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探究型类问题(崔霞)

合集下载

2013届全国中考数学3年中考2年模拟之热点题型:7.3开放探究题pdf版

2013届全国中考数学3年中考2年模拟之热点题型:7.3开放探究题pdf版
7 . 3 开放探究题
这类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涉及的数学基础知识较为广 题型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既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又能考查学生的 探究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调动学 泛, 观察 、 分析 、 概括能力 , 能从具体 、 特殊的事实中探究其存在的规 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兴趣, 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 探 把藏在表面现象中的一般规律挖掘出来. 究型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 需要经 律, 过推断、 补充并加以证明的题型, 探究性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1 .条件的不确定性. 2 .结构的多样性. 3 .思维的多向性. 4 .解答的层次性. 5 .过程的探究性. 6 .知识的探究性.

命题趋势 开放探究性问题是一个充满着观察、 归纳、 猜想、 尝试、 探究 的发现过程 , 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位 、 多角度 、 多层次的思 审视,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推理能力、 直觉思维能 考、 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倍受中考命题 是中考试题的热点之一. 者的青睐,
定圆心坐标. ( ) 若要它的面积 1 2 3 3 犅 犆 的面积可由犛△犕犅 犅 犆× 犺 表示, △犕 犆= , 烄 - 狓- 2 狔= 2狓 最大, , 2 狓= 2 需要使 取最大值 , 即点 到直线 的距离最大 , 若设 犺 犕 犅 犆 解得 烅 1 =- 3 . 狔 一条平行于 的直线 , 那么当该直线与抛物线有且只有一个交 犅 犆 , 4 狔= 2狓- 烆 该交点就是点 犕. 点时, , ) ∴ 犕( 2 - 3 . 【 误区警示 】 ) 问, 要注意条件的运 3 本题探究主要在第 ( 【 方法点拨】 ) 该函数解析式只有一个待定系数, 只需将 1 ( 用 , 当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时 , 联立方程组时取 ; 例 Δ=0 点 犅 坐标代入解析式中即可. 要想面积最大, 只要高最大即可. 外三角形底边一定, ( ) 首先根据抛物线的解析式确定点 犃 坐标, 然后通过证明 2 由此确 犅 犆 是直角三角形来推导出直径 犃 犅 和圆心的位置, △犃

(整理)中考数学专题目讲座探究操作问题目

(整理)中考数学专题目讲座探究操作问题目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探究、操作性问题【知识纵横】探索研究是通过对题意的理解,解题过程由简单到难,在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引导学生思考新的问题,大胆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即从特殊到一般去探究,以特殊去探求一般从而获得结论,有时还要用已学的知识加以论证探求所得结论。

操作性问题是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进行操作,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典型例题】【例1】(江苏镇江)探索研究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P 为函数214y x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上的任一 点,点A 的坐标为(01),,直线l 过(01)B -,且与x 轴平行,过P 作y 轴的平行线分别交x 轴,l 于C Q ,,连结AQ 交x 轴于H ,直线PH 交y 轴于R .(1)求证:H 点为线段AQ 的中点;(2)求证:①四边形APQR 为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APQR 为菱形;(3)除P 点外,直线PH 与抛物线214y x =有无其它公共点?并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2)①证RAH PQH ∴△≌△;②设214P m m ⎛⎫⎪⎝⎭,,证AP=PQ ;(3)求直线PR 的解析式与抛物线方程214y x =组成联立方程组,讨论方程组解的情况。

x【例2】(福建南平)(1)如图1,图2,图3,在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边,向ABC △外作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BE CD ,相交于点O .①如图1,求证:ABE ADC △≌△; ②探究:如图1,BOC ∠= ; 如图2,BOC ∠= ;如图3,BOC ∠= .(2)如图4,已知:AB AD ,是以AB 为边向ABC △外所作正n 边形的一组邻边;AC AE ,是以AC 为边向ABC △外所作正n边形的一组邻边.BE CD ,的延长相交于点O .①猜想:如图4,BOC ∠=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②根据图4证明你的猜想.【思路点拨】(2)②由正n 边形的内角定理,证ABE ADC ∴△≌△。

九年级数学下册中考专题复习《函数探究型问题》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中考专题复习《函数探究型问题》教学设计

中考专题复习——函数探究型问题【教材分析】
【教学流程】








解:
(3)增减性 :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x>0时y
随x的增大而增大;
最值 : 当x=0时函数有最小值0;
象限:函数图象过一,二象限;
对称性 : 函数关于y軸对称。

二“纯函数型”函数探究问题的解题步骤总结
1.求出函数解析式
2.画出函数图象
3.根据函数图象得出函数的相关性质,用于解决
问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第1小题,用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解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老师请同学们回答,并说出理由。

(2)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请同学回答,并对同学的答案作出必要的补充和解释说明,共同完成第2小问。

(3)教师给出必要的提示,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完成归纳
板书设计
函数探究型问题(一)
列表:
x …-3 -2 -1 0 1 2 3 …
y
1
… 3 2 1 0 1 2 3 …。

“探究式”学习在中考复习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中考复习中的应用

主体教育论认为:“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使课堂处于高效有序之中。

”但传统的中考数学复习,通常采用面面俱到的“复印式”知识整理、可模仿性的典型例题、突出求同思维的同步式练习、灌输解题规律的“粘贴式”归纳小结的固定模式,表现出“知识回炉”“重复练习”等灰色倾向。

对此,教师无可奈何,学生兴味索然。

理论与实践要求我们,要保证教师主导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构建互动式数学课堂,就应该调整原有的复习模式,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到中考复习中,这对于增强中考复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注“最近发展区”,搭建互动探究平台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个是潜在发展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为‘最近发展区’,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佳教学期。

”传统中考数学复习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很大原因在于教学中或没有挖掘他们的潜能,在原有知识上“炒冷饭”,让学生感到乏味;或不符合学生实际,盲目拔高,使教学内容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而丧失信心。

因此,需要把“最近发展区”作为互动探究的平台。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元认知及发展层递关系,紧紧围绕一个探究主题,创设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符的问题情境、认知难度、合作技能;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既要预设到知识点最近的“固着点”,又要关注知识点的“增长点”,设计对哪些知识点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独立解决;在教学环节中,要授予学生一定的合作技巧。

当学生接触到的问题、知识正好符合“最近发展区”时,应引导学生或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思考,或在知识的疑难处思考,或在思维的干扰处思考,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网络复习中常用的两种策略,或是低起点,由易到难,不断开启学生的智慧,引领他们逐步实现目标;或是高起点,由难到易,始终在中考的制高点上“一览众山小”,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挑战性。

例谈实践探究类试题的解题策略

例谈实践探究类试题的解题策略

例谈实践探究类试题的解题策略山东吴业伟李丛霞文章来源:2008年下半年度《试题与研究》实践探究类试题是近几年思想品德中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

这类试题主要有主题班会、发言稿(演讲稿)、承诺书(或倡议书)、研究性学习、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宣传标语等形式,具有设问发散性强、与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答案倡导并鼓励多元化等特点。

实践与探究类试题的一般性解题方策略是:(1)明确题意。

首先,要仔细研读材料善抓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关键词句,明确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能否找到教材知识结合的关键。

其次,要明确实践探究的目的,即明确用什么形式考查,是调查报告还是主题班会等。

(2)寻找理论依据。

即回归教材,联系所学知识,寻找答题依据。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依据材料中获取的有效信息并紧密结合教材,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克服思维的单一性、片面性。

因为中考试题一般综合性很强,考查的知识点往往会跨课、跨单元,甚至跨年级或跨学科。

(3)开放、创新思维。

此类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创新性很强,这就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

我们应按照题目要求,依据正确的基本理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所做所闻,创造性地、有理有据地给出答案。

但是要注意“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一命题原则是不会变的。

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切忌可漫无边际,甚至“想当然”。

(4)精心组织答案。

答案内容要具有条理性、开放性和逻辑性,书写要规范。

为了便于大家在解题时可以具体操作,下面我将结合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典型的实践探究试题进行详细解析,给大家提供具体的解题策略。

(一)主题班会【典型例题】(2008年四川达州)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给当地及周边地区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

灾情发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消防官兵及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及四川省领导亲赴灾区,视察、部署、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四:探究型问题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四:探究型问题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四:探究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探究型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一类问题.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探究型、结论探究型、规律探究型和存在性探究型等四类.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由于探究型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大,综合性较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首先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复习全面,并力求扎实牢靠;其次是要加强对解答这类试题的练习,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惟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并加以严密的论证.以上所述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类命题的解题策略,因而具体操作时,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动态探索型:此类问题结论明确,而需探究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例1 (2012•自贡)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4,∠BAD=120°,△AEF为正三角形,点E、F分别在菱形的边BC、CD上滑动,且E、F不与B、C、D重合.(1)证明不论E、F在BC、CD上如何滑动,总有BE=CF;(2)当点E、F在BC、CD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AECF和△CEF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小)值.考点:菱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专题复习——函数探究型问题课件

