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传统文化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传统文化的故事

春秋末年,吴国有个叫子游的书生拜圣贤孔子为师。孔子教导他说:“当政者要用礼

乐教化老百姓,这样他们就会听从政令,安居乐业。”子游学成后,当上了鲁国武城的地

方官。他谨遵师训,以礼乐教化百姓,使人们遵从礼仪。这天,孔子带着几个弟子来到武城,听到城里到处有弦乐歌声,他非常高兴。子游见到老师后,恭敬地说::“我听从老

师的教导,用礼乐教化百姓。现在人们不再野蛮粗俗,而是懂得礼貌了,治安自然就好了。”子游学以致用,受到了孔子的赞赏。

子游学有所成,谨遵师训,以礼乐教化百姓,使人们遵守礼仪。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青少年应当学习他的学以致用,使知识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的运

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但能充实自己,还能造福社会。这就是实现治学明礼的终极意义。

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他出身贫寒,所以他读书不多,懂得的知识很少。有一次,吴王孙权劝他多读些书,说读书对治军有很大的益处。吕蒙就决定下一番苦功夫,不

辜负吴王的期望。从那以后,吕蒙不管军务如何繁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读书,渐渐地,学问大有长进。一天,东吴大都督鲁肃跟吕蒙谈起了军事。吕蒙提出的见解非常深刻

而精辟。鲁肃听后,觉得他跟自己以往印象中重武轻文的吕蒙大不相同,就大为赞赏。吕

蒙开玩笑地说:“咱们三日不见,你当然要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人,即另眼相了呀!”

吕蒙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但他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最终达到智勇兼全。对青少

年来说,为了今后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必须从

现在开始,抓紧宝贵的学习时间和机会,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竞争意识,树立

忧患意识。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

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

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

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

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

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

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

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

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

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

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

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和尚,非常喜欢梅花。有一年冬天,他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吟了一首《早梅》,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云游天下时,曾拿着自己写的这首《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郑谷以后,说:“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经过反复推敲,他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却使《早梅》更贴近题意了。齐己非常佩服,叩地膜拜。从此,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即改正一个字的老师。一篇好的诗文,在经过别人的评论或改正后会更加趋于完美。有些青少年也用投稿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但在写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扰和阻滞。此时,就不妨多问问身边的同改,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所谓集百家精华成精辟文章便是由此而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