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病证诊断标准基本目录编制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概况_戴霞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概况_戴霞

·综 述·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概况戴 霞 郭伟星*(山东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济南市长清科技园,25035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3247);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9-009)*通讯作者:k 361@163.co m ,(0531)86575516[摘 要] 对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的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从病证结合入手、建立证候宏观诊断标准、创立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以单证为研究单元、“辨证元”计量诊断、以量表规范中医辨证等研究思路,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等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但该领域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分歧。

[关键词]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 证候规范化研究是中医研究的热点领域,而建立证候量化诊断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自20世纪80年代始,不断有学者提出构建规范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特别是近1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及渗透,为该领域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实践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

本文拟就近年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1 研究思路与观点1.1 从病证结合入手初期的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多以单纯中医证候为研究切入点,忽略不同西医病种对研究可能带来的偏倚。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如姚魁武等[1]从病证结合的角度运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了与血瘀证相关的各个症状体征在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死3种疾病中表现的差异。

结果提示同一证型在不同疾病中表现不完全相同,症状体征对于该证的诊断贡献度也不相等。

吴秀艳等[2]主张病证结合证候规范化研究。

病证结合是指在现代医学确定的疾病下开展证候研究,建议首先应开展某一西医常见疾病下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的研究,逐步进行更多西医常见疾病的证候研究,由点到面,最终逐步建立客观、规范、公认、可行的证候分型及诊断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症候评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症候评分

中医症候评分是中医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中医理论和疾病特点,采用中医症候评分的方法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病程,有利于辨证施治,提高疗效。

以下将就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症候评分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传统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传统中医对于病证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脉象、舌象和四诊质地等,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依据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病证诊断标准体系。

2. 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标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趋势,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已经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更新。

如结合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对中医病证进行诊断,使诊断更加科学化、客观化。

3.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重要性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的评价。

科学合理的疾病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改进诊疗方案。

二、中医症候评分1. 什么是中医症候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患者病情中的症候进行评分,包括症状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以辅助医生进行辩证施治和评价疗效的一种方法。

中医症候评分可以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诊疗极为重要。

2. 中医症候评分的内容中医症候评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症状的描述,包括症状的种类、程度、变化规律等;二是症状的评分,即对不同症状进行评分,并根据不同症状的得分进行综合评分,以反映患者的整体病情变化。

3. 中医症候评分的意义和作用中医症候评分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疗效的评价,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和评价疗效非常重要。

通过中医症候评分,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疗效的评价也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促进了临床研究和经验总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
6
附件 技术研究背景: 1、概述 本研究目的:为中老年多发常见的骨关节疼痛病因、病机找到较合理的主
攻方向(经筋辨证)和诊治方法(长圆针疗法)。 申请者通过对《内经》等古经典的认真分析,并充分运用现代解剖理论、生
骨也”。 “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至骨,以取骨痹。”
对有骨膜下出血和渗出的患者,直刺结筋病灶点深层,做摩骨样切割,使近骨 膜横络松解减压。
以上操作均根据结筋病灶点所在部位选择采用。出针后给予按压,敷无菌敷 料包扎二天,防止可能的感染。
3、治疗时间及疗程治疗日程: 7 天一次,一次为一疗程。一至三疗程(7--21 人口老龄化,中老年骨性关节病受到人们的关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 中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由于膝关节处于股骨与胫骨两个长骨之间,在屈伸 活动过程中承受体重与加载重量数倍的杠杆力,经数十年的劳损,致使关节软 骨、半月板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因此,关节间隙变窄。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和 运动量的减少,骨量也在不断丢失,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是膝关节 周围肌腱附着点的骨皮质、腱周附属组织的长期疲劳损伤及其纤维化、骨化性 修复,使腱附着点处逐渐出现骨性赘生物。从而发生骨性关节炎。
4、关键技术环节:经筋辨证论治,即用长圆针予结筋病灶点施以解结法。 5、注意事项(特别是安全性保障措施)(见六) 6、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见六)
5
六、不良反应/事件(根据课题立项前后的临床实践列举) 合并症及处理: ①局部出血:按压,亦可在解结处注入生理盐水等以加压止血。 ②感染: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遇有感染者可用敏感抗菌素治疗。 ③神经、血管损伤: A、准确定位结筋病灶点,严格控制在结筋病灶点内解结,松解操作幅度严格 控制,不能超出结筋病灶点范围。 B、熟悉各结筋病灶点局部解剖,对周围有重要神经、血管者应提前在体表划 出标识,做为长圆针操作时的警示。 C、操作时应沿神经、血管走行方向挑剥,避免垂直横行。 D、凡进针或解结操作遇有电击感、剧痛感者,应停止操作。结筋病灶点多近 肌肉、韧带末端,无大神经血管,微小神经损伤而麻木者,可用神经营养修复 药物(如维生素B族)治疗。 E、出血用按压法可以防止。 F、在委阳次附近有腓总神经通过;在合阳次下有胫神经通过,在气冲次下有股 神经通过,故对有重要神经通过者应在术前、术后检查并记录其功能状况:即 踝伸屈功能、肌力、运动感觉等如实记录。为防止可能的损伤,要严格按照操 作要求执行,在行“关刺、恢剌、短刺”法时,一定要沿神经方向操作。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前言为了规范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原则》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临床诊疗、科研、教学的重要依据。

二、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病证。

三、中医病证诊断标准1. 诊断原则: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舌脉等情况,做出正确的病证诊断。

2. 诊断方法: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方法,进行全面诊断。

3. 病证分类:中医病证分为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燥证等六类。

四、中医病证疗效评定标准1. 疗效评定原则:以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为依据,结合中医病证的特点,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2. 疗效评定方法:采用症状积分法、证候积分法、实验室检查法等,对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进行量化评估。

