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典故故事分享

合集下载

关于成语的典故有哪些

关于成语的典故有哪些

关于成语的典故有哪些
1.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死守教条,拘泥成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解决问题。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要多此一举,否则会弄巧成拙。

3.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4.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外表,不看本质,要有眼光,有见识。

5.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死守经验,不知变通,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

这些典故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它们不仅具有深刻的寓意,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练、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

你知道成语,但是你知道一些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1:口蜜腹剑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

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

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

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

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揠苗助长【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买椟还珠【典故】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经典成语故事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弄巧成拙》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

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

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

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典故大全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

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故事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故事典故篇一:不翼而飞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

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

……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

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

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

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这个成语较多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看完今天的故事后大家知道它的另一层含义了吗?它也可以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故事中的王稽不听信士兵庄的建议,奖励士兵们这个消息传播的很快,几天后秦军发生叛乱,严重影响战事的顺利进行,最后秦王恼羞成怒处死了王稽。

这个成语教育小朋友们,要争做一个好孩子,这样佳名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大家都会喜欢并且尊重你的。

成语故事典故篇二:齐大非耦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

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

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

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成语典故故事五篇文字_著名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故事五篇文字_著名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故事五篇⽂字_著名成语典故历史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很多成语就是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成语典故故事五篇⽂字,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见微知著⼀个远道⽽来的阿拉伯商⼈在荒漠中寻找⼀头⾛失了的骆驼,可是这位阿拉伯商⼈直到快⾛出荒漠也没找到他的骆驼。

他想先⾛出荒漠,到附近寻找⼀处可以安⾝的地⽅,因为夜晚即将来临,⼀旦天⿊之前还找不到住处,他就要和他剩下的⼏头骆驼在荒漠中过夜了。

经常在荒漠中旅⾏的⼈都知道,那是⼗分危险的。

好在他遇到的⼀位当地⼈告诉他荒漠的边缘就在前⾯不远,⾛出荒漠很短的距离就可以看到前⾯的⼈家了,那⾥会有⼈提供住宿和饮⾷。

当他牵着剩余的骆驼在荒漠中⼀边⾛⼀边询问遇到的路⼈是否看见过他那头⾛失的骆驼时,他看到前⾯有⼀个⼈正坐在⼀个沙丘旁休息。

于是他⾛到那⼈旁边问:“请问你是否见到了⼀头⾛失的骆驼?”那⼈没有回答,⽽是反问他:“你的骆驼是不是有⼀条腿瘸了,⽽且还瞎了⼀只眼睛,背上驮着的东西好像是⾕⼦?”阿拉伯商⼈⾼兴极了,“你见过我的骆驼!你能告诉我它往哪个⽅向⾛了吗?”没想到正当他脸上的笑容刚刚展开的时候,那⼈的回答就令他⾼兴不起来了。

那⼈说道:“我根本就没有见到你的骆驼,我上⾯说的那些特征都是我⾃⼰猜测出来的。

”“哪⾥能猜得那么准,是不是这个⼈偷⾛了我的骆驼?要不然他怎么会知道得这么清楚呢?”阿拉伯商⼈⼼⾥这样想着,嘴⾥也没闲着:“你既然知道得这么清楚,那就证明你肯定见过那头骆驼,请你赶快告诉我骆驼在哪⾥?”那⼈依然说⾃⼰没有见过,然后⼜说:“虽然我没有见过那头骆驼,不过我应该可以推测出它是往哪个⽅向⾛的,根据我的推测,你很有可能找到那头骆驼。

”越是听到那⼈这样说,阿拉伯商⼈⼼⾥就越是感到怀疑,于是他就不客⽓地对那⼈说:“⼀定是你偷了我的骆驼!你赔我的骆驼,否则我就要拉你去见法官。

”⽽那⼈则始终不承认是⾃⼰偷了骆驼。

就这样说着说着,阿拉伯商⼈被激怒了,他坚持要拉着那⼈去见法官。

三分钟成语典故短故事_成语典故故事有哪些

三分钟成语典故短故事_成语典故故事有哪些

三分钟成语典故短故事_成语典故故事有哪些历史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很多成语就是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三分钟成语典故短故事,供⼤家参考。

