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冰川、冰缘地貌》幻灯片
五、冰川地貌---冰碛地貌
冰碛地貌形态,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 堤、鼓丘等。 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冰碛物堆积或覆盖而 成的丘陵称为冰碛丘陵。 侧碛堤,冰川消退过程中在冰川谷两侧由 冰碛物堆积而成的长堤。 终碛堤,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通常在冰 川末端处堆积成弧形的堤,称为终碛堤
✓ 裂隙被地表水周期性的注入冻结,使裂隙扩大
并为冰体填充,剖面成楔状,称为冰楔。
✓ 当气温转暖,冰楔融化被石质构造土中最典型的是石环。
在颗粒大小混杂而又饱含水分的松散土层中, 冻融作用产生的垂直分选和水平分选,使砾石 由地下被抬升到地面,再集中到边缘,并呈环 状分布,而细粒土或碎石那么位于中间。
《冰川、冰缘地貌》幻灯 片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一、冰川概述
冰川覆盖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0%左 右,其中南极洲和北美洲的格陵兰半岛 分布面积最大,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寒高 纬高山地区。 冰川形成过程: 新雪----粒雪----冰川冰----冰川
✓ 是多年冻土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微地貌形态。
✓ 由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地表,因冻裂作用和冻融
分选作用而形成网格式地面,单个网眼近于对 称的几何形态,如呈环形、多边形。
✓ 多边形构造土可分为石质构造土和泥质构造土。
泥质构造土
✓ 也称多边形土,是土层冻结之后,温度继续降
低,引起地面收缩,或土层干缩,产生裂隙而 成。
十、冻土地貌
石河、石海和石冰川
✓ 寒冻风化作用下,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
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形成石 海。
冰川与冰缘地貌
第五节 冰缘(冻土)地貌 冰缘(冻土)
一、冰缘地貌
冻融作用产生的地貌,泛指不被冰川覆盖的 气候严寒区。因大体与多年冻土分布范围相当, 又称冻土地貌。
二、冻土
冻土是温度小于零度,含冰的土层或岩石。 按其冻结时间长短,可分季节冻土(冬冻夏融) 和多年冻土(常年不化)。
三、冻融作用
指冻土层中水分的冻结与融化,是冰缘地貌 发育的最活跃因素。主要由于冻土温度变(周 期性正负变化)地下水变迁,岩石破坏,沉积 物分选受干扰,冻土变形等,主要表现为:冻 融风化,融冻扰动,冻融泥流。
(三)终碛垄
分布于冰川前缘地 带,由终碛组成的弧 形垄状地形。内侧缓, 外侧陡,相对高度因 地而异。
终碛垄
(四)谷丘
由冰碛物组成的一 种流线型丘陵,长轴 方向平行于冰流方向。
谷丘
四、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扇:融水河流带泥沙堆积,多个冰水扇 连成一片形成外冲平原; 砣形丘:狭长、弯如蛇的高地。主要是由略 具分选的冰水砾堆积成,有一定的磨圆度,发育 冲刷、填充物构造,呈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两 坡对称; 湖:冰积物堵塞,局部冰融水生成; 季候泥(纹泥)可判断年龄春季:粉砂多, 色浅,层厚;秋季:泥质多、色深、层薄。
属于山岳冰川向大陆冰川过渡的一种冰川类型, 分布在起伏和缓的高原或高山夷平面上。如我 国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冰岛等。
(二)大陆冰川
分布于两极、格陵兰等地。规模大,中央为冰雪 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运动中要依靠冰川自身巨 大厚度所产生的压力,自中心向四周,通常不受下 伏地貌的制约。
Photograph by Yar Petryszyn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第二节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地貌学: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3、冰碛物的矿物 成分与冰川源头和冰 床基岩的性质一致。
4、冰碛物一般缺 乏层理构造。
三、冰碛地貌
(一)冰碛丘陵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碛和 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的冰 碛丘陵。
山岭的相对两坡发育的冰斗后壁相互靠拢所形成 的十分尖锐的锯齿状山脊
3、角峰
山峰四周发育的冰斗后壁相互靠拢形成的金字塔形 的山峰。
冰斗、刃脊、角峰
(二)冰川谷和峡湾
1、冰川谷
冰川谷又称U形谷或槽谷,它的前身大部分是山 地上升前的河谷,以后由冰川侵蚀改造而成,但两者 的地貌特征却显然不同。
第一,冰川槽谷都有 一个落差很大的槽谷头, 就像河流溯源侵蚀的裂点 一样,但其形成原因则是 在于那里冰川最厚,底部 剪切应力大,处于压融点 状态,冰川冰可塑性强, 侵蚀力强。
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 主峰-卡瓦格博峰
玉龙雪山的冰川
冰舌融水
高大的冰塔林
绒布冰塔林
南极冰川融水
(三)冰川的演化
第二节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冰川对地面的侵蚀破坏作用,比河流强约5~20倍
(一)冰川的挖蚀作用
