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区别

合集下载

简论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和伤寒表实

简论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和伤寒表实

简论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和伤寒表实关键词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伤寒表实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荣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故为诸经之藩篱。当外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以致荣卫不和,卫外失职,正邪交争,故出现太阳病的主要脉证,因人体有强弱,感受邪气的不同,所以太阳病有经证和腑证之分,经证有伤寒(表实)、中风(表虚),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别,治法因之而异。如《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就是太阳病中风表虚证治的主文。又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这就是太阳病伤寒表实证治的主文。由于我们对太阳病,恶寒、荣卫、虚实的认识各论不一,至今尚未完全统一,因而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外界邪气作用于人体而发生疾病,疾病的产生就是邪正相争以致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一般来说,邪和正都各自有其阴阳之分,阳邪既从阳又伤阴,阴邪既从阴又伤阳。就太阳病“中风”与“伤寒”而言,邪气是风和寒,正气是荣和卫。风虽属阳邪,风为百病之长,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但常兼挟其他邪气而致病,如挟寒则为风寒,其性乃从寒属阴,通过人体内因正气起作用而发生表寒证;如挟热则为风热,其性乃从热属阳,通过人体内因正气起作用而发生表热病症。太阳病“伤寒”固属寒邪的阴邪为病,“中风”亦属风挟寒邪的阴邪为病,都属阴邪犯表,故均见表寒证,而治宜桂枝汤或麻黄汤的辛温解表法。太阳所统摄的荣卫正气,本来是保护体表,防御外邪的。故在外邪侵犯太阳时,首当其冲的就是荣卫正气,荣卫为外邪所干扰,外邪既损害荣卫,荣卫奋起抗拒外邪,因而邪正相争,以致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太阳病阴阳失调,即荣卫失调。从太阳篇“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因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来看,可见其荣卫阴阳失调主要方面在于卫阳。但决不能因此竟认为风只伤卫而不伤荣,因为如上所述,“中风”是风挟寒邪为病的缘故” 。“伤寒”“中风”的区分,不在风或寒的病名上,而在于证候的虚和实上。即:太阳病以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的,名为“伤寒”,属表寒实证,治宜用麻黄汤,峻汗以专力攻邪:太阳病以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虚弱的名为“中风”,治宜用桂枝汤缓汗以攻中带补。但必须明确的是,疾病的性质是由邪正双方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正气,并非外因邪气(尽管在特殊情况下,外因邪气也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太阳病表寒虚实的关键在于卫阳正气的强弱,如卫阳正气较强的,则见表寒实证;而卫阳正气较弱的,则见表寒虚证。也正因为如此,表寒实证由于卫阳正气抗拒风寒邪气的力量较强,体表肌腠比较致密,故在临床上呈现无汗,脉浮紧张有力的特点;表寒虚证由于卫阳正气奋起抗拒风寒邪气的力量较弱,体表肌腠比较疏松,故在临床上呈现汗出脉浮弛缓无力的特点。而这也是表寒实证可以用麻黄汤专力攻邪,表虚证必须用桂枝汤攻中带补的理由所在。有人片面地着眼于风寒邪气,认为风性疏泄涣散,故太阳病“中风”必恶风汗出脉缓;寒性凝滞收引,故太阳“伤寒”必恶寒无汗脉浮紧。从这种偏重外因邪气的观点,是与在内、难两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伤寒论》注重内因正气的思想是不相符合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外因邪气不重要,而是说外因邪气对内因正气来说只处于从属地位。也就是说,内因正气的作用是主要的,而外因邪气的作用则是次要的。但必须承认,外因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但疾病是否发生,在于内因而起决定作用。当疾病发生表里寒热虚实等证时,外因邪气的特性必然会反映在这些病证上,而通过辨证,即可求得其因(即所谓“辨证求因”) 。举例来说,由于风邪的特性是善动,能生发,善于向上向外,常伤及人体上部头面,故伤风时有头疼昏晕感,如其风挟寒邪的,必同时伴有全身紧束感,如风挟热邪(热性膨胀)的必同时伴有胀大感。由于寒邪的特性是凝敛的,故伤寒头痛必有紧束感,如其寒挟湿邪(湿性重浊)的,必同时伴有沉重感,如其寒邪并末挟有风邪的,则其头疼只有紧束感,而无昏晕感。