专题复习——函数探究型问题课件

0.5
1
1.5
1.8
2 2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0.432 1.125
1.375 0 ﹣1.375 ﹣2 ﹣1.125 0.432
(1)在下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中,补全该函数的图象; (2)结合函数图象填空: ①当﹣1≤x≤1时,该函数y随 x的增大而 ; 3 x ②当函数值 3x 2 时,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学习探究——问题1
3 x 3x 2的解? 方程
方程 x 3x 1 0有几个解?
3
学习探究——问题2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90°,BC=4,点P在△ABC的边上沿路径B→A→C 移动,过点P作PD⊥BC于点D,设BD=x,△BDP的面积为y(当点P与点B或点C重 合时,y的值为0).小川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函数y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 律进行了探究.
你的努力是一个自变量··· 你的成长是因变量
这是一个你毕生都要好好探究的函数
拓展提升
首先画出几何图形,明确条件和探究对象;如图2,在Rt△ABC 中,∠A=90°,BC=4,D是线段BC上一动点,射线DM⊥AB 于点M,∠MDN=60°,射线DN与射线CA交于点N.设B,D
点间的距离为x,M,N两点间的距离为y.
(1)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是 ; (2)m= ,n= ;
学习探究——问题2
小组交流要求: 1.核对答案,交流方法; 2.准备展学,两人上台.
学习探究——问题2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描出以补全后的表中各对对应值为坐标的点, 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4)结合画出的函数图象,解决问题:
①写出一条该函数的性质:
②当函数值时,x的值约为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分析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分析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分析◆程丽(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摘要】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问题是数学教学与学习中常见的一类题型,这类题型的学习与应用,不仅能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教学实例出发,详细论述了五种基本的数学规律探究问题,希望这一内容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初中数学 规律探究 类型 解题技巧一般来讲,规律探究问题是指给出一定条件,这个条件可能是有规律的算式、图形或图表,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仔细观察,综合归纳,大胆猜想,得出结论,进而加以验证的数学探究题。

解决这类题目一般要从特殊情况入手,找到题目中的规律,然后综合归纳并得出结论。

下面就一一分析初中数学的规律探究问题。

类型一:数字规律探究例1:请观察下列等式的规律解题技巧:解决本题的关键:根据已知等式的规律将所求算式拆分,约去相反数。

中间含有省略号的计算题,必须找到计算规律,不能盲目的计算。

类型二:数字排列探究例2:下面是一个某种规律排列的数阵根据数阵的规律,第n(n是整数,且n大于等于3)行从左到右数,第n-2个数是(),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前(n-1)行的数据的个数为2+4+6+…+2(n-1)=n(n-1),所以,第n(n是整数,且n ≥3)行从左到右数第n-2个数的被开方数是n(n-1)+n-2=n2-2,所以,第n(n是整数,且n≥3)行从左到右数第n-2个数是n2-2。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观察数据排列规律,确定出前(n-1)行的数据的个数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三:图形规律探究例3:如图,正三角形A B C的边长为2,以B C边上的高A B1为边作正三角形A B1C1,三角形A B C与三角形A B1C1公共部分的面积记作S1,;再以正三角形A B1C1边B1C1上的高A B2为边作正三角形A B2C2,三角形A B1C1与三角形A B2C2公共部分的面积记为S2;……以此类推,则S n=()用含n的式子表示。

实施探究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

实施探究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

实施探究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发表时间:2016-03-24T15:12:37.5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2期作者:谭艳霞[导读]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主要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138000摘要: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主要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与传统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相比较,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能够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初中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创新思维新课改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教学要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数学探究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教学也必须根据需要而调整,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我们,如何设计高效的探究活动,真正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就中学数学如何开展探究型课堂教学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一、创设探究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其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出来。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创造教材,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启思性的问题情境创设出来,最终将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出来。

比如,在对圆的定义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车轮的多媒体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向学生提问车轮的形状是什么,引出圆形这一名词。

接着向学生提问,即车轮做成圆形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让学生回想有没有看到过其他形状的车轮,启发学生思考,使其想到车轮只有做成圆形才能滚动,如果做成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则很难滚动。

随着学生的回答,问学生车轮可不可以是椭圆形的,启发学生联想椭圆形的车轮在地面上滚动时的形态,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很费劲而圆形车轮滚动起来很顺利的原因,让学生在纸上画圆形、椭圆、三角形、正方形等,然后用尺子量……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九年级数学探究类问题解析一例题解析 试题

九年级数学探究类问题解析一例题解析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水源二中九年级数学探究类问题解析〔一〕例题解析一、〔14分〕如以下图,〔1〕正方形ABCD及等腰Rt△AEF有公一共顶点A,∠EAF=900,△AEF绕点A旋转,在旋转过程中,BE、DF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结合图(1)给予证明;(2)将〔1〕中的正方形ABCD变为矩形ABCD,等腰Rt△AEF变为Rt△AEF,且AD=kAB,AF=kAE,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有什么发生变化?结合图(2)直接写出结论;(3)将〔2〕中的矩形ABCD变为平行四边形ABCD,将Rt△AEF变为△AEF,且∠BAD=∠EAF=α>90°,其他条件不变.(2)中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结合图(3),假设不变,直接写出结论;假设变化,直接用k表示出线段BE、DF的数量关系,用α表示出直线BE、DF形成的锐角β.【解析】〔1〕证明:延长DF分别交AB、BE于点P、G.-----------------------1分在正方形ABCD和等腰直角△AEF中AD=AB,AF=AE,∠BAD=∠EAF=90°∴∠FAD=∠EAB∴△FAD≌△EAB---------------------------2分∴∠FDA=∠EBADF=BE---------------------3分∵∠DPA=∠BPG,∠ADP+∠DPA=90°∴∠EBP+∠BPG=90°∴∠DGB=90°∴DF⊥BE-----------------------------------------------5分〔2〕DF=kBE ,DF ⊥BE-----------------7分〔3〕改变.DF=kBE ,β=180°-α.------------------------------------------9分 证法〔一〕:延长DF 交EB 的延长线于点H∵AD=kAB,AF=kAE ∴AB AD =k,AEAF=k ∴AB AD =AEAF∵∠BAD=∠EAF=α∴∠FAD=∠EAB∴△FAD ∽△EAB------------------------------------------11分 ∴BEDF =AEAF =k ∴DF=kBE----------------------------12分由△FAD ∽△EAB 得∠AFD=∠AEB∵∠AFD+∠AFH=180︒∴∠AEB+∠AFH=180° ∵四边形AEHF 的内角和为360°, ∴∠EAF+∠EHF=180° ∵∠EAF=α,∠EHF=β∴α+β=180°∴β=180°-α----------------------------------------14分 证法〔二〕:DF=kBE 的证法与证法〔一〕一样 延长DF 分别交EB 、AB 的延长线于点H 、G. 由△FAD ∽△EAB 得∠ADF=∠ABE ∵∠ABE=∠GBH ∴∠ADF=∠GBH∵β=∠BHF=∠GBH+∠G ∴β=∠ADF+∠G. 在△ADG 中,∠BAD+∠ADF+∠G=180°,∠BAD=α ∴α+β=180°∴β=180°-α----------------------------------------------------------14分证法〔三〕: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CD 可得到∠ABC+∠C=180°∵∠EBA+∠ABC+∠CBH=180°∴∠C=∠EBA+∠CBH在∆BHP 、∆CDP 中,由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可得∠C+∠CDP=∠CBH+∠BHP ∴∠EBA+∠CBH+∠CDP=∠CBH+∠BHP ∴∠EBA+∠CDP=∠BHP由△FAD ∽△EAB 得∠ADP=∠EBA ∴∠ADP+∠CDP=∠BHP 即∠ADC=∠BHP ∵∠BAD+∠ADC=180︒,∠BAD=α,∠BHP=β∴α+β=180︒∴β=180︒-α---------------------------------14分二、:如以下图,直线MA NB MAB ∠∥,与NBA ∠的平分线交于点C ,过点C 作一条直线l 与两条直线MA NB 、分别相交于点D E 、.〔1〕如图1所示,当直线l 与直线MA 垂直时,猜想线段AD BE AB 、、之间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不用证明;〔2〕如图2所示,当直线l 与直线MA 不垂直且交点D E 、都在AB 的同侧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假设成立,请证明:假设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当直线l 与直线MA 不垂直且交点D E 、在AB 的异侧时,〔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假设成立,请说明理由;假设不成立,那么线段AD BE AB 、、之间还存在某种数量关系吗?假设存在,请直接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解析】解:〔1〕AD BE AB +=………2分〔2〕成立.………3分〔方法一〕:在AB 上截取AG AD =,连接CG .ADC AGC ∴△≌△………4分90ACB ∴∠=°即6790∠+∠=°AB ED C M NAB EDCM NlABCM NAB CM N图1图2备用图备用图 ABEDCMN l1 256 34HFG ABE DCM N l1 25 63 48 7 〔2〕方法一图34BC BC ∠=∠=,BGC BEC ∴△≌△…………..6分AD BE AB ∴+=……………………7分〔方法二〕:过点C 作直线FG AM ⊥,垂足为点F ,交BN 于点G .作CHAB ⊥,垂足为点H .………………4分 由〔1〕得AF BG AB +=CF CG ∴=………5分AD BE AF BG AB ∴+=+=………7分〔方法三〕:延长BC ,交AM 于点F .………4分CF CB ∴=………5分67∠=∠FCD BCE ∴△≌△………6分DF BE ∴=AD BE AD DF AF AB ∴+=+==………7分〔3〕不成立.………8分 存在.当点D 在射线AM 上、点E 在射线BN 的反向延长线上时〔如图①〕,AD BE AB -= 10分 当点D 在射线AM 的反向延长线上,点E 在射线BN 上时〔如图②〕, BE AD AB -=………12分三、,△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D 为直线BC 上一动点〔点D 不与B 、C 重合〕.以AD 为边作菱形ADEF ,使∠DAF=60°,连接CF .⑴如图1,当点D 在边BC 上时,①求证:∠ADB=∠AFC ;②请直接判断结论∠AFC=∠ACB +∠DAC 是否成立; ⑵如图2,当点D 在边BC 的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FC=∠ACB +∠DAC 是否成立?请写出∠AFC 、∠ACB 、∠DAC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AB E DC MNl 125634F7A BE DC M lA BECMDl N〔2〕方法三图 〔3〕图①〔3〕图②⑶如图3,当点D在边CB 的延长线上时,且点A 、F 分别在直线BC 的异侧,其他条件不变,请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FC 、∠ACB 、∠DAC 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解析】⑴①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AB=AC ,∠BAC=60° ∵∠DAF=60°∴∠BAC=∠DAF ∴∠BAD=∠CAF ∵四边形ADEF 是菱形,∴AD=AF ∴△ABD ≌△ACF ∴∠ADB=∠AFC②结论:∠AFC=∠ACB +∠DAC 成立.⑵结论∠AFC=∠ACB +∠DAC 不成立.∠AFC 、,∠ACB 、∠DAC 之间的等量关系是:∠AFC=∠ACB -∠DAC 〔或者这个等式的正确变式〕 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AB=AC ∠BAC=60° ∵∠BAC=∠DAF ∴∠BAD=∠CAF ∵四边形ADEF 是菱形∴AD=AF . ∴△ABD ≌△ACF ∴∠ADC=∠AFC又∵∠ACB=∠ADC +∠DAC ,∴∠AFC=∠ACB -∠DAC ⑶补全图形如以下图∠AFC 、∠ACB 、∠DAC 之间的等量关系是 ∠AFC=2∠ACB -∠DAC〔或者∠AFC +∠DAC +∠ACB=180°以及这两个等式的正确变式〕.B BC CD DEE 图1图2图3EBC DEE四、如图1,在△ABC 中,点P 为BC 边中点,直线a 绕顶点A 旋转,假设B 、P 在直线a 的异侧,BM直线a 于点M ,CN直线a 于点N ,连接PM 、PN ;(1)延长MP 交CN 于点E(如图2)。

