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
• • • • •
•
③盐的结晶与潮解 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大,地下水通过毛细管作用向上迁移 蒸发,裂隙盐分增加过饱后发生结晶,与水的冰冻融化一样同样使裂 隙扩大直致蹦解。 风化的结果使岩石碎成粗细不等棱角显著没有层次的碎块与下伏 基岩成分一致,在陡坡上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坠落至陡坡下形成蹦 积物。 ⑵.化学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在氧和二氧化碳及各种水溶液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改 变其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并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水起了 主要的作用,气体只有在水的参与下作用才比较显著。据分析每升雨 水中含二氧化碳1.5—4.4立方厘米另含氧化氮和氯,加之水流动过程中 岩石中不稳定化学成分的加入使水溶液成分更复杂,因此具相当强的 破坏作用。 水溶液中含化学成分的不同对矿物岩石的破坏也不同,化学风化 的主要方式有:
•
指自然界中部分离解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与矿物在水中离解的 离子互相作用形成新化合物的过程。如正长石经水解作用形成高岭石, 正长石中的K-与水中的〔OH〕-结合可形成易溶的盐类被水带走; SiO2呈胶态被水带走,只有难溶的高岭石呈松散状残留原地。反应式 如下:4K〔AlSi3O8〕+6H2O→〔Al4Si4O10〕〔OH8〕8SiO2+4KOH • ⑷氧化作用 • 指大气和水中的游离氧与矿物化合反应形成氧化物的过程。由于 大气广泛分布故氧化作用极为普遍FeS2可氧化成Fe2O3.nH2O即褐铁矿 不仅硬度降低,且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硫酸对岩石有较大的腐蚀作用加 速岩石的风化。 • 氧化作用在炎热潮湿地区最明显,在沼泽地区及终年冻泽区域几 乎不存在。
• • •
• •
•
浊流因挟带大量碎屑物对海底斜坡有强大剥蚀能力。所谓浊流即含大量 碎屑物质十分浑浊的高密度水的重力流,主要发育在海底的斜坡地带。 海水是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溶液溶蚀着海岸岩石。在碳酸盐类岩石构成 的海岸最为明显,常可溶蚀成许多洞穴。 海水冲蚀作用的强度因素:除海水冲击力外另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质软 结构松散抗冲蚀能力就弱就较易被破坏。如岩石中裂隙发育,海水沿裂隙进 入加强冲击作用加速岩石破坏。 海水冲蚀作用的产物:主要是海岸岩石被破坏后形成的碎石、砂等机械 碎屑物质,在溶蚀强烈地区也可产生部分可溶性盐类溶液。 海水冲蚀产物及河流搬运入海洋的各种物质随海水运动而被搬运,海浪 是海水搬运作用的主要动力。波浪拍向海岸时碎屑物推向海滩,底流退回海 洋时部分碎屑物被拽回。 波浪可搬运悬浮物质亦可搬运较大砾石和石块。波浪作用的下界水深约 10—40米,故越近海岸作用越强,超越下界水深时就丧失搬运能力。
地质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外动力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
是河流将其侵蚀产物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外一 个地方的作用。河流所搬运的物质:
化学溶解物:盐和胶体。对盐和胶体的搬运属 化学搬运。
河流的化学搬运物大部分来自于地下水,也有 河水溶蚀河床岩石的产物。化学搬运物受气候和岩 石性质的影响。
机械碎屑物:各种粒径的砾石、砂、粉砂和粘 土。河流对碎屑物的搬运为机械搬运。
一、风化作用 二、河流的地质作用 三、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四、海洋的地质作用 五、冰川的地质作用 六、风的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
1
地质学基础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能源主要来自于地球之外, 作用于地表及其附近,使矿物和岩石遭受破坏而形 成新的矿物和岩石,同时也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的过程。可以进行以下分类:
根据作用方式可以划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 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后作用。
地质学基础
43
地质学基础
44
地质学基础
在河流源头,因地形较陡,有跌水,下蚀作用 表现出类似瀑布后退的现象。河谷因源头后退而向 上游推进、伸长的作用过程,叫河流的向源侵蚀。
45
地质学基础
河流下蚀作用不是无止境的,当河面下降到趋 近于海面时,河水不再具有位能差,流动趋于停止, 河流下蚀作用也随之停止。因此,理论上,海平面 是入海河流的下蚀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床断面的水量。 流量是衡量河流大小的重要指标。
动能的大小取决于河水流量(M)及流速(V)。
37
地质学基础
任意一条河流A-B 段的动能大小可用下式表示:
E = AB
1 M VA VB 2
2 2
式中EAB 为某河段在A-B 段所获得的动能;M
为A-B 河段内水的流量;VA为A 处测得的流速;
3.1.2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石油
岩石经过搬运与沉积后,层序会变得更复杂
剥蚀作用
3 2
1
构造沉积
3
1+2+3
2
1
2
3
2
1
源区地 层层序
3
沉积碎 屑层序
1
3搬运作用
• 2.搬运作用的方式:机械搬运、化学搬运 – 1) 机械搬运:运动介质对碎屑物质的搬运 过程,主要以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的 方式搬运,搬运过程不改变碎屑的物质成 分。 – 2) 化学搬运:运动介质对溶解物质的搬运 过程,主要以真溶液和胶体溶液的形式进 行。
思考题
• 1什么是海相生油学说? • 2什么是陆相生油学说? • 3 什么是干酪根? • 4 生成油气的条件有哪些? • 5 有机质演化成烃模式是什么?