这就是外因邪气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不同病理表现。但仅从辨证求得病因,还不能确定病性,就必须全面综合邪正双方相互作用尤其是正气方面的具体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辩证结论,如表寒实证,表寒虚证等等。在太阳病“中风”“伤寒”的表虚,表实的问题上,对表实证问题的认识,虽趋于一致,对表虚证问题的看法则尚有分歧。如有人既说:“中风与伤寒鉴别外,在自汗或无汗,脉浮缓或浮紧,亦即表虚,表实之不同特征。不过这里的表虚,表实是以中风,伤寒相对而言,表实虽确系实证,但表虚却不能认为就是虚证” 。又说:“太阳主表,统一身之荣卫,荣卫调和。则卫外功能固密,可以抵御外邪侵袭。一旦外邪侵入人体,荣卫首当其冲,邪正相争,荣卫失其调和,这就是产生太阳病经证的主要病机。太阳之中风之自汗出,脉浮缓,和太阳伤寒之无汗,脉浮紧,都与荣卫功能失调有关。前者病机属于荣阴不足,卫失固外开合之权;后者病机属于卫阳被遏,荣血因而郁滞不通” 。从其前后所说的“表虚却不能认为就是虚证” 。和太阳中风“病机属于荣阴不足,卫失固外开合之权”来看,显然是自相矛盾的。虚实二字的含义,在《内经》中虽有种种不同,在《伤寒论》中也有不一致处,但从八纲辨证的角度来看,则毫无疑问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这是必须加以肯定的。本来太阳病篇只有“中风”“伤寒”之名,并无表虚,表实之称,后世引申其义,才提出表虚,表实作为太阳病辨证纲领。如柯韵伯说:“仲景治表,只在麻桂二法,麻黄治表实,桂枝治表虚,方治在虑实上分,不在风寒上分也。盖中风,伤寒各有浅深,或因人之强弱而异,地之高下而异,时之乖和而异” 。可见太阳病之所以有表虚,表实之分,是因人体有正气强弱不同。又从柯韵伯所谓桂枝汤能“滋阴和阳,调和荣卫,解肌发汗”来看,可见桂枝汤是汗法中的补剂,故能主治太阳病表虚证。它和主治太阳病表实证的麻黄汤的汗法中的攻剂是大不相同的。由此不难看出,上述“表实虽确系实证,但表虚却不能认为就是虚证”的说明是欲明反晦的。即其所谓中风表虚的“病机属于荣阴不足,卫失固外开合失权”的说明也是既明又晦的。既明,是因它已承认表虚是虚证;又晦,是因表虚主要是卫阳虚,而非荣阴虚。桂枝汤方主要是用桂枝协同炙甘草,生姜,大枣辛甘化阳,扶助卫阳以祛风寒。其所以少佐白芍协同炙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则是为了收敛荣阴,护之免受其害,并非直接滋补荣阴。虽然柯伯韵曾指出桂枝汤能“滋阴和阳”,但“滋阴”之说是欠妥的。因为外感风寒病证,即使是虚证,也禁用滋阴法,以免滞邪不能外出的缘故。又从《伤寒论》全篇来看,太阳中风并非都是表虚证,太阳伤寒也不一定都是表实证,绝不可执一而论。如执一而论,那就将难以解释,“太阳中风,脉紧浮,发热恶寒,身疼痛’和“伤寒脉浮缓,身不疼”等条文了。因此,执定太阳中风为表虚和伤寒为表实的看法,也是不够全面的。不如柯韵伯提出的“风寒二证,俱有虚实,俱有浅深,俱有荣卫,大法又在虚实上分浅深,并不能在风寒上分荣卫也”的见解比较符合实际。这里试从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中略举桂枝汤证治验几例来分析一下它们究竟算不算是真正的太阳表虚证:例一:“乡人吴德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关以上浮,关以下弱。予曰:此桂枝证也。……使公服之,一啜而微汗解” 。例二;“一人患发热恶寒自汗,脉浮而微弱。予以三服桂枝汤投之,遂愈” 。例三:“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汤) 。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尔。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 。以上三例治验,都具有典型的太阳病表虚主要脉症,故都用桂枝汤获得良效。尤其从所述脉象来看,一则曰“关以上浮,关以下弱”,二则曰“脉浮而微弱”,三则曰“脉浮而弱”,都提到了脉浮弱。并结合到许氏所谓“伤寒治法首先要明表里虚实,……仲景麻黄汤类,为表实而设也;桂枝汤类,为表虚而设也;里实则气承之类;里虚则四逆,理中之类是也”来看,毫无疑问,上述桂枝汤所主治的太阳病发热恶风寒自汗而脉浮弱的表虚确系表证中的虚证。至于太阳病表虚证的缓脉,我认为只能从脉形驰缓无力去理解,并应与太阳病表实证的脉形紧张有力紧脉相对照。但必须指出,太阳病表证发热脉息,应该是比较快的,而不应该是比较慢的。所以太阳病篇明文提到,“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因此,太阳篇名为“中风”的“发热汗出恶风”的“脉缓”,从其“脉缓”与“发热”同时并见来看,显然不能从脉息缓慢去理解。个人临床体会,太阳病表寒虚证发热恶风寒的脉象大多是浮数驰缓无力(弱)的。例如我在临床中治疗一病人李成兰,因产后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风寒无汗,流鼻涕,呕吐不思食,脉浮数驰缓无力(弱) 。投以桂枝汤二剂后而愈,即其例证之一。不一一列举。综上所论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和伤寒表实,现基本明嘹。因此要提醒的是,我们在临床中不要拘于某一脉证,一尘不变,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归纳分析,辨明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才能全面了解认识疾病。从《伤寒论》全篇来看太阳中风并非都是表虚证,太阳伤寒也不一定都是表实证。所以决不可执一而论。。

