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4)朗读与背诵技巧的掌握: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时,可能存在节奏混乱、语气不当等问题。
突破方法: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你感到无比震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安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寓意和艺术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飞来峰》相关的艺术手法或诗句寓意。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学习了《登飞来峰》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活之深。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我发现学生对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创作类似的诗句,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透彻或缺乏自信。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可以在讨论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老师要在这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采用自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要注意体会五首诗歌的哲理和蕴含的感情,教学中可以按照“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注意落实背诵默写,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4.在写作中可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1.多媒体课件;2.布置预习,熟读或背诵诗歌。

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

二、初读《登幽州台歌》。

提示:《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请同学们齐读,争取读出诗中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分析诗歌内容:请一名同学说说诗歌大意。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教师补充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这一章节收录了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五首经典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雪》和《渔歌子》。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登鹳雀楼》、《乌衣巷》、《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南逢李龟年》。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代诗歌。

然而,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欣赏五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诗歌创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歌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和情境营造。

2.诗歌文本:准备五首诗歌的文本,标注好朗读节奏和韵律。

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诗歌解析和文化背景资料,用于课堂分析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歌?”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2.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3.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难词,如“箫鼓”、“追随”等;
4.句子解析: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意象等,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诗歌主题与意境领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6.文学常识: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格律及表现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表达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象和修辞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衣冠简朴古风存”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游山西村》相关的诗句,分析其意象和表达技巧。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领悟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分析、解读《游山西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运用诗歌中的词汇、句式进行表达;
4.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并能够学以致用。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峰》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主题,如“诗人的壮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活动,通过朗读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阅读,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6.增强社会责任感: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节奏感培养:通过正确朗读《望岳》,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在讲解诗歌主旨时,我尽量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很有帮助的。但也有学生表示,对于诗歌中的一些抽象意境,他们仍然觉得难以把握。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直观的教具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诗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直观图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攻克这些难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登高远望的经历?”这个经历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壮志豪情。
-诗歌主旨的深层次理解:学生需要从诗歌中提取出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己亥杂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叹时光荏苒、友情珍贵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与哲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意境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己亥杂诗》相关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一句诗,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己亥杂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首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所作,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的忧虑。它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和时代背景。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中学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中学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诗歌朗读与欣赏:学会正确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意境。
3.词语解释:学习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在诗句中的含义。
4.诗句翻译:翻译五首诗歌,把握诗句的基本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诗歌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探讨五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古代诗歌五首》,整体来看,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我发现同学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比较浓厚,尤其是通过朗读和讨论,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部分同学仍然存在理解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文学形式。它是中华文化瑰宝,传承了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望岳》。这首诗展示了古代诗歌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望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学设计_20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学设计_20古代诗歌五首

20古代诗歌五首教课方案【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2.借助说明,初步理解古诗粗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掌握,朗读赏析,意会感情,拓展延长。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露出的激烈感情。

导语设计设计 1:(文本导入)同学们,在我国积厚流光、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襟弘愿,博学多才;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斥,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己。

于是他感慨万千,不由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会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边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设计 2:(视频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感觉奇异不奇异?山上为何会有这样的一座山呢?今日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设计 3:(激发兴趣)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可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述你印象中的泰山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课方案_20 古代诗歌五首教课方案1 / 12呢?(简单评论后转入杜甫的《望岳》)设计 4:(背景导入)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以前富强的大清帝国行将衰败。

腐败的清政府对外奴颜婢膝,对内大举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生凋零。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今日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己亥杂诗》。

第 1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要点)2.借助说明,初步理解古诗粗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朗诵诗歌,初步感知1. 板书课题(提示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的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教课提示】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谁来谈谈课题的意思。

要修业生在幽州台在哪儿?究竟是如何的感觉呢?读诗的过程中结登上幽州台的感觉,神清气爽、英气、空阔、不如融入自己的想象合课下说明或查再读课题。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字词积累1.易错字千寻塔(xún)自缘(yuán)1.词语释义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最高层:最高处,有两层含义。

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高层。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文体背景【文题解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山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赤壁》中复杂的句式结构,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现代语言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还是挺高的。他们对于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愿意主动去探索和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修辞手法的理解,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吃力。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进行解释,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或者是我没有找到更适合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整,尝试用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来进行讲解。
三、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例如,《登幽州台歌》表达了陈子昂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赤壁》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展现了杜牧对历史的思考。
(2)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例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对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讨论的形式感到不适应。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和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感觉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话题有一定的思考,但他们的观点还相对稚嫩。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诗歌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性地设问,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诗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和优质音频资料。

生:课前预习古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怆.然(chuàng)涕.(tì)(2)理解词义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②怆然:悲伤的样子。

③涕:眼泪。

2.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

有《陈伯玉集》。

3.背景探寻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古代诗歌的朗读美。
-词语解析:理解诗中的重要词语,如“岱宗”、“割昏晓”等,掌握其在诗中的具体含义。
-诗句赏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主题:理解《望岳》所表达的豪情壮志,把握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关注。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望岳》这首诗的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实践和反思,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诗歌朗读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对于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多加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2.词语解析的深入:在讲解诗中的重要词语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词义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我尝试运用图片、实例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词语的含义更加直观、生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如批注、联想等,深入解读诗歌内容,锻炼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杜甫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对家Βιβλιοθήκη 情怀的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望岳》,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
5.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望岳”为主题的诗歌或画作,提升创新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对比其他诗作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主题,如“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接连打了几次败仗。

陈子昂进谏,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二、诗歌发展简史一、先秦诗歌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2.屈原《离骚》。

二、秦汉诗歌乐府、汉乐府诗。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1.建安体、永嘉体、永明体等;2.陶渊明田园诗。

四、唐代诗歌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盛唐“边塞诗派”“田园诗派”、大李杜等;3.中唐与晚唐白居易、小李杜等。

五、宋代诗词1.北宋著名词作家苏轼、王安石、柳永等;2.南宋著名词作家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3.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苏东坡等。

六、元曲、杂剧1.元散曲大家马致远;2.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你能否理解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呢?
点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年轻的你豪气冲天,登上泰山后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登上泰山时的心境呢?
点拨:杜甫登上泰山后,发现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开阔了,禁不住热情地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原创作品
二次修改意见
导入并激趣
朗读
正课
小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品ຫໍສະໝຸດ 语言,体会意境,。教学准备
音频、PPT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媒体或技术应用
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强烈。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关注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对周围的人和事却漠然视之。所以,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点拨:前两句诗是从时间角度(前、后)写的。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总是孤独的。只是谁又知道我的心酸楚,谁又懂得我内心的痛苦?面对这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我感觉自己是多么反渺小,沧海一粟而已,人生只有几十年罢了。我忍不住仰天长叹!我的悲伤已充满肺腑,无法抑制。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说,只是未到伤心时。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幽静的幽州台上,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岱宗(dài)青未了(liǎo)决眦(z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认为认为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
点拨:用喜爱赞叹的语气朗读。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前:过去。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总结:这首诗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二、学习《望岳》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五岳之首--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欣赏,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了解杜甫看到泰山后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点拨:后两句诗是从空间角度(天、地)写的。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4)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巧妙,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一下。
点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天地之间所有神奇与秀丽全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上竟有早晚之别。“钟”即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割”即划分之意,“割”字用得很奇妙,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神奇之妙蕴含其中,而且表现出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山之高大。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3)细望: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点拨:
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点拨: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昏晓:黄昏和早晨。“曾”,通假字,同“层”。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小: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点拨: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课题:20《古代诗歌五首》
学科:语文
执教教师:洪日升
执教班级:704班
课时安排:3课时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2)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