主要因冰川自身的重量和冰体的运动,致使底床基 岩破碎,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从而使裂 隙扩大,岩体不断破碎,冰川就像铁犁铲土一样,把松 动的石块挖起带走。
地球表面不同纬度雪线的分布高度
我 国 现 代 雪 线 高 度 分 布 图
(二)成冰作用
新雪的积累阶段(积雪阶段) 粒雪化阶段
成冰作用阶段 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
(一)冰川运动的机制
冰川与冰缘地貌
• 3、冻胀丘和冰锥
• 在冻土地区,由于冻结膨胀作用使土层产生局 部隆起形成的丘状地形称为冰丘。
• 随冬季活动层自上而下的冻结,地下水的承压 性不断增强,含水层从压力大的向压力小的地 方迁移、集中,同时,地下水分逐渐冻结成冰 透镜体,这就产生了很大的膨胀力。因而,当 它们超过上覆土层的强度时,地表鼓起成丘状。
• 一般发育于冰缘地区,大小不等,高数十厘米 到数米。夏季消失,地面下沉常引起地面变形。
• 若冻胀力过大,或表层冻结迅速融化而导致上 层强度突然降低时,则冻胀丘内的含水泥土常 可冲出地表,形成翻浆。
• 冰锥: • 成因与冻胀丘类似。
• 主要由冻结产生的承压重力水,冒出地表或冰 面后再冻结而成。
下几种类型:
• 1、山岳冰川。呈线状,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地 区。
• 2、山麓冰川。由山谷冰川超越山地范围,流出山口, 在山前平地汇合而成。
• 3、大陆冰川。规模最大的一类冰川,面积可达数百 万平方公里。
• 4、高原冰川。一般发育在中低纬地区的高原上,是 大陆冰川和山地冰川的过渡类型。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
峡湾
• 3、羊背石
• (二)冰碛地貌 • 1、冰碛丘陵
• 2、侧碛堤
• 3、终磧垄
• 4、鼓丘
• 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线形丘陵,长轴与冰 流方向一致,高几米-几十米,长度多为数百 米。
• 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缓,与侵蚀形 成的羊背石相反。
• 冰流受阻,将携带的底碛堆积,越过障碍物堆 积较少所致。
山麓冰川
• (三)冰川作用 • 1、侵蚀作用 • 拔蚀:冰川自身的重量和冰体的运动导致。 • 刨蚀:压力所引起。冰川厚100m,压力90t/m2
• 2、搬运作用 • 具有巨大的搬运能力。 • 具有逆坡搬运的能力。 • 碎屑物质被冰川携带而下,称为冰碛物。
第7章-冰川地貌
称为峡湾。
(三)羊背石 羊背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
大陆冰川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与石质洼地、湖
盆相伴分布,犹如羊群伏于地面,故称羊背石。 羊背石平面呈椭圆形,两坡不对称,迎冰面以 磨蚀为主,坡度平缓,常倾向上游,表面许多擦 痕;背冰面以冻融风化、挖蚀作用为主,形成表 面参差不齐的陡坡。羊背石的长轴方向与冰川运 动方向一致。
冰川运动方向
砾石
羊背石
羊背石的发育
羊 背 石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 冰川堆积地貌
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
冰川不仅具有很大的侵蚀力,还具有强 大的搬运能力。被冰川搬运的、不加分选 的碎屑物质,统称为冰碛物。冰碛物中的 巨大石块叫漂砾。
运动中的冰碛物,根据它们在冰川中分布的位置不同, 可有不同名称。
雪线分布的高度各地不同,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地
貌的综合作用。
气候的影响表现在:a.温度越高,雪线越高;温
度降低,雪线也降低(夏季高于冬季,低纬区高于高
纬区)。b.雪线位置还与降水量有关,一般固体降
水量越多,雪线越低;固体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因此,全球最高的雪线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
压带)。
最有利于冰雪积累的是海洋性气候。因为它有丰 富的降水量,可以获得足够的补给;夏季凉爽,不 利于冰雪融化。反之,干燥大陆性气候就不利于冰 雪的堆积。由于南半球气候的海洋性程度较北半球 为强,所以雪线高度比相应纬度的北半球要低。
(二)成冰作用
固态降水落到雪线以上的地区,在一定的条件 下得到保存,形成雪盖。与此同时,在结构上会 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过程,才能产生冰川冰。
(1)新雪降落地表后,在升华再结晶作用下,
雪花棱角很快消失、变圆,成为雪粒,并使粒雪
《地貌学》第七章冰川地貌与冰缘地貌 (3)
蛇形丘分布于冰川作用区内。蛇形丘的形成主要 是冰下隧道堆积的结果。在冰川消融期间,冰川底部 河流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流水挟带着许多 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直至冰水堆积物堵塞隧道。 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 形丘。
2、冰砾阜阶地只发育在山岳冰川谷中,由冰水沙砾 层组成,形如河流阶地,呈长条状分布于冰川谷地的 两侧。它是由冰缘河流的沉积,在其与原冰川接触一 侧,因冰体融化失去支撑而坍塌,从而形成了阶梯状 陡坎,沿槽谷两壁伸展。
冰水堆积地貌
3、锅穴指分布于冰水平原上 的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 十余米至数十米。锅穴是埋藏在 沙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塌陷而 成。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地貌