伤寒论讲义试题及答案(二)

伤寒论讲义试题及答案(二)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五、简答题1、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太阳病提纲证即原文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外邪袭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故脉浮;太阳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故恶寒。

以上脉证反映了外邪袭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的病理机转,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

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3、桂枝汤证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桂枝汤证出现“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为病汗,而服桂枝汤后的汗出是属药汗。

因桂枝汤不仅可解肌祛风,而且还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用其发汗可使营卫相和,病汗自止,故桂枝汤证虽见汗出,仍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通过发汗达到止汗的目的。

4、“荣弱卫强”的含义是什么?“荣弱卫强”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

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影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着,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内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内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

“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

伤寒试题(广中医)

伤寒试题(广中医)

本科伤寒试卷(一)一、词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1.中风2.热色3.纯阴结4.四逆辈5.蛔厥6.追虚逐实7.口不仁8.往来寒热9.合病10.面垢二、原文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1.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名为中风。

(2)2.太阳病,,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者,麻黄汤主之。

(35)3.伤寒,医下之,,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微呕,,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汗自出,不恶寒,也。

(182)7.太阴之为病,,食不下,,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7)9.凡厥者,,便为厥。

厥者,。

(337)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五苓散主之;,理中丸主之。

(386)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则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则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情况。

2.茯苓甘草汤方的药物组成是:茯苓、甘草、桂枝、生姜。

3.苓桂术甘汤可用于痰饮病。

4.白虎加人参汤证有背微恶寒一症。

5.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宜用当归四逆汤。

6.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7.悬饮兼表证的治疗原则是先治表后治里。

8.“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是针对热厥证而言。

9.在《伤寒论》中治疗湿热发黄的方剂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0.少阴病根据寒化和热化的不同情形,可以选用“急温”或“急下”之法。

四、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下列解答哪项是正确的?A.或已发热、或未发热B.恶寒与否C.恶风与否D.汗出与否E.头痛与否2.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最适宜用的方剂是。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猪苓汤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治则:通阳化气兼解。

五苓散证型:膀胱气化,表邪入腑,水发热、蓄下焦口渴、小便不利、脉浮。

治则:利水养阴清泽泻。

猪苓汤适用于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津液不足的证型,而五苓散适用于尚有表邪水蓄下焦津液未伤的证型。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烦渴、饮不解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伤寒二十问

伤寒二十问

1.结合临床谈谈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答: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可以被理解为中风表虚证,此条文提示了太阳中风证的病位,病证,病性,病机。

“中风”指风中太阳,风为阳邪,邪犯太阳,卫阳抗争,两阳相见故发热,卫阳被风邪所伤,内迫于营,营阴外泄,故汗出,因风伤卫阳,汗出肌舒的原因,故可见恶风,脉缓则因风伤卫表,汗出营弱所致。

太阳中风证重点突出在一个“虚”字,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故主要的症状当抓住汗出,脉浮缓。

治疗太阳中风表虚之证应以桂枝汤主之,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伤寒论曰:“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可以被理解为伤寒表实证,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腠理郁闭,不得外伸温煦肌表,故必见恶寒,寒邪凝滞收引,气血凝滞不畅,故必见体痛,影响胃气,故见呕逆。

太阳伤寒证重点在一个“实”字,卫阳郁闭,营阴郁滞,故主要抓住无汗,脉浮紧。

治疗太阳伤寒表实之证应以麻黄汤主之。

同时中风与伤寒各有其证,各立其法,各有其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看做轻与重的渐进关系。

20.如何理解伤寒论中原文结构《伤寒论》原文的基本结构概括为“四要素”结构。

所谓“四要素”,就是以原文形式记述同类医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原病证(第一要素)、病史及/或治疗史(第二要素)、现病证(第三要素)、现病证的治疗(第四要素)等,每一要素在原文中又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原文,其结构规律不尽相同。

《伤寒论》398条中,有200余条原文符合四要素、三要素、二要素的结构规律,并且二要素、三要素结构又是四要素结构的特殊形式,《伤寒论》中尚有大约30余条原文属于重叠四要素结构。

四要素结构是《伤寒论》原文的基本结构,凡具备四个要素的原文,均属四要素结构。

特殊四要素结构在《伤寒论》中也是存在的,不具备四要素中某一二个要素的原文,也即符合二要素或三要素结构。

其中,有些原文缺少病史、治疗史要素,有些原文缺少原病证要素,有些原文缺少现证治疗要素。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简述太阳病本证的类型

简述太阳病本证的类型

太阳病本证的类型
太阳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其本证类型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 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面,应以解表散寒、和营卫为主,常用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

2. 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面,应以解表散寒、和营卫为主,常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

3.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小便不利、水肿、头痛、身痛、恶寒、发热等。

治疗方面,应以利水渗湿、解表散寒为主,常用五苓散、麻黄汤等方剂。

4. 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是以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其人如狂为其审证依据。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少腹疼痛、尿频、尿急、尿痛、头痛、身痛等。

治疗方面,应以活血化瘀、解表散寒为主,常用桃核承气汤、桂枝汤
等方剂。

总之,太阳病本证的类型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各自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法。

