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富春山居图》艺术特点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在“元四家”中,若论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无疑是黄公望。
他年资最高,直接受教于赵孟頫\,从五代荆浩、关仝及北宋李成启学,所以画的品格极高。
元代画家开始以纸为画本,赵孟頫\的《水村图》已见干笔皴擦,元画灵动松秀的笔墨已然初具,而黄公望享年85岁,至其晚年则纸本水墨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
其《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代表其晚年风格的经典之作。
至元四年,黄公望79岁,一次从松江归富春山居,偕好友无用禅师同行。
暇日,黄公望始于山居南楼援笔作此长卷。
但他经常云游在外,而画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故“阅三四载未得完备”。
无用似不放心,怕被人夺爱,便请黄公望在画中题文,明确归属。
但最后何时完成,终不得而知。
清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是经营七年而成,但黄公望自动笔至去世也就只有七年。
一幅画画了这么多年,也称得上一奇,而二百五十年后藏者吴洪裕临终前嘱家人当面将画焚烧殉葬,而其侄吴静庵趁他弥留之际于火中夺画残卷,更是旷古之传奇。
至今,我们已无法确知原卷的长度,但知前《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
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
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
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
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
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
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
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我将黄公望与王蒙晚年的画作过比较,感觉黄公望率真简约但仍具象,而王蒙则苍莽茂密趋向写意。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现藏的《富春山居图》分两卷,前半卷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
自此,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才得以展现在国人面前。
它的作者黄公望在“元四家”中,是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
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
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颊。
容和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
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创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成。
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
在黄公望创作此后的数百年间,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
下面是我对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的粗浅鉴赏以及自己对美术鉴赏的看法。
这件作品的不凡之处首先体现在构图布局的章法和技巧上。
富春江南起建德梅城,经过桐庐到富阳,在杭州注入钱塘江,沿途时而群山夹峙、滩多水险,时而丘低山远、江宽流缓。
古人称赞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面对百里山川,画家并没有刻板的照搬,也没有意义罗列两岸名胜古迹,而是则其要、删其繁,“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从图卷的艺术技巧上分析,该图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随着画卷的展开,起首只见一座高岗,犹如文章的开门见山,继而平坡沙渚、水波不兴;再接层峦叠嶂,江水似乎不见但是有山涧溪流暗通消息,这一段山景是画卷高潮做在,之后一路平缓,寂寥空阔,看去虽平淡,但是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笔法。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黄公望,元代山水画家,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
早年间曾任中台察院掾吏,后因上司牵连而入狱,出狱后加入了全真教。
往来松江、苏州、杭州等地,以卖卜为生。
至正七年(1347)年定居富春江。
在艺术上他受赵孟頫的艺术影响很大并得到过他的指点,并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
除此之外他还宗法董源、巨然,但是他并没有因袭前人画法,而是在研习前人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对自然造化的师法,常常深入自然切身观察感受,对景写生,“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
”(《写山水诀》)“袖携纸笔,凡遇景,辍即模记。
”他用丰富的自然山水素材作为自己创作灵感的来源,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基础上,“中得心源”最终成为“元四家”之首。
图1《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纸本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纸本水墨,宽33厘米,长636.9厘米,始画于至正七年,至正十年黄公望题跋时终稿尚未完成,前后耗时近七年,是黄公望晚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艺术成就甚至是元代山水画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
该作品是黄公望为他的师弟郑樗(无用师)所作,以桐庐、富阳一带的富春江景色为蓝本绘制而成。
后被火焚,现存前半卷“剩山卷”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为手卷形式,采用游移的视觉观察法,也就是散点透视来呈现画面,在构图上从右至左依次展开,从起篇的寂静萧瑟低缓的土坡绵延到树木繁茂、热闹非凡的山峦,转而是干涩萧疏深远的秃峰,在一片松林过后转为浩渺连绵浅滩疏林,最后一座孤峰归于沉寂…它就像一段旋律,高低起伏、起承转合的那么自然,河畔、疏林、楼阁、秀岭、峰峦是这旋律上的音符,开合聚散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诚如董其昌所言:“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富春山居图》卷首题跋)。
“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i]。