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治疗难易等因素,将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

-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 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无变化,生活质量未提高。

五、实施与监督1.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和监督管理,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 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应按照本标准进行临床诊疗和疗效评定,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3. 中医药科研、教学单位应结合本标准,开展相关研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六、附则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适时修订。

{content}。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印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印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印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公布日期】2011.05.03•【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1]14号•【施行日期】2011.05.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印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1〕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军队各有关单位:为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下同)中医药工作,在总结军地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制定了《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在工作中参考使用。

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卫生部医政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管理局。

附件: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二○一一年五月三日附件: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目录前言组织领导及管理措施中医临床科室功能定位与设置中医专病(专科)建设中药房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中医药科室中医药文化建设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8〕14号),进一步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水平,在总结军地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制定了《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用于指导各级各类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的中医药工作。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1 范围本‘通则“规定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的工作程序㊁技术方法以及结构㊁编制要求㊂本‘通则“适用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编制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通则“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㊂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通则“㊂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通则“㊂GB/T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通则“㊂3.1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TCM clinical guideline系统开发的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建议,帮助医生和病人针对特定的临床问题做出恰当处理,选择㊁决策适宜的中医药服务㊂4 总则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编制应以保障安全,规范诊疗,促进交流为首要宗旨㊂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各项推荐建议要有充分可靠的证据,当缺乏充足的循证证据时,可选用专家共识的方法形成推荐建议㊂编制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时,应保证与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协调性㊂5 制/修订程序及方法5.1 选择主题选择适合中医药治疗的病种作为主题,进行检索㊂若未发现与主题相关的指南,可申请立项制定指南㊂若与主题相关的指南已经发布,有证据表明已有中医药疗法的疗效优于该病种诊疗指南中的推荐建议,可申请立项修订指南㊂5.2 确定制/修订目的制/修订指南应达到以下目的:a)规范临床医疗行为;b)引导行业水平提高和进步;c)保障卫生保健质量;d)改善患者预后;e)保障医疗安全等㊂5.3 提出临床问题依据临床实践,通过问卷调查㊁深度访谈等对医务人员㊁患者及其家属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临床问题㊂调查的内容涉及中医病证的诊断依据㊁重要的干预措施及其适宜人群㊁目前临床中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㊁干预措施的危害和风险及对临床经济学的影响等㊂需修订指南时,还应对已经发布的指南进行评价,或对比㊁分析各指南推荐建议间的一致性㊂15.4 指南制/修订5.4.1 成立专门的指南工作组指南工作组应由具备临床专业㊁循证医学㊁卫生经济学㊁流行病学㊁文献学等专业技能的成员组成㊂指南工作组包括首席专家㊁工作组组长和成员,其任职条件及职责如下:a)首席专家:应对指南所涉及的病种具有充分的了解和较高的诊疗水平,熟悉指南编制要求,在本行业㊁本学科㊁本专业具有公认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负责指南的总体设计和技术指导,指导工作逐步开展,调控工作进度,监督工作质量㊂b)工作组组长:应在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上精通指南编制方法学,主要负责指南的方案制定㊁草案编写和组织管理等,协调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组织成员讨论编制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㊂c)成员:在考虑专业和地域的同时,可利用现有资源如标准化研究基地㊁学会组织等进行选择,主要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履行相应的职责㊂5.4.2 