• 6 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哪些?
• 7 风化作用包括哪些? • 8 举出一种剥蚀作用及其含义 • 9 沉积作用有什么样的沉积规律? • 10 成岩作用细分为哪几种作用?
3 搬运作用
4 沉积作用 5 固结成岩
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层状含有机质的沉积层,剥高填凹。
1 风化作用
• 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 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
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风化作用。
• • • 根据风化作用的方式和特点,可分为以下三种类
型:
3搬运作用
– 2)化学搬运作用 • (1)胶体溶液搬运:低溶解度的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硫化物常 呈胶体溶液被搬运。
•
特点:胶体溶液进入海洋或湖泊时,常发生胶体凝聚沉积。
赤铁矿(Fe2O3)主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沉淀的。Al、Mn和Si等离子 常以这种方式搬运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
实习区内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层、两个角度不整合界面。
即:中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上构造层)、上元古界—古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下构造层)、Ⅰ—下元古界构造层(绥中花岗岩γ2)。
柳江盆地之所以被称为盆地,其实就是一个较大的褶皱,它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
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
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
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1.柳江向斜东翼区:东翼岩层产状为∠69°∠30°、 70°∠15°、5°∠47°、100°∠30°。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
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东翼小岩株。
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
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
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
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
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岩层产状为∠297°∠43°、265°∠33°、 280°∠28°、290°∠35°。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
07外动力地质作用
冰劈作用
冰劈作用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由于岩石裂隙中的盐类反复结晶、 潮解,使岩石崩解的作用。 多发生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
根劈作用
球形风化的野外露头 (据Physical Geology,2001版)
球形风化的发育过程(据W.K.汉布林,1980) a—岩石被裂隙切割;b—球形风化初期; c—球形风化的晚期
路南石林
溶解作用起重要作用的地区
氧化作用(oxidation)
矿物与大气或水中的游离氧反 应, 生成氧化物的过程。
4FeS2(黄铁矿)+19O2+mH2O2Fe2O3 •nH2O+8H2SO4
铁帽(gossan)的形成
黄铁矿FeS2氧化生成FeSO4 FeSO4继续氧化生成Fe2(SO4)3 Fe2(SO4)3 是强酸弱碱盐, 易 水解成Fe(OH)3沉淀 Fe(OH)3脱水形成褐铁矿
形成的矿物耐风化;
3 浅色或无色矿物大于深色矿物;
4 岩浆岩中的矿物抗风化能力的强弱顺序与其在 岩浆中的结晶顺序(鲍文序列)相反
鲍文序列与矿物抗风化能力
岩石类型与抗风化能力
单矿物组成的岩石抗风化能力大 于复矿物岩石 沉积岩的抗风化能力大于岩浆岩 和变质岩
差异风化
在相同自然条件下, 由于岩性(矿物 组成)的不同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 使岩石表面出现凸凹不平的现象。
从矿物中析出的难易程度。
元素迁移系列
元素的迁移系列 迁移系列元素的组成 1.极易迁移的元素 Cl (Br、B、I) S 2.易被迁移的元素 K Ca Na Mg F Sr Zn U
3.可迁移的元素 SiO2(硅酸盐的)Mn P Ba Rb Ni Cu
4.略可迁移的元素 Al Fe Ti 5.不迁移的元素 SiO2(石英)
工程地质学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
形成地貌
土壤形成
外动力地质作用通过风化、剥蚀、搬运和 沉积等过程,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如河流 地貌、海岸地貌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影 响,如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流水作用 形成的黄土等。
资源形成
工程影响
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沉积物中,常 常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 然气等。