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 (一)运动冰碛物的类型 运动中的冰碛物,依照它们在冰川中
分布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
1、表碛
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具有向下游增 多的趋势。
2、侧碛 位于冰川两侧的称侧碛。
3、中碛
分布于冰川中部向下延伸的冰碛,叫做 中碛。
当两条或数条冰川相汇合时,相Βιβλιοθήκη 冰川 的侧碛就合二为一,形成中碛。
冰碛丘陵
(二)侧碛堤
随着冰川的退却,原聚集在冰川两侧边缘 的大量碎屑物质堆积在地表,形成与冰川流向 平行的长条形冰碛堤岗,叫侧碛堤。
(三)终碛垄
当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冰碛 物就会在冰舌前端堆积成弧形长堤,称为终碛 垄。山岳冰川终碛垄高度常达百米以上,但延 伸长度较短;大陆冰川终碛垄高度较低,约数 十米,但延伸长度可达数百千米。终碛垄的形 态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有三方面的表现:①横 剖面不对称,即外坡陡、内坡缓;②高度不对 称,即内低外高;③溢出山口的冰川终碛垄往 往向一侧偏转,它表现在东西流向的冰川上最 为明显。终碛垄内侧地势较低,常积水成湖。
7冰川与冰缘地貌
• 泥质构造土(多边形土) • 由细粒粘土组成的,坡度平缓的冰缘地区,当 冻土活动层冻结后,若温度继续下降或土层干 缩,因冻裂作用而产生裂隙,形成了呗裂隙所 环绕的中间略有突出的多边形土。 • 其规模大小不等。
• 石质构造土(石环) • 石环是指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砾 所环绕的石质多边形土。 • 由松散的沉积物组成的冻土上层,频繁的冻裂 作用和冻融分选作用,使土层中的砾石不断被 抬举,渐渐挤向地面,由于土地微拱,块砾便 向边缘的裂隙移动、集中,从而形成了网格状 或环状的石质构造土。
• 石河:山坡冻融崩解产生的大量碎屑充塞、滚 落到沟谷中,由于厚度加大,在重力作用下沿 湿润土层表面发生整体运动,这种运动的石块 群体即称为石河。其运动速率较低。
• 二、构造土 • 由松散沉积物组合的地表因冻裂作用和冻融分选作用 形成的网格形成的地貌形态。按其组成成分和作用性 质的差异,可分为两类:泥质构造土、石质构造土。 • 其形成过程:垂直分选作用、水平分选作用,形成地 区一般比较水平。由于大小砾石抬升快慢不同,可形 成大石环内有小石环的现象。 • 形成条件:有一定比例的细粒土、充足的水分。 • 形成时间:大雪山的观测表明,砾土埋下2cm,一个 月即被抬出,侧向移动2-5cm。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 貌
冰川近景
§1 冰川地貌
• 一、冰川作用 • (一)冰川的形成 • ⑴雪线:多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雪线是纯 物质的平衡线,在雪线上雪的积累量与消耗量相等, 所以有人有成雪线为零物质平衡线。只有在雪线以上, 雪的积累量大于消耗量,雪才能积累形成冰川,因此 雪线是冰川的生命线。 • 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①温度;②降雪量; ③地形条件。 •
• 1、石海和石河 • 石海:基岩经剧烈的冻融风化破坏产生大量的巨 石、角砾,它们就地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所形成 的满布石块的地形。富有节理、硬度较大的块状 基岩是形成石海的物质基础。严寒而温差较大是 其形成的气候条件。石海形成后,很少移动。有 人认为石海是多年冻土的村志。有研究认为石海 的分布高度总比雪线低200~500m。
地貌学——冰川与冰缘地貌
三、冰碛地貌
(一)冰碛丘陵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冰碛和内碛等都 将坠落于底碛之上,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冰碛丘陵。它们分布 零散,大小不等。
(二)侧碛堤
随着冰川的退却,原来集于冰川两侧的边缘的大量碎屑物质露 出地面,形成与冰川流向平行的长条状冰碛岗,叫侧碛堤。
(三)终碛垄
终碛垄分布于冰川前缘地带,系由终碛组成的弧形垄状地带。
★雪线的分布高度
雪线的分布高度取决于气温高低与降雪量大 小,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受气温分布控制,全球雪线高度最高不在赤道, 而是在亚热带高压带,如南美安第斯山雪线高达 6400m(世界最高)。在赤道非洲为 4500 —— 5200m,阿尔 卑斯山降低至 2400 —— 3200m,而 北极则只有100 —— 300m。 ◆受降雪量控制,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雪线高度约 4600m,其 北坡则升高至约 5500m; ◆受坡向影响,天山北坡雪线高度为 3500 ——3900m,南坡 为 3900 —— 4200 m。
◆根据冰川形态、发育阶段和地貌特征的差异, 山岳冰川可再分为:悬冰川(<1km2)、冰斗 冰川(数km2)、山谷冰川、山麓冰川(极地 或高纬)、平顶冰川(是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 的一种过渡类型,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原和高 山夷平面上,故又名高原冰川或高山冰帽)。
第二节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冰蚀作用:挖蚀与磨蚀; 搬运作用: ◆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碛物,巨大 的砾石称为漂砾。 ◆冰碛物分为 6 种:表碛、侧碛、中碛、底 碛、里碛、终碛。大陆冰川只有底碛和终碛 两种。 堆积作用:冰碛物结构疏松,堆积杂乱, 无层理,磨圆度极差。
