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最新资料
中印两国宏观经济管理比较其启示论文
中印两国宏观经济管理比较及其启示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2摘要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殖民和战争的创伤之后,针对本国国情采用不同手段开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在印度的发展史上,一直注重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而发展迅猛的印度,也在改革发展中对中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软件业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总量扩张。
在经济转型中,中国和印度都选择了政治稳定条件下的渐进式改革,但在改革的突破口、通向市场化的道路、对外开放以及经济增长的模式方面却存在着差异。
经济发展模式和战略的选择,既深刻地受制于时代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又会对以后的经济发展进程产生路径依赖,从而产生长期的重大影响。
一、早期计划经济模式发展时期中印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独立后的印度为消除殖民地经济的影响,建立了以公营和私营并存的混合经济发展计划为手段,以“社会主义类型”为目标,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消灭贫困和争取社会公正的国家。
印度主要依靠外国经济援助弥补本国的不足,重点发展国营经济,加速民族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保持较低的储蓄投资比例,较低的对外经济依存,较大的服务经济成分,较多的劳动力参与,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且秉持着经济独立自主的计划战略目标,从而逐渐形成具有印度特色的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解放以后,基本上照搬前苏联斯大林的集权计划经济模式,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土地改革运动,建立起计划性的社会主义工农业基础,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农村集地化。
中国的工业化模式基本上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利用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从农业那里汲取工业化资金。
在新中国最初建立的那段特殊发展时期里,以“集中统一、自上而下”为特点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并使人民均享增长带来的利益,这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目标。
中印比较
中印比较近年来,随着中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逐渐吸引了世界各地媒体和学者的目光,关于两者之间的比较也是呼之欲出。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在人口结构,土地面积,经济发展速度方面都极为相似,因此也就有了两者比较的基础。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稍加分析,以便于分清时下中印两国的形势,以及找出中国存在的优势,以便于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人口面积方面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口13亿多,而印度则有11亿多;中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而印度大约有300万平方公里。
因此,中印两国都有比较好的人口优势,但未来的几十年后,中国可能步入老龄化社会,相反印度更显得要年轻一些。
二.经济方面1.经济总量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与印度的gdp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同时也可以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比印度要快,而且差距逐渐拉大。
最近中国的gdp 总量水平已经居世界第二,这是印度目前所无法达到的。
2.经济结构(单位%)中国与印度都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经济体系,但经济结构不同,因此两国经济发展有不同特点。
由图中可以看出,1970年这一期间印度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第三产业比重两国接近。
1980年我国第一、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印度第一产业比例太大,第二产业比例过小,第三产业比重比我国大,但比世界水平低,所以两国产业结构都存在不合理之处,都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1990-2000年期间中国从各产业发展速度看我国要快于印度,这是我国的比较优势。
中印差距的形成原因:(一)投资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要早12年,思想也比印度更加解放。
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强烈,文化传统相当保守、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外开放。
而且基础设施差、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统一、劳工法过严、罢工多、某些企业信用差等,这都影响了印度的投资。
(二)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政局:中国政局保持了长期稳定,而印度政府更迭频繁,有反政府武装;地方权力较大,中央与地方不够协调,对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对比看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当代世界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巧的是地理上相邻,人口也相近,近代也同曾面临殖民主义的威胁又同为金砖国家.印度和中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40%左右,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崛起,也不仅代表亚洲的崛起,更是对解决贫困人口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另外论了解程度的话,我们对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的了解比对印度的了解多,也许是因为同为或者说同曾为汉字文化圈的原因吧。
我们和印度在近代历史上命运如此相似,也许是出于曾经上的领土纠纷,又或许是国情有些相似且地理相邻的缘故两个国家都在互相比较,既然我们在讨论一件事物是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去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诞生,经济起点也相近。