更多成语相关⽂章内容推荐(↓↓↓)成语典故故事1隔岸观⽕【出处】(唐·⼲康)《投谒齐⼰》。

【释义】隔着河看失⽕。

⽐喻置⾝事外,采取袖⼿旁观的态度。

【历史典故】公元202年,袁绍⼀病不起,继⽽去世。

三个⼉⼦开始了争权夺利的⽃争:长⼦被摒弃在外,权⼒由次⼦接管,幼⼦⽀持这⼀决定,长⼦当然不买账,为此,袁家兄弟开始内⽃。

曹操把他们兄弟的内讧看成是⼀次机会,于是发动攻击。

然⽽,他的威胁使袁家兄弟把争⽃置于⼀旁,团结御敌。

曹操撤回,留给袁家兄弟更多的时间酝酿内战。

袁家兄弟⼜各持⼰见,战争逐步升级。

此后3年,曹操充分利⽤了袁家兄弟的不团结,占领了他们的部分领地。

公元205年,曹军袭击并杀死了袁家长⼦。

此时,曹操已经占领了袁⽒家族的⼤部分领地。

袁家两兄弟被迫逃离⾃⼰的疆⼟,他们求助叫乌桓的游牧民族的庇护。

两年后,即公元207年,曹操对庇护袁家兄弟的乌桓族发动袭击。

⼀番长途⾏军后,曹军摧毁了乌桓族,并杀死了乌桓族⾸领,袁家两兄弟乘机逃跑。

他们⼜投奔到另⼀个更远的游牧民族公孙康的麾下。

平定河北之后,夏侯惇等⼈劝曹操攻打公孙康。

曹操却笑着说:“不烦你们再次出兵了。

⼏天之后,公孙康会把⼆袁的⾸级亲⾃送来。

”诸将都不相信。

没过⼏天,公孙康果然派⼈将袁熙和袁尚的⾸级送来了。

众将⼤惊,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

曹操⼤笑说:“果然不出奉孝所料!”说着,拿出郭嘉临死前留给他的⼀封信。

郭嘉在信中写道:“如果听说袁熙、袁尚去投靠辽东,主公千万不要加兵。

公孙康⼀直担⼼袁⽒被吞并之后,⼆袁去投奔他。

倘若率兵去攻打他,他们肯定并⼒迎敌,欲速则不达;倘若慢慢地谋取,公孙康、袁⽒兄弟必然会互相图谋对⽅。

”果然,当探⼦回报公孙康曹操并⽆攻打辽东之意时,公孙康⽴即将袁熙、袁尚斩⾸,使曹操兵不⾎刃便达到了⽬的。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_著名成语典故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_著名成语典故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_著名成语典故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供大家参考。

四字成语故事1数典忘祖(鲁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到成周,安葬穆后,籍谈作为副使。

安葬完毕,除去丧服。

周天子和荀跞饮宴,把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

周天子说:“伯父,诸侯都有礼器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为什么?”荀跞向籍谈行礼请他来回答。

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接受了王室赏赐的宝器,用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晋献给天子。

晋国处在深山,与戎狄为邻,而远离王室。

天子的福分感受不到,拜谢戎狄还来不及,怎么能进献彝器呢?”周天子说:“叔父,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兄弟,难道反而没有得到赏赐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

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

唐叔接受了,把它们放置在晋国的土地上,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

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边各国,这不是得到的赏赐还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而记载在书策上,用土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用旌旗来显耀他,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就是福。

这种福不给予叔父,还给谁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

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于是就有了称作董氏的史官。

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

客人退出去以后,周天子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举出旧典却忘记了祖宗。

”四字成语故事2首鼠两端灌夫,汉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

父亲灌孟,本姓张,在“颍阴侯”灌婴家作门客,后来就改姓灌。

汉景帝时,讨伐吴、楚七国叛乱,灌夫父子同时从军,共同属窦婴麾下。

在这次战事中,灌孟阵亡,灌夫也因深入敌阵,奋不顾身,受了重伤。

灌夫的勇名,当时传遍天下,大将军窦婴很赏识他。

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爱屋及乌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