貌。
冰川侵蚀
冰川流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侵蚀 作用,形成冰斗、U型谷等地貌。
冰川沉积
冰川携带的松散物质在冰川末端沉 积形成冰碛地貌,如侧碛、终碛等。
05
沉积作用
河流沉积
河床沉积
河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床上沉积,形成河床沉积物。
河岸沉积
河水冲刷河岸,将泥沙搬运至岸边沉积,形成河 岸沉积物。
河流三角洲沉积
河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沉积,形成河流三角洲 沉积物。
最终破裂。
卸载作用
在重压下长期受压的岩石,一 旦压力解除,会发生卸载变形
。
化学风化
水解作用
某些矿物与水反应,分 解为更简单的化合物。
氧化还原作用
酸碱作用
离子交换作用
金属矿物与水或氧气反 应,生成氢氧化物或氧
化物。
某些矿物与酸或碱反应, 分解为其他化合物。
矿物中的离子与周围溶 液中的离子交换,导致
矿物分解。
风力搬运
风力搬运的原理
风力作用下,地表松散物质可以被吹起并移动,形成 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风蚀作用
风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吹蚀作用,形成风蚀沟壑和 风蚀柱等地貌。
风积作用
风力携带的松散物质在沉积过程中形成沙丘、沙漠等 地貌。
冰川搬运
外动力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外动力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外动力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及详细阐述一、概述外动力地质作用,又称外营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外力作用对地壳表层岩石、矿物、土壤等物质进行剥蚀、搬运、沉积和形成地形地貌的过程。
这些外力作用包括风、水、冰、生物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结构和物质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主要类型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地表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水的作用、生物活动等因素,导致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矿物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
风化作用是地表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为其他外动力地质作用提供物质来源。
2.剥蚀作用:剥蚀作用是指风、水、冰等外力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剥离的过程。
剥蚀作用可以形成各种地形地貌,如河流峡谷、风蚀地貌等。
3.搬运作用:搬运作用是指风、水、冰等外力将剥蚀下来的物质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搬运作用对于地表物质的分布和沉积具有重要影响。
4.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指搬运过程中的物质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沉积下来的过程。
沉积作用可以形成各种沉积岩和沉积地貌,如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等。
三、影响因素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岩性、生物等。
气候因素如温度、降水量等会影响风化、剥蚀作用的强度;地形因素如坡度、高程等会影响剥蚀、搬运作用的方向和速度;岩性因素如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等会影响风化、剥蚀作用的难易程度;生物因素如植物根系、微生物活动等会影响风化作用的进程。
四、研究意义研究外动力地质作用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力量,通过研究外动力地质作用可以揭示地形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其次,外动力地质作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密切,如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剥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通过研究外动力地质作用,有助于预测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潜力。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作用方向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作用方向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天然力量对地表造成的地质作用。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 海洋作用:海洋作用是指海洋波浪、潮汐、海流等力量对海岸线和海底地形造成的地质作用。
海洋作用可以侵蚀岸线,形成海蚀崖、海蚀洞等;也可以运输和沉积沉积物,形成海滩、沙洲等。
2. 水力作用:水力作用是指水流对地形地貌的侵蚀和改造作用。
水力作用可以形成河流谷地、峡谷、瀑布等地貌,也可以运输和沉积沉积物,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3. 冰川作用:冰川作用是指冰川对地表的侵蚀和改造作用。