【火线100天】2015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综合探究问题

【火线100天】2015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综合探究问题

综合探究问题探索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人们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手段,非常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探索问题包括从实践中探索、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存在性探索、动态探索等等.一般在各地中考都以压轴题形式出现.题型之一实践操作型综合探究问题例1 (2013·日照)问题背景:如图a,点A,B在直线l的同侧,要在直线l上找一点C,使AC与BC的距离之和最小,我们可以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接AB′与直线l交于点C,则点C即为所求.(1)实践运用:如图b,已知⊙O的直径CD为4,点A在⊙O上,∠ACD=30°,B为弧AD的中点,P为直径CD上一动点,则BP+AP 的最小值为.(2)知识拓展:如图c,在Rt△ABC中,AB=10,∠BAC=45°,∠BAC的平分线交B C于点D,E,F分别是线段AD和AB上的动点,求BE+EF的最小值,并写出解答过程.【思路点拨】首先要深刻理解图a中的方法、过程、结论;由此在图b,c中分别找到点B关于CD,AD的对称点B′,在图b中,AB′与CD的交点就是点P的位置,所不同的是要灵活运用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及圆的对称性来找到相关角的度数,这样易得到其最小值;在图c中,由于点F是动态的,因此要根据“垂线段最短”这一公理来解决问题.【解答】2(2)如图c,在斜边AC上截取AB′=AB,连接BB′.∵AD平分∠BAC,∴点B与点B′关于直线AD对称.过点B′作B′F⊥AB,垂足为F,交AD于E,则线段B′F的长即为所求.在Rt△AFB′中,∵∠BAC=45°,AB′=AB=10,∴B′F=AB′·sin 45°=AB·sin 45°=10×22=52.即BE+EF的最小值为52.方法归纳:本例是将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到解决不同情景下的类似问题,这类题充分体现了实践性、探究性,其解答思路的突破点是紧扣题中交代的思想方法,结合不同情景中对应知识来解决问题.1.(2013·某某)实践操作如图,△ABC是直角三角形,∠ACB=90°,利用直尺和圆规按下列要求作图,并在图中标明相应的字母.(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1)作∠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O;(2)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综合运用在你所作的图中,(1)AB与⊙O的位置关系是;(直接写出答案)(2)若AC=5,BC=12,求⊙O的半径.2.(2014·某某)如图1,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点E在AB边上(不与点A,B重合),点F在BC边上(不与点B,C重合).第一次操作:将线段EF绕点F顺时针旋转,当点E落在正方形上时,记为点G;第二次操作:将线段FG绕点G顺时针旋转,当点F落在正方形上时,记为点H;依此操作下去…(1)图2中的△EFD是经过两次操作后得到的,其形状为,求此时线段EF的长;(2)若经过三次操作可得到四边形EFGH.①请判断四边形EFGH的形状为,此时此刻AE与BF的数量关系是;②以①中的结论为前提,设AE的长为x,四边形EFGH的面积为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及面积y的取值X围.3.(2014·潍坊)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为BC、CD的中点,连接AE、BF,交点为G.(1)求证:AE⊥BF;(2)将△BCF沿BF对折,得到△BPF(如图2),延长FP交BA的延长线于点Q,求sin∠BQP的值;(3)将△ABE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边AB正好落在AE上,得到△AHM(如图3),若AM和BF相交于点N,当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4时,求四边形GHMN的面积.题型之二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性问题例2 (2014·内江)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点(不与点B、C重合),连接AD.问题引入:(1)如图1,当点D是BC边上的中点时,S△ABD∶S△ABC=;当点D是BC边上任意一点时,S△ABD∶S△ABC=(用图中已有线段表示).探索研究:(2)如图2,在△ABC中,O是线段AD上一点(不与点A、D重合),连接BO、CO,试猜想S△BOC与S△ABC之比应该等于图中哪两条线段之比,并说明理由.拓展应用:OD AD +OECE+OFBF的值,并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时,面积比等于底边的比;(2)当两个三角形底边相等时,面积之比等于高之比;(3)利用(2)中的结论即可解决.【解答】(1)1∶2;BD∶BC.(2)猜想S△BOC与S△ABC之比应该等于OD∶AD.∥AF.∴OD∶AD=OE∶AF.∴S△BOC=12·BC·OE,S△ABC=12·BC·AF,∴S△BOC∶S△ABC=(12·BC·OE)∶(12·BC·AF)=OE∶AF=OD∶AD.(3)猜想ODAD+OECE+OFBF的值是1.理由:由(2)知:OD AD +OECE+OFBF=BOCABCSS+BOAABCSS+AOCABCSS=BOC BOA AOCABCS S SS++=ABCABCSS=1.方法归纳: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是一般的认知过程,重在分析特殊情况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一般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前两问是后面问题的铺垫,其解决方法也是后问的模板.1.(2014·某某)如图1,P(m,n)是抛物线y=24x-1上任意一点,l是过点(0,-2)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过点P作直线PH⊥l,垂足为H.【探究】(1)填空:当m=0时,OP=,PH=;当m=4时,OP=,PH=;【证明】(2)对任意m,n,猜想OP与PH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应用】(3)如图2,已知线段AB=6,端点A,B在抛物线y=24x-1上滑动,求A,B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2.(2013·某某)已知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边上的点,DE与CF相交于点G.(1)如图1,若四边形ABCD是矩形,且DE⊥CF,求证:DECF=ADCD;(2)如图2,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试探究:当∠B与∠EGC满足什么关系时,使得DECF=ADCD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3,若BA=BC=6,DA=DC=8,∠BAD=90°,DE⊥CF,请直接写出DECF的值.3.(2013·某某)已知,点P是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一动点(不与A,B重合),分别过点A,B向直线CP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F,Q为斜边AB的中点.(1)如图1,当点P与点Q重合时,AE与BF的位置关系是,QE与QF的数量关系是;(2)如图2,当点P在线段AB上不与点Q重合时,试判断QE与QF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3)如图3,当点P在线段BA(或AB)的延长线上时,此时(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画出图形并给予证明.4.(2013·某某)已知,在△ABC中,∠BAC=90°,∠ABC=45°,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点D不与点B,C重合).以AD为边作正方形ADEF,连接CF.(1)如图1,当点D在线段BC上时,求证:CF+CD=BC;(2)如图2,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CF,BC,CD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3)如图3,当点D在线段BC的反向延长线上时,且点A,F分别在直线BC的两侧,其他条件不变.①请直接写出CF,BC,CD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②若正方形ADEF的边长为22,对角线AE,DF相交于点O,连接OC,求OC的长度.题型之三存在性探究问题第1课时探究单个图形的形状例3 (2014·内江)如图,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A(-3,0)、C(0,4),点B在抛物线上,CB∥∠CAO.(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线段AB上有一动点P,过P作y轴的平行线,交拋物线于点Q,求线段PQ的最大值;(3)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ABM是以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先根据A 、C 两点坐标求出AC 的长,再根据AB 平分∠CAO ,CB ∥x 轴,求出B 点坐标,然后根据A 、B 、C 三点坐标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先求出AB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用含x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P 、Q 两点的坐标,然后建立线段PQ 的长度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可求出PQ 的最大值;(3)先假设存在,则分A 点为直角顶点和B 点为直角顶点两种情况. 【解答】(1)∵A(-3,0)、C(0,4), ∴AC =5,c=4.∵AB 平分∠CAO ,∴∠CAB =∠BAO. ∵CB ∥x 轴, ∴∠CBA =∠BAO ,∴∠CAB =∠CBA ,∴AC =BC =5,∴B(5,4). 再将A(-3,0)、B(5,4)代入y =ax 2+bx+4,得934,2550.a b a b -=-⎧⎨+=⎩解得1,65.6a b ⎧=-⎪⎪⎨⎪=⎪⎩∴y =-16x 2+56x+4. (2)如图,设AB 的解析式为y =kx+b ,把A(-3,0)、B(5,4)代入,得03,45.k b k b =-+⎧⎨=+⎩解得1,23.2k b ⎧=⎪⎪⎨⎪=⎪⎩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12x+32. 可设P(x ,12x+32),Q(x ,-16x 2+56x+4),则PQ =-16x 2+56x+4-(12x+32)=-16(x-1)2+83. 