太阳病中风与伤寒的鉴别

太阳病中风与伤寒的鉴别

太阳病中风与伤寒的鉴别
太阳病中风与伤寒同为表证,其区别要点在于有汗、脉浮缓与无汗脉浮紧。

非自汗不为中风,非无汗不为伤寒故汗出与否乃中风伤寒之鉴别关键至于脉象之紧缓,则可受多种因素影响无论中风或伤寒都是常中有变故脉浮缓、浮紧仅可参考,不能作为特定依据。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曰:“营病者恶寒,卫病者恶风,今营病而言恶风者,盖以风动则寒生,恶则皆恶,未有恶寒而不恶风,恶风而不恶寒者,所以仲景于中风伤寒证中,每互言之,是以知中风伤寒,不在恶寒恶风上辨,而在微甚中别之也。

无汗者,伤寒实邪腠理闭密,虽发热而汗不出,不似中风虚邪发热而汗自出也”。

其于伤寒、中风之辨,剖析得当,可资借鉴。

这也是我们在临床当中面对太阳表证如何选择“桂枝汤”作为基础方还是以“麻黄汤”作为基础方的最基本的依据。

麻黄汤善发汗以发表外邪,重在宣发;桂枝汤虽同有发汗之功但重在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如何辨别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

如何辨别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

如何辨别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讲解:余秋平整理:丛丽外邪侵袭⼈体,⼤都从表⽽⼊,邪⽓客表,就进⼊了太阳经。

邪正纷争于表,邪重则病重,邪轻则病轻。

不管邪⽓轻重,因此时的正⽓尚不虚,也就是说,⽬前邪盛正也不虚,正⽓有⼒祛邪趋表。

此时的病位在表,病位最浅,故表证的治疗是最简单的,只要能够祛邪外出就可以了。

 太阳经居⼈体之表,是⼈体防御外邪的第⼀道防线。

如果太阳病得到了良好的解决,邪⽓就不会向⾥传,疾病就不会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烦,这就是我们必须学好太阳病的原因。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太阳病呢?所谓的太阳病,就是邪在太阳。

因为外邪种类的不同,所以,太阳病⼤致可以分为四⼤类,⼤致可分为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中暍、太阳温病。

我们来看⼀下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我们先讲⼀下太阳中风。

所谓的太阳中风,就是风邪⼊于太阳了。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有⼀类⼈的体质特点是表⽓虚,卫表不固,肌腠疏松,表现为⽑孔经常处于⼀种张开状态,也就是说平时特别容易出汗,出汗⽐正常⼈多了很多。

这种情况,⼩孩⼦最为多见,成⼈也有。

因为⽑孔张开,肌腠开泄,风邪很容易趁虚直⼊。

如果风邪中于肌腠,就成了太阳病。

风邪⼊于肌腠,⼈体正⽓趋外抗邪,正邪相争就会出现发烧。

太阳中风的发热有⼀个特点,就是⼀边发热,⼀边还可以见到汗出。

由于有汗出,所以桂枝证的发热,是“翕翕发热”,往往温度不会太⾼,多是低中等热度,⼤致在37.5度到38度左右吧,⼀般不太会超过39度。

除了发热、汗出外,同时兼见“恶风”,什么是恶风呢?冷风吹⼀下就打喷嚏、就咳嗽、就头部不适等等,这些都算是恶风。

太阳中风中,汗出恶风是它的主症,发热不是必见症,可有可⽆。

除了汗出恶风外,再⼀个诊断要点就是“脉缓”。

这个“脉缓”跟后世讲的脉缓有本质不同。

后世脉缓是脉来和缓,不快不慢,是有胃⽓的表现。

张仲景这种“脉缓”是对应太阳伤寒的紧脉⽽⾔的。

所谓的紧脉,就是脉的紧张度特别⾼,“紧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紧脉摸上去有⼒、硌⼿。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区别教案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区别教案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区别太阳蓄水证: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五苓散主之太阳蓄血证: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桃核承气汤主之。

续表3.胸痛的性质胃黏膜脱垂:左侧卧位时疼痛减轻。

反流性食管炎:腹痛在立位时减轻。

胰腺癌:卧位时疼痛明显,前倾位或俯卧位疼痛减轻1.突然发生的咳嗽:刺激性气体、气管或支气管异物等。

2.阵发性咳嗽:百日咳、支气管肺癌、哮喘。

3.长期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4.清晨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

5.夜间咳嗽:左心衰。

与体位的关系: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变换体位时咳嗽加剧。

1.嘶哑:声带或喉部病变。

声带炎、喉炎、喉癌、喉返神经麻痹。

2.犬吠样咳嗽:多见于急性喉炎或气道异物。

3.带有鸡鸣样吼声常见于百日咳痰量量少:急性气道炎症量多: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咯血的量及其性状大量咯血:常见于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中等量:可见于二尖瓣狭窄多次反复少量咯血,要警惕支气管肺癌吸气性呼吸困难大气道喉头水肿异物三凹征呼气性呼吸困难小气道哮喘慢阻肺混合型重症肺结核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1.伴发热2.伴呼吸缓慢见于吗啡或巴比妥类中毒、颅内高压等。

3.伴呼吸深大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4.伴瞳孔散大见于酒精中毒、癫痫、低血糖昏迷等。