对证据进行收集㊁筛选㊁评价及分级5.4.2.1 确定检索词根据已确定的临床问题,分别针对患者或人群㊁干预措施或暴露因素㊁结局等方面提取关键词作为检索词㊂检索词应包括病名㊁诊疗技术㊁治法㊁方药㊁知名专家姓名等㊂检索的病名应包括古往今来该疾病的所有病名,尤其针对中西医病名不完全对应而历代中医病名较多的疾病㊂5.4.2.2 选择数据库检索的数据库主要包括:MEDLINE㊁COCHRANE图书馆㊁Clinical Trial㊁美国国立指南库(NGC)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㊁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㊁万方全文数据库㊁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㊂5.4.2.3 制定检索策略并实施检索由文献专家提出检索策略,项目组讨论其科学性㊁可行性后,开展检索㊂以计算机检索为主,同时使用手工检索㊂在确定检索策略时,应重视古代文献㊁名老中医专家经验㊁医案医话等相关文献,重视国际组织㊁政府㊁学术团队发布的在临床与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标准㊁指南㊁规范等㊂5.4.2.4 筛选文献筛选文献按照下面的程序开展:制定一套明确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通过阅读题目与摘要排除无关的文献;对于符合标准的文献阅读全文进行评估㊂5.4.2.5 评价文献5.4.2.5.1 现代文献的评价评价文献时,应按照文献研究类型选择适宜的评价工具,开展文献报告规范性和方法学质量的评价,并制成证据表㊂不同类型文献所适用的国际公认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评价表格见表1㊂每一篇文献至少由两名课题组成员进行评价㊂存在分歧时,由项目组负责人或专家组成员对评价的分歧进行仲裁㊂文献评价过程应详细记录并保存,包括原始文献㊁文献摘要表㊁相关证据表及评价数据等㊂2表1摇不同类型文献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评价表文献类型报告质量方法学质量系统评价/Meta分析PRISMA规范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MOOSE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QUOROMAMSTAR量表随机对照研究CONSORT声明偏倚风险评估工具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STROBE声明NOS横断面研究STROBE声明AHRQ其他观察性研究STROBE声明CASP5.4.2.5.2 中医古籍文献的评价中医古籍文献应从文献来源㊁诊疗措施的临床获益和风险㊁专家共识程度和卫生经济学成本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估,经指南工作组根据专家共识法形成推荐建议,纳入指南㊂5.4.2.6 对证据进行分级处理依据研究主题相关文献特点选择国际㊁国内公开发表的证据分级标准㊂5.4.3 形成推荐建议5.4.3.1 依循证证据形成推荐建议推荐建议的形成方法如下:评价并讨论证据与临床问题的符合程度;高质量证据直接转化为推荐建议;质量较低的证据通过专家共识法形成推荐建议;依据研究主题相关文献特点选择国际㊁国内公开发表的推荐强度标准,确定推荐建议的等级,同时将形成推荐建议的证据来源列入参考文献㊂5.4.3.2 依专家共识形成推荐建议5.4.3.2.1 采用专家共识法形成推荐建议的适用范围对于中医证候分类的筛选㊁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㊁未经系统研究验证的专家观点和临床试验,应选用专家共识的方法形成推荐意见,同时标明来源于 专家共识”㊂德尔菲法和共识会议法是目前制定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最常用的方法㊂5.4.3.2.2 德尔菲法工作方法如下:a)专家的遴选:根据研究主题,确定专家㊂以指南所属学科中对本病种擅长的临床专家为主,包括部分中医文献研究学者在内组成咨询专家组㊂咨询专家组专家应精通本学科的业务,有一定的知名度,具有高级职称,能够坚持完成数轮专家调查㊂遴选专家时应考虑专家分布的地域性㊂专家人数以不少于30人为宜,对于一些重大问题,专家人数可适当扩大㊂b)专家调查问卷的制定:依据德尔菲法的基本原则㊁中医学特点以及需要形成共识的主题,制定调查问卷㊂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的制定应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指南的参评因子,同时要求专家对初选参评因子发表意见,做出修改和提出自己的见解㊂其后的调查问卷主要采用客观评分和专家提出书面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㊂c)德尔菲法的轮次:一般实施2~4轮㊂根据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判断德尔菲法的轮次,当专家的意见趋近一致,专家调查问卷工作即可结束㊂d)专家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31)对参加该研究主题评价㊁预测的专家的水平及其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程度的评估,主要包括:专家的性别㊁年龄㊁学历㊁专业㊁职称㊁工作年限等个人特征进行描述性的分析㊂2)专家对研究主题各指标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专家积极系数㊁专家意见集中程度㊁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㊁专家权威程度4个方面㊂5.4.3.2.3 共识会议法实施方法如下:a)会议成员的遴选:会议的参与者应能够在研究主题上给出较客观的和专业化的意见,应尽可能选择不同观点的专家,以听取不同意见,谋求共识㊂b)会议的主要议程:会议分公开讨论会和委员会㊂在公开讨论部分,应邀专家向会议小组陈述观点和意见并接受提问和咨询㊂然后会议小组组织委员会进行研讨和材料的整理,准备撰写共识声明㊂c)会议的讨论范围:应预设若干问题作为议题,使与会者熟知㊂议题包括指南研制中呈现的技术问题㊁不同意见等㊂5.4.4 撰写指南及相关文件5.4.4.1 指南撰写的语言表达指南的语言要清楚㊁明确,必须要确立的术语应准确定义㊂指南的结构按第6章要求进行确定㊂5.4.4.2 编制说明在编制指南的同时,应起草编制说明,其内容应包括: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㊁协作单位㊁主要工作过程㊁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等;指南编制原则;古代和现代中外文献检索策略㊁信息资源㊁检索内容及检索结果;文献纳入,排除标准,质量评价表;德尔菲法以及专家共识会议法的实施过程㊂根据指南制定的不同阶段,要不断补充以下内容:指南征求意见的处理过程和依据;指南修改㊁评审的方法;指南试行的结果㊂5.5 征求意见工作组将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相关医疗机构㊁行业组织及专家学者等方面征求意见㊂遴选征求意见的机构,应参考指南的适用人群和应用机构,体现广泛性和代表性㊂5.6 同行评价经征求意见修订后的指南将被送至同行专家处行进一步评审㊂评审人员应是指南制定小组以外的独立成员,包括临床领域和方法学方面的专家,也可有患者代表,专家人数宜4名㊂评价工具可采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II(AGREEⅡ,见附录A),评价员将就推荐意见的合理性和用于实践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判断㊂5.7 