”图2《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纸本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技法层面上看,黄公望主要宗法董源、巨然,同时他还受到赵孟頫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促成了黄公望艺术风格的形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其画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中凸显了画家本人的艺术风格,寄托了画家的思想感情。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一、画家介绍黄公望,元代画家。
本姓陆,名坚,原籍江苏常熟,自称浙东平阳人。
幼年父母双亡,后有浙江永嘉黄姓者,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少年黄公望,收其为嗣,因改姓黄,改名公望,字子久。
他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名列“元四家”之首。
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异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二、文化内涵和意境(一)文化内涵诗情画意尽挥洒。
通常情况下,将诗意寓于山水画之中,并借助山水画意境来进一步对诗进行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表达我国山水画意境和诗句意境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
在《富春山居图》中,作者在构图中使山水之间错落有致,而且通过对墨的科学、合理使用可以确保山水之间具有非常分明的层次勾画,虽然在画中有空白之处,然而其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人们对《富春山居图》的评价,除了山水作品外,还包括了对山水意境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黄公望借助简练的笔墨来绘作山水,然而山水之外的空白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得整部画作令人神往。
流畅的记事性特征。
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高度和艺术境界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绘画中的哲学性、情感性、文学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不仅使后人对古代文人画的情趣、书法、意境等艺术表现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古代文人画的传承。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通过对山水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所经历的不公等待遇,从而在诗画世界中黄公望能够纵情翱翔。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富春山居图》是中国明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元末明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长卷绘制了浙江富阳富春山区的山水景色,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展示了黄公望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注重山水的写意和构图。
他运用了写意的手法,以粗犷、简练的笔法勾勒出山峦的起伏和岩石的质感,如泼墨山水般自由奔放。
整幅画面中,多处运用了山势悬崖峭壁,给人以险峻、壮观之感。
黄公望在构图上注重对比和对称,善于运用深浅、虚实的巧妙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致与山水风光的描绘。
他在画中描绘了山下村落的风貌,描写了人们在山林间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房屋、树木和人物的细节,展示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黄公望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文人士人的情怀和艺术追求。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体现了他对色彩的独特运用。
他善于运用色彩对比和色调的变化,使画面充满了韵味和光影效果。
他运用浅淡的墨色、淡雅的蓝、绿、紫等色彩,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山水氛围。
通过色彩的运用,黄公望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然景色的风光和人物情感的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表现了他独特的构图手法和笔墨技巧。
他善于运用外轮廓线和平行线的交错,使画面充满了动态感和节奏感。
他运用墨色的渲染和点缀,使画面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
黄公望的笔墨技巧独到,他能够驾驭细笔、破笔、散笔等不同的笔法,创造出独特的山水风格。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致、山水风光的描绘、色彩的运用以及独特的构图和笔墨技巧。
这幅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展示了黄公望深厚的绘画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以及文人画影响深远。
《富春山居图》艺术创作特色探析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一《富春山居图》艺术创作特色探析焦晓杰郑州科技学院摘要: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在晚年为其师弟无用禅师所作,不管是在构图方面,还是在笔墨技法方面,亦或是在立意方面都呈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富春山居图》这个经典传奇的山水画作品构思巧妙、画面布局别具新意,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享有"画中之兰亭”的美誉。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简介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富春山居图》中的构图、笔墨技法、意境、诗书画的有机结合等四个方面的艺术创作特色,以期更好的领略和感受《富春山居图》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构图笔墨技法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041-03黄公望晚年所绘的《富春山居图》这一山水画艺术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以致于后来的山水画家难以望其项背,其在当时的绘画艺术领域乃至中国绘画史上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时至今日,《富春山居图》这一传世之作对现代绘画领域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画中之兰亭”的美誉足见其影响之大、之深、之高。
