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__________________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2、课程与教学目标是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

3、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4、20世纪70年代__________________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__________________模式。

5、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利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6、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7、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融合课程和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8、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9、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第一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是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__________________。

10、广义的课程管理,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因此要完善教师体系,促进教师成长。

13、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__________________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4、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传播者、、__________________和受传者。

15、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__________________。

16、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
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方法,
17、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__________________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__________________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五类:光学媒体、音响媒体、__________________、视听媒体、__________________。

19、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20、为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形成性评价和__________________。

21、导向功能、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决策功能和__________________功能是课程
与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


1、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2、()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
3、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4、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
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
A人本注意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
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
5、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一种因素的制约?()
A课程目标
B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C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
D内容本身的
6、将课程的实施过程看作课程形成过程的一部分,认为在教学之前并没有一种完整的、规定好的课程。

这是()。

A课程实施的忠实实现
B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
C课程实施的参与制定观
D课程实施的实践观
7、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这说明教学动力具有()特征。

A方向性
B动力性
C动态性
D转化性
8、分组教学制中学生的分组主要有()、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9、()就是非操纵的教学。

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A非指导性教学
B自学
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
10、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11、下面不属于现代教学媒体发展趋势的是()。

A多媒体化
B实用化
C网络化
D智能化
12、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
A科学性
B教育性
C启发性
D正规性
13、根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把评价分为(、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C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D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
14、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有关仪器或中介,可以把课堂观察分为()。

A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B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C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D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2、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4、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3、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5、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6、简述教师如何影响校本课程开发。

7、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9、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10、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1、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12、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13、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1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15、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
1、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2、论述我国现阶段的课程设计的特点。

3、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6、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五、实例分析题(30分)
一、下面是—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

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

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

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

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牛、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

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枚的课程。

二、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三、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30毫米”“60毫米……!”教师:“我经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叠起来的高度”。

学生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

教师列出式子:0.083×230,,对学生说:“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


试用学过的数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