冰川作用可以侵蚀山地,形成冰川谷地、冰川湖等地貌;冰川运动可以移动和堆积巨大的岩石和沉积物,形成冰川洼地、冰碛平原等。
4. 风力作用:风力作用是指风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风力作用可以形成风蚀地貌,如沙丘、沙漠、沙海等;也可以运输和沉积风积物,如沙丘、风成湖泊等。
5. 重力作用:重力作用是指重力对地表的作用。
重力作用可以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可以造成地形地貌的变形和塌陷。
总之,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作用方向是多样的,可以产生不同的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一般地质特征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一般地质特征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和地下运动的各种力量所引起的地质变化。
其一般地质特征包括以下内容:
1. 岩层的变形。
外动力作用可以使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和变形等现象,从而使岩层发生变化。
2. 地震和地壳运动。
地震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岩石变形所引起的地震波所造成的地震作用,地壳运动则是指地球表面的隆起、下沉和沉降等现象。
3. 硅酸盐岩石的风化和侵蚀。
外力的作用可以使岩石表层发生风化和侵蚀,使其变成砂石和泥土等松散物质。
4. 地面水文循环和水土流失。
外力可以催化地球表面的水文循环,同时也会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
5. 成矿和矿床的形成。
外力运动也可能使富含有价值的矿物元素的岩层被破裂,然后积水溶解矿物元素形成矿床。
总之,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地球表面和地下因各种外力所引起的地理变化,从而导致了地壳运动、岩石变形、水文循环、矿床形成等多种地质现象,对于地质学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
风成黄土特点:
灰黄、棕黄色,疏松多孔,孔隙度高达44-55﹪, 垂直裂隙发育; 分选性良好,大部分颗粒直径为0.5-0.05mm; 磨圆度差,一般呈次棱角状-棱角状; 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长石为主; 无层理。
黄土地貌——塬、梁、峁
塬是黄土覆盖的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是黄土覆盖在大片平整古
地形上形成的。
1.大气的结构
大气圈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分别存在着非均一 现象,据此可以对大气进行垂向和水平划分。
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下一层,平均厚度为10km左右,厚度 不到大气圈的1%,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大气水汽 的90%。主要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雹都形成在此 层内。风的地质作用也因此而起。
2.大气的运动
§1 风的地质作用特点
多发生于植被稀少、地表物质疏松、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 的干旱地区。 是一种纯机械性作用,即风的侵蚀、搬运、沉积均以机械 方式进行。
风是气体介质,多无固定的流动路线;风速和风向变化大。
海陆风的形成与运动
在海洋与陆地交界的部位,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海陆风”。 主要成因是源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容不同,导致了相互间温 度的不同步变化,从而产生了昼夜风向不同的海陆风。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
2. 化学风化作用
定义:地表附近岩石和矿物因化学反应,而使其 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化学风化的主要方式:
氧化作用: 矿物与大气或水中的氧化合生成氧化物的作用。如: 4FeS2(黄铁矿) +19O2 + mH2O2Fe2O3 .nH2O+8H2SO4
溶解作用: 卤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矿物易溶于水的作用。
最常见是碳酸盐矿物溶于含CO2的水溶液中, 如: CaCO3(方解石) +H2O +CO2Ca(HCO3)2
第四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四章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控制了地球表面起伏的总格局,外动力地质作用则在此基础上“铲高填低”,欲使地表起伏趋于平坦。
“削高”是通过母岩风化作用和各种外营力对其产生剥蚀作用来达到,搬运作用则将风化剥蚀的产物运输到地表上的洼地之中,通过沉积作用将洼地填高。
外动力地质作用在“铲高填低”过程中,不仅塑造出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如河流上游的高山峡谷、中下游的一马平川等地貌,而且通过成岩作用将来自于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转变为一种新的岩石,即沉积岩。
本章分五节分别介绍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第一节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在地表极为常见,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出露地表的岩石之所以能发生风化作用,那是因为地表以下的物理化学环境与地表是迥然不同的。