当x=1时,PQ 最大,且最大值为83.(3)存在点M ,使△ABM 是以AB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如图,易知,抛物线对称轴为x=2.5.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交x轴于点D,交BC于点E,过点A作AM1⊥AB,交对称轴于点M1,过点B作BH⊥x轴于点H.∵∠BAH+∠DAM1=90°,∠M1+∠DAM1=90°,∴∠M1=∠BAH.∴△ADM1∽△BHA,∴ADBH=1DMAH.∴3 2.54+=135DM+,解得DM1=11,∴M1(2.5,-11).再过点B作BM2⊥AB,交对称轴于点M2. 同理可得,∠M2=∠CBA.又∵∠CBA=∠BAO,∴∠M2=∠BAO.∴△M2EB∽△AHB,即BEBH=2EMAH.∴5 2.54-=235EM+,解得EM2=5,∴DM2=5+4=9.∴M2(2.5,9).∴存在点M1(2.5,-11)、M2(2.5,9)使△ABM是以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方法归纳:对于单个图形形状的存在性判断,先假设图形形状存在,然后根据图形的特殊性来求出存在的条件(即要求的点的坐标).当图形的形状无法确定唯一时,还要注意分类,如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直角三角形中直角顶点的位置等.1.(2014·某某)如图,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O是坐标原点,抛物线y=-x2+bx+c(c>0)的顶点为D,与y轴的交点为C,过点C作AC∥x轴交抛物线于点A,在AC延长线上取点B,使BC=12AC,连接OA,OB,BD和AD.(1)若点A的坐标是(-4,4).①求b,c的值;②试判断四边形AOB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是否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四边形AOBD是矩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点A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2014·某某)如图,抛物线y=14x2+bx+c与x轴交于A(5,0)、B(-1,0)两点,过点A作直线AC⊥x轴,交直线y=2x于点C.(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求点A关于直线y=2x的对称点A′的坐标,判定点A′是否在抛物线上,并说明理由;(3)点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线段CA′于点M,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四边形PACM 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2014·某某)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的坐标是(4,0),并且OA=OC=4OB,动点P在过A,B,C三点的抛物线上.(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是否存在点P,使得△ACP是以AC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过动点P作PE垂直于y轴于点E,交直线AC于点D,过点D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F,连接EF,当线段EF的长度最短时,求出点P的坐标.4.(2014·某某)如图,抛物线y=-12x2+mx+n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抛物线的对称轴交x轴于点D,已知A(-1,0),C(0,2).(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CD是以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直接写出P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点E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过点E作x轴的垂线与抛物线相交于点F,当点E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CDBF 的面积最大?求出四边形CDBF的最大面积及此时E点的坐标.第2课时探究两个图形的关系例4 (2013·凉山)如图,抛物线y=ax2-2ax+c(a≠0)交x轴于A、B两点,A点坐标为(3,0),与y轴交于点C(0,4),以OC、OA为边作矩形OADC交抛物线于点G.(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抛物线的对称轴l在边OA(不包括O、A两点)上平行移动,分别交x轴于点E,交CD于点F,交AC于点M,交抛物线于点P,若点M的横坐标为m,请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PM的长.(3)在(2)的条件下,连接PC,则在CD上方的抛物线部分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得以P、C、F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EM相似?若存在,求出此时m的值,并直接判断△PCM的形状;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根据待定系数法即可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2)先根据待定系数法确定直线AC的解析式,再求出点P、点M的纵坐标,问题即可解决;(3)需分情况讨论,①若△PFC∽△AEM,此时△PCM是直角三角形,且∠PCM=90°;②若△PFC∽△MEA,此时△PCM 是等腰三角形,且PC=CM,在这两种情况下分别求出m的值.【解答】(1)∵C(0,4),A(3,0)在抛物线y=ax2-2ax+c(a≠0)上,∴4,960.ca a c=⎧⎨-+=⎩解得4,34.ac⎧=-⎪⎨⎪=⎩∴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43x2+83x+4.(2)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k≠0),∵A(3,0),C(0,4)在直线AC上,∴30,4.k bb+=⎧⎨=⎩解得4,34.kb⎧=-⎪⎨⎪=⎩∴直线AC的解析式为y=-43x+4.∴M(m,-43m+4),P(m,-43m2+83m+4).∵点P在M的上方,∴PM=-43m2+83m+4-(-43m+4),即PM=-43m2+4m(0<m<3).(3)①若△PFC∽△AEM,此时△PCM是直角三角形,且∠PCM=90°,则PFAE=CFME,即PFCF=AEME.又∵△AEM∽△AOC,∴AEOA=MEOC,即AEME=OAOC,∴PFCF=OAOC=34.∵PF=PE-EF=-43m2+83m+4-4=-43m2+83m,CF=OE=m,∴24833m mm-+=34,即m=2316;②若△PFC∽△MEA,此时△PCM是等腰三角形,且PC=CM,则PFME=FCAE,即PFFC=MEAE.由①得OAOC=AEME=34,∴OCOA=43.∴PFFC=OCOA=43.同理,PF=-43m2+83m,CF=OE=m,∴24833m mm-+=43,即m=1.综上可得,存在这样的点P使△PFC与△AEM相似.当m=2316时,△PCM为直角三角形;当m=1时,△PCM为等腰三角形.方法归纳:对于两个图形的关系(全等或相似)的存在性探究,先假设全等或相似关系存在,然后利用全等或相似的性质求出存在的条件(要求的点的坐标).当全等或相似的对应关系未确定时,还要从对应关系的角度去分类讨论.1.(2014·威海)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a≠0)经过A(-1,0),B(4,0),C(0,2)三点.(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2)E为抛物线上一动点,是否存在点E使以A、B、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OB相似?若存在,试求出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将直线BC平移,使其经过点A,且与抛物线相交于点D,连接BD,试求出∠BDA的度数.2.(2014·某某)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坐标为(2,4),直线x=2与x轴相交于点B,连接OA,抛物线y=x2从点O沿OA方向平移,与直线x=2交于点P,顶点M到A点时停止移动.(1)求线段OA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2)设抛物线顶点M的横坐标为m,①用m的代数式表示点P的坐标;②当m为何值时,线段PB最短;(3)当线段PB最短时,相应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QMA的面积与△PMA的面积相等,若存在,请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题型之四动态探究问题第1课时动点问题例5 (2013·呼和浩特)如图,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6,0)、B(-2,0)和点C(0,-8).(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设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为M,若点K为x轴上的动点,当△KCM的周长最小时,点K的坐标为;(3)连接AC,有两动点P、Q同时从点O出发,其中点P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OAC按O→A→C的路线运动,点Q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OCA按O→C→A的路线运动,当P、Q两点相遇时,它们都停止运动.设P、Q同时从点O出发t秒时,△OPQ的面积为S.①请问P、Q两点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PQ∥OC,若存在,请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②请求出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X围;③设S0是②中函数S的最大值,直接写出S0的值.【思路点拨】(1)根据题意,可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x-6),将点C(0,-8)代入求出a即可;(2)作C关于x轴的对称点C′,连接C′′M的解析式,令y=0即可得K的坐标;(3)①先假设存在,根据PQ∥OC求出t的值,然后在t的取值X围内检验;②分0≤t≤1、1<t≤2、2<t≤2411三种情况分别求出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③分别求出②问中每个解析式的最大值,再作比较. 【解答】(1)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x-6),∵图象过点C(0,-8),∴a·2·(-6)=-8,解得a=23.∴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3x2-83x-8.(2)作C关于x轴的对称点C′,连接C′M与x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K点.