印度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继承英国遗留的工业体系和制度,中国这一边1945结束抗日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内战,百废待兴。
不光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印度也是如此,而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GDP总量约为印度的5倍,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其实除了总所周知的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外,印度1991年也实行了一次某种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图1:2017年全球GDP前20强(来自世界经济信息网)1.印度的改革开放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印度国内100多个民族,各种语言林立,也不像中国一样有主体民族和统一的文字,不同的邦的官方语言也不尽相同,联邦制度,且各邦的权利过高,宗教矛盾突出。
而且种姓制度的余毒的影响残留至今,即便印度政府也想要淡化种性观念。
这是内部矛盾,而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优于我国,不过也有印巴分治带来的边境冲突,和与中国的边界纠纷。
而在教育方面,1949年前后两国文盲率大致相当。
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为止,文盲率仍高达%63。
77,但辍学率也高达31%,毋庸置疑贫穷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当前中印关系的变化及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当前中印关系的变化及对中国发展的
影响
中印关系,指中国与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二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相邻国家,其关系伴随着冲突与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由于两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
1976年两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
中印关系的紧张反复提醒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处理好双边关系才能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中印关系不仅对两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肩负着重要责任。
中印应着眼大局,把握方向,聚焦共识,深化合作,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印关系。
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总的来说,当前中印关系的变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双方高层交往的不断深入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的持续推进,中印关系有望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借鉴印度有益经验 推动我国科学发展——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及启示
、
中 印 两 国 经 济 发 展 具 有 一 定 的相 似 性
( ) 一 调整 优先 发展 重工 业战 略 , 注重工 业 的协调 发展 建 国后 , 国和印度 虽然 国情 不 同 , 中 但都 认识 到在 资 本相 对 稀 缺 的早 期 发展 阶段 , 施重 工 业 优先 发 实 展 的必要性 。中 国重 工业 优 先 发 展 战 略及 其 内在 决 定 的一 系列 扭 曲 的结 构 , 重影 响着 经 济绩 效 的提 严
Le r i g Us f lEx e i n e f o n i n a n n e u p re c r m I d a a d
Pr m o i g t e S i n i c De e o m e t i i a o tn h ce tf v l p i n n Ch n
相 似性 又具有 明显 的差 异性 , 它们在 经 济 改革 、 对 经济模 式 、 发展 绩效 等 方面 的比较 , 别是 对印度 经济发 特
展 的深入研 究 , 够为 中国的科 学发展提 供 借 鉴与 参考 。 能 关键 词 : 中国 ; 印度 ; 济发展 ; 示 经 启
中图分 类号 : 1 F2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6 3— 7 2 2 0 ) 3— 0 0— 5 17 8 7 (0 8 0 0 5 0
—Hale Waihona Puke —Th m pa io e we n Chi s nd I i n e Co rs n b t e ne e a nd a
Ec no i v l pm e n t lg e m e s o m c De e o nta d Is En i ht n nt
YU J n — u i g— h a
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经济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贫困和失业、生态环境恶化、制造业落后、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外商投资少、财政赤字问题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局动乱、落后的文化习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阻碍等等。
总结借鉴印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教训,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印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原因;启示从上世纪90年代起,经过一系列经济改革,印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改革以来的印度经济一直处于持续、快速的增长阶段,平均年增长率从1950—1980年“印度式增长”阶段的3.15%上升到1980—2002年的6.10%,并再上升到2002—2007年的8.15%;印度的人均GDP也从2002年的507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965美元。
截至到2008年,印度GDP已近1.1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已达3110亿美元。
因此,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印度将会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印度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