地球上各雪区雪线分布高度起伏多变。这主要取决于 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前者首先是温度。其次,降 水量与雪线的位置关系密切。固态降水量越多,雪线越低, 固态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地貌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山势.坡向等方面。
自然地理学-冰川与冰缘地貌PPT文档55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自然地理学-冰川与冰缘地貌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高中地理地貌复习:冰缘地貌和冰川地貌
高中地理地貌复习:冰缘地貌和冰川地貌高中地理地貌复习:冰缘地貌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冰缘原意为冰川边缘地区,今一般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范围相当于冻土分布区,部分季节冻土区也发育冰缘地貌。
因而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
地表由于气温的年、日变化及相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冻结和融化过程称冰缘作用。
主要有冻胀作用、热融蠕流作用、热融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
冰缘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有:石海、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冰丘和冰锥,热融地貌、雪蚀洼地。
冰川地貌组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冰川中心到外围由侵蚀地貌过渡到堆积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为:雪线以上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至终碛垄为冰川侵蚀-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垄、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带。
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第七章 冰川地貌
• (一)大陆冰川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
• 冰盖,简称冰盖,是不受地形约束而
• 发育的冰川。习惯上把超过50000km2
• 面积的冰川才当作冰盖。
• 主要有:南极冰盖(1380万km2);
•
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一)大陆冰川
分布于两极、格陵兰等地。规模大,中央为冰雪 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运动中要依靠冰川自身巨 大厚度所产生的压力,自中心向四周,通常不受下 伏地貌的制约。
峡湾
挪威
(三)羊背石
它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 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 区,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 犹如羊群伏在地面,故称。 羊背石表面常留下一些擦 痕和磨光面。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羊 背 石
Photograph from: /jpkc/jpkc1/2004/zrdl/ziran.files/frame.htm
3、角峰
不同方向多个冰斗后壁后退,成棱角状陡峻山峰。 由于坡陡,上部冰雪难停积,外力以冻融风化,雪崩, 冰崩作用为主,陡直中下部主要是冰川雪蚀霜冻作 用,导致内凹。
Photograph from:
犁头尖角峰(庐山)
冰
斗
湖
冰斗的形态
冰斗、刃脊、角峰
冰川冰形成过程
降雪→粒雪(一般粒径 <1mm,由升华再结晶作用 形成)→ 冰川冰(致密块状, 密度为 0.9 左右,由重压下 的重结晶作用生成)。
冰川冰
•冰川可成冰、水、汽三相 并存状态。在重力和压力的 作用下,冰体向雪线以下地 区缓慢流动,伸出冰舌,形 成冰川。
•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 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坡度与冰川厚度)。
第七章 冰川地貌
2019/9/15
38
• 乘车沿乌--库(库尔勒)公路南行,便可到 达一号冰川近侧。这里呈淡蓝色而晶莹夺 目的冰川银瀑,令人啧啧称奇。在冰舌前, 科研者凿成的80余米长的大冰洞,如童话 中白雪公主的银殿。洞口水珠涓滴而下, 令人联想到神话传说中的“水帘洞”。四 周山崖上,旱獭欢跳,雪莲竞放,一派生 机盎然的景象。
①冰蚀地貌带——分布于雪线以上,地貌类型有冰 斗、刃脊、角峰等;
②冰蚀—冰碛地貌带——分布于雪线以下、终碛堤 以上。既有冰蚀作用,又有冰碛作用。地貌类型 有槽谷、悬谷、冰蚀三角面、羊背石、冰碛丘陵、 侧碛堤等;
③冰碛地貌带——以终碛堤为代表。地貌类型有终 碛堤、冰水湖、冰砾阜、冰砾阜阶地等;
④冰水堆积地貌——地貌类型有冰水扇或外冲平原 等。
3
2、成冰作用
①新雪——刚从空气中降下的雪称为新雪,棱角状。
②粒雪——新雪降到地面以后在自动圆化作用下, 由棱角状转变为圆球状,这种圆球状雪称为粒雪。