文章从《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对后世绘画的创作影响出发,对其艺术创作特色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分析。
一、《富春山居图》简介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这一传世佳作从构思、动笔直至绘制完成大致长达七年,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以及丰富的素材为其创作《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其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再借助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富春山居图》这一精品力作问世。
《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通过对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色的描绘,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山水风光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画面用墨淡雅,用笔顿挫转折,山水布局疏密有致、随意宛然天成,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欣赏此作品,让人回味无穷。
明代书画家沈周、董其昌、邹之麟,清代书画家恽寿平等对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都有很高的评价,《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精品]《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精品]《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富春山居图》是南宋画家黄公望的传世之作。
作者富春江两岸胜景,山石皴擦细腻,远山层峦叠嶂,烟云缥缈;近水青绿设色浓烈,水波荡漾。
全图采用线描结合的技法来表现江南山色、江海等景色。
黄公望以文人画的严谨态度刻画江南山水,并将中国山水画与文人画相结合。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所作,为其代表作。
全卷分为三段,以三条曲折而长得很慢的山脉为横轴,将江南烟云一览尽收;中轴以山势险峻、烟云浩瀚为横轴,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层峦叠嶂、烟云缭绕等壮阔景象。
富春江烟云浩瀚,两岸青山林立、湖水澄澈、云海茫茫,使人有“烟笼寒山小”之感;中轴则是以富春江岸边水师营船为中轴,将烟云缥缈、烟雨朦胧、云海浩瀚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山水园林中。
画家黄公望以细腻敏锐和高超微妙技法作画而成。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早期人物画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黄公望最为传神和精彩之作。
1.画风作为南宋晚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师,黄公望一生的绘画创作达到了顶峰,其作品深受文人雅士喜爱:黄公望云树、人物、山水、行楷都写得非常好。
其构图结构既严谨又完整,对景物有独到把握同时又不失细致,从而为后来黄公望的绘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公望的山水画取法北宋赵佶,工细、严谨、秀逸,风格清新淡雅、朴拙精练。
在黄公望笔下的山水,、人物、动物等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笔下的山水造型奇特、气势磅礴;人物笔势沉着老辣、潇洒飘逸;动物形象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山水意境深远幽远、景色烟云缥缈、云雾缭绕、山峦连绵;花鸟造型精彩绝伦、细腻雅致、生动传神;山水皴擦工细、质感细润、皴法多样。
这些都是对古代山水画造型及皴法特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黄公望画风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艺术魅力能够在后世得到更好表现和传承。
宋代画家有“南黄北赵”之说,指画家黄公望与南唐后主李煜等人之间关系密切。
他们都受到南唐遗民赵匡胤关于山水画画风变化的影响而形成了自己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看黄公望绘画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看黄公望绘画艺术风格作者:马春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2期摘要:《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结合其理论,分析了黄公望山水画独创画风,为人们研究黄公望的绘画艺术价值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艺术风格;黄公望;山水[中图分类号]: J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2--01元代是文人画发展成熟的时期,山水画尤为兴盛,居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以其苍茫质朴,超逸简远的画风矗立于元代画坛,成为明清画家崇仰的一代宗师。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师从董源、巨然,晚年自成一家,其画论《写山水决》,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江山胜览图》等,其代表作是黄公望79岁时开始创作的,长636.9厘米,高33厘米,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宏幅巨作,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完成,前后倾注约七年的心血。
一、几经波折的《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将富春江数百里精萃聚于笔底,空灵秀逸,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
这样一幅巅峰之作在后来的300年间被世人竞相收藏。
明末,一个叫吴问卿的人得到它,临死决定将它烧掉殉葬,其侄子偷偷用其他画卷将它换出来,但《富春山居图》已被烧成两段:起首一段成为后来的《剩山图》,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一段便是《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无用师卷在乾隆年间送到弘历面前,但此前弘历已经得到一卷《富春山居图》就是著名的子明卷,子明卷被弘历视为珍宝带在身边,即使真迹无用师卷的出现,也没让他推翻自己的错误判断。
不管弘历的鉴定结论如何,无用师卷也确实从此进入宫中被静静地存放了200年。
二、《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特色为画好《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换,领略江山钓滩,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萃汇聚于画卷中,展开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的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