设y C′M=kx+b,将C′(0,8)与M(2,-323),代入求得直线C′M的解析式为y=-283x+8.∴K(67,0).(3)①不存在PQ∥OC.理由:若PQ∥OC,则点P、Q分别在线段OA、CA上.此时1<t<2.∵PQ∥OC,∴△APQ∽△AOC,∴APAO=AQAC.∵AP=6-3t,AQ=18-8t,∴636t-=18810t-,解得t=83.又∵t=83>2,不满足1<t<2,∴不存在PQ∥OC.②分情况讨论如下:情况1:当P、Q分别在线段OA、OC上时,0≤t≤1,则S=12OP·OQ=12×3t·8t,即S=12t2;情况2:当P、Q分别在OA、CA上时,1<t≤⊥OA,垂足为E.则S=12OP·EQ=12×3t×72325t-,即S=-485t2+1085t;情况3:当P、Q都在AC上时,2<t≤2411.作OF⊥AC,垂足为F,则OF=245.此时S=12QP·OF=12×(24-11t)×245,即S=-1325t+2885.综上所述,S=2212(01),48108(12),5513228824(2).5511t tt t tt t⎧⎪≤≤⎪⎪-+<≤⎨⎪⎪-+<≤⎪⎩③S0=243 20.(提示:当0≤t≤1时,t=1时,S最大=12;当1<t≤2时,t=98时,S最大=24320;当2<t≤2411时,S的最大值不超过245.∴S0=24320.)方法归纳:对确定了速度的动点问题,无论是单动点题型还是多动点题型,重点是抓住决定整道题的关键动点,将动点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或函数问题来解决,解决动点问题需要注意分段和线段长度的表达.1.(2014·宿迁)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C=90°,AB=8 cm,BC=4 cm,CD=5 cm.动点P从点B开始沿折线BC-CD-DA以1 cm/s的速度运动到点A.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s),△PAB的面积为S(cm2).(1)当t=2时,求S的值;(2)当点P在边DA上运动时,求S关于t的函数表达式;(3)当S=12时,求t的值.2.(2014·某某)在正方形ABCD中,动点E,F分别从D,C两点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在直线DC,CB上移动. (1)如图1,当点E自D向C,点F自C向B移动时,连接AE和DF,交于点P,请你写出AE与DF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当点E,F分别移动到边DC,CB的延长线上时,连接AE和DF,(1)的结论还成立吗?(请直接回答“是”或“否”,不需证明)(3)如图3,当E、F分别在CD、BC的延长线上移动时,连接AE和DF,(1)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4)如图4,当E、F分别在DC、CB上移动时,连接AE和DF交于点P,由于点EF的移动,使得点P也随之运动,请你画出点P的运动路径的草图,若AD=2,试求出线段CP的最小值.3.(2014·某某)如图1,点O在线段AB上,AO=2,OB=1,OC为射线,且∠BOC=60°,动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出发,沿射线OC做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12秒时,则OP=,S△ABP=;(2)当△ABP是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3)如图2,当AP=AB时,过点A作AQ∥BP,并使得∠QOP=∠B,求证:AQ·BP=3.4.(2014·某某)如图1,Rt△ABC中,∠ACB=90°,AC=6 cm,BC=8 cm,动点P从点B出发,在BA边上以每秒5 cm 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在CB边上以每秒4 cm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0<t<2),连接PQ.(1)若△BPQ与△ABC相似,求t的值;(2)如图2,连接AQ,CP,若AQ⊥CP,求t的值;(3)试证明:PQ的中点在△ABC的一条中位线上.第2课时动线问题例6 如图,直线l的解析式为y=-x+4,它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A,B两点.平行于直线l的直线m从原点O出发,沿x轴的正方形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它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M,N两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0<t ≤4).(1)求A,B两点的坐标;(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MON的面积S1;(3)以MN为对角线作矩形OMPN,记△MPN和△OAB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2.①当2<t≤4时,试探究S2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在直线m的运动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S2为△OAB面积的5 16?【思路点拨】要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如下几点:①ON=OM,OA=OB,ON,OM要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易得S1与t的关系式;②当2<t≤4时,点P在△OAB的外面,PF,PE要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③当S2等于△OAB面积的516时,要弄清点M落在OA的中点的左边还是右边. 【解答】(1)当x=0时,y=4;当y=0时,x=4. ∴A(4,0),B(0,4).(2)∵MN∥AB,∴OMON=OAOB=1.∴OM=ON=t.∴S1=12OM·ON=12t2.(3)如图,①当2<t≤4时,易知点P在△OAB的外面,则点P的坐标为(t,t),F(t,4-t),E(4-t,t),则PF=PE=|t-(4-t)|=2t-4.∴S2=S△MPN-S△PEF=S△OMN-S△PEF=12t2-12PE·PF=12t2-12(2t-4)(2t-4)=-12t2+8t-8.②当0<t≤2时,S2=12t2,由S2=516S△OAB,得1 2t2=516×12×4×4=52.解得t15,t25>2,两个都不合题意,舍去;当2<t≤4时,由题意,得S2=-32t2+8t-8=52.解得t3=3,t4=73.综上得,当t=73或3时,S2为△OAB面积的516.方法归纳:解答此类题先要画出各个关键时刻的图形,再由“动”变“静”设法分别求解.用分类思想画图的方法在解动态几何题中非常有效,它可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突破难点.1.(2014·某某)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平行于对角线BD的直线l从O出发,沿x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运动到直线l与正方形没有交点为止.设直线l扫过正方形OBCD 的面积为S,直线l运动的时间为t(秒),下列能反映S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2.(改编)如图,已知点A(63,0),B(0,6),经过A,B的直线l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下作匀速平移运动,与此同时,点P从点B出发,在直线l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直线l向右下方向作匀速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 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点P的坐标;(2)过O作OC⊥AB于C,问:t为何值时,以P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与直线OC相切?3.(2014·某某)如图,直线AB与x轴相交于点A(-4,0),与y轴相交于点B(0,3),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直线AB向点B移动,同时,将直线y=34x以每秒0.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上平移,交OA于点C,交OB于点D,设运动时间为t(0<t<5)秒.(1)证明: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ACDP总是平行四边形;(2)当t取何值时,四边形ACDP为菱形?请指出此时以点D为圆心、OD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第3课时动形问题例7 (2014·某某A卷)已知,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5,AD=203,AE⊥BD,垂足是E.点F是点E关于AB的对称点,连接AF、BF.(1)求AE和BE的长;(2)若将△ABF沿着射线BD方向平移,设平移的距离为m(平移距离指点B沿BD方向所经过的线段长度),当点F分别平移到线段AB、AD上时,直接写出相应的m的值;(3)如图2,将△ABF绕点B顺时针旋转一个角α(0°<α<180°),记旋转中的△ABF为△A′BF′,在旋转过程中,设A′F′所在的直线与直线AD交于点P,与直线BD交于点Q.是否存在这样的P、Q两点,使△DP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此时DQ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直接利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求出AE、BE的长;(2)过F点作BD的平行线,交AB于G点,交AD于H点,FG的长度是F点平移到AB的距离,FH的长度是F点平移到AD的距离.(3)△ABF在绕点B旋转的过程中,A′F′与BD所在直线的交点有可能在BD上,也有可能在BD的延长线上.画出不同时刻的图形,结合△DPQ为等腰三角形,即可求出DQ的长.【解答】(1)∵AB=5,AD=203,∴22AB AD253.∵S△ABD=12AB·AD=12BD·AE.∴12×5×203=12×253AE,即AE=4.∴BE=22AB AE -=2254-=3.(2)过F 点作BD 的平行线,交AB 于G 点,交AD 于H 点. ∵FG=FB=BE,∴当点F 在线段AB 上时,m=3;图1中,过点F 作FM ⊥DA ,交其延长线于M ,作FI ⊥AB 交AB 于I.由面积关系及勾股定理可求FI=MA=125,MF=165,GI=95,AG=MF-GI=75. 由AG MF =AH AH AM +,可知MH=AH+AM=6415. ∴FH=22MH MF +=163.即点F 在线段AD 上时,m=163.(3)存在.理由如下:①若点Q 在线段BD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则∠Q=∠1,则有∠2=∠1+∠Q=2∠Q ,∠3=∠4+∠Q,∠3=∠2,∠4+∠Q=2∠Q, ∴∠4=∠Q,∴A ′Q=A ′B=5,F ′Q=A ′F ′+A ′Q=9. 在Rt △BF ′Q 中,F ′Q 2+F ′B 2=BQ 2, ∴92+32=(253+DQ)2,解得DQ=310-253或DQ=-310-253(舍);②若点Q 在线段BD 上时,如图4.