一、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1、人口问题人口众多始终是印度社会的一大问题。
虽然印度从1952年起就开始实行节制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中起步最早,但人口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目前印度人口仅次于我国,并有迅速超越我国人口总数的趋势。
印度人口众多但平均寿命较低。
同时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性多于女性,这与印度落后的社会观念有极大关系。
不加节制的人口增长及较低的人口质量对印度的发展极为不利。
2、贫困和失业自印度独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劳动人民的生活也相应地有某种程度的提高。
但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利益却主要为上层富有阶级所攫取,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异常严重,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贫苦的劳动人民为改革付出了代价却并未得到什么好处。
印度和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印度和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印度和中国都是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亚洲国家。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大国,而印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是,两国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吧。
一、相似之处1.口头传统中国和印度都是口头传统社会。
两国都有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都体现了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
2.尊重长辈在印度和中国,家庭非常重要,尊重长辈也是两国人民的普遍习惯。
尤其是在家庭中,长辈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年轻人的高度尊重和重视。
3.注重教育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都非常注重教育。
两国都拥有各自的顶尖大学,比如印度的印度理工学院和中国的清华大学等。
同时,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上也都非常投入,尽可能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
二、不同之处1.婚姻制度印度和中国婚姻制度有很大的差异。
在印度,婚姻被认为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而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
女方通常需要为自己的嫁妆负责,并且被期望在婚后成为家务主妇。
而中国的婚姻则更加注重两个人的感情和爱情,而不是经济基础。
2.饮食和语言印度是以素食为主,而中国的菜肴则以荤素搭配为主。
印度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影响了饮食,而中国的饮食习惯更加多样化。
另外,印度有许多种语言,人们之间交流的语言也有所不同,而中国则有统一的汉语。
3.社会结构印度的社会结构分为种姓制度,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分配与出身有很大的关系,这导致了社会上严重的不平等现象。
而中国则是一个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这有利于在收入和福利分配上实现公平和平等。
4.民族文化中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很大,但基本上都遵循汉字文化,这种统一性有利于实现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而印度则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导致了文化上的分化和分裂。
结语:虽然印度和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有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但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依然强大。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彼此的优点,互相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中印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研究及启示
的金 融 需 求 。 由于 中 国和 印度 两 国都 是 人 口 、农 业 大
国 ,在 农 村 金 融 发 展 方 面有 很 强 的 可 比性 .既 有很 多
相 似 处 ,又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 已有 的研 究 着 重 把 重 点 放
题 是 我 国 历 届 政 府 最 为 关 心 和 最 希 望 解 决 的 问题 。 而
19 9 2年 问 .在 农 村 地 区 就 有 5 0 0家 新 成 立 的 金 融机 00
构 ② 目前 已形 成 了 政 策 性 金 融 、商 业 性 金 融 、合 作 。 性 金 融 和 农 村 金 融 保 险 为 一 体 的 ,比较 完 善 的农 村 金
d g e u a s r nc e et r r l n u a e,a e d a d p re t h r l n n i l a r o i m n n e f c e r a a c a w. t u i f l
Ke od : isi t no r rl n n il ua s rn e,lw f u a n n il yW r s n t i f u a a ca ,r r ln u a c u t o i f i a o r rl a ca i f
在对 印度农村 金融 的发展和 评价上 ( 白广 玉 ,2 0 0 5; 冉 杰 ,2 0 ;文 富 德 ,2 0 06 0 6;等 ) ,对 深 入 认 识 中 印 农村金融状况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
金 融 、政 策 性 金 融 、合 作 性 金 融 和 其 他 金 融 组 织 分 工 协 作 的 金 融 服 务 体 系 。但 当前 农 村 金 融 发 展 仍 面 临 着 农 民贷 款 难 、资 金 大 量 外 流 、金 融 市 场 竞 争 缺 失 以及 价 格 扭 曲 等诸 多难 题 。 中央 政 府 从 2 0 0 4年 至 2 0 0 9年 连续颁 布 的 6 个 “ 号文 件” 一 ,都 提 出 要 鼓 励 农 村 金 融 改 革 ,可 见 农 村 金 融 问题 的 严重 性 和 紧迫 性 。
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比较优势
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比较优势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比较优势1、金融体系比较健全,银行结构合理。