品鉴 《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
品鉴《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它们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作品,描绘了长江流域从四川峨眉山至江苏扬州的壮阔景色,构图宏大,气势磅礴。
王希孟在作品中注重山川的布局和景色的表现,运用了"远近分明、轻重对比"的手法,刻画出远处山峦的轮廓和近处细节,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感。
同时,他还运用了"枯山水"技法,即用极简的线条和墨色来表现山水,减少了色彩的运用,从而突出了画面的意境和气氛。
《富春山居图》是南宋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品,画面展现了浙江富阳富春江畔的秀美景色,以及人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画面以自然山水为背景,突出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展现了山水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黄公望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流畅的笔触,表现出山水的细腻和柔美,尤其是在绘制树叶、草木和山石等细节方面,表现出了他高超的技艺。
总的来说,这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核心价值观——“气韵生动”,即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山水与自然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生命力。
不同的是,《千里江山图》更注重大气磅礴的构图和表现手法,而《富春山居图》则更注重细腻的表现和情感的渲染。
这两幅作品无论是在艺术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欣赏艺术品的建议:着眼于细节。
仔细观察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发现画家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着眼于整体。
从画面的整体来感受画家的意图和情感,体验画面给你带来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联想自身经验。
与作品中的元素相对应,联想到自身的经历和情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意境。
多方参考。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画家和作品的背景和历史,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欣赏作品。
希望以上建议对您欣赏这两幅画作有所帮助。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的雅洁、气韵赏析《富春山居图》,由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所作,原画分前后两段,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
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画成。
长636.9厘米,高33厘米。
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
所画富春江两岸几十个峰峦,形状各异的数百棵树木,姿态万千。
山间江畔,有村落、有亭台,有小桥,有渔舟,有飞泉,有茂林,雄秀苍莽,动静结合,幽雅兼蓄。
全卷用笔洗练、流畅,气韵高远,具有雅洁淡逸的绘画风格。
这给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带来民很大的影响。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一说富阳人)。
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家贫无依,过继永嘉(今温州)黄氏,遂改姓名。
自幼聪敏勤学。
及壮,博览群书,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
工书法,通音律,能作散曲。
年轻时在浙西廉访使署充当书吏,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诬下狱。
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不问政事,浪迹江湖。
其后信奉全真教,成为清修道士,卖卜云游于杭州、松江等地。
50岁始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晚年酷爱富春山水,在春茗筲箕泉(今富阳新民乡庙山坞)结庐定居。
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颊薰染,溶合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
其特点在于:作浅绛色,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作水墨,皴纹稀少,笔意简远,超逸有致。
论者以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
黄公望年七旬所居的地方,确实是具有曲型富春山水风味的好地方,跨过古老的白鹤桥,脚踏绿树的浓荫,耳听丁冬的泉声,眼看累累果实,步行在林间平坦的山径上,陶醉在芳草的馨香中,令人忘记了署热,忘记了疲劳。
约走一华里左右,便到庙山坞口,登上右边的一道山梁,眼前展视一片平地。
这便是黄公望晚年居住过的筲箕泉,当地人叫稍箕大坪。
这里三面坏山,一面临江,酷似筲箕。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摘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元代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有着开创性的发展。
元代山水画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在讲求法度、重造化、重理性的宋代山水画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将院体画法森严、严谨工整的风格变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
元代山水画作品都表现出“简逸恬淡”的意境。
著名的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深得赵孟頫真传,其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淋漓,浑润古雅,将董源、巨然的山水画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创了山水画的新风貌。
关键词作者;主要作品;《富春山居图》;一、作者简介黄公望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
原姓名陆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
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描绘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作画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落笔喜欢用草籀的书写方法,笔意非常苍简、雄逸。