∠1=∠2=∠4,∵∠1=∠3,∴∠3=∠4,∵∠3=∠5+∠A ′,∠A ′=∠CBD,∠3=∠5+∠CBD=∠A ′BQ,∴∠4=∠A ′BQ,∴A ′Q=A ′B=5, ∴F ′Q=5-4=1.∴BQ=2231 =10. ∴DQ=BD-BQ=253-10. 综上所述,DQ 的长为310-253或253-10. 方法归纳:图形的运动变换主要有平移、旋转和翻折这三种基本变换,运用这几种全等变换的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2014·资阳)如图,已知抛物线y=ax 2+bx+c 与x 轴的一个交点为A (3,0),与y 轴的交点为B (0,3),其顶点为C ,对称轴为x=1.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已知点M 为y 轴上的一个动点,当△ABM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M 的坐标;(3)将△AOB 沿x 轴向右平移m 个单位长度(0<m<3)得到另一个三角形,将所得的三角形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S ,用m 的代数式表示S.2.(2013·某某)如图,在△ABC 中,∠B=45°,BC=5,高AD=4,矩形EFPQ 的一边QP 在BC 边上,E ,F 分别在AB ,AC 上,AD 交EF 于点H.(1)求证:AHAD=EFBC;(2)设EF=x,当x为何值时,矩形EFPQ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3)当矩形EFPQ的面积最大时,该矩形EFPQ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DA匀速向上运动(当矩形的边PQ到达A 点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矩形EFPQ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 的取值X围.3.(2013·某某)已知,在矩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点,AE⊥DE,AB=12,BE=16,F为线段BE上一点,EF=7,连接AF.如图1,现有一X硬质纸片△GMN,∠NGM=90°,NG=6,MG=8,斜边MN与边BC在同一直线上,点N与点E重合,点G在线段DE上.如图2,△GMN从图1的位置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EB向点B匀速移动,同时,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AD向点D匀速移动,点Q为直线GN与线段AE的交点,连接PQ.当点N到达终点B时,△GMN和点P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解答下列问题:(1)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点G在线段AE上时,求t的值;(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P,使△APQ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GMN与△AEF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请直接写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t 的取值X围.参考答案题型之一 实践操作型综合探究问题1.实践操作:(1)(2)如图.综合运用:(1)相切. (2)作OH ⊥AB 于H , ∵∠C =90°,∴OC ⊥AC. 又∵AO 平分∠BAC ,∴OH =OC. 在Rt △ABC 中,AB 22AC BC +13,∵∠OHB =∠ACB =90°,∠B =∠B ,∴△BOH ∽△BAC ,∴OH AC =BOAB . 设OH =OC =r ,则5r =1213r -,解得r =103.答:⊙O的半径为10 3.2.(1)等边三角形.∵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CD=BC=AB,∠A=∠B=∠C=90°. ∵DE=DF,∴Rt△ADE≌Rt△CDF(HL).∴AE=CF.∴BE=BF.∴△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设EF长为x,则BE=22x,∴AE=4-22x.∵在Rt△ADE中,DE2=AD2+AE2,DE=EF,∴x2=42+(4-22x)2.解得x1=-42+46,x2=-42-46(不合题意,舍去).∴EF=-42+46.(2)见备用图.①正方形,AE=BF;②AE=x,BE=4-x.∵在Rt△BEF中,EF2=BE2+BF2,∴y=(4-x)2+x2=2x2-8x+16(0<x<4).∵y=2x2-8x+16=2(x-2)2+8,∴当x=2时,y取得最小值8;当x=0或4时,y=16.∴y的取值X围是8≤y<16.3.(1)证明:∵E、F分别是正方形ABCD边BC、CD的中点,∴BE=CF,∠ABE=∠C=90°,AB=BC.∴Rt△ABE≌Rt△BCF(SAS).∴∠BAE=∠CBF. 又∵∠BAE+∠BEA=90°, ∴∠CBF+∠BEA=90°, ∴∠BGE=90°,即AE ⊥BF.(2)根据题意,得FP=FC ,∠PFB=∠BFC ,∠FPB=90°. ∵CD ∥AB ,∴∠CFB=∠ABF , ∴∠ABF=∠PFB.∴QF=QB. 令PF=k(k>0),则PB=2k , 在Rt △BPQ 中,设QB=x ,则x 2=(x-k)2+4k 2,解得x=52k. ∴sin ∠BQP=BP QB =252k k =45.(3)由题意得∠BAE=∠EAM, 又AE ⊥BF,∴AN=AB=2. ∵∠AHM=90°,∴GN ∥HM.∴AGN AHMS S=(AN AM)2. ∴1AGNS=()2=45.∴S △AGN =45.∴S 四边形GHMN =S △AHM -S △AGN =1-45=15. 答:四边形GHMN 的面积是15.题型之二 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性问题1.(1)1;1;5;5; (2)OP=PH.理由如下:将P(m,n)代入y=24x -1中得n=24m -1,∴m 2=4n+4.∴OP 2=m 2+n 2=n 2+4n+4=(n+2)2, 又∵PH=n+2,∴PH 2=(n+2)2. ∴OP=PH.(3)由(2)的结论可知,A点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OA的长,B点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OB的长,要使A,B两点到直线l 的距离之和最小,则A、O、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B两点到直线l的最小距离之和等于AB的长,等于6.2.(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A=∠ADC=90°.∴∠ADE+∠CDG=90°.∵DE⊥CF,∴∠CDG+∠DCF=90°.∴∠ADE=∠DCF.∴△ADE∽△DCF.∴DECF=ADCD.(2)当∠B+∠EGC=180°时,DECF=ADCD成立.证明:在AD的延长线上取点M,使CM=CF,则∠CMD=∠CFM.∵AB∥CD,∴∠A=∠CDM.∵∠B+∠EGC=180°,∴∠BEG+∠FCB=180°.又∵∠BEG+∠AED=180°,∴∠AED=∠FCB.又∵AD∥BC,∴∠CFM=∠FCB.∴∠CMD=∠AED.∴△ADE∽△DCM.∴DECM=ADDC.即DECF=ADCD.(3)DECF=2524.3.(1)平行;相等.(2)QE=QF.证明:如图2,延长FQ交AE于点D.∵AE⊥CP,BF⊥CP,∴AE∥BF.∴∠DAQ=∠FBQ.∵∠AQD=∠BQF,AQ=BQ,∴△AQD≌△BQF(ASA).∴QD=QF.∵AE⊥CP,∴QE为Rt△DEF斜边FD上的中线.∴QE=QF.(3)仍然成立.理由:如图3,延长EQ,FB交于点D.∵AE⊥CP,BF⊥CP,∴AE∥BF,∴∠AEQ=∠D.又∵∠AQE=∠BQD,AQ=BQ,∴△AQE≌△BQD(AAS).∴QE=QD.∵B F⊥CP,∴FQ为Rt△DEF斜边DE边上的中线.∴QE=QF.同理可证得当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QE=QF.4.(1)证明:∵∠BAC=90°,∠ABC=45°,∴∠ACB=∠ABC=45°.∴AB=AC.∵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AD=AF,∠DAF=90°.∵∠BAD=90°-∠DAC,∠CAF=90°-∠DAC,∴∠BAD=∠CAF.∴△BAD≌△CAF(SAS).∴BD=CF.∵BD+CD=BC ,∴CF+CD=BC.(2)CF-CD=BC.(3)①CD-CF=BC.②同(1)可证△BAD ≌△CAF(SAS),∴∠ACF=∠ABD.∵∠ABC=∠ACB=45°,∴∠ACF=∠ABD=135°.∴∠FCD=90°.∴△FCD 是直角三角形.∵正方形ADEF 的边长为22,且对角线AE ,DF 相交于点O.∴DF=2AD=4,O 为DF 中点.∴OC=12DF=2.题型之三 存在性探究问题第1课时 探究单个图形的形状1.(1)①AC ∥x 轴,A(-4,4),∴点C(0,4).把A,C 两点的坐标分别代入y=-x 2+bx+c,得 4164,4.b c c =--+⎧⎨=⎩解得4,4.b c =-⎧⎨=⎩ ②四边形AOBD 是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由①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 2-4x+4.∴顶点D 的坐标为(-2,8).过点D 作DE ⊥AB 于点E.则DE=OC=4,AE=CE=2,∵AC=4,∴BC=12AC=2,∴AE=BC. ∵AC ∥x 轴,∴∠AED=∠BCO=90°,∴△AED ≌△BCO(SAS),∴AD=BO,∠DAE=∠OBC.∴AD ∥BO.∴四边形AOBD 是平行四边形.(2)存在,点A 的坐标可以是或2).提示:要使四边形AOBD 是矩形,则需∠AOB=∠BCO=90°,∵∠ABO=∠OBC ,∴△ABO ∽△OBC , ∴BC OB =BO AB. 又∵AB=AC+BC=3BC ,∴,∴在Rt △OBC 中,,∵C 点是抛物线与y 轴交点,∴OC=c ,当A 点在C 点左侧时,A 点坐标为∴顶点横坐标为2b=-2c,∴将A (代入抛物线可得2,∴A 点横坐标为,纵坐标为c.同理,当A 点在C 点右侧时,A,c ).令c=2,∴A 点坐标可以为(2)或(2).2.(1)∵y=14x 2+bx+c 经过点A(5,0)、B(-1,0), ∴2550,410.4b c b c ⎧++=⎪⎪⎨⎪-+=⎪⎩解得1,5.4b c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4x 2-x-54. (2)过点A ′作A ′E ⊥x 轴于E ,AA ′与OC 交于点D ,∵点C 在直线y=2x 上,∴C(5,10).∵点A 和A ′关于直线y=2x 对称,∴OC ⊥AA ′,A ′D=AD.∵OA=5,AC=10,∴22OA AC +22510+5∵S △OAC =12OC ·AD=12OA ·AC , ∴5∴AA ′55在Rt △A ′EA 和Rt △OAC 中,∵∠A ′EA=∠OAC=90°,∠A ′AE=∠OCA,∴Rt △A ′EA ∽Rt △OAC.∴A E OA '=AE AC =AA OC '.即5A E '=10AE =4555∴A ′E=4,AE=8.∴OE=AE-OA=3.∴点A ′的坐标为(-3,4). ∵当x=-3时,y=14×(-3)2+3-54=4, ∴点A ′在该抛物线上.(3)存在.理由:∵直线CA ′经过A ′(-3,4)、C (5,10),设直线CA ′的解析式为y=kx+b.∴510,3 4.k b k b +=⎧⎨-+=⎩解得3,425.4k b ⎧=⎪⎪⎨⎪=⎪⎩ ∴直线CA ′的解析式为y=34x+254. 设点P 的坐标为(m,14m 2-m-54),则点M 为(m,34m+254). ∵PM ∥AC ,∴要使四边形PACM 是平行四边形,只需PM=AC.。