印度有运转良好、历史悠久的金融体制。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金融体系改革更为全面、速度更快。
印度资金的利用效率高于中国。
2、税制比较健全,对外开放优势。
中国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尽快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较少采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国内民族产业,在关税上调整幅度非常之大。
印度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国,关税问题上,却大量使用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各种例外规定,减缓对外开放的速度。
而且,印度还一再使用反倾销等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
此外,印度对于外资企业也只是给予国民待遇,并予以适当地限制,直到新世纪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后,才对特区内企业实行了若干优惠措施。
3、教育水平比较高,英语水平较好。
由于印度英语普及,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印度高校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
在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前,印度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和大学生的在校人数都明显超过中国。
相对来说,印度的国际交流人才多于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都可以看到较多的印度人。
重点发展服务业让印度发挥了它的三大优势——高学历劳动力、信息科技专长和流利的英语能力,所以跨国企业在印度设立的研发中心的数量也远远多于中国。
4、印度的科技竞争力更强大,人才优势比较明显。
主要体现在电脑软件产业,制药业。
印度式增长是一种以IT行业(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增长为引导并产生较大的世界影响,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增长,相反,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急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5、资本市场发育比较健全。
印度的资本市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监管制度非常严格。
中国采取了典型的“东亚模式”: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制造业的惊人增长、大量低成本劳动力以及推动出口等。
中国的发展基础是高储蓄、普及基础教育、快速工业化、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对外开放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
印度虽然在外资总量上落后中国,但是吸引的研发外资却高于中国。
中印两国比较资料
中印两国比较资料收集整理人:张子竹200925035 信管二班总述:本文收集了中国、印度两国一些基本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主要就中印经济差异的一个典型事实——外资的流入做了深入的比对分析。
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基于总体引资环境、经济发展战略侧重点等差异,且中印利用外资对经济产生了不同重要的影响。
一、两国概况中国:(来自百度百科)中国是亚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的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于1949年独立,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其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现耕地面积9497公顷。
中国现有人口13.70536875亿(2010年),人口密度138人/平方公里(2009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印度:(来自百度百科)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最悠久的文明国之一。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19世纪末期开始,印度人民开展了不屈不挠的独立运动,于1947年独立。
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实权由总理掌握。
印度政府宣称的领土面积为328万780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其中平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山地只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而且山地、高原的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米。
低矮平缓的地形配以热带季风气候以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击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的土壤,使得在印度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印度现有人口12.0310亿(新华网2011年数据),人口密度406人/平方公里(2009年),其中约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加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越来越密切。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两国的差别与相似之处,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经济总量和增速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2019年世界银行数据,中国的GDP总量达到14.4万亿美元,印度为2.8万亿美元。
但是,从增速上看,印度则表现更为出色。
2019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为5%,高于中国的6.1%。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和2018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已经相继下降,表明印度经济出现了放缓迹象。
而中国的经济增速在近年来也有所下滑,但总体来说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起点比印度高,不仅世界第一的庞大制造业是优势所在,其它诸如石油化工、建筑、通信等也都非常发达。
然而现在中国正在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而印度则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但印度在软件、通信和服务业等领域也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向全世界输出了大量的产品,发挥着重要的贸易国家作用。