小范围试行指南公布以前围绕指南内容的临床适用性㊁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将应用与测试情况反馈回指南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参考反馈意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并记录在案㊂5.8 公开征求意见按照‘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规定,开展相关工作㊂5.9 指南定稿公开征求意见期满后,指南工作组将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和处理,形成公开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 4并反复修改,确保临床指南制定过程中的偏倚降到最低,最终定稿㊂5.10 指南的送审㊁报批/备案㊁发布㊁出版㊁复审按照‘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规定,开展相关工作㊂送审材料应包括指南送审稿㊁编制说明㊁意见汇总处理表㊁AGREEⅡ评价结果㊁小范围试行报告及相关材料(如文献摘要表㊁文献评价相关资料等)㊂6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结构6.1 一般要求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结构及编排格式应符合‘GB/T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㊂6.2 构成指南结构应包括资料性概述要素㊁规范性要素(包含一般要素和技术要素)㊁资料性补充要素三部分㊂表2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构成表要素的类型指南的构成必备或可选要素资料性概述要素封面必备目次可选前言必备引言必备规范性要素一般要素名称必备范围必备规范性引用文件可选技术要素术语和定义可选诊断必备辨证必备治疗必备预防与调摄可选疗效评价可选规范性附录可选资料性补充要素资料性附录可选参考文献必备索引可选封面㊁目次㊁前言㊁名称㊁范围㊁规范性引用文件㊁规范性附录㊁资料性附录㊁参考文献及索引按照‘GB/T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起草㊂引言㊁术语和定义㊁诊断㊁辨证㊁治疗㊁预防与调摄㊁疗效评价的起草要求,见6.3~6.9㊂6.3 引言除按照‘GB/T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撰写外,还应介绍以下信息:循证证据的检索㊁筛选㊁评价方法;5专家共识证据的实施情况;采用的指南制订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标准;指南的评议和咨询过程;指南制定资金来源或资助者,有无潜在的利益关系㊂6.4 术语和定义对指南中应用的术语,应查找在其他标准中是否已经定义㊂如已有,不重复定义;如果没有,则 术语和定义”部分中只定义标准中所使用的并且是属于标准的范围所覆盖的概念,以及有助于理解这些定义的附加概念㊂6.5 诊断诊断部分应包括中医诊断㊁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㊂某种疾病的诊疗指南,病名为中医病名,且与西医不存在共有病名,西医诊断可省略;如病名为西医病名,此部分撰写的顺序调整为西医诊断㊁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㊂西医诊断应采用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形式,引用国际最新的诊断标准或国内通行标准,而不应详细阐述㊂鉴别诊断应提出需鉴别诊断的疾病病名,并列出鉴别要点㊂6.6 辨证辨证是中医诊疗指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㊂必须列出该疾病临床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名称以及诊断该证候类型的四诊信息㊂辨证应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术语㊂格式如下:XXXX(证候类型名称)证:XXXX(常见症状㊁体征)㊂XXXX(舌象),XXXX(脉象)㊂6.7 治疗6.7.1 一般规定包括治疗原则和推荐的疗法㊂疗法根据学科和病种特点,进行选择推荐㊂所有的推荐治疗方案均应标明推荐强度和证据级别㊂6.7.2 治疗原则应根据标本缓急㊁扶正祛邪㊁脏腑补泻㊁三因制宜等理论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确定中医治疗原则㊂6.7.3 推荐的疗法6.7.3.1 内治法6.7.3.1.1 汤剂须写明治法㊁方药等信息,其中方药部分须写明方剂名称㊁方剂出处㊁方剂组成以及随证加减㊂证候类型名称应与辨证中列出的常见证候类型一致,方剂可推荐1~2个㊂药物名称应与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致㊂具体格式如下:XXXX(证候类型名称)证治法: XXXX(随证加减)如推荐建议中的单方㊁验方,无对应的中医证候类型,可省略㊂66.7.3.1.2 中成药应写明中成药名称㊁用法用量㊁适用证㊁推荐强度和证据级别㊂禁止出现药物生产厂家名称㊂6.7.3.2 外治法需列出操作方法㊁适应证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㊂6.8 预防与调摄包括对预防疾病发生,防止疾病发展,对疾病有重要辅助治疗意义,有助疾病康复,有助控制疾病复发的生活起居㊁心理调适㊁饮食调养等方面措施㊂6.9 疗效评价根据疾病疗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写明疗效评价的等级及其指标,同时,标明疗效评价的出处㊁来源或依据㊂7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Ⅱ 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Ⅱ是一种指南研究和评价的评估工具,此次仅提供简要的评价内容和基本结构,摘自公开发表的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Ⅱ,其英文全文刊载在/㊂1.评价内容领域1.范围和目的(1)明确描述指南的总目的;(2)明确描述指南涵盖的卫生问题;(3)明确描述指南应用的人群(患者和公众等);领域2.参与人员(4)指南制定小组包括来自所有相关专业小组的个人;(5)收集目标人群(患者和公众等)的观点和优先选择;(6)明确界定指南的目标使用者;领域3.制定的严谨性(7)应用系统的方法检索证据;(8)清楚描述检索证据的标准;(9)清楚描述证据主体的优点和局限性;(10)清楚描述形成推荐建议的方法;(11)形成推荐建议时考虑对健康的益处㊁不良反应和危险;(12)推荐建议和支持证据之间有明确联系;(13)指南发表前已经过外部专家评审;(14)提供指南更新的步骤;领域4.清晰性(15)推荐建议明确,且不含糊;(16)明确列出不同的选择或临床问题;(17)重要的推荐建议容易识别;领域5.应用性(18)在指南中描述应用过程中的促进和阻碍因素;(19)在指南中提供如何应用于实践的推荐建议和(或)工具;(20)考虑推荐建议应用中可能需要的相关资源;(21)指南提供监测和(或)稽查标准;领域6.编辑的独立性(22)赞助单位的观点不影响指南的内容;(23)记录并公开指南制定小组成员的利益冲突㊂8 2.评价评分表格(每一问题对应一个表格)表A.1 针对每个条目的评分等级和注释框1很不同意234567很同意注释:3.指南的总体评价表A.2 评价指南总的质量1可能最低质量234567可能最高质量9。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进行评估的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由中医专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制定,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制定遵循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强调综合分析和判断。