5.伴瞳孔缩小见于海洛因、吗啡、巴比妥类、有机磷等中毒。

6.伴高血压7.伴脑膜刺激征见于各种脑膜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1)偏瘫步态:脑血管病后遗症(2)剪刀步态:双侧锥体束损害(3)醉酒步态:小脑病变、酒精中毒(4)慌张步态:震颤麻痹(5)蹒跚步态(鸭步):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先天性双髋关节脱位等。

<2mm,为瘀点;3~5mm之间,称紫癜;>5mm为瘀斑;片状出血伴隆起为血肿当动眼神经受损害时,调节和聚合(辐辏)反射消失。

舌面干燥:脱水、大出血、高热;地图舌:核黄素缺乏者;草莓舌:猩红热或长期发热患者;牛肉舌:糙皮病(烟酸缺乏);镜面舌: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舌伸出后偏向患侧:舌下神经麻痹。

太阳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伤寒和中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在临床表现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以下是太阳伤寒和中风的鉴别要点:
1. 发病起始:
- 太阳伤寒通常是急性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病程较短。

- 中风常常是突发性的,起病急骤,表现为听力、视力、言语或肢体活动障碍,病程较长。

2. 发热症状:
- 太阳伤寒患者通常有高热、寒战、恶寒、发热等症状。

- 中风患者通常没有发热症状,体温正常或低热。

3. 头痛表现:
- 太阳伤寒的头痛通常较轻,多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

- 中风的头痛通常较剧烈,局部疼痛或全面疼痛,不伴有呕吐或颈项强直。

4. 神经系统症状:
- 太阳伤寒可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模糊、抽搐等。

- 中风通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运动或感觉障碍,如瘫痪、麻木等。

5. 舌苔和脉搏:
- 太阳伤寒的舌苔通常为白苔或黄白苔,脉搏一般偏快。

- 中风的舌苔和脉搏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根据以上鉴别要点,医生可以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进行太阳伤寒和中风的鉴别诊断。

若有疑问,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仲景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太阳温病的区别】

?【仲景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太阳温病的区别】

【仲景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太阳温病的区别】
——
太阳中风病是因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造成的。

由于患者本身素体虚弱,以至于感受风寒后卫外不固,营阴外泄,导致自汗症状的产生,才会和太阳伤寒病中的无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此之外,太阳中风在症状上和太阳伤寒也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例如头痛、发热、恶风寒、脉浮,这四大主证。

除了上述主证外
太阳中风还具有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等症状
太阳伤寒则具有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等症状。

在治则上
太阳中风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主,方药用桂枝汤为主方,桂枝汤除了解表之外更侧重于调和营卫的作用,故而桂枝汤除了“仲景群方之冠”也被称之为“和剂之祖”。

太阳伤寒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主,方药用麻黄汤为主方,麻黄汤在治疗上就偏于发汗,而且效果峻宏需要中病即止,故而麻黄汤也被称之为“汗剂之祖”。

最后说一说太阳温病和上述两种疾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太阳温病是温热之邪,侵犯肺卫,以至于发热、口渴、且不恶寒(初起可有微恶寒感,但为时短暂。

)其治则为辛凉解表,虽然其条文出现较为靠前,但是仲景并未给出主方及治则,至于为什么共有三种说法。

1.太阳温病条文丢失,这也是最直接的说法。

2.太阳温病因为疾病转归较为迅速故而需要等到入阳明传变后进行治疗。

3.太阳温病是抄录和编次时候的笔误,本身应该称之为阳明温病。

综上所述,太阳中风、伤寒、温病的区别你了解了吗?。

【金梅:《伤寒论》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

【金梅:《伤寒论》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

【金梅:《伤寒论》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麻黄汤为太阳伤寒第一方桂枝汤为太阳中风第一方所以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鉴别主要是指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的鉴别。

1、有无汗出桂枝汤证在发热的高温持续期,这个时期人体刚刚开始散热,而人体散热常见的方式即为出汗,所以桂枝汤证会有汗出的症状;麻黄汤证在发热的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以产热为主,这个过程为人体募集能量抵御外邪保护机体的时期,所以不会有汗出等损耗能量的症状。

2、疼痛的程度麻黄汤证处于体温上升期,这个时期人体以募集能量即产热为主,所以人体肌肉战栗收缩以产热,而肌肉的收缩紧张会导致酸痛,所以此时人体疼痛十分明显。

桂枝汤证处于高温持续期,人体开始散热,肌肉收缩的状态有所缓解,所以此时身体疼痛的程度也会比麻黄汤证轻。

3、恶寒或恶风麻黄汤证,为减少能量损耗体表外周血管的血流量会减少,所以这个时候人体是更加怕冷的。

桂枝汤证,此时人体开始散热,所以外周血管会扩张,血流量也会随之有所增加,所以此时恶寒并不是一定会出现的症状,但是此时人体会有怕风的症状。

太阳温病第一方太阳温病仍然属于太阳之为病的范畴所以太阳温病仍然会有脉浮的症状,但是太阳温病属于体温下降期,这个时期因为人体温度过高,所以这个时期以散热为主,人体易于发热汗出,而汗出过后能量有所损伤,因此会出现口渴的症状,这个时期人体是不怕冷的,即不恶寒。