印度虽然也有出口业务,但不同于中国的大批量出口,它更擅长高端技术、空间技术、IT技术和软件开发等领域,和中日韩三国有不少合作机会。
三、劳动力市场和人口结构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为全球最多的国家。
劳动力供应充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成本也较低,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但同时也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而印度的人口为13亿,比中国小一些,但不同的是,印度的劳动力市场更为灵活,但也面临着技能结构匹配和贫困化高居不下等问题。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除了产业结构和人口因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建设也至关重要。
在高速公路、机场、高铁等方面,中国的基础设施比印度更加完善,特别是在以科技城市为代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也比印度先进得多。
印度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它经历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屈辱的殖民掠夺时代和独立自主的发展时期。
它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又是一个正在奋力追赶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
印度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又不同于中国的道路。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印度经济在最近20年来展现出一种崛起的态势。
1978~2000年间,印度经济以6%的速度增长2002~2006年间,则以7.5%的速度增长,这使之成为四分之一世纪里世界上绩效最好的经济之一。
在过去20年里,中产阶级的规模已扩大了四倍(达到近2.5亿人),每年有1%的贫困人口越过了贫困线。
同时,人口增长从每年2.2%的历史增长率下降到今天的1.7%,这意味着增长已带来了巨大的人均收益,依照购买力平价,自1980年以来,从 1,178美元上升到3,051美元。
二、印度发展模式的变迁印度独立后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从尼赫鲁模式向辛格模式的转换。
独立前的半个世纪,印度的经济是停滞的。
1900~1950年间,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为0.8%,恰好与人口增长率相当,这导致了人均收入无增长。
在独立后的头几十年里,经济增长加快,1950~1980年间,达到平均3.5%的年增长率。
但人口增长也加速。
人均收入的净效应体现为仅有1.3%的年平均增长率。
印度人悲叹此为“印度增长率”。
当然,这与印度教无关,而与贾瓦哈拉•尼赫鲁总理及其女儿英迪拉•甘地总理的费边式社会主义政策紧密相关,他们监管着印度最黯淡的经济年代。
父女俩以结合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最糟糕特性的混合经济束缚了印度人的动力。
他们的模式是内向型和进口替代式而非外向型和出口替代性的,这种模式使印度放弃了在二战结束后全球贸易带来的繁荣中的份额享有(1950~1980年间,发展中世界总体上的人均收入增长率近于3%,高出印度两倍以上)。
尼赫鲁创办了垄断性的公共部门,用世界上最严厉的价格和生产控制过度管制了私有企业,阻碍了外国投资,由此使印度失去了外国技术和外国竞争所带来的利益。
中印农村金融体系的比较及启示
图 1 中 国农 村 金 融 机构 示 意 图
1 .中 国 农 村 金 融 机 构 的 构 成
2 印度 农 村 金 融机 构 的构 成 .
中 国农 村 金 融 机 构 的发 展 从 单 一 化 、 序 化 逐 无
印 度 为 了在 短 时期 内促 进农 村 金 融 市场 的发 展 和农 村 信 贷 的普 及 ,建 立 了各 金 融机 构 之 间既 分 工
贷 款 利 率 大 幅 度 下 降 。并 且 对 于 优 先 行 业 的贷 款 ,
优 惠利率 与市场利率 之差 , 由政 府 予 以 补 贴 , 而 从
降 低 了 印 度 农 村 市 场 的 贷 款 利 率 ,高 利 贷 不 再 存
在 。印度 从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商业银 行 可 以在 一 定 范 围内 自由浮 动 存 贷 款 利率 ,比如 在存 款利 率 方 面 , 业银 行 可 以 在 45 1 %的范 围 内 自由决 定 其 商 .%一 l
( 重庆 440 ) 0 0 0
中国 和 印 度 同 为 世 界 上 发 展 中 大 国 . 经 济 的 其
图 1 示。 所
中 国 农
பைடு நூலகம்
一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
农 村 商 业 银 行 农 村 合 作 银 行 小 额 贷 款 公 司
发 展 推 动 了两 国金 融体 系 的 变革 。 行 体 系 不 断 健 银 全 , 本市 场 也 不 断 完 善 。但 是 两 国作 为 农 业 大 国 , 资
农 村 经济 的发 展 是 经济 可 持 续 发展 的基 础 。中 国和
印 度 的农 村 金 融 市 场 在 不 同 经 济 体 制 背 景 下 经 过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潜力与前景
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未来有望继续保 持快速增长。
中印两国贸易总量比较
贸易规模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总量相对较小,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贸易结构
中印贸易以中间品为主,中国从印度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向印度出口加工制成品。
贸易平衡
中国对印度存在贸易顺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
04
中印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建 议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01
02
03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 训
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利 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间;
发挥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
业转移;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注重技术创新和产 业升级,提高国际 竞争力;
印度经济发展的经 验教训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 略,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01
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 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02