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的新类型及其导向分析

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的新类型及其导向分析

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的新类型及其导向分析
孙振飞
【期刊名称】《复印报刊资料》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试题历来是中考中最为活跃的一类题型.这类试题突出的特征是非常规,不是课本内容的简单模仿,也不易通过反复演练就能完成,需要更多的创造性,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试通过对2008年、2009年部分此类试题的剖析,着力捕获其所显露的“前沿信息”,挖掘其内在的“暗示功能”,以期对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和指导学生复习有所帮助.【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孙振飞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海陵中学,22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设计背景评析
2.数学探究性问题剖析——以2015年中考试卷中的探究性试题为例
3.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的新特点及其导向分析
4.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的新类型及其导向分析
5.数学探究性问题剖析——以2015年中考试卷中的探究性试题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注重数学阅读 突出探究能力

注重数学阅读  突出探究能力

作者: 崔炳生
作者机构: 江苏省邗江实验学校
出版物刊名: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页码: 4-6页
主题词: 探究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 中考试题 新知识 正方形 机器人 数学建模 阅读能力逻辑推理
摘要: 阅读理解型试题和探究型试题是近年中考中的常见题型,将这两类试题有机地结合,成了数学中考试题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类试题一般是先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通过阅读领会其中的知识内容、方法要点,然后加以应用,解决提出的相关问题.这类试题既考查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又考查学生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数学中考专题复习三---------探索研究类问题问题特点:探究型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一类问题.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探究型、结论探究型、规律探究型和存在性探究型等四类.解题的方法: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惟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并加以严密的论证.典例分析例1(2012•自贡)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4,∠BAD=120°,△AEF为正三角形,点E、F分别在菱形的边BC、CD上滑动,且E、F不与B、C、D重合.(1)证明不论E、F在BC、CD上如何滑动,总有BE=CF;(2)当点E、F在BC、CD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AECF和△CEF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小)值.例2(2012•丽水)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是抛物线y=x2在第二象限上的点,连接OA,过点O作OB⊥OA,交抛物线于点B,以OA、OB为边构造矩形AOBC.(1)如图1,当点A的横坐标为时,矩形AOBC是正方形;(2)如图2,当点A的横坐标为时,①求点B的坐标;②将抛物线y=x2作关于x轴的轴对称变换得到抛物线y=﹣x2,试判断抛物线y=﹣x2经过平移交换后,能否经过A,B,C三点?如果可以,说出变换的过程;如果不可以,请说明理由.例3 (2012•永州)如图所示,已知二次函数y=ax2+bx﹣1(a≠0)的图象过点A(2,0)和B(4,3),l为过点(0,﹣2)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P(m,n)是该二次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一点,过P作PH⊥l,H为垂足.(1)求二次函数y=ax2+bx﹣1(a≠0)的解析式;(2)请直接写出使y<0的对应的x的取值范围;(3)对应当m=0,m=2和m=4时,分别计算|PO|2和|PH|2的值.由此观察其规律,并猜想一个结论,证明对于任意实数m,此结论成立;(4)试问是否存在实数m可使△POH为正三角形?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巩固练习1.如图,经过原点的抛物线y=﹣x2+2mx(m>0)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A.过点P(1,m)作直线PM⊥x轴于点M,交抛物线于点B.记点B关于抛物线对称轴的对称点为C(B、C不重合).连接CB,CP.(1)当m=3时,求点A的坐标及BC的长;(2)当m>1时,连接CA,问m为何值时CA⊥CP?(3)过点P作PE⊥PC且PE=PC,问是否存在m,使得点E落在坐标轴上?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m的值,并定出相对应的点E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1)问题探究如图1,分别以△ABC的边AC与边BC为边,向△ABC外作正方形ACD1E1和正方形BCD2E2,过点C作直线KH交直线AB于点H,使∠AHK=∠ACD1作D1M⊥KH,D2N⊥KH,垂足分别为点M,N.试探究线段D1M与线段D2N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拓展延伸①如图2,若将“问题探究”中的正方形改为正三角形,过点C作直线K1H1,K2H2,分别交直线AB于点H1,H2,使∠AH1K1=∠BH2K2=∠ACD1.作D1M⊥K1H1,D2N⊥K2H2,垂足分别为点M,N.D1M=D2N 是否仍成立?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②如图3,若将①中的“正三角形”改为“正五边形”,其他条件不变.D1M=D2N是否仍成立?(要求:在图3中补全图形,注明字母,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3.(2012•德州)如图所示,现有一张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点P为正方形AD边上的一点(不与点A、点D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P处,点C落在G处,PG 交DC于H,折痕为EF,连接BP、BH.(1)求证:∠APB=∠BPH;(2)当点P在边AD上移动时,△PDH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3)设AP为x,四边形EFGP的面积为S,求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试问S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探索研究类问题答案例1(1)证明:连接AC,如下图所示,∵四边形ABCD为菱形,∠BAD=120°,∠1+∠EAC=60°,∠3+∠EAC=60°,∴∠1=∠3,∵∠BAD=120°,∴∠ABC=60°,∴△ABC和△ACD为等边三角形,∴∠4=60°,AC=AB,∴在△ABE和△ACF中,,∴△ABE≌△ACF(ASA).∴BE=CF;(2)解:四边形AECF的面积不变,△CEF的面积发生变化.