③冰川冰——粒雪形成以后,因雪越积越厚,粒雪 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巨大压力作用下,空 气被排走,粒雪发生重新结晶作用,聚集变大, 形成冰川冰。
2019/9/15
第七章 冰川地貌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雪线、冰川的运动、冰川的类型;
2、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3、第四纪冰期。
●本章内容——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 的物理变化过程以后,变成具有可塑性、缓慢流 动的冰体,这种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不流动的 冰体称为冰川冰。现存于地球上的冰川地貌可分 为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和现代冰川作用形 成的冰川地貌。
1、山岳冰川——呈线状,一般分分布在中低 纬度高山地区。
①冰斗冰川——规模小,源头为冰斗,冰斗 底部海拔高度与雪线分布高度近于一致。 冰斗高度可指示雪线高度。
冰缘地貌
一、冻土及其分布
冻土是指地温处于0℃以下,并含有冰的岩(土)层。温度状 况相同但不含冰的,则称寒土。按冻结时间的长短,冻土可分 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二类。前者每年冬季冻结,夏季融解; 后者长期处于冻结状态。这里所指的冻土就是指多年冻土而言。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二层,上层为冬冻夏融的活动层;下层为 长年冻结的永冻层。它们的厚度随纬度高低或海拔高度而变化。 纬度或海拔越高,地温越低,永冻层越厚,活动层越薄。因此, 活动层由高纬向低纬增厚,如极地附近厚度为0m,到了北纬 48°增大为4m。永冻层相反,由高纬向低纬减薄,如极地附 近厚度大于1000m,至北纬48°减为1-2m。
第七章 冰缘地貌
“冰缘”有冰体周围或冰川活动区外围地带之 意,但更重要的是其气候特征,一是寒冷, 尤其冬季特别寒冷,气温低达摄氏零下几十 度;二是降水少,地表无积雪成冰;三是风 力强盛,大部分时间为反气旋风系所控制。
在高山高原和高纬、极地区,气温低而降水 量少的地方,地温常处于零温或负温,水分 渗入土中后,上部发生周期性冻融,下部则 长期处在冻结状态,这就是多年冻土。由于 多年冻土层的存在而产生的一系列独特的地 貌,称为冰缘地貌或冻土地貌。
热融沉陷:平坦地面因地下冰的融化而产生各种负地貌。即 永冻土上部因温度升高,地下冰融化引起地面塌陷形成的各 种洼地。由热融沉陷形成的地貌有沉陷漏斗、沉陷盆地等。
冰椎是结冰的小丘。形成过程与冻胀丘相似,但因地 下水的承压力很大和表土层的抗压强度小,使地下水 冲破表土层,溢出地面结冰形成的锥状冰体。
4、热融地貌:由热融作用产生的地貌。可分为:
热融滑塌:常出现在有一定坡度的地面。它的成因是 因为融冰时,永冻土的上部的活动层及其中的冰体周 期性融化,下部有永冻层的阻挡,融化的水不能下渗, 结果造成活动层的松散土体被水浸湿,内摩擦减小, 在重力作用下就缓缓向下移动。
第七章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一、几个基本概念
1.雪线 大气固态降水的年收入等于年支出的界线
昆仑山雪线
一、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本概念
2.成冰作用:雪花->粒雪->冰川冰->冰川
雪花 粒雪 冰川冰
“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雪 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 增加。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 时进行得最快。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 平均粒径增大。当集合体的密度达到约 0.84 克/立方厘米时,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 得不可渗透。这标志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 化。”
冰碛物
1.冰川搬运、堆积作用
1.冰川搬运、堆积作用
2.冰碛地貌
2.冰碛地貌
3.冰水堆积地貌
3.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堆积是冰碛物经过冰融水的再搬运和堆积而成。因此,它除了保留有冰碛特 点之外,更多的是具有流水作用的特征。按冰水堆积的位置不同,分为冰下冰水 堆积和冰外冰水堆积二种。 (1)蛇形丘 主要分布于大陆冰川之下的冰水堆积地貌,为形态狭长而又弯曲 的一种低丘陵。因它蜿蜒如蛇形,有的在平地,有的匍匐于高地上,故得名。高 度一般为10—30m,丘顶狭窄,宽仅数米,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延伸方向大致 与冰流方向一致。组成蛇形丘的物质较粗,主要是沙砾质,透水性强,具有流水 的分选性和沉积层理,如水平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等。表面常覆盖一层冰碛 物。
唐古拉山冰缘
在极地高纬及高山高原的地下,当地温终年处于0℃以下时,被冻 结的岩(土)层称为冻土。在这里由融冻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称为冻 土地貌。全世界冻土面积为3500万km2,占陆地面积的23%。在我 国冻土面积为215万km2,占我国面积的22.3%,主要分布于北纬 48°以北的黑龙江省北部和我国西部海拔3500m以上的高原(青藏、 帕米尔)和高山地区。冻土地貌对于公路、铁路、厂房等的工程建 设有着重大影响。
G自2-7冰川地貌
.