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

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

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

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

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

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

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

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

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

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画龙点睛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

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3、暗中摸索这个典故源于于唐。

刘束的《隋唐佳话》。

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

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

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

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经典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有寓意的历史典故

经典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有寓意的历史典故

经典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有寓意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经典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供大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才占八斗【拼音】:cái zhān bā dǒu【解释】:才:文才,才华。

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成语故事】:曹植,字子建,曾受封为陈王,死后谥名谥思,所以又称陈思王。

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家,而且在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汉末建安时代出现的所谓“建安文学”,其主要代表人物,便是曹氏父子。

而曹植的文才似乎更见突出。

曹植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文词富丽,曹操很喜欢他。

曹操在世的时候,他的生活是很安定和优游的,那时他写的文章和诗歌,比较华美;但当29岁那年,曹操去世,他哥哥曹丕即位以后,他就不断受到打击;到他侄儿曹睿(魏明帝)即位后,受到的打击就更加多了。

由于他政治上受迫害,精神上被压抑,生活相当苦闷,因此,这一时期他写的诗歌,能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矛盾,能表现他对统治者的愤恨和要求自由的思想,也能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所以曹植后一时期的创作,从现实意义来说,比早期的要好一此。

曹植的创作,包括赋颂诗铭和论文,留下的虽然不多,但是旧时作家对他都有很高评价。

例如南朝梁代的诗评家钟嵘,在他的《诗品》中写道: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南朝宋代的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虽然似乎不太满意曹植前期的作品,说它是“但美遨游,不及世事,”但是总的说来,他对曹植还是十分钦佩的,请看他给曹植下了怎样的评语:“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一石等于十斗)——这真是个有趣的评语。

称誉作者的学问高,文才好,后来就叫做“才占八斗”、“八斗之才”,简称“八斗才”。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故事一: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很著名,大家应该都看过。

曾参的妻子,有一天要出门买菜,儿子哭着闹着跟她一起跑出来,妈妈就对儿子说:“你赶紧回家去,等妈妈回来后,杀头猪给你吃。

”结果她回到家后,就看到曾参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她就赶紧跑过去说:“我是跟儿子开玩笑,哄哄他而已,你怎么当真呢?”曾参就对他的妻子说:“父母是不可以和小孩子开玩笑的,因为小孩还没有是非观念,一切都是跟着父母学,都是靠父母的教诲。

你今天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

你欺骗他一次,他就永远都不会再相信你了,这不是教好孩子的方法。

”故事二:季布“一诺千金”秦末时期,有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便是一诺千金成语的出处。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这个中国经典诚信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故事三:商鞅立木为信商鞅立木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诚实守信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故事四:季札挂剑春秋时代,吴国有个人叫季札,有一次,他代表吴国出使鲁国。

途中经过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邀请他一起用餐。

在进餐的过程中,徐国国君看上了季札腰间的宝剑,但没好意思说。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是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很多著名的成语典故教会了我们生活的启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语典故【1】打草惊蛇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

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

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

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成语典故【2】以逸待劳以逸待劳总诀: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大意是说:迫使敌人处于困窘被动的形势,不需力战,等待敌我双方的强弱态势的转换。

这是刚柔相济的道理,以逸待劳,则柔也能克刚。

孔子曾经说过: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

这个简单的例子,在军事上也非常常见。

所以为大将者,一定要避免自己的军势成为强弩之末。

如果能够利用地理优势,使敌军成为强弩之末,那么不用战斗,敌我双方的刚柔态势就可以发生逆转。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篇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就是这个道理。

经典战例:古时候以逸待劳的例子非常多,通常埋伏计都可算作以逸待劳。

比如孙膑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等等,关键在于争取掌握战斗的主动权,以调动敌人,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里我们举王翦破楚的例子。

战国末期,秦王起用已告老还乡的老将王翦出兵攻打楚国。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发现后立即发兵准备抗敌。

但是,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打持久战的姿态。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典故故事5则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典故故事5则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典故故事5则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每一句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而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经典成语典故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雪中送炭》【成语故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画饼充饥》【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尔虞我诈》【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嫦娥奔月》【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

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恃才傲物》【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

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

成语典故-专业文档!