理由:由(1)得△ABE≌△ACF,则S△ABE=S△ACF,故S四边形AECF=S△AEC+S△ACF=S△AEC+S△ABE=S△ABC,是定值,作AH⊥BC于H点,则BH=2,S四边形AECF=S△ABC=BC•AH=BC•=4,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正三角形AEF的边AE与BC垂直时,边AE最短.故△AEF的面积会随着AE的变化而变化,且当AE最短时,正三角形AEF的面积会最小,又S△CEF=S四边形AECF﹣S△AEF,则此时△CEF的面积就会最大.∴S△CEF=S四边形AECF﹣S△AEF=4﹣×2×=.例2.解:(1)如图,过点A作AD⊥x轴于点D,∵矩形AOBC是正方形,∴∠AOC=45°,∴∠AOD=90°﹣45°=45°,∴△A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设点A的坐标为(﹣a,a)(a≠0),则(﹣a)2=a,解得a1=﹣1,a2=0(舍去),∴点A的坐标﹣a=﹣1,故答案为:﹣1;(2)①过点A作AE⊥x轴于点E,过点B作BF⊥x轴于点F,当x=﹣时,y=(﹣)2=,即OE=,AE=,∵∠AOE+∠BOF=180°﹣90°=90°,∠AOE+∠EAO=90°,∴∠EAO=∠BOF,又∵∠AEO=∠BFO=90°,∴△AEO∽△OFB,∴===,设OF=t,则BF=2t,∴t2=2t,解得:t1=0(舍去),t2=2,∴点B(2,4);②过点C作CG⊥BF于点G,∵∠AOE+∠EAO=90°,∠FBO+∠CBG=90°,∠AOE=∠FBO,∴∠EAO=∠CBG,在△AEO和△BGC中,,∴△AEO≌△BGC(AAS),∴CG=OE=,BG=AE=.∴x c=2﹣=,y c=4+=,∴点C(,),设过A(﹣,)、B(2,4)两点的抛物线解析式为y=﹣x2+bx+c,由题意得,,解得,∴经过A、B两点的抛物线解析式为y=﹣x2+3x+2,当x=时,y=﹣()2+3×+2=,所以点C也在此抛物线上,故经过A、B、C三点的抛物线解析式为y=﹣x2+3x+2=﹣(x﹣)2+.平移方案:先将抛物线y=﹣x2向右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个单位得到抛物线y=﹣(x ﹣)2+.例3.解:(1)∵二次函数y=ax2+bx﹣1(a≠0)的图象过点A(2,0)和B(4,3),∴,解得a=,b=0,∴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1,(2)令y=x2﹣1=0,解得x=﹣2或x=2,由图象可知当﹣2<x<2时y<0,(3)当m=0时,|PO|2=1,|PH|2=1;当m=2时,P点的坐标为(2,0),|PO|2=4,|PH|2=4,当m=4时,P点的坐标为(4,3),|PO|2=25,|PH|2=25,由此发现|PO|2=|PH|2,设P点坐标为(m,n),即n=m2﹣1|OP|=,|PH|2=n2+4n+4=n2+m2,故对于任意实数m ,|PO|2=|PH|2;(4)由(3)知OP=PH ,只要OH=OP 成立,△POH 为正三角形,设P 点坐标为(m ,n ),|OP|=, |OH|=,|OP|=|OH|,即n 2=4,解得n=±2,当n=﹣2时,n=m 2﹣1不符合条件,故n=2,m=±2时可使△POH 为正三角形.例4. (1)在矩形ABCD 中,∠EAM=∠FDM = 90,∠AM E =∠F MD .∵AM=DM,∴△AEM≌△DFM.∴AE=DF.……3分(2)答: △G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分理由:方法(一):过点G 作GH⊥AD 于H ,∵∠A=∠B=∠AHG=90°, ∴四边形ABGH 是矩形. ∴GH=AB=2.∵MG⊥EF, ∴∠GME=90°. ∴∠AME+∠GMH=90°. ∵∠AME+∠AEM=90°,∴∠AEM=∠GMH.……2分∴△AEM≌△HMG.∴ME=MG. ∴∠E GM =45°.……3分由(1)得△AEM≌△DFM,∴ME=MF.又∵MG⊥EF,∴GE=GF.∴∠EGF=2∠EGM =90°.∴△G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4分 方法(二)过点M 作M H⊥BC 于H ,得到△AEM≌△HG M .具体步骤与给分点同方法(一)方法(三)过点G 作GH⊥AD 于H ,证出△MGH≌△FMD.证出CF=BG ,CG=BE . 证出△BEG≌△CG F .△G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若E 与B 重合时,则G 与C 重合,△GEF 就是△CBF ,易知△CBF 是等腰直角 三角形)(3 )①332<AE 32 . ②△GEF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过点G 作GH⊥AD 交AD 延长线于点H ,∵∠A=∠B=∠AHG=90°,∴四边形ABGH 是矩形.∴GH=AB=23.……2分 ∵MG⊥EF,∴∠GME=90°.∴∠AME+∠GMH=90°.∵∠AME+∠AEM=90°,∴∠AEM=∠GMH.又∵∠A=∠GHM=90°,∴△AEM∽△HMG.∴GHAM MG EM =.在Rt△GME 中,∴tan∠M EG=AM GH EM MG ==3. ∴∠M EG= 60. 由(1)得△AEM≌△DFM.∴ME=MF.又∵MG⊥EF,∴GE=GF.∴△GEF 是等边三角形.巩固练习1.解:(1)当m=3时,y=﹣x 2+6x 令y=0得﹣x 2+6x=0∴x 1=0,x 2=6,∴A (6,0)当x=1时,y=5∴B (1,5)∵抛物线y=﹣x 2+6x 的对称轴为直线x=3又∵B ,C 关于对称轴对称∴BC=4.(2)过点C 作CH ⊥x 轴于点H (如图1)由已知得∠ACP=∠BCH=90°∴∠ACH=∠PCB又∵∠AHC=∠PBC=90°∴△ACH ∽△PCB , ∴,∵抛物线y=﹣x 2+2mx 的对称轴为直线x=m ,其中m >1,又∵B ,C 关于对称轴对称,∴BC=2(m ﹣1),∵B (1,2m ﹣1),P (1,m ),∴BP=m ﹣1,又∵A (2m ,0),C (2m ﹣1,2m ﹣1),∴H (2m ﹣1,0),∴AH=1,CH=2m ﹣1, ∴,∴m=.(3)∵B,C不重合,∴m≠1,(I)当m>1时,BC=2(m﹣1),PM=m,BP=m﹣1,(i)若点E在x轴上(如图1),∵∠CPE=90°,∴∠MPE+∠BPC=∠MPE+∠MEP=90°,PC=EP,∴△BPC≌△MEP,∴BC=PM,∴2(m﹣1)=m,∴m=2,此时点E的坐标是(2,0);(ii)若点E在y轴上(如图2),过点P作PN⊥y轴于点N,易证△BPC≌△NPE,∴BP=NP=OM=1,∴m﹣1=1,∴m=2,此时点E的坐标是(0,4);(II)当0<m<1时,BC=2(1﹣m),PM=m,BP=1﹣m,(i)若点E在x轴上(如图3),易证△BPC≌△MEP,∴BC=PM,∴2(1﹣m)=m,∴m=,此时点E的坐标是(,0);(ii)若点E在y轴上(如图4),过点P作PN⊥y轴于点N,易证△BPC≌△NPE,∴BP=NP=OM=1,∴1﹣m=1,∴m=0(舍去),综上所述,当m=2时,点E的坐标是(0,2)或(0,4),当m=时,点E的坐标是(,0).2.解:(1)∵α=60°,BC=10,∴sinα=,即sin60°==,解得CE=5;(2)1)D1M=D2N.证明:∵∠ACD1=90°,∴∠ACH+∠D1CK=180°﹣90°=90°,∵∠AHK=∠ACD1=90°,∴∠ACH+∠HAC=90°,∴∠D1CK=∠HAC,在△ACH和△CD1M中,,∴△ACH≌△CD1M(AAS),∴D1M=CH,…(3分)同理可证D2N=CH,∴D1M=D2N;(2)①证明:D1M=D2N成立.过点C作CG⊥AB,垂足为点G,∵∠H1AC+∠ACH1+∠AH1C=180°,∠D1CM+∠ACH1+∠ACD1=180°,∠AH1C=∠ACD1,∴∠H1AC=∠D1CM,在△ACG和△CD1M中,,∴△ACG≌△CD1M(AAS),∴CG=D1M,同理可证CG=D2N,∴D1M=D2N;②作图正确.D1M=D2N还成立.3.(1)解:如图1,∵PE=BE,∴∠EBP=∠EPB.又∵∠EPH=∠EBC=90°,∴∠EPH﹣∠EPB=∠EBC﹣∠EBP.即∠PBC=∠BPH.又∵AD∥BC,∴∠APB=∠PBC.∴∠APB=∠BPH.(2)△PHD的周长不变为定值8.证明:如图2,过B作BQ⊥PH,垂足为Q.由(1)知∠APB=∠BPH,又∵∠A=∠BQP=90°,BP=BP,∴△ABP≌△QBP.∴AP=QP,AB=BQ.又∵AB=BC,∴BC=BQ.又∵∠C=∠BQH=90°,BH=BH,∴△BCH≌△BQH.∴CH=QH.∴△PHD的周长为:PD+DH+PH=AP+PD+DH+HC=AD+CD=8.(3)如图3,过F作FM⊥AB,垂足为M,则FM=BC=AB.又∵EF为折痕,∴EF⊥BP.∴∠EFM+∠MEF=∠ABP+∠BEF=90°,∴∠EFM=∠ABP.又∵∠A=∠EMF=90°,∴△EFM≌△BPA.∴EM=AP=x.∴在Rt△APE中,(4﹣BE)2+x2=BE2.解得,.∴.又四边形PEFG与四边形BEFC全等,∴.即:.配方得,,∴当x=2时,S有最小值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