作品有水墨和浅绛(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两种不同风貌。
据说浅绛山水是他的创造。
他的画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评为“元四家”之冠,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
他的画风影响明、清二代画家,特别是清代山水有人认为是“家家一峰、人人大痴”。
二、作者主要作品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黄公望是元四家之首,到现在已经有六百多年了,这幅画上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是以黄公望居住的浙江富春江为背景,陆续画了三年,长近七米。
富春江其实就是钱塘江的上游,也就是浙江。
《富春山居图》当年黄公望画这幅画的时候,有个师弟叫无用道人,黄公望在图的提拔中写了,赠给无用道人,所以叫无用师卷。
后来《富春山居图》被焚毁部分,变成了两段,前段叫“剩山图”后段叫“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钱塘江上游富春江两岸上水的美景,富春江景区是现在富阳市和桐庐市这一段。
富春江的景色是国家顶级的风景名胜区。
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中这样写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可以说是非常漂亮的一个地方。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
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
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
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
2011年6月到9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举行了《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轰动一时,然后由两岸三地的60多位顶级画家共同绘制《新富春山居图》,是当代最长的由名家集体创作的经典书画长卷,然后全国展览。
卷首有温家宝总理题6字:“新富春山居图”。
接着《富春山居图》又被拍成了电影,刘德华、林志玲主演,讲述了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辗转流传的故事。
而在这之前,温家宝总理的关心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摘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元代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有着开创性的发展。
元代山水画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在讲求法度、重造化、重理性的宋代山水画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将院体画法森严、严谨工整的风格变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
元代山水画作品都表现出“简逸恬淡”的意境。
著名的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深得赵孟頫真传,其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淋漓,浑润古雅,将董源、巨然的山水画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创了山水画的新风貌。
关键词作者;主要作品;《富春山居图》;一、作者简介黄公望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
原姓名陆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
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描绘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作画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落笔喜欢用草籀的书写方法,笔意非常苍简、雄逸。
作品有水墨和浅绛(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两种不同风貌。
据说浅绛山水是他的创造。
他的画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评为“元四家”之冠,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
他的画风影响明、清二代画家,特别是清代山水有人认为是“家家一峰、人人大痴”。
二、作者主要作品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
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三、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是画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为友人谢无用道士而作。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摘要】黄公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其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图》至今仍被人们称颂。
本文通过探析黄公望的生平和艺术作品,深入分析了他独特的绘画风格。
首先介绍了黄公望的生平背景,然后对《富春山居图》进行了背景介绍,并重点分析了他的绘画风格特点、山水画表现技巧以及色彩运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揭示了黄公望艺术风格之独特,从而总结出其艺术特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更加深入了解黄公望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风格、生平简介、背景介绍、绘画风格、山水画表现技巧、色彩运用、总结。
1. 引言1.1 探索黄公望的艺术风格黄公望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被誉为“南宗四家”之一,他的艺术风格深受后世画家的推崇和影响。
在其绘画作品中,黄公望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艺术造诣。
通过深入探索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的绘画技巧、表现手法和艺术思想。
黄公望在山水画中所展现的丰富的笔墨韵味和精湛的表现技巧,使他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从黄公望的生平简介、《富春山居图》的背景介绍、黄公望的绘画风格特点、山水画表现技巧和色彩运用等方面深入探讨,以期对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的探讨将带领我们踏入黄公望独特而奇妙的艺术世界,感受他的画作所展现的美学意蕴和艺术价值。
2. 正文2.1 黄公望的生平简介黄公望(约1269年~约1354年),字黄公,号黄素居,浙派山水画家,生于南宋末年,活动于元代。
黄公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被誉为“山水画中的神童”。