地下温度高、压力大、缺乏游离氧、没有生命活动或很弱等;而地表气温低,且年、月、日变化频繁,有大气和生物的作用,特别是具有溶有各种气体及化学组分的水溶液的作用。
由于这种环境的变化,露出地表的岩石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来适应新的环境。
风化作用的重要特征是岩石或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风化的产物仍保留在原地。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根据风化作用的方式和特点,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一)物理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是指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矿物、岩石的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只是从整体或大块崩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
物理风化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温差风化是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任何物质受热后体积发生膨胀,遇冷则体积收缩,岩石也不例外。
在白天,当岩石受太阳光照射时,岩石表面的温度升高,表层体积就会膨胀,同时一部分热量向岩石的内部传递,但由于岩石是不良的热导体,热量传播得较慢,因而内部的温度上升很慢,体积膨胀的量也很小。
外动力地质作用
六、外动力地质作用
(一)生物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指生物对岩层的破坏作用,这种作用是普遍存在的。
他包括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是由于生物生命活动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例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根系长大使岩石裂隙不断扩大而崩解.随着风化作用的深入,岩块像卷心菜一样的呈圈层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球形风化。
我们在石门寨西门发现了球形风化,其主要存在于太原组底部。
(二)河流地质作用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式有冲蚀、溶蚀和磨蚀。
类型有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下蚀作用的特点,河流侵蚀河床,使河床不断加深;侧蚀作用的特点是河流侵蚀谷坡,使河谷不断扩宽。
河,搬运作用的方式有悬浮、推移和跃移。
三种作用共同将颗粒磨细、磨圆,且使其稳定成分,加。
河流沉积作用分为谷底沉积、山口沉积和河口沉积。
(三)海洋地质作用海洋的侵蚀作用可在陡崖基部的高、低潮线之间蚀出一个凹槽,称海蚀凹槽。
海浪的搬运作用方式有机械和化学两种。
16 北戴河地区的海洋地质作用较为明显,其中的鸽子窝公园处的海蚀作用较为明显,而且形成了侵蚀作用,其中海边有一花岗岩性的山嘴。
由于其抗风化作用比较的好,成为了一个悬崖似的陡峭山体。
距山有一段距离处有一山已是摇摇欲坠了,孤独的立在那里,下边海边有一发育的波切台,几乎为平面,也是一种极为典型的海蚀作用遗留下来的。
(四)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均有机械和化学两种方式,其中剥蚀作用以化学溶蚀作用最为典型和重要,而搬运和沉积作用则以化学的搬运和
沉积作用为主。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所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
除了内部动力地质作用,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是指地表和大气等外部因素对地壳的作用,包括风力、水力和冰力等。
风力是一种重要的外部动力地质作用。
风对地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风力侵蚀和风沙积累来改变地表地貌。
风力侵蚀主要是指风对地表岩石的冲击和磨蚀作用,使岩石表面逐渐风化和破碎。
在干旱地区,风还会将风沙带到其他地方进行沉积,形成沙丘和沙漠。
风力还可以通过吹移作用,改变地表物体的位置和形状,形成风成地貌。
水力是地表水对地壳的作用,主要包括河流侵蚀、海浪侵蚀和雨水侵蚀等。
河流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之一,它通过剥蚀和冲刷作用,改变地表地貌,并将被剥蚀的物质通过沉积作用带到其他地方。
海浪也是一种重要的水力作用,它通过冲刷和磨蚀作用,改变海岸线的形态。
雨水侵蚀主要是指雨水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溶解作用,通过将溶解的物质带入水体中,改变地球的化学成分。
冰力是冰雪对地壳的作用,主要包括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
冰川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之一,它通过冰的流动和磨蚀作用,改变地表地貌。
冰川沉积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的岩石碎屑和冰川融水沉积在地表形成的地质现象,形成冰川地貌。
除了风力、水力和冰力,还有其他一些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也有影响。
例如,植物根系的生长对地壳的固结和侵蚀有一定的作用;生物作用也可以改变地表地貌,例如,海洋生物可以通过珊瑚礁的生长改变海底地貌。