6
三、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一)冰川作用
1、冰蚀作用:挖蚀与磨蚀; 2、搬运作用: ◆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碛物,巨大 的砾石称为漂砾。 ◆冰碛物分为 6 种:表碛、侧碛、中碛、底 碛、里碛、终碛。大陆冰川只有底碛和终碛 两种。 3、堆积作用:冰碛物结构疏松,堆积杂乱, 无层理,磨圆度极差。
.
.
87
珠穆朗玛峰下的终碛垄
—— 2005年9月
.
88
珠峰终碛垄回望
—— 2005年春
.
89
中科院大本营 —— 2005年夏
.
90
韩国遇难者2004 —— 2005年夏
200705又有两人(韩国. )遇难
91
珠峰考察的历史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希拉瑞 爵士首次登顶。50 余年来,累 计已有超过 1300人成功登顶, 而不幸遇难者>182人。
.
73
悬谷1
.
74
悬谷2
新西兰
.
75
U 形谷1
.
76
U 形谷2
.
77
U 形谷3
.
7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峡湾1 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在冰期 时,这里沿冰期前的河谷发育了山谷 冰川;而冰后期之后,原来的冰川谷 被上升的海水部分淹没,形成了两侧 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 大的海湾,称为峡湾或峡江。
山岳冰川是完全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主 要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带,在亚洲山区尤其发 育。山岳冰川发育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 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
◆根据冰川形态、发育阶段和地貌特征的差异, 山岳冰川可再分为:悬冰川(<1km2)、冰斗 冰川(数km2)、山谷冰川、山麓冰川(极地 或高纬)、平顶冰川(是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 的一种过渡类型,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原和高 山夷平面上,故又名高原冰川或高山冰帽)。
《地貌学》第七章冰川地貌与冰缘地貌 (2)
悬谷
2、峡湾
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这里 沿冰期前河谷发育的山谷冰川,其下游 入海后仍有较强的侵蚀能力,继续刷深、 拓宽冰床;冰期后,受海浸影响,形成 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 很大的海湾,称为峡湾或峡江。挪威海 岸有一个峡湾长达220千米,南美巴塔哥 尼亚海岸的峡湾深度达1288米。
(二)冰川的磨蚀作用
冰川的磨蚀作用是由冰川对冰床产生 的巨大压力所引起的。如冰川厚度为100 米时,每平方米的冰床上将受到90吨左右 的垂直静压力。通过冰川的运动,使底部 石块压碎;压碎了的岩屑冻结于冰川的底 部,成为冰川对冰床进行刮削、锉磨的工 具,从而形成一些粒级较细的冰碛物,以 粉砂、粘土为主。
冰蚀洼地与冰蚀湖
第四,在平面图上,槽谷的显
著特征是它的贯通性,冰期前的 山咀大多数被削平,因而十分顺 直;同时冰川谷平面上是上游宽 下游窄,因上游冰量大,侵蚀强, 下游冰蚀弱。
冰前期河谷交 错山咀
冰川期
顺直的冰川谷与冰蚀三角面
第五,在主、支冰川汇流处, 常因冰量不同而引起了侵蚀强度 的差别。主冰川比支冰川厚度大, 侵蚀力强,槽谷深度也大,当冰 川衰退后,支冰川槽谷就高挂在 主冰川槽谷的谷坡上,形成悬谷。
峡湾2 挪威
峡湾新西兰
冰斗与峡湾 澳洲
(三)羊背石
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 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 故称羊背石。
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形态两坡 不对称;迎冰坡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 作流线形,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 面等痕迹;背冰面则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挖蚀 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作锯齿状的陡坡。
的前身大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河谷, 以后由冰川侵蚀改造而成,但两者 的地貌特征却显然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各种冰碛物堆积而 成的高低起伏的丘陵状地貌
大陆冰川形成的冰碛丘陵规模大,高度大,而 山岳冰川小
2
终碛垄:分布于冰舌前端的弧形垄岗,内侧 缓,外侧陡
终碛垄可能会受到后期流水的切割,成为一系列 孤立的小丘
3
侧碛垄:在冰川两侧边缘,大量的碎屑物堆 积而成的长条状堤岗
4