印度经济发展趋势
03
印度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印度将加强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在 业务流程外包和呼叫中心等领域。
VS
印度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投资环 境;
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 级;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提 高核心竞争力;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印度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上匕较研究
9 8美元 ( 0 6年推算值 ) 7 20 ,是世界第 1 2
大 经 济体 , 亚洲 第 三 大经 济 体 。 中国经 济 总 量 为 32 亿 美 元 ,人 均 GD 8万 P为 2 6 4 08
球竞争力排名为全球第3 位 , 0 印度为第5 0 位。 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排名为第1 位 , 1 而 印度的宏观经济环境排名 为第 1 9位。 中 0 国的 GD P总量是 印度的三倍多 ( 9 8 , 17 年
中 国人 均 GD 是 印度 的 23 目前是 印度 的 P /,
印度 经 济 发 展 软 件 基 础优 于 中 国 。 在 20 — 0 9 0 8 2 0 年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 力报 告中,中国的基础设施排名第 4 7位 , 而印度排在第 7 2位。据世界银行的统计 , 印度 用于基础设施 的投资只 占其 GDP的
4 ,而 中 国 的这 一 指 标是 9 ,再 比较 中 % %
了 巨 大成 就 ,近 十 年 经 济 年 均增 长 率 为 70 %,仅 次 于 中 国。作 为 一个 发展 .9 中国 家 ,印 度 的发 展 有 其 独特 的特 点 ,
第三产 业 占 GDP的比 重超过 一半 ,其服
的 4 %。而 印度同期的教据基本上没有 86
发 生 明显 的变 化 , 留 在 2 % 左 右 的 水 平 停 5
素是融资状况 ,而印度的银行体系比中国 要健全许 多。 目前 ,印度 的银行体系中有 2 家政府银行 ,2 7 5家私人银行 ,4 6家外
资 银 行 ,有 4 0 0家 非 银 行金 融 机 构 ,基 70
半 , 19 从 9 0年的4 %上升到 2 0 年 13 07
内容 摘 要 :近 年 来 ,印度 经 济发展 取得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印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人口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一,中印携手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
然而,中印之间也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政治争端,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些波折。
目前中印关系的现状是相对复杂的,但是随着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共同利益的增加,中印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好的。
首先,中印关系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中印之间存在一些历史和边界争端问题,如中印边界问题、藏南问题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印关系带来了一些阻碍和挑战。
此外,中印在地缘政治上也存在一些分歧,如中印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争夺。
这些因素使得中印关系在某些时候显得紧张和冷淡。
然而,中印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好的。
首先,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合作空间。
双方在经济贸易、投资合作、科技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目前双方正在积极推进的中印经济走廊和中国制造2025等合作计划为两国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其次,中印之间的民间交流和人文交流不断加强。
两国之间的旅游、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成果斐然。
越来越多的中印友好交往活动在两国之间展开,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这对于改善和深化中印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两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合作日益紧密。
中印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都面临着全球治理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
在如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与印度的“东看政策”有一定的契合度,对于深化两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印关系的现状是相对复杂的,但是发展趋势是积极向好的。
双方应以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政治争端为前提,深化经贸合作,推动人文交流,加强对全球事务的合作,以实现中印共同发展和稳定繁荣的目标。
相信随着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印关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文献标识码:A随着印度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南亚的这个大国与中国相提并论,“龙象之争”的说法甚嚣尘上。
中印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1.9%,印度为8.7%,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两国自实施改革政策以来,由于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发展成果和潜力也有不少差异。
一、中印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中国和印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目前看来都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各自都避开了劣势,发挥了优势,在现有条件下都是较好选择。
我们仅从经济结构、环境因素和教育水平几个方面对中印经济进行具体比较。
(一)经济结构基础的对比中印两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基础截然不同。
