作品中的人物是阅读的重点之一。
阅读文学作品时,要观察人物的性格、言行举止、内心感受等方面。
通过对人物的观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对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分析情节作品的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
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关注作品的情节线索,了解故事发展的起伏变化。
可以思考每个情节的作用和目的,理清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分析情节,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结构和意义。
五、细品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是其独特之处。
阅读文学作品时,要细品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
可以观察作品中的修辞手法、隐喻和象征等语言特点。
细品语言不仅可以增加对作品的理解,还能培养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语感。
六、思考背景阅读文学作品时,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可以通过阅读作品前的简介和注释,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思考背景会帮助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对回答相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七、做题技巧在答题时,要注意遵循一些阅读题目的解题技巧。
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问题要求。
其次,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对照和推理,做到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最后,注意时态和词义的理解,避免在选择题和判断题中出错。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二:概括内容,梳理情节,找准线索 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二:概括内容,梳理情节,找准线索 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56ea63fc8d376eeafaa3118.png)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二概括内容,梳理情节,找准线索1.概括内容。
模板揭秘①标题扩展法。
根据文章内容把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
②段意合并法。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段意思。
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加上一些过渡词语,并进行合并。
第一步:分层归纳层意。
第二步: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③要素串联法。
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语句通顺即可。
用“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公式去套用,要求语句通顺、简洁。
公式中的“何人”必须是主人公。
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也可用“我”。
④句段摘录法。
表示时空转换、提示语境特征的提示语;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的概括性语句(总起句、总结句);文章主要内容间的过渡句;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性语句;文章中议论性、抒情性的语句;信息较集中的主旨句。
⑤问题概括法。
对整篇文章,作者所要说明的有哪几个问题;对其中的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简练、通顺、连贯的话语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梳理故事情节。
模板揭秘①抓住时间标志。
有很多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②抓住地点转移。
有很多文章是按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分出不同的地域。
③抓住情节发展。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
④抓住角度变化。
有的文章,会按描写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描写角度,这时,我们需要把握角度的变化。
⑤抓住情感变化。
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都或隐或显地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行文的思路也就显而易见了。
做题时,一定要有原文意识,善于从原文中摘取关键词。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二:概括内容,梳理情节,找准线索 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二:概括内容,梳理情节,找准线索 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56ea63fc8d376eeafaa3118.png)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二概括内容,梳理情节,找准线索1.概括内容。
模板揭秘①标题扩展法。
根据文章内容把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
②段意合并法。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段意思。
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加上一些过渡词语,并进行合并。
第一步:分层归纳层意。
第二步: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③要素串联法。
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语句通顺即可。
用“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公式去套用,要求语句通顺、简洁。
公式中的“何人”必须是主人公。
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也可用“我”。
④句段摘录法。
表示时空转换、提示语境特征的提示语;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的概括性语句(总起句、总结句);文章主要内容间的过渡句;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性语句;文章中议论性、抒情性的语句;信息较集中的主旨句。
⑤问题概括法。
对整篇文章,作者所要说明的有哪几个问题;对其中的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简练、通顺、连贯的话语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梳理故事情节。
模板揭秘①抓住时间标志。
有很多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②抓住地点转移。
有很多文章是按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分出不同的地域。
③抓住情节发展。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
④抓住角度变化。
有的文章,会按描写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描写角度,这时,我们需要把握角度的变化。
⑤抓住情感变化。
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都或隐或显地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行文的思路也就显而易见了。
做题时,一定要有原文意识,善于从原文中摘取关键词。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记叙文(含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必备文体知识梳理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记叙文(含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必备文体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d97508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6.png)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记叙文(含文学作品)阅读小说必备文体知识梳理一、小说三要素情节作用:①承上启下;②吸引读者;③设置悬念;④交代背景;⑤埋下伏笔。
小说情节梳理的多种方式:①按变化梳理。
如《故乡》:故乡的环境从“我的美丽的故乡”到“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的人物变化是闰土从“小英雄”变得“辛苦麻木”;杨二嫂从“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
②根据情节发展梳理。
如《我的叔叔于勒》: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开端)→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发展)→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高潮)→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结局)。
③根据原因到结果的逻辑梳理。
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原因)→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结果)。
④根据心理变化梳理。