外部动力地质作用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通过风、水、冰和生物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改变地表地貌和地球的化学成分。
这些作用既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
因此,在研究地质作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外部动力地质作用的机制和影响,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其表面和内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除了内部力量,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也是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风蚀、水蚀和冰蚀三个过程。
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风蚀是由于风力对地表颗粒物体的冲击和搬运作用,使地表的松散物质被风力带走。
风蚀主要有风蚀、风积和风沙流动三种形式。
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和沙漠地带,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蒙古国的戈壁沙漠等。
水蚀是指水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水蚀是由于水流对地表物质的冲击和搬运作用,使地表的松散物质被水流带走。
水蚀主要有河流侵蚀和海岸侵蚀两种形式。
河流侵蚀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平原地带,如中国的黄河、长江等。
海岸侵蚀主要发生在海岸线附近,如中国的东海、南海等。
冰蚀是指冰川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冰蚀是由于冰川的冰体对地表物质的压碎、磨蚀和搬运作用,使地表的岩石和土壤被冰川带走。
冰蚀主要有冰碛作用和冰川融水侵蚀两种形式。
冰碛作用主要发生在冰川前缘和冰川融水侵蚀主要发生在冰川融化时形成的河流和湖泊附近。
风蚀、水蚀和冰蚀是地球表面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它们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使地表的地貌和地貌特征不断变化。
风蚀主要作用于地表的松散物质,如沙土和沙漠化地区的沙丘;水蚀主要作用于地表的河流和湖泊,如河谷和湖泊的形成;冰蚀主要作用于地表的冰川和冰川融化形成的河流和湖泊,如冰川谷和冰碛平原的形成。
风蚀、水蚀和冰蚀还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沙漠地区的沙丘可以通过水蚀形成河谷,河谷可以通过冰蚀形成冰川谷。
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对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风蚀、水蚀和冰蚀,还有其他外部动力地质作用。
例如,地震和火山喷发也是外部动力地质作用的重要形式。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地震的发生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如地震造成的地面隆起和地面下陷。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岩浆通过火山口喷发到地表的过程,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表的地貌特征,如火山口和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和火山口湖。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第四章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1.外动力地质作用一、定义: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辐射下能、重力能和明引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对地表所进行的各种作用。
结果:减小地表起伏、夷平高差。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一)风化作用岩石受外力作用后发生机械崩解和化学分解,破坏产物基本残留原地,使坚硬的岩石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
(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二) 剥蚀作用岩石受外力作用而破坏,破坏产物同时被搬走。
(侵蚀、刨蚀、潜蚀…….)(三) 搬运作用将风化、剥蚀物搬运到它处。
(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四)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条件适宜是指搬运能力减弱,如流水搬运泥砂时,流速减小时,动能减少,过载而沉积。
化学沉积受化学反应规律支配,过饱和沉积胶体凝胶作用。
CACO3+CO2+H2O Ca[HCO3]2(五)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任何动力搬来的机械的或化学的)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
沉积物是松散的,颗粒之间富含孔隙和水分,颗粒之间相互无坚密的连接力,从沉积物沉积岩经历以不几个阶段:1.压固作用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作用于下部使其压实(孔隙减少,水分排除,体积减小)。
2.胶结作用(只发生在碎屑沉积物中)经压固后的沉积物仍有些孔隙(粒间),由胶结物质充真到孔隙中,使沉积颗粒胶结在一起变坚硬。