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印度则直接跳过了工业化过程,着眼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仍然是第二产业占居首位。
而印度产业结构的最大特征是服务业比率高,其中的软件研发部门更是一枝独秀、突飞猛进。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别。
中国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高达51%,和印度的第三产业占本国经济比重相当。
中国的经济规模及出口市场分别是印度的3倍及8倍,投资及出口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而另一方面,印度已发展起一个世界级的服务业,以优秀的语言人才、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及廉价的劳动力吸引跨国公司在其设立后台服务。
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3%来自于投资,40%来自于消费。
而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仅有27%来自于投资,却有逾60%来自于消费。
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内需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利用外资方面,印度远不如中国。
2007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量达到747 68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之首。
相较于中国,印度吸引FDI的流入量不是很多,2007年FDI流入量为191.56亿美元,比中国FDI流入量的1/3还要少。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制造业驱动,伴随着国内高储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境外直接投资和外贸扩张,是一种兼顾内需和外向的发展模式。
而印度的发展模式较为独特,它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使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表现出比较强的韧劲和经济平稳增长的长周期性。
中国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印度则是优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由于发展模式的不同,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两种模式各领风骚的同时,也各自存在着弊端。
“世界工厂”的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劳动者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企业利润大,外资也愿意投资中国。
可国内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很少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外资企业,所以中国被戏称为“血汗工厂”,或者“世界农民工”。
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在世界市场上举足轻重。
然而,印度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对经济的整体拉动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争议。
印度人口众多,想仅仅通过软件业的发展来带动经济是困难的,因为软件业的权重只占GDP的小部分,吸纳的劳动力太少,而且软件业的核心技术也不在印度。
印度是个资本不足而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部门发展明显快于劳动密集型制造部门。
印度最大的资源,也就是低廉的和大量的劳动力,实际上被排除在大规模的制造行业之外。
所以,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要想跳过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从理论上讲是不大可能的。
在外贸依存度方面,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比印度更容易受到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
贸易顺差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但贸易顺差不一定都是好事,背后是频繁的贸易争端和受制于人。
另外,过高的贸易顺差必然导致内需不足。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国内消费应该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我国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物。
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资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国经济,与其说是中国经济在强劲增长,不如说是外资在中国飞速发展。
关于印度,其在紧收国门的同时,却关掉了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强有力的引擎,不利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不利于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优化本国产业结构。
(二)环境因素的对比经济增长取决于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的数量及质量。
所谓硬件基础设施是指公路、机场、港口等;软件基础设施指一个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和金融体系等。
就硬件基础设施而言,中国很明显走在了印度前面。
印度每年为基础设施花费国内生产总值的4%,而中国为此花费9%。
数据表明,中国具有3万公里的高速公里,是印度的10倍。
中国的移动电话是印度的6倍,固定电话与印度一样是每千人一部。
印度虽然说铁路网总长度居世界第二位,但现代化的程度落后于很多国家;与铁路相对照,印度公路状况极差,缺少高速公路,而公路损坏又严重。
港口与机场设施陈旧,交通运输极端落后。
印度的电力供应远远不如中国,中国电力成本要比印度低39%。
虽然印度在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制定了庞大的发展计划,但是由于其在决策和征地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进展比较缓慢。
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了外国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印度受英国立法方面的影响,其法律体系非常完善,并且与一些欧美国家的法律有着很好的兼容性,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印度更是以知识产权法、电子商务法等方面为重点完善立法,印度的版权法是世界上最严厉的知识产权法律。