如《我的叔叔于勒》: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菲利普一家人期待他归来解困(期待)→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破灭)。
⑤根据技巧梳理。
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他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技巧)。
⑥按照某个人物的口吻梳理。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以杰里的口吻复述:“我”厌倦弹珠游戏→“我们”决定去爬悬崖→“我们”爬到顶部,“我”担心被困在半途的好友,在别人的催促下“我”离开→“我”不放心,带着好友父亲找回好友。
人物作用:串联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
如何把握人物形象: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悉心体会描写的细节,是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
要体会人物形象的多重性与复杂性,避免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理解其语言、动作、心理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
尤其是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形象,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也不能简单化理解。
初三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初三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作品赏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ca6433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f.png)
初三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作品赏析方法文学作品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初三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赏析呢?本文将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初三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学作品赏析。
一、全面了解作品背景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之前,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作品背景。
这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背景以及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等等。
通过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赏析作品。
二、仔细品味文章内容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要仔细品味文章内容。
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思考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分析作品中的情感色彩以及表达手法,可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深度。
同时,还要注意作品的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包括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等。
通过仔细品味作品的内容,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赏析作品。
三、注重情感投入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在赏析作品时应注重情感投入。
要用心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与作者进行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体验作品中的情感起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赏析作品。
情感投入不仅能增强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对比不同版本或不同学者的解读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时,可以对比不同版本或不同学者的解读。
不同版本的解读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理解角度,通过对比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通过阅读不同学者对同一作品的解读,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的解读观点和批评传统,有助于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
五、与他人分享和讨论文学作品的赏析并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和讨论。
可以组织文学作品讨论小组,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分享个人的理解和感受,与他人面对面地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和借鉴,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水平。
总之,初三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作品赏析方法包括全面了解作品背景、仔细品味文章内容、注重情感投入、对比不同版本或不同学者的解读以及与他人分享和讨论等等。
最新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指导第三部分考点攻略——散文分类阅读之提炼线索,分析各类散文的情线和思路
![最新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指导第三部分考点攻略——散文分类阅读之提炼线索,分析各类散文的情线和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338ea4d1ccbff121dc368318.png)
返回目录
第三张照片也发了过来,是儿子的两个同学的画,都是画了一个自己, 画旁边写有一行字:“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爸爸妈妈,辛苦了!”我觉 得哪里有点不对,不是要求只能由一个家长参会吗?太太回复:“是,都 是一个。”
返回目录
篇 名 阅读能力训练重点——提炼线索,分析各类散文的理思路:文章运用“总—分”结构,先 的生命》 提出中心观点“一个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生命”,接着从三个 (借理抒情) 方面分别论述如何尊重生命,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把握叙写的事、物、景的线索,梳理感情变化:文章叙写了自
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
返回目录
群文阅读训练
1. 群文主题——散文:本组选文选取不同类型的散文,这些散文 分别通过借事、借物、借理、借景来抒发不同的感情和生活体验。 2. 阅读方法: (1)根据散文类型,确定阅读思路。 (2)借助线索,梳理文章的感情变化。 (3)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 (4)对比阅读,增加对不同写作手法的理解。 3. 阅读指引:
返回目录
(2)记事的散文:在此类文章中,记事是为了写人,写人是为了突出人 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为了展示人物的精神或品格, 展示人物的精神或品格是为了表明作者对他/她的感情或态度,表明 作者对他/她的感情或态度是为了表明作者对他们/她们的感情或态度。 2. 记叙性散文常见的线索类型: (1)人物线索:指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 (2)物品线索:指某一件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指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指文章的中心事件。
中考语文复习之阅读鉴赏技巧
![中考语文复习之阅读鉴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9f4946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0.png)
中考语文复习之阅读鉴赏技巧明线与暗线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
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就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
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小栓治病的故事,暗线是夏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流血牺牲的故事。
从表面上看,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好象是主线;而革命者夏瑜牺牲的故事是副线。
但从本质上看,从创作意图上看,恰恰相反。
作者直接(或正面)描写华老栓夫妇用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间接(或侧面)描写夏瑜这个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主义者英勇牺牲的事迹,是和作者当时战斗着的沉痛心情分不开的。
同时,这样写也正确反映了当时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
如果没有这条暗线(实际是作品的主线),主题就不会那么深刻了。
这两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并且极自然地揉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整体。
两条线索的联系在于“药”(物的联系),两个故事的联系在于“人”(刽子手),最后又在于“坟”。