具体来说,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诊断标准:包括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方面的诊断标准。

2. 疗效标准:包括疾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如治愈、好转、无效等。

3. 治疗方法:包括中医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如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等。

4. 治疗周期:包括治疗的时间和周期,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5. 疗效评估:包括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评估,以及患者的主观感受等。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改进,以适应不断
变化的临床需求和挑战。

中医证编码TCD

中医证编码TCD

摘要:从全国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12万余份出院病例中,遴选出78605份符合项目研究要求的病例,从中分析发现中医病、证诊断名5908个。

通过对每一个病、证诊断所占有的病例量顺位列表分析获得了有代表性的全国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分布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标准为规范描述了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的层次结构,揭示了中医病、证的属性组合规律与因果关系,为中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国家标准;疾病分布;中医病证;诊断Applied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n“Classification & Code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Zhang Ruhong(章如虹),Mao Shusong(毛树松),Shao Qihong(邵企红),et al.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Information Center, Hubei 430061)(Dep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 dicine, Beijing 100026)ABSTRACT: From the 8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pital s by random sampling from different grades, 78 605 out of more than 1 20 thousands of cases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hich conformed to the p roje ct research requirements. By the analysis on the cases we found5 908 diagnosis name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n sequence we listed the numbers of the cases occupied by each diagnosis, and then got a representative distributi on data of the diagnose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on the discharged TCM patient s. Taking the National Standa rds as rule, our research indicated the features, c ausality and comb ination regulation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t suggested a new pat h of the TCM research.KEY WORDS: Disease Distribution; TCM Symptoms and Signs; Diagnosi s1 资料来源本资料来源于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病种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该调查是依据卫生部“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所采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综合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人口结构等项指标,以县(市或市区)为单元,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有效样本地区的88所中医医院,其中省级医院7所,地(市)级医院21所,县级医院60所。

7——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实用实用标准ZY/T001[1].1-94

7——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实用实用标准ZY/T001[1].1-94

目录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5肺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6肺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7咯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8悬饮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6)9喘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10哮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8)11胃脘痛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9)12噎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0)13呕吐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1)14吐血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2)15便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3)16痢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4)17泄泻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5)18黄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6)19水臌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7)20便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21紫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22湿温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9)23霍乱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0)24中暑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1)25疟疾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2)26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3)28钩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7)29丝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行效评定 (27)30蛔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8)31蛲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9)32胸痹心痛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0)33心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34不寐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35自汗、盗汗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36郁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3)37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4)38狂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5)39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5)40头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6)41眩晕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7)42痿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8)43中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9)44水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0)45消渴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1)46热淋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2)47石淋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3)48乳糜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4)49癃闭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4)50阳痿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5)51遗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6)52风湿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7)53尪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7)54骨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8)55 肌痹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9)二、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52)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52)2 内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2)3 外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3)4 混合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4)5 肛裂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4)6 肛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5)7 肛漏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5)8 脱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6)9 悬珠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7)10 骶尾部畸胎瘤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8)11 骶尾部囊肿窦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8)12 息肉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9)13 肛门直肠狭窄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9)14 肛门失禁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0)15 直肠前突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1)16 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1)17 肛门湿疡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行效评定 (62)18 锁肛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3)三、中医眼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6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64)2 针眼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4)3 胞生痰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5)4 睑弦赤烂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5)5 眼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6)6 风赤疮痍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67)7 沙眼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7)8 目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8)10 胞虚如球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0)11 上胞下垂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0)12 胞轮振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1)13 冷泪症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2)14 漏睛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2)15 暴风客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3)16 天行赤眼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4)17 时复症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4)18 神水将枯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5)19 金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6)20 火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7)21 聚星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7)22 凝脂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8)23 花翳白陷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9)24 混睛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0)25 风轮赤豆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1)26 疳积上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1)27 血翳包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2)28 宿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3)29 瞳回神紧小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3)30 黄液上冲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4)31 血灌瞳神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5)32 绿风内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5)33 圆翳内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6)34 云雾移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行效评定 (87)35 视瞻昏渺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8)36 视直如曲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9)37 暴盲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9)39 高风雀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4)40 能近怯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5)41 目偏视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5)42 辘轳转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6)43 眉棱骨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7)44 鹘眼凝肋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7)45 突起睛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8)46 振胞瘀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9)47 物损真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9)四、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0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01)2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01)3 脓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基本依据,对确立诊断、评估疗效、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在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概述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疗效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读者全面了解2012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疾病分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据发病的病因、病位、病机和病证特点,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中风、寒热、虚实、气血等类型。

其中外感病为外邪侵袭所致的疾病;内伤病为情志不畅、饮食失节、过劳劳逸不节、失于治疗以及遗传等内因所致的疾病;中风病为人体内外界阴阳失调所致的疾病;寒热病为感受外邪后引起的表证;虚实病是指体质虚弱或病变虚实不同,所表现的相关病证;气血病是现代中医内科的重点。

二、诊断标准1.望诊:面色、舌质、舌苔、舌纹等2.闻诊:口气、身体气味等3.问诊:发病时间、病程、经过、症状、疼痛部位等4.切诊:脉象、腹部、腧穴等以上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诊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病机病证,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三、治疗原则根据病因、病位、病机和病证特点,结合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确定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分为辨证施治和辨证论治两种方式。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证特点单纯施行特定的治疗方法,而辨证论治是综合分析病人的病因病机,采用综合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四、疗效评估1.痊愈:患者的症状全部消失,体征恢复正常2.好转: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体征部分恢复正常3.未愈:患者的症状未见好转,体征无明显变化4.加重: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加重5.死亡:病情恶化导致死亡以上是中医疗效评估的主要标准,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病情的变化进行综合评价,判断疗效的好坏,为后续治疗调整提供依据。

五、临床应用2012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发布,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对于中医临床医生来说,要深入学习这一标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指导临床工作。