印度完善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印度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印度的金融体系比中国更加发达,效率更高。
印度的坏账率大约为10%,远低于中国的水平。
印度的居民储蓄率仅为中国的一半,吸收的外资量更是远不如中国,而印度十几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接近于中国的平均水平。
可见印度人和国际社会对印度的资金利用效率津津乐道不无道理。
目前,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有4.7万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私营的。
印度为创业者提供的融资手段和机会要比中国多得多。
中国的银行业系统规模是印度的8倍,但中国的资本市场筹资额与银行贷款相比却要少得多这也是中国金融系统的主要缺陷。
印度经济的证券化程度也要远远高于中国。
印度有24个股票交易所和债券市场,交易制度规范、运作透明。
股票市场上,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是其GDP的80%,而中国的流通股市值不到GDP的10%。
印度资产和财产的股票化、证券化程度是中国的8倍。
可见,印度配置资源、调动资源和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要比中国强得多。
因此,与中国的外资引进多为外商直接投资不同,印度引进的外资多为流动性高的金融资本,流入印度股市的外资占其引进外资总额的60%以上。
当然,印度也要为此承担国际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风险成本。
印度的软件优势除了上述的金融、资本市场发达和法律体系相对完善以外,其在英文水平、教育自由化程度等方面,也明显强于中国。
特别是英国对印度几百年的殖民统治造就了印度一大批职业化水平很高的经理人员,其企业管理经验和战略眼光都堪称世界一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钢铁、石化、软件外包与信息服务、制药等竞争激烈的全球性产业中,一些印度家族企业的生产或服务规模在全球同行业中已具有较强的优势。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印度在软件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并非全面胜过中国。
在政府办事效率方面,中国事实上领先于印度。
中国政局稳定,中央政府制定的经济改革政策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但印度政党林立,是全世界政党最多的国家。
印度的议会民主制是一个奇妙的混合物。
美国前驻印度大使莫尼汉把印度的民主称为“功能性无政府状态”。
正因为“民主”,所有的利益集团都跳出来影响、干预政策的力量,任何一项政策的通过与执行都是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难以达成共识。
政府工作效率低下,中央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
印度政府更迭频繁,特别是在从1989年到1999年政局动荡,十年换了八届政府,经济改革的政策缺乏连贯性和统一性,再加上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与种姓矛盾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
(三)教育水平的对比从国民素质的总体情况来看,中国明显高于印度。
中国在基础教育方面与印度相比有绝对优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到了2000年初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相反,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龙头。
1950年代中期印度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全国相继建立了6所“印度理工学院”,发展到现在已有400多所工程技术学院。
印度许多高校是世界一流的。
可以说,印度的高等教育在物质条件方面虽然远不如中国,而其规范、严谨的教育模式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一点尤其值得以“科教兴国”为基本战略的中国引以为鉴。
然而在高等教育成就斐然的同时,印度的基础教育却并不成功,过高的文盲率一直是困扰印度经济增长的难题。
其中的原因,除人口增长过快、物质条件增长不足外,印度的宗教制度和种姓制度也是造成印度人受教育不平等的深层原因。
二、中国应从印度借鉴的经验从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及中国相比印度存在的不足看,我国有必要借鉴印度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我们的改革。
首先,吸取印度在保护民族产业、支持民营企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建设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养企业全球化视角和成熟的企业家队伍,全方位地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为此,要尽快地形成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制度与环境。
其次,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毋庸置疑,中国在总体经济规模和人均GDP上仍然遥遥领先于印度,但是总体规模庞大并不意味着产业格局合理。
在当今发达国家里,服务业大多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
小国可以专攻一二以立足世界,如爱尔兰依靠软件业、瑞士依靠金融和旅游即可跻身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列,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应该全面均衡地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这两条腿缺一不可。
第三,在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特别是对于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市场严重依赖的情况下,提高国内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居民消费对产品的选择性越来越强。
在启动内需的过程中,必须促使投资和消费的双拉动,即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实现内需扩大的经济增长模式。
同时,为促使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有必要在适当转型的前提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就业,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场运行等。
第四,对中国的经济转型来说,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充分提高银行和证券市场的功能效率同时,尤其是完善立法和执法机制,提高投资者权利保护程度,为此需要建立健全政治决策和权利制衡机制,协调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为金融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