他擅长表现自然山水的神韵和气势,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各具特色的作品而广受赞誉。
黄公望生于浙江绍兴,早年临摹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王蒙的作品,并取得很大进步。
后来他向徐文长学习,深受其影响,开始自己的创作。
苍率潇洒闲逸平淡--简析《富春山居图》艺术特点
潇洒闲逸平淡中国山水画从汉代无意识的图说到东晋有意识审美情趣的出现,历时五百多年。
中国山水画在审美情趣上自东晋萌芽兴起到唐宋已基本形成,以后虽有停滞但从未间断。
在技法的表现上,唐初有所发展,盛唐出现突变,包括中唐王维的水墨山水,都为唐宋五代山水画的成熟垫定了基础,五代、宋初的振起造就了北宋中、后期保守、复古和变异的局面,加以政局的变迁和宗教思想的渗透,筑起了山水画抒情写意的巅峰——元代。
元代山水画出现大变,笔墨意趣臻于精逸,在风格上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能代表元代画风的应数“元四家”的风貌。
((富春山居图》便是这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代表性作品。
纸本长卷(纵33cm横636.9cm),此为黄公望晚年之作,前后历时四年有余,于82岁完成,笔墨苍简清润,描写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峰峦起伏十座,实属一峰一状,丛林树木也是仰俯互盼,可谓一树一态,一木一姿,山间江畔之巅,缀以村落亭台,流泉茂林之中,夹以小桥渔钓(舟)之趣,层岭气脉婉转有度,难得移步换景,游于其中,构筑出一幅宁静平和、淡雅天真的景象。
作品在明清两代曾被多人辗转收藏,后到一吴氏收藏家之手,更是倍爱有至,临终之前嘱家人烧之殉葬,所幸其子不忍名画成灰,待咽气之时,将画从火炉中拖出,此已烧至起首一段,现存所见只是后段部分。
按其作画心态和规律,作品的后段部分乃更具放松洒脱自然才是,所以也是作品最为精彩的部分,《富春山居图》其原作至今仍陈列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析《富春山居图》艺术特点黄公望(公元1269~1354年),字孜,号大痴,大痴道人,又号一峰道人,画师董源、巨然,尤攻山水,与倪瓒、王蒙、吴镇合为元代四大家。
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独树一帜,树立高雅脱俗的文人画范式,因而被尊为“元四家”之首。
据其友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乃陆神童之次弟也,系姑苏琴川子游苍居,髫龄时,螟蛉温州黄氏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时,方立嗣,见子久矣!”乃云:“黄公望子久矣!”故黄公望属陆家后代,乃苏州常熟县地,虽生南宋,实属元代臣民。
佳作欣赏:《富春山居图》赏析
佳作欣赏:《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究竟好在哪?《富春山居图》系元朝元四家的魁首黄公望晚年的作品,1347年(元至正七年)七十九岁时为为同门师弟郑樗(字无用,号散木。
《富春山居图》画面上山峦起伏,平岗连绵,层次丰富,神采焕然,生动展示了富春江一带林密蜿蜒,翠微杳霭的优美风光。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1269-1354),江苏常熟人。
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晚号井西道人。
父母早逝,继永嘉黄氏,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黄公望子久矣。
”因而名字焉。
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
出狱后改号“大痴”,隐居不仕。
从此皈依信奉道教“全真教”,寄情山水,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
与吴镇(1280-1354)、倪瓒(1301-1374)、王蒙(1308-1385)合称为“元四大家”。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王蒙、倪瓒、吴镇)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
此外,画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富春山居图》系元朝元四家的魁首黄公望晚年的作品,1347年(元至正七年)七十九岁时为为同门师弟郑樗(字无用,号散木。
是全真道士金志扬的弟子)所作,1350年,黄公望才为此图题款,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最后何时封笔,不得而知。
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
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
富春山居图的艺术手法为
富春山居图的艺术手法为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主题,山水画并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其实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
然后就是总体风格,《富春山居图》山石的勾、皴,每一笔看上去还想就是和随意的样子,宛然天成。
还有它的构图方式,《富春山居图》画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人随着景在移动,引人入胜。
在《富春山居图》中,其实根本看不到用的大片的浓墨,而是在非常淡雅的笔调中体现出来的秋天的味道。
总结
1、首先了解的是主题。
2、总体风格和构图方式。
3、在淡雅的笔调中体现秋天的味道。
富春山居图赏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一.作品基本信息:前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馆藏:浙江省博物馆尺幅:纵厘米,横厘米后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幅:纵33厘米,横厘米二.作者生平: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字子久,号一峰,大凝道人,江苏常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为“元四家”王蒙、倪瓒、吴镇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此外,画作之余,留有着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三.作品赏析: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元季四大家”的殊荣;而黄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顶峰,对后世画坛产生巨大影响,被推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与富阳有着不解之缘;他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阳市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从此,黄公望的名字与美丽的富春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为一代大师的摇篮,而他也为美丽的富春江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卷,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四.