中医药标准体系表编制依据和方法

中医药标准体系表编制依据和方法
和应采 取 的科 学 方法 ,结合 实 际 研 究 工作 进 行 详 细
中医药标准化体系表是标准体系层次结构和标 准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 ,是 中医药标准构成及 内在联 系 的蓝 图,用 以指导 和规划 中医药标 准化
的阐述和说明 ,以指导 中医药标准体系表编制工作 。
2 理论依据
2 1 中医药理论 .
准 )相 结合 的方案 ¨ 。 2 3 标 准化 理论 .
定 范 围 内的 标 准 按 其 内在 联 系 形 成 的 科 学 的 有
机整体 ” ,标 准体 系也是 系统 ,其 体系层 次结 构的
设计 ,必然受到系统理论 、观点和规律的作用与支 配。标准体系表则是 “ 一定范 围的标准体系内的标 准按其 内在联系排列起来 的图表 ” ,是表 达标 准体 系概念的模 型,如序列式、矩 阵式标准体系表是层
涵 盖 中 医药 基 础 标 准 ,中 医 学 、 中药 学 、针 灸 学 、
体系并使之正常运行所必须遵循的原理。主要包括
系统效 应 原 理 、结 构优 化 原 理 、有 序发 展 原 理 、反
馈控制原 理。综合 运用计划 、组织 、监督 、控制 、 调节等职能和手段 ,对标准系统 内部各要素 间的关 系以及 同外部环境 间的关 系进行协调 ,正确处理标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是我 国政府管理 中医药行业 的机构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 ,国务院办公厅对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的角色 和主要 管理职责基本定位是 : 中医药医疗 、保健、科研 、教育 、产业 、文化 “ 六 位一体” ,也是 中医药 的主要业务领域。在 编制体 系表的过程中,遵循相关的理论知识 ,进行统筹考 虑 ,将中医药 “ 六位一体 ” 的业务领域标准需求作 为设计中医药标准体 系的主要依据 ,并执行政府宏 观管理 ( 负责政策法规和组织协调,不负责具体标 准制定标准)与有 限管理 ( 仅负责基础/ 公益类标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引言:概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基于中医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现代医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标准包括了病证的诊断与辨证标准,以及治疗的疗效评估标准。

它不仅包含了传统中医治疗的疗效指标,如症状缓解、体征改善等,还融入了现代医学的评估方法,如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从而增强了中医病证诊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正文内容:一、病证的诊断与辨证标准1.病证的诊断标准详细描述中医病证的临床表现、病程、部位等方面的特征。

2.病证的辨证标准根据中医经典理论,结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判断病证的类型,如寒热、虚实、内外等,并进行分类和识别。

二、治疗的疗效评估标准1.症状缓解与体征改善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和体征表现的改善情况,评估治疗的效果。

2.生化指标的变化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如血液、尿液、影像学等检查,评估病证治疗过程中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

3.疼痛缓解与生活质量提高观察患者疼痛程度的改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如睡眠情况、饮食习惯等。

4.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评估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合理用药、药物副作用等情况,以确定疗效的安全性。

三、标准的应用与推广1.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医医生可以根据标准的要求,对病证进行准确诊断,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治疗方案。

2.研究与评估的推广利用标准进行对疗效的评估研究,提出新的标准或修订现有标准,以适应不同层次的临床实践。

四、标准的局限性与挑战1.主观因素的影响医生的经验、技术水平等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加强标准的标准化程度。

2.科学与实践的结合标准的制定需要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同时又要与中医实践相结合,取得权衡与平衡。

五、标准的未来发展趋势1.多学科合作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交叉合作,将有助于标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数据化与智能化运用大数据和等技术,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结: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指南,对提高中医疗效、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023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023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引言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领域的重要指导文件,它对疾病诊断和治疗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重要内容。

二、基本概念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成果,对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评价进行的规范化、科学化总结。

它旨在规范中医临床实践行为,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全面评估本文将全面评估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主要内容和框架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病症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

其中,病症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中医病名与西医疾病对应关系进行规范;证候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中医证候与西医病名对应关系进行规范;疗效评定标准主要依据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评定。

2. 与传统医学的结合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结合了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成果,既体现了中医的独特优势,又克服了传统中医诊疗模式的局限性,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和实用。

3.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发布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中医医师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诊疗依据,有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医研究水平和临床实践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的中医医师,我深切感受到这一标准给中医临床实践带来的积极影响。

它不仅规范了诊疗行为,提高了临床疗效,还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对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了更为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指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根据中医临床经验和理论,对病证进行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标准。

2012年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中医病证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做出了更新和修订,反映了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最新成果。

本文将分别从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和中医疗效评估标准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医疾病诊断标准中医疾病诊断标准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标准,包括病因、病机、病证等内容。

根据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可以准确地确定疾病的名称、病因病机和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012年版的中医疾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病因病机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理论,病因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将病因病机的诊断内容分为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痰湿、瘀血等几个方面,详细描述了每种病因病机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2.病证的诊断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是根据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疾病的证候是属于何种范畴的过程。

2012年版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辨病证、辨症候、三焦辨证、针灸辨证、药证等内容,对于各种常见疾病和证候进行了详细分类和描述。

3.诊断标准的应用中医疾病诊断标准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师可以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中医疾病诊断标准进行判断,从而明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二、中医疗效评估标准中医疗效评估标准是指对中医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的标准,包括病情改善、疗效判定、治愈标准等内容。

2012年版的中医疗效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病情改善的评估标准中医疗效评估标准将病情改善的评估分为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具体描述了各种评估指标和评分标准,可以客观地反映疾病治疗的效果。

2.疗效判定的标准中医疗效评估标准将治愈、显效、好转、未愈、无效等疗效判定分为临床疗效和统计学疗效两个方面,对于不同病情和不同治疗方法都有详细的评定标准,能够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指导临床实践、评价疗效、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形成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解读。

一、总则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而成的,旨在规范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标准,提高治疗水平,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

该标准包括了中医病证的诊断、疗效评估等内容,是中医临床工作中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病证诊断标准1.症状表现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诊断是基于患者的症状表现来完成的。

病证诊断标准2012版对不同病证的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归类,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2.舌诊、脉诊中医诊断主要包括舌诊和脉诊,这两项诊断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

病证诊断标准2012版对舌象和脉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读,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

3.体征检查除了症状、舌诊、脉诊外,中医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病证诊断标准2012版对各类疾病的体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三、疗效评估标准1.病情评估疗效评估是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病证诊断标准2012版对疗效评估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包括痊愈、显效、好转、未愈、恶化等不同的评估结果,帮助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