成语典故-专业文档!

成语典故成语典故(通用11篇)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下面为大家带来成语典故(通用11篇),快来看看吧。

成语典故篇1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

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

”庄王说:“你说吧。

”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

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

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

成语典故篇2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成语典故篇3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经典成语故事20则

经典成语故事20则

经典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20则成语看似简简单单却又意味深长,成语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成语的意思。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20则,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经典的成语典故故事五篇_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经典的成语典故故事五篇_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经典的成语典故故事五篇_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经典的成语典故故事五篇,供大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雪泥鸿爪【拼音】:xuě ní hóng zhǎo【解释】: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

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

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成语故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毛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作的。

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了一首《渑池怀旧》诗,苏轼就以上面这首诗和他,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和子由渑池怀旧》。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

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便在和诗中对苏辙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作者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崤山],骑驴至渑池。

)苏轼的这首诗,对于人生抱着消极的态度,是错误的。

由于这首诗,便产生了“雪泥鸿爪”这句成语。

人们用它来比喻往事所留下的痕迹。

元人戴良有诗道:“世事已成鸿印泥。

”有时人们也把留作纪念的题赠诗文,称为“雪泥鸿爪”。

中国著名的成语故事典故10则

中国著名的成语故事典故10则

中国著名的成语故事典故10则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著名的成语故事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出奇制胜》【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在燕国乐毅将军攻齐时,运用计谋成功逃到即墨城,被即墨城推举为守城长官。

燕国还在继续侵占齐国的土地,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的感情,用燕兵割齐兵的鼻子激起齐兵的士气收复齐国的失地。

《十步芳草》【成语故事】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他吩咐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没有完成使命。

唐太宗教诲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看你能否发现他们,用人就要用他们的长处。

封德彝点头称是,于是给唐太宗推荐了很大人才。

《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桑田,农田。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

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

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不拘一格》【成语故事】拘:限制;格:规格,方式。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

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了如指掌》【成语故事】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

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

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长风破浪》【成语故事】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着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趣味成语典故故事大全_中国成语故事

趣味成语典故故事大全_中国成语故事

趣味成语典故故事⼤全_中国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的语⾔⽣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化的独特魅⼒。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趣味成语典故故事⼤全,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欺欺⼈有个楚国⼈,过着贫穷的⽇⼦,⼀次读《淮南⽅》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树叶遮蔽⾃⼰的⾝体,可以⽤这种⽅法隐蔽⾃⼰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的那⽚树叶,来摘取它。

这⽚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是螳螂隐⾝的那⽚树叶。

楚⼈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筐树叶拿回家中,⼀⽚⼀⽚地⽤树叶遮蔽⾃⼰,问⾃⼰的妻⼦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天,就厌烦疲倦得⽆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

楚⼈内⼼暗⾃⾼兴,携带着对叶进⼊集市,当着⾯拿取⼈家的货物。

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

县官审问他,听他说了事情的本末后⼤笑起来,把他放了,没有治罪。

《吕⽒春秋·⾃知》:“范⽒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则钟⼤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闻之⽽夺⼰也,遽掩其⽿。

”【典故】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

有⼈趁机跑到范⽒家⾥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吊着⼀⼝⼤钟。

钟是⽤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偷⼼⾥⾼兴极了,想把这⼝精美的⼤钟背回⾃已家去。

可是钟⼜⼤⼜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偷找来⼀把⼤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声巨响,把他吓了⼀⼤跳。

⼩偷着慌,⼼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们我正在这⾥偷钟吗?他⼼⾥⼀急,⾝⼦⼀下⼦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由地抽回双⼿,使劲捂住⾃已的⽿朵。

“咦,钟声变⼩了,听不见了!”⼩偷⾼兴起来,“妙极了!把⽿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刻找来两个布团,把⽿朵塞住,⼼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历史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很多成语就是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供大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狗尾续貂【出处】《晋书·赵王伦传》。

