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
![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67dc00647d27284a735112.png)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1d35d0d4431b90d6c85c7e3.png)
27 短文两篇知识与技能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c2a29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9.png)
(3)分析作业:教师应对学生的分析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关注学生对文章结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4)小组作业:教师应关注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对散文创作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散文,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学会了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创新与实践: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尝试运用所学散文知识进行创作,发挥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关于散文创作和表达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散文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散文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散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散文表达情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运用所学的散文表达手法,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掌握了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达手法,能准确识别并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
4.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师应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板书设计
1.标题:《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
2.板书结构:
-左侧:课文标题《背影》和《荷塘月色》
-右侧:分别列出两篇文章的关键词和重点句子
-中间:散文基础知识框架,包括定义、特点、表达手法等
3.板书内容:
为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需提前检查教学资源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准备,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6ba9d6f90f76c661371ae6.png)
②提问: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三种花三种人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
菊隐士叹惋菊花
(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牡丹富贵者鄙薄牡丹
(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莲君子赞美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归纳: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高洁、质朴、庄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刚正不阿,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
3、背诵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男同学读第二段。
2.教师讲解。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①提问: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清高、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③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之美,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归纳: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④提问: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归纳: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9777d8cf01dc281e43af089.png)
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学情:作为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来制定【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依据教学目标1、2制定【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多媒体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导入: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290eb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a.png)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材中的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和要点;2.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综合能力;3.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写好一篇好的短文。
二、教学重点1. 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记忆两篇短文的内容和要点;2. 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问答法,引导学生发表言论;2. 集体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3. 组内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读书”的看法,进而引发整堂课的内容。
2. 学习新课1)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分析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掌握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3)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巩固练习1)组内练习,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小组练习;2)课堂演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短文进行演讲,表达自己对阅读的看法。
4. 课堂总结老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短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好的文章来展示自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答法、集体讨论、组内合作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同时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应享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学会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理解和分析短文,掌握了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表达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d853d51cfc789eb162dc804.png)
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理解《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背诵并赏析《答谢中书书》。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苏轼(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
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豪放旷达,很快调整了心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通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整体理解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月夜访张,步于中庭。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e354043186bceb19e8bbfc.png)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目短文两篇课型单一型:新授课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3、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设想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一、导入并简介作者: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2、简介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①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②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明确重点词语: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沉鳞竞跃:鱼(借代)夕阳欲颓:坠落(拟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此指欣赏②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3、背诵课文:①小组内自由竞背;②教师抽查背诵4、阅读理解:?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禽兽、游鱼……?作者为要在书信中描写景物是不是能产生特别的效果?——作者欣赏大自然的妙处,从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他以书信形式,把自己的感受直接与友人交流,有表白心志和求得知者共赏的意味,也正充分利用发挥了书信的功能。
三、研读与赏析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df78eba32d7375a51780d9.png)
27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课文大意和作品意境。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两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1.通过学生作业及试题分析,学生古文基础知识掌握很好,已具备阅读简单古文的能力。
2.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自读、译读、品读、诵读,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但是,对于古人那种旷达、闲适、沉醉山水、天人合一的心境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答谢中书书一、新课导入欣赏山水美景。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
二、明文意,读一封书信(一)读准课文1.自读,用笔画出有疑问的字词。
2.听读,注意字音,听清节奏。
提示重点字词:颓(tuí)与(yù)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二)读懂文意1.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及文言文译文五字法(留、替、调、补、删)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8b927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2.png)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 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难点: 理解作品意境, 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生齐读目标。
2.教师解读目标。
三、前提测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三、学习《答谢中书书》(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 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 清新简淡, 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 陶弘景远离尘世, 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 他"礼聘不出"。
因此, 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 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 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 发出"沙沙"的声响时, 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 他竟一人进山, 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 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1.根据画面, 读课文, 领会图画美。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 疏通文意, 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 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9066896bec0975f465e2ea.png)
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 )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仿写。
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学情分析:(1)到目前为止,学生从七年级至今已经学了20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2)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3)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4)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歌咏的意象之一。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列举古诗词句。
(找生答)他们借助月亮表达各种感情,如爱国、思乡、思念亲人等,可见月亮是多情的,下面学习苏轼笔下的月儿。
2、出示课题、作者,同时板书课题、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4、出示作者简介(找生读)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散文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听录音,学朗读(师放录音)2、检查生字读音(找生答)3、检查句子节奏(找生答)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短文两篇(第三课时)》教案
![《短文两篇(第三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f1a80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05.png)
《短文两篇(第三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pān)惟吾德馨.(xīn)B.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无案牍.(dú)之劳形C.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ái)清涟而不妖D.谈笑有鸿儒.(rú)陶后鲜.(xiān)有闻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可以调.素琴(调弄)惟吾德馨.(美好)B.无案牍之劳.形(劳累)出淤泥而不染.(沾染)C.濯清涟而不妖.(妖媚)山不在.高(在于)D.亭亭净植.(种植)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B.宜.乎众矣C.不蔓.不枝D.香远.益清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的一项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5.【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蒙辞以军中多务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能力提升全练6.【新考法·对比阅读】(2023辽宁葫芦岛连山期中改编,7—1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5)题。
(12分)[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乙]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
为人简易佚荡①,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②为,少耆③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④之储,晏如⑤也。
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汉书·扬雄传》[注] ①佚荡:宽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c684240242a8956aece4cc.png)
新疆精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疆精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疆精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afed3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f.png)
⼋年级语⽂上册第27课《短⽂两篇》教案(新版)新⼈教版27 短⽂两篇知识与技能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的主体作⽤,学⽣通过注释和⼯具书,对⽂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的⽂⾔⽂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法1.诵读,体味语⾔的⾃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度⽐较两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扫清⽂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川,⽆数位⽂⼈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量的描写,但⽤书信这⼀⽂体进⾏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书信⽂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称他为“⼭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
著作甚多,⼤都亡佚,诗⽂今传《陶隐居集》辑本⼀卷。
陶弘景⽣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林,从⼤⾃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昭⽰⾃⼰所好,并作为对友⼈的安慰。
1.明确学习⽬标。
2.范读课⽂。
(1)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2)⾃由朗读两三遍课⽂,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意。
(1)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欲颓.:坠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b5e6d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3.png)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硕微妙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朗诵,在读的进程中把握文意,慢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培育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育学生酷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酷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式1、朗诵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画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述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画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诵,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拍、韵律、情调,在朗诵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切作品意境,取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诵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诵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一路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诵,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朗诵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切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窗们,你们感觉咱们周围的一切美吗?或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霎时,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佑二年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
“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
用两段文字来表述你学习《短文两篇》的感受。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有很多,请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举办一次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
方今仲秋风起,平原彯色,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忧心辞矣。
(选自江淹《报袁淑明书》)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从秋光入笔,勾勒出一幅画图:时值八月,秋风飒爽,原野舒阔,水鸟集于河中的孤洲上,河湾处的芦苇已近枯黄。
这画图很冲淡,既不悲凉,也不绚烂,仿佛没有注入任何感情色彩。
其实不然,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恰恰融会其间。
当作者静静地凝视这一派秋光时,觉得“忧心辞矣”,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不正是这廖廓的景色给了人以慰藉吗?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月色
竹柏
寻张怀民
抒复杂情怀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教学后记:学生能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