2.病证诊断与西医诊断对照中西医诊断是两种不同的诊断思维和方法,病证诊断标准2012版要求医生在进行中医诊断的同时,还要与西医诊断进行对照,这有助于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

3.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是针对中医治疗效果进行量化的评估,包括临床症状缓解、体征改善、辅助检查结果等方面。

病证诊断标准2012版对不同疾病进行了疗效评定标准的详细划分,有利于医生进行疗效评估。

四、应用指导1.临床应用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医生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要结合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水平。

中医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评定标准档

中医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评定标准档

中医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中医诊疗指南编制程序与方法

中医诊疗指南编制程序与方法

2020/11/14
17
指南工作组组成
指南工作组应由具备以下专业技能的成员组成: 临床专业、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流行病学、 文献学等。 指南工作组包括首席专家、工作组组长和成员。
2020/11/14
18
证据产生的方法
指南编写组在确定编写小组成员、明确编写主 题后,对相关的中文文献、英文文献进行了较 全面的查询检索和评价。
2020/11/14
29
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
2020/11/14
30
检索结果
古代中文文献——60本(手工检索到的各个时期对骨认识 的古代医书有60本)
现代中文文献——3137篇
表 3 文献分类表
序号
类别
1
中医药临床试验和病例报告
2
理论探讨
3
专家经验
——预阶段 ——立项阶段 ——起草阶段 ——征求意见阶段 ——审查阶段 ——批准阶段 ——出版阶段 ——复审阶段 ——废止阶段
2020/11/14
9
预阶段
选择主题 明确目的 提出临床问题 撰写项目提案,申请立项
2020/11/14
10
预阶段——选择主题
选择适合中医药治疗的病种作为主题,进 行检索。
➢提出相关临床问题 ➢制定指南时考虑患者的观点和选择
2020/11/14
14
预阶段——撰写项目提案
2020/11/14
15
立项阶段
项目建议书(NP)
TC 中医局(审查、立项)
汇总、初审
标办
2020/11/14
起草审查通知 遴选专家 发放送审材料 意见汇总 撰写审查报告
16

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妇科35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 月经先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月经先期系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导致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的月经病。

2.1 诊断依据2.1.1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余一行,连续2次以上。

2.1.2 月经周期提前半月,应与经间期出血、青春期、更年期月经先期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2.2.1 气不摄血: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

舌质淡,脉弱。

2.2.2 血热内扰: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艰。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以上。

2.3.2 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2.3.3 未愈:月经周期末见变化。

3 月经后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月经后期系由营血亏损、阳虚、寒凝、气滞、冲任不畅导致月经延后7天以上而至,甚或40~50天一行的月经病。

3.1 诊断依据3.1.1 月经周期超过35天,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3.1.2 育龄妇女周期延后,应与妊娠、青青期、更年期月经后期相鉴别。

3.1.3 妇科检查,B超或气腹造影,以排除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疾病。

3.2 证候分类3.2.1 血寒凝滞: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

苔白,脉沉紧。

3.2.2 肝血亏虚: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无块,小腹隐涌,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

舌质淡红,脉细弱。

3.2.3 肝气郁滞: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

舌苔正常,脉弦。

3.3 疗效评定3.3.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

3.3.2 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的方法研究

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的方法研究

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的方法研究【摘要】中医学迫切需要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

对常见证的规范研究成果及不足进行分析。

把握辨证思维规律,坚持从症辨证原则,进行整体科学设计,统一研究方案、研究内容,证候的全面、规范为基础,建立证候辨证量表是关键,整体性完成约100个常见证诊断标准的制定,有效指导临床辨证【关键词】辨证证候常见证诊断标准[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diagnostic standard of common syndrome be constitute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and its de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principle of differentiation thought,comprehens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design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iating according to symptoms, coordinate research plan and content and generally constitute about 100 common syndrome diagnostic standards toeffectively guide clinicdifferentiation with the establishing of symptom group scale as its key point, which provide comprehensive and regulative symptom group.[Key words]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manifestation of syndrome;common syndrome;diagnosis;standard 中、西医学对病变诊断的思维原理和方式有很大差异,病和证的概念及认识角度均有不同。

关于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

关于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

关于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中医病
症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
一、认真做好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的学习
中医疾病及证候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病案首页等是推进中医医疗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为了做好中医病症分类代码与ICD-11的衔接,国家中医药局修订了《中医病症分类代码》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使用。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抓紧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新修订的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使相关医务人员了解代码、熟悉代码,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熟练运用代码。

二、规范开展中医病案首页填报和中医病历书写
新修订的《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从2021年1月1日开始使用。

自2021年1月1日起,各级中医医疗机构、非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临床科室及基层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医师,应当按照新修订的《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等规范中医病案首页填报及中医病历书写。

三、做好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的应用管理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机构,要督促各相关医疗机构尽快掌握,按时使用新修订的病症分类和代码,在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等工作中均应当采用《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进行数据填报和统计分析。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12 月15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病证诊断标准基本目录编制研究景录先1,王世东2,王文霞2(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医院临床中医病证诊断分布规律,编制中医临床病证诊断标准基本目录。

方法:首先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提取近5年全国100所中医院住院病人病案首页中临床诊断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其二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临床分会开展中医病证调查研究;其三搜集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颁布发行的中医临床行业标准;其四开展中医临床规划教材中的中医病证诊断分析研究;其五将以上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分析研究;最后开展临床验证研究,抽取了1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医院,进行了中医病证诊断分布现状的验证研究。

结果:通过对病案、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教材、相关行业标准等所获取的中医病证诊断资料进行整合分类和临床验证研究,编制《中医临床病证诊断标准基本目录(送审稿)》,经专家论证、审查验收,最终形成基本目录的报送稿。