【释义】续:续接;貂:一种皮毛珍贵的动物,古代皇帝的侍从用貂尾装饰帽子,由于封官太多,以致貂尾不足,只好用狗尾代替。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历史典故】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南凤手里,贾南凤生性凶狠狡诈,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赵王司马伦采纳了手下谋士孙秀的建议,以贾南凤谋害太子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南凤,自封为相国。

后来,他又借掌管宫中禁军之机,发动政变,废掉了晋惠帝,自己当了皇帝。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大封文武百官,包括孙秀、张林等帮助他篡位的人。

他的亲戚朋友,甚至许多仆人也都跟着他飞黄腾达了。

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貂尾不够用,只好用颜色和形状与貂尾相似的狗尾来代替。

每次上朝的时候,殿上的大臣挤得满满的。

由于当时的官员太多,百姓议论纷纷,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

”用来讽刺朝廷,意思是,朝中的官员太多了,貂尾不够,只好用狗尾来代替。

司马伦的政权很快就被推翻了。

【成长心语】美好的东西总是可以让人心情愉悦的,但同时,人们更愿意它长久地美好下去,正如故事中的官吏一样,他们希望自己和之前的官吏相同,但他们忽略了代表身份的东西,反倒成了让他们出丑的“元凶”。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

在你开始做之前,请认真地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有把握将美好延续下去,因为有了之前的开门红,接下来的必定要更好,才不至于让人失望,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

唯有道行足够深的人,才能将“貂”续得完美。

成语典故故事2退避三舍【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值得分享的成语典故故事_典故成语故事大全

值得分享的成语典故故事_典故成语故事大全

值得分享的成语典故故事_典故成语故事⼤全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对于平时的学习也是很有作⽤的。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值得分享的成语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遂⾃荐【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释义】⽑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个门客;荐:推荐,荐举。

⼀个叫⽑遂的门客⾃我推荐。

⽐喻⾃告奋勇去做某项⼯作。

【历史典故】赵国的平原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之⼀,他的门客据说有数千⼈之多,⽑遂便是其中的⼀个。

公元前257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惠⽂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援助。

但楚王不是个容易对付的⾓⾊,于是平原君带了⼆⼗个门客前去,如果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固然最好,万⼀不⾏就⽤武⼒强迫楚王同意。

可是他挑来挑去还缺⼀个⼈。

这时,有个⼈站起来,对平原君说:“主公,我⾃认为符合去的条件。

”平原君觉得他眼⽣,便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多长时间了?”门客说:“我叫⽑遂,来了3年了。

”平原君说:“有才德的⼈,就像锥⼦在⼝袋⾥⼀样,很快就会显露出来。

你在我门下这么久了,却从未听到有⼈称赞过你,可见你才能⼀般。

这次任务关系重⼤,我看还是免了吧。

”⽑遂说:“正因为您没有把锥⼦放在袋⼦⾥,所以才没有冒尖。

”平原君听⽑遂出⾔不凡,刚好⼜找不到更为合适的⼈选了,就决定让他跟着⼀同去。

到了楚国,楚王果然没有合纵抗秦的打算。

众门客都束⼿⽆策,只见⽑遂不慌不忙,拿了宝剑,来到平原君与楚王⾯前,楚王命他退下,⽑遂按着宝剑说:“你⽤不着仗着⼈多势众,如此吓唬我。

如今我离你只有⼗步之遥,我主公在这⾥,你发什么⽕!”楚王看他拿着宝剑,便和⽓地说:“那我倒要听听先⽣的⾼见了!”接着,⽑遂向楚王详细分析了与赵国结盟有百利⽽⽆⼀害,楚王听了当即与平原君歃⾎为盟,并派春申君黄歇为⼤将,率领⼋万⼤军,浩浩荡荡地前去援助赵国。

⽑遂也因此赢得了平原君和其他门客的尊重,⼀举成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成语典故故事分享
成语典故: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成蛇。

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已惊扰自已。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

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

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

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

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

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

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

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

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

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

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成语典故: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

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

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

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

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

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

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

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

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