鼓丘:由冰砾泥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主 要分布于大陆冰川中,山岳冰川中少见。 鼓丘内有时含有基岩核心,形如羊背石,两坡不 对称,迎冰坡陡,背坡面缓,含泥量较高
%)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固态水库,补给水源, 对农业生产意义巨大;危害:滑坡、沉陷、隆起 和泥石流等工程地质病害,大规模的冰川进退影 响气候、水系、动植物分布以及海面升降、地壳 均衡运动等
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目前全球冰川面积约为1550 ×104 km2 ,占陆 地总面积的10%以上。冰川总体积(2400 — 2700)×104km3 。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冰川最集中的地区,冰盖面积 约1260 ×104 km2 ,包括四周的边缘冰棚,则 为1320 ×104 km2 。冰盖平均厚度为2000m , 南极冰层最厚达4267m。北极地区包括格陵兰岛、 加拿大极地岛群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冰川总面 积约200 ×104 km2 ,其中格陵兰冰盖面积即达 173 × 104 km2 ,巴芬岛上的巴伦斯冰帽面积 达5900 km2 ,得文岛冰帽面积超过15500km2 。
主,背冰面挖蚀作用强,坡度较陡,表面坎坷不 平,横剖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
羊背石
羊背石示意图
羊背石(博格达峰北坡)博格达峰是东部天山第一高峰,博格达
山最早隆起于晚二迭世,在中生代和早第三纪遭受剥蚀夷平,在喜马拉雅运 动中再次隆升为雄伟的山峰。 峰区基本保持原始自然景观。该峰已对外开放,成为新疆对外开放的15 座山峰之一。
山谷冰川。低于雪线流入山谷的冰流,叫做冰舌。 盆与周围山坡的粒雪原常常连成一片。
山谷冰川:山谷冰川有单式、复式、树枝状
和网状几种,各有自己的形态特征,并分别代表 山谷冰川演化的不同阶段。
没有支流汇入的山谷冰川,称为单式山谷冰川; 只有一两条支流汇入的山谷冰川,称为复式山 谷冰川,两者又可合称阿尔卑斯型山谷冰川; 有较多支流汇入,在平面上状如树枝的山谷冰川, 称为树枝状山谷冰川;而支流极多,主支冰川 相互交织,形如蛛网者,则称网状山谷冰川。 所以又叫做喜马拉雅型山谷冰川。
(2)冰斗冰川:发育在冰斗中的冰川,面积大 的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小的不足1 平方公里。 冰斗是一个形似围椅状的积雪洼地,冰斗由三个
部分组成:陡峭的后壁、凹陷的冰斗底、出口处
高起的冰坎,其底部的高度与雪线位臵相当
(3)山谷冰川: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雪线下
降,补给增加,冰斗冰川溢出冰斗进入山谷形成 它和两侧谷坡的界限很分明,而雪线以上的粒雪
冰斗冰川
横断山脉
山谷冰川
祁连山七一冰川
云南梅
2.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曾经占据很广阔的面积, 但目前只发育在两极地区。由于面积和厚度都
很大,冰流不受下伏地形影响,自中央向四周
流动。冰流之下常掩埋巨大的山脉和洼地。南 极和格陵兰岛的冰川就是大陆冰川。大陆冰川 中央为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因外形凸起呈 盾状或饼状,又称冰盖或冰盾
雪线位臵最高处并不在赤道,而在南北两个亚热 带高压带。这两个高压带同赤道带的温度差别并 不显著,降水量却相当悬殊,亚热带高压带降水 量的急剧减少,使雪线上升到最大的高度。 南美20 °—25 °间的安第斯山雪线高达6400 米,是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 山地北坡雪线比南坡低。我国祁连山南坡雪线在 4700 —5000 米,北坡仅约4400 —4600 米,表 现了地形的影响。但是地形不仅影响温度,也影 响降水分布,如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印 度洋的西南季风,致使南坡多雨,雪线为 4400 —4600 米,北坡降水量很少,雪线上升到 5800 —6000 米。这就是为什么喜山南坡雪线位 臵比北坡低的重要原因
带这些岩块进一步锉磨岩床,使冰床加深。岩石 表面出现磨光面、刻槽、擦痕。冰川擦痕多呈钉 头形,即钉头鼠尾特征,头部粗而深,代表冰流 来向。
二、冰蚀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位于雪线位臵以上 (1)冰斗:与雪线位臵相当,原因:这里冻融 作用比较频繁,容易形成冰川与冰蚀地貌
(2)刃脊:山岭的相对两坡发育的冰斗后壁相 互靠拢所形成的十分尖锐的锯齿状山脊
南极冰盖
南极冰盖
海螺沟冰川冰瀑
海螺沟在四川甘孜境内,四川最高峰贡嘎山峰的(东坡)脚下,冰川的位置只有海 拔3000多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为数极少的低纬度、低海拔现代冰川之一,距成 都282公里。
冰舌融水
高大的冰塔林
绒布冰塔林
冰川融水
南极
冰川的演化 思考:BP129图中由A-B-C,表 示冰川的前进还是衰退? 依据冰川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类。根据冰川的动力 活动性可以划分为积极冰川、消极冰川和死冰川; 以冰川温度状况为依据可划分温冰川和冷冰川两 类,等等。 温冰川除表层在冬季可以暂时变冷外,整个冰川 厚度大致接近于压力融点,冰内包含液态水,这 种融水湿润基床后,可促进冰川冰的滑动,因而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冰川运动速度较之冷冰川 要大。冷冰川深部缺乏融水,冰川和它所覆盖的 基岩冻结在一起,这就直接影响了冰川移动的速 度,削弱了它的侵蚀力量。