这是悲剧的终结,因而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在坟上合起来了。
它突出地批判了旧民主主义者脱离下层人民群众的局限性。
当然,也有人认为,《药》的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副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还有人认为,《药》的明暗两条线索没有主次之分,一种理由是《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另一种理由是《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运用线索应注意的问题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离不开线索,但要运用得恰到好处。
具体说来,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线索必须贯穿于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始终。
不论是单线还是复线,都必须贯穿全文,不能有头无尾,也不能有尾无头,更不能中间断线。
只有线索贯穿始终,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清楚,文章或作品的结构才能完整。
初三语文复习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与篇章安排
![初三语文复习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与篇章安排](https://img.taocdn.com/s3/m/a3572d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8.png)
初三语文复习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与篇章安排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以独特的结构及篇章安排来编织故事,传达思想和情感。
作为初三学生,我们应该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篇章安排,深入理解其内涵与艺术魅力。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阅读文学作品。
本文将介绍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结构与篇章安排的方法,并以几个经典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需要从整体把握。
一部作品包含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开头通常用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营造出作品的基调。
中间部分是作品的主体,将情节展开,刻画角色形象,传递作者的主题和思想。
结尾则是作品的收束部分,多数情况下,它会呼应开头,交代人物的结局,给读者以深思。
其次,分析文学作品的篇章安排需要注意其语言形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作家往往通过描写、对白、叙述等手法来展示故事和情感,这些手法也决定了篇章的安排方式。
例如,对白是一种常用的篇章安排方式,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描写则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来刻画环境和人物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美感和情感。
在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篇章安排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作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
时间上的布局可以通过对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和时空跳跃的分析来理解。
有些作品采用顺叙的方式,将事件按照时间轴展开;而有些作品则会运用倒叙、回顾等手法,使故事更富有悬念和戏剧性。
空间上的布局则是通过描写环境、场景和地点来构建作品的空间结构。
接下来,我们以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具体分析其结构和篇章安排。
首先是鲁迅的《阿Q正传》,它通过阿Q这个人物形象,展示了民族悲剧和社会现实。
作品的开头以对阿Q的描写开场,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通过一系列事件,揭示了阿Q的失败和挫折,以及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作品的结尾则以阿Q的死亡来收束,呼应了开头对阿Q的描写,给人以深思。
另一个例子是《红楼梦》,这是一部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长篇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 理思路
2012年哈尔滨中考题《母亲的心》
15、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 在方框中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1) (2) (3)母亲发现螃蟹(4)
-事 理思路
(5)
知识回顾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叶圣陶
什么是思路?
“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 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 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叶圣陶
练习提高
P191《寻觅记忆的声音》
26.初步欣赏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27.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8.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
中考题再现
2012年广东省中考题《淡淡的深情》
找线索
18.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串连在 一起?(1分) (2)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复习目标
1、了解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有关思路和线索 类题目的题型。 2、掌握文学作品阅读思路和线索类题目的 答题方法和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解答此类题目的能力。
考纲解读
文学作品阅读
22.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感、形象。 23.理清作品思路和作品线索。 24.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2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以时间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以某物为线索 以某人为线索 以见闻为线索
《口技》 《社戏》以“我”去看社戏为线 索 《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 《孔乙己》 《我的叔叔于勒》《故乡》《最后一课》 线索:东京、仙台、北京;《小石潭 记》 《阿长与<山海经>》
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 以人的感情为线索
《田野上的白发》 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 有哪些作用?
答:“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 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 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一、思路
(2008年广东省中考题《歪儿》)
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4分)
事件 感情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下 歪儿回来 铁罐
(就整篇文章或某几段文字理清作 者思路,内容往往是事件或情感)
方法指引
一、线索 怎样寻找文章的线索呢?
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注意:线索能
将文章零散的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材料贯穿成一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个统一而紧密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的整体。
⑥注意时空的变化。
答题思路:
1、如果贯穿全文,将所有材料连贯起来, 可以思考是否是”线索“。
2、从文章的内容、主旨、思想情感方面 思考其作用。
二、思路
事件类
抓住线索,注意事件情节随 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 变化。
理思路
情感类
例:P162《月光启蒙》紧扣线索,情感因时因地因 人 Nhomakorabea事而变化。
例:P171《你的眼泪,我的成 人礼》
考题形式
一、线索
2012年《淡淡的深情》 14、(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 串联在一起的?(2分)
2012年深圳《冬 荷》 14.本文写的是冬荷,但又多次写了太阳。这有何作用?
答:以太阳为线索(1分),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1分); 也为写荷提供了明丽的背景,同时展现冬荷在不同背景下的 特点(1分)。
思路 是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 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 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
• 什么是“线索” ?
“贯穿无绳,散钱委地, 开千枝花,一本所系。” ——清人袁枚《续诗品三十二首》 线索 简而言之,就是文章材料的 “贯穿线”。一人、一事、一物 ,甚至某种声响、某种情感都可 以充当线索。
常见的线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