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辞气远鄙倍》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辞气远鄙倍》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
2.认识交际语言讲究技巧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学习掌握本课中的文言知识点。
【学习难点】:交际语言的技巧。
课前自主学习【相关连接】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的讲堂上准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睛圈儿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儿,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就抱出来给客人
看,——大概自然是想的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了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了一顿大家的合力痛打。
说要死是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的怎么说呢?
“那么,你的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吁!哈哈!
【自主学习】
1.重要词语
(1)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粗野,鄙陋
(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待人不当或错过人才
(3)侍于君子有三愆:过失
(4)仍旧贯,如之何:沿袭
(5)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切中要害
(6)辞达而已矣:表情达意
(7)巧言令色,鲜矣仁:令,美好的;鲜,少
(8)雍也仁而不佞:有口才
(9)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2.通假字
(1)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通“背”,乖戾
(2)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通“智”,聪明
3.古今异义
(1)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古义:脸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2)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古义:这个人
今义:指妻子,一般用在外交场合
(3)有言者不必有德
古义:不一定
今义: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词类活用
(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2)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整肃
(3)正颜色,斯近信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4)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5.虚词用法
鲁人为长府:做,改作,动词
(1)为
夫子何为:做,动词
夫子为卫君乎:读wèi,帮助,介词
为命,裨谌草创之:草拟,起草,动词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句中表停顿语气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句末表否定语气
(2)也
伯夷、叔齐何人也:句末表疑问语气
古之贤人也:句末表判断语气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句末表肯定语气
雍也仁而不佞:句中表停顿语气
(3)焉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代词,他
不知其仁,焉用佞:疑问代词,哪里
6.成语积累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音是悲哀的;人将死时,说的话是善意的。
(2)求仁得仁:成全了仁。现泛指如愿以偿。
7.名句积累
(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课中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请解释一下《出辞气远鄙倍》这个标题。
﹎﹎﹎﹎﹎﹎﹎﹎﹎﹎﹎﹎﹎﹎﹎﹎﹎﹎﹎﹎﹎﹎﹎﹎﹎﹎﹎﹎﹎﹎﹎
﹎﹎﹎﹎﹎﹎﹎﹎﹎﹎﹎﹎﹎﹎﹎﹎﹎﹎﹎﹎﹎﹎﹎﹎﹎﹎﹎﹎﹎﹎﹎
2、自读课文,请思考: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思考:怎样才能达到曾子所说的“出辞气”进而“远鄙倍”?
﹎﹎﹎﹎﹎﹎﹎﹎﹎﹎﹎﹎﹎﹎﹎﹎﹎﹎﹎﹎﹎﹎﹎﹎﹎﹎﹎﹎﹎﹎﹎
﹎﹎﹎﹎﹎﹎﹎﹎﹎﹎﹎﹎﹎﹎﹎﹎﹎﹎﹎﹎﹎﹎﹎﹎﹎﹎﹎﹎﹎﹎﹎
﹎﹎﹎﹎﹎﹎﹎﹎﹎﹎﹎﹎﹎﹎﹎﹎﹎﹎﹎﹎﹎﹎﹎﹎﹎﹎﹎﹎﹎﹎﹎
【相关阅读】
言辞谈吐之礼
葛晨虹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言辞文明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同人的仪表仪态一样,也是内心德行的显现。
对于言辞之美,《仪礼》中写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而有德之人在交往中,“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诗经》中说:“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是说辞令的重要性:辞令彬彬,人民就团结;辞令动听,人民就安定。可见语言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基于言辞的重要,古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作了许多论述。传统的言辞谈吐之礼中,蕴涵着一种对己对人的高度负责与尊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但其中也有一定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这是时代局限性所造成的。
言贵诚实,因此言谈诚实守信就成为言辞礼仪的首要一条。语言“丁一确二”,一句为
一句,关系一个人的“立诚”。《易经》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讲立诚是立业的根基。
语言诚实还显示着一个人的真诚品德。巧言令色是小人的品性,而说谎欺骗是君子所不容的。古时有位以直言参政而闻名的鲁宗道,一次他穿上百姓服装去酒馆饮酒,逢宋真宗急诏,使者很久才找到他。使者劝他另找理由,以免皇上怪罪,鲁宗道却如实上告。真宗最终因他诚实无欺而免其迟到之罪。可见在古人眼中言语诚实的重要。
言谈还贵在守信。对别人许下诺言必须兑现,这样才可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古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但许多人言论和行为不一定一致。孔子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正因为如此,古人轻易不出言,唯恐许诺后做不到。孔子因此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人一再说:“凡与人言,即当思其事之可否,可则诺,不可则不诺。若不思可否而轻诺之,事或不可行,则必不能践言矣。”因此,“一言不可以轻许人”。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言语所以文身也,轻出则有起事之患。”
古人往往由一个人言语是否诚实可信而判断其内在品性为人,这几乎成了一个鉴定人的标准:“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也。轻言轻动之人不可与探讨。”朱熹也曾说:“无耻的人,未曾做得一分便说十分矣,只得胡乱轻易说了,便把行不当事”“人轻易言语是他此心不在。”意志不坚定的人,说话就华而不实;不守道德的人,行为就很虚伪。这即所谓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言不妄发,人家才会相信你,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是重人而又自重,是君子必具之德。
言辞得体,慎言、谨言、戒多言,也是传统文化中一贯的思想。在这方面形成的格言、警言、箴言、成语数不胜数。
古人重慎言,一方面是因为言必信行必果,估计能做到才可出言,这是出于对他人、国家的负责精神。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往往通过听其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