创作过程: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着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此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他在山水诀中,明确提到模写;他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当属富春山居图;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此画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时子久年近八旬,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五.个人心理感受及分析过程:通过欣赏黄公望的艺术作品,给我的感触很深,下面是我对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的粗浅鉴赏以及自己对其鉴赏的分析过程的看法;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富春江—带秋天的景致;起伏变化的峰峦,萧瑟苍简的树木,群山环抱的村落,顺水漂流的鱼舟,如此这般恬淡宁静、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令观者在凝神欣赏之际有如进入画境;黄公望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无论是艺术修养、笔墨功力还是对于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真切感知,几乎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所以说,这幅作品不止是笔墨间的创造,更是作者用全部生命完成的;画面上的用笔,既简洁凝重又纯粹干净,没有丝毫的轻浮造作,一派自然天真之象;无论是纤如毫发的栅肖枝权,还是从山峰到山脚的长线,笔笔扎实,仿佛入纸三分;变化多端的笔势给画面增添了丰富的变幻,表现林木树叶用横卧墨点点虱,显得茂密厚重;表现山岭的披麻皴纵横交替,疏密有序,产生出强烈的质感;整幅作品给人的印象虽然是淡雅平静,但墨色的变化却是相当的丰富,从点缀在崖石之间茂密的树琳,到画面尽处若有若无的远山,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淡墨的使用上,那种空灵的韵味似乎蕴含着浓郁的禅意;从图卷的艺术技巧上分析,该图境界阔大,气势恢宏;随着画卷的展开,起首只见一座高岗,犹如文章的开门见山,继而平坡沙渚、水波不兴;再接层峦叠嶂,江水似乎不见但是有山涧溪流暗通消息,这一段山景是画卷高潮做在,之后一路平缓,寂寥空阔,看去虽平淡,但是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笔法;使简略的景物蕴含连绵不绝之意,结尾处有事一座山岭陡立,与卷首呼应;整幅作品中,起伏的山形成自然的段落,水势贯穿始终,景物疏密有致、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对这样的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以及人生观和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另外富春山居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对培养我们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逸平淡——简析《富春山居图》艺术特点学号:0811117 姓名:洪安娜专业:油画创作与研究导师:张利华摘要: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从布景到造型语言无一不反映出熔铸主观情怀于自然景物之中,把人引向远的境地,达到物我两忘,创造了“闲逸平淡”的艺术境界。
让人于宁静处感悟平淡,于细致处品味闲逸。
山水画已如一首抒情诗,是一种超然物外、意味悠长之美。
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闲逸平淡,解读中国画的历史己经非常悠久了,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而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中国画按照画中的内容又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
山水画艺术,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大发展。
有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意思就是元代的山水画重心源、重意象、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
元代山水画不论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还是黄公望《天池石壁图》,或是倪云林的《江岸望山图》等,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一种“闲逸平淡”的意境。
其中“元四家”之———黄公望深得赵孟頫真传,他的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纷纷,浑润古雅”。
他继赵孟颓之后,将董巨山水推向山水画的正脉,改变了院体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代风貌。
黄公望(1269-1354),常熟人,名公望,字子久。
他前半生奔走于仕途,曾任浙内宪吏,中台察院转吏,一度随从张闾经理钱粮,后张闾因“贪刻用事”被治罪,黄公望亦受牵连下狱。
出狱后,自知仕宦无望,于是投身道门,改号一峰,义苦行净墅、大痴翁。
以卖卜和收徒为业,居杭州肖箕泉,并常往来于吴越间,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和画家。
他雅好书画、音律利散曲,尤以山水冠称一绝。
其山水画取意于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以疏体写江南烟岚山川,用墨枯淡而见华滋,笔态洒脱不羁,意境超迈简淡、空灵疏秀。
黄公望山水从技法面貌而言,有两种风格类型,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归纳为:“一种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效甚少,笔意尤为简远。
”从他现存的几幅作品中可见《富春山居图》当为黄公望第二种画风的典型代表,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
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之景。
画面层峦起伏,井然有序,林峦婉蜒,平岗连绵,水平树静,风和日丽,境界开阔辽远,简洁清润,又不失雄秀苍莽使人心旷神怡。
村居散散落落地掩映在山麓林间,时有垂钓者放舟江心,让人于宁静处感悟平淡,于细致处品味闲逸。
至此,山水画已如一首抒情诗,一种超然物外、意味悠长之美油然而生。
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来形容《富春山居图》很是恰当,美之至极,不就是回归自然,闲逸平淡之境!《富春山居图》画的地方,基本上是在富阳。
黄公望在自题《秋山招隐图》中,提到他曾在富春山“构土堂于其间,每于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还说“当晨岚夕照,月色当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所画富春江的两岸,有可能起自富阳城的株林坞、庙山坞一带。
这卷画的前段,即今浙江博物馆收藏的一段,被称为《剩山图》,所画山形、气势,与这些地方的风烟,都十分相象。
恽寿平《南田画跋》中写到他问吴同卿侄子画卷起首处被烧一段情景为“写城楼脾脱一角却做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茫之致。