胶结物主要是化学沉淀物:硅质(SiO2);铁质(Fe2O3.nH2O);钙质(CaCO3);(粘土矿物)不同的化学成分的胶结物坚硬程度不同:硅质铁质〉钙质泥质胶结类型可分为:接触式胶结,孔隙式胶结,基底式胶结。
图略胶结类型不同坚硬程度不同:接触式胶结〉孔隙式胶结〉基底式胶结123. 重结晶作用在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物中,沉积物埋藏后,在新的环境下,受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影响(T<150°),矿物晶粒在原基础上增生、扩大形成较大晶粒紧密相嵌的过程。
(石英、方解石等)。
4. 新矿物生长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在成岩过程中溶解或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的稳定矿物使沉积变坚硬,成岩石作用T<150℃ P<14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流
大气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其运行是极其
复杂和多变的。大气环流就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可以按运动方向分为水平环流和垂向环流,按地理方向分
为经圈环流和纬圈环流。
S300
S600
§2 风的侵蚀作用
吹蚀作用:风将地表松散物质吹离原地的过程。 对象主要为粘土— 粉沙级的松散物质。
磨蚀作用:风携带的沙粒对地表岩石的冲击、磨擦使其
破坏的作用。
风的含沙量具明显的垂直分带性,绝大部分沙粒集
中在距地面30 cm 范围内,尤其是10cm以下,故风的磨
蚀作用主要发生在30 cm的高度内
1)岩石成分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元素的迁移能力:某些元素易于从矿物中析出。如K、Ca、Na、
Mg等,有些不易析出,如Al、Fe、Ti及SiO2等。
矿物的抗风化能力:浅色或无色矿物抗风化能力大于深色矿物;
表层形成的矿物比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环境中形成的矿物耐风化;
岩浆岩矿物中抗风化能力与结晶顺序相反。
• 矿物抗风化序列: 自然元素>氧化物、氢氧化物>硅酸盐、硫化物>硫 酸盐、卤化物 • 造岩矿物抗风化序列: 石英>白云母>正长石>黑云母(酸性斜长石)>角闪
风积物
风积物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沙级(2-0.05mm)称风成沙; 一类为粉沙和粘土(粒度<0.05毫米)称风成黄土。 风成沙和风成黄土在空间分布上有严格的规律性, 其生成条件也不同。
风成沙特点:
分选性(碎屑颗粒粗细均匀程度。大小均匀者,分选性好,大小混杂者,
分选性差。)极好,大多数颗粒直径为0.1-1mm;
用。如
4K[AlSi3O8]( 钾 长 石 )+6H2O Al4[Si4O10](OH)8 ( 高 岭 石 )
+8SiO2(蛋白石胶体)+4K(OH)(溶液)
水化作用:水分子结合到矿物晶格中变成为含水的新矿物。如
Fe2O3(赤铁矿)+nH2O Fe2O3 nH2O(褐铁矿)
3. 生物风化作用
定义:生物在生命活动中引起岩石的分解和破坏
外动力地质作用类型
按地质营力分: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地下水地质作用、风的地
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生物地质作用等。
按作用程序分: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是介于内、外作用之间的一个特殊阶段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条件下,由于太阳,大气,水, 生物等的作用,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地质作用。
根本原因:岩石在新的环境下调整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风化作用是所有外动力地质作用得以发生的序幕。
风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
§1 风化作用类型物理风化 Nhomakorabea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1 风化作用方式
物理风化(胀缩交替)温差、冰劈、盐类结晶与潮解等 化学风化(化学反应)溶解、氧化、水化、水解和碳酸化 生物风化(生命活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
平均经圈环流
平均纬圈环流
大气环流的实质——热对流
太阳辐射造成高低纬之间的温度差异,形成低纬低 压和高纬高压的局面,进而产生了高低纬之间的气压梯 度。在气压梯度的控制下,赤道附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高空空气流向两极;在极地空气冷却下沉,向低纬地区
流动,于是形成南北方向高低纬之间的大气环流圈。
极轴
4FeS2(黄铁矿) +19O2 + mH2O2Fe2O3 .nH2O+8H2SO4
溶解作用: 卤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矿物易溶于水的作用。 最常见是碳酸盐矿物溶于含CO2的水溶液中, 如:
CaCO3(方解石) +H2O +CO2Ca(HCO3)2
化学风化的主要方式:
水解作用:水中H和OH离子置换矿物在水中离解出的离子的作
风化作用阶段
风化壳类型
气候类型 高纬寒冻区
机械破碎阶段 机械风化壳 富钙化阶段 富硅铝阶段 富铝化阶段
碳酸盐风化壳 中纬温带区 高岭土风化壳 低纬亚热带区 砖红土风化壳 赤道热带区
昆仑山顶风化壳
古风化壳
现代风化壳
风化壳与土壤
腐殖质层(O) 淋 溶 层 (A) 淀积层 (B) 半风化层(C)
风蚀作用的产物
风蚀作用的产物包括风蚀的岩石和风蚀地形两种 风蚀作用改造的岩石有: 风棱石;蜂窝石;蘑菇石等
风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有:
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等
风蚀作用的产物
蘑菇石
风蚀作用产物示意图
风蚀作用的产物
“骆驼”石
风蚀作用的产物
风棱石
风棱石
风蚀地貌
新月形沙丘
风蚀地貌
月牙湖
新月形沙丘
4)地形条件:
地形高低造成气候垂直分带;阳坡比阴坡风化作用强
§5 风化壳的组成与结构
风化壳:由残积物和土壤在陆地上构成的,厚薄不均
的不连续薄壳。
古风化壳:地质时期形成、已经成岩但仍保留相应
特征的风化壳
风化壳的垂直分带结构: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
风化壳的垂向结构
土壤层:经过生物风化作用的改造而富含腐殖质的残 积物。 残积层:经长期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 风化产物。 半风化层:遭受初步风化作用影响、岩石的结构、构 造和成分尚未发生彻底变化的岩石部分
O、A、B层合称为土体,是成土作用最为活跃的层 次和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层。
风的地质作用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它起源于太阳对大气的幅射,形成 于不同的纬度分带和地理分区。 风是导致沙漠化,风成黄土与风灾的直接原因之一。 大气系统是一个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因 此气候变化的长期行为是不可预测的。
土壤层
残积层 半风化层
现代风化壳剖面
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常呈黑色或 棕色,性质为胶体状。它具有比土壤无机组成中粘 粒更强的吸持水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因此,少量
的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的肥力。
风 化 作用的元素序列与发展阶段
极易迁移 容易迁移 可以迁移 略可迁移 一般不迁移
Cl(Br,B,I); S K, Ca, Na, Mg, F, Sr SiO2, Mn, P, Ba, Rb, N Al, Fe, Ti SiO2(石英)
风化。
球形风化现象:岩石中因发育多组裂隙,在风化作用
下趋于球形化的现象。常见于较细、均质岩石中,如粉
砂岩、凝灰岩、火山熔岩中。
细砂岩、中浅层侵入岩等岩性均一的岩石最易发生
3)气候的影响:
炎热潮湿区化学生物风化作用十分强烈,干旱、半 干旱区以温差风化为主,寒冷冰冻区以冰劈作用为主。 气候对风化作用的程度、类型和深度影响也是显著 的
mm、跃移物粒径2—0.2mm(距地面30cm)、悬移物 粒
径<0.2 mm。
3. 因风是气体,风运物更容易碰 撞、磨圆磨细。
§4 风的沉积作用
风的沉积作用:当风速的降低,紊流的上举速度低 于沙粒的沉降速度时,沙粒和尘土便堆积下来形成 的风积物的过程 从风源区顺着风的前进方向,沉积物由砾逐渐成为 粉尘,并具明显分带性,同一带中的沉积物粒度相 等,分选性很好
石(中性斜长石) > 辉石(基性斜长石)>橄榄石
花岗闪长岩中闪长岩包体差异风化现象
差异风化现象:在相同
风化条件下由于岩性的
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 使岩石表面出现凸凹不 平的现象。
2)岩石结构、裂隙度的影响: 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孔隙度、裂隙度等均会对岩石 的风化产生影响。通常颗粒大者易风化,裂隙发育者易
1.大气的结构
大气圈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分别存在着非均一 现象,据此可以对大气进行垂向和水平划分。
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下一层,平均厚度为10km左右,厚度
不到大气圈的1%,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大气水汽
的90%。主要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雹都形成在此
层内。风的地质作用也因此而起。
2.大气的运动
风蚀地貌
风城
§3
风的搬运作用
定义:风将碎屑物携带至它处的过程。由于风是气体, 密度小,其搬运力通常不大,但有其独特的特征: 1. 风主要搬运沙级以下的物质(粒径<2mm)。但风暴 的搬运量和搬运距离可很大(几百万吨、上万公里)。 细小的悬浮物可环球旅行.
风的搬运方式
2. 在风的搬运过程中,特别在定向风的作用下,搬运 物的分选性非常明显。 通常,推移(滚动)粒径 >2
§1 风的地质作用特点
多发生于植被稀少、地表物质疏松、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 的干旱地区。
是一种纯机械性作用,即风的侵蚀、搬运、沉积均以机械
方式进行。
风是气体介质,多无固定的流动路线;风速和风向变化大。
海陆风的形成与运动
在海洋与陆地交界的部位,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海陆风”。
主要成因是源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容不同,导致了相互间温
度的不同步变化,从而产生了昼夜风向不同的海陆风。
风化作用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坚硬的岩石、矿 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 的过程。 风力作用是指风凭借其动力及其携带物质对地 表岩石的机械破坏作用。 从定义上不难看出两者的不同: 1.从动力来看,风化作 用的动力来自物理(岩石的释重。热胀冷缩、冰劈作用 等)、化学(氧化作用,水溶液的作用等)及生物(根 劈作用、生物腐殖质腐蚀岩石)等作用;而风力作用的 动力就是风本身。 2.从结果上来看,风化作用形成松散的堆积物,常见的 为地层中的古风化壳及现在的土壤层;而风力作用主要 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象馒头。另一种是连续的黄土平顶峁,峁顶之间有一个分水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