山岳冰川
冰斗冰川 山谷冰川 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
大陆冰川
1.山岳冰川 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山区,由于雪 线较高,积累区不大,因而冰川形态受地形 的严格限制。山岳冰川按形态又可以分为:
(1)悬冰川: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冰
川。悬冰川依附在山坡上,面积通常小于1
平方公里,对气候变化的反映十分灵敏。
悬冰川
三、冰川的运动
形式 因重力作用产生的塑性变形
基地部位的块体滑动(主要)
冰川厚度(雪线附近最厚) 影响冰川 冰床坡度 冰舌的表层、垂向方向 补给区 下部>上部
速度的因素
不同部位
不同时间
不同规模的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敏感性不同
四、冰川类型及其演化
按照冰川的发育规模、运动性质及所处 的地貌条件,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 冰川两大类 悬冰川 冰 川 类 型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冰川和冰缘地貌发育的条件:高纬度和高山地区, 气候寒冷,年均温在0℃以下,地表常年积雪易 形成冰川和冰川地貌或冻土地貌 分布:世界冰川1.55*107km2,占1/10,多年冻土 占24%,中国二者合计225* 104km2,占23%
•意义:现代冰川是一种宝贵的淡水资源(占85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地貌
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
冰碛物的概念:凡是被冰川搬运的物质统称为
冰碛物,其中巨大的砾石叫做漂砾
冰川的搬运能力特别强大,可将成千上万吨的
岩石搬运到千里之外,如斯堪的纳维亚冰盖-- 英国、德国、波兰、俄罗斯等地。喜山冰川搬运 的漂砾直径达到28m,西藏东南部的山谷冰川将 花岗岩漂砾逆坡抬高200m
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 主要因素。 多年积雪的形成要求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长 期保持在0 ℃以下。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具 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和自平地向高山递减的 规律,所以低纬地区雪线位臵比较高,高纬 和极地雪线位臵则比较低。
温度:尤其是夏季气温 降水:负相关
正相关
如:处于西风带的亚欧大陆中纬山地,阿尔卑斯 山--高加索山脉--天山 雪线越来越高
冰碛物的分类
表碛
支冰川 侧碛 侧碛 侧碛
支冰川
里碛
中碛
侧碛 支冰川
侧碛
底碛 终碛 注:大陆冰川只有底碛和终碛
中碛 主冰川
堆积作用:
冰川消融时,各类冰碛物就会在相应位臵上坠 落,堆积成各种地貌 冰川堆积物结构疏松,没有层理,无分选,大小 混杂,由细小的泥沙与巨大的漂砾混合而成,又 称冰川泥砾
二、冰碛地貌
A 蛇形丘:为大陆冰川之下的冰水堆积地貌,是 一种狭长而曲折的高地,蜿蜒伸展如蛇形,故名 蛇形丘。 蛇形丘两坡对称,丘脊狭窄。大的蛇形丘长达 数十公里,有的还爬上高坡。 成因: 一是冰下隧道沉积说,主要是冰下河道中的沉 积,当冰川融化后,沉积物便显露出来,成为蛇 形丘。组成物质几乎全部是大致成层的砂砾,偶 夹冰碛透镜体。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地区。 二是冰水三角洲沉积说,上游为冰下隧道沉积, 下游为隧道口外的三角洲沉积
亚洲冰川面积共114000 km2 ,主要分布在 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青 藏高原、天山和帕米尔。其中我国冰川面积 共57000 km2 ,恰占亚洲冰川面积的 50%。 北美洲冰川面积共67000 km2 ,主要分布在 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地区。南美洲冰川面积约 25000 km2 。 欧洲8600km2 ,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 阿尔卑斯山。大洋洲1000 km2 ,主要分布 于新西兰。 非洲是全世界冰川最少的大陆,冰川面积只 有23 km2 。这是由于非洲大陆纬度低,气 温高而降水少,雪线位臵高所致。
鼓丘景观
三、冰水堆积地貌
1 概念:冰水是冰川的融水。冰水堆积地貌 主要是冰融水对冰碛物进行再搬运和再堆积而 成,因此冰水堆积物有冰川作用的痕迹,还有 流水作用的性质。堆积物具有一定的分选性, 磨圆度和层理。
2 类型 冰水堆积地貌主要有蛇形丘、冰砾埠、 冰砾埠阶地、锅穴、冰水扇、冰水平原、冰湖 三角洲等 、季候泥等。
冰碛物增加,能量消耗多,侧蚀能力降低 阶地面和岩坎三部分组成;岩坎和冰蚀盆是冰川 沿着岩性软弱或断裂解理面侵蚀而成
冰川谷纵剖面呈阶梯状下降,每个冰阶由冰蚀盆、
(2)悬谷:在主支流冰川相互汇合处,支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