太阳病的鉴别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主要的鉴别点在于有无汗出(太阳伤寒无汗,太阳中风有汗出);太阳温病不会有恶寒的症状,并且会有发热而口渴的兼证,鉴别时应重点注意。

太阳中风第一方:桂枝汤太阳中风脉证特点: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桂枝汤脉证特点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桂枝汤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中风和伤寒的差异

中风和伤寒的差异

中风和伤寒的差异“中风”和“伤寒”是太阳病的两个主证,所谓“中风”并非指现在所说的“脑卒中”。

后世常将“中风”和“伤寒”混为“风寒感冒”,风寒感冒相当于太阳病,如果只作为一个名词使用还行,但如果误以为是一个病证就很容易出问题,因为“中风”和“伤寒”这两个主证绝对不能混淆使用,尤其重要的是如果中风误用了伤寒的麻黄汤类,最易产生汗流不止而致津液严重不足,导致难于预料的证型,因为中风原本就有津液流失,这时候误用麻黄汤当然会雪上加霜了。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从原文看,两证都可能有发热症状。

一般来说,身体正常者受风寒邪气都会发热,这是体阳与病邪抗争的结果。

但是也有不发热者,大多数是体质差,体阳与病邪一触即溃,甚至于直接进入脏腑,比如中医说“老怕伤寒少怕痨”,“老怕伤寒”就是老年人肾阳虚衰,容易使外来的寒邪直中少阴,表现为手脚发凉,血压下降,精神不振等病症(据郝万山教授)。

可见不发热就感冒也是辨别体质虚弱的一个重要判据。

另外,中风证的发热,一般温度不是很高。

汗出、不汗出是辨别中风和伤寒的最主要判据。

所谓汗出,就是比其他人容易出汗,别人都不出汗,就他出汗。

“伤寒”刚开始时,体阳与病邪在体表抗争,体表紧闭,治病目的是开启紧闭的体表,促使发汗,让病邪随汗出体表,则病可愈;“中风”则不一样,中风者体表开启,汗出而使津液流失,当然不能使用发汗剂如麻黄汤类,让他再出大汗了,因此中风的治病目的是增加体表津液,增加抵抗力,并微发汗,使病邪随汗出体表。

恶风与恶寒也是辨别中风和伤寒的判据,但是严格来说,应该理解为以恶风为主和以恶寒为主,例如中风,最怕吹风,但由于毛孔大开,对寒冷也是很敏感的。

同样的,伤寒病人也是不喜欢吹风的。

体痛是伤寒病的特异,主要原因是寒邪伤表,体表紧闭,并使肌肤、骨节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不通就痛,出现了多疼痛的症状。

太阳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伤寒和中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其鉴别要点如下:
1. 发病原因:太阳伤寒主要是由感染引起的,通常是由于寒邪侵入体内导致的;而中风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如脑出血、脑梗塞等。

2. 症状表现:太阳伤寒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寒战、肌肉疼痛等,同时伴有恶寒、发热后出汗等;中风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

3. 体征表现:太阳伤寒的体征包括发热、寒战、舌苔黄、脉浮数等;中风的体征包括面部表情不对称、口眼歪斜、肢体无力等。

4. 辅助检查:太阳伤寒可以通过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来确定炎症指标的异常;中风可以通过脑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脑血管异常。

太阳伤寒和中风在病因、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因此,在出现类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中风,伤寒,中暍区别

中医~中风,伤寒,中暍区别

中医~中风,伤寒,中暍区别
我们体表不但会中风、伤寒,还会中热。

伤寒很容易理解,用现在话说就是着凉了,比如说人突然跳到冷水里或者被雨淋着凉了,寒进入我们的身体,身体出于防御攻寒,人就会开始发烧,出现发烧怕冷、打喷嚏、头通等症状,这是因为体表的这一层太阳寒水过寒,身体的阳气无法通达而导致的,与太阳中风完全是两码事。

太阳中风是卫气受伤后门开了,鼓动着阳气一直往外跑,门关不上。

而伤寒是表层被寒邪侵袭,寒气裹挟皮毛,毛孔收缩太紧,门打不开。

寒水层过热也会出现问题,比如人被暑热之气所伤或者三伏天在太阳底下暴晒,会导致体表温度过热,出现头昏、口渴、发热,不停的流汗,这层寒水过热叫中暍。

中暍不同于伤暑,伤暑是被暑热之气所伤,暑热之气通过呼吸进入身体里面,壮火食气,暑热首先伤我们三焦的元气,元气伤脉弱而数。

伤暑热在三焦气分,中暍热在太阳寒水层,不过我们现在习惯把中暍和伤暑都称为中暑了,但你学中医一定要明白两者的病位是不一样的。

体表寒水是由肺来提供的,为金生之壬水,壬水为膀胱之水,是膀胱经的管辖范围,茯苓的作用就是把这层寒加速到达膀胱。

寒水层温度基本上是稳定的,比身体里面的温度要低。

人体的表皮摸上去都是凉凉的,这是正常的,如果过凉或过热都是病,都是太阳寒水的病,因而都叫太阳病。

不同的是一种是被寒所伤,为伤寒;一种是被暑热所伤,为中暍;如果被风邪所伤就为中风,这是太阳寒水层三大类病的发生成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区别太阳蓄水证: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五苓散主之太阳蓄血证: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桃核承气汤主之。