自平沙五尺徐以后,方起峰峦坡石。
”又提到“平沙盖写富春江口出钱塘景也。
”值得注意的,在这卷画的中部,画一座座的山,有如舞风展翅,飞向深峦,而又如飞龙奔腾,气势非凡。
这部分画境,在中埠,或在汤家埠的后山都能看到它的依据。
王原祁也曾云“昔大痴画《富春山居图》长卷,经营七年而成。
想其吮毫挥笔时,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奇之意,而工处奇处斐书与笔墨之外,几百年来神采涣然。
”可见,黄公望画这卷山水图,它的取景构思虽是逶回的,但置陈布势却又是落在平面横线上。
他有意识地舍弃了富春江岸高峰插云、奇岩峭立的形体,多取平缓圆浑的山体结构,也没有像传统画法那样过多地打破人们的正常视野,去求奇、险之境,而是将起伏的峰峦冈阜、逶迤的坡陀沙诸、浩渺宛曲的溪河、疏密参差的树木、或显或隐的村落,以平面横移的方式一一铺展开来,前山和后山的关系,通过折搭转换和由近向远的消失,很自然地衔接起来,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视点横移。
犹如观者亲自漫步于富春山水之间,边走边看,令人有亲切之感。
画面采取这种长卷形式,构图趋于平缓,恰如其分地托出闲逸平淡之意,但在这平缓中,山峦的起伏变化很有节奏感,象一首抒情曲,开始的山坡是平缓的,节奏轻快,再往后读,节奏突然快了起来,中间的这组连绵不断的山峦就象乐章中最响亮的音符,让人精神一振,画面也因此气势十足,在这组山峦中,依然由近及远,层层推开去,山的墨色较淡,但山上那些杂树墨色相对较浓,远观这些林木断断续续又很富有节奏地连在一起,就象跳动的音符,使画面鲜活起来,近景中有几棵松树画得极黑极浓,苍劲有力,而跟松树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松后的远山,它们极淡极简、若有若无,把人的思绪又牵引到目不能所及之处,从而体会一种画外之境。
目光在前移中不觉豁然开朗,一片松软的土坡后,几抹淡笔拖出一片满是树林的沙渚,树林的墨色变化极其微妙,平淡之意至此已是足已。
卷尾这座山用笔爽快,很是放逸,些许飞白更是道出画家心中的超越尘市俗名的豪迈之情,然后画面的节奏归于舒缓的天水之间,似琴声悠悠而止,灵魂于天水之间得到了某种安顿。
带给人无限遐思。
整幅画卷中有数十峰,但找不到两座相同的山峰,而百种树中,一树一态,小桥流水、亭榭楼台,野鸭戏水,都表现得很精彩,极富有生气,但它们最终归于全局的平淡天真中。
在画面中,虽然以富春江景色为蓝本,但不是自然主义的再现,他不只在追求逼真,而是熔铸主观的情怀于自然景观的变化,这种物我同一特色,正是他绘画的真精神。
其目的在于构筑出一种宁和平淡的意境。
在这里,自然与人融为一体,世间锁事空尽,神奇莫测的变化竭尽了。
在《富春山居图》中,实景和空白几乎各占一半,虚实对比相得益彰,宋代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说:“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
何谓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才立意定景。
”可见中国画的创作心态是在天地间运筹置陈,表现的是天、地、人之间相和谐的景观,表面是在描绘自然,实则是描绘人本身。
中国画以淡为宗,而“空白”是淡的极至,中国画最终的意义,不是停留在物的表象上,而是由表及里,去把握生命的真谛。
对于绘画的章法与格局,黄公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写山水诀》中提出:“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高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平远。
”他改变了郭熙、韩拙以来“三远”准则。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黄公望将“阔远”替代了宋人的“深远”,这实际上体现出元代画格的转变。
实际上,这个“阔”字,使宋画成为元画。
宋代山水以“全景式”构图为特色,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是典型代表。
有元一代,赵孟頫新辟天地,《双松平远图》可见端倪,以后黄公望、倪攒、吴镇等人都往往采取这样的构图,近景坡石上丛树或竹松,中景虚处为水面,隔水对岸,远山层层,衬托其后,境界开阔,这就是黄公望所谓的“阔远”。
这种由近及远,层次清晰,以平远和高远结合来表现阔大意境的画格旨在追求一种既能表现山川丰美,又能显示出平淡简远的艺术境界。
黄公望主张:“画不过意思而已。
”显示了元代四家在艺术追求和表现上重视神韵和逸气的一致性。
主张“逸墨撇脱”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当时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要求,它既不同于前人甜妍的青绿重彩,也不同于锋芒毕露、规则刻板的南宋画风,而是转向简淡天真,雅素、恬静一路的水墨山水或浅绛山水。
而《富春山居图》便是他的这种艺术实践的验证和结晶。
黄公望的绘画作品,追求的是逸美、雅趣,在超然出世心境的映照下,画面中流露的是萧疏恬淡的美,是闲适逸迈的美。
作品已不只是以再现对象为满足,而是致力于作者主观意绪与表现对象神貌的化合。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公望将儒、道、释的哲理、观念揉合在一起,投身于自然大化,使精神与大化合一,以求得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审美达到平淡天真的至高境界。
黄公望坎坷的身世,决定了他归隐山林,寄情于诗画的人生。
“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
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临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
”所以,在黄公望的艺术生涯中,不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诗文中都始终贯穿着一个“隐”字。
在《富春山居图》中,他更是把这种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卓越的艺术判断力,是与他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全面的艺术素养,熟练的笔墨技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一代绘画巨匠,他是生不逢时的,他的才华,往往与混浊、奢侈、动乱的宦海现实相抵触,归隐势所必然,也唯其如此,他所蕴藏在心底的人生感受,才得以强烈地凝聚在他的笔端。
或雄大、或平淡、或奔放、或幽静,这正是画家的复杂思绪在美学领域的反映和折光。
《富春山居图》的“平远”给人以“冲融”、“冲淡”的感觉,不会给人的精神带来任何压迫。
一般说来,平远的用墨较淡,其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地,这更符合山林之士的精神境界,也是山水画更成熟的境界。
梅圣俞曾有诗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其实诗画乃是相通的。
平淡也是山水画的境界,当然亦可以指人生的境界。
人要淡泊,画才可淡泊。
淡泊不是没滋没味,而是在淡泊中有真味,有深味。
淡泊的画要笔意舒缓,墨气清和,可以使笔墨视觉浅淡出之,也可以不以浅淡出之,它是一种意韵。
在《富春山居图》中我们品味到的不是李太白诗中色彩流溢浪漫之美,而是一种类似品吸香茗时苦而后甘的回肠荡气,一种澄澈而悠长,恬淡而沉思的太极味,似一曲清音,随着画卷的展开在心头缓缓淌过。
参考文献:[1] 潘运告.清人论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2]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4] 徐建融.元代绘画藻鉴与艺术市场;上海书店出版杜1999年11月[5] 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