结论:为构建中医技术标准体系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中医临床;病证诊断;中医病名;证候名;标准制定基金资助:“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项目(No.2006BAI21B01)Study of compiling basic index of TCM clinic disease-syndrome diagnosisJING Lu-xian 1, WANG Shi-dong 2, WANG Wen-xia 3(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Dongzhimen Hospital Af fi lia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laws of common TCM syndromes in TCM hospitals, aiming to establisha classi fi cation framework of disease-syndrome diagnosis standard for TCM disease-syndrome. Methods: Firstly, an information database was set up through collecting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data from the fi rst page of patients’ medical records of 100 TCM hospitals in the last 5 years. Secondly, the TCM syndrom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assisted by all clinical branches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irdly, the TCM clinical professional standards issu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collected. Fourthly, the analytic study on TCM syndrome diagnosis in TCM clinical planned textbooks was conducted. Fifthly, all above study results were integrated and analyzed. Finally, the veri fi cation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status of TCM syndrome diagnosis was carried out in 10 TCM hospitals. Results: The Basic Contents of TCM Syndrome Diagnosis Standard in Clinic (Edition on Approval) was compiled through integrating, classifying, proving in clinic the data of TCM syndrome diagnosis collected from medical records, expert consulting, questionnaires, textbooks and relevant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fter the arguments, examinations and acceptance by experts, the submitting copy of the Contents was completed finally. Conclusion: The study will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CM technique standard system.Key words: TCM clinic; Syndrome diagnosis; Disease names of TCM; Names of syndromes; Standard establishmentFund assistance: 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Support TCM Program in the‘Eleventh Five Year’plan period(No.2006BAI21B01)·论著·通讯作者:景录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邮编:100029,电话:010-********,传真:010-********E -mail:fengjingyisheng@中医学作为我国传承千年的国粹,随着其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日益显现,受到国际上广泛的关注,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得到普及。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政府加大了对中医事业的支持力度,将中医现代化、国际化作为重要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之一,中医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中医病证诊断规范化代表着中医学术的成熟和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它是中医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规范中医行业行为,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实现中医现代化,使名称肺炎喘嗽病感冒病咳嗽病乳蛾病泄泻病证候编码ZBFR60ZYTR42ZBFH40ZBFR50ZBFR00ZBFH51ZBFH30ZBFH11ZBFR25ZBFR00ZBFR60ZBFR20ZBFH11ZBFR21ZBFR50ZBFH40ZBFH00ZBFH10ZBFR50ZBFR60ZBFR00ZYTR42ZBFH40ZYTR73ZBFH00ZYTR00ZBFH11ZBFH50ZBFR21ZBFR00ZBRD10ZBFR21ZBRD40ZBRD30ZBRD00ZZFP70ZBFR60ZZPU40ZBFR82ZBFR25ZB0000ZBRD20ZZPR20ZBMR00ZBFH00ZBFH11ZBMRD0ZB0000ZZP092ZZP010ZBMR01ZBFH40ZZPH30ZBY020ZZP080证候名称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风寒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热证风寒袭肺证风寒化热证风寒外袭证风热犯表证风热证风热闭肺证风热袭表证风寒外袭证风热外袭证风热犯肺证风寒闭肺证风寒证风寒袭表证风热犯肺证风热闭肺证风热证痰热闭肺证风寒闭肺证痰热蕴肺证风寒证痰热证风寒外袭证风寒犯肺证风热外袭证风热证热毒炽盛证风热外袭证热毒蕴结证热毒壅结证热毒证肺胃实热证风热闭肺证胃火炽盛证风热上攻证风热犯表证病因证候类热毒壅盛证脾胃积热证湿热证风寒证风寒外袭证湿热下注证病因证候类脾胃不和证脾虚证湿热并重证风寒闭肺证脾胃虚寒证饮食停滞证脾胃虚弱证表1 中医儿科临床常见病证诊断目录表[1]中医诊断纳入国家卫生行政统计主序列,与国际接轨,促进中医国际化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资料来源本研究基础资料来源于“国家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的医院监测数据库。

该“监测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组建的,旨在动态监测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的监测部门,“监测中心”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统计学原则和方法,在全国两千多所中医医院中遴选了具有代表性的100家中医医院,其中省级20家,地级30家,县级50家;东部50家,中部26家,西部24家。

监测数据按照严格、规范程序采集,并由监测中心专人负责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研究方法将“国家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2003年-2007年)5年100家中医院住院病案首页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共选57 847份病例,其中:儿科3 460例;耳鼻喉科330例;妇产科3 315例;肛肠科2 435例;骨伤科6 544例;急诊科478例;康复科20例;口腔科54例;内科24 728例;推拿科1 023例;皮肤科1 327例;外科8 572例;眼科825例;预防保健科57例;针灸科2 513例;肿瘤科2 166例。

并将每份病例的“医院名称”、“住院科别”、“出院主诊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证候名”等信息录入建库,形成本研究专用“中医临床病证诊断数据库”。

利用数据库挖掘技术,依据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分类原则,分别对内、外、妇、儿等16个科别的临床病证诊断数据资料,按照发病率的顺位与频率进行中医临床病证诊断列表,并根据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寻找中医各科临床常见病证诊断的分布规律,编制《中医各科临床常见病证诊断目录(上海)》。

以此作为中医临床中医病名及证候名称整合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

以中医儿科为例,其临床常见病证诊断目录列表,见表1。

1. 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各科常见病证诊断分布调研 以学会临床内、外、妇、儿、急、肿瘤、肛肠、皮肤、骨、眼、五官、口腔、康复、按摩等14个分会为单位开展临床常见病证诊断调查,将收集的各科临床病证诊断调查表材料进行分类排序整理,完成了《中医药学会临床各科常见病证诊断目录》编制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