续表3.胸痛的性质胃黏膜脱垂:左侧卧位时疼痛减轻。

反流性食管炎:腹痛在立位时减轻。

胰腺癌:卧位时疼痛明显,前倾位或俯卧位疼痛减轻1.突然发生的咳嗽:刺激性气体、气管或支气管异物等。

2.阵发性咳嗽:百日咳、支气管肺癌、哮喘。

3.长期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4.清晨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

5.夜间咳嗽:左心衰。

与体位的关系: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变换体位时咳嗽加剧。

1.嘶哑:声带或喉部病变。

声带炎、喉炎、喉癌、喉返神经麻痹。

2.犬吠样咳嗽:多见于急性喉炎或气道异物。

3.带有鸡鸣样吼声常见于百日咳痰量量少:急性气道炎症量多: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咯血的量及其性状大量咯血:常见于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中等量:可见于二尖瓣狭窄多次反复少量咯血,要警惕支气管肺癌吸气性呼吸困难大气道喉头水肿异物三凹征呼气性呼吸困难小气道哮喘慢阻肺混合型重症肺结核项目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皮肤黏膜颜色浅柠檬色浅黄至深黄色暗黄色或黄绿色粪色加深—变浅或白陶土色伴皮肤瘙痒无可伴有尿中有结合胆红素有尿中有结合胆红素伴随的临床特征贫血、黄疸、脾肿大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甚至出血等肝功能受损的症状及肝脏肿大等体征心动过缓实验室检查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非结合胆红素大于结合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受损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结合大于非结合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发绀部位全身性肢体末稍与下垂部位皮肤温度温暖冷按摩或加温无变化消失杵状指常有少见红细胞数增多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正常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1.伴发热2.伴呼吸缓慢见于吗啡或巴比妥类中毒、颅内高压等。

3.伴呼吸深大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4.伴瞳孔散大见于酒精中毒、癫痫、低血糖昏迷等。

5.伴瞳孔缩小见于海洛因、吗啡、巴比妥类、有机磷等中毒。

6.伴高血压7.伴脑膜刺激征见于各种脑膜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1)偏瘫步态:脑血管病后遗症(2)剪刀步态:双侧锥体束损害(3)醉酒步态:小脑病变、酒精中毒(4)慌张步态:震颤麻痹(5)蹒跚步态(鸭步):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先天性双髋关节脱位等。

<2mm,为瘀点;3~5mm之间,称紫癜;>5mm为瘀斑;片状出血伴隆起为血肿局部炎症淋巴结结核恶性肿瘤转移触痛有无无粘连无有有质地不硬较硬质硬或有橡皮样感皮肤破溃无常有无备注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腹腔脏器癌肿转移;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胸腔脏器癌肿转移当动眼神经受损害时,调节和聚合(辐辏)反射消失。

舌面干燥:脱水、大出血、高热;地图舌:核黄素缺乏者;草莓舌:猩红热或长期发热患者;牛肉舌:糙皮病(烟酸缺乏);镜面舌: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舌伸出后偏向患侧:舌下神经麻痹。

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甲亢:触之震颤。

听之杂音单纯性甲状腺肿:呈对称性,质软甲状腺肿瘤:有结节感、不规则、质硬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对称、弥漫性肿大,质韧而有弹性。

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见于: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气管内分泌物增多。

传导距离增大:胸腔积液、积气、胸膜肥厚、胸壁皮下气肿及水肿。

增强见于:肺实变较浅而大的肺空洞:见于肺结核、肺脓肿、肺肿瘤所致的空洞。

压迫性肺不张肺下界正常值: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肩胛线第10肋间临床意义:上移--肺不张,腹内压升高膈上升:腹水、鼓肠、肝脾肿大、腹腔肿瘤下移--肺气肿(不易叩出)视诊触诊叩诊听诊胸廓呼吸动度气管位置语颤呼吸音听觉语音肺实变对称患侧减弱居中患侧增强浊音或实音呼吸音消失,可闻及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患侧增强阻塞性肺气肿桶状减弱居中减弱过清音,肺下界下降,移动度减少减弱,呼气延长减弱气胸患侧饱满患侧减弱或消失推向健侧患侧减弱或消失鼓音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失胸腔积液患侧饱满患侧减弱推向健侧患侧减弱或消失浊音或实音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正常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 1.0cm 搏动范围为2.0~2.5c心尖搏动向左下移动:左心室肥大向左移动:右心室肥大增强:甲亢、重症贫血、发热减弱或消失:心包积液、左侧气胸或胸腔积液、肺气肿左室大:呈靴形二尖瓣狭窄:呈梨形左、右心室增大:普大心心包积液:呈烧瓶形第一、第二心音的区别区别点第一心音第二心音声音特点音强、调低、时限较长音弱、调高、时限较短最强部位心尖部心底部与心尖搏动及动脉搏动的关系与心尖搏动和动脉搏动同时出现心尖搏动之后出现与心动周期的关系S1和S2之间的间隔(收缩期)较短S2到下一心动周期S1的间隔(舒张期)较长S1影响因素:心肌收缩力S1增强:发热、甲亢、二尖瓣狭窄S1减弱: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第二心音主要影响因素:瓣膜压力A2增强:高血压病、主动脉粥样硬化等。

A2减弱:低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P2增强:肺动脉高压、二尖瓣狭窄、肺心病等。

P2减弱:肺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2)心音分裂S2分裂临床上较常见,以肺动脉瓣区较为明显。

机制:右心室排血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左心室射血时间缩短,主动脉关闭时间提前临床意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3)性质改变·钟摆律:心肌有严重病变。

·胎心律:病情严重。

·以上两者可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和重症心肌炎。

(4)额外心音舒张期奔马律心室心肌受损的重要体征发生机理:心室舒张早期,急速的血流撞击无力的心室壁所引起的震动意义:左室功能低下、心肌功能严重障碍杂音的强度肝脏:正常成人肝脏一般触不到,但腹壁松软的瘦者深吸气时可触及肝下缘(肋弓下<1cm、剑突下<3cm)、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

弥漫性肝肿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等。

局限性肝肿大:见于肝脓肿,肝肿瘤、肝囊肿等。

肝脏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晚期肝硬化。

肝脏质地分级:分为质软、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3级。

正常的肝脏:柔软,口唇;慢性肝炎质韧,鼻尖;肝硬化质、肝癌质地硬,前额。

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囊肿大时无压痛,但有逐渐加深的黄疸,称库瓦济埃征阳性;胆囊肿大,有实性感者,见于胆囊结石或胆囊癌1季肋点:在第10肋骨前端。

2上输尿管点: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

3中输尿管点:在两侧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入骨盆腔处)。

4肋腰点。

5肋脊点2.移动性浊音的叩诊腹水必须1000毫升将听诊器放于脐部附近,听诊至少1分钟。

注意肠鸣音的次数、音调强度,如未听到肠鸣音,则应延续听到肠鸣音为止或听诊至少5分钟。

肠鸣音活跃:(肠鸣音>10次/分)但音调不高亢见于:饥饿状态、急性肠炎、胃肠大出血、服用泻药后等。

肠鸣音减少或消失:(续3~5分钟以上才能听到一次或听不到)见于急性腹膜炎、、老年性便秘、电解质紊乱或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肠麻痹。

触诊-直肠指诊临床意义:A.有剧烈触痛——肛裂与感染。

B.触痛并有波动感——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C.柔软光滑而有弹性包块——直肠息肉。

D.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的包块——直肠癌。

E.指套带有黏液、脓液或血液——炎症并有组织破坏。

①脊髓横贯型:横贯以下全完蛋②脊髓半横贯型:对浅同深是半切)内囊型:三偏征,常见于脑血管疾病。

(5)脑干型:特点是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和对侧躯干及肢体感觉缺失,交叉瘫(6)皮质型:特点为上肢或下肢感觉障碍,并有复合感觉障碍。

单瘫肌力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鉴别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神经反射检查续表(Babinshi)霍夫曼征(Hoffmann sign)持患者腕部,夹住病人的中指,拇指向下弹击中指指甲,如果出现其余四指的屈曲,即为阳性。

拉塞格征又称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1)检查法: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师一手压在一侧膝关节上,使下肢保持伸直,另一手将下肢抬起,正常时可抬高70°以上,如不到30°即出现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拉塞格征又称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拉塞格(Lasegue)征阳性见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或腰骶神经根炎等病理反射临床意义病理反射1)巴宾斯基征·锥体束病变,其中巴宾斯基征意义最大。

·霍夫曼征多见于颈髓病变(上肢)。

2)奥本海姆征脑膜刺激征①颈强直·见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

·颈强直也可见于颈椎病、颈部肌肉病变。

·凯尔尼格征也可见于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

②凯尔尼格征③布鲁津斯基征拉塞格征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或腰骶神经根炎红细胞形态改变和大小改变类型常见疾病大细胞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缺铁性贫血巨红细胞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大小不均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尤其以巨幼细胞贫血更为显著。

球形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1 感染病毒感染、伤寒、疟疾等2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3 药物及理化因素损伤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X线及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如苯、铅4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5 脾功能亢进脾大①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见于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反应、急性中毒等。

②核右移:5叶者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增多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过敏+寄生虫+血液病伤寒、应激、休克、库欣综合征淋巴细胞①感染性疾病1)病毒感染应用糖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②血沉病理性增快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

②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等。

③恶性肿瘤。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

⑤贫血和高胆固醇血症。

外源性凝血系统又称组织系统凝血,是受伤的组织释放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浆。

内源性凝血系统又称血液系统凝血,指参与凝血的全部物质都存在于血液中。

2.临床意义:毛细血管脆性增加①毛细血管壁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

中毒性损害,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尿毒症、砷中毒。

②血小板量与质异常: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

③血管性血友病。

要点二出血时间测定参考值不同检测方法,正常值不同。

(一)凝血时间(CT)测定(内源凝血系统)延长:1.因子Ⅷ、Ⅸ